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1

关键词:实验;兴趣;能力;素养;态度

中国分类号:G633.8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活动开始。”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教学内容为线索,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是势在必行。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化学实验的直观性是其它任何媒体都代替不了的,被美国化学教材(社会中的化学)奉为信条的彦语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因此化学实验是最好的化学教学语言,她能够使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始冲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一、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只是起到通过验证原理、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这样并不能真正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要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就必须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我校一位教师在《铝的性质》的教学中,首先复习了前面学习的钠、镁金属的化学性质,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学习铝的化学性质:Al与H2O、Al与酸、Al与碱溶液(NaOH和氨水)的反应。从实际的课堂情况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基本上能归纳出铝具有的重要性质以及铝的特性,有些学生还完成了老师课前没预计到的实验,比如有一组学生在做铝和浓硝酸的钝化实验时,发现没有明显现象,就用酒精灯加热反应混合物,结果发现了红棕色的气体生成,老师只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钝化现象产生的条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时期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其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等,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的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中有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方法等进行筛选和改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铜和浓硝酸反应”反应装置中,可以用大试管做反应装置,加盖双孔橡胶塞。其中一孔插玻璃管,玻璃管外接小气球,另一孔插铜丝,铜丝与孔密封且可以自由抽动,整个装置密封性要好,反应时可使铜丝下移到硝酸液面下,观察实验现象后,上移铜丝终止反应,整个反应进行期间不会有有毒气体逸出而污染空气。与原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的环保性更好,同时还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其他的改进方法,让学生课后去设计,给学生留有一定“开发区”,下一节课在班级同学中交流讨论,分享创新成果。通过改进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探索、创新能力。

三、分析化学实验事实,活跃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整理,从而作为正确的有指向性的思想能力,这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基础和核心。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金属钠的性质》这一教学,教材安排了“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约绿豆粒般大小)金属钠”的实验。在实验前,为了避免学生“做实验看热闹”的倾向,我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中,学生情绪亢奋。实验后,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奇妙的实验现象中进行认真思考:①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而且熔化成小球?②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声音?③水溶液逐渐变红可验证何种产物的生成?在学生对实验事实、现象分析讨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④钠和水反应为何如此剧烈?⑤实验室应该如何保存钠?⑥用钠与水反应的装置去做“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将会产生什么后果?教师利用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

总之,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科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的实验来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把教材中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态度也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实验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样,成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势必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学生必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素养教育

语文素养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基本素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一些学生不会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在作文中表现出了观点表述不明确、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一些学生文化品位不高,忽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对一些低俗的快餐文学情有独钟……因此,采取措施对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现状

(一)依旧进行应试教育

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受到高考的影响,注重学生做题质量的提高,所以现在有些学校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依旧进行应试教育,有关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死记硬背语文语法、汉字书写等,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有关语文老师只是注重原文背诵,没有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原文内容的翻译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有关学校老师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改革创新,改变教学观念,从而创新教育。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错误的观念

有些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有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语文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只要能够认识基本的汉字就可以,不需要过多地学习语文。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语文的学习,比如有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不认真听讲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只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有利于适应繁琐复杂的社会。

二、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典范的作用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首先就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教师是学生模仿和效仿的典范,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层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以及言行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平时的仪态、言行,成为学生心中的标杆。教师在教学能力、课堂组织方式、教学设计等方面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鸿门宴”文章教学活动时,采用学生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每一种人物所表现出来不同的品质。首先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在听别人阅读的氛围中仔细体会自己即将阅读的角色的人物内心活动,并主动的理解人物的思想活动以及情感的变化,便于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之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角色阅读,让其它学生在听的时候也要想象一下假如是自己应该怎样去表现文章中的人物。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点评,纠正学生阅读过程中不适宜的地方,帮助学生获取更大的提升。同时鼓励其它学生发挥自己的建议,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二)改变教学理念,将语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学习意愿不高,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生为本,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提高自己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的提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主动W习的积极性,重点学习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教师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将文章中优美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朗诵,并达到背诵的水平,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手法和技巧,让学生从中分析出写作的意图和效果,体会文学表达手法的精妙之处,提升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教师还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自选一处喜欢的景色进行创作,从而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三)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学在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在学生学习教材范围之外要拓宽自己学习的视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指定著名的文学作品、诗集等丰富学生的思维维度,并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活动,或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辩论赛,增强学生的思辨水平。此外,教师还通过文学鉴赏课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分析作者创作精妙之处,让学生获取写作的间接经验,体会文学语言表达的魅力之处。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教育对高中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能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日常对于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文素养 教学思考

语文为一门人文类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内容融合“文”与“道”。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存在突出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合理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养主要体现为对人生、社会美好境界的追求,对崇高思想情感的推崇。人文素养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凭借自身思想、情感、意志处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得以生存的一个必然要求[1]。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蕴含着更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学科。在该学科中,教材内容蕴含大量思想观点、人生哲学、道德素养等。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案例,同时结合时代热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有效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科与人文精神、素质的内在联系,然后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促进其人文素养有效提升,为学生今后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目标

人文素养内容主要包含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部分。人文知识修养主要指艺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强化;人文精神修养主要在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主要指的是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形成和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应该体现世界各国的多元化及中华悠久灿烂文明史的多元化,反映创造思想、主体意识、责任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生活激情、生命价值、做人真谛、人间真情等内容[2]。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博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为他人着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将人文素养内容进行扩展,注重从审美素养、礼仪素养、心理素养、人格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知识能力,还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等,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逐渐成长为具备较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对国家发展建设有用的人才。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培养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社会实际热点和教材内容,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与人文精神、素养间存在的契合点通过生活中的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3]。目前,各阶段教育在教学设施、技术上均已经得到很大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方式、手段也应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了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高度重视多媒体设备、技术的应用,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应用多媒体作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可结合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例如在《南辕北辙》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了解成语含义,引导其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利用趣味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生个性活泼活动,好奇心强,对存在趣味性的东西均兴趣浓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教师合理将人文精神、素养培养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形接受文人精神教育,促进其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创设趣味性情境时,教师可根据实际知识内容,选择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人文气息,使其人文精神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部分重要的思想、人生观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铁罐”角色表演对话,并总结做人的正确方法及态度,引导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与人相处应真诚相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便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通过情感熏陶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所有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是直接贴在文章上的标签,因此,教师须指导和引导学生遵循一定方法和路径慢慢体会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师应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引导学生体会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培养中,情感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并利用相关情感因素,以情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贯穿情感教育,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情况迁移,提高文本思想感染力,进而达到“学文”、“悟道”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燕子》、《阿里山的云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朗读所具有的作用,组织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使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文本中的情、景、人、物跃于纸面,学生从视觉、听觉、知觉多层面感知教材,进而更好地体会和领悟文中所写事物的美好,感受美的熏陶。如全班学生在集体朗诵“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时,脑海里可出现春暖花开、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朗读“赶集似的聚拢来”时可体会欢乐非凡的热闹气氛,朗读“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时感悟气势磅礴的大自然之美。在美的体验下,学生能够收到情感文化的熏陶,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手抄报、板报制作、墙壁文化展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将江山图画、名言警句、历史文物、外国文化等通过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感受艺术美、风景美、人性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追求。

四、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注重情感性,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体验境界美、情感美,使学生从文本中认识到接触和认识到更多真、善、美的事物及品质,提升其审美需求,进而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完整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慧.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12(03):107-108.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47-01

关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在于对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语文魅力,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不小的考验,正如名言所述,“学生的吸收能力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养”。因此,为保证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稳步提升,就需要教师在自身语言素养上养成准确用语的习惯,这样也是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随着国家教育局课改水平的提升,让小学生的课本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融合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展开眼界、扩充知识面也是不小的好处,但是因为知识更加繁多,也就要求老师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通过深刻的解读文章,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而且对于文章的解读,并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表面的课文意思,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引领孩子们了解做人的道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也许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关,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参与课堂,那么这个课堂无疑是高效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也成为了现在教师最需关心的问题。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所需具备的条件才更多,他不仅仅要有这很强的文学底蕴,更要拥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它是汉语的深度延伸,融合着作者的诸多情感也因此才更不好教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认识语文、提升文学素养也更是不容易的事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特点

1、生动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保留学生孩童时代的纯真、活跃,也将课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让课文内容更加充满生动性与灵活性,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技巧与文学素养。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通常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其中的人生道理更是耐人寻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时候吸引人的并不是事例本身是否值得关注,而是讲故事的人是否风趣,是否能够将听众引入佳境。这也正应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燕杰的名言。在实际的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词义,为同学描绘出一个情景,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例如:教材中的《月光曲》一文中的“幽静”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安静幽雅”,虽然对于词的解释精准到位,可是学生却不能够深得体会,这时,老师可以根据词义来创立一个相符合的情景,这样学生可以参与的同时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深意,当然情景的创立可以由老师进行语言上的描述,也可以让同学进行适当的表演等课上活动。通过这种情景的设立让学生深处“幽静”的气氛中,体会别样的悠远意境。

2、典范性

教师也可以被称为孩子的第二父母,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就需要让教师的行为更具有规范性,用词更加的准确也可说是“为人师表”。正如巴金所述“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以及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的正面力量,采用标准的教学语言。小学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对于他们的思想也是影响最为深刻的阶段,孩子在这时的效仿能力也是最强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性语言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保证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可以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更是对学生的未来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国家标准教学用于,更要通过“全国普通话”的专业考核,以避免学生的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

3、科学性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意义,让他们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这些都成为了现在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学生的深刻理解要建立在教师对文章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语言、词义的体会,对学生的传达是都精准,这些都成为了学生是否能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就像《落花生》这一文中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落花生”的实际含义,这并不是花生的别称,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经过仔细的查询资料,以免导致教学上的错误。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用词精准,表达意思要清晰,思路要有条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其中的意味。就如“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坚决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根据断句方式的不同,就会有两种思路,“有人坚决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或者“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正确的,这两种理解会根据老师的引导,而产生不同的观念,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意对学生在思想上的统一或者让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之间的相互比重。授课中老师的教学用语要在适当的时候“惜字如金”“立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境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真正把握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 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6,28(02).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5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它评价框架的核心是对于“阅读素养”的界定。PIRLS2001将“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PIRLS阅读评价的框架中还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即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文本特征。

二、当前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但现阶段在课堂提问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提问目标不清晰、课堂提问数量过多、随意性强、问题缺乏思维含量、缺乏问题解决的过程等。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现在课堂中的提问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低层次思维问题过多,高层思维问题少,且教师不能驾驭,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PIRLS阅读素养测试对有效课堂提问带来的启示

1.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提高提问实效

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为我们提出了学生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目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应借助此内容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使问题与能力间形成关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问题设计:

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小村庄开始和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进行直接推论:小村庄的树和人类的做法有什么关系?

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检视并评价文本特征: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触动你,为什么?

这样的梳理作用有以下几个:

(1)清晰教学及提问目标。PIRLS阅读素养帮助教师清晰问题的指向,明确了每一个问题所指向的学生能力点是什么,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问题的数量,阅读教学的问题基本控制在5个以内,较原来的平均一节课38个问题减少了7倍。问题量的减少为学生挤出更多地潜心阅读、精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理清问题层次。在问题的设计上,按学生理解的过程、思维的层次梳理,教师课前通过填写就能梳理出课堂提问的层次,避免了课上提问深浅无标准的问题。

(3)提升问题思维含量。PIRLS测试的框架明确了思维的内容和层次,这也使教师提升了研读教材的水平,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探究问题解决过程

笔者试图在重点、难点内容里将问题、学生的思维路径及教师预设的解决方法加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研究学生的思维路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是必然趋势。如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核心问题梳理解答要点及学生思维路径、难点、解决方法:

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要点:1.人们对树木的漠视。2.人们无止境的贪婪。3.人们对树木与环境关系的无知。

学生思维路径:1.准确提取小村f变化及人与树关系的信息。2.抓住人们做法的关键词体会人们对树木的漠视。3.把人的做法关联起来看人们的欲望无止境,变本加厉。4.联系生活及相关知识,关联树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体会人类的无知。

点拨点:在信息提取后将信息关联深入体会。

解决方法:思维导图法,勾连各种关系,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6

1 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欣赏结合

在美术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灌输作用不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更多注重应用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作用,带领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的求知态度。所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需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并运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1.1 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1.2 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析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原因在于各个文化阶段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特点、现实意义、作家的主流思想,即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了解各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作者所展现的态度与思想。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和精神特征。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个性解放,提倡科学文化,肯定人权,并且在大量艺术作品中歌颂了人体美。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应多注重分析该类作品崇尚自由的思想,对神权的反对,对人体美的歌颂,深刻体会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又如,在中国古代作画时,常将地位较高的人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且身材较高大,通过其身材的伟岸来反映对他的尊敬,表现了当时对权势高的人的崇拜或畏惧等。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来领略艺术作品内涵,学生可全面体会艺术作品价值,提升艺术素养。

1.3 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2 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1 学生亲自参与艺术作品创作

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否则创造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4]。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现或验证其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通过学生手脑结合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独特体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绘画或其他艺术手工艺品的创作时,应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使学生在其中发掘自我艺术潜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修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方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来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己,亦可使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2.2 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在代表作品云集的展馆内,学生可经过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触觉中感知艺术内涵,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领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能展现的艺术魅力,学习艺术大师的精髓,从而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学生可以在博览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到本地的古老艺术特点,了解当地的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