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导游知识点总结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1

课堂教学内容主体是所有师生极重视的部分,因一堂课知识习得的多少主要依靠主体部分,有效的导入和总结犹如“凤头”和“豹尾”,对学生快速有效地吸收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讲解主体内容前,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并为主体内容的讲解做铺垫的一种教学行为。出彩的导入,能激发思维,产生灵感,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课堂知识点的解析做好铺垫。那么,课堂导入如何出彩呢?出语不凡,即课堂导入时注意抓住学生兴奋面的触发点,如果教师在学生注意力尚处于散漫状态时便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些知识会被学生“束之高阁”或早已“烟消云散”。如此这般,教师的劳动仅是徒劳而已。鉴于导入作用之大,教师应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恰切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重点内容的解析蓄势。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导游课程的导入与总结方式:

1.悬念切入。“学贵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引发思考,一节课的开头,如果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就能刺激学生敏感的神经,迅速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上好这堂课有着积极的作用。中职学生好奇心强,导入内容能否迅速聚集学生注意力,关键在于导入问题的新异和实用。导游教学中旅行社和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内容复杂而繁多,学生望而生畏。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前需消除学生心中的畏惧感,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如课堂上,我这样导入“李先生所属单位与旅行社签约,按合同规定,旅游景点有千佛山、兴国寺、齐烟九点坊等。但因旅行社接待人员业务不熟,将其中一个千佛崖景点错写成千佛洞,导致游客未能见到想象中的彩塑佛像和大型壁画等,进而状告旅行社违约……如果你是该导游,你将如何处理此事?”,此问题可能是学生日后会遇到的棘手之事,有其实用性,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堂课有此良好开场,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2.多媒体导入。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与多媒体接轨,它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特别适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好奇的个性特点。导游课程因其特殊性,需要借助视频等直观材料来展示,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直观真切地感受,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相媲美的。视频《北京故宫》,明朗、壮观的画面加上曼妙的背景音乐,学生的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随着视频走向课堂《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宫殿和坛庙建筑深处。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也时常在课前把相关的课件资料,如音乐、flash短片或者一些相关视频搜集好,用于课堂教学,这种做法既方便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时,播放平时搜集的民风民俗的视频及文字材料,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各地文化的差异。有时,播放视听材料比教师纯粹的口头相授更有效。

3.古诗引进。“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古诗追求唯美的意境,简单几笔勾勒,便能营造诗意的氛围。导游课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需要具备高深的文化艺术修养,课堂上方能信手拈来,在自己的引领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作为未来“信口开河”的导游人员,需要储备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然而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文化根基薄弱,大多无法明晰诗文内涵,此时需要教师适当地讲解。有时以他们学过的经典诗句导入,唤醒他们似曾相识之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红”和“绿”相衬,色彩鲜艳明丽,以明亮的颜色展现江南春天春意阑珊的画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本已营造凄清氛围,奈何寒气满天,更是给江南水乡添上伤感的一笔,游子心中是满满的落寞,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更是触景生情,愁绪满怀……古诗词中明亮的颜色、斑斓的画面、唯美的意境,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它的诗情画意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实古诗词不单给我们诗情画意之感,亦有诸多深刻哲理蕴含其中,可陶冶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古诗引进,既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发挥想象,领悟哲理,展开横向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4.故事引入。中职学生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教师需抓住学生如此心理,在适当时候以富有趣味性、悬念性等特点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想象力。在分析古典诗词、游记及楹联中的旅游景点时,我特地选用故事引入: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改革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为排解内心激愤之情,常轻车(舟)简从,于僻静环境中探访山水,以山奇水异来慰藉自己受伤的灵魂,此间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成为后世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精彩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将课堂渐渐引入《导游基础知识》中的古代游记名篇赏析。学生在了解人物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能更快地追随老师赏析游记内容,为将来的景点解说蓄势。故而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选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生活实例,从故事中引入,为出彩的课堂教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此,还有开门见山式、回顾旧知式、情境设置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变换导入方式。导入虽至关重要,但也需注意几个细节:导入时间要简短,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依据不同内容、不同学情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让导入为主体教学、学生主体服务;尽量选用简练的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导入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从多方面斟酌。

引人入胜的导入“生见生爱”,而耐人寻味的总结同样留有余味,如此课堂便有了高效的保证。出彩的总结,能够唤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1.适当留白。用问句结束课堂,或者在最后设置悬念,留有余地,从而更有回味无穷之感。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学得了多少知识,练就了多少技能,更应在学生心里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2.巧设“镜头”。如果课堂的总结像电影镜头一样来一个特写定格,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肖像、语言或者动作急刹车一般戛然而止并定格在学生眼前,必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导入方式对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能起到良好作用。像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振兴、加强国民团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民族文化内涵和外延相当广泛,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以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相关内容为例,因国家沦陷,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残酷的现实让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课堂在悲怆的气氛中结束,这个悲怆的“镜头”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此实现本堂课的教学初衷。

3.建构框架。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根基薄弱,注意力易分散,对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全部吸收,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该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寻找丢失的知识,并建立整堂课的知识框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在思维的缜密性、语言表达、概括等综合能力方面也得到锻炼。待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后,教师即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初始学生容易把握不住方向,教师适当引导,并给予肯定,给学生以信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4.巧设习题。习题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反馈,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是为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未来导游人员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的。能打动学生内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习题,应该是形式新颖多变、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习题。习题的设计需要注意――知识点的训练很重要,但千万不能只注重知识点,而忽视导游专业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要注意能引起学生对导游学习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巧妙地延伸到导游实践中。

导游教学的导入与总结都是一种教学艺术,都是导游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必须精心设计。鉴于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教学成效最优化,教师需要好好斟酌如何让导入与总结出彩,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课堂的乐趣,使学生在吸收导游基础知识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如此,我们的中职学生在每一分钟内都有求知的欲望,对导游课程学习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参考文献:

[1]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8.

[2]蒋炳辉.旅游案例分析与启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基础知识》;兴趣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细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但是往往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因此,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继而转移话题,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官职)来主持,所以有了“公主”之称,后世继承。满清入关,为仿效明制,接近汉人的习惯,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大小乘佛教的区别,等等,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三)要和课堂总结和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兴趣要融入严格的课堂环节设计当中,不能天马行空,想到哪讲到哪,或者因为学生感兴趣就长篇大论,应该与课堂总结和相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根本初衷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比如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模拟、参与环节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分,再分阶段实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也符合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型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模式,以兴趣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为旅游行业输送有头脑、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海蓉.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S1).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导游基础知识 现场体验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F590-4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研究评述

1.1国内研究状况

1.1.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及方法研究

体验式教学概念涉及的关键词为体验、实践、环境和经历。赵晓晖设置了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社会实践法,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口教学法、学生讲课法体验式培训和教育方法等。

1.1.2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建议

姜学法指出情境的设置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毛静娣强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姚晓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景。王亮指出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体验缺失”,“徒有其表”的现象。张思明提出必须改变旧的评价方式。

1.1.3相应学科的体验式教学试探

张同乐等认为体验式教学代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赵远莲,江智霞等对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何琼等研究了专科护士体验式教学。王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音乐教学进行了研究。

1.2国外研究状况

体验教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Knapp ,1994),并且与室外教育和源于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享有共同的哲学基础。Kurt Hahn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体验的重要性,促进了相似教育机构的发展。杜威把真实的学校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重点关注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模式。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发表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强调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和因材施教。1996,日本教育审议会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培养“生存能力”的高度。2000年6月,法国教育部颁布了“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实施方案和在实践中全面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

总之,体验思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体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在思想教育上应用较多。针对对文化类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涉足较少,且具体的现场体验环节研究很少,本课题旨在构建文化类课程的现场体验模型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2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课程在导游考试中的地位及新的导游考试方式要求走出课堂

2015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完善“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核发”行政审批事项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2016年导游考试进行改革,并对笔试科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政策法规”、 “导游业务”合并测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合并测试。新的考试方式提高了导游证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的比重,客观上要求对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导游基础知识是笔试考试中相对难度较大的课程,得分高低直接影响导游考证的通过率,而且作为知识储备,也影响面试讲解的效果和档次。本课题组成员多年导游考试面试的考评员经验发现,学生面试讲解中对基本文化类知识点缺乏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2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顺应课程的主要要求

本课程是本校旅游管理、旅游英语、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其他外语专业全校公选课,选课人数较多。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考点多,记忆难度大;且涉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不易消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实训与课堂教学脱节。纯理论的讲授,以老师为主,忽略学生主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尝试,且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都是让学生参观,没有将课堂直接搬到现场,实训与课程教学脱节。这显然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不符,不利于培养对学生文化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符合导游工作的实际要求。

2.3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知识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运用与认识中间有一个较大的距离。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及构景手法章节中,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及应用,导游面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园林的基本构景手法来讲解沈园。笔者曾经对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与现场体验式教学方式学生理解及运用效果进行跟踪,现场体验式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现场实地讲授,既避免单纯的景点讲授,又避免基本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提高讲解效果,提高学生对文化类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4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讲解能力

本校学生为本科第二批,与第一批学生相比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传统的课堂讲授效果不是太理想,采用实地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上是一个良好的试探,笔者曾经多次尝试同一内容两种不同授课方式,结果显示实地讲解方式效果明显。现场授课氛围更加有利于展开学生参与互动活动,有利于学生现场讲解能力的提高。

3基于体验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改革对策

绍兴当地多处旅游景点为我校正式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为带学生到现场讲解、学生实践提供了方便。主要景区离学校距离近,交通便利,实施方便,大禹陵景区,香炉峰景区就在学校旁边,鲁迅故里,沈园也在市中区,约3公里里程,有直达公交车。绍兴地区旅游景点针对学生有专门的学生卡,可以多次游览景区,价格实惠。结合绍兴本地的主要旅游资源,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采用现场体验式教学,到实践教学基地及相关旅游景点进行现场讲解,采用教师现场授课、景点讲解员现场讲解与学生现场体验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录像、学生自己拍摄照片等方式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活动。通过现场讲解体验,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现场讲解中文化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提升讲解效果。以建立一个符合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师教学的现场体验模型。

3.1各个章节现场体验教学实践

中国古典园林章节到沈园讲解园林的基本构成,实地观察捕捉构景手法镜头。

中国古代建筑章节通过学校旁边的大禹陵景点的游览讲解,了解中国陵园的基本特点;通过鲁迅故里参观,对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进行讲解,了解古建筑群落的布局特点。

中国四大宗教章节课堂讲授与实地讲解结合,以香炉峰为实地讲解佛教点,了解佛教的基本的神及基本教义,掌握佛教殿堂的布局结构。

中国饮食文化章节可以实地参观著名的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亲自品尝一些特色菜及特色小吃,增强体验。

中国著名风物特产章节在讲解的基础上,现场了解绍兴传统的小吃,参观中国黄酒博物馆,现场讲解绍兴黄酒的生产流程,品尝绍兴黄酒,增加学生对传统风物特产的了解。

3.2分期实施基础上建立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型

以一学期为例进行为期四轮的现场讲解,先两轮重点是对教师对现场授课的掌控上的提高,后两轮在之前两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在现场听课的互动参与提高。通过多轮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What is experiential education?[EB/0L].Feb.23,2004.

[3] Creating experience Value in tourism[M].CAB International,2014.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导游业务;教学;改革

《导游业务》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课程。这门特殊的应用性课程在“导游资格证”体制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导游业务》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意味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应该围绕着实践而展开。然而,导游资格证是比较特殊的从业资格证,没有导游资格证从事导游业务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而学生只能通过笔试考试的形式获取导游资格证,这又要求我们不得不把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集中于理论教学这个问题上。在这种严重的矛盾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导游带团、讲解技能不佳,甚至被冠以“农村服务员”的称号。

笔者认为,在“导游资格证”体制下,《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在重视理论的同时,还应关注如果发挥这门课程对于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导游业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迫于导游资格考试的压力,很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在对待《导游业务》这门课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大导游资格考试这个门槛,把理论教学放到极为重要的高度,忽视了导游业务这门课程本身具有的对实践的指导性。教师用零散的知识点铺满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以导游应具备的能力版块构建教学内容。最终学生通过填鸭式教学所获取的理论知识不牢固,不足以应对导游资格考试的多变,更谈不上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际带团。

(二)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上课记笔记、下课做习题、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没有反馈性,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性强的这个特点,要求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应具有实际带团经验和在旅行社工作的经历。在授课的时候,把自己带团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案例分享给学生,并分析自己处理事件的过程、结果,这样教学内容才会鲜活,否则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很难吸收知识。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的带团经历总是有限的,而从行业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导游又缺乏理论基础,使整个教学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四)考核方式局限于理论考核

《导游实务》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考核为主,态度考核为辅。在这种考核方式中完全没有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判,加上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考试型的教育,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合格,自己就有能力成为一名导游,将分数与能力划等号。实际情况却是,通过导游资格考试的学生往往不是导游能力最强的学生,而讲解能力、带团能力较好的学生又不一定能通过导游资格考试。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也引导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二.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构建以任务为驱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

抛弃过去传统的章节式、知识点式的教学内容,以导游带团的服务规程为主线,以导游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版块为重点,构建全新的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内容。既重视应对导游资格考试的理论教学内容,又强化导游带团应具备的实践技能。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前提。增加与行业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内容,让学生认识行业、了解行业,才能增强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引导他们热爱导游这个职业,并最终愿意、憧憬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

3.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教师从报刊、电视、互联网中收集真实的导游服务案例,当然最好是教师亲身所见、所感,将导游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案例给导游人员带来的益处,分析失败案例给导游人员带来的教训,从而加深学生对导游职业的认识,使学生间接地积累一些经验。

4.构建模拟导游教学系统,拓展教学空间。

导游专业课的教学体系,必须是一个扩大的、开放的、包容的立体教学空间体系,构建模拟导游教学系统是培育这一教学空间体系的最佳方式。这里面主要包括:建立模拟实验室、建立实训基地、行业专家座谈或访谈、案例研讨、主题辩论、景点现场讲解、考评大赛等多项内容。导游业务应用模拟导游教学系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导游综合业务能力,也有利于推进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导游业务》课程应实行精讲多练,理论讲授侧重于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导游人员纪律等方面,实践教学则关注导游带团应具备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从主唱过渡到伴奏的角色,做到教与学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1.多媒体教学法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使之变得有声有色。《导游业务》课程所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信息量非常大,通过多媒体教学也能切实解决传统教学所需的辅助信息不够的弊端。运用旅游管理专业软件,授课教师引导并辅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由被动获取知识变为主动索取。

2.案例分析法

章节式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收获甚微,在《导游业务》课程讲授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从事导游职业的兴趣。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首先讲解案例的主要内容、问题和疑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其各组讨论,接下来各组选派代表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对各组逐一进行评价。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主要是针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教学模式,增大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

《导游业务》课程中很多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都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全班分为若干组,并赋予他们各自的角色,如地陪、全陪、领队、游客、旁白等。演绎过程从地陪、全陪接团开始至旅游团离开旅游目的地结束,或是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的导游服务。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的突发事件和情景模式,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角色扮演练习。扮演完毕,由观看的同学对表演的小组进行批评指正,小组内不同的角色也可以互评,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点进行评析。角色扮演法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次做导游的滋味,坚定了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导游的信念,同时学生也通过演练,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实战演习法

尽管学生在通过导游资格考试以前都不是真正的导游,也无法做一名导游,但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讲解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技能。比如为小学生的春游担任义务讲解、到景区景点免费为游客进行向导、讲解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锻炼了导游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另外一些价值。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

《导游业务》课程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旅游专业课程对教师相关业务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应鼓励授课教师考取导游资格证书、获取导游证,并走向一线旅游企业,通过和业界的持续接触使《导游业务》课程专任教师能直接了解到来自企业一线的最新信息,从而根据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来调整授课内容。

2.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

作为一直在教室学习的未来旅游从业人员,最缺乏的莫过于实践经验,而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行业专家。在弥补自身及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方面,最快捷的方式则是请教于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可以请一些优秀的导游员到校来做主题演讲甚至直接进行实践性授课,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考核方式来验证,当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时,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已然过时。笔者认为《导游业务》的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两种方式进行,与导游资格考试的形式一样,用两个成绩来衡量学生掌握导游业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笔试满分100分,期末考试占笔试总成绩的70%,平时态度考核占30%;面试满分100分,导游讲解占面试总成绩的40%,处理突发事件的考核占30%,普通话与礼仪占30%。笔试部分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要求难易适度、知识点覆盖面广、紧扣教学大纲并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接轨。面试考核借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场导游考核的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浅析高职高专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六期.

[2]魏趁,《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3]周密、赵西萍,《旅游专业情景教学及效果评价》,《旅游学刊》,2003年1月.

注:该文章系2011年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基于导游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之一。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旅游管理;兴趣;策略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据调查,现在很多旅游院校仍然沿袭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大多是以教材为中心,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生被动地学、呆板地记,没有真正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无法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专业课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动机

学生若想从事旅游服务的岗位,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对于刚刚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要求都还是他们所不具备的,但是在好奇心理的促使下,他们对旅游专业以及旅游专业课会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教材是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基础性课程,学生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呢?教师不妨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曲子或者是讲一段美丽的传说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例如:《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是着重介绍我国一些主要景区和其他国家旅游资源概况,其中包括一些地理要素以及主要景点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如果不身临其境,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旅游景点宣传片,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一次模拟导游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旅游地图和景点画面讲解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创设这种模拟导游讲解的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注重实践,提高服务意识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导游讲解技巧》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阅自己比较喜欢的景点资料,在教学“导游的基本讲解方法和要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当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技巧时,教师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给儿童介绍景点”“如何抓住老人旅游的欣赏点”“自然风光景点和人文文化景点在讲解技巧上有什么不同”等等,让学生总结一些适应不同层次游客以及不同景区特点的讲解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牢牢地掌握基本技能,并且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富有个人特色的导游讲解方法技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看景不如听景”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在进行旅游专业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断模仿、力求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旅游专业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掌握教学内容。

三、多种教法,发散学生思维

所谓教无定法,是指教师在仔细研究学生之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处于激活的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积极实践和体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在教授专业知识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只是讲解教材内容,还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避免学生出现听得懂、讲不出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佛教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佛教是如何从古印度传到中国的”,然后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解佛教寺院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白:外来宗教如果想要在中国发扬光大就要考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根据地方特色进行相应改变。只有具有了地方化和民族化,才能源远流长。众所周知,佛、道、儒三家相结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学习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洗涤学生的心灵,优化教学效果。

四、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时,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优化课堂提供便利。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明确重点、难点,向学生展示一些具体、典型的案例,有效缩短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景点介绍,以及示范演示操作、旅游服务流程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导游服务规范》中“地陪导游服务程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地陪导游如何接站、迎接服务一直到送站服务的整个流程,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整个导游服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播放到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环节时,教师可以采用暂停或者是慢放的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以便学生可以真正掌握这些要点。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6

文/何?山

摘?要:在如今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结合中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结构,分析微课教学媒介,设计课程内容,探讨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 :中职旅游文化?微课?教学实践

一、中职旅游文化课程结构

本课程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学习要求,设置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园林建筑、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诗文等内容。这些内容知识繁杂,各成体系。

二、微课应用于旅游文化课程的优点

在信息化以及中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课教学的推行有着深远的意义。

1.微课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一般为5~10分钟左右,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高效学习;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微课教学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设计的,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个性化学习;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也可以反复播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为后进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途径。

三、中职旅游文化微课教学实践

1.微课选择

选题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微课的使用有效与否。微课选取的主题一般是核心概念,由众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提炼出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兴趣点;是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理解的,适合用微课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在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出现,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借助微课,提前预习,反复学习,增强直观效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同时,作为导游讲解的基础必备知识,本课程中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导游技能课以讲解的形式呈现出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上述情况,在旅游文化每个项目中精心选择了一些课题,将其制作成微课教学系列,学生学习后反响较好。

2.微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接下来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都无法正确设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通过本微课的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

以微课“园林构景手法”为例,本节微课是在学生理解园林各种构景手法含义及欣赏角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导游带团中游览园林时所运用的观景审美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理解构景手法的含义容易,而将构景手法应用到实际园林游览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不足以熟练掌握这一技能,因此这一技能点借助微课,能够让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进一步熟练。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也呼之欲出——能利用园林构景手法为园林导游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按教学目标分类,设计以下微课类型(表)。

3.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微课设计的主体部分,体现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基于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进行微课教学设计,确保微课能满足学习者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以中职旅游文化“园林构景手法”为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教材中一共阐述了借景、框景、对景、漏景、透景、添景、障景、夹景等八种构景手法。在内容设计上,需要对八种常见的构景手法进行微型化处理。也就是说,需要设计在微课中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均匀分配。

片头环节,显示教学主题、主讲教师信息,用时7~8秒;正文讲解从创设情境开始,激情导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从不同角度欣赏苏州园林美景,用时10~30秒;然后切入主题,逐步深入,通过两组构景手法的对比——框景和漏景、添景和障景,揭示教学重难点,用时3~5分钟;片尾环节总结回顾,反思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游览中对园林构景手法进行比较和运用,用时30秒至1分钟。

4.与微课相配套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的设置要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明确精简的任务驱动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在中职旅游文化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学习任务单设计为以下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反馈。以“园林的构景手法”为例,学习目标定为掌握园林中常见的八种构景手法,理解两组构景手法的对比。学习资料包括教学PPT课件、任务素材、微视频等。学习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反复观看微视频、尝试动手操作。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课前阶段,预习园林构景手法相关内容,收集整理园林导游讲解词,观看微视频;课中阶段,观看微视频,讨论分析不同构景手法;课后阶段,梳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实地参观一处园林,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引导观景赏美。最后根据学习效果写出学习反馈意见和建议。

5.合理的媒介技术支持

微课的教学实践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媒介技术支持。它决定着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直接反映微课的质量。制作中职旅游文化课程微课时,可充分运用摄像、录屏等媒介技术。在制作方法上,采用PPT+录屏、演示白板摄像、视频剪辑等方法。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如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等内容,还添加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效果明显。

四、小结

微课以其简单实用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它并非十全十美,不是所有中职旅游文化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同时教师设计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微课在教与学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微课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之间的借鉴交流和学生的自主自助学习,以实现旅游专业优质微课资源共建共享,使微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泛应用、实用高效、快捷方便的学习以及教学资源,最终促进中职旅游文化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