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易模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易模式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沪港 服务贸易 比较
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贸易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服务贸易的发展实质就是一国或者一个城市服务业国际化过程,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以一国或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其核心是信息、金融、电信等高附加值行业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逐渐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国际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越来越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此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海和香港的服务贸易发展也逐渐开始引人注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服务贸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行业领域不断拓展,经济总量有所提高。面临国际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上海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为指导方针,在加快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水平,不断提升上海的竞争力和辐射力。香港作为国际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不仅货物贸易发达,而且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量较大。CEPA 的实施也将为上海发展服务贸易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趋势下,很多人提出要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其实比较分析沪港两地的发展模式之后,上海与香港在服务贸易的延展上各有千秋,产业布局上也是既有梯度,又能互补。本文通过比较沪港两地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以香港有益的经验为借鉴,提出上海与香港服务贸易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战略构思。 区位经济特征及城市定位比较
(一)港——对外依附,非独立的经济结构 香港土地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总人口接近700万。香港位于太平洋地区海、空交通要冲,北依内地珠江三角洲,是个典型的港口城市。香港是亚太航运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香港交通发达,京九铁路、广九铁路直达九龙车站,将香港和内地直接连通;区内地铁、轻铁贯穿南北,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连成一片。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港构成香港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是我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枢纽。但由于自然资源缺乏,香港一直以来都以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而良好的区位优势则使香港成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的集聚地。 从近几年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来看,主要是离岸贸易发展增值商贸服务模式。在香港服务输出各主要服务组别当中,“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组别最为重要。2003年,该组别中的89.5%是与离岸贸易(即“商贸服务”及“与离岸交易有关的商品服务”)有关。香港这种以离岸买卖货品的形式对外输出服务的方式,将各类商贸支持服务进行整合,促使提供高增值服务的贸易商发展。基于香港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强大的服务业与低税率自由贸易政策,加上法律制度健全,熟悉内地和海外市场的香港贸易商可以在服务贸易中提供包括授权、、认证、设计、技术支持、融资等一系列商贸活动。这种转变单纯的以货物运输传统的港口服务贸易模式,为基于离岸贸易提供更具增值性商贸服务的服务贸易模式,使香港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采购中心。
(二)沪——对外辐射,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经贸中心,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是我国的工业重镇,门类最齐全,工业总产值最高;而且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研发中心也设在上海,目前,上海正处在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越来越快,对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只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仍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海岸线中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支撑腹地广阔,上海拥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广阔支撑腹地,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也可视作其腹地,这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国际区位优势突出,从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亚太地区正在形成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经济长廊,上海正好位于其中心部位,而且在该经济长廊的诸大城市之中,上海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科技教育,市场容量最大,商业机会最多。 产业结构形成轨迹比较
(一)港——顺势而为 从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香港产业结构的演进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不但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不明确,各个时期各类产业各个行业调整的主线也不清晰,处于自发的变动状态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掀起了发展高科技的浪潮,但香港却显得“漫不经心”或“力不从心”。香港政府仍然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无论对于主导产业或发展产业,还是衰退产业,都一律实行平等的财税政策,对那些急需扶植的高技术行业,也仍然以“量入为出”的原则行事,乃至于1997 年之前,香港政府甚至从没有动用财政拨款去支持科技开发。
(二)沪——政府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一样提到70%以上。但在10多年的实践之后,上海发觉自己还要考虑很多因素。于是,上海决定将产业重心向第二产业回归。过去“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排序已转变为目前的“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发展战略。 2011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公布《2011年上海产业发展报告》,将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战略观点、战略重点、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公布于众,目的为引导投资和企业决策。其中“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以电气行业和船舶行业重组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装备集团”的发展思路赫然列在其中。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社会投资总量为1.5万亿至2万亿,而投资的三个重点之一就是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被定位为上海新经济增长点。
进入2005年以来,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变化:上半年服务业增长率上升到9.6%;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说明经济驱动发生变化,服务业迎来发展机遇;上海经济亮点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很大一块可归入生产者服务业;从服务业产业结构来看,出现了多个新亮点,如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服务业也开始形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服务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产业聚集区、聚集带,一些市郊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向服务业转变;服务贸易势头不错,上海的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18.2%。这些变化清晰地表明上海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架构、新增长点和发展趋势,大力并且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 从一系列上海政府官方文件可以看出,上海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从一开始的“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排序一度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发展战略,再转变为目前的“大力并且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长期以来政府实施政策导向,而非企业自主、自发的要求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上海在发展了一圈之后,又重新提出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来拉动上海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因此,上海在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上,还有一个认识、摸索和调整的过程。 服务贸易发展制约因素比较
(一)港——基础薄弱 香港服务业相对膨胀,其它产业相对萎缩,使香港经济结构出现了某些失衡状态。1997年金融危机后,香港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经济的衰退,使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滑,由1998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全球第3位下降为2011年的14位。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陷入衰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可归结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中国内地南部以降低成本和开拓 国内市场,在香港重点发展服务业,结果使当时在香港的制造业工人,由90万人减少到25万人,而香港企业在内地雇用人员则多达500万。 制造业的北移,虽然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却造成两种负面结果:一是使香港经济在90年代出现了产业空洞化,不仅损害了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和地产业的经济增长潜力 ,也因香港产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缺乏根基而 危害了服务业本身。二是内地制造业丰厚的经营利润使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同时香港又奉行对经济的“不干涉”政策以及不重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使香港制造业升级和经济调整缓慢,整个经济更加依赖服务业,尤其是地产业和金融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应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和前提,一旦服务业失去了服务对象,就会变成无本之末,表现出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而以提供境外服务为主的服务业更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和影响。
(二)沪——体制、人才制约 上海部分服务贸易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虽有一定浮动但基本在国家行政管理控制之下。部分行业的准入限制较多, 通信、铁路和航空运输等,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提升自身竞争力。另外,相对制造业而言,上海服务贸易的开放时间较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但随着我国相继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的实施,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服务贸易部门逐渐开放,将有助于我国的服务贸易企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打破部分行业垄断局面,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潜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法律法规不尽完善也制约上海服务贸易的规范化发展。中国大陆没有制定涉及服务贸易的一般性法律,部分领域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规章和文件来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进行规范。这些规章和文件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影响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制约了服务贸易的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民用航空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在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有所改观,但总体来看仍有待完善,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专业人才缺乏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近年来,沪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快,但会计师、精算师、律师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仍然比较缺乏,这也直接导致上海在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这些行业是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领域。上海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附加值,首先要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服务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比较 对于一个城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都具有相当的外部性,而产业驱动机制则具有内生性,这其实也是沪港两个城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动力。研究表明,如果要寻求上海和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最根本的不同点,研究驱动机制的不同点是最主要的。
(一)港——知识驱动 知识型服务业是香港竞争力的核心。知识型服务业是指主要依赖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公司和组织,为社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主要由生产型知识服务业和消费型知识服务业所构成。其中生产型知识服务业主要包括会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研发服务、通信服务、建筑设计服务、技术工程服务、物流服务等;消费型知识服务业主要包括房地产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出版和媒体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环境服务等。 香港近期以来走的就是知识经济驱动型的服务贸易体系。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香港的主要功能已开始转到“知识引进”和“知识传播”上来,而知识型服务业正是实现这些功能的载体。香港早就明确提出了以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建立“知识型城市”城市发展战略。截止2002年,香港服务业已占GDP的86%,并同时提出了要把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的构想。可以说,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是当前衡量香港经济活力和竞争力高低的主要指标。
(二)沪——生产驱动 上海具备生产业驱动型的服务贸易体系。上海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对发展生产业的要求。上海确立的建设国际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其中金融、贸易、航运三个中心均属于生产业的领域,主体是为生产发展服务的。与香港相比,上海发展生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以生产业为主的驱动模式,是由上海特有的产业基础所决定的,国际产业的全球转移又为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这些优势和机遇在前文所述整合效应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上海区别于香港服务贸易战略发展模式。 沪港服务贸易合作的动力和意义 通过对沪港各自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地在服务贸易发展上各具特点、优劣并存。总体而言,香港服 务贸易更发达、服务水平更高、市场制度更健全、更符合国际标准,在金融、银行、保险、法律、会展、影视、广告、物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水平;但是香港目前却面临着服务市场窄小、发展空间有限、且营运成本高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依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较大的经济规模。上海经济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具有区域性金融、贸易、制造中心的功能,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项目的实施,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而这些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乘数效应将带动现代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为香港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可带动香港经济发展。上海服务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已达到50.95%,但其服务层次、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品种都处于较低水平,所以,上海可借助香港在现代金融、商业、物流以及服务中心的优势,加快整体软件建设,以促进发展。
由此可见,沪港合作的动力和意义很大。由于两地经济特征具有互补性,可通过合作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两地在某些优势领域的合作(如金融、贸易),有助于两地优势领域总体水平的提高,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巩固和提高其作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龙头城市的核心地位,成为两大三角洲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程度的加深,上海与香港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摒弃传统的“零和”竞争模式,吸收新的“双赢”模式,通过加强合作,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通常,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一个地区的服务贸易都不可能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都有优势,也不可能都处于劣势。服务贸易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必须权衡考虑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保留和控制自己处于优势的环节,对处于劣势的环节则可以通过联合、合作等形式发散出去,这样有利于利润最大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按照上述观点来看,沪港两地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价值链不同环节中具有的优势,并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1.范纯增,于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兼论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5(2)
2.殷凤,陈宪.上海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若干对策.上海改革, 2004(11)
3.王艳杰.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评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7)
交易模式论文范文2
廖振林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间时与学生交流,课后给学生30分钟答疑解惑[1]。吴亚欧尝试了教学互动的模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上讲台讲授课程内容[2]。姜凤良运用知识框架结构教学法、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3]。彭池方对食品免疫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和重组,采用比喻法、联想法、对比法、回顾经典实验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4]。匡华等运用“三环教学法”[5],从生活实例出发,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食品相关的免疫学案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免疫学概念的感性认识,以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6]。姜春鹏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使授课内容贴近专业方向,增加了趣味性教学内容,注重各知识点的联系,将实验、实习和科研带入教学[7]。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但是,我们认为以上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1)虽然提问和启发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限于课堂上知识资源和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自身免疫学知识匮乏,学生很难对提出的问题和启发有深刻的回答。(2)教学互动模式能使学生在上课前积极准备备课笔记,提前备好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可成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讲课时,其他组学生由于缺乏课前学习,难于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限。(3)虽然教师们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与生活中平常事之间的联系,但没有推动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和联系,是老师将这种有机联系带入课堂,因此对提高食品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有限。(4)“三环教学法”是从教师出发,以讲清概念为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以上方法针对免疫学中概念众多,联系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使教学内容简明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目前在食品免疫学课程方面还没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报道,因此在食品免疫学课程中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研究应包括三个方面:(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包括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问题设计为重点。(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探究方法、收集信息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探究结果等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定性评价为主,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水平的定量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从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连续的反馈,以便做出适当的学习活动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改,需要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式学习方法成功的关键。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是保障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探究性选题很肤浅,缺乏新意,则探究式教学就只剩下形式,学生也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而又有一定难度和新意的选题,使选题发生的情景和现实问题类似,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才能激发出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4小结
交易模式论文范文3
1.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晰
专业英语课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学习是以接受医学检验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知识输入为基础,逐渐向以英语输入为媒介过渡,以医学知识学习为目标,以原版医学材料为补充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专业领域下接受英语信息、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并以英语为媒介丰富专业交际手段,扩展专业交际途径。当前,国内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衡量,这使很多医科院校更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而对专业英语课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献资料,忽略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很多医科院校也忽视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将专业英语课变成了枯燥单调的双语课,甚至是英文教材翻译课。
1.2师资力量薄弱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跟基础英语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把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有医学检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能力。而国内医科院校普遍缺乏既熟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很多老师上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和专业词汇的灌输。
1.3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省内几所医科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借助单一的教材,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使老师的教学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有限知识,也只能满足于应试,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糟糕的是,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阶段积累起来的英语知识,也因无法得到应用而遗忘殆尽。这就使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感觉:学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英语,反倒感觉英语水平越来越差。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建构主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的传授并非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认知个体主动建构出来。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而这个过程取决于特定的情景。认知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而具体的情景不同,认知过程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和程度也不相同。知识是依附于认知个体,并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改进,呈现新的意义和解释。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情境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等)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特定的情景,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意义的构建,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习者的“高级合作伙伴”。同时,学习中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一个人孤立地完成的,除了教师的帮助,学习者在与同伴(同学)交流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也会重构自己的观点。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真实情景的体验。真实的情景对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必须努力设计和创造足够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促成和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构建,而不是单纯地“填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资料。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进,以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完成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教育目标。
3.1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和扩展,旨在较高层次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语境和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实际运用机会,提高专业领域内的口头交流、书面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术语和词汇的灌输和翻译。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程应由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承担。一方面医科院校可以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与国外同行交流,把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动态,既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鉴于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专业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初期,应以母语讲授为主,采用渗透式中英文混合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调整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对于重点内容或关键点,以先英文讲解后中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中英文对照讲授。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循序渐进地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3.3积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了解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学习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临床微生物检验时,可以先通过图片展示细菌形态,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英文的形式进行正确信息的引导,然后用中文进行难点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突出了重点,还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3.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景,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材接触和互动的场所,为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创造理想的学习和认知环境。例如,在检验医学的组成课程中,尤其是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血液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形态学内容,因此,必须采用大量的图谱或动画或多媒体素材加以形象展示,以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有效的学习认知环境。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入讨论式和互助式教学,设计问题、案例和语境,让学生用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讨论,相互吸收启发性的部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4结语
交易模式论文范文4
1.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医学课程满意度的调查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人文课程的满意度是不高的。16%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是满意的,46%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比较满意,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的满意度结果分析满意的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与学生结果相差不大,也有40%的老师选择了不合理。按照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正常生理功能生物致病因素病理变化药物作用原理等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及人社会性,不能解决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看病时只能从生物医学观点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只注重病人的症状、体征、诊断及药物治疗,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为了适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急需改变,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设置课程。对于现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这个问题学生和老师的观点有些差异,有42%的学生和48%的老师对现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不满意的,只有30%左右的师生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原因在于一直以来,我校教学大多沿用过去的“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以灌输、说教、模拟、验证为主,而其他的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较少。进一步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我校教师缺乏新教学方法的相关学习。究其原因,无论基础医学教育的老师还是临床的教师都没有受过教育学的相关培训,并且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医疗工作,对教学的投入有限,导致他们对医学领域新的教学方法不熟悉,甚至有的很陌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我国教育方式一直延续着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全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学习是不现实的,学生也愿意接受重点突出的讲授法去应付考试。对于各门课程考核方式问题学生和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有42%的学生和45%的老师对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各门课程考核方式是不满意的。很久以来,学校考试内容过多偏重学业成绩,特别是对书本学科知识的记忆,忽略了评价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人文素养、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会融会贯通,轻视人文科学素养。而且,测试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性,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对于开设的人文课程学生和老师的观点相差不大,有40%的学生和43%的老师对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开设的人文课程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门数少、学时少,通过统计得出,泸州医学院其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为8%,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学时与国外院校相比明显偏少;常以“两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即使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也呈现随意性、散在性,未形成符合校情的完整的体系。随着人文关怀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倡导,以及我国近几年所凸显的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现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合理性的调查
从统计结果来看,63%的学生和65%的老师认为课程前后衔接比较合理,如果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学习,随后的临床课程也将无法理解。也有近40%的老师以及学生认为前后衔接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我校设置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学科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在内容安排上往往会过多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独立性,但同时就忽视了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从而导致知识衔接不够,内容重复、交叉,也浪费课时,加剧有限的学时与急增的知识间的矛盾,使得对新学科、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介绍不够,因此整合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3.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医学各门课程实验课安排是否合适
65%的学生和67%的老师认为课程计划中实验课安排偏少,18%的学生和15%的老师认为安排合理,只有极少数的师生认为偏多。同时作者通过统计《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中66所高校课程设置计划,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1∶0.31~l∶0.74,院校间差异比较大,部属重点院校基本在1∶0.6以上,一般院校1∶0.31~0.74,平均l∶0.48。统计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为1∶0.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受到经费投入的影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也较为落后。
二、建议和对策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目标
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是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地方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之提供充足医学人才资源的重任。泸州医学院地处西南地区,是一所省属教学型高等医学院校,也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原则设置课程,以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和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积极探索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以改革过去单一的医学生物学课程体系。特别是研究开发综合性课程,如整合、以问题为基础、以社区为基础等医学课程体系结构,努力使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多样化,为实现总体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服务。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思想进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内容整合及教学方法时,既要注重对学生“三基”的培养,又要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提高综合素质;实验除开设必需的经典实验外,还需增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人文教育
在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同时,必须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学、哲学、文学、史学等,以及与医学关系密切的某些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逻辑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从而形成完整、系统、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运用人文科学的知识去关心、医治病人,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获取重要的病史资料,让病人配合好,达到良好的医治效果。由此可见,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系,使两类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4.加强教学手段改革,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建立多媒体教室,使得教师利用CAI课件能在十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加强图书馆或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资料等。同时可通过立项方式资助学校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方式
交易模式论文范文5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入学的学生其高考成绩优秀率很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差。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应付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去钻研。教师面对少数学生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挂科而无可奈何,而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学习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高职学生主动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研组经过讨论探索,认为:广泛开办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对于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展示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素质、营造良好的职业竞技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课题组基于这一目的,对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整改,逐渐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战竞技模式,使学生在紧张的竞技氛围中努力奋进,主动探索,亲身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就是在反复实践和技能竞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说,技能竞赛是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发展起来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任务,通过竞技模式锻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和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应用为目的,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出发点,革新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教”与“学”的完美融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合作精神,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革新了传统以言传口教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模式。在技能竞技中,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教师从旁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
2.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深度挖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索实践精神。服装设计竞赛中的竞技项目是设计主题鲜明的服装设计作品。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赛,明确设计任务和各自所承担的实践任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服装作品参与最终评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营造竞技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生动有趣,并且愿意广泛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以培养专业兴趣为跷板,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和参与性。有竞技,就有成败,有成败,就有探索钻研的士气。竞技活动带给学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成为日后专业学习的动力,不断鞭策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主动探索实践,这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希望看到结果。
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们设计能力、手绘效果图的能力、电脑辅助设计能力、立体裁剪操作能力等。使得原来不爱动手做实验的学生,逐渐养成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对实践项目手足无措,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但实践素质缺失。由此可见,高校长期沿袭的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推行实践教学模式时遇到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在面对竞技项目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日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校方应该多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如复杂服装款式的立体裁剪操作,注重培养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做到设计图和最终服装作品的相吻合,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其主体意识,使其懂得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运用自主思维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推行以来,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理论成绩并未下滑,同时在专业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实践探索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普遍对与技能竞赛相关的专业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相关课程的探知欲较高。而学生在为竞技作准备时,其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充分表明,技能竞赛有必要继续开办下去。以往,学生在学习了《时装画技法》、《平面结构制图》、《立体裁剪》课程后,学生大多只能画,却很难做出自己画的服装,或是在制版的时候只能做出老师教过的服装款式,碰到新的服装款式就无从下手。推行竞技实践教学模式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不断策动着学生去主动尝试,试着通过动手实践去缩短这种差距。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知识面拓宽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一些刻板难懂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持续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推进泉州轻工职业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优化实训项目,完善课程实训体系。②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直接参与大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赛,有效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③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以赛促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展该院实训室建设与改造,开放实训室作为大赛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加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实训室利用率。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认真备战省级、国家级服装设计技能大赛,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他们在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种技能、设计竞赛,强化主动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2014年,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8项,其中在2014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项目比赛中,廖炜琳同学获得一等奖,钱本权同学获得二等奖;在2013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比赛中,洪心怡同学荣获一等奖,蔡荣品获三等奖,其中洪心怡同学被选入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并获得免试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蔡荣品同学获得三等奖;其中在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项目比赛中,缪玲玲和黄敏如获团队二等奖;在2012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比赛中,缪志营获二等奖,刘巧玲、陈佩佩获三等奖。在“农行杯”第三届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该院轻纺工程系同学获两个铜奖,若干优秀奖。
5结束语
交易模式论文范文6
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得我国以往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性人才。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加顺利的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在培养方式上,就必须转变以往的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就计算机专业自身来说,就是需要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人才。再加之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压力与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在教育领域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模式应用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计算机教学与就业的目标有一定的偏离,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之中,所以,对于当下的教育发展中,大多数院校都设有这一上热门专业。但是,计算机专业之所以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这一广泛性,但是对于其就业的具体目标却没有明确的确定。第二,计算机教学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相脱离。部门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虽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情况来开展教学,但是其教学仍旧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上,而在实际的应用以及操作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3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发展的策略
由上述可知,我国当前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的目标上,还是在实际的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在此对其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有助于发展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3.1就业目标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
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应用首先就应该使得就业的目标符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院校的相关方面,对社会。市场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调查,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调查,研究出企业所需要何种类型的计算机人才。使得计算机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得培育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够直接的投入到工作上去。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计算机专业本身对教师个人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更加的严格,不仅具备超强的理论素养,能够通过理论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应该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核心内容,而且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出操作规律交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3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除了要做好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加以重视,合理的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重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笔者认为根据就业需要建立一个计算机教学实践基地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设备和场所,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院校要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增加校企合作的数量,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有一个合适的实习岗位。总之,无论是建设校内的实习基地,还是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其目的都是建立在以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之上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