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1

导读:孔明借东风歇后语解释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

孔明借东风歇后语: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其它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1、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2、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4、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5、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8、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9、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0、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1、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12、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3、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5、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6、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1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8、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19、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20、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21、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22、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23、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4、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25、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6、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8、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29、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0、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31、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2、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3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34、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35、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36、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37、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38、张飞睡觉——不闭眼

3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4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41、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43、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44、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4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6、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7、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48、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2

一、教材特点

1 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情节完整生动。本文虽是《三国演义》之片段,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晰,情节完整生动。故事以“借”为线索,先写借箭的起因,接着写诸葛亮做借箭的准备,然后写用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周瑜自叹不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吸引着读者。二是人物特点鲜明。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均显现了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三是大段运用对话。对话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四是前后多处照应。这一写法不仅让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彰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2 单元训练重点。

本课编在本册教材的第五组。无论是单元前的阅读提示,还是单元后的回顾归纳,都明确告诉我们:教学本组课文,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并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显然,本组教材的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要引导学生能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人物性格;在阅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捕捉主要信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深刻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教学建议

1 补充背景,导入课文,激趣引情。

(1)方法:课文故事发生在三国鼎立大背景之下,在教学前应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因此,在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草船借箭”的背景:刘备要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大军,就派诸葛亮前往吴国共商抗曹大事。通过交流,明白在此前的几个回合,诸葛亮的才能明显压住了吴军的统帅――周瑜,周瑜因而心怀妒忌,总想伺机发难于诸葛亮。当学生对背景有所了解后,便可相机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看看这次周瑜是如何刁难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化解的。

(2)作用: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导入新课,另一方面也是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人物初步的价值判断。例如诸葛亮这个人物,在“草船借箭”之前,就显示出了雄才大略而遭到周瑜的忌恨,学生自然对诸葛亮在情感态度上有一种支持的主观倾向,也引发了大家的阅读期待,收到了激趣引情的效果。

2 紧扣“借箭”,感知情节,分清因果。

(1)方法:本文是围绕“借箭”展开故事情节的,在学生充分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以“借箭”为落脚点感知情节的发展过程,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并形成这样一条情节行进路线:借箭原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再依照以上提示,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军令状把期限缩至三天,备好草船用计向曹操“借”箭十万支,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让周瑜自叹不如。

(2)作用:结合“小说”文本特点,运用抓住“借箭”主线、捕捉关键信息的方法,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感知情节、理清脉络、品评人物的前提。用复述故事、分清小说情节发展基本环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

3 抓住特色,品读词句,感悟形象。

(1)品读“对话”,深入内心悟形象。对话,即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反复品读人物的对话,就能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对话,就能把握人物的个性品质。对话主要在周瑜与诸葛亮间展开,此外还有周瑜与鲁肃,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文中涉及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均鲜明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2自然段主要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主要人物的对话,也是文中两人唯一的一次正面语言交锋。随着对话的步步深入,人物形象也渐渐从文中树立起来。教学这一段,先要带领学生反复把文本读通顺,再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问题品味文字、揣摩内心:他们各自说了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周瑜:忌才试探,提出疑问顺水推舟,设下圈套暗自高兴,步步紧逼;诸葛亮:胸有成竹,回答果断满口应承,顺势反问提前期限,立军令状。

这一番对话看似平静,实则风起云涌,周瑜的狡猾奸诈表露无遗。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百般刁难,诸葛亮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细细剖析这一切,不得不让人对他心生佩服:①面对刁难,不动声色――顾全大局;②“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精通军事;③“只要三天”――才干非凡;④这一切早在他的意料之中――神机妙算,料到周瑜会借此加害自己,并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妙策。尽显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超群。

最后再带着感悟返回文本,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第3自然段是周瑜与鲁肃的对话。读了这一段话,周瑜的险恶用心就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周瑜的话,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周瑜的特点。“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故意延迟”、“不给他准备齐全”,无不显示了周瑜的虚伪、阴险和狡诈。

诸葛亮与鲁肃有两次对话。“借箭准备”部分,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体会诸葛亮的形象:一是从诸葛亮大段的语言中体会他对借箭一事周密的考虑与周全的安排。二是从“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领悟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了周瑜的用心。可见,开头他立下军令状并非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而是早有计划。三是尽管诸葛亮信任鲁肃,还是未把全部计划向其和盘托出。至此,诸葛亮办事周全、机智谨慎、不留破绽的形象,在读者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

“取箭”部分是诸葛亮“笑着”说的。纵观全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有很多,均为最为简洁的提示语――“诸葛亮说”,唯有此处,他是“笑着说”。这一笑真是耐人寻味。我们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内心去体会诸葛亮笑什么?诸葛亮怎么会笑?第一问提示了“笑”的丰富内涵:笑曹操谨慎多疑要送箭,笑鲁肃忠厚老实多担心,笑自己神机妙算功将成,笑周瑜如意算盘要失算……这其中有轻蔑的笑,有友善的笑,有自信的笑,有得意的笑,有讥讽的笑……个中滋味难品尽。第二问完善人物形象:军令状的期限,大雾弥漫的恶劣天气,一支箭还未造……如此境遇又怎笑得出来?只有一个解释:一切皆在意料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形象水到渠成,在情节的中达到了顶峰。

(2)品析“照应”,前后联系悟品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他诸多特点中最为典型的,是最能概括其人物品质的。而要能充分体会其“神”与“妙”,就要借助文中的“照应”,前后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纵观全文,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一组组细细品味:算准鲁肃乃可用之人,“鲁肃答应了”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算准天气利于借箭,“只要三天”与“第三天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算准曹操必会用箭,“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与“曹操下令只叫弓弩手射箭”;算准环境利于脱身,“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算准周瑜定会疑惑,安排鲁肃一起借箭……在前后照应的行文过程中,在玄机不断的情节发展中,诸葛亮的策略真是丝丝入扣,步步精准,神妙无比,深入人心,让人不得不佩服,连周瑜也自叹不如,与开头呼应,让周瑜的心胸狭窄、阴险奸诈把诸葛亮烘托得高大无比,神不可测。

(3)学习方法,形成技能。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阅读技能。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品读,努力形成关于品读“人物对话”的基本方法步骤:说了什么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对“照应”的品读,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前后联系的眼光,整体评判人物的阅读方法。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3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里面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于过五关斩六将”“孔明计草船借箭”……

但最有趣最精彩的还是“孔明用计草船借箭”。因为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就是看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令人回味。于是先来了一个“当头炮”之后便让我喜欢上了《三国演义》。这篇故事的大意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从而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这让我感到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诸葛亮足智计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第二个精彩故事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因为这片故事惊险,勇猛,气魄!于是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关于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不放行,说他没有曹丞相批文。关羽怕耽误行程,提刀斩了孔秀。之后也提刀斩了大守韩福,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夏侯惊和蔡阳。这表现了关羽的勇猛和大义凛然。每次我看到这篇故事都会望着天花板默默地祈求道:要是我能拥有关羽一点神气劲那该多好呀!我的弟弟也是非常喜欢这篇故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每次我一给他念,他总是会手舞足蹈的乱跳,仿佛沉浸杀敌的境界里。

“晋国建立三国统一”这篇也非常宏大精彩。它是《三国演义》的结尾。便给我了一个“双炮僵”僵住了我那贪玩的心,变成了一个稳重的心。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改年号为景元。姜维一面约东吴起兵,一面兴师讨伐司马昭弑君之罪,经过一番斗志斗勇晋军顺利拿下江陵重镇,直指建业。孙皓于是学刘禅晋,并随军去洛阳面君。司马炎封孙皓为命侯,命他在洛阳居住。从此,晋国建立统一的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篇故事让我对三国大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又让我那颗寂寞的心又热闹了起来,因为我找到了一个新的伙伴——历史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4

《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各路英雄好汉一起除了官宦,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消灭宦官后,为了分出胜负,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有蜀国、魏国、吴国。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之后又招兵买马,东山再起,最后,魏国打了胜仗,建立了晋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国演义》的发言稿范文1《三国演义》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史册,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明枪暗箭的杀戮,品味到正义凛然的故事,也可以感受到刘备的谦虚,曹操的诡诈,诸葛亮的智慧,赵子龙的忠诚……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气周瑜”。

这一章说的是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周瑜取荆州的诡计,这让身中毒箭的周瑜非常生气,又非常嫉妒,最后毒箭攻心,气绝身亡。

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被激怒的时候,但只要宽宏大量,以静制动,才可以赢得最终的胜利。一个人是否拥有宽广的胸襟,极其重要,这关系到他的事业,关系到他的家庭,关系到他一生的成败。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吵架了。吵着吵着,竟然吵到了绝交!虽然我非常想向她道歉,但是我一想到她说的那些过分的话语,就非常生气,一点儿也不想理她了——我没有勇气宽容她。突然,一只手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我的好朋友!只见她低着头,说:“对不起,是我的错,请原谅我。”我的好朋友用她那独特的修理手法——宽容,把我们友谊的道路修好了。

被朋友误会时,我们需要宽容;被父母责备时,我们需要宽容,被老师批评时,我们也需要宽容。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我们才可以积累成功的资本,为自己将来的胜利赢得先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让自己的心胸宽广起来,要乐观地看待事件,不要轻易生气,万事都去沉着应对。

宽容就像一支蜡烛,看似微小,却蕴含着满满的爱;宽容就像一次抚摸,看似普通,却含蓄着无限的慈祥。让我们一起宽容身边的人和事吧!

《三国演义》的发言稿范文2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败曹操,我大有感悟。

首先是曹操率兵八十三万浩浩荡荡来到长江北岸,诸葛亮和周瑜率兵十万来到长江南岸。曹操不想和吴军开战,就派周瑜的同窗好友——蒋干,去南岸说和。

到了周瑜大营,周瑜亲自到帐外迎接,然后把蒋干拉到帐篷里说:“这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从北方来,但不是为曹操说和。”晚上,在周瑜的的大帐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群英会”周瑜喝的醉醺醺的,拉着蒋干到了自己的帐篷和他同船而睡。半夜,周瑜出去了,蒋干也跟着周瑜后面,于是连夜赶路,到曹营。告诉曹操这听到张允和蔡瑁将军是奸细件事。曹操气得直冒火,马上命人把张允和蔡瑁杀了。这说明了诸葛亮和周瑜十分聪明,知道利用人的那种戒备心理使曹操的两名大将白白损失。还说明了曹操对自己的部下不信任,作为一个统帅,要有宽阔的胸襟。

孔明借完东风以后,东南风呼呼的刮着,曹操站在船前,以为黄盖真会降,曹操的谋士劝他不要相信黄盖,而且刮着东南风。黄盖已经带着烧了火的船向曹军水寨驶去。风助火威,把曹军水寨烧的火光一片,犹如白昼。再加上船被一根根铁链拴在一起,一只船烧了,另一只船也烧了,真像多米洛骨牌。这一段给我的启示,告诉我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这个赤壁败曹操主要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人,要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坚持错误的意见,不要固执到底,要集思广益,要全策全力。

《三国演义》的发言稿范文3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小说,这本书深的我的喜爱。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作家罗贯中写的。讲述里汉朝末期,诸侯,纷争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就是这一史时期的故事。所为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三国演义里有用许多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智有谋,印象最深的是故事《诸葛亮计退五路大军》。故事讲述了魏国司马懿请来了蛮王孟获、潘王轲比能和动物孙权以及魏国大将曹真、蜀国叛将孟达,兵分五路正准备攻打蜀国。

只可惜这一切被诸葛亮很快打听到了,他先派在潘王轲比能国家声望很高,被称为“神武大将军”的马超坚守西平关,潘军一到不敢进攻,自然退去;他又派大将魏延用“疑兵计”,将蛮王孟获迷惑其中,不战自退;然后模仿与叛将孟获有生死之交的李严字给他写了一份信,孟达定会以生病为由不参战,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就把这支兵打败:魏将曹真如果看到蜀兵不出兵,不久定会收兵;至于孙权,诸葛亮派人前往吴国与孙权讲明之间利害。并与其和好。就这样,五路军就都大败了。诸葛亮真是了不起,不费吹灰之力便把这五路大军击败。我真佩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我要向他学习。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风云人物,有时间,你也可以仔细看一看!

《三国演义》的发言稿范文4今天,我终于把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读完了,我读了《三国演义》知道了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风采。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会揣摩别人的心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帝国的丞相。从228年开始,6次出兵曹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蜀汉从此走上衰亡的道路。在中国民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四川成都的武侯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我读了《三国演义》收集了相关章节,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懦,鲁子敬力排众议。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等等章节都有从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神机妙算。

在小学语文书上第19课《草船借箭》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还立下军令状。周瑜以为计谋得逞,可是诸葛亮算好了曹操的多疑和第三天必有大雾,还算出长江的水是从西向东流的。在《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多疑又被诸葛亮算了出来,让诸葛亮采用了空城计的方法的结果。让司马懿自己撤退了。这就是诸葛亮能揣摩心里。

读罢本书,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使他在民间成为的人们口中的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的发言稿范文5《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三国时期吴国、魏国和蜀国的明争暗斗,给世人展现出一个战火纷飞的场景、生动的展示了许多历史故事。在书中,作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看得耳目一新。其中,有些人物也给我带来了一些道理。

曹操。在书中,曹操虽然是个奸诈、多疑、任性的反面人物。但是他却雄才大略,拥有政治家野心。曹操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每当曹操打败仗的时候,从来都不气馁,反而还是一笑而过,做出理智的判断,每每反败为胜。他告诉我,在什么时候,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往直前,不要灰心丧气。

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其中能算得上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但是,后来也还是被诸葛亮给气得归天。尽管周瑜也足智多谋,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嫉妒心的后果。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些人比我们厉害,你是会对他冷嘲热讽,还是为他恭喜,或者暗暗努力呢?不同的心态决定了结果,如果你化嫉妒、郁闷或后悔为力量,那就会得到自己应得的成果,终究会露出成功的喜悦。

《三国演义》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道理。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5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倾全国之兵,亲率70万大军攻打东吴报仇,尽管士兵被陆逊烧得精光,但刘备此举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评论为当了皇帝后仍不忘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是一个无论如何身居高位都能让感情高于权利的人。然而刘备是一个重情谊的人吗?《三国演义》中有“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赵子龙原是公孙瓒的部将,刘备投于公孙瓒旗下的时候和刘备私交甚笃,丝毫不亚于关张。而这个重感情的人就为了让赵云死心塌地的帮他打仗,只不过利用一下他的长胳膊,把刘禅轻轻放在地下,让阿斗哭几声,等赵云心软时再把他抱起来,说什么把刘禅重重掷地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小说还把刘备描述成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的统治者。典型的就是刘表死后,刘琦和刘琮把荆州献给了曹操,开城投降。刘备只好如丧家之犬灰溜溜的朝拥有很多战略物资的江陵逃,随军同行的有10万荆州百姓。小说为了烘托刘备的爱民如子只好让诸葛亮做恶人了,诸葛亮让刘备放弃百姓,免得军队的行军速度被百姓拖累。刘备不忍。当时刘备的败军日行不过十几里,而曹操亲率数千轻骑兵以日行百余里的速度追赶,显然诸葛亮的决定是对的。是不是刘备不带百姓走“残暴”的曹操就要大屠杀呢?笔者认为不然,曹操每打下一座城池,都要出榜安民,且阿瞒的《日内瓦公约》学的也不错,只要打这座城池死的人一般不是太多,曹操是不会屠城的。刘备这么做为了什么?用句时髦的话叫在BBS中积攒人气,以便日后三分天下和孙权、曹操PK,由此看来刘备的思想还是蛮前卫的。他以接近蜗牛爬的速度行军,曹操追上他易如反掌,曹操追上后定然会杀刘备的士兵,而曹操的骑兵不知道谁是刘备的士兵,谁是老百姓,只能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老百姓。看来刘备如果可以穿梭时空,他李宗吾直接就哪凉快哪呆着去吧!《厚黑学》我刘备比你好个千倍万倍,还是趁早回家卖红薯吧!

我们中国人讲究气节,虽然败类不少,但总算还有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来警示后人。刘备就是一个没骨气的代表之一。我们中国人真是奇怪!如果没骨气的那人日后有了出息,这就叫“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存高远”、“东山再起”,古代的刘邦、刘备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如果没骨气的人日后没落了,后人就会骂“贱骨头”之类刻薄的话语,、周佛海就是这样的典型(我不是为汉奸申辩,我一直认为抗战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是觉得我们中国人太没自尊了,怪不得柏杨先生写文章骂中国人)。刘备从一开始投奔公孙瓒,18路诸侯围攻董卓,一直到他白帝托孤,笔者就没敢去统计这期间,他究竟投奔过多少诸侯,这还包括他最痛恨的“奸贼”曹操。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范文6

>> 鲁迅与王小波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 穿越历史小说的故事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 浅谈金庸小说的历史小说特点 浅谈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悲剧审美内涵 简论网络架空历史小说的流行 试论凌力历史小说的主题 新历史小说的雪国列车 历史的幽灵: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 论短篇小说的文体认知与现代历史小说的结构特点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女性表述及其文学史意义 试论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态度与文体特色 论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 唐浩明历史小说的人本还原 立足文本并超越文本――读《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 小说的阅读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毛宗岗的历史小说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董建军(1973-),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九上《隆中对》一文中有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因为前者是史学志书所以就客观求真;后者因其是历史小说因此也就有了在前者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关于这个问题教材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留有一个研讨题,本文也想就这一问题通过两者的比较阅读来分析一下历史小说的艺术创造。

从大的方面来看,小说《三国演义》与课文《隆中对》比较有以下三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中,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在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1],孔明方受。不仅如此,在最后一次去拜谒诸葛亮之前刘备更是“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2],这些细节都是表现了刘备求贤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3]。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隆中对》中无此情节。

《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得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关、张三人的对话,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可以说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五千余字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4]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要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刘备一直在其旁边拱立几个小时,等到其醒来时,他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工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表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比较可以看出:

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吸引人为目标,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化的虚构加工。

“历史小说化”[5]的历史演义小说其创作的目的是“以史为本,并敷衍其大意,达到以史为鉴,教育和娱乐民众”。因此,《隆中对》中“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十二字的记载在罗贯中笔下便驰骋想象、渲染夸张“敷衍”出几千字的精彩,使“三顾茅庐”成为《三国演义》中艺术水平很高的一段文字,而为妇孺皆知,可谓其“教育和娱乐”目的达到极致。

历史演义小说是在以史为本基础上,真实再现历史的同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大胆地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如《三国演义》中根据《隆中对》记载的刘备屯新野、徐庶荐孔明、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基本史实框架重点艺术化地虚构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对于“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的特点。

历史小说中的虚构情节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小说中“三顾茅庐”这一经典故事经过罗贯中的想象铺陈可谓是情节曲折丰满,可以说既充分塑造了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表现了关、张二人不同性格,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这或也是历史小说比史志资料更吸引大众的一点原因吧。

【参考文献】

[1][2][3]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