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体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媒体艺术论文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1

《阿凡达》中所呈现的潘多拉星球的环境背景:一些悬浮于空中的巨大石块如同冰山在海面上缓缓移动,石壁上生长着形态各异的植物。石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小石块,使影视三维空间中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感觉。潘多拉星球的森林、草原、高原中生长着各种食草动物,综合了现实和虚幻中动物的特点,长着长嘴、小颚,现实动物犄角形状的扇形膜,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影片中旋扇蜥蜴的原型是地球上的蜥蜴,在细节上进行了虚拟化处理。蜥蜴的皮肤肤质和身体颜色都像枯树枝,肢体和尾部生长着像叶脉一样的结构,这正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产生的动物和植物的综合体。借助于数字媒体艺术,《阿凡达》为人们展示了一种虚拟的美感,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

二、美的体验的非逻辑性

数字媒体艺术使美的体验呈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点。传统艺术形式一般是按照受众接受的逻辑性进行艺术的表达,受众可以借助自己的常规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但是观众在欣赏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时候会有“欣赏习惯受阻”的情况出现。如,新媒体艺术作品《动感<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高科技的加工和重制,使静的艺术动起来,超出了受众的常规逻辑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要求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非逻辑思维理解新的艺术形式所要传达的艺术意图,这样才能够充分感受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突破之一就是受众欣赏途径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逻辑的重大创新。

三、美的体验的开放性

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传统艺术一般是由独立的创作者完成,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相对单一和完整的。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下,由于对网络形式的借助,艺术中美的体验是开放的。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对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改动。数字媒体技术将古典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结合,产生了很多具有开放式美感体验的艺术形式,现有的常见的作品种类有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版画动画等。如,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桃花源》,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改编,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经典的写意水墨画、皮影戏、剪纸艺术结合,创造了飘忽于写实意境与写意意境之间的动静结合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水墨画风格所展现的晕染、灵动、秀丽、淡雅的中国美学意境场景与皮影风格的人物相融合,加上高科技带来的动感艺术,使这部作品成为数字媒体形式下的具有开放性美感的崭新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2

传统艺术并不太热衷于对新技术的拥抱而执著于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新媒体艺术则与此相反,它立足于技术进步,以技术变革为进行新的艺术实践可能性之契机,与技术进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意识到新技术给艺术界带来的强烈冲击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意义,积极投入到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去,对传统艺术的一系列艺术原则和审美准则、审美趣味发起挑战,尝试建构与传统艺术美学体系迥异的属于当代的新媒体艺术美学。在新媒体艺术中,作者权威正在逐渐消解,作者隐退于作品之中,创作权发生转移。艺术品的原创者是谁已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及其形态本身,贡布里希艺术史观强调,“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那个主宰一切的作者在新媒体艺术中逐渐被解构。这种变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接受美学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解构神话,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尤其是解构主义颠覆权威,去中心化,追求多元、差异与不确定性的思想和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能动作用及参与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思想,对新媒体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创作权向接受者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点和未完成的、开放性的结构召唤着接受者进入作品之中参与作品的形态和意义建构,引起作品主题、意义和价值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者成为创作者;另一方面,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并不是由艺术家单独完成而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这些变化极大地分解了创作主体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接受者与参与者分享其权力,颠覆了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嬗变,是当代艺术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伴随着艺术品“原创性”的消失一起上路。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到罗兰•巴特惊呼“作者之死”,一些艺术理论家已经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权威地位的动摇,并作出卓越的理论预示。在本雅明看来,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不同的艺术形态或艺术构成方式。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导致机械复制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和文化的面貌,导致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和“韵味”消失。因为“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2]84。

他进一步指出,“一件东西的原真性包括它在问世那一刻起可以继承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的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证据”[2]86,从手工制作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向大批量复制生产的一模一样毫无个性的艺术品的转换,表现为艺术品个性和原真性的丧失,即使是最完美的机械复制手段也无法实现对艺术品原真性的复制,其直接后果是“韵味”或者“光晕”的终结。这种大批量生产的丧失“原真性”与“韵味”的工业产品(即复制的艺术品)导致原作或原本的权威性消失殆尽,无差别的复制使得人们已经无法甚至不愿意去区分哪一件作品是原作,哪一件作品是复制品,传统艺术的膜拜功能让位于现代艺术的展示功能,韵味式的静观让位于震惊式体验的直接性和即时性。这种无差别、无个性的艺术品成为接受群体直接面对的艺术消费品,结果是艺术消费者对“工业”艺术品的快餐式消费。他们不愿也不会有意识地去追问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原创者是谁?原创者是否存在?这些传统艺术的核心问题已不能在他们内心深处激起涟漪,创作主体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数字复制时代,依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动态影像或未完成的开放结构,要求接受者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召唤其共同完成艺术品。这极大地分解了创作主体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俄罗斯文学理论家米克海•M•巴克廷提出“原创者的危机”(Crisisofauthorship),认为并非只有“唯一”的概念与个体以及其创作过程相联系,这个概念恰恰是在文化艺术中关于作品所具有的“地位”的再定义。[3]185互动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和遥在艺术更是将接受者的反应与参与纳入作品内部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打破传统艺术创作与接受之间的明显界限,解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身份概念,艺术遂由作者的“独白”转向“对话”。

另一种情况是,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式上出现新变化,突出地显现为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等其他人员的合作。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对高科技的依赖,它要求完美地将艺术与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就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挑战,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知识学科的系统化,像达芬奇式的全才已被历史淹没。“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的分化过程,宗教———形而上学的宗教观被不断细分的专业领域和知识所取代。———伴随着现代社会剧烈的分化过程,———这一分化过程既给艺术家带来了限制,又给他们带来了自由。”[4]分化过程带来的限制主要是指艺术家很难做到“跨行”或“跨领域”进行艺术创作,“自由”则主要是指艺术家可以像其他专业领域里的人一样封闭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从事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则要求超越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细分所带来的“限制”与“自由”,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艺术实践,这潜在地昭示着新媒体艺术家必须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运用于具体艺术实践中。这何以能够?面对这样的现实,艺术家们认识到通常单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很难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不同于架上艺术和雕塑艺术可以由艺术家独立完成。对于许多新媒体艺术家来说,要想将其艺术构思和创意借助于最新的媒体技术表达出来,就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当然,与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发人员的合作往往是实现其艺术构思与创意的最佳选择。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Weil一语中的地指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完成。”[5]在当代新媒体艺术实践中,这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意味着有多个作者,这不可避免地消解传统意义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作者身份及其权力,作者隐退于创作权的分解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有人甚至提出“主要创作者”[3]191的概念,认为作者已不是作品独一无二的创作者,作品是作者与其他参与者/互动者共同完成的,只不过,他是“主要创作者”。这表征着作者权的衰微———作者的权威地位被众多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打破与分享。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

传统艺术形成了一套艺术语言系统和创作方法,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形态和样式相匹配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与体验、审美理想和审美准则。但摄影技术和机械复制技术动摇了传统艺术美学的根基,将艺术与媒介材质的问题提上议程。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极简主义、立体主义和激浪主义等艺术流派尝试将各种新的艺术媒材用于艺术创作,打破传统艺术的媒材限制,探讨艺术实践的多种可能性及其意义,倡导用科学技术来创造和理解艺术及其世界,表现出与传统艺术相异的艺术趣味,向人们展示运用各种新媒材进行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开阔了人们的艺术视野。20世纪60年代,白南准率先使用电视和录像进行艺术创作。此后,实验电影、实验录像、实验摄影等纷纷利用电子影像进行艺术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模拟信号和电子信号为基础的影像艺术。利用影像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设备进行艺术实践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倾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互动技术、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三维视觉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媒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非物质化,这种非物质化特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新工具和新媒材,尤其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的真实世界。新媒体技术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和媒材进入艺术领域,更重要的是从外形到内核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赋予其一种技术上的魅力和优越性,更彰显了新媒体艺术实践的一种非物质的造型基质和审美维度。

在传统艺术实践中,艺术家总是借助具体可感的物质性材料来表达情感、传达生命体验,通过艺术形象、审美意象、艺术形式等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生命体验和丰富情感以“物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实现对自己创造力的发现与肯定,确证自己的存在。从创作媒材的介质意义上说,物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笔者称这个过程为创作媒材的“物象化”过程,它是一个“以物载象,以象通意”的过程,这是现代艺术之前的艺术(包括部分现代艺术)主要的创作方式和媒材运用方式。进入20世纪中期,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使艺术创作媒材发生变化,它突破以传统创作媒材为根基的物质层而以影像形式作为其基本构成,这种影像形式包括使用模拟信号和电路传输的电子影像,以及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影像,主要体现在录像艺术、实验摄影、多媒融合艺术、计算机艺术、网络艺术和远程通信艺术等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影像就是媒材”[6],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像作为媒介,主要是指电子和数字成像技术制作的可复制图像,随着电影、电视及其派生技术而出现的包括电影、电视、录像等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主控和传播的图像。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摄影、电影、电视、录像、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都是以影像为媒介的艺术类型。”[7]笔者倾向于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影像化”与“数字化”划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影像化”主要指使用模拟信号和电路传输的电子影像,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影像化”的初级形式。它作为活动影像是以电子传输和存储的模拟信号和光信号处理产生的影像,以像素为基本单位。

这种电子影像媒材是早期新媒体艺术家普遍运用的创作媒材和表达手段,它依赖于摄像、录像、电视和其它相关设备,存在于光学图像与电子图像之中而脱离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而存在。“数字化”主要指数字影像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语言(二进制)的发展,数字影像成为新媒材和新工具。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影像化”的高级阶段,它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艺术创作的主要媒材。这种“数字化”的影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比特”(bit)作为信息载体和传播内容,以二进制数据(即0和1)为基本单位,运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前所未有的数字影像。这种全新的影像生成方式与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关于艺术形式的别样图景。许多网络艺术作品与虚拟现实作品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影像的非物质性即虚拟性特征。以“比特”为其基本单位的数字技术引发了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化倾向,凭借着“比特”的超强融合能力和数字技术及其相关元素/设备的运用“,数字化”影像作为创作媒材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够完成对物质世界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完成对非物质世界的表现———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真实的“虚拟世界”,将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推向一个非物质的世界:“数字的现实从根本上是间离物质的现实的”[8]。在这个非物质的世界里,所有一切都是由数字运算形成的图像符号系统。它不再局限于“再现真实”和“表现现实”,甚至不再需要拥有物理的真实,而是通过数字化产生或者追求虚拟存在的真实。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各种数字影像记录设备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来建构自己的艺术作品,这已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潮流。

三、非线性叙事和超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

提出新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叙事方式意味着存在线性叙事方式。线性叙事方式是传统艺术的主要叙事方式,它以印刷文化文本逻辑为基础,倚重的是作为逻辑与理性记号的意义链,形成的是一个稳定的、不可改变的作品结构和形态,表征为“线性文本”,它呈线性递进,即使是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和意识流片段、偶尔出现的倒叙和插叙等都不会对基础性的线性结构造成较大改变,不会影响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态或结构和意义,其终极目标是艺术作品结构或形态的稳定性和意义的确定性。接受者只能按照作品展开顺序按部就班地连续阅读,沿着时间的直线进程加以欣赏。以“影像”为创作媒材建构的影像文化则使人们的审美习惯从线性文本转向观看的非线性文本。有人早就预言:“视觉和声音对现代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各种影响所引起的冲击,非线性逻辑必将占着优势。”[9]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书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10]。影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表达逻辑进行改写并导致对传统艺术叙事方式的颠覆。“新媒体艺术对叙事的开放恰恰是把叙事作为游戏空间的特征,它是能动的,充满可能性语言的游戏,从而可以重组现实、割裂现实,重新调整事物的关系和意义。这样的叙事性将会有助于人们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解生活。新媒体艺术希望用更互动、更具想象的方式重新建构叙事。”[11]新媒体艺术建构的这种叙事方式就是非线性叙事,它有效地解构线性叙事之传统,表现出与传统艺术叙事之不同特质,正如罗伊•阿斯科特所指出的那样:“(新媒体———笔者注)艺术不再是线性事件,它不再强调和谐、完整、明确,它也没有一定顺序,或是最终完成。相反,它是开放性的,易变,短暂,具有试验性、虚拟性。艺术是主动形成而不是被动形成的,它强调其过程,具有偶然性。这些变化系统的技术,完成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超越身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摆脱了语言局限,战胜了自我与身份识别……我们不用担心或害怕新技术会导致性质相同、统一的和迟缓的文化”[12]。

这种非线性是多元的、任意的和不确定的,它通过解散、打乱、重组、链接、跳跃,由不同路径或多路径进入作品引起作品之内容和意义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种起伏断续、无序的“碎片化”状态以突破传统线性叙事之连续不断和有序,重视叙事的语义空间性,通过建立链接叙事,组成具有“超文本”性质的不稳定的、易于变化的、开放的叙事空间结构。在这个空间里,审美主体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学识修养和思维方式来选择某种方式进入作品之中参与作品的形态及意义建构。在新媒体艺术中,网络艺术凸显非线性叙事特征。网络艺术采用网状结构组织信息,形成一个多路径、多渠道、多维度的时空结构。接受者可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知识结构甚至是喜好对作品情节进行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可随意从电子文本的这一点跳跃到另一点,从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从这一边点击链接到另一边,可由多种路径介入作品引起作品形态之变化,不同的进入路径会导致不同的艺术欣赏结果和审美感受。曹斐的《链》,宋冬的《非线性叙事:电梯》,邱志杰的《推背图》,张培力的《进食》,汪建伟的《连接》等对此都进行了有力的诠释。这种非线性叙事得以大展身手离不开数字影像非线性编辑技术的支持。非线性编辑使新媒体艺术的编辑可以随意进行,自由地实现跳跃式剪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与表达方式。

在新媒体艺术中,非线性叙事往往不是单独地发挥其功能,它总是与超文本、超链接结合建构起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流变”结构里,非线性叙事、超文本、超链接共同发生作用形成“文本”合力,并最终建构新媒体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超文本”是美国学者纳尔逊在《文学机器》里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超文本”是“非相续著述”,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的、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13]超文本的本质特征是阅读对象的多向链接的可能性以及链接对象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多向链接来建构一种去中心化的文本结构。这个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任意进入,利用超链接的方式建构起一个如同迷宫般的开放式的文本结构。它不仅追求文本的不确定性和作品结构的多线性,而且要求审美主体对叙事文本的多向选择和能动介入。这种多向选择和能动介入导致作品形态和作品内涵的变化并因此得以重构,只不过重构的主体由创作主体转变为接受主体。这种重构能够获得胜利又必须依赖于“链接”的方式及其实际运行,正是在“这种无穷链接状态下的解构主义语言构造了一种独特的超文本的认识,即‘可能世界’的逻辑”:“现实世界只是无穷无尽的可能世界中得到实现的一种,现实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可能生活中得到体验的一种。因而,对世界与生活的重新构造与编写始终是可能的,这构成了新媒体艺术极其重要的认知基础和行为风格。”[14]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新媒体艺术是对各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的彰显。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3

这是一堂“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的实验课。教学目的是在使用油画棒与水彩色配合进行的创造性绘画游戏中,运用排水技法制造意外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艺术创造表现的兴趣和欲望。运用绘画语言和文字、音乐语言在形象思维的心理时空中互相启发,启发学生创造表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观察识记与忆想创造的能力。

实验教材要求把教学重点放在观察与识记,和忆想与创造形象语言的训练上,认定教学的难点是创造“欢乐”、“节日”的色彩语言。根据实验教学的教法建议,执教者在备课案中,为完成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作业与指导,总结欣赏与审美教育,都做了认真的设计:

一、选择录像进行直观的启发,配合学生的日记导入课题。通过演示儿童画,运用儿童的绘画语言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出作业要求。通过音乐语言调节情绪,创设节日快乐的情境。演示动作补充形象,向学生输送形象信息,启发联想,丰富创作的形象语言,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表现高兴的色彩、快乐的色彩、五彩缤纷的节日色彩,进行色彩配合的游戏,突破创造色彩语言的难点。

二、学生作业分两步走;先让学生直接用油画棒构思做画,引导学生尽量完美、充分地表现出忆想构思的情节内容,再让学生使用选择的水彩涂染,利用排水技法创造意外的艺术效果。

三、总结欣赏学生自己的艺术创作,让学生谈画题,谈画意,讲内容情节,讲场面故事,用语言补充发挥,交流思想感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为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作文引导。

四、把美育贯穿在忆想创作的活动中,欣赏作业艺术美的重点是色彩美和人物动势的美,通过节日气氛的美的表现,引发对生活美的感受。

执教者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外活动中选取六幅儿童画。反复筛选收集了适合教学启发使用的春节录像和锣鼓乐曲。还与语文教师共同备课,商定了由日记——记忆画——作文的教学配合与分工。

教学过程是,启发导入开始放了一组《春节》的电视录像,把学生带入寒假春节的欢乐情境中,教师插话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对自己节日活动的忆想。两个学生讲述自己的日记,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日记描绘的画面自然导入课题。

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有集中指导,也有个别指导,重点突出,程序分明。

表扬引导学生直接使用油画棒构思作画;谈话启发学生选择画题和内容、情节、环境场面;演示表演动作和让学生自己比划动作,通过观察识记和运动感觉的体验,让学生自己扑捉形象信息,补充表象,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边想边画,边画边想,随意的组合画面,表现视觉空间的主观印象;用表扬的方法鼓励启发表现出近似三维透视空间的作业;运用“五彩缤纷”等色彩形象词语,引导学生表现“高兴”、快乐、的节日色彩,大胆地进行创造色彩语言的游戏。

用表扬快手,激励学生追求速度。展示有创造性的画面内容丰富情节感人的优秀作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大胆创造。

展示作业中画出人物背面和侧面不同角度和活动方向的造型,启发学生创造表现多种神态的动向造型。

整个教学辅导过程中,教室里充满了惊讶和赞叹。教师满腔热情地鼓励,帮助学生突破了加工艺术形象语言和色彩语言的技术难点,画面上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体验到审美的感受。

总结欣赏时,师生们饱含激情品味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课堂教学达到了。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到前面展示和发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人感动。黑板上展现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形象语言与热烈温暖的节日色彩,感动了旁观者,在场的一位局长说,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美术课。

这节美术课所以能够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好评,主要是它发挥出了美术教学的优势,在直接认知、艺术与创造和艺术与感情三个方面都发挥出了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

首先它改革了依靠临摹教材抄袭资料的教学常规,发挥了美术教学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的教育作用。

其次这节课在启发引导和教学辅导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绘画欲,引导学生观察识记。形象信息教学的传导是通过吸引注意、直接观察与识记和自己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生动的直观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发展。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4

目前,固有的艺术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要求,阻碍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的专业论证。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二是缺乏高水平的配套教材。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软件应用方面,内容讲解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性质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软件更新频繁,不少高校缺乏配套教材,影响了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效率。三是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固有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仍然采用说教式教学方法,无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提升策略

教师应该全面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为主,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构建与就业方向相适应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字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明显特征在于能够将文字、图片和文字有效组合在一起,使用良好的表现形式展现一些特定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校艺术设计课堂的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用最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在数字媒体时代,视听合理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视听兼备,艺术设计的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将会更加清晰,课堂教学氛围将会更加活跃。这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数字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互联网上,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扩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不仅能够改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学习被动接受的局面,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建立与就业方向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艺术设计具有跨学科属性。因此,针对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生源差的情况,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艺术设计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通识知识,能够为之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从事的工作。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系列课程,方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取向进行选修。其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艺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课程的拓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平面设计选修模块、三维设计选修模块等。同时,由于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市场对艺术设计职业的需求量并不确定,再加上数字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断提高,所以各个学校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此外,各个院校应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设计专业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岗位的要求,尽可能地设置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课程,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就业压力。

3.建立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在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重视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了避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出现被动应付的局面,还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将企业的需求合理纳入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通过开展商业项目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融入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5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 品题材是 关注人类 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 内核 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大学智能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 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 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 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 同于 以往 的感 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 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 的社会 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 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 。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 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 ristaSommere~nLaurent 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 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 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6

1.1有效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在没有引进机电一体化生产时媒矿工人需要深入幽暗潮湿的矿井进行日常作业并下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人工作强度大几乎是超负荷运转。长此以往不仅会对矿工的健康造成影响复杂多变的井下环境与突如其来的透水事故、瓦斯爆炸事故还会威胁到广大矿工的人身安全。

1.2有效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用一体化的机电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方式用机械取代人工将人力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不仅如此人力不同于机器人会有疲累感超时的高负荷工作会降低工人的生产效率不利于煤炭产量的提升。用机械取代人工后,只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维修机械就能长时间保持高强度劳动降低了不确定因素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肩效提高了煤炭生产效率。

1.3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煤矿生产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节省人力开支8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煤炭产量,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使煤炭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企业盈利增长员工的福利待遇自然水涨船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2煤矿机电技术一体化应用的具体体现

2.1带式输送机

带式输送机是煤炭企业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井下作业人员将已开采的煤炭运往地面,是煤炭生产不可或缺的帮手。在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摸索过程中我国自行生产了多代带式输送机但大多都存在运输容量小、运程距离短、运行效率低、易出现机械故障、稳定性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进一步提升采煤效率造成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科研机构充分考虑到矿井井下复杂多变的环境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我国多年研究带式运输机的丰富经验与煤矿运输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研发了多种软启动、制动装置肩效克服了传统带式运输机的不足之处迎合了时展的需求。新型运输机加大了运输容量、增加了运程距离、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机械故障的发生几率为确保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采煤机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于采煤机中庄要是通过改变采煤机牵引方式的方法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加安全性的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能促使采煤机由老旧的液压牵引方式向新型的电牵引式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实际优势提升采煤效率提高煤炭开采量。使用电牵引的新型采煤机能将运输过程产生的阻力降到最低涅合制动发电装置共同运作河以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克服煤层坡度大且陡的不便通过在采煤机电动机加装防滑装置的方法崖面提升采煤机传动轴的荷载能力。零件损耗是制约煤炭开采效率的重要原因液压牵引方式会加快采煤机内各组成零件的损耗速度施工人员要通过不断更换零部件或直接更换采煤机的方式确保煤炭开采效率无形中增加了开采成本不利于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后,电动牵引方式完美解决了零件磨损的问题通过调节电控系统实现灵活简便的操作不仅有效延长了采煤机的实际使用寿命节省了成本开支还提升了采煤安全系数保障了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电动牵引式的采煤机还具有适用领域广、小巧轻便、结构简单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将电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煤炭企业提高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提升机

矿井提升机是当前煤炭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机械设备中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内装式提升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代表,将驱动装置与滚筒装置整合在一起后,机械结构得到了极大简化。在提升机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后提升机能自主查询机体故障来源定期进行“体检”并自动记录检测结果为机械的维修、养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节省了人力成本。在其检测到系统出现故障时会通过声音提示的方式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及时修护,以此确保提升机的正常运行。不仅如此全数字化的矿井提升机相对于传统型号的提升机而言具有更简单的硬件配置兼容性强皮全系数高所需的易损零部件较少,能瞬间提升加速度更灵活易控实际操作性更强。全数字化提升机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出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能进一步完善系统检测、自保工作,已经成为多地煤矿施工提升机的首选类型。

2.4电控液压支架

由于我国电控液压支架发展历史较短肖前推行的国产电控液压支架所用的控制系统较简单应用范围局限性过强远不如其他国家研发的电控液压支架性能优越。将液压控制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将支架与顶板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肩效避免因反复摩擦造成的零部件磨损,以此达到延长电控液压支架使用寿命的目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