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1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技术、营销创新、广告理论与实务、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广告沟通、促销管理以及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促销、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包括: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营销员公关员。

发展就业岗位:销售主管、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销售代表、销售顾问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高级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提升岗位:销售经理、门店店长销售经理、门店店长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营销师电子商务师。

相关就业岗位: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势头在未来将越来越猛烈。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包装;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过程性考核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

1.包装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有机组成部分

包装功能作为物流七大功能要素之一,越来越受到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重视。作为继仓储和运输类课程之后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常有必要组织专业教学队伍对精益包装基础课程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改革。

2.企业内包装设计管理类岗位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包装行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大环境的基本平稳,使我国包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涉及包装设计、包装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商检外贸等部门,物流专业的学生若具备包装专业知识,其就业前景将更为广阔。

3.现代企业转型对物流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转变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物流工作领域已不再完全按传统物流功能分类,其中对包装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能力需求转变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要求。

二、精益包装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培养“素养・管理・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专业技能项目训练为核心,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结构,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在我院工业物流精益包装与配送实训平台的硬件支持下,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典型包装认知、包装制造、包装作业、包装测试、包装设计5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如表。

3.课程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围绕汽车工业物流精益包装管理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以实训教学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真实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同时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使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网站上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沟通。

(2)教学评价。本课程教学评价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一考定成绩”的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从而利于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核评价者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本课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①职业素养的考 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组织纪律等方面。②实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与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各项任务完成的质量、在小组活中的工作态度和所起的作用,以及与成员之间配合协作程度。③设计方案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精益包装基础课程的发现和处理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方案设计思路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课程教学资源

精益包装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企业调研分析结果,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开发了包括教案、实训指导手册、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在内的教学资源,建立了包括典型包装认知区、包装制造区、包装作业区、包装测试区以及包装设计室等功能区域的“工业物流精益包装与配送实训工厂”。

四、课程教学效果

第一,课程内容紧扣企业包装设计和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初步形成了包括教案、实训指导手册、网络课件在内的教学体系,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实训技能操作、课后复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这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方式,坚持“理实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素养・管理・创新”的综合能力。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包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师生双方配合的过程型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发挥了多元主体在教学工作中各自的互补作用,同时改变了以往以终结性考试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供教师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3

一、学生自身问题

1.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认为毕业后好找工作,二是从众心理,别人选了就跟着选。可见学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对专业缺乏兴趣自然找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岗位。

2.自身定位过高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能做个业务主管、当个部门经理。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从基层做起、从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物流企业基层人员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相对单调、枯燥,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毕业生也就有转行、跳槽的念头。

3.不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相对匮乏,存在不少问题。

1.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依附本校经济、管理类系科建立起来,无论是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及专业教学资料都借助于其他专业,缺乏自身特色。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缺少权威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简装版,“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3.专业师资匮乏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经短期学习、培训后转变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而高职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理论。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于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知之不多,从而影响到就业效果。

三、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策

首先,对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使其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吃苦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工作环境。

其次,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改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建设目标的明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应设定为: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定位的岗位群主要是操作层次的业务员、管员和理货员,还有一些管理层次的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仓储主管等。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2.物流教材的选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选择配备适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随时可见,这些都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这样教学内容就能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

3.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讲座,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实训场所的建设

实训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业务流程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了解并学会操作物流相关业务流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相关岗位。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兴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需求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员极度缺乏、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具体业务操作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待提高。市场急需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现代物流模式的改革,使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按要求物流人才应具备更高的内涵素质。当前,我国物流教育面临两大形势:其一,为适应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向现代物流转型以满足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许多院校竞相设立物流管理专业。 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要求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证书与技能不符。

1.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及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及代名词。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能立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是物流单位对毕业生的学生的迫切要求。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对现代物流设施设备要能够熟练操作,对现代物流办公软件能够灵活使用。然而,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各项表现并非完全满意,他们认为物流毕业生专业素养及实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实践技能弱,进入企业后难以立即开展工作,对各项工作显得无从下手,迫使用人单位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业务能力升级等等。其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单位多培养的专业物流人才在掌握实际技能后会另谋高就,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高职高专的物流教学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依归,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使人才输出的质量得到保障,以此也可减少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所付出的重复性培训成本。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而这些理论已经和当前先进的市场理念脱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的、标准的、规范的教学软件来引导辅助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去熟悉物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导致无法培养出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也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标准。

1.2培养模式落后

商业、储运、物资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重复性叠加难以构成现代物流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众多产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性整体。对于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而言,其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保留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印记。重复设置专业课程,缺乏实践引导,物流教学的条块而分割严重,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教育理论视域狭窄,不能满足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导致教学整体水平仍停留在物流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1.3教学内容陈旧

物流管理涉及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英语)、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复合型、应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然而,目前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所教授的物流理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1.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对高校而言算是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绝大对数教师飞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而是跨专业教授物流管理,自身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深度掌握不够,同时缺少必要的实践经历,使其无法承担有效的教学任务。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模式特色

2.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开发课程体系,订制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解决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弊端的出路。校企合作的主要路径如下:

2.1从实训实习方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物流系统实训为主(物流实训室),到公司现场实习的机会不多。应该多联系物流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让学生到公司进行短期实习,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有较清楚的认识,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

2.2从课程设置方面

例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主要专业必修课如:物流基础、物流设施设备、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货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与报关等都比较合理。但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下列建议:新增《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等基础专;《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课程相当重要,要加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2.3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

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1)在专业对口与综合能力方面作比较,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不仅包含熟练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包括英语、计算机、写作等其它方面的在内的专业知识;此外,对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还便现在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以及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此才能胜任繁重复杂的物流管理工作。

(2)良好的谈吐及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在专业技能外的又一基本要求。很对院校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了相关的礼仪及团队合作拓扑训练课。

(3)物流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互融合,为此,企业在物流人才职业规划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员工培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相统一。

2.4从专业见习方面

为杜绝学生对以后工作方向模糊不清、工作期望较高、浮躁、好高骛远等不赶现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种方式,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物流管理属于朝阳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抗风险能力强,比较稳定。但利润空间有限,工资待遇只能是中等。基层是锻炼专业人才成长的最好天地,这要求物流专业人才应养成能吃苦耐劳得精神品质,将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2.5从师资力量方面

尽可能多的从相关企业聘请有经验的物流操作人员及物流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以兼职的方式展开。以他们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真实化。同样也要多从各大高校聘请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的专家学者来学校给学生讲学,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深层化。对于已在校担任物流课程教学的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送到相关物流企业交流学习,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3.结语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既然培养输送的物流人员和企业需求的物流人员存在很多对接上面的差异,那么,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以优质生源与更多物流企业建立并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突出展现 “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使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明朗。另一方面,为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升物流师资水平、开拓实习基地、规范考证培训等,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准也实践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进而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科]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5



[摘要]为了揭示出本科物流人才供需现状,组织了小样本就业调查,证实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确实导致了供需错位现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未达预期;分析了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表现、原因及潜在危害,提出要尽快构建供需契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途径包括实行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的物流教育发展原则、探索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开拓本科层次的物流教育视野等;最后,简要汇报了所在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供需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84-03

从招生规模和学科地位两个角度看,我国物流专业正从成长期向调整期转变,开展物流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一直在推动物流专业建设规范的研究,这对全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应该看到,在过去十年中,物流专业被冠以新兴专业的标签,众多非物资、非交通运输背景的地方高校虽然热情高涨,但普遍缺乏对人才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独立思考,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来自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还没有对相关高校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本文结合一项小样本的就业调查,提出要基于供需契合原则再造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并简要探讨了改革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思路。

1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1.1调查方案

课题组预先设计了调查问卷初稿,然后邀请若干名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进行了修正,最后在网络上正式调查问卷。课题组通过多种联系方式,邀请我校历届物流管理本(专)科毕业生填答问卷,最后回收了130份有效问卷。

该问卷包含58个题项,分别测量了个人信息、职业发展、岗位现状、专业评价及工作能力评价这五个部分。在所获得的样本中,男性毕业生占62%,女性毕业生占38%;本科毕业生占49%,专科毕业生占51%。由于前些年的毕业生很难取得联系,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毕业于2009—2012年。

1.2调查结果

笔者已经单独撰文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详细结果,总体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或岗位)与物流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相关性,65%的毕业生都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中工作过,而目前在这类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占33%,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都持有专业倾向,希望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63%的毕业生承认自己的当前岗位与物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说明其中有一半毕业生虽然不在物流企业中工作,但岗位性质仍然与物流相关),这些调查结果消除了我们对毕业生就业领域的担忧。因篇幅受限,本文不再赘述其他调查数据,这里着重披露三个应当重视的现象,以证明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第一,毕业生的求职感受不乐观。大约有4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困难不大”或“没有困难”,剩余55%的毕业生都认为就业困难,其中具有较强困难感受的人大约占27%。这与近些年相关文献披露的就业状况基本一致,说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形势并不轻松。笔者曾与数名毕业生进行交流,他们认为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但大多数与物流相关的招聘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单调,薪酬待遇没有吸引力,岗位提升更是无望,所以他们认为初入职场时很难找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超过85%的毕业生都承认有过跳槽经历,加权后的人均跳槽次数达到1.7次,他们期望通过跳槽改善工作待遇或工作环境。调查发现,尽管毕业生对当前岗位的满意率达到79%,但是仍然有43%的人计划继续跳槽,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内已经形成了跳槽“文化”,其原因主要是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也说明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员工忠诚培育机制。

第三,对专业教育缺乏价值认同。从本次小样本调查结果看,对物流理论学习价值持有肯定态度的毕业生不足50%,这种调查结果虽然有些意外,抛开对样本典型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也在情理之中。前些年媒体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描绘过于乐观,但现实中并没有出现毕业生预期的火热需求局面,多数岗位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不强,经过高等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他们不可避免会萌生失望情绪,其中一部分人对专业教育的价值所在自然无法认同。与此同时,仅有21%的毕业生明确承认专业背景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或工作能力,其余79%的毕业生都认为专业背景对于自己的求职或工作影响不大,这组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就业市场提供的物流岗位层次较低,稍具管理知识及能力要求的专业性岗位数量少,并且要面临其他专业的求职者“侵蚀”,因此中层物流相关岗位的竞争必然异常激烈。

2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简要分析

2.1供需错位的外在表现

岗位错位是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操作型劳力为主,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数量少,而且后者多是以内培提拔为主。但是,翻开各个职业学院以及本科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宣称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与操作型人才其实具有不同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毕业生的输出岗位如果是以操作型为主,整个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就工作性质而言,这类需求岗位根本就不需要专业的物流理论作为支撑,它们应当是职业教育的就业市场,比如目前用人缺口较大的理货、包装、分拣、制单等工作环节,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劳动效率及可靠性。因此,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物流教育的就业定位非常尴尬。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范文6

1构建“三维一体”产学研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和导师团队建设的思路

以培养物流业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打造基于“岗位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三维一体的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等措施,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①“岗位维度”即以企业中物流相关岗位的设置为出发点,将具体职业管理活动与物流专业教学相结合,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发挥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推动作用。使得物流专业人才能够较好适应行业发展和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使其具备获取物流专业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和完成工作过程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②“知识维度”即围绕物流业务流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物流业务规则的物流专业课程,完善学生学习能力的物流专业教学计划,利用情境教学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法以及社会化的教学资源配置模式等等,实现物流人才教学的项目化、情境化和职业化。③“能力维度”即凸显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既可以服务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口(口岸)、国际物流及运输企业等,也可以从事物流市场开发、客户服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配送中心管理和统计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工作,而同时具备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建立“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基地

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基于“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不仅要用来满足学生的实践、实习需要,而且要把它建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实施、学生“预就业”的综合性平台。实践基地在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合作企业专家的智力资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开发性研究水平。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特色之所在。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落实产学研教育对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教育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举措。正如高等教育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等方而的结合,“其实现途径是学校和社会两个教育资源的合理重组和教育环境的充分利用”。可以说,它是从科学研究到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由模拟到现实可能的最为重要的实验过程。所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都会非常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科研和技术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转化与技术开发能力。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建设物流实验实训平台,积极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自觉承担校内各种能够开展的项目研究。如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3建立基于“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