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1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

本文随机为学生分发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此次调研样本为320人,包括224名男生和96名女生,男女生比例为3∶1,与全校男女生比例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样本具有代表性。(1)课程开设情况。此次调研中发现,只有131名学生(约占样本41%)明确表示所在院系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9%的学生表示未开设课程或者不知道是否已开设课程。可见,部分学院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不具备开课的师资力量。(2)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分析数据发现,滨院大学生关注的前四位心理问题为就业(18.8%)、学业规划(17.6%)、交友(12.3%)、情绪控制(11.1%)。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可参考这组组数据。(3)课堂听讲情况。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观看多媒体等传统方式向学生大量的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领和启迪。经实地考察上课情况发现,学生昏昏欲睡、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而专业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涉猎广泛,讲授知识通俗易懂,更能吸引学生投身学习。(4)教师备课情况。经访谈发现,有些老师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网上资料备课:有些教师根据查阅以前PPT素材备课;有些老师根据日常心理健康咨询经验备课;有些教师根据专家教案结合自己理解备课;有些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情况备课。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丰富,有的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重视度不够。近年,我校为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制定了《滨州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测评内容。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客观和主观的阻碍。经实际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的院系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开课院系将此门课当做“摆设”形同虚设,用来应付检查。导致上课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2)教学方法陈旧。很多任课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以大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遵从教材、偏重知识的讲授,多讲授枯燥乏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偏重于照本宣科,大面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得不到重视,不能将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拓展。(3)考核方式不完善。经调查发现,滨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多以提交作业、课程心得或者卷面考试为主。这些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考察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真实程度。经访谈发现,学生们更主张将个人课堂反应、参加活动情况等平时表现纳入课程考核。(4)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滨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调查结果看,授课教师多为院系辅导员,其中更以理工科教师为主,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念PPT、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整堂课气氛压抑、沉闷,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2

目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最终确定各级指标及权重值。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次咨询表回收率均为88%,权威系数为0.90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结论: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评价;Delphi专家咨询法;大学生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随之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成为很多大学的必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纳入各高校的议事日程。但对于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各高校一般采用全校通用的指标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文章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公平公正考核教师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该课程的建设。

一、资料和方法

(一)Delphi专家咨询法

Delphi法是通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1]。本课题主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因此,要求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根据Delphi法要求,拟选择江苏省内17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一般资料为年龄:25~<30岁5人,30~<40岁8人,40~49岁4人;教育工作年限:10年以下9人,10~20年8人;职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4人,教务管理教师2人,心理辅导员1人;学历:硕士14人,博士3人。

(二)专家咨询问卷制定

在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初步选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备选指标,并在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到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专家咨询法的要求,每次专家咨询均有详细的填写指南,并将上一轮咨询表的回答情况反馈给专家。备选指标重要程度依据Likert5分法分为5个等级: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专家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也分为5个等级:很熟悉(5分)、熟悉(4分)、一般(3分)、不熟悉(2分)、很不熟悉(1分)。判断依据分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从同行处了解、直观感觉四类,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进行运算,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各项指标权重取值范围均在0~1之间,且各项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任何一项一级指标所包含的全部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任何一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三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

(四)统计学方法

专家的可靠性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来衡量。专家的积极系数以回收率表示,权威程度由权威系数(Cr)表示,Cr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专家对方案做出判断的依据,用Cα表示;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用Cs表示[2]。权威系数计算公式Cr=(Cα+Cs)/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CV)表示,其值越大,表明专家意见越离散。在本研究中,整理第二轮咨询结果,对变异系数小于25%的备选条目予以保留,当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结束本次调查。同时采用Kendall协调系数W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3]。

二、结果

(一)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第一轮咨询15名专家应答,应答率为88%;第二轮咨询15名专家应答,应答率为88%。一般认为积极性较高的应答率在70%以上,本研究中专家们对参与此项研究的积极性较高。根据计算公式,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05,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因此,本研究中专家对此次评估的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信。在本研究中,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0.125,专家意见比较协调一致。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发放专家咨询表17份,回收15份,回收率88%;专家意见及条目修改情况总结如下。删除部分三级指标,具体为:二级指标“硬件建设”下的设备建设、资源建设;二级指标“软件建设”下的心理档案、心理网站、危机干预、心理社团;二级指标“保障建设”下的经费到位、学习交流;二级指标“学生个体成长”下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预防;二级指标“学生集体成长”下的班级凝聚力、课堂氛围、班级成长;二级指标“教师成长”下的能力提升。修改的指标为:将原一级指标“教学效果”及其下设的二级指标“学生成长”、“知识素养”放到“教师”指标下分别作为其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原二级指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重复,将“教学水平”删除,并将其下设的三级指标“教学理念”转移到二级指标“教学能力”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将三级指标“教学评价”转移到二级指标“教学效果”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将“教学环境”下的二级指标“硬件建设”放到二级指标“保障建设”指标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并在“保障建设”指标下加入新的三级指标“组织制度”。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本轮咨询后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变异系数均小于25%,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3所示。

三、讨论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多年来,研究者试图寻找一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但进展缓慢[4]。本文在遵循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对量表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科学性、可信度较高。

(一)选择的专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靠性

专家的选择是实施专家咨询法的关键,专家人数视研究项目规模而定,有研究认为,专家人数不宜超过50人,以15~50人为宜[5]。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内17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其中既有教务管理教师,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职教师,还有心理辅导员;教育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专家的学历既有硕士还有博士。分析结果显示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对于采用专家咨询法经过多少轮才可使专家意见较一致,一般无具体要求,多数短期经过2~3轮评估,专家意见已相当一致[2]。本研究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25%,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0.125,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三)备选指标来源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要求

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6],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备选指标,并在专家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到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断检验其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要求。首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完整性原则[5]。其次,在课程评价的手段上,要将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7]。综上,建立在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要求基础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可信度高。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各高校一般都用同一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区分不同课程的特殊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的主要途径,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平衡发展。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特点建立起来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更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玲玲,赵振娟,林平,等.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护士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997-1000

[2]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9

[3]陈加军.住院患者体验量表(IPEQ)的编制[D].郑州:郑州大学,2013:4-5

[4]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5]李亚敏,肖啸空,刘树雷.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5):109-111,137

[6]游英会,赵瑞雪,郑爱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408-41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3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理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模式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来,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理论实践与思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作进一步思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课程设置单一化,即是指众多大学只在大一新生班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他年级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则未设置、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一已经全部讲授完。然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和调节心态;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大三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就业压力等,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目标设置不具体、不明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针对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分别设立针对性、具体化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泛”而“空”,不具体不明确。

1.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1.4课程考核单一化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现场实地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撰写主题论文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纳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平时成绩如作业提交、考勤、到课率、旷课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对实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维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1课程设置多元化

高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高度重,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不同心理需求,对课程设置实施全面改革,可实施“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设置,实施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公共必修课应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选修课则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分年级、分主题进行,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每个年级的需求不同“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针对性、具体性解决大学生每个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推动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避免一次课堂教学目标“泛”而“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注意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实用性

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章节的选择,高校与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应通过众多本科、高职院校实地调研,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与调查,了解大学生针对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生现存的问题,喜欢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什么方式讲”等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对症下药”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有调查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不喜欢老师讲复杂难懂、理论性高的教学内容,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选择应避免复杂难懂,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接受的程度,应遵循“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法则,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针对心理健康教师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体验度,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成人学习80%是由于自身体验而获得成长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改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地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门填鸭式的灌输课,而是一门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重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增强课堂授课形式的灵活性,强化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设有撰写课程主题论文、开卷考试、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应采取活动展现、案例讨论、比赛答疑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全面、综合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奠定基础。

2.5注重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选拔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在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础上,高校还应鼓励、积极推荐高水平的、有丰富实战经验心理学理论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另外,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讨论,参加心理健康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以及教育教学培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为保证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入学后,因为环境的改变、目标的暂时性缺失、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并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重要环节。与思政课相比,心理健康课开设时间较晚,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不够。另外,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持肯定态度,希望能小班授课,以便参与体验,希望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教法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发挥心理健康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体验者、探究者,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师生在互动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世界教育新思潮》中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探讨

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教人者教己”。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其实也是在强调参与的重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多种呈现方式,如提出问题、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以图片、影视片段、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设置教学情境等。

第一,问题导向。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回顾,提出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最终找出答案。

第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每个专题都可穿插案例。案例可从专业书籍、互联网以及实践中收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仅是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且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第三,角色扮演。教师在某个专题教学中设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授萨提亚五种人际沟通的类型模式时,规定好某种场景(如假设某宿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卫生检查,不同类型的成员会有不同的反应),让学生按照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分别进行角色扮演,以此理解不同的人际沟通模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第四,团体活动。团体活动主要是按照小组布置团体任务,明确主题,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包括社会调研、辩论赛、实践报告等。活动中,教师的前期选题、任务说明很重要,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选题内容要紧紧围绕课程讲授内容和大学生关注的与心理健康的热点问题,如心理健康的标准、拖延症、大学生恋爱等选题,并给学生两周左右的时间去准备活动内容。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对初稿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各组按照顺序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参与几次活动后,学生们普遍反映团体活动中自己的参与程度高,更好地理解了相关心理知识,锻炼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第五,音乐、微视频等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根据课程内容,配合进行多媒体展示。例如:讲述热爱生命时,欣赏配乐诗朗诵《生命的列车》;讲述悦纳自我时,放映微视频“你比你想象的更美丽”;为更好了解抑郁症,带领学生解读歌曲“BLACK DOG”等,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同时,还可以把几种方法视情况一起使用。多样化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活动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例如: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注意力;用案例、问题分析让学生学习探索;采取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因此,教师要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任何教学活动而言,不仅包括教学方法,而且还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了解,这五个方面都是必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技巧关系密切。实际上,我们探讨的互动式教学绝大部分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阐述的,如课程如何计划、课堂如何组织、作业和活动如何安排等。知识,指的是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知识储备情况。教育目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期望,如你希望学生学到什么。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所有联系。例如: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距离,还是要了解学生内心和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都会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对学生的了解,是对学生的直接关注,包括学生的兴趣、特征、家庭背景、学生在其他课程中的表现等。因此,为了增加课堂的“有效时间”,使课堂更有活力、更加有效,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学科水平,同时尽可能地了解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小平,徐洪波,曹玲,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与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

[2]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 [美]加里 D 芬斯特马赫,乔纳斯 F.索尔蒂斯.教学的方法(第四版)[M].胡咏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美]维托・佩龙.给教师的一封信: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艺术的反思 [M]. 张京,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5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范文6

关键词:心理量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教学质量 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并且应充分的认识到,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心理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一、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心理量表的分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心理量表主要有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且以自陈量表为主。自陈量表在课堂上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要求学生自行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条目,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与解释。投射测验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不防备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刺激探测其内心真实状态。投射测验不像自陈量表那样拥有标准答案,更容易反映个体自己内心的想法。[2]

2.心理量表的选择

目前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这主要是由于自陈量表的条目比较具有针对性,其评定简单易行,同时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知力,能够根据条目的选项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投射测验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而涉及到学生内心深层次的想法时,预防学生因防御心理而有所隐瞒,则可以采用投射测验。

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还是投射测验,教师在选择量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哪一个心理量表首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毕竟心理量表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第二,时间适度。课堂上的心理量表时间长短要适当,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一般来说,心理量表所占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第三,符合学生兴趣。课堂上的心理量表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否则学生会不配合教师进行测量。教师可以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心理量表,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另一方面是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量表,让学生感觉到该心理量表对了解自己有帮助。[3]

二、心理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调节个体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去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让大学生联系生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自我调适的心理能力。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知识后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如何去排除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烦恼,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当前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纯理论课兴趣不大,这更要求我们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由于心理量表是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合了实际,实用性比较强。

2.有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得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课堂很轻松,在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知识也深入人心。一堂课的设置应该一张一弛,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应有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当前有很多教师将心理游戏运用到课堂中,但声音比较吵,这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将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周围班级的教学环境。心理测量则是以个人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同时也让学生的紧张度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个体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是否能够激发出来,而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着探索心的。心理量表则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认识自我,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自我,并且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可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3]。心理量表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量表知晓自己的心理状况,而教师对测评结果的解析则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量结果,并提供指导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关于自信心的量表测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原本我以为自己应该是自信心比较强的,结果才发现自己实际上比较自卑,感触很深。因此在解析引导的环节中,同学们对提升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都很关注,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程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46-148

[3] 刘宁宁.心理测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2);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