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1
关键词:图示法;数形结合;画图;解决问题;数学学习;直觉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00-03
数形结合思想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形结合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直观化,使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洁化,使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有时能够借助形象思维就能够解决。
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预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性,一般只能对具体事务或形象进行运算。低年段教学中,遇到一些抽象数学问题,可以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课堂上,我借助了数形结合的图形直观手段,即图示法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一、图示法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抽象水平高,可以直接通过文字阅读,就能理清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顺利解答。但较多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抽象水平低,需要借助直观,才能较好的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画示意图就成为这部分学生的解题密匙。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P71第10题。
一共有22只小动物,每间大房住6只,每间小房住4只。
(1)如果都住大房,至少要住几间?
(2)如果都住小房,至少要住几间?
(3)还可以怎样安排住房呢?
本题是一道需要用“进一法”解决的问题,借助了童话的情境,孩子们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学生通过读题发现,本题的数学信息比较多,有小动物的数量,有大房又有小房,提的问题也有3个。这些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繁琐很复杂的。
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再读问题,找到解答问题需要的条件,进行梳理,通过画图直观展示出来。
师:“请选择三种不同的图形,表示小动物、大房和小房。”
学生再读题目,找到三个已知条件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区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形,比如小动物则可用三角形表示,一间大房可用1个长方形表示,一间小房可用1个圆表示。
(1)问,都住大房,学生理解关键词“至少”表示的含义,即要让一个大房间住满6只小动物,再住下一间,可以得到图示。这样,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就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就能知道需要4间大房子。学生根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2只小动物,每6只一间,可以住满3间,剩下4只住一间,列式22÷6=3(间)……4(只) 3+1=4(间),都住大房,至少需要4间。
学生可以迁移问(1)的解题过程,运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2)。
圈一圈,观察图示,发现需要6间小房子。根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2只小动物,每4只一间,可以住满5间,剩下2只住一间,列式22÷4=5(间)……2(只) 5+1=6(间),都住小房,至少需要6间。
问(3),是一道开放题。小动物们可以住大房,同时也可以住小房,你该怎么安排呢?有的学生发现在图(1)和图(2)做一下修改,就能解决问题。
生1:“观察图(1),最后1间大房,只住了4人。1间小房住满4人,可以把最后的大房换成小房。”
生2:“图(2)中,第6间小房只住了2人,第5间小房住了4人,合起来是6人。1间大房能住6人,可以把这两个小房换成1间大房。”
两种方法,大房和小房都住满了,很合理,没有浪费,也在此处渗透了统筹的数学思想。应用图示法教学,学生学会了画图分析,将复杂文字通过画图直观化,简洁化,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图示法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通过他人经验的传授获取知识,发现学习是自己的直接发现或创造,而不是他人传授。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2课时要求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物的第一种情况,恰好分完。有余数的除法就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看做是第一种情况的拓展,所以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是没有难度的,而理解余数小于除数,则是教学的难点。
利用教材中摆小棒的例子,我给出第一个问题:“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请画图表示。”
学生用竖线表示小棒:
通过画图,很快得到答案,列式8÷4=2(个)。
接下来抛出第二个问题:“加1根,9根小棒怎么摆?”
从学生画的图,一眼可以看出只能摆2个正方形,但剩余了1根,由此处引出了余数的概念。列式:9÷4=2(个)……1(根)
第三个问题:“如果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会怎样?”
学生独立画图并列式: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小棒的数量不局限于教材设置的的9-12根,可以更多。学生画图,后独立观察分析,很快发现,小棒的数量每次加1,剩余的小棒数量随之而变化,0、1、2、3、0、1、2、3…。余数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且都小于4,即余数小于除数。
这节数学课,老师不是简单的讲授余数知识,学生也不是单纯被动接受。通过大量的画图,独立观察分析,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吗,找出了余数的规律。
三、图示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二年级,我们都是给出文字已知条件,让学生提问。在《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5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盒子里?
这种类型习题,学生回答,也只能提出1个问题“每个盒子装几个蚕宝宝?”,留给学生思考发挥的空间很小。
于是变幻练习方式,把解决问题变成看图编问题。
示意图中,只给出了数量,留出了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喜欢的事物编问题。
有的学生这样提问:我有15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
有的是:15个战士,平均分到3辆坦克,每辆多少人?
有的学生:有15道题,平均分3天写完,每天做几题?
有的:漫画书总共有15页,我3天看完,每天看几页?……
看图编题,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提出了各种问题。过程中,加深了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构建了平均分中等分类型问题的模型,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四、图示法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作为一名低段数学老师,有这样的感触:一些数学问题很难解决,一部分学生即使能够做出来,但对解题的思路总说不清楚,越说越乱。示意图,就是一座桥梁。图形是一种“有形”的数学语言,能让学生很快理清思路,顺利解决数学问题。
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70第6题,如果6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号是星期几?
六月份有4个星期,就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而要让这个月有5个星期六日,余下的2天(30-4×7=2)就必须是星期六和星期日,所以6月1日是星期六。这道题逻辑推理起来复杂,学生理解困难,于是通过画出了6月的月历表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让学生在月历表中,标出5个周六、周日。在周一至周五的位置画圆,确定了4个星期。计算4×7+2=30,6月份正好30天,所以6月1日就是是周六。
不用思考条件中的繁琐逻辑,示意图能很快理清思路。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而数学的直觉思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本题中,学生通过画图直观分析,解决问题,从直观训练上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五、图示法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越明确,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孩子们数学学习动机,一是数学好玩有兴趣,二是会做也就是成就感。
低年段学生特别喜欢画图,我经常会在孩子的桌堂里发现一本或几本画画的本子,他们称作游戏本,有些甚至连课本都被画上了图。男孩子的本子里画满了游戏里的魔法武器和对战情境,女孩子的本子画满了卡通人物。图示法教学,能就是把学生画画的兴趣与数学学习有机的结合。
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P65第9题:有3种丁香花,花瓣分别是3瓣、4瓣和5瓣。(1)5朵3瓣的花共有多少个花瓣?(2)1朵3瓣的和1朵5瓣的花共有多少个花瓣?(3)3朵4瓣的和1朵5瓣的花共有多少个花瓣?
本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问题数量也多,题目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题目信息太多,很多学生在读完文字后,就提不起精神了。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孩子们画丁香花进行情境模拟,用直观图形表征问题情境,理解问题。
(1)问,根据已知信息,画5朵3瓣的花,如图。
学生通过画图标数,发现求5朵3瓣花一共有多少个花瓣,就是求5个3相加的和,列式:5×3=15(瓣)。
同样可以画实物图,帮助分析解答(2)(3)问。
一朵5瓣,一朵3瓣,就是求5和3的和,列式:5+3=8(瓣)。
先算3朵4瓣的花,再加上一朵5瓣,3个4相加的和加5,列式:3×4+5=17(瓣)。
通过生动有趣的原生态图形,数字与图形结合,画图表征问题情境,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情境与运算意义的联系,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到画图来解答问题的乐趣,同时解题成功获得的成就感对他们最好的激励。
图示法教学能够有效地对引导学生画图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在低年段的教学中,要适时的让学生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有意识的教学生借助图来理解数量关系。遇到问题,引导他们说“你的想法对吗?请你试着画图看看。”鼓励学生在草稿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多思考、多尝试、多练习。图示法教学,学生通过画图轻松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孔凡哲,曾 峥编著.数学学习心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学做” 数学活动 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33-02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之一,“教学做”为一体,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由此可见,“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一系列活动,将数学活动经过数学思考内化成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它形象地说明了活动操作的重要性。正如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和手段。
一 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巩固知识与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于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显而易见,这样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呢?
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与复习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复习方式,而是选用了让学生说,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和引导。无论是开头部分知识的梳理还是课堂中间知识的重组与内化,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先让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但是通过交流,学生能够进行数学思考。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从认知的角度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真正让学生从做中学。
二 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加深数学思考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够将数学思考融入数学活动中,学生一定能够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数学思考,这样既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够不失数学本质的思考。
在相同位数数的比较大小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比较大小的方法掌握好。但我另辟蹊径,采取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抽数,将抽到的数字卡片分别放在自己想放的数位上,最后比较谁组成的数大,谁就获胜。这样一个游戏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如何将组成的数变大,如何进行比较大小?一个好的活动不仅仅是将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更重要的是活动背后隐藏的数学思考能够揭示出数学的本质、数学的味道。
三 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解决问题
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为一体,从而去解决问题。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中,要让学生从几个几的和过渡到用乘法来计算,首先必须使学生建立起几个几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不成熟,所以建立起几个几的概念相对来说还是有一点困难。所以在课堂上,选择了让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先模仿摆,再到自己动手去创造几个几,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从而进行乘法新授后的问题解决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 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提升情感态度
活动教学中,活动往往不是最终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活动的方向实质上是向“内”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这一个活动,又要不失数学的本质味道,教师的设计就要非常科学合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这一单元中,通常在教学“分”这一时间单位时,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一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内谁做的口算题又多又对。显然这里口算比赛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用意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再如,在学习了几个几后,让学生进行拍手游戏(几个几拍),同样这里拍手也不是目的,而是借助游戏检查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清晰的几个几的概念表象。这些活动既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更重要的是深化了知识的认识。因此,活动化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感性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的学习也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示范工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能力,“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践,就是要亲自“做”。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第二,坚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更加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一个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现在教育的现状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的大课堂,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范围内的小课堂;要教学做合一,不要教学做分离;要活到老,学到老。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3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法是基于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及课堂教学后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学习,进而课后进行反思,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去,这样课程学习才算有效。反思在课程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师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一、案例分析
(1)《退位减》的反思教学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一课,一位年轻教师新授这节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流程上看较顺利,但从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位年轻教师只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度,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课后反思简单记录了这样几句话:上完了这节课,感觉非常好。可是,学生的作业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探究活动中会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破口,处理恰当将是课堂中师生的智慧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合理地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课后反思简单、笼统,明显地反映出课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处于应付状态。这节课感觉好,好在哪里?哪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教师在哪方面的处理让自己感觉满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弥补这些问题?这都是课后反思应该及时记录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后反思不流于形式,体现它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2)《角的初步认识》的反思教学法。教师上完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及时记录了这样的课后感想: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学生过渡得非常好,角各部分的名称也比较明确。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拉动活动的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还是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师的课后反思虽然及时地记录了课堂中的优点,但对课堂中困惑的问题却避而不谈。这种课后反思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缺乏指导和提升作用。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虽然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能突破难点,但是仍有学生处于困惑状态。那么教师在记录课后反思时就要重点对这个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对问题的逐步思考和研究,就会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可见,课后反思是剖析自己在课堂中的困惑,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
二、反思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1)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2)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①及时性原则。这是写课后反思的重要原则,每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这样写下来的课后反思不够恰当。②真实性原则。在教学研究中真实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和教学效果,书写可长可短,绝不写空话、套话,更不能写假话,否则其反思就无意义可谈。③针对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将小学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够让知识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起来也显得更轻松。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就成为了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4).
[2]侯喜茹.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学
苑教育,2013(16).
[3]韦素娟.关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考
试周刊,2013(44).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4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是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现实、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来讨论有关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归一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提问:如果现在要求大家很快地测算出全班40个同学1分钟内一共能写多少个字,你准备怎样测算?(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2.组织讨论,总结办法: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1分钟写字的个数,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40;3.进行测试,编出问题:在1分钟内8个同学共写184个字,照这样计算,全班40个同学1分钟内一共能写多少个字?单纯地讲应用题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这一教学环节由于再现了生活情境,就改变了原来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小学生抽象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有困难,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思考,把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置于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百整千减法”中的连续退位减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当被减数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但十位上也是0时,怎么办?被减数十位是0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当10,计算时怎么又变成9了?学生对这两点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学生购物这一生活实例为原型,引导学生思考:用100元钱买一本8元钱的本子,售货员阿姨会怎样找钱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总结出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突破以上学习难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三、拓展生活实践,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王师傅要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体,请你帮王师傅选择,做哪种铁盒既省材料,又可以多装东西?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正方体铁盒需要铁皮9×9×6=486(平方厘米),容积为9×9×9=729(立方厘米);圆柱体铁盒需要铁皮3.14×10×10+3.14×5×5×2=471(平方厘米),容积为3.14×5×5×10=785(立方厘米)。通过练习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把茶杯、油桶、热水瓶设计成圆柱体的道理,还使学生体验到表面积、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结合生活实例,培养探究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性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甲、乙、丙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一年共盈利14万元,该怎样分配这些利润呢?
三家投资者的情况如下表: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学生总结了以下分配方案:
方案一:按照三家在工厂工作的人数来分配。
甲:14×2/7=4(万元);
乙:14×3/7=6(万元);
丙:14×2/7=4(万元)。
方案二:按三家投资金额来分配。
甲:14×20/40=7(万元);
乙:14×12/40=4.2(万元);
丙:14×8/40=2.8(万元)。
方案三:所得利润的一半按在工厂工作的人数来分,另一半按投资金额来分配。
方案四:所得利润留下4万元作为发展再生产用,其余10万元按三家投资金额进行分配。
方案五:按合资办厂时所签订的协议来分配,按照协议上规定的办法分配最合理合法。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5
知识与技能:能用三角尺拼角,在拼角活动中能进一步感知钝角的特点并加深对角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三角尺拼角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拼角活动,进一步认识钝角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两副三角尺拼角。
教具准备:投影仪,彩色软磁片制作的三角尺。
学具准备:一副三角尺。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领
出示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说出每个三角尺各有哪些角。
二、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用三角尺兄弟的话引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身上的角拼出钝角吗?”
三、分层操作,展开活动
活动一:(完成例6)
拼一拼:学生独立拼角(台上台下同时自由拼角展示)
课件出示活动提示:
(活动提示:1.选择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2.再选择另一个三角尺的一角;3.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4.同桌互相说一说,是用哪两个角拼成的;5.用手指出拼成的角。)
展一展(台前的学生粘贴所拼的角,台下学生同桌互说是用哪两个角拼成的)。
预设一:学生能拼出四种钝角和一个锐角,直接汇报。
预设二:学生拼不出四种钝角和一个锐角,引导学生第二次自由操作拼角。
说一说:出示汇报提示(我会汇报:我是用_角和_角,拼成的角。)
1.学生汇报拼角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有序地把角分类贴在黑板两侧,把相同的角进行重合做对比演示,选择一个展示,并随机板书。
2.小结拼钝角的方法:
师: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锐角一定能拼出钝角,锐角和锐角可能拼出钝角。
活动二:(完成42页做一做)用三角尺兄弟引出活动二。
四、反思性小结:(根据课堂生成随机小结)
五、板书设计:
点评: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舒展。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充满了智慧,学生在活动、发现、思考的脑力激荡中生成智慧,启迪人生。冯清玉老师执教的《用三角尺拼钝角》就是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范例。
通过这节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深入挖掘教材,在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做到了知识的呈现有梯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地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使本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节课呈现了以下四个亮点。
亮点一:一线穿课,结构清。
整节课以“三角尺兄弟”这个卡通人物贯穿始终,使得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层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牵引他们带着一种积极兴奋的心态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感受问题、积极参与、快乐表达。
亮点二:动手操作,过程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习活动,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者把例6和做一做的内容设为本节课有提升的两次动手活动:一次为自主探索,一次为合作学习。通过活动、展示、交流将学生的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经验。当学生拼出各种钝角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发现直角和锐角能拼出钝角,两个锐角也可以拼出钝角。在推理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变“随性分散”为“有序思考”。
通过看课,我们可以看到教者在预设活动中的良苦用心,可以说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关键点。冯老师凭借较强的扎实的个人素养,很准确把握了这一点,而且凸显了很强的优势。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和自控力也比较弱,如果拼角活动过程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思路不清晰、课堂混乱、知识点落不实的现象;而冯老师在两次活动时,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做到预设细致、过程清晰、梯度明显。活动前要求明确,活动中有条不紊,活动后交流有序、概括准确,提升到位。
通过拼角、展示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运用新知并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亮点三:课标落实,理念明。
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是用三角尺拼钝角,但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用三角尺的两个锐角拼钝角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拼出的角大小不同,一定是钝角吗?接着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验证拼出的角到底是不是钝角。学生通过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课堂活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掌握“双基”向发展“四基”和“四能”转变。
亮点四:细节调控,凸显美。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6
一、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交流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化的探究学习,其课堂学习效率,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听讲时的学习效率,这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与传授,而是组织相应的课堂活动,使教学要点融入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的自主化参与,获取需要掌握的课堂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意识,也是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应用创造基本的条件.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开拓学习思维及眼界,也能够较好地调动起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过程.
比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四则运算”课程的讲解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入手,设置较为有趣的情境问题:从前有三个将军要带兵去打仗,第一个将军有27个兵力,第二个将军有15个兵力,第三个将军有6个兵力.那么三个将军一共多少“兵力”呢?通过情境的带动,学生很积极地对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进行计算,等计算出结果以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第一个将军要比第三个将军多多少个兵呢?经过多角度提问之后,学生已经领会了四则运算的基本技巧.当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模拟相似情境来进行数学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趣化数学实验,促使学生交流
新课标一直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并逐步提高探究技巧,也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测量”的课程时,笔者先让学生对自己铅笔盒的尺寸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检测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学生们找到测量的技巧以后,对长度单位也产生了较强的兴趣,有的学生开始尝试测量自己的书包或教材.之后,笔者则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分析并总结“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单位换算规则.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吸收与掌握课堂知识的效率明显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得到有效调动.
三、加强激励评价,鼓励学生交流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导与鼓励是分不开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激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自信与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对自主化探究学习方式的热爱.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课程“认识时间”的教授中,笔者将一只钟表作为课堂道具,并将时间设定在六点,一边描述教学情境:“早上6点,小松鼠起床了,它刷牙洗脸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那么现在的时针应该放在哪里呢?”学生们思考后回答:“放在6的位置!”笔者将时分针转到的6:30分的位置,然后继续讲下去:“小松鼠又用30分钟的时间吃完早餐,现在是七点了哦,请同学们注意时针的变化!……”等这一系列的情境讲完,学生们对时间有了较清晰的概念.然后,笔者设定时间让学生来进行认读.这时,笔者发现一名平时发言较少的学生有些胆怯地举起了手,笔者便让他来回答问题,他却憋红了?也没能说出答案,笔者就鼓励他说:“把你的答案说出来,错了也没关系,老师喜欢有勇气的孩子.”在笔者的鼓励下,他用很小的声音说出了答案,而且是正确的.笔者连忙带领同学为他鼓掌:“看,你说得多好!”这名学生也羞涩地笑起来.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