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责任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范文1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组成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教师管理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

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智能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管理是对教师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关系的管理,它以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谋求教师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以及共事的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目标。

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中,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实施者,是实现学校目的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教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和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除使用教师和安排教师任务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那种“只让干活,不让吃草”、“一本教材教一辈子,一套教案用一辈子,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是不适合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要求的,将教师封闭起来,不了解外界、不了解社会,这样的教师给学生所教的也只是一些死知识、老知识,观念陈旧,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教师如果不能胜任社会赋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话,这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外,还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影响到一个学校在目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

2.它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因素。相反,学校领导对教师漠不关心、评价不公、用非所长,缺乏理解和尊重,就会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情绪低落、人心涣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来开展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它需要激发、需要调动、需要培养。而教师不仅在学校教职工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还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把一所学校办好,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管好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就可以通过教师把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并进而激发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是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条件。

3.它是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与学校里教师的素质及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素质一定的基础上,教师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篮球场上,上场的每一个队员技术都很过硬,但他们从未在一起合作过,临时组建成队使他们各自高超的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很有可能被一个技术平平但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队所打败。这里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管理的因素在其中,只有对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协调地管理,才会使教师素质的潜力发挥出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教师管理存在着认识和事实上的不足

虽然教师的管理对学校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实施有效合理的教师管理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总觉得一个人大学毕业来到学校当老师,只需按照这个学校原有的工作体制、固有的工作模式、按部就班,习惯了学校的环境及生活方式即可,用不着专门、有意的进行教师管理,这是其一;其二,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其素质和校内其他人员相比,自然高一些,用不着进行管理,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教师是学校的雇工,是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因此,只管教师上课,用不着业务提高和思想稳定。到头来,教师队伍没有战斗力,学校的整体管理也死气沉沉,没有效率,更谈不上社会效益。

三、对教师管理的方法

1.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教师管理的合理与否是能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一个学校在同等条件下,降低教育成本获取教育效益。抓住教师管理这一环节,实质上抓住了整个学校管理的关键。

2.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把上述四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以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劳动)这一环节,创造性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这一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更确切地讲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的劳动,这一过程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挑战性,要在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协调中才可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以尊重为基础,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为教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好管理方面的准备。

责任感教育范文2

一、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是责任感教育的良好时机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少年儿童时期,是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完善小学生思想品德和形成小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小学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揭示了少年儿童极强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认为早期教育和训练形成的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天性一样稳固而难以改变,如不抓紧早期教育,等到“骄慢已习,方复制止”,就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错误或缺失的早期教育,必然会养成无德无才之人。

责任感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事业、学业等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小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开始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已经应该履行的一定义务并担负一定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重要时机,开始强化对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从小就准备把他们教育成一个负责任的人。教育者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切不可放任自流。如果小学生一旦形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责任感的不良个性,甚至有推卸责任的习惯,将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2.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实,要求强化小学生责任感教育

现实中,在过分宠爱、过分保护之下培养出来的许多青少年,常常是“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这些孩子感情冷淡,自私自利,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小学生的许多不良表现事实上都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犯了错误不是勇于承认,积极改正,而是千方百计去遮盖隐瞒,或者是百般推脱抵赖,这是不想承担错误后果的责任;作业来不及做了,不是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或者挤时间补上,而是一抄了之,这是不想承担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考试作弊,这是不想承担平时不用功读书成绩不能达到各方面要求的责任等等。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只希望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是2005年某日,在湖南望城县,3个同龄男孩在一起游泳玩耍时,一位十岁的男孩为救另外一位男孩溺水死亡。在他溺水的过程中,包括被他救助的男孩在内的两位同伴没有一人愿意去救他,而且还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沉入水底。当问及那两位男孩没有救助自己同伴的原因时,他们的话语着实令人感到震惊和悲哀,因为他们的回答是“怕担责任”!

此事发生后不久,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湖南、广州、武汉、沈阳等地对1000位公众以“青少年责任感的问题和公众的看法”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当问及“您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如何”时,13%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差;32%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差;29%的被访者表示一般;17%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好;9%的被访者表示好。从调查数据看出,多数公众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比较差。其中,21.7%的被访者表示,现在有许多青少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责任”,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强青少年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二、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1.学校要成为对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许多事情独立完成;孩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方式从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小学阶段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此时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必须打好这个基础,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做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小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排除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利因素,在小学教育中贯穿责任感教育。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话在他们看来很有权威,所以,小学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渗透责任感教育,使承担自己的责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让使命和成长同行。要让孩子知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读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要告诉孩子们读书、做事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做事首先不应是凭兴趣,责任应是第一位的,应在责任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来代替责任。

2.家庭和社会应积极参与配合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既然主要是人对家庭、集体、社会应承担责任自觉的认同态度,那么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的。“先入为主”的规律表明,先入的东西,思想上没有阻力或阻力较小,容易被接受和巩固。所以,对孩子进行责任感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爱的教育。不难想象,一个对父母、家人的处境都漠不关心的孩子,会成为一个真正心地善良的人、一个爱祖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不妨在家庭中,从爱父母、爱家人做起,使其具有基本的爱心、同情心,然后逐渐向思想意识的更高层次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小学生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品质等等。让小学生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快乐的同时,体验父母和他人的辛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小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卢梭道德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教育法”,值得我们借鉴。卢梭主张“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当孩子因自己的过失而做了错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因失误造成的后果。在卢梭看来“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还要好些”。作为教育者,要从小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小学生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而不是找人代替,否则就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形成小学生责任感的前提。习惯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小学生的优良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者向他们不断地重复了一些要求、命令和思想观念之后,在他们不断重复了一些正确的行为后逐渐形成的。培养小学生负责任的行为习惯,最好办法是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出几件事让他们负责,并高度地信任他。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你越是信任他,他就越主动、自觉;所以,选几件适合小学生做的事,让他负责,他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如在家里让孩子负责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负责每天给小鱼喂食等。一旦规定孩子做的事,不要随便改变,要使孩子明白:这件事必须做,没有商量的余地。此外,还要让孩子清楚,该马上干的事必须立即干,不能拖拉。渐渐地,就习惯成自然了。

参考文献

[1]李泽芸.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

责任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体制改革

2013年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引得社会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式产生了普遍的舆论指责,石油生产与运输等国有企业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企业应本着服务国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来开展工作。国内近几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不良所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发频发。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力量,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决定着国有企业各个工作层面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结合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

职工对所属企业的工作责任感是其对所承担责任、义务的高度自觉,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所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中,人起着最重要、最具主动性的作用。现代国际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道德责任对于职工的激励作用是长久且深远的,如何摆脱企业对职工的被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职工只有将企业的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能树立起对企业的深层责任感。企业要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就需要正确的处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如果职工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便无法真正的认同自己的责任。发挥职工责任感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并提供创造性的工作改进方式,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职工向心理力和凝聚力,反之,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衰败。

二、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主要因素

(一)年龄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可接受程度与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现为25岁以下的员工的职工责任感更强一些,老员工的存在着普遍的安逸心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较低。青年职工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工作挑战具有较高的灵敏感知,更愿意参与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之中。

(二)受教育程度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尤其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责任感,明显受到职工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工的民主管理责任感与所受教育程度成负关系,职工的经营责任感与职工所受教育程度成正关系。

(三)工作性质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受职工工作性质影响的表现为:企业科室和基层站库和决策层的职工责任感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职工。

(四)企业转轨情况

企业的转轨情况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已上市股份制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未上市企业,未上市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基本未变企业。表明企业转制大大提高了职工参与经营的责任感。

(五)企业效益

结果表明,企业效益对职工的责任感影响非常显著。企业效益越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参与经营的责任感越强; 反之则越弱。

三、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首先要结合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际特点,加强对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第一、鼓励职工突破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固有思维定势,使其明确在新的国家发展形势下,职工要充当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人,使职工深刻意识到职工只有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第二、正确处理部分职工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并教育职工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自觉履行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中主导力量的历史使命。

(二)为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正确处理职工在企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正视工人阶级的决定性力量。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不断的提高职工的实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到国有企业政治和经济实践的机会。要正确处理好企业领导层与广大职工的关系,不能限制普通职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帮助其在企业建设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理想。

(三)充分发挥职工责任感,不断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力度

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从深层次分析,一方面,改革使职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有责可负”; 另一方面,改革加大了职工发挥自身作用的压力,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找责来负”。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改制比较彻底的国有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和未改制企业,更为这一结论提供了直接的印证。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大改革的力度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雪峰.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哪里来――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深交所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深交所,2007(09).

责任感教育范文4

职校生指的是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目前就读三年制中专或者5年制职高的那些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他们身心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活动。但由于他们大多是中考被淘汰的,自身的学习成绩不高,生活习惯差,其特点是迷茫、厌学,尤其是责任意识不强,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存在着诸多缺失表现。

1.心理依赖较强。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据笔者亲眼所见,近些年的新生报到,几乎已成亲属聚会,学校里停满了外来的车辆,报到处挤满了络绎不绝的学生家长,好不热闹。而最轻松的莫过于悠闲地玩手机、打游戏或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开学初的军训逃避,饭卡、身份证、银行卡、胸卡、公交卡丢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宿舍里,床铺的安排不满意、值日经常扣分、关灯忘记、桌子太乱、阳台不扫,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待了几年,依然茫然,就是对自己本专业的毕业需要准备哪些条件也是人云亦云的。可见,他们大多数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

2.行为表现较幼稚。

幼稚,通常来讲,就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不顾环境的要求,随意性大。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一群让人头疼的学生,差不多有5个。其中有一个学生不讲卫生习惯,总是撕作业本或课本擦鼻涕,找他谈过后,反而激发了他的逆反心理。剩下的几个上课总迟到,一节课上到12~13分钟,匆匆进教室,有时满嘴的烟味,问其原因,上厕所或去超市买早餐。实则他们班迟到15分钟算旷课。这其中就有一个专门跑腿的男学生,可怜他的母亲三番两次被班主任喊到学校进行谈话,并做保证。不迟到,按时做作业,上课不捣乱,基本已成为对他的基本保证。

3.语言诚信度较低。

诚信,是道德规范、立身之本,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美好品质之一。语言欺骗,是欺骗他人,麻醉自己的直接表现。职校生经过初中几年的层层打磨,能熬到现在的,大多数都是有历史经验的人。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的谎言依旧张口就来,脸不红心不跳的。如教师反馈有几个学生不交作业时,这几名学生就回答不会做。退一步让他们课后来办公室补课,答应的好好的,下班时间仍等不到自己的学生。第二天找到他们,就统一说忘记了。再约定时间,仍是望穿秋水。最后希望他们问问同学把作业及时补上,可学期结束也见不到作业本。美其名曰:我们不想要平时分。更别说那些上课老迟到,课间厕所一去不回的等非常规的理由了。

4.人际交流较封闭。

按理说,信息时代的交流更多样化,但也容易让学习压力小的职校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看电子书,看电影,看电视剧,看动漫,玩游戏……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小世界。一个宿舍一个世界,一人一世界,更有甚者,独来独往,行踪难匿。作为任课老师和班主任,曾多次交流和沟通,效果甚微,仍然我行我素。更别说和班级其他学生的接触,为班级增荣誉。

二、自我责任感养成教育中的策略

指出:“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他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本部分结合自我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尝试找出自我责任感实践中亟待可行的措施与策略。目前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配套服务方案,期待有更多的实践者参与研究,从而加速职校生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1.心理工作室的辅导。

心理疏导一直都是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进行恰当的交流与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职业学校内一定要设有心理咨询室与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切记做好保密工作。如,在校园网上做个典型的心理案例网页,附上固定时间段的心理老师及联系方式,并链接一些有名的心理咨询网站。除此之外,有些学生迫于面子,怕别人嘲笑,那么父母、班主任、好朋友……就应该多关注其动态,如QQ签名或说说或日志,微信好友圈,等等。当然,问题严重的,专业的心理咨询为更合适的宣泄方式。

2.各专业课的渗透。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引导是外动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责任期待。语文老师可以从所教的文本或作者的经历或文章的主旨来引导,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告诉自己也是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不能因为职校生的种种而自暴自弃,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责任感和民族的使命感。再者,结合作者鲁迅曾弃医从文的经历,告诉学生责任感是人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又如政治老师可寓“中国梦”于教学中,开展多种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中,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人的世界观培养方面入手,结合职校生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尊,积极进取的精神,以积极地心态面对挫折和困境。

3.其他外界资源的整合。

网络可以用来了解外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足不出户地网上购物,节省时间,给人带来生活的便利。同时,作为当下的职校生,生理、心理不成熟,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极易被诱惑。为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各级各类监管部门应从源头上做好网络环境的净化工作,及时取缔不健康的网吧、网站。同时,学校应加强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一二•九”大合唱,篮球、排球、羽毛球比赛,冬季跳绳、拔河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精神文明风采”大赛,各专业的技能大赛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同理,家长必须承担起家长的责任,关注孩子的成长,密切注意孩子的动态,多与孩子和班主任沟通,做一个合格的榜样父母。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三、反思中的成长

责任感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责任感

2015年7月,教育部和联合制定并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可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如“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新闻在反映出大学生随性妄为的同时,则又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位。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创新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取得实效,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5年6月,对北方某综合性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7名学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年级涉及到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较为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达98.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理工类学生144人,文史类学生53人,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3.1%和26.9%。其中,大一学生31人,大二学生52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44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5.7%、26.4%、35.6%、22.3%。另外,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知,本次调查问卷同时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不同情况的个体进行了差异比较。本次调查中,学生党员3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8%。学生干部6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独生子女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调查问卷的编制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共23道单选题目。同时,为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3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题目。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特意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还与这些学生的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

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了解,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深,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

在调查“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吗”问题时,认为没有的只有7.1%,认为“有很多”或“有一些时的”占92.9%。而在涉及“您所在的高校有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我所在学校开展了此方面教育”的仅占38.6%。针对两道题目回答的迥然不同,笔者在对以后的访谈中了解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并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对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说明了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没有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另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认真听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吗”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仅占34.5%。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这一事实。

2.知易行难,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社会责任担当不足

在涉及到“您觉得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否重要”时,72%的同学表示“很重要,社会责任感是担当,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在对国家的发展上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比较强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与社会责任感认知相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价值抉择的时候却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出现了人生抉择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问到“如果国家需要有人自愿去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然有1/4强的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是希望他人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态度,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将不想去的原因归结为对家里亲人割舍不下,这显然是搪塞之词。

3.双重标准,在社会责任感评价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在涉及到“您觉得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这一问题时,93.9%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是”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这一问题时,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仅占24.4%;另一方面,承认自己“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同学只占到6.1%,但认为“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在的人关心自己比较多”的却占到48.7%。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家又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产生的强烈的期盼或不满,对他人的要求高于对自身的要求,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参与调查问卷的93名独生子女中,这一倾向更加的明显。例如,认为自己有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同学在这一群体中扩大到了94.6%,高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而批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比例却扩大到了55.9%,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起着主流阵地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在社会责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内容方面在涉及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9.1%的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没意思”,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实例的现象,一方面没能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很好地诠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2.教育方法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法吸引人吗?”这一问题时,表示“非常吸引我”的学生仅占25.4%。在进一步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书本内容传授”,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说明这种灌输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涉及到“您觉得您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实际效果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89%的同学认为有效果,而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这只是在走形式,甚至有将近20.3%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这与笔者对该校的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致。以上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授课方法老套古板,不能与时俱进;

二是灌输式授课方法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是存在着新瓶装老酒的浅层次创新问题,只在形式上被动改变,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吸引学生。

3.考核评价方面在涉及到“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考试成绩高低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这说明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现并不科学,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认可。

4.教育者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吗?”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2.54%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说明教育者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到位的,是认真的,但在随后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征求问题中,有16%的同学希望教育者能够多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5.教育环境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占14.21%,认为是社会因素的占57.87%,认为是个人因素的占22.34%,认为是学校因素的仅占5.58%。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社会上没有责任感的人较多,并且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可见,正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未得到应有惩罚,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这也与后面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的访谈结果不谋而合。在征求学生对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中,一大部分学生表达了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用、走形式,社会上吃不开,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巨大差异,导致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对道德规范到法律规范均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进行了调查:

1.教育内容要生动活泼、切合实际为了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校学生期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查(见表1所示)。调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予以突出。而基本原理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态教育、人生目的教育、时事教育等还应当改善内容,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引导。

2.教育方法要加强互动,突出实践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笔者也在问卷中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占比最高,达到了67.5%,这一数据再一次显示了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您对您们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75名同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希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实践着手。而说得多做得少,成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虚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涉及到“您觉得下列哪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选择“事迹报告会”的占17.26%,选择“参观工厂农村”的占30.46%,选择“到孤儿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的占51.78%,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被动接受要少于选择边走边看的,选择边走边看的要少于选择实际行动的,实践参与程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成正相关。

3.考核方式要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选择闭卷考试,有40%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还有24%的同学希望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另有26%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

4.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在涉及到“您觉得学校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何起不到实效”(多选)这一问题时,有69.04%的同学认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60.41%的同学认为教育者“不懂学生心理,矮化学生的责任行为”,63.45%的同学觉得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照本宣科、观念陈旧”,还有58.37%的同学社会责任感教育起不到实效的原因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负责,教育者却不能为学生负责、考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感染力、号召力不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考评方式不科学、教育者示范作用不明显、教育环境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中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社会责任感评价双重标准等多重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科学教学评价、提高教育者认识,进而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主流阵地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责任感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东省学校德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技能联动培养模式研究”(2015―xd―031)

D64

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趋势,但高职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消极、弱化的问题。

1.个人利益高于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把自己的自身发展放在首要关注位置,价值的评价重点由社会转向了个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2.享受权利高于承担义务

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然而部分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自身权利,漠视自己履行义务。在家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的呵护与付出,不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忽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在学校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只看重受教育者的权利,注重学校、社会所提供的教学管理及学业资助资源,漠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义务。

3.责任担当缺乏实践能力

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将责任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际的行动,身体力行承担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态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集体荣誉感的缺乏,都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造成了高职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上的欠缺。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这启示着,社会生活环境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效应。

2.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是高校的“两课”,但目前运用在众多高校课堂上的依然是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当下高职学生追求个性,注重知识交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方式上缺乏创新,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问题,都是导致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因素。

3.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因素导致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偏差,如,家长的德育水平不高,无法为子女起表率作用;对子女过分溺爱或关爱不足,导致子女或自私冷漠推卸责任,或产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子女道德品德的建设。这些都影响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

党的十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应当作为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1.养成对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观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根本。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其从内心产生对责任感的认同,从而才能付诸实践,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担当起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并且,需要让学生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知道自己所承载的家庭希望,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养成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观

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间,而是无时无处于他人产生着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交际网络的一环,有责任去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进而对不相识之人,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

四、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优化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保持理论性的同时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更明确地指导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让高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责任实践中,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周围人、身边人带来的好处,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全校范围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风气,通过良好的氛围来带动其他同学,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因此,尽快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兼顾起来,实施联动培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改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升学情况的观念。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孩子最终成就的大小更取决于德,而不是以学业成绩为代表的智商。要改变那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靠学校,与家庭无关的错误想法。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孩子的启蒙导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孩子的不良思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外部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各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大众媒体要强化正确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各种好人好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风气。要深入剖析西方错误思想观念,广泛告知大众西方错误思想造成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抵制它们的入侵。

五、结语

责任感的理论构建仍任重道远,需在全面、全员上着眼,在目标、方法上着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出适当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他们的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目标相互融合,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定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成长责任,激发自身的斗志,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班主任教学

下一篇学习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