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经媒体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1
关键词:煤矿;井下;采煤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井下采煤多种多样,各种技术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对于采煤技术的选取,要根据采煤工作的地质情况及煤质状态,顺利开展施工,选取合适的采煤技术。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采煤技术的发展概括和当前我国运用的采煤技术,并根据当前我国采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技术的原则深入探讨了我国井下采煤技术的选择方法,并顺利开展施工作业,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采煤的安全性,提高煤矿资源利用。
一、井下采煤技术的特点
(一)开采的技术难度高、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采煤途径主要包括露天采煤和井下采煤两种,然而与井下的煤碳储存量相比,露天煤矿井下开采中的煤炭储量要远远小于井下的煤矿储备量,因此加强井下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煤矿采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井下采煤一般位于地下很深处,需要相应的勘探爆破等一系列工作,其地质结构复杂,煤层分布走势曲折,受开采环境的限制较大,开采起来非常困难。在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分析开采地区的煤层分布状况,以此为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对容易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因素进行详细考虑。
(二)开采方式不同,效益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法的选择受到煤矿类型,分布的影响,井下采煤方式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其采收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目前从我国井下采煤技术的发展来看通常采用放顶煤开采和长壁式开采等技术。随着经验的不断提高,井下采煤技术也会随之得到改进和创新,在开采过程中,采用定向钻探技术,实时检测钻具位置并且调整方位,防止偏离预定方向,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矿资源的分布进一步勘察明确,随时修正开采的具置,从而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
二、井下采煤方式的技术研究
(一)硬厚顶煤的控制技术
硬厚顶煤的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开发埋深浅、支撑压力小的硬厚顶煤生产环境,原因在于这种控制技术处理速度比较快,能够及时解决该环境中影响采煤的因素。该技术可以说是顶煤深孔预先爆破技术与高压注水裂缝技术两者的结合体,在硬厚顶煤生产环境应用该技术能够随采随冒,提高了煤矿资源的回收率,对采煤企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放顶煤开采技术
放顶煤开采属于回采工艺中的一种,它在煤矿井下开采中起辅助作用,可以对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进度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并且合理利用该技术还能够优化煤矿井下开采施工工序,大大提高了煤矿开采速度及质量,是煤矿井下开采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存在如煤层平均厚度小于4m、采放比大于1∶3、采区或工作面回采率达不到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煤层有煤(岩)和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采放后有可能与地表水、老窑积水和强含水层导通等因素时,严禁采用放顶煤开采。
(三)爆破采煤技术
爆破采煤技术,具体分打眼和落煤两个步骤,具体指用爆破方法破煤、装煤、输送机运煤、单体支柱支护和人工装煤的采煤工艺。它会根据各地方煤矿的特点来选择炸药及雷管,同时在爆破前精确的计算出相关数据,以保证满足落煤的要求。为了避免爆破采煤技术对矿井的稳定性造成破坏,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另外在利用人力进行装煤时,一般采用可弯曲刮板输送煤炭,但是输送机需要装上挡煤板和铲煤板,这样有利于爆破装煤与运煤的工序,同时人力劳动也可以得到减轻。
(四)综采技术
所谓的综采技术,是对综合性机械采煤技术的简称,指在井下采煤过程中,实现开采过程的系统化和机械化、连续化,从而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综采技术需要大量技术设备的支持,如刨煤式采煤机、刮扳输送机、桥式转载机、液压支护设备等。这种方法虽然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其自身极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量,使得其相对成本较低,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性强,是我国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过由于其自身较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煤矿企业,针对煤层储备丰富、开采条件好的情况进行。
(五)水力采煤技术
指使用相应的设备,对水进行加压处理,使用水流进行落煤和运煤。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视地形,工作人员不需要进入工作面,也就不需要对工作面进行支护和处理,使得采煤的流程大大简化,生产的安全性也有了十足的保证。但是相对而言,开采效率低下,一般只能开采煤层储量的60%作用,而且能源消耗较大,整体机械化程度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水力采煤技术适用于煤层厚度1~8m,倾角超过70顶底板较好的软或中硬煤层,也可以用于煤层分布不规则的情况。
(六)倾斜长壁采煤技术
若煤层的倾角是120时,则需要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技术。由于处于倾斜的作业界面,并受到倾角的影响,会出现朝向空区的分力,煤层会向空区的方向运动,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若运用一般的采煤技术,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佳。倾斜长壁采煤技术,可以较好地削弱采煤时对空区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促进采煤系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解决采煤技术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安全技术管理
安全生产是煤矿生产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只有确保安全生产,才能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煤矿生产要积极引入国外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技术,根据煤矿自身的开采条件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构建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煤矿生产要落实好“一通三防”的相关措施,建设各种防灾系统,如自救系统、避灾系统、重大灾害预测系统等,利用先进的安全防范系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井下采煤创建安全的作业环境。其次,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认真检查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艺流程,消除安全隐患。合理布置巷道,使巷道能够保障采掘接替作业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通风、防火、防瓦斯的通道建设,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再次,重视井下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其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二)连续采煤工艺选择
连续采煤工艺对井下煤层的构造要求十分严格,要合理使用连续采煤工艺,那么煤层的倾斜角应不大于15°,煤质应在硬或中硬之间,不宜过软。它在煤矿井下开采的广泛应用是由其本身的功能性决定的,连续采煤工艺技术具有投入成本低、开采安全性高等特点,而这些正是实施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关键。然而事物往往都存在两面性,连续采煤工艺也是如此,虽然它给煤矿井下开采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伴随着弊端。利用该工艺所开采的煤矿资源回收率偏低,并且通风条件困难、安全性差,不利于煤矿的安全管理。
(三)减少矸石排放,优化巷道布置的开采工艺
应该对现有的开采布置和采煤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结合我国煤矿井下开采特点,进行开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从而实现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布置和开采方法的最佳匹配。运用综合布置来进行单一煤层的开采,基本上不将矸石运出地面,简化生产系统。同步发展综掘与综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四)提高煤炭采出率原则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较多,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都要面临枯竭的时候。在井下采煤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煤炭浪费的现象,例如煤炭自燃、安全事故、塌方等状况时常发生,这样就会出现煤矿资源损失的情况。所以,在选取井下采煤技术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从而避免煤矿浪费的现象,使得煤矿资源充分运用。
结束语
实践证明,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新原理的采煤方法。因此,发展现代化采煤工艺是重点发展方向。在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煤设备和监控生产系统,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的同时,要研究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的单产和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应小山.煤矿井下采煤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59.
[2]胡剑鹏,杨文华.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的特点与方法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77.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等财经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我国于2007年1月25日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我国教育部启动的“2003―2007教育振兴计划”,旨在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思考如何将信息及信息技术融入于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文拟就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鼓励和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活动,按功能的不同分为实训实践教学、实验型实践教学、实习型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按内容综合程度及层次递进性差异,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按实践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体式实践教学和团队式实践教学;按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1]
由此,我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后所形成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新体系,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三个层次,以及这三个层次下的课堂实验、模拟实验(实训)、开放实验、校外实验四个环节,即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专题讨论、课堂案例教学、利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课程实验及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利用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校园网、因特网(Internet)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利用因特网、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校外实地实习、科研、毕业论文等环节。该实践教学体系将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结构,达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二、创新思路,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符合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
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教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摆正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位置,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度,实现实践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已逐渐由传统的“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授受方式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改变教学方式,确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念。
网络中有丰富的资源,网络有很强的交互性,便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建构主义的支持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并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只有确立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念,才不会将实践教学演变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而是会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的理念。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在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并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逐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固化理论教学的内容。
三、锐意改革,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财经类专业均有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求,为保证其教学质量,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符合实践教学规律的先进性教学理念,充分了解高校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拥有不同层次,各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构建的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层次、四个环节构成,即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层次逐次递进,将所有的实践内容归并到课堂实践教学、课内专业模拟实验(实训)、课外开放实验、校外实践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信息技术与之相匹配。该系统如图1所示。
1.基础实践层次
基础性实践包括军训、劳动技能训练、计算机、外语应用技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该层次实践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环节实现。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及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课件讲授,进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或验证性实验演示,以强化单一课程理论知识、方法的应用,为高层次实践奠定基础。
2.专业实践层次
包括单项性实验、课程实训、综合性实验、课程论文等,通过课内专业模拟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实现。主要借助多媒体助学系统及校园网等信息技术,在多媒体机房,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的专题单项性实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这是建立在课堂案例实践教学基础之上的技能训练,它强调课程的综合性。
3.综合实践层次
包括社会调研、三下乡活动、课外认证与竞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素质拓展、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该层次实践通过开放实验和校外实践实习两个环节实现,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及升硕做准备。
基础实践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低层次,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的逐步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也随之逐步提升到专业实践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学生可以将在综合实践层次中开放实验环节的课题,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深度,带到校外实践实习环节去解决,形成毕业论文或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将实践教学基地获取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形成教学案例,再反馈到模拟实验和课堂实验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实践教学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宝义,李斌,吴瑾瑾.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9):75-77.
[2]倪师军,曹俊兴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
[3]凡兰兴.关于改进高校统计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8,(1):26-27.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39-43.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信息安全;教学体系;财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87-02
财经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了业务电子化,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经济管理行为通过信息系统来完成。信息系统如同国民经济活动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财经应用领域对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传统风险在信息化过程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信息安全教育对财经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提高财经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安全能力和意识迫在眉睫。
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涵盖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安全课程改革、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建设等方向,但鲜见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从2004年起开设信息安全相关课程,是国内最早为财经管理类专业开设信息安全课程的高校。十余年来,先后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电子商务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包括双语教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文化素质课《信息安全概论》,为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学校从教学内容选择、讲授方法凝练、教学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形成了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4-3-3多维教学体系
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4-3-3多维教学体系包括:四维教学内容(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财经应用安全)、三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三类自主学习方案(金融信息安全案例分析、科研项目驱动、学术论文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在基础不够(不具备数学、密码学基础)、技术不强(没有网络技术)、时间不多(只开一门课)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实验内容与实验手段有机衔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教学改革方面
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了包含音视频的课件,建立了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运用网络课程复习、讨论成为不少学生课后辅助学习的有效手段。
1.修订和完善了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的教学大纲。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教学团队参照教育部拟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特色,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层次,分别组织编写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每年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使之符合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的课程特点。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总结及教学辅助材料。
2.科学合理选择高水平的教材。课程选用了国内知名专家编写的中文教材,在双语课程开设之后,选择相对权威的国外主流信息安全教材,积极引进原著和原版书目;后期,在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善的针对财经信息安全的高等教育教材。因此,教学团队组织编写并出版了适用于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安全》教材,着眼于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中的实际应用,突出案例丰富的特色,为学生学习提供充足、适宜的参考资料。
3.积极推进案例教学。信息安全是一门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致用之学。如何使该门课程在实现它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已成为这门课程的方向。对于信息安全算法协议的描述,采用业内优秀的信息安全模拟软件CrypTool实现具体案例的演示,将重要的密码体制逐一展示成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动态演示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此外,信息安全密码机制的创立以及应用场景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在知识点讲解中适当引入视频来缩短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把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法的基础,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论坛式教学、学生自学、实践教学以及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团队经常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商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改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积极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开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讲座。
5.完善考试制度。规范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的教考分离制度,完善试题库的建设。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通过课堂提问、开卷小论文、测验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重在考察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把握。试题覆盖面占讲授内容的90%以上,难易程度比较适宜,客观评卷,学生成绩公正,考试后有试卷分析及总结。
6.建设实验教学体系。中央财经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为信息安全教学提供了实验环境。SimpleISES新一代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系统将行业内主流的安全软件移植和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该系统由一系列软、硬件设备构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随时根据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实验模块,并且具备较高的知识系统性。该系统是基于真实网络、信息安全及安全设备等环境下搭建的一套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通过独立操作或者分组合作,进行信息安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和配套实验操作,这与未来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基本一致。
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集成了多家银行的核心信息系统,通过具体的金融信息安全案例实现对金融信息安全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的“银行网络与信息化研究试验平台”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三、教学创新方面
坚持信息安全经典理论与学术前沿并重,强调方法论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等多类型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创新富有特色,成效显著。
1.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财经信息安全实际应用参与讨论,不仅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理论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促使一线教学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迫使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学生讨论的范围和对学生讨论的总结和评述,起到了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2.采取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信息安全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及保护手段,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信息安全原理密切相关的案例,组织案例教学,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联系信息安全理论对实际案例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探讨,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3.开设同步在线课程网站。2010年开设了“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网站,网站包含了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及答案、课外参考材料等资源。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站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又可以以网站提供的课外参考材料作为向导,自主独立开展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本课程网站在借鉴同类站点特色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BBS论坛一项,以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记录均可以以帖子的形式保存在BBS论坛中,以供其他同学或者后面即将学习该课程的低年级同学查看。同时,教学团队也可以从学生发帖的内容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对课程的难度和进度及时做出调整。
四、实践教学方面
1.学生科研环节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安全的风险,找到成因,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表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类比赛项目。
2.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一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并撰写调研报告,既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产活动中信息安全问题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增进了学生对所学信息安全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二是支持学生组成学术社团,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学术活动。三是邀请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介绍当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使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五、结语
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4-3-3多维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一条财经类专业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有效途径,促进了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成果。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MOOC、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财政学》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我校的精品课程。因此进行“财政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不仅有利于课程本身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财政学精品建设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我校教学条件和课程状况,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的内容,强化了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加了一些金融学知识,使“财政学”课程建设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规范、教师队伍、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教学改革成绩明显,连续多个学期学生评价为优秀。下面,我们就“财政学”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经济需要,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据此,在多年的财政学教学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从整体上优化“财政学”课程内容,对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大胆整合,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整体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化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善于吸收有关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既能全面、准确、清楚地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精选授课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与时俱进,及时介绍理论前沿知识与实践最新趋势;建立了各种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如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财政学案例、试题库、辅导材料、模拟试卷、课程网站等。财政学在校级重点课程结题的基础上,2007年又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3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财政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科特点决定了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选用国内高水平的教材,如教育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教材由主讲教师推荐,经系主任审核,院长和教务处批准,方可选用。2003-2005年我校选用的教材有:由蒋洪主编的《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教材已被列入国内面向21世纪的100部好教材)、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但是,财政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如辅以生动、贴近现实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为探询案例解答而进一步延伸理论知识的思考,而上述教材内容这方面比较少,相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比较深奥,不浅显易懂,因此我们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新编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配合该教材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材《财政学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该套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各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既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又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培养。从总体上说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针对性强、知识面广,使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这套教材先后为多所财经院校本科教学采纳或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各使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教学效果好,也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获得了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另外,我们还编写了与主体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讲求教学效果。《财政学》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的讲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应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设计,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为此,我们一般在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要求授课教师作精心准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第二,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开展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剖,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应用财税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政学,我们通过跟踪经济和财税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新闻报导、报刊、图书、网络中的信息资料,2004年开始编写案例,并投入教学使用,每学期加入新的案例素材,不断更新和完善。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和补充,目前《财政学案例》作为《新编财政学》配套教材,已公开出版。该案例教材内容新颖,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案例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财税方面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独立分析、解决各种现实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不仅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大胆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建立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精心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财政学》多媒体课件,并且每学期开课前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另外,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下,我们在学校率先建立了财政学课程教学网站。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财政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以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增加了教学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讲到第十三章关于财政政策部分时,结合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到所学与经济实际紧密结
合,使他们对在什么经济背景下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模式更加容易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第五,以撰写小论文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初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撰写3-5千字左右的小论文2篇,教师对每篇论文均要进行审阅并给出评定成绩,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总成绩的30%)。
第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申请了“胜祥商学院实验中心”民办高地建设项目,两期共投入400万元,建成了商学院实验中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务操作能力。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真正做到讲授与自学,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与专题讲座,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2005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2006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在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学生网上评教中,被评价为“完全满意教师”;并被学校督导组专家评价为:备课充分,充分把握教材,适当补充材料,上课生动,管教管学,注重教书育人,学生反映好。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制定了“财政学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5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学术小论文四种形式组成。平时作业每学期每个班布置3-5次;原则上根据所讲内容结合目前热点问题,至少完成二篇学术小论文,以检测学生对学科研究新领域及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做,既体现了全面、公正的原则,又避免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局限性。
五、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之一,教师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灵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优秀教学骨干,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我校财政学课程组负责人注重课程教学梯队的建立,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参与财政学课程改革,建立了由6人组成的课程组,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2人。课程组成员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近三年已发表各类论文22篇,课程组成员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教材共9部,课程组成员已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5篇;主持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持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3项。课程组积极整合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新出版的教科书和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多位教师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中获得“A”;3位教师,在毕业生问卷调查中被评价为印象最深的教师。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卓越,财经,实践
“卓越计划” 的对象主要是培养工科类人才,把“卓越计划”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的要求和指标应用于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上,主要表现为紧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一条主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搞好三个促进(促进地方急需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卓越财经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实训、实践三个层面构成。
一、实验体系
(一)涵义
实验课程应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强调巩固基础或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一般与课程相结合,实施的场所在校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扮演的是知识获取者的角色,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实验体系构成
卓越人才实践体系实验层面主要根据按专业类别,按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按照多层次思路,构建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综合、提高“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实现由基础验证实验向综合应用实验转变,由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由传统型实验管理向开放型实验管理转变。
在基础层, 重点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主要应用于课程内的单元实验,包括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是通过形象和具体的演示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中演示性实验是教师采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实验,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形象、生动、易接受是演示实验的三大优点,它不仅能迅速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有加强直接识记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验证性实验,一般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要求学生据此设计实验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来验证某一事实或原理。其特点是先有结论,然后用实验来验证结论。在验证性实验课中,实验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知的,实验的程序和知识脉络比较清晰,通过此类实验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角度来看,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的结论和程序都是学生已知的,学生要做的只是按已定程序重新体验其过程,所以此类型的实验往往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综合层和提高层进行补充。
在综合层,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立足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面向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际,让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为今后的实训和实践作准备。
在提高层,依托实验室在仪器设备、时间、空间的开放, 把一些有延申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如会计电算化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所有的模块都要操作,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只需操作核心的项目,我们可以把余下的项目作为开放项目让非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练习,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在实验中的作用是瓶颈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快速成长;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是财经类卓越人才培养实现”因材施教”方案的有力保证。
二、实训体系
(一)涵义:
实训是为了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过程。实训的场所包括校内和校外,学生在实训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以“学徒”的身份出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
(二)实训体系构成
实训体系在卓越财经人才培养中是界于实验和实习的中间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训体系包括课程实训、科研创新实训、毕业论文、基本技能实训。
课程实训是根据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老师或主要负责人的指导下,以学生仿真模拟训练为主,强调通过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模拟实际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卓越财经人才课程主要以财经类为主,所以课程实训一般采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 用模拟仿真方式去演示工作原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训,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 用操作与实训模式去学习和巩固知识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实训中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实训成果,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将实验结果、方法,甚至实验程序直接用于就业岗位中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科研创新实训,科研实训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对已获知识进行消化升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课外研学讲座、科技等。
其中科技竞赛实训,学校可以专门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制作发明、科研论文等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某些有影响力的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等,形成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并存的实践创新平台,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另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主要每学期由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一批与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等方面的题目,向学生公布,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提出申请,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教师的实验室、科研室或项目小组,充当“小助手”,完成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工作者”的角色,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完成一定的任务,还要参加组里的方案讨论,从而不断加深所在特定背景的了解与熏陶,得到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卓越财经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的全面总结。在实训过程中,包括征题 、审题 、选题 、开题报告 、撰写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要求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
基本技能实训包括就业指导、军训等。
三、实践体系
(一)涵义。实践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实践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践的场所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学生在实践中扮演的是工作者的身份,是所学知识运用,接受社会和行业检验的过程。
(二)实践体系构成
卓越财经人才与工科人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工作环境不同,工科人才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程序化的工作较多,但卓越财经人才工作环境变动比较大,需具备更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卓越财经人才实践体系构建中,通过实践子体系的实施为学生以后深入工作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行业培养必需人才的手段之一。实训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实习和创业。
课程实践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指定的实践环节,基本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专业课程校外实践等。其中社会实践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如各种公益劳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也包括在其中。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工厂和农村做社会调查,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回校后安排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校外实践属于社会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一般是根据课程的需要,由老师布置具体任务,如策划方案的制作等,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场所、方式来完成。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6
整整四个多月过去,江苏省南京市父子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事件仍然是一团迷雾(相关报道见《财经》2007年第26期“江苏人禽流感之源悬念”);而关于这个事件的定性,近期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2008年4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及其同事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题为“H5N1病毒在中国很可能是有限人传人”(probable limited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文中指出:“我们相信,父亲陆伟在医院看护期间,首发病例(儿子陆侃)将H5N1病毒传给了他的父亲。”这也是中国学术界首次公开承认中国内地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禽流感的有限人际传播。
文章称,陆伟在儿子入院后的前三天,在病床前与儿子有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长时间接触;而这位父亲没有接触过活禽,或通过其他传播途径接触到H5N1病毒。因此,“父亲陆伟可能因为在看护首发病例期间,密切接触患者和其污染物而感染。”
由于两个病例携带病毒的基因序列几乎完全一样,可能的解释是儿子将病毒传给了父亲,或者父子俩暴露于同一个传染源;而实际上,研究人员并未发现父子俩暴露于同一个传染源的证据。
鉴于疾控中心作为卫生部直属的国家级医学研究机构的特殊身份,这一观点自然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不过,4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一次例行新闻会上仍然坚持认为,从两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两株病毒基因序列的所有关键位点,仍是禽源的,“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的确切证据”。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Hans Troedsson)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卫生部的说法没有错;但他也提醒说,另一方面,《柳叶刀》发表的这一论文也表明,中国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有限的、非持续性的禽流感人际传播”。
“有限人传人”图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17日,全球已有14个国家确认381人感染了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240人死亡。
这当中,大多数的病例属于单个病例,但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例是以两个或更多患者的聚集形式发生。统计显示,从2004年1月至今,在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一些家庭聚集性病例中,都可能发生了有限的人际传播;在这些病例中,病毒从首发病例传到其密切接触者之后,不再继续往下传播。
惟一的例外是在2006年5月,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先后有八位成员感染禽流感。其中,最早发病的女患者将病毒传给一位侄子之后,这位侄子又将病毒传给其父亲,也就是那位女患者的弟弟。
在中国,之前也发生过不止一起疑似人传人的病例。
据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轶介绍,1997年香港爆发人禽流感时,两名医护人员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人禽流感患者而出现轻微症状;后来的检测表明,这两名医护人员的禽流感病毒血清抗体呈阳性。
2003年1月24日,香港一个高姓家庭的母亲和四个孩子回老家福建平潭过春节。三天后,八岁女儿出现发热等症状。2月3日,小姑娘病情加重,被送到县医院儿科病房,次日上午即停止呼吸。
1月30日,在香港做工的父亲也回到老家。2月7日,父亲亦出现发热症状。2月8日,一家人返回香港后,小姑娘的哥哥也发病。检测结果表明,父子俩均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此后父亲不幸去世。
虽然小姑娘一家在平潭过春节时住在外公家,外公家和邻居家均散养有鸡,但当地农业部门表示,未发现有鸡鸭感染禽流感病毒。管轶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更大的可能性,是“小姑娘将病毒传给了她的父亲和哥哥”。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未及时采集小姑娘的血清标本,有关这起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来龙去脉,只能成为一桩无头公案。
在中国内地,最引人关注的疑似有限人传人案例,莫过于《财经》率先披露的贺茵之死(参见《财经》2005年第22期“贺茵之死”)。
2005年10月17日,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12岁女童贺茵被诊断为死于不明原因的肺炎。当天,九岁的弟弟贺俊尧也住进了医院,几经周折之后被诊断为H5N1禽流感病例。但姐姐贺茵的尸体在去世当天即被火化,未采集标本,已经不可能被判定为禽流感病例。
后来,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杨维中及其同事在2006年1月《柳叶刀》杂志称,这起家庭聚集性病例中,更大的可能是姐弟俩都被其家养的死禽感染,而不是姐姐传给了弟弟。不过,这篇论文也并未明确排除贺茵将病毒传给弟弟的可能性。
此外,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教授的研究团队,还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从母亲传给胎儿。
2005年11月10日,安徽枞阳县24岁的周毛娅死于禽流感时,腹中怀有四个多月的胎儿。这个研究团队的尸检病理研究表明,胎儿也被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顾江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世界上共有六位孕妇感染禽流感,只有他和同事对感染禽流感的怀孕妇女和腹中胎儿进行了尸体解剖。
这一刊登于2007年9月《柳叶刀》杂志的研究,证明了禽流感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因为胎儿虽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但其出生后就是一个与母亲不同的人,而且四个月的胎儿生下来已经可以存活。
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一个专家组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人禽流感最新研究报告也指出,“在一些与重症患者有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密切接触案例中,可能发生了有限的、非持续性的人际传播。” 很显然,有限的人际传播早已发生,这是各国决策者在应对禽流感时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
“警报”是否需要升级?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担心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获得人传人的能力,从而最终酿成全球大流感。
不过,这种人传人的能力必须可以持续,才有可能从家庭走向社会,由家庭聚集性疫情演变为社区聚集性疫情,从而引发全球大流感。
而中国疾控中心办公室给《财经》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从陆家父子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两株病毒基,并没有出现可以导致持续的人间传播的基因变异,即“尚不具备持续的人传人的生物学基础”。因此,两个病例间可能发生的只是禽流感病毒“有限的人传人”。
在这一案例中,陆家父子共有91名密切接触者,其中女友、母亲也和陆侃有过长时间的、未采取保护措施的直接接触。但经过严密的医学观察和实验室检测,均未发现其他感染禽流感的病例。换句话说,即使有密切接触,禽流感病毒目前也很难造成人际传播,公众大可不必为“有限的人传人”感到恐慌。这一点,也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
为什么在同样暴露的情况下,陆侃将病毒传给了父亲,而母亲和女友却安然无恙?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及其同事无法解释。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出现的聚集性病例中,除了极少数医护人员被感染的病例,90%以上的感染者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有人猜测,或许具有某些血缘或者基因的个体,更容易感染禽流感。不过,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要确定这些关系是否真实存在,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全球仍处于世界卫生组织划分的流感大流行预警期的第三阶段,即“发生了人类感染,但未出现人传人,或仅出现罕见的密切接触病例”。而中国的大流感流行应急反应分级,则处于黄色预警,即“人类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
鉴于现在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出现有限人传人的病例,是否需要对流感大流行预案进行升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案,如果出现有限的人传人小规模聚集性病例,但传播范围高度局限,则意味着该病毒尚未良好地适应在人类中生存,可划分为预警期的第四个阶段。中国卫生部的预案,也将“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定为橙色预警阶段。
对于这个问题,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划分流感大流行所处的阶段,需要考量科学证据是否充分,是否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可能产生多大影响等,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博士也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江苏出现的可能人际传播中,由于病毒尚未获得持续传播的能力,因此禽流感病毒在中国和世界的流行态势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不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或中国的流感大流行阶段划分。
“当然,如果出现了病毒的第二代传播,那位父亲又将病毒传给其他人,则另当别论。”他解释说。
在越南热带病医院牵头组织禽流感临床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法拉(Jeremy Farrar)教授也告诉《财经》记者,虽然已经有证据表明出现了“非常非常有限的人传人”,但只局限于一些特殊情形。例如,在江苏这起病例中,父亲在医院照料儿子时有非常密切的接触。
在他看来,这样的特殊情形并不意味着大流感即将来临。因为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前提是,病毒需要在通常的社会接触中获得人传人的能力,而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形。
溯源之困
从陆家父子的标本中,研究人员分离出的H5N1病毒株系是“分支2.3.4毒株”。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H5N1流行毒株分为多种。例如,分支2.2毒株就与青海湖候鸟的禽流感爆发有关,并造成阿塞拜疆、埃及、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人类感染;分支2.3毒株的遗传特性则较为多样,其中的分支2.3.4毒株造成了中国、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国家的人类感染。
所谓分支2.3.4毒株,实际上就是2005年3月最早在中国福建分离到的“类福建株”。2006年10月,管轶和著名病毒学家、美国孟菲斯圣犹大儿童医院的韦伯斯特(Robert Webster)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论文就指出,这种“类福建株”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已经取代先前的毒株并逐渐占据优势。
确定陆侃父子体内的毒株种类,或许并不是一件难事。不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及其同事在大量调查之后,仍然未能揭示出造成陆侃感染的病毒源头。迄今为止,能够了解到的陆侃惟一接触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是他在发病前六天去过一个家禽市场。
实际上,在中国国内发生的多起人禽流感病例中,均未寻找到具体的动物传染源。这种溯源之困,无疑给禽流感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韩卓升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国实行的家禽普遍免疫政策,对于控制家禽中的禽流感爆发非常有效。不过,由于家禽免疫无法做到完全有效,或者说彻底阻断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人们仍然有可能接触到病毒。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免疫政策也显示出其缺陷。因为随着病死家禽的减少,与死亡家禽有过接触这个重要的监测指标正在逐渐失效,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也变得更加困难。无疑,这使得溯源之路更加困难。
此外,有研究人员认为,隶属于农业部的动物防疫系统,与隶属于卫生部的疾控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合作,可能也是难以找到动物传染源的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强调,禽流感不只是一个动物卫生问题或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是兼具动物卫生与公共卫生双重属性。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面,都需要有更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