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工业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工业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1

    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   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

    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2

——平罗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立足发展园区工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带,重点抓好全县工业园区的经营与管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工业发展的“特区”和产业培育的“孵化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园区规模,积极扩大园区土地储备总量,缓解园区工业用地矛盾,满足新入园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依法、依约清理、回收园区内企业闲置土地和破产、倒闭企业占有土地,盘活园区闲置资产,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三是灵活经营政策。坚持“谁引进,谁所有”原则,积极鼓励外地和乡镇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每年将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开发,利用“极化效应”培育和强化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其发挥“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3

 

0 引言

 

玉田县地处冀东,属环京津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全县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耕地104万亩,人口66万,辖20个乡镇。200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30强,200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部财政收入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规模以上企业15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任务相当繁重,经济总量相对不足,经济结构亟需优化,工业化水平偏低,缺少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致使我县缺乏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

 

1 余姚经验的启示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5万,设14镇1乡6个街道,工业经济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化纤等行业为主。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多年来,该市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纵观余姚发展历程,超常规的举措是奠定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几年来,余姚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重拳强攻经济领域,加快工业化进程。

 

1.1注重政策的制定。在政策扶持方面,余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也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振信心,不仅创优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也激发了企业创造活力。

 

1.2注重体制的创新。余姚敢于打破企业体制传统桎梏,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已组建股份制公司21家,纳入视野的企业达30家。

 

1.3注重品牌的塑造。产品品牌上,2008年创建国家级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项,国家行业标准5项。区域品牌上,2008年举办余姚榨菜节、家电博览会、塑料博览会、杨梅节等活动,品牌的塑造,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企业产品和余姚区域知名度,为工业产品市场开拓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1.4注重要素的破解。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用地、资金、用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实施了要素破解工程,解决了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余姚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一系列思考,也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启示。一个总面积略大于我县的县级市,GDP是我县两倍多,财政收入是我县的近9倍,余姚经验说明了一是在思想解放上,他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抓住每一次机遇,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坚持不保守、不争论、不扯皮,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都要去尝试、去探索,趟出了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在经济发展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余姚针对区域特点,打造“区块经济”,把小城镇与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体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镇级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三是在管理模式上,创优环境、营造“洼地”。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正是由于以上三点,才为余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促进了余姚工业经济的跨越腾飞。

 

2 科学制定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余姚经验表明,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放手放胆,超常举措,就能够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因此。借鉴余姚经验,确定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几项措施。

 

2.1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税费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增强吸引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外客商落户玉田。对招进来的企业要搞好服务,形成“招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和“人人都是投资发展环境,人人都做最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的共识。

 

二是规范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基础设施网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快一园三区、后湖工业聚集区、窝洛洁橡胶工业区、彩亭桥印机小区、散水头造纸小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一园三区和后湖工业聚集区的建设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后湖工业聚集区的建设,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继续加快园区项目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和传统产业优势引进一批立县的大项目,重点抓好技改大项目的实施和亿元以上项目的引进落户,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亩产效益”观念,着力引进占地少、能耗低、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技改项目和引进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2.2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首先,抓好产业优化升级。要抓住金融危机各行业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在造纸、橡胶、玛钢、水泥四个行业按照“上大压小、增高减低、扶优汰劣”的总体思路,做好传统行业结构调整,鼓励同行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整和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同时,要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品牌、技术、管理和人才,提高素质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

 

其次,提升支柱产业支撑力。在印机、电子、钢铁深加工三个行业上,着力扶持一批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努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印机行业,促进产品由印后向印中、印前发展,拉长产业链条;电子行业,抓住鑫兴电子工业园被确定为“河北省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和“唐山市电子民营产业基地”的契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产品由单一的压电晶体向其他电子元器件和终端产品发展,拓宽、延伸产业链条;钢铁深加工行业,向下游产品发展,培养产品深加工能力,使我县成为唐山钢铁产业链的深加工基地。

 

2.3树立培育品牌意识,提高中小企业刨新能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创新和创牌能力,加大对自主刨新、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实施品牌培育步伐,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拥有自己品牌。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具体明确创牌(商标)目标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的鼓励力度,在巩固玉螺牌水泥、锯业大口径锯片省名牌产品,建支玛钢管件、胜利磨切机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打造印刷机械和玛钢管件两个区域品牌。引导玉印、胜利的磨切机、建支玛钢管件、晶源振荡器、谐振器争创省级明牌产品、著名商标,锯业大口径锯片和胜利印机争创国家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三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组建各类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健全技术创新平台,出台扶持政策,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4搭建发展平台,努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银企洽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帮助银行了解重大工业项目、科技项目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困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但保公司的作用,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拓展服务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解决担保和融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融资需求。

 

二是搭建企业公平竞争平台。一方面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提高违归者的违归成本;另一方面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规范钢铁深加工、印刷机械、塑料制品、服装行业协会,筹建造纸、橡胶、玛钢行业协会,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自律自强,维护各行业企业有序、依法竞争,使我县传统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经济专家、著名企业家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企业管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等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老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建立和发达地区沟通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厂长经理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并寻求合作机会。

 

四是搭建企业体制创新平台。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企业上市工作,出台企业上市和股份制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加快资本积累和积聚,进而做大做强企业,为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4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

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5

解决好农民提篮小卖问题,把工厂建成农产品保险柜

我市按照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找准产业定位,不断壮大“农”字号工业产业集群,使工厂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终端市场,一举扭转了农民“提篮小卖”和农产品贱卖的被动局面。

按照农业区划,集聚工业板块。我市西南、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东部和中部为平原湖区,按照这个地势,我们将全市化为西南、西北水果生产区和东中部粮棉油生产区。相应建立了果蔬食品工业和粮棉油加工产业区,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项目向产业区集中。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已容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家,形成了酿造、食品、纺织等大规模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00多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业板块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迅速提升。“农”字号工业不仅使本市农产品不愁销,还“吃掉”全国各地运来的大量油料、棉花和水果等。

依托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带。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就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通过宏观引导,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开发更高层次的产品。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枝江酒业的技术、市场、品牌和资金优势,拓展围绕白酒生产的下游企业,形成了拥有2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和多元化产业格局。2007年,枝江酒业集团收入25亿元,其中由延伸产业链创造的收入就达到10亿元,占40%。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加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坐在家里,就有企业上门收购农产品,甚至出现未种先销和未产先销的“抢购”局面。

对接国际市场,放大规模效应。我们瞄准国际市场,批量、重点兴办外向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农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近年来,共兴办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0余家,年出口额达3000多万美元。棉花是我市传统农业主打产品之一,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引进香港等地一批大型棉花深加工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医用卫生材料等120多个品种,出口到北美和西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阔的市场吸引棉纺企业顺势扩规,形成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规模效应。目前,仅纺织行业规模企业就有26家,配套企业60多家,棉花加工规模达到50万锭,2007年实现产值15亿元。

按照企业需要调整农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原料大车间

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依托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把农产品基地建设视为工业生产流程的第一个循环点,有目的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企业的巨型原料车间。

围绕支柱企业,实施区域化种植。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食品酿造、纺织等四大支柱工业。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趋紧问题日渐突出。我们按照“市场引导企业,政府服务企业,农民跟紧企业”的思路,规划和布局农产品生产,以支柱企业为圆心,就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根据测算的支柱企业加工原料需要量,确定种植面积,组织专业化生产,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目前,我市已建成基本满足企业需要的农副产品基地70多万亩,不仅缓解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吃不饱”问题,还为广州、长沙和重庆等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的鲜活农产品。

服务品牌打造,组织标准化生产。在创工业产品名牌中,我们首先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对农产品基地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制度规范等管理制度;健全基地管理档案,与种植户签订质量合同书,强化基地农产品质量管理。目前,全市无公害粮食、油料、水果和优质棉花基地面积达到160多万亩,确保了供应给企业的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还积极引导基地搞好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共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3个,培育20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增无公害品种16个,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

依靠龙头驱动,粘牢利益化接点。经过几年摸索,我市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多种农企利益粘合模式,用“龙头”企业来内联种植基地,外联消费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预付定金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进行适度规模生产,达到了企业发展、基地壮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以鸿新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果蔬食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市30多万亩柑橘和蔬菜基地发展,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收入连年以两位数速度增加,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3元,位居湖北省县(市)区前列。

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让城镇成为区域经济领头雁

近年来,我们突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空间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吸引大批客商投资和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洗脚进城”,使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雁。2003年以来,我市9个乡镇共引进客商项目投资70多亿元,吸纳农村人口6万多人,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率。

一是傍道兴镇,发展道口经济圈。汉宜高速公路纵贯我市东西,在我市留有两个道口。我们主动接受沿线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加大道口附近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完善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努力构建具有竞争活力的优势平台,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以“放水养鱼”的方针放手吸引埠外资金进场开发,使汉宜高速公路俩道口所在地仙女镇和安福寺镇成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两大看点,这两个镇出现了大量上班在工厂当工人、下班在田间理农活的“双栖农民”。

二是沿江兴镇,激活港口经济圈。我市沿长江港口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沿江日新月异的城镇逐渐形成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长

江北岸的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和白洋等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推动城镇建设与乡村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辖区落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亿元。纺织卫材和食品饮料等工业柱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我市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三年沿江城镇吸纳390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和兴办二三产业。

三是临站兴镇,壮大站口经济圈。全国第二条南北大动脉焦枝铁路横贯我市,境内设有2个客货车站和1个铁路二级编组站,货物年吞吐量达2000万吨。我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车站带来的物流、商机流和信息流,大力发展站口经济,形成了以三个车站为轴心,短轴5公里,长轴15公里的椭圆形站口经济圈。近年来,铁路站附近的三个镇充分利用铁路优势,大刀阔斧发展镇域经济,吸引韩国等地30多家企业落户兴业,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果蔬食品加工特色,在湖北省乃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

不断拓展现代农业新视野,将乡村建成都市的后花园

在发展市域经济中,我市确保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弥补人文景观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观光、体育休闲和循环等现代农业,使乡村田园不仅是工业的原料车间,更是整个市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氧吧”和都市“后花园”。

一是启动观光型农业。我市以农村丰富的果林、田园等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启动以农村周边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观赏农村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型农业。三峡桃花艺术节已成为我市一年一度开春旅游的传统盛会,已连续举办了7届,除万亩桃花笑迎八方宾客外,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入园观光,增加门票和农家接待收入,还提升了当地白桃的知名度。我们还鼓励农村开发荒山荒坡种植景观林木,既可为城镇建设提供苗木花卉,也为游客提供旅游去处。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沿江汉大道和318国道宽1公里长20多公里的园林观赏带。

二是开发体育型农业。我们鼓励农民开发能够让游客既能感受农事辛苦与乐趣又能锻炼身体和调节工作紧张状态的体育型农业。目前,我市田园乐和休闲垂钓中心比比皆是,沿枝当路、汉宜高速公路和318国道形成了三条体育型农业休闲带。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 经济贡献 文献综述

一、引言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我国的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经营以来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54879万亿元。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基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增加了对保险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不断加深,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愈发激烈。市场化的加深意味着保险业的经济影响将更加明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更加复杂。

二、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

(一)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保险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自身活动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其他行业的间接作用两部分。保险业对宏观经济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作为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服务的提供者而发挥作用的,比如保险业对大额但几率很小的风险进行承保,有利于其他行业的技术创新(黄英君等,2012)。

其直接影响则是通过科学地管理风险和转化储蓄增加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谨慎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保险业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消费者/投资者的信心,改变他们的预期,减少谨慎性的储蓄,扩大消费性和投资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保险业也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进而扩大并深化资本市场的作用(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此外,保险消费也是宏观经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发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

表面上来看,保险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当是相当明显的。然而,国内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影响不显著。张风科(2011)指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不同部分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保险业发展促进了消费和投资增长,但是却没有在包括范围更大、影响因素更多的经济增长上显露出其促进作用。

(二)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综述

保险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是通过怎样一种机制传导的,国内文献大多还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解释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是修正和检验有一些不同,不过还是得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对于研究区域的划分,邵全权(2012)的做法是按照影响保险业增长效应的变量作为划分保险业影响经济增长不同模式区域的标准,不再严格区分中东西部,而是大致地将全国划分为发达区和不发达区。邵全权认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通过经济波动的差异加以影响的。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经济波动与保险业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得出结论:如果保险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二者如果不匹配则会阻碍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味地追求保险深度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会起阻碍作用。邵全权(2012)利用多方程系统估计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寿险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财险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采用不同方法会得到具有一定差异的结果,结果并不稳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保险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相对应的,寿险业相对于财险业发展质量更高、速度更快,因此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而财险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朗,在一定范围内有可能出现阻碍经济增长的现象。

展凯(2008)通过建立一个自回归分布滞后的时间序列模型来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时间序列函数,结果表明GDP增长的大约百分之一将用于保险消费,也就是说总保费增长对于GDP增长的敏感度为百分之一左右,但是有一到两期的滞后。张颖等(2010)在检验两序列模型平稳性并修正之后又进行了几次冲击反应分析,发现GDP增长率对保费收入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敏感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具有一期的滞后,并呈现不断趋缓收敛的迹象。这些结果说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短期内,长期十分微弱,而这与我国保险业粗放的经营模式、追求短期利益的经营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且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增长的影响也很弱,实际GDP的增长所形成的保险交易需求并不强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消费的风险意识不强。

三、相关建议

保险业的发展是内生于经济增长及其对应的经济结构的,应当充分考虑当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合理配置保险资源,才能实现两者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些经济规模不大的地区,不应盲目发展保险业,否则反而阻碍经济发展。针对我国产寿险业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政策上可以引导寿险业开展有序竞争,并鼓励财险业的创新、发展,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保险消费,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国家可以为一些特定险种的购买者免税,一方面可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优化资本的配置。保险公司应当改变只重视短期效益的粗放的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监管机构也可以改变定位,积极协助保险公司用长远的眼光管理企业,这样才能增加保险业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使保险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风科.中国保险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J].保险研究,2011,(12).

[2]展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