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发行申报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债券发行申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债券发行申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4-0090-04

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

(一)企业债券发行总量大幅增长

2008年,发改委了《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核准程序将由原来的“先核准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改革前,企业发债从上报审批到拿到额度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新的发行制度规定发改委自受理企业发债申请之日起要在3个月内做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不包括发行人及主承销商根据反馈意见补充和修改申报材料的时间)。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改革,简化了审批手续,降低了企业发债门槛,使企业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企业债券发行效率的提高也为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对企业债券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少,企业债券发行节奏明显加快。2009年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90支,发行总量4 252.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0.42%和79.66%,规模和期数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共发行企业债券182支,发行总量为3 627.03亿元,是企业债券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年。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发行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从铁道部、国家电网等大型中央企业向地方企业扩散。2008年,地方企业债券发行量占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28.9%,2009年上升到52.3%,2010年为54.5%,地方企业债券超过中央企业债券成为企业债券中的主要品种,企业债券逐渐成为地方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

目前,企业债券发行主体既有大型央企、地方大型国企、城司,也有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支持了各类型企业的发展。以2010年为例,2月和4月,国家电网公司相继发行300亿元和100亿元企业债券;4月份和8月份,武汉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不同类型的企业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体现出企业债券发行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2010年8月,中石油成功发行两期共200亿元的企业债券,这是继其股份公司在2003年、2006年发行企业债券后又重新登陆企业债券市场。中石油在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回归,进一步凸现了企业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

(三)企业债券品种更加丰富

2008年,发改委发出通知明确企业可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第三方担保债券,市场首次出现无担保信用债,推动了企业债券市场化进程。自此之后,第三方担保、无担保、质押抵押担保等品种迅速发展,其中无担保债券发展迅速,占比最大。截至2010年12月28日,无担保债券发行规模达1 560亿元,占发行总量的比重从2009年的29.20%上升到2010年的45.77%,企业债券中无担保债券的比重大幅增加。2009年城投债则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全年共发行城投类企业债券115支,金额达1 677亿元。2010年,受国家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影响,城投债发行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10年8月27日,中国第一只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品种正式面世。市政项目建设债券是在近年来核准的城投债的基础上,根据该类债券用于市政建设特点有选择推出的,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将起到促进作用。

(四)企业债券作为投资工具的地位日益重要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债券市场交易量超过了股票市场。2010年,股票市场全年交易额为54万亿人民币,债券市场交易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从市场表现来看,2010年债市与股市表现不同。股市表现低迷,沪综指数下跌了14.31%,深成指数下跌了9.06%。而在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背景下,债券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多数债券品种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企业债券的表现更值得一提。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上证企业债券指数收报143.45点,较2009年末上涨约7%。从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是企业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正在有一定幅度的下调,保监会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范围扩大,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新募集产品规模快速扩大等因素影响,机构投资者会加大对企业债券的投资。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债券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投资品种。

二、现阶段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债券与其他主要债券品种及股票相比,发行规模偏小

在中国,虽然债券市场近些年发展比较迅速,但企业债券市场相对国债、金融债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从发行规模来看,各债券品种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占总发行规模的比重偏高,企业债券占比很低。2010年,记账式和储蓄式国债共发行15 878亿元,企业债券发行额约占国债发行额的比例不到23%,占全年债券发行总量的3.8%,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债券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2010年各种债券发行规模详见表2。

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也远不及股票市场。与股权融资相比,企业债券融资具有融资成本低、控制权不被稀释等独特优势。按照融资偏好理论,企业选择融资的次序一般是先内部融资,其次是发行债券,最后是股权融资。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要远大于股票发行规模。在中国,股票市场初期,企业债券余额曾经超过股票市场的市值。但是随着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明显落后。201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为3 627亿元,境内外股票首次发行以及再融资额为11 318亿元,前者仅占后者的1/4。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10倍。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不理想,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8―2010年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

(二)企业债券名不符实,没有充分发挥融资工具功能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发行主体为企业的债券偏少,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偏少。2009年发行规模前五大主体发行规模为1 750亿元,占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41.15%。2010年发行规模前五大主体发行规模为1 580亿元,占发行总量的43.56%。两年来,发行规模前两位均为铁道部和国家电网。2009―2010年企业债券前五大发行人如表4所示。

伴随着各地民生工程启动,2009年以来城投类企业踊跃发债成最大的企业债券发债群体。2009年,发行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债券115期,发行金额为1 677亿元,分别占该年发行企业债券总量的61%和募集资金的40%。2010以来发行的182期企业债券中,也有超过半数为城投债、市政债。同时,城投债的发债主体范围由以往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拓展到地级市及以下城市投融资平台。

由此可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在发行债券融资等方面存在机会严重不平等现象。在“企业债券”的名义下,各种类型的垄断性行业及公共部门债券占据了发行企业债券的有利条件,挤占了真正的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企业债券成为大型国企、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不足的弥补渠道,真正的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被挤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因而导致真正有效的企业债券市场无法形成,市场机制在债务资金配置方面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对企业债券发行的管制过于严格

政府对于企业债券的严格管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自1987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以来,企业债券的期限、利率和额度基本上都由政府确定,国家实质上是把企业债券发行当作计划内的建设项目来筹集资金。2008年,原来由人民银行审批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部分债券品种,变为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银行间市场注册制的推行,初步实现了中国部分债券品种由审批制向注册制的转变,这也是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在近几年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年,企业债券发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先核准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但企业债券的核准手续仍然繁琐而严格。

(四)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债券评级应当是一种对企业信用情况的评价,投资者可以据此了解债券发行者的资信情况,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债券评级不同,企业债的发行利率也应当不一样,从而影响发行者融资成本。由于中国对于债券的利率进行管制,资信评级对于融资成本的影响有限。同时,中国的资信评估机构虽然很多,但信誉不足,存在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向评级对象保证评级级别等不正当行为。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结论可靠性差,常常不反映债券实际包含的风险状况,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资信评级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企业债市场的发展。

(五)信息披露不到位

根据2008年简化发行核准程序后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申请发债券需要提交债券募集说明书、财务报告、信用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申请材料。在美国,为了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债券发行人除了披露相关财务、业务等信息,还要求披露其历史信用记录,包括银行贷款偿还情况、历史信用违约记录、贷款集中度、高管人员的信用记录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于企业债券发行文件的披露标准要求偏低。此外,中国对于企业债券的信息持续披露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近两年企业债发行规模骤然增加。由于申请发债企业比较多,申报材料时间集中,存在由于承销商把关不严造成申报材料质量下降的问题。

三、健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若干建议

(一)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为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首先就要进一步改革发行制度,降低发债门槛。这将调动更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积极性,使得企业获得更多资金的支持,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债券发债门槛降低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其次,要培育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包括在存量上调整和扩充现有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以及在增量上引入新的机构投资者。再次,通过优化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充分发挥利率机制、加强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建设等措施,为投资者创造适宜的投资环境。

(二)进一步推动发债主体多元化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企业债券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的融资手段。这限制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更不能适应广大投资者投资品种多样化的要求。适当扩大发债主体的范围,不但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激活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从而激活二级交易市场。因此,发债主体不应局限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发展潜力大、信誉佳的企业都应当有资格发行企业债券,其中优质的民营企业也应归入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之列。这样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发行债券,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化的发行运作机制。

(三)发行方式由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转变

要大力发展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债券发行制度,由目前的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转变。核准制采用的仍是实质性管理的原则,凡符合发债标准的债券可获得批准,但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批准。主管、监管部门强调审查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力图禁止质量差的债券公开发行。企业在债券发行机构注册之后,只要存在市场需求,可以随时发行债券。由市场对企业债券的风险、价值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此种债券,实现了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建议企业债券发行逐步向注册制过渡,取消对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的限制,把企业债券能否发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建立市场化的债券发行体制。当然,由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如股票市场,立即推行注册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企业债券注册制的推行可以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四)完善资信评级制度

国外发债,非常重要的就是信用评级。评级制度的不完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瓶颈,建立一个高标准的信用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债券市场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在中国企业债券利率将要放开的背景下,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信评级体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资信评估机构应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建议允许更多的不同信用级别的发行主体进入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信用;企业在发债时由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为债券进行评级;逐步允许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评级机构进入到中国资信评级市场,通过交流和学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国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

(五)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要实现企业债券市场化发行,就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必须有明确的信息披露和持续报告业务的原则,并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建议债券市场正式引入发行人的路演机制,通过实时、开放、交互的网上交流,使发行人从中了解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对投资者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加深投资者的认知程度,从而使投资人更加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同时,建立畅通、有效的持续信息披露通道,定期发债企业的项目进展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偿债资金的筹措渠道以及可能对债券市场价格或本息兑付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以便于投资者方便、及时地了解到有关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为解决承销商把关不严的问题,可以引入市场化的主承销商推荐制,强化主承销商的责任。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于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户晗.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2]胡志成.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比较分析[J].企业与银行,2010,(9).

[3]赵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5,(12).

[4]温彬,张友先,汪川.我国债券市场分割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

Situation Analysis and Advice on Bond Market of China Enterprise

Xu Pingcai, Chen Liqin, Wei Wei

(Accounting Institute, Shijiazhuang Economics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债券发行申报材料范文2

北京开通加速审批的绿色通道,为项目早开工、投资早落地创造条件。为了扭转经济下滑势头,为投资提供便利,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把原有八成至九成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县,从而简化审批条件,压缩审批时限。统计显示,全市共取消审批事项24项,下放审批权限86项。市发展改革委将实现本市投资项目中超过90%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县,市规划委将实现85%的审批事项由规划分局办理。其中,市发改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31项。包括取消国家产业政策非限制类的中央在京建设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10类项目的核准改为备案制管理,全部下放到区县。

天津

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天津银监局日前分别对辖内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中小企业专业化机构建立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要求为法人机构(渤海银行、天津银行)上半年必须完成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的设立与开业;分支机构上半年必须设立中小企业专业支行或中小企业部。天津市银行业机构中至少有两家持牌经营专营机构,30余家专业支行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同时,天津银监局将专营机构建设情况纳入到年度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评价考评范畴,通过监管约束手段确保专营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

云南

云南省日前召开民营企业融资座谈会,会议提出五大措施解决民企融资难题。这五大措施包括:扩大信贷规模,激励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双向互动,支持银行积极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中小企业努力提高自身信用;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加强政策、资金整合,增强信贷资金与财政补贴、担保机制和保险体系的互动性;加大金融政策创新力度,解决好贷款质押等突出问题,促进信贷与税收挂钩、与就业挂钩、与信用挂钩。

陕西

为科学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带来的经营风险,陕西建立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该机制依托全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采集、监测、分析和反映,并结合市场形势、政策调整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因素,由主管部门和专家提出积极应对和防范风险措施,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为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陕西还将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应对重大风险。

安徽

安徽省获批85亿企业债券助力重点项目。为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省发改委周密部署、精心谋划,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一是周密部署,省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做好企业债券融资工作进行周密部署,上门服务。二是广泛宣传,通过银企对接平台以及报刊、电视、网站等多种渠道,对企业债券政策、融资程序、融资优势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发行企业债券。三是加强指导,积极指导各地通过划拨国有资产、重组、注资等方式,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提高企业债券融资能力。四是优化服务,按照企业债券发行条件对申报材料认真审核、实行随到随办,以最快的速度上报国家发改委。对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企业债券,积极协调主承销商、发行人等,认真做好发行前的准备工作,确保了每一期债券的顺利发行。

广西

广西自治区政府力挺中小企业融资,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有四大部分,共17条。包括具体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激励机制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等方面。《意见》指出,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三年内力争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县(市、区)的全覆盖。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新增贷款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争全年70%以上新增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为小企业提供付款,扶持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意见》提出从今年起,自治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给予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在金融机构融资余额2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的贷款平均余额,比上年度小企业贷款平均余额新增部分给予5%0的风险补偿。

四川

为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四川省出台第一个全面指导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了财政税收、银行信贷、融资担保等政策措施,提出着力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规模以下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等工作重点。在加强信贷支持方面,提出加大银政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金融信贷创新途径。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开设优质客户“绿色通道”。使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重点满足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积极稳妥地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将资源集中服务小企业市场,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市工作,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直接融资。

债券发行申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小企业;融资;对策

在禁受住金融危机冲击后,小企业在经过了短暂阵痛之后,重新焕发出活力,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小企业以占用较少的金融资源,却贡献了占比重较大的GDP和税收,吸收就业,拉动出口增长。我国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等现代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小企业的困境却在不断加重,资金短缺、融资难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到来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小企业融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一、我国小企业融资现状

1、外源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银行信贷

目前我国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特征是外源融资渠道单一,超过九成以上的小企业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债券,银行贷款。在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下,小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国主板市场主要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注册资本金、盈利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小企业几乎不可能在主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而对于中小板以及刚刚破冰的创业板来说,要求同样不低,面对众多渴求上市的小企业,繁琐的手续、众多的申报材料等都使得小企业转头。而对于我国并不发达的债券市场,小企业如想发债同样面对很高的门槛,尽管债券市场针对小企业推出创新举措,但情况不并理想。其它融资渠道也很狭窄,我国虽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由于数量少、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小企业更多要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借款融资。

2、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且惜贷

2011年我国新增贷款为7.47万亿,大型企业得到47%,中小企业得到44%,300人以下的小企业仅得到8.5%,而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中国企业的98%左右,从贷款总量看,小企业获得的总量贷款微小。从小企业贷款需求结构来看,小企业对目前金融机构3个月﹑6个月的贷款期限大多不满意,贷款的期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要求获得更长期限的贷款。而我国的实际是,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贷给了那些盈利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大、有还款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小额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解决长期资金的需要,这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机构内部带来了新的风险。此外,银行与小企业间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导致许多银行在面对小企业时“惜贷”现象严重。

3、个别小企业对融得的资金没有作事先规划

一方面,小企业融资困难摆在眼前;另一方面,小企业对于意外获得的资金并没有事先规划,导致资金闲置或随意投放。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性,对于长期规划并没有制定,导致资金的使用率低下。如刚刚在创业板上市的神州泰岳,难得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获得大量资金,却因为超募资金的不当使用,使众多投资者质疑小企业是否有足够能力将融资所得用于企业的发展。

二、小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企业自身因素

经营规模小、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进而导致风险难以识别,或者识别的成本比较高——小企业的这些天然属性,决定了其无论通过银行还是金融市场融资,均存在融资难或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银行放贷时,由于小企业一般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良好的信用记录,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这也就造成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而对小企业来说,其贷款又具有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一般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为大型企业的五倍,出于成本收益考虑,银行只好提高贷款利率,然而利率提高必然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反过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又加了大银行的风险,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尤为重要的是,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诸如会计信息造假、缺少必要的透明度和监督、融资资金挪作它用等),自身信用难以获得银行认可,使得信用缺失成为导致小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银行方面的因素

首先,银行自身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不科学导致小企业融资难。目前我国省以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审批权,而接触底层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多是基层银行的从业人员,他们了解企业的实际和较多的信息,但是却没有放贷权,使得众多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小企业失去迫切需要的资金贷款;银行贷款给小企业存在着风险,但是由于利率定价机制无法匹配高成本、高风险的小企业贷款所应获得的高收益,结果是银行没有动力给小企业提供贷款。

其次,银行推出的融资工具较固定,无法满足小企业日益广泛的需求。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推出的融资工具一般为贷款、商业票据等,但针对小企业开发的创新性融资工具较少(比如针对高科技小企业可以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强调更多的还是不动产抵押担保等,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

此外,大银行一般都缺乏与小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的激励动机,要求小企业也需要和大中企业一样符合交易型贷款的条件,加上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银行贷款行为的严格规范化,未能考虑小企业的差异性,事实上造成对小企业的金融排斥。这个问题在我国大银行垄断信贷市场的结构模式下,表现尤为突出。

3、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

小企业由于其天然属性,一般信息披露意愿不强,且披露的信息多为对自己有利;同时,企业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会发生较高成本,企业会仔细斟酌信息披露的多少,这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出现。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为获得贷款只提供有利于融资成功的信息;而银行为了获得与高风险高成本相对应的高收益,会提高贷款利率。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无法支付高额利息而终止融资,高风险项目则无视高利率的存在继续融资。银行对继续融资的项目认为是高风险项目,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它会减少贷款额度,这便是逆向选择;而企业在获得贷款后,有可能做出违背贷款合同的投资事项,无形中增加了银行原本竭力回避的信贷风险,这便是道德风险。

信息甄别上的劣势,会导致一个所谓的“柠檬市场”问题,即市场在难以有效识别风险的情况下,将按照平均的风险水平给小企业定价,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小企业市场融资的高成本,二是优质小企业将退出市场。而对于银行来说,面对小企业的高频率小额贷款,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和较高的信贷管理成本,银行将会严格控制对小企业的信贷供给,小企业融资问题凸显出来。

4、担保机构不强

信用担保机构的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偏弱,而稍具规模的担保机构属于地方财政出资设立的政策性担保公司,而且一些机构的注册资本属于划拨资产,并非实际到位资金;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营业务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相对银行机构而言,担保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有些担保机构操作不规范,超出自身能力违规大额担保;有些担保机构存在注册资金不实和转移资本的问题,且长期投资过多,对高风险投资管理能力跟不上。

5、政府方面的因素

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的大型企业爱护有加,对中型企业也尽力扶植,但是对于小企业真正有效的帮助还较少。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新近颁布了《促进中小企业的29条》,但是各地政府着重是为中型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牵头银行提供贷款,而小企业远没有这种待遇。《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过大,已经不适用了,急需出台新的标准也明确需要扶持的小企业。

三、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小企业自身层面

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必须修炼好内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经营素质和信用水平,靠自己的经营优势和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首先小企业应尽可能吸收财务方面专业人才,规范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财务方面的要求。其次强化自身信用观念,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树立诚信意识,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再者,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努力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提高内源融资的能力。

2、金融体系层面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妥善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

首先,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要落实国家出台的对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把发展小企业业务作为当前形势下的战略方向,给予重点支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于资信和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可以及时出手相帮,满足企业经营中的资金需求,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如中国银行在2009年对中小企业授信客户数为3.3万户,占全行全年新增授信客户总量的79%,并且中行将“强化中小企业服务在业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持作用”纳入全行发展战略,将中小企业和小企业授信增长纳入分行考核,优先保障小企业资金需求。

第二,加大小企业直接融资力度。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现实状况是,各种融资渠道中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仍停留在15%左右,有时甚至低于10%,而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一般在50%-80%之间,与之相比我国的差距还很大。2009年,创业板的成功推出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头等大事,众多小企业看到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的曙光。而在今年,我国将着重扶持中小企业上市,股票市场将加大中小板、创业板的扩容力度,新股发行有助于解决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而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是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又一重要举措。债券市场将在推动中小企业债券发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创新金融服务,推出更多融资工具。商业银行开发了多种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包括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小额信贷等。金融中介机构数量和类型增加,担保公司、租赁公司不断出现;金融市场层次和类型更为多样化。如可以推行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既能够发挥银行在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又能够发挥市场在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优势,对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而言,提供了一种新的混合式的方案。再如2009年11月23日,三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这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直接债务融资的又一创新举措。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信用风险大、投资者接受难的问题,央行还成立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为中小企业债券进行信用增级,便利中小企业债券发行。

第四,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助于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发展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坚持商业化运作为主导和政策性补偿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制环境,明确加强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地方性独立法人的担保公司,鼓励担保公司充实资本实力,规范运作,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优化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并加快国家与省级的再担保制度建设。在国家与省级层面,应进一步完善法规环境,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在市县层面,应根据需要设立不同形式的担保公司,具体运作信用担保业务。在担保公司层面,应重点加强风险管理。随着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大大降低贷款风险,消除对小企业的后顾之忧,而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

3、政府层面

政府应加大扶持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力度,并保证政策的落实和对相关部门的监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我国提及中小企业贷款难,更多的是小企业贷款难,中型企业贷款相对轻松,而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贷款无门的现象非常常见。日前,工信部、财政部、工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四部委对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展开调研,将重定中小企业门槛,新标准将会增设“微型企业”这一层次,降低中小型企业现行标准,从而进一步明确扶持的对象,使更多行业的小企业受惠。

把对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对每一级政府促进小企业发展的绩效、对商业银行给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都用“三可”的原则(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进行检查。通过这种办法,增加政府和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支持的透明度,引起各地政府之间、各商业银行间在支持小企业上的一种良性竞争。这种竞争首先就要有透明度,每个季度、每个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公布对小企业贷款的金额和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例,进行排序然后公布排名,这会有效激发各地政府扶持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优化金融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平等对待金融机构和地方企业,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工商、税务、质量监督以及银行、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单位的信用数据,完善各地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功能,为金融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信用信息,降低信贷调查和风险评估成本。积极推广第三方信用评级,完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之间合作机制,提高信用评级报告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6-17

[2]陈进忠.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定位与中小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05(11):56-57.

[3]杨丰来,黄永航.企业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6(5):56

[4]徐力行,王鑫,郭静.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难促科技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1(1)

[5]甘为民.城商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探索[J].中国金融,2012(17)

[6]姬会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2)

[7]徐东伟,王占军.关于商业银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探讨[J].对外经贸,2012(2)

[8]史建平.《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7,p16-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