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期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期刊论文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1

目前,国际生物医学界倡导尽量使用主动语态,如《美国医学会编辑手册》(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Manual of Style)中指出:“In general the active voice is preferred, except in instances in which the actor is unknown or the interest concerns what is acted on.(一般主动语态是首选,除了演员的实例是未知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行动)”。

然而同为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大部分还是偏爱被动语态,这大大的影响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关于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我们应当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进行国际医学学术传播和交流。

当然,必须明确指出,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使用主动或被动语态要根据摘要表达清楚、简洁的需要。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2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二、统计源期刊选刊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非基金论文

[中图分类号]R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122-04

“基金论文比”是指某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目前,我国一些关于期刊的大型评价系统已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评价的一项指标。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即开始统计“基金论文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也新增了这一指标。

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指标,是中国期刊评价领域的独创。其源头可追溯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颁发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该文件规定:学术类科技期刊刊出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比例,超过40%的,期刊可以评为“优”;在5%-40%的,期刊可以评为“良”;小于5%的,期刊评为“差”。而在推动“基金论文比”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选取。该所每年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均认为:“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根强力指挥棒的指挥、导向下,“基金论文比”这一期刊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首先,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已有不少仿此模式将“基金论文比”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其次,一些研究者受其影响,也不断人为地拔高“基金论文比”的评价作用,甚至认为“基金论文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应该适当增加‘基金论文比’这个指标的权重,因为‘基金论文比’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增设“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后,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全部纳入“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之中。

由于该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因此,各期刊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对基金论文趋附倾向明显。例如,不少期刊以优先录用、不收版费、高额稿酬、快速发表等措施来吸引基金论文;一些期刊在其《征稿启事》中就注明“优先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科研论文”;有些期刊甚至明确表示非基金论文一律不予刊发。

“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设计者的初衷和思路大概是:基金课题是经过研究者申报和专家评审以及基金主管部门批准而最终确定的,从外在程序和过程看,是比较规范、严格、认真的,而且基金课题的确定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而产生的。因此,作为基金课题成果表现形式的“基金论文”必然也是高质量的;也因此,刊载“基金论文”的数量越多,其刊物的质量应该越高。“一般来说,各类国家级科学基金或资助项目均是通过严格的评审,并且定位于重大的基础研究或科学前沿研究的项目,因而各类重要的科学基金或资助产生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这一思路看上去颇为科学合理,但却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基金论文比”提出一些疑问;但总体而言,仍是充分肯定这一评价指标,而只是在“人为影响因素”等操作性、技术性层面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见。笔者认为,尽管前两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在综合评价体系中降低了“基金论文比”的权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给予“基金论文比”指标的权重还不太大,但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不仅在操作性方面会产生一些弊端,而且其整体思路是欠科学、欠合理的,故其不宜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其理由如下:

(一)“基金论文比”指标使评价主体与评价客置倒错,评价逻辑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对基金课题项目的评审和确定,主要只是评审课题项目的价值、课题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研究的进程计划、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研究经费的数目等,而不是对最终研究成果内容的评定。而课题项目最终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结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依据,是看成果论文能否发表和在何种档次期刊发表。论文不仅是基金项目或课题研究进展的“计程器”,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金项目结题结项的重要理论性依据。而学术期刊审选稿件时,面对的是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论文,且一般都要经过几轮审选;同时,期刊的档次越高,对所发论文的要求越高,把关越严,所以自然将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课题鉴定结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将课题成果质量的评审和鉴定交给了期刊。

可以说,在科技类和社科类期刊评价系统未将“基金论文比”列为评价指标前,大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审选稿件时,并不注重文章“贴着”哪一级基金课题的“标签”,而只注重眼前的论文,一切都按眼前论文的实际质量决定取舍。如果我们将“基金论文比”作为评价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一个指标的话(无论其权重高低),则实际上是将评审与被评审的关系颠倒过来了。因为如上所述,原先课题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主要是审核课题论文能否发表以及发表在何种档次期刊之上,亦即由期刊来评价和鉴定课题成果的质量,现在却叉反过来由发表“基金论文”的多少来评价期刊的质量。这就将评价的逻辑关系和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完全颠倒了。

(二)“基金论文质量高”之说,实际是将课题产生优质成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划上等号

为什么会出现将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划等号的情况呢?在基本思路上,这主要是将基金课题的申报、评审中所提供的可能产出优质成果的外在条件与成果产出的必然性划上了等号。

对通过评审并获得基金资助的课题,只能说由于该课题的选题具有一定价值、有一支达到相应水平的研究团队,或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有可能(但绝不是必然、必定地)获得较好的预期研究成果。这里必须着重指出,决不能将可能性与必然性划等号,将预期的成果与必定的结果划等号;决不能认为具有可能的条件因素,就必然产出预期的优质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道理。而且必须指出,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还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性基础上,即假设课题项目的评审确实都是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尤其是在对基金课题评审本身缺乏评审和监控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假设)。

而即使认可这一假设是成立的,但在具体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变数,也都可能使成果达不到预期的质量结果:一是课题价值的变化。即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已有他人的同类型、同性质、同内容课题(包括非基金课题)的高水平成果问世,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大大降低、研究难度大大提高,其成果甚至成为价值很小或毫无价值的无效劳动。二是课题研究团队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就其主观因素而言,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愿意投人精力的程度等对课题成果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常有一些课题主要负责人对本课题并不重视,仅是挂名而已,自身投人精力很少,具体研究完全交与普通研究人员甚至研究生完成。就其客观因素而言,研究过程中主要负责人的身体素质下降、其他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原因(如出国、出差、会议)挤占时间过多,等等,也都可能使之力不从心难以认真对待本课题,从而使成果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结果。三是课题执笔者的变数。执笔者本身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研究态度等因素的不同,也都可能使课题各部分的论文水平迥异。

(三)有关数据和研究表明,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国际公认的代表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01年和2002年影响因子位列前20名的期刊中,其“基金论文比”超过50%的仅有9种,有的期刊“基金论文比”还不足10%。有研究者对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的讨论结果认为:“基金论文比’对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比较小,也就是说,基金论文数的多少并没能对影响因子起决定作用。”“据报道,中国学者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中一半以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这表明,获得国家大量资助的基金论文在Science和Nature上与自力完成的非基金论文仅平分秋色而已。而且,如果以中国产的“基金论文比”指标来评价Science和Nature的话,那么其评价结果必然是:这两份期刊不如中国某些“基金论文比”为100%的期刊“质量高”。此外,还有不少的统计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而且,退一步说,即使“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则既然有了“影响因子”这项指标,就不必重复叠加“基金论文比”了。

那么,社会科学基金论文质量是否高于非基金论文,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能否代表期刊质量呢?有研究者通过大量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并不一定比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高”。但其引证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统计数据均出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出版以前,而彼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无“基金论文比”的导向制约,在基金论文的选用和基金项目的标注上都不太重视其完整性,故其数据还欠准确、完整,其分析的信度与效度还显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科学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质量情况,以及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与期刊质量的内在关系,笔者选取《新华文摘》2010年全年24期中“经济”栏目和“教育”栏目所转载的全部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之所以选取《新华文摘》的这些文章为样本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导向影响,自2009年以来至少重视了对基金项目的标注,从而使数据的采集统计更加准确、全面;二是作为二次文献的《新华文摘》本身不受“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在转载文章时不会考虑其是否基金论文;三是《新华文摘》所转载文章大多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般说,代表着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四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与“教育”这两大学科的应用性强,其基金课题数量较多,因而对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笔者查阅了每篇文章的原载出处,统计出24期两大栏目的总篇数、基金论文数、非基金论文数及其各占总篇数的百分比(见表1)。

由表1可见,《新华文摘》经济、教育两大栏目转载的基金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比例还不到1/3。数据表明:社科类基金论文并不比非基金论文的质量高;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否则,刊载基金论文不足1/3的《新华文摘》无疑将被贴上“二流期刊”的“标签”)。

(四)“基金论文比”指标对办刊产生负面影响,引发编、作双方“共犯”学术不端行为

如前所述,当今期刊评价系统特别是影响很大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已成为学术期刊办刊的强力指挥棒。从期刊方面来说,让办刊工作者担忧的是,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的一个评价指标,将对学术期刊的办刊造成不良影响乃至误导,期刊审选稿件必然会趋附“基金论文”--只要是“基金论文”,即使质量差一些也会优先选用。实际上,不少科技期刊的前述做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担忧[6-9]。因为其结果将可能导致期刊实际质量的降低。从作者方面来说,“基金论文比”指标间接引发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异化学术研究风气。由于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指挥下存在趋附基金论文甚至唯基金论文的情况,作者为了迎合期刊要求、提高录用率,在文中标注基金资助情况时出现诸多不端行为,例如,标注的基金项目中有不少是过期基金、搭车基金、无关基金、虚假基金,等等。总之,不少作者想方设法为论文穿上一件真的或假的、合身的或不合身的漂亮“基金”外衣。而期刊对这些基金标注方面的不端行为,也抱着认假、容假、纵假的态度,昕之任之甚至通同作弊,这就更加滋长了一些作者搭车、冒充、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可以说,“基金论文比”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利益关系链:“基金论文比”一指挥期刊迎合(优先录用基金论文)一指挥作者迎合(产生搭车、冒充、造假等不端行为)。所以,“基金论文比”不仅使期刊实际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而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并非作者单方面所为,而是有期刊的导向、纵容甚至参与,成为编、作双方“共犯”的不端行为。

(五)“基金论文比”指标对非基金论文作者存在不公平因素,抑制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研究资源

由于不少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导向下采取优先录用基金论文的策略,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排斥了非基金论文,抢占了非基金论文的发表机会,这对于非基金论文作者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4

0 引言

神经医学期刊作为神经医学领域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代表一个国家神经医学领域的医疗与科研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之一。目前以计算机互联网方式检索生物医学科技文献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传播可以扩大期刊的受众面,提升了期刊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加快神经医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进步,同时提高了期刊审稿、编辑工作的效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神经医学期刊逐步实现了网络化,提供了比传统纸质期刊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完善多样的服务。科技期刊上网已成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编辑工作也由此进入了网络时代。 然而,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发展进展缓慢。本文在回顾18种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外著名神经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特点,提出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1中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状况调查

本文将主要分析2005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统计的18种神经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状况,其中包括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等。目前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途径主要分为三种:利用主办单位网站、被权威性科技期刊网站收录、建设自己的独立网站[2]。这18种神经医学期刊中,9种通过上述三种形式实现了期刊网络化(50%)。在已实现上网的期刊中,通过主办单位网站上网的有2种,通过独立网站上网的有8种,此10种期刊全部被权威科技网站收录。

通过主办单位实现期刊上网,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降低了期刊运营成本。中华医学会网站对其主办的几十种杂志实现网上投稿、介绍等业务,还开拓友情链接等多项功能。但是读者必须先登陆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的官方网站,在主办杂志的子目录下查询相关期刊情况。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上网的期刊的网络阅读量及使用受到主办网站的功能与设计的制约。这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期刊的发展。目前我国国内权威科技网站主要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这些期刊均可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期刊通过权威数据库网站收录,可以方便更多的读者检索和浏览文摘,扩大期刊的受众和影响。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的独立网站通常都是以纸质期刊为基础建立的。期刊网站除了提供期刊的相关基本信息外,还可以承担网上远程稿件处理、作者编辑信息沟通等服务。由于不同神经医学期刊独立网站的建立时间和内容侧重不同,网站设置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为方便调查,所有期刊网站栏目分为基本信息类、网上投、审稿系统,读者服务类,广告、期刊订阅。实现了网络化的9种神经医学期刊中,所有期刊网站都提供了期刊简介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4种杂志设置有期刊动态、新闻栏目(44.4%)。8种神经医学通过网站实现了网上远程投、审稿操作(88.9%)。在读者服务方面,7种神经医学期刊提供在线文摘(77.8%),3种神经医学期刊提供检索服务(33.3%),4种期刊可以提供电子期刊服务(44.4%)。此外,3种期刊设置有广告征订栏目(33.3%),6种期刊提供网上期刊订阅服务(66.7%)。

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的特点

通过回顾分析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的上网方式及网站栏目设置特点,不难发现这些期刊网络化具有以下特点。从网站栏目的设计上看,在线稿件管理栏目、信息类栏目已经成为神经医学期刊网站的重要内容,共有8种神经医学期刊实现了网上远程投、审稿操作(88.9%),所有网站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栏目,其中涉及期刊简介、联系方式等,四种期刊设置有期刊动态及新闻服务栏目(44.4%)。从上网期刊的内容看,所有网上的内容都是纸质版期刊的简单复制且在时间上有滞后性。内容大多与纸质版期刊相同,并无网络化特色。而期刊的网络版应是印刷版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或简单照搬。纸质版和网络版应该发挥各自的特色。并且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的网站栏目上的信息更新较慢,使得网络化期刊的信息时效性大打折扣。从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功能来看,读者服务功能的缺失。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网站缺乏交互式的栏目设置,因此信息的传播都是单向的,即从期刊网站到读者。而出版工作的应是“为读者服务”的,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并向读者提供科学、新颖、实用的信息。很显然,单向的信息传播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在网络化经营方面,本文调查的18种神经医学期刊中,仅有30%的期刊涉及到了网上期刊广告征订,大部分期刊的经营仅限于跟期刊编辑工作相关的费用收入以及主办单位资金支持,并没有形成完全的独立自主经营。超过半数的期刊设置网上订阅栏目,但这些栏目也只是停留在纸质版期刊的网络宣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订阅。

3 国外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

据统计,在2007年,全美60%的期刊就已经实现了在线阅读,并可以为读者提供如视频,个性化服务等网络服务。而各大优秀的神经医学期刊更是拥有功能完善的网络平台或是通过Elsevier, Springer等大型出版商的网络出版平台,实现在线投稿、审稿等编辑工作网络化,还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服务。本文将以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为例,对比分析国外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的状况,以期提供我国神经医学期刊的发展策略。

Neurosurgery杂志的网站除了基本的在线投稿、审稿与查询功能外,还设置了当期文摘浏览、过刊文摘浏览、印前网上出版(Published ahead of print)文摘浏览栏目、播客、手术录像展示、期刊各种相关信息等。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相应栏目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章信息。网站的最醒目位置罗列当期全部特色文章的条目,包括文章题目,摘要,作者信息等,部分文章会提供免费的PDF格式的全文下载服务,这样可以保证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都可以浏览到杂志刊登的最新文章。并且重点文章会标明编者推荐字样,以方便读者查阅或购买阅读。在印前网上出版栏目可以浏览纸质出版前的网络出版的文章条目,并且可以提供文摘浏览。播客(Podcast)栏目中展示了可以下载到最新移动播放设备(如,iPod)并可通过相关软件随时收听和阅读的期刊文摘,而且提供了各种语种的版本,包括英语、中文、法语等,方便不同语种的读者进行收听和阅读。这样可以激发读者对纸质版期刊的阅读兴趣。

网站还安排了文章相关的手术录像展示,这项服务是纸质期刊无法提供的,可以说是网络版期刊的特殊增值服务产品。所有手术演示录像均来自期刊刊登的文章。期刊读者可以观看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手术录像展示(Video),方便读者更加直观、详尽了解手术过程和手术技巧;而网站读者如果对录像显示的手术技术的适应症及并发症等问题,也可以购买全文进行阅读。在期刊信息栏目可以查看期刊基本信息,编委会成员,广告展示,订阅服务等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外网站专门开设了一个板块,方便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如,iphone等)进行文摘搜索、浏览、特色文章的全文浏览等。期刊网站还提供了语言编辑服务(language editing services),投稿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联系相关的公司帮助自己进行语言润色,这样极大的方便了非英语作者的投稿工作。

4 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比国外的神经医学期刊的网络化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快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

1)完善神经医学期刊网站的功能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行,神经医学期刊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一个功能完善的期刊网站可以承载期刊所有相关的重要信息,成为期刊内容、读者服务、期刊发行、广告征订、品牌宣传的良好平台。读者、作者、编者是神经医学期刊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可以大大加强三者的联系与沟通。另外,期刊网站的内容应增强时效性,有专门负责更新网站内容的编辑,及时更新网站的最新动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期刊网站向读者提供期刊论文信息,实现文章检索,充分体现网络化的特点。通过网络可方便快捷的查阅论文的文献,也可通过与其他检索数据库的链接,了解文献的出处。

2)加强编辑工作人员的网络技能

神经医学期刊的编辑人员要适应期刊网络化的趋势,提高对未来网络化工作的适应能力。信息化时代的编辑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技术操作环境,期刊编辑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期刊网络信息处理的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服务创新,为读者、作者提供完善、全面的远程服务。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医学期刊;队列研究;统计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52-03

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及纵向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这里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等)、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等)或行为(如吸烟等)[2]。观察的结局主要是与暴露因子可能有关的结局。队列研究中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相对明确,受一些偏倚的影响小,是观察性研究方法中验证病因能力最强的研究方法[3],其证据等级仅次于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尽管我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也陆续开展了一些队列研究[4]。如果这些研究未能正确使用该研究方法,不但不能有效验证病因假设,还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论文,发现其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旨在引起作者、编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视,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

1队列研究文献的检索

以“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4~2015年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共1874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研究性文献后,获得研究性文献929篇(表1)。

2 载文量及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根据李康等[5]主编的《医学统计学》和Cochrane推荐的Newcastle-Ottawa-Scale(NOS)工具[6]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评判,评判结果在文献评价表中登记并复核,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队列研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约占82.0%;而使用了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仅占13.0%(表2)。

3常见统计学问题

3.1研究对象描述不清楚或不确切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随访研究的首要问题,因此文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必须准确清楚,根据研究属于总体研究或是抽样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应加以区别[7]。目前我国队列研究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描述中对总体研究或抽样研究未加以明确说明;抽样研究中的描写模棱两可,未说明具体抽样方法。从统计学上讲,总体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而抽样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例如,就“某高校教师肥胖率及其对糖尿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而言,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某高校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教师”,排除标准为“妊娠期、哺乳期女教工”。如果研究为总体研究,其研究对象应是该高校的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如果研究为抽样研究,则其研究对象是该高校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的一个随机样本,研究对象描述中还应具体说明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或分层抽样等,同时写明随机抽样的具体实施方法。

3.2结局事件及其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

随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结局事件,其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研究中既要记录是否发生了结局事件,还应记录是否存在失访及失访原因(失去联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研究终止)。分析我国2014~2015年已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章发现,大多数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访,部分研究对结局事件的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按照队列研究的设计要求,结局事件要有明确统一的判断标准。例如,2型糖尿病结局的判断标准[8-9]:确诊糖尿病,即自我报告医生诊断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者;未确诊糖尿病,即未诊断糖尿病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 mmol/L者;对于随访期发生死亡者,如果其死亡原因中含有糖尿病也认为是随访期发生2型糖尿病。

3.3统计分析不充分或错误

3.3.1基线特征描述不全面 队列研究中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方向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因此基线特征的描述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目前国内的队列研究文献中存在较严重的不按暴露有无分组描述基线特征的现象。此外,如随访过程中存在失访,则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的比较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在查阅的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无失访情况描述,无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比较者达90%以上。

因此,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应首先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的一致性,以分析基线特征的差异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同时也可确定多因素分析中需要调整的混杂因素。如果研究中有失访,还应比较失访者与随访者的基线特征是否一致,以判断失访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

3.3.2统计推断方法选择不当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一向是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队列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χ2检验、Logistic回归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此三种方法的误用和混用在队列研究文献中较严重,包括误用χ2检验代替Logistic回归、误用Logistic回归代替Cox回归等。由表2可知,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应用了Cox回归的仅占13.0%,且2015年的比例与2014年基本相同(13.1% vs 13.0%),可见这一方法的正确应用近两年内并未引起作者以及编辑足够的重视。

队列研究中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正确思路为[10]: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一致,则可以直接应用χ2检验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事件是否有关联,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关联强度。相反,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存在差异,应采用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如果数据资料中无时间变量,可采用Logistic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变量;如果有时间变量,则应采用Cox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

3.4其他问题

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存在的其他问题:①应用Logistic回归或Cox回归时,分类变量或等级变量无赋值说明,造成结果解释的混乱。例如,只有在明确“男性=1,女性=0”或者相反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解释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②误用χ2检验公式:应该使用校正公式时,却应用了非校正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不能应用χ2检验时,却计算了χ2值。例如,两组率比较时,只有满足总例数n≥40且理论频数T≥5的条件下,才能采用非校正的四格表χ2检验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如果n≥40且1≤T

4队列研究医学论文作者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结果表明,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基本正确,编辑人员也比较重视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但是仍有部分论文在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的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使作者、编辑和审稿者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质量,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4.1提高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强化统计学意识

目前,国内医学科研工作者未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要加大“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强化医学统计学意识,促使其在科研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中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11]。

4.2加强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工作

医学研究,包括队列研究,其统计分析都是以科学研究设计为基础的。研究设计不科学、有缺陷,即使应用了高级的统计学方法也于事无补。所以,审稿专家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能够做到从研究设计到统计分析,系统地审核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确保论文质量[12]。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所有稿件应先通过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的审核,然后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审稿,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可靠[13]。因此,医学期刊编委会应增设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业的专家委员,严格审核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不合格的论文坚决不发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稿件质量和水平。

有计划地定期聘请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对期刊编辑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培训[14]。通过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选派编辑人员参加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奖励等措施,以提高编辑人员学习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啸飞.前瞻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A]//2014浙江省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2014: 15.

[2]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59.

[3]李立明,吕筠.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187-1189.

[4]王慧,陈培战,张作文,等.我国人群队列研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11):1016-1021.

[5]李康,贺佳.医学统计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4-150.

[6]何琼,黄渊秀,康文婧,等.2001-2010年我国伤害预防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913-916.

[7]王芳,戴国华,娄昊.循证中医药队列研究的随访设计[J].山东中医杂志,2016,(1):14-17.

[8]樊森,陈纪春,黄建凤,等.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 29(5):372-376.

[9]李卫东,傅坤发,连燕舒,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 18(28):3426-3429.

[10]韩梅,陈薇,曹卉娟,等.比较效果研究常用方法之二:队列研究设计[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3):20-23.

[11]沈洪兵.重视大型队列研究的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储备[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7):547-548.

[12]高永,张中文,石德文,等.基于Excel的统计分析系统在期刊编辑部审稿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3,25(5):478.

[13]黄晨,袁平戈,张大志.医学期刊来稿中有关统计学错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268.

医学期刊论文范文6

[关键词]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统计分析;载文;核心作者;引文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51-02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华首席医学网》等收录。载文情况常被用作衡量学术期刊质量和传播学术信息能力的指标[1]。为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2016年的载文、基金论文比、核心作者群、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刊目前的载文、基金论文、引文及作者分布情况, 评价其学术地位及本刊的现状。为其今后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发展方向平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载文量的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发展变化。《贵州医科大学学报》自2013年启用网上投稿系统以来,投稿数量在以往纸质投稿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增加,期间经历了量两次刊期变动,2013年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页码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148也调整为112 页,载文量也因此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2014~2016年的3年间,系统共收到稿件5 879篇,退稿4 683篇,退稿率79.6%。3年共出版发行36期,刊载1 073篇文章,录用率为18.3%。见表1。由此可见,本刊对质量之重视、要求之高,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做退稿处理。说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源丰富,传递科研成果的能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

2 基金资助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是指期刊刊载的由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基金论文比是指基金论文占刊载论文总数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2014~2016 年《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共刊受基金资助的论文530篇, 其中国家级232 篇, 省级237篇, 市级 61 篇, 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基金论文比逐年持续增高,而且占总发文量的一半以上,从2014年的122篇增加到2016年的257篇,尤其是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量的增长,2016年达到115篇,占全年总发文量的68.4%。这些国家级的基金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表明本刊的研究领域与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一致,能够及时反映我国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 载文栏目统计

文章刊载的栏目分布往往是反映该刊刊载论文基本状况, 揭示文献研究的方向和发展情况。对该刊 2014~2016 年刊载的1 073篇文章按栏目进行统计,3年间共设7个栏目,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栏目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研究占总发文量的45.29 %, 基础医学占总发文量的36.62 %,见表3。

4 核心作者群分析

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3]。核心作者群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集合体[4]。通过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3~2016年出版的作者系统分布统计,可以看出贵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作者最多,其中第一作者为贵州医科大学的稿件有503篇,占总发文量的的46.9%,其次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3篇,占总发文量的的23.6%,见表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刊秉承了是为本校科研及本单位附属医院服务的办刊宗旨。

统计结果还显示,《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拥有稳定且学术基础雄厚的作者群体,这些作者大多是医学学科的学g泰斗和医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学术研究比较深入、持久,他们的选题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一方面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的支持和信赖。再次,本刊还应在稳固的作者群基础上开发、培养新生的作者群体,比如对于那些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作者,应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耐心地指导其修改稿件,培养他们逐步成为本刊的核心作者,这样可以吸引更大范围的稿源,满足稿件的连续性和优质性。

5 引文统计与分析

引文数量即参考文献数量, 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 是衡量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文献能力的一个指标。该刊 2014~2016 年共发文1 073篇,总被引数为2 405篇,总他引数为2 175篇,篇均被引率为2.24%,篇均他引率为2.02%。见表5。

6 发文时滞统计

时滞是指论文的出版日期与所注收稿日期之时间差[5]。出版时滞过长会影响科技成果传播的速度,过长的出版周期还会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和前沿性,影响作者职称的评定,同时还会影响读者及时获取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应用情况。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的发文时滞统计显示,2014~2016年共刊载1073篇,有收稿日期的为1073篇,发文时滞(每月按30d计算)最长为398d,最短为32d,平均为210.28d,见表6。由此可见,本刊在出版周期上对出版时滞的重视,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优秀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本刊的传播速度。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医学期刊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贵州医科大学学报》以解读医学生活与医学社会种种现象等医学文化为己任,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原始文献为统计对象,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2016年的载文、基金论文比、核心作者群、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从3年来该刊载文的情况统计中看出,该刊所设栏目主题清晰, 发展方向明确,其中重点栏目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专题研究, 这3个栏目是支持本刊发展和推动医学研究的现实力量。从引文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该刊引文率在逐年提高,从2015篇均被引的2.06%到2016年2.36%,这充分显示出该刊作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国内医学知识信息的深度与广度, 说明该刊作者的结构水平在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在不断增强。从发文时滞统计可以看出,该刊在保持学术水平稳定的前提下, 缩短了稿件处理流程及出版时间。据报道,当代科技文献发表如果延误1.5~2.0年, 其情报价值丧失30%,因而发表时滞是评估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6]。该刊平均时滞天数为210.28d,小于我国科技论文351d平均时滞[7],因而该刊的发文时滞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报道时效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刊编辑人员在审稿、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上,为缩短该刊的论文时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刊的基金论文数量逐年呈上升态势,尤其在2016年,基金论文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增长,获各类课题基金项目资助总数达257篇,占全年发文总数的68.4%。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115篇,省级基金资助论文103篇。由此表明大量高质量、高学术性的论文投向了该刊,充分体现出该刊的科研前沿性和学术性。从作者群结果分析显示,核心作者集中在本校师生及本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该刊应继续锁定这些核心作者,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保证稿源的持续性。从栏目设置看出,专题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占的比例比较大,专题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稿件大多都是受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助的论文,是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这类稿件质量优质,学术指导意义突出,应继续加强对此类稿件的约稿。

综上所述,《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源丰富、发文时滞较短、篇均引文数量较多、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级别较高,具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 在医学期刊中影响较广,是我国医学领域工作者必读的刊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华,赵悦阳.2000~200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被引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2):1307-1311.

[2] 万锦遥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35-236.

[3] 刘煜.利用文献离散规律评价科技论文[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1997,10(4):233-235.

[4] 史书侠,杨华.中华眼科杂志2001至2004年载文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652-655.

[5] 吴校连,朱英辉,李雁菁.《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1999年载文分析[J].医学信息,2001,14(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