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分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化分析论文

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联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将办公自动化应用到政府、军队等安全性要求

较高的机构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运用微机及相关外设,有效地管理和传输各种信息,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网络是一个中小型的局部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是自动化无纸办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实现联网办公时,由于覆盖面大,使用人员混杂,管理水平各异,往往不能保证公文在网络上安全传输和管理.

还有一些人专门在网络上从事信息破坏活动,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止信息被

泄露、修改和非法窃取成为当前网络办公自动化普及与应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办公自动化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将办公室日常处理各种事务和信息的过程,在办公主体—人的控制下,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自

动完成,这就是办公自动化.从信息处理的多层面和复杂性来讲,办公自动化可分以下三个层面或阶段:

(1)行文处理自动化主要指纵向和横向单位传递来的各类文件之接收、批阅与办理过程;本单位发往上述单

位文件的拟稿、审核、签发等过程;本单位内部各种报告、计划、总结等材料的形成以及逐级审核、审批过程;

文档一体化及综合档案管理.

(2)事务处理自动化主要包括各种行政事务(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秘书事务(会议安排、领导活动安

排、信息采编等);督办事务(领导交办事务督察、工作管理等);专业事务(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

个人事务(个人信息交流、个人通信录等).

(3)辅助决策自动化该层次的自动化是建立在前两个方面自动化基础上的,专门为负责人汇总各方面信息,

并就各种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依据而建立.其主要内容应建在领导综合查询平台下,提

供的信息主要是单位内部资金、经营等各方面情况的汇总及分析: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有关情况分析预测;国家

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及快速参考等.通过综合查询能使本单位领导自动、快速地得到决策所需的各种详实材料,

使决策更加及时、准确.

3安全的诸多因素

根据以上办公自动化特点的分析,系统的安全应主要包括数据与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安全两个方面;数据与

信息的完整性指数据不发生损坏或丢失,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系统安全指防止故意窃取和损坏数据.威

胁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1)数据完整性威胁因素

1)人类自身方面:主要是意外操作、缺乏经验、蓄意破坏等;2)自然灾难方面:包括地震、水灾、火灾、

电磁等;3)逻辑问题方面:包括应用软件错误、文件损坏、数据交换错误、操作系统错保、不恰当的用户

需求等:4)硬件故障方面:主要指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芯片、主板、存储介质、电源、I/O控制器等

发生故障;5)来自网络故障方面:网络故障包括网络连接问题(如网桥或路由器的缓冲不够大引起的阻塞),网

络接口卡和驱动程序问题以及辐射问题等.

(2)系统安全威胁因素

I)物理设备威胁:是指偷窃设备、直接读取设备、间谍行为等以直接方式对系统信息造成的威胁;2)线

缆连接威胁:包括拨号进入、连线或非连线(如磁场分析)窃听等方式窃取重要信息;3)身份鉴别威胁:包括口

令被破解、加密算法不周全等漏洞性因素;4)病毒或编程威胁:病毒袭击己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最大威胁.此外,

有的编程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编写一段程序代码隐藏在系统中,对系统安全构成威胁.4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由于众多的因素造成了对数据完整性威胁和安全威胁,因此,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必须建设一套完整的策

略和安全措施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

4.1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第一的原则:由于安全性和网络的性能(使用的灵活性、方便性、传输效率等)是一对矛盾,两者

不能兼得.建议选择前者,以牺牲网络的性能,来换取安全性的增强,但采取的措施应让用户感觉不到网络性

能受到的影响.2)多重保护的原则: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可能被攻破.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各重保护相互

补充,当一重保护被攻破时,其它重保护仍可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3)多层次((OSI参考模型中的逻辑层次)的

原则:如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实施包过滤,在表示层实施加密传送,在应用层设置专用程序代码、运行应用审计

软件,在应用层之上启动服务等.4)多个安全单元的原则:把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赋予多个安全单元,如路

由器、屏蔽子网、网关,形成了多道安全防线.5)网络分段的原则:网络分段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网络分

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网络可通过交换器连接各段.也可把网络分成若干IP子网,各子网通过路由器

连接,并在路由器上建立可访问表,来控制各子网的访问.6)最小授权的原则:对特权(超级)网络要有制约措

施,分散权力,以降低灾难程度.7)综合性原则: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应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制度(如

安全操作乃至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等)上以及安全教育上全面采取措施,相互弥补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安全漏洞.

4.2建立一套安全措施

办公自动化网络建立以后,在运用安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很好地协调系统的安全和系统的灵活性、开

放性,是在设计系统安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分析此类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特点,安全威胁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外界黑客或非法用户的侵入;二是病毒的侵害:三是内部人员闯入非允许进入的节点,获取非授权的资料;

四是设备发生问题影响网络的运行.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在设计方案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防

范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

1)建立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规章制度;2)严格划分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3)严格设定各种信息资源、设备

资源的使用权限:4)关键信息的传输采用端到端的专用加密工具:5)完善认证/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6)采用分

布授柳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7)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和第三方确认的控制措施;8)加强用户管理,防止非法侵入;

9)加强对用户下卸的软件进行病毒检查;10)定时备份,防止系统崩溃;1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3防止非法访问与数据丢失

由于办公自动化网络联接着许多重要的部门,网上一些信息资源有着很高的保密性.在网络设计方案中应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分别对网络层、系统设备层、应用层进行分级安全保护,采用一些专

用的软件和设备提高安全性.数据的安全保护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防止非法访问和防止数据丢失.

对于第一个方面,可以通过防火墙并利用CISCO路由器自带软件来实现.1)授权控制(Authentication):控制特定

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特定的应用.防火墙用专有的FTP和

Telnet进程取代了标准进程。FTP或者Telnet的请求只有经过防火墙认证般权后才能进行通信.HTTP认证服务运

行在Firewallgateway之上,可以保护在防火墙之后的所有的HTTP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制定用户授权策略,决定

哪些服务器或应用可以被用户访问.2)数据加密((Encryption):在通信节点配备Firewallgateway,可以将各个节

点定义成为一个加密域,形成了一个虚拟专用网VPN.3)地址转换(IPTranslation):管理员可决定哪些IP地址需

要映射成能够接入Internet的有效地址,哪些地址被屏蔽掉,不能接入Internet.4)在对操作系统(Windows2000

Server)访问检查设置功能中采取进入系统时口令检查;在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文件、记录和共享资源的访问许

可控制;对存储空间的访问进行保护;控制面板中的网络窗口定义网络资源的访问许可控制;用户管理系统建

立登录用户的帐户,规定用户在系统中各种操作的权利等保护措施.

对于防止数据丢失,采取的方法是:

1)利用磁带机对文件服务器上的系统数据进行定期备份.2)采用先进的UPS来防止外部电源断电而引起的

对网络使用的伤害.3)利用磁盘阵列做好重要数据的冗余备份,提高网上重要设备的自身容错能力.4)设计

的主机群应采用双机祸合容错结构,主辅机可以共享磁盘阵列资源,可以自动错误侦测,接管备援,恢复系统,

使整个主机群处于高可靠祸合工作状态,双机可以互为备份,两台机器之间可以均衡负载.

4.4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在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丢失的同时,应做到既防止公文信息被窃取、破坏和滥用,又有利于提高公文处理

效率,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取一套安全有效又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GeorgeMason(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Sandhu(圣得胡)提出的一种新型访问控制模

型.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权限与角色联系起来,在系统中根据工作应用的需要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创建相应的角色,

同时根据用户职务和责任指派合适的角色,用户通过所指派的角色获得相应的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访问.因此

可以极大地简化权限的管理,灵活地将用户从一个角色重新指派为另一个角色,给角色分配和撤销一些权限.它

支持最小特权、责任分离以及数据抽象三个基本的安全原则.

基于角色的安全性是指公文文档可被而且仅被预先定义的人员存取操作,在底层是网络和数据库安全性保

证,包括服务器存取控制、数据库存取控制表、加密、签名和用于鉴别的Domino/Notes和SSL(SecureSocketsLayer)

数字签名验证字.Domin。有以下访问类型(角色),按权限的高低依次有:管理者、设计者、编辑者、作者、读

者、投稿者等。而实际参与办公系统的有管理员、文书、办公室主任、局领导、科领导和科员等角色,由于在

该系统运行中,实际的角色权限还在动态改变,仍无法直接用Domino系统提供的权限,因此,提出通过映射关

系来实现(见表1).还必须借助Script动态的修改表单的域,实现对包括管理员在内的一些必要的限制.

如何根据应用的需求恰当地建立用户—角色—权限这三者之间多对多的映射关系,将是整个办公自动

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此外,所建立的映射关系,应提供灵活的配置功能,使映射关系具有可更

改和可扩充性,以适应可能变化的需求.为了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里定义了四张表以实现角色到用户、

角色到权限的分配.如表2}3}4}5所示.

在用户申请某操作时,系统需要检测用户所拥有的角色集,并根据这些角色集中所包含的权限来判断该用

户是否能进行该操作,如果可行则置许可证发放标记为真.同时,系统为了执行某些静态约束,比如同一用户

不能同属于两个互斥角色,还可以定义互斥角色表.约束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重要的安全策略,是对用户

执行权限的一些限制.静态约束在系统设计时定义,而动态约束在系统运行时执行.某个用户在系统中可能同

时拥有多个角色,但是在某一个工作过程中,当他充当其中一个角色的同时不能激活其另一个角色.例如在一

个文件的处理过程中,用户的拟稿角色和审批角色至多只能激活一个.又例如对用户阅读文件的时间期限,系

统也可以加以限制.

5小结

系统安全在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对系统安全设计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针对

非法访问,数据丢失和访问控制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尤其是“电子政务”建设热点的兴起,建设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热潮将会

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将会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t1]李海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与方法[叫.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陈江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分析闭.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10).

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2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 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 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 community 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2011) + 来源类别 (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 725 篇 (检索时间为2011 年 10 月 15 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 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 66 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 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 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 ace 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 CNKI(RefWork) 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 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 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 ace 仅可有效处理 CNKI 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 Bicomb 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 2001 至 2011 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2011 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 10 月 15 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 年仅能检索到 10 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 100 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 年开始保持在 85 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 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 Bicomb 软件对 2001~2011 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 10 篇的期刊有 21家,结果见表 1 和图 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 10 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 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 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 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 1 年,阀值为 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 366 个,连线 294 个,结果见图 4 和表 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 321 个,连线 315个,结果见图 5 和表 4。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 CiteSpaceII 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 (图 4) 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 (图 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由表 3 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 (见表 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 (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 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见图 6)。2003 年,顾小清在 《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而以“主题 (网络学习共同体) 或含 (网络学习社区) 或含 (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 (图 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 Web2.0 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 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 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 8 和图 9。从图 8 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 年之前。2005~2010 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 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 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 ace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 (b urs t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 366 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 321 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 10 和图 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 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 (学习共同体) 或含 (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 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 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 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 2.0 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 Bicomb 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 的 86 名研究学者 (频次累计百分比为 9.5861%) 数据,生成 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 Excel 文件输入 UCINET 软件,输出 ##h 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 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 12。从图 12 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概念 (见表 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 3 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 的研究机构共 26 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 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 6 和图 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统计工作信息化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1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2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统计信息的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统计数据管理由无制无序转变为有制有序。改变过去统计数据管理纸介质、磁介质并存方式,改变在资料管理和使用上缺乏规章制度,强调部门利益,甚至造成历史数据断挡、遗失及个别泄露商业秘密的状况,建立并执行基层及统计数据统一归档,分级分类使用制度。既要实现制度允许权限内的资源共享,又要依法保守商业秘密。资料归挡形式推行光盘形式,实现资料管理的安全化、制度化。

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 环境 数字图书馆 安全威胁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19-02

大数据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也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层面,图书馆数据流量也呈现出了级数非线性增长,大数据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数据量大,高速且高价值。这也使得图书馆数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数据的管理难度有了极大的增加,大数据平台也逐渐成为广大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如何保证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数据平台的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了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怎样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构建智能图书馆,这对于提升图书馆的市场竞争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 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图书馆说面临的安全威胁

1.1 数据中心IT系统安全需求

随着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当中,在图书馆体系的运用上,系统要求安全检测具备更加广泛的深度和需求,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的能耗急剧增加,档子运行的整体速度大幅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在研究大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图书馆数据中心系统部署可以真正的满足用户服务的需求,进而创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图书馆系统架构,这也是当前图书馆系统深入部署的有效前提,一般来说,传统的图书馆系统环境下,数据中心会设置相关的防范产品来控制数据流量的安全检测,而由于这些传统的安全策略对图书馆系统资源的耗能是非常大的,在加上图书馆数据流量总是出现延迟和数据丢失等问题也是非常的明显,很明显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高校、快速的服务需求,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在用户服务的时候还有可能会面临着木马、病毒等安全方面的威胁,除此之外,黑客还可以利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新模式进行攻击,所以,图书馆在复杂的大数据安全环境中,着呢用用加速、负载为单一的操作,对数据流在应用过程中只是做单一的处理,这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消除数据流在安全检测中出现延迟故障。

1.2 大数据给图书馆带来了新安全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加深,图书馆数据环境具有海量存储、计数递增等特点,与此同时,数据结构模式以及数据类型的多样性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导致数据处理的格式其可变性和处理速率也更加的不确定。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对云计算计数的依赖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因此要求图书馆与云服务商要签署符合大数据环境的云服务租赁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云服务的安全保障有效性和安全管理效率也要有本质上的提升。这也与图书馆大数据应用安全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虚拟化技术也是当前我国图书馆大数据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数据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允许用户访问和管理的方法,图书馆在利用虚拟化技术来改善图书馆系统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运营的实际成本,面临着数据中心系统设备异构化等安全问题。

1.3 黑客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发起攻击

在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以及获取读者需求的时候,黑客会运用大数据技术向图书馆发起攻击,首先,图书馆大数据平台存储着大量的系统管理以及用户服务等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客户的私密信息,而黑客通过对获取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图书馆的系统运营特点以及安全防范的相关措施,能够运用大数据决策对图书馆发起非常精准的攻击。

其次,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网络具备非常强的社会化属性,网络数据还附带复杂、敏感等特点,因此网络数据平台已经完成了不同图书馆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

1.4 读者自身面临的威胁

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健康和采集来获取读者的个体特征,这些数据在确保图书馆用户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泄露用户信息的威胁,而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系统管理与用户服务决策的有效性,图书馆会通过扩展用户数据采集的对象来不断提升大数据几何的数据价值。

首先,数据拥有者能够通过对大部分无关的数据分析来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由于体术管对一些相对比较敏感的数据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一状况也使得很多机遇大数据的图书馆所有权和使用权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其次,随着读者个性化阅读的不断提升,读者运用移动阅读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如今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下消除时间、地域、阅读环境以及阅读能力的主要模式。但是由于移动月底在带给读者阅读便利性的同时也间接的泄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

2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安全防范策略

2.1 增强安全防御能力

2.1.1 现安全威胁

首先,我们的图书馆在利用大数据技术保护系统与服务安全的时候,我们的研究人员要对提供监控设备采集的大数据安全资源进行综合的分析,明确恶意攻击的来源,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对相关的安全指标数据关系来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进而实现对非法攻击者的精准预测。

其次,在构建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时候,要尽量使用一些技术相对成熟且兼容性强的数据来分析图书馆数据流,针对图书馆大数据服务于安全管理的相关需求来制定专业的大数据资源,增强图书馆基于大数据安全威胁发现的主动性。

2.1.2 构建基于大数据安全威胁与防御能力的评估评价体系

大数据安全威胁与预防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图书馆精准评估安全威胁等级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关键体系,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安全威胁评估评价体系是图书馆服务信息与系统管理数据传输的重要载体,由于网络安全关系着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安全的可靠性,所以,图书馆在数据中心的网络传统评估中,要平均的在网络上部署大量的安全检测数据采集设备,进一步保证安全评估平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2 保证云计算计数和虚拟化数据的安全

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一般都会采用租赁等方式来采集图书信息,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对云服务平台的数据进行管理的传输的时候,图书馆最好是根据高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化管理,不断加强对读者阅读行为的安全管理,通过建立全面、高校的监控网络来进一步实现对数据流的全程较差监管,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数据出现非法监听和窃取。

2.3 制定实施科学的大数据安全管理策略

首先,大数据安全管理平台想要真正的实现安全管理和相关流程的整合,让我们的图书馆能够根据大数据安全信息来完成相关安全事件的管理和分析工作,因此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对图书馆监控设备采集数据信息的时候,要对数据进行预先的处理,只有保证了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用于图书馆管理和运用。

其次,图书馆安全管理平台还要通过实时的监督管理系统来对图书馆安全威胁问题进行检测和评估,并根据安全管理平台数据反馈来实现对图书馆大数据运用平台的参数设置,提升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强度。增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率。

3 结语

大数据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使得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出现了很多的不可预测攻击行为,导致图书馆大数据资源在采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们此次主要针Φ鼻拔夜大数据时代下现代化图书馆的安全威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解决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图书馆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蔡津津,郜新鑫,付建俐.基于业务元数据标准化的金融财经数据仓库及服务系统架构探讨[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2012.

[2] 周为钢,杨良怀,潘建,等.论智能交通大数据处理平台之构建[C]//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3.

[3] 乔向杰.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模式研究[C]//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2013.

[4] 谭胜淋,陈曦.大数据的标准化研究[C]//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4.

[5] 包磊,罗兵,孙越林.大数据时代的态势评估技术思考[C]//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2014.

[6] 尹素格,王健,张桂刚,等.大数据技术在精确空投系统中的应用[C]//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2014.

[7] 刘春琳,冷红.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城市关注平台的构建与应用[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4.

[8] 飞.大数据时代中国期刊的发展机遇与探索创新[C]//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4.

[9] 朱力纬,刘丽勤,王健.高校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10] 孙圣力,郑志高,王平,等.RTDP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C]//.2013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1] 张岚,郭俊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安全措施探讨[C]//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12] 韩俊,刘晓婷.科技期刊在“云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C]//科学评价促发展,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

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5

一、信任与我国家族企业治理

(一)信任与我国家族企业的信任特性

关于信任的概念,众说纷纭,既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理解,也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如甘比塔从微观的角度认为信任是一个人的主观意愿,即信任者在多大程度上有理由相信被信任者的动机会引导他或她去按照信任者的利益行动(Willamson,2001)。福山则从宏观上认为信任是一种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上的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信任度(福山,1998)。而国内学者李新春则从中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控制或治理机制,可以部分地代替法律等强制性约束制度,并指出对一个企业而言信任不是一项独立的资源,将它理解为一种制度环境或制度要素更为合理(李新春,2003)。所谓狭义上的信任就是指个人之间的人际信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表现为一种主观意愿;广义上则不仅可以指人际信任,还应包含制度信任,即人们表现出来的对制度环境或某项制度安排的信任。从以上关于信任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信任可以被理解为从绝对不信任到绝对信任的一个连续流。这种连续流可以是个体层面的也可以是社会层面的,而且,二者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相互分离。比如说福山就认为我国是一个低社会信任度和高个人信任度的国家。同时,信任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社会现象,而且可以将信任看作影响一个国家企业治理效率、治理机制选择的重要变量,或者就将其认为是一种治理机制。在本文的分析中,笔者更倾向于将信任看作是影响企业治理机制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福山从宏观的角度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信任体系,这种认识是值得肯定的。但简单地认为我国是低社会信任度的国家值得商榷。如果观察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就不难发现我国的信任结构是不能简单地用低信任度来描述的。因为,在家族或延伸的合作团体中存在着极高的信任。相比之下,普遍信任与特殊信任的区分较适合于我国的信任结构,但这两个概念是不清晰的。[1]相对于西方社会的普遍信任而言,我国是存在内外有别的特殊信任。我国信任结构的特殊性在于特定的家族主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或者说,特殊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与家庭、家族相联系的。对于家庭、家族或家族化成员(自己人)表现出高度信任,而对于非家族(化)成员(外人) 则表现出很低的信任或不信任。这种基于家族主义价值观之上的特殊主义信任被李新春定义为家族主义信任。这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特殊信任原则。

我国家族企业的信任正是建立在这种家族主义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最亲密成员之间的信任是一种本能的、潜意识的充分信任,因而,家族企业内部大量主要岗位都由他们占据。而对于家族企业内部的“族人”、“外人”则按照先生的“差序格局”原则,由亲到疏,信任程度也不断下降。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家族企业内非至亲的信任不是本能的、潜意识的充分信任,而是一个建立在个人特征化的信任编码、历史记录和动态的分类管理方式上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准家族化” 、“关系网络化”的过程。最初的信任仍然是建立在自然信任分类的基础上的,自然信任分类是通过一些重要的关系特征来识别,如家族化差序结构与信任的基本对应关系。然后,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声誉、口碑不断积累对彼此的信任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排除不值得信任的人而逐渐重用值得信任之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重要,即“至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不信任的行为,家族企业主(家长)可以容忍,并可能给予他多次机会改过,这种本能的信任相当强烈;而“族人”虽然在信任的起点上比“外人”要高,但是最终和“外人”一样,即使信任程度能够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但最终都难以达到与“至亲”相同的信任(这种趋势随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家族意识越来越淡薄的情况下愈加明显),而且,这种信任是不够稳定的,它必须借助一些附加的抵押(这种抵押可以是隐性的情感契约,也可以是显性的物质或报酬抵押)。由于这种信任的脆弱性,一旦出现不信任行为,这些人的信任度将迅速下降,甚至被逐出家族企业。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家族主义信任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影响

我国家族企业普遍的特殊性信任在李新春看来就是家族主义信任。这种信任特性的形成与我国长期来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家族主义传统密切相关。但是,这种信任体系显然是难以无限拓展的。一方面家庭、家族成员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不断与外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检验信任需要成本。因此,家族信任只能是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内。

因而,这种信任特性就成了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变量。在企业的创业初期,经营规模小,拥有一个彼此充分信任,目标高度一致的团队是关键。家庭由于其天然的经济组织及家长权威、家庭成员之间心领神会等特性使其成为最好的企业创业组织形式。显然,家族信任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家族企业成为企业创业初期的基本组织形式的主要原因。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信任开始受到其固有的半封闭特性的限制,逐渐影响到企业的效率。然而,家族企业主一方面仍然要牢牢控制住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适当调整其信任结构来适当提高企业效率。于是,家族企业主尝试着通过让信任起点较高的“族人”进入企业,并通过重复接触,对经得起信任检验的人委以较重要的任务,扩展信任半径,提高企业的适应性。此时,企业也开始考虑融入外部财务资本问题,但由于外部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也难以对家族企业产生信任,因而此时家族企业的外部融资很少,即使有,也主要是进入企业的“族人”所带来的借款,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借款具有“抵押物”的性质。①

家族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族人”进入企业也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对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需要。此时,家族企业主又将其视角转向其“社交圈子”,因为这一部分“外人”相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接触的“外人”而言,他们的信任起点又要稍高。尤其,通过“圈子”内成员之间相互传递的信息和口碑,再加上“圈子”内的集体惩罚和声誉效应,“圈子”内的人或“圈子”内的人介绍的人成为家族企业扩充其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第三重备选择集。但此时,信任中的情感成分已经不高,更多地注重理性的算计信任(Williamson)。这些与家族企业主“圈子”相关的“外人”进入家族企业,一方面仍然会带有一些“抵押物”,如“圈子”内的友谊、声誉以及承诺等;另一方面,与算计信任相关的正式契约也逐渐普遍起来。此时,家族企业的治理出现了关系治理和正式契约治理并存的局面。家族企业治理向现代企业治理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家族企业主的社交圈子是有限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如通过朋友的朋友而延伸。但随着“圈子”的扩大,基于情感等非理性的信任成分会不断下降,而代之以基于理性算计的正式契约的制度性信任(也即西方的普遍信任)。当家族企业主已经大量向“圈子”外或者说信任起点非常低的“外人”开始融入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时,基于制度信任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就得以建立起来了。当然,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作为“外人”的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的投资者的积极谈判是非常重要的促进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家族主义信任对我国家族企业不同时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家族主义信任本身并不是故步自封的,也不是一个完全静止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适应性的动态的概念。它是低普遍社会信任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是连接高普遍社会信任的桥梁。因而,我们将信任分为:家族信任、泛家族化信任、网络信任②和普遍信任四种形式,前面三种都可以称为家族主义信任。[2]在这个家族主义信任拓展的连续流的四个阶段上,家族企业主将相机地选择治理机制。

二、专业化分工与我国家族企业治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成长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而更多的是表现为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入,能够持续裂变出新的部门和岗位。建立在专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分工可以带来“合作剩余”,它是要素所有者凭借集体协作获得的超过各自单个活动收益的总和,不仅包括一般的企业剩余,还包括全部的要素准租金,由“协作力”和“集体力”产生的效益。[3]

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是家族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需求越来越难以预测,企业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明显增强,客观上对企业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企业家个体来说,其企业家能力不是一个恒量,也许能够跟随环境的变化和后天的积累更加提高,但也有可能是对外部迅速变化的环境越来越把握不住,企业家能力迅速下降。我国家族企业的创业者(企业家)绝大多数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因而其企业家能力下降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内部分工也不得不深化,如家族企业的创业初期,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分工,企业主往往集经理、会计、营销人员于一体,属于典型的个体企业。但是,在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再神通广大的企业家都难以集所有的事情于一身。

因而,无论是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还是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经营工作,家族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实现专业化分工。家族企业早期的分工几乎没有考虑专业化要求,主要是建立在经验、热情和默契的基础之上。但是,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在超越家族范围之外搜寻和引入具备专门知识的外部人力资本作为人成为迫切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营销、技术、财务甚至是总经理的岗位让给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外人”也成为必须。因为,只有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才能为家族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才能保障家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相应地,家族成员则可能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能力或相关的培训而不得不让出相关的岗位。可见,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Berle和Means(1932)所指出的“两权分离”的过程,对于委托问题的治理也就成了家族企业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是,我国家族企业对引入外部人力资本往往是消极的。因为,虽然引入外部人力资本可能会给家族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但这是有条件的,即能够保障外部人按照家族企业主的意愿行事,为家族企业主的效用最大化而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家族企业构建完整有效的治理机制,而构建复杂的治理机制,对人进行监督、激励,还要让家族成员退出原有的岗位,都给家族企业主带来了现实的成本。显然,只有预期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大于家族企业付出的现实成本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的家族企业主才可能引入外部专业人。

所以,在专业化分工要求不是特别强烈时,家族企业将不会引入外部专业人,采用家族伦理治理(古典治理)模式;而当专业化分工要求比较高时,家族企业主仍然会在权衡预期收益和治理成本之后进行选择,而且选择的次序也是按照治理成本由小到大的顺序,结合前文中家族主义信任对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家族企业主对人的选择顺序是族人――圈内人――外人。而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则相应是泛家族治理――网络式治理③――现代式治理。

三、信任、专业化分工与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一个综合性描述框架

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85)所强调的资产专用性是关系契约形成的重要变量一样,笔者认为,信任也是形成关系契约非常重要的变量,这一点在家族企业治理机制演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演变就是由基于高度情感信任的关系契约治理向基于普遍社会信任、制度信任的正式契约治理转变的过程。其中,信任形式的转变是基础。本文在周立新[4]将信任分为家族信任(基于家族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信任,即基于血缘、亲缘、姻缘基础之上的信任)、泛家族信任(基于地缘、业缘、学缘基础之上的信任)和社会信任(靠法律、法规制度和道德规范维系的普遍主义信任)三大类的基础上增加一种网络式信任。这种信任是从泛家族信任中独立出来的一种集情感信任和算计信任于一身的信任,由于它不同于泛家族信任先将信任对象“准家族化”之后给予普遍的情感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主动降低情感信任而辅以正式契约的制度信任,并且它是由特殊信任向社会普遍信任过渡的重要中间形式,因而有独立成类的必要性。信任对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信任度越高,包含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就越低。

显然,信任不是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的唯一重要的变量。家族企业主对治理机制的选择是在权衡交易成本节约和企业效率提高两者的基础上作出的。而影响企业效率(或者说家族企业主效用)的一个关键变量是专业化分工。一般来说,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外部不确定性越大,企业规模越大,专业化分工(主要指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就越高。同时,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企业的效率越高。因而,专业化分工也是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的重要变量。

那么,信任和专业化分工是彼此孤立地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对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中,它们相互影响并最后共同决定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通常而言,信任度越低,即使外部环境迫切要求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家族企业主也会因为担心外部人不可信任而不愿意引进外部专业人力资本。同样,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高则越要求较高的社会普遍信任,因为,如果不存在较高的普遍社会信任,则道德风险盛行,成本高昂,进而影响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因而,信任和专业化分工相互影响,并最终分别通过影响交易成本和企业效率进而决定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我们用以下综合性描述框架来分析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模式:

1-当社会普遍信任程度很低时,创业者往往会用基于血缘关系的高度家族信任予以替代社会信任,以家族企业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创业形式。原因在于,家族信任尤其是至亲间的信任是自发和相互的,而且由于家族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彼此的习性非常了解。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充分信任大大降低了缔约成本、成本等交易成本。尤其是在企业处于创业初期,家族成员在“共患难”的情况下,这种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当专业化分工程度也很低的情况下(如传统产业的小规模家族企业),家族内部成员足以应付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家族企业主“能人”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进一步树立了家族企业主的权威。此时,集“企业家”、“核心签约人”、“家长”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家族企业主本身就是效率的代表。因而,在社会普遍信任很低,专业化分工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古典式治理机制由于其低交易成本和高效率成为家族企业最佳的治理机制。当然,随着专业化分工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家族企业主“能人”的作用明显减弱,但如果由于没有引进外部专业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低于基于家族信任而节约的交易成本所带来的收益增加,则古典式治理机制仍然是家族企业的最佳治理机制选择。

2-当普遍社会信任为中等程度信任时,家族主义信任会向“族人”及“族人”之外的人拓展,在这一阶段,基于地缘、友缘、学缘基础的外人会通过家族企业主实行的“养亲”、“姻亲”、“干亲”、“盟亲”等方式“准家族化”。[5]通过引入身份和情感等抵押品使被“准家族化”的外人的可信度大幅度提高。显然,这种带有抵押品的情感信任仍然是一种非制度信任,由于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各种正式的契约,也不会有太多的监督,此时的交易成本仍然较低。当专业化分工程度要求不高时,通过引入“准家族化”的外人,一方面能够满足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使家族企业保持较高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家族企业主能够安心地从繁多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享受闲暇等带来的其他效用。此时,通过权衡交易成本、家族企业主自身效用,这一阶段的家族企业会选择泛家族式治理机制。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家族企业较多地采用这种治理机制。

3-正如前文分析中所指出的网络式信任是从泛家族信任中独立出来的一样,网络式治理机制与泛家族治理机制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是,网络式治理机制是在普遍信任程度为中等,但专业化分工要求很高,家族企业为适应这种外部环境而采用网络化集群发展模式后,网络内部的家族企业所采用的治理模式。其根本特征在于集基于情感信任的关系契约治理和基于制度信任的正式契约治理于一身。当普遍信任为中等程度信任,且专业化分工要求很高时,家族企业主通过“准家族化”的外部人数量是有限的,并难以满足高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此时,家族主义信任会进一步拓展,家族企业主个人社交圈子中的外人大量通过“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方式进入网络内部各家族企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外人是带着“朋友的情面、保障”的抵押进入家族企业而信任程度会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家族企业主对这些外人采用基于情感信任的关系契约治理;另一方面,毕竟社交圈子的扩大使得总体情感信任程度大幅下降,为了防范风险,家族企业主不得不部分地实施基于制度信任的正式契约。于是,家族企业主通过这种适中的交易成本来满足高度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获得较高的企业效率。

4-当社会普遍信任程度非常高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表现为非人格化的制度信任,并且在这种信任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职业经理人)市场等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非人格化交易的机制。由于这些完备的市场治理机制的形成,家族企业主可以大胆地引入“外人”,并辅以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可以使家族企业以适中的交易成本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即使是在专业化分工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家族企业主也可以通过引入“外人”,在不降低企业效率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闲暇等带来的效用。因而,在社会普遍信任程度很高的情况下,现代式企业治理机制是家族企业的理想选择。

注 释:

①对于这一过程的分析,几乎被所有研究家族企业的学者所忽视,也许他们认为家族企业的研究对于“族人”进入企业这一过程应该是给定的或假定的。但本文认为“族人”与“外人” 除了在信任起点上有区别外,对家族企业主来说没有其他方面的差异,利他主义更多的只是发生在“至亲”之间。因而,本文认为分析这一过程对理解家族企业治理机制完整的演进过程是必要的。

② 网络信任是笔者从周立新(2006)教授的“泛家族信任”中剥离出的一种非“准家族化”的对于 “圈内人”的信任形式,是一种集情感信任和算计信任于一身的信任。

③ 网络式治理是笔者从“泛家族治理机制”中延伸出来的与“网络信任”对应的一种家族企业治理机制形式,所谓网络式治理机制,就是处于家族企业网络内部的特定企业利用网络内部的信息共享、集体惩罚等自发机制来防范引入外部(网络内部)专业化人力资本(主要指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及外部(网络内部)投资者所提供财务资本被家族企业主盘剥的道德风险的治理机制。与同市场、科层平行的混合治理形式的“网络治理”不同,“网络式治理”强调的是家族企业网络中单个企业自身的治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管理世界,2002,6.

[2]储小平.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J].学术研究,2003,11.

[3]黄桂田,李正全.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J].经济研究,2002,1.

[4]周立新.家族企业网络演化:一个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求索,2006,5.

[5]余立智.家族企业的成长机理与变迁路径[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

Trust, Specialized Divis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 Family

Enterprise Governance Mechanisms

Ding JianjunChen Chiping2Abstract:Trust and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are the main variables which influence the family business to choose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rough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ust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of clannishness ,andthe influence on the family business governance mechanisms choice by the degree of trust and professional division,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framework of family business governance mechanisms choicefrom the two-dimension based on trust andspecialized division, i.e., the family business owners, through weigh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influenced by trust)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enterprises(influenced by the professional division) , choosing classical governance, pan-family management, network management and modern governance mechanism accordingly.

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资源深层开发 图书馆

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益于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带来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信息资源的快速膨胀得益于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区域熟练的应用,出现了图书馆的繁荣景象。

网络信息时代的服务,海量的网络资源以及不断开发扩容,它的检索方式和手段的变化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全新的概念,信息服务应该是面向一切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所开展的社会化信息开发,组织提供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所藏,而融入到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

1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多种理解。考察历史,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数量的不断增加,信息作用的日趋扩展,信息本质研究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人们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科学本身的知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鉴于此,我们不妨将图书馆资源划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部分,内部资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泛指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网络资源、检索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等一切资源;狭义而言专指文献资源、数据库网络资源和各类检索资源。用户需要与信息资源的矛盾是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解决或缓解这对矛盾的主要形式就是要做好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工作,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挖掘,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和信息自身有序化分布的内在规律,想出切实可行的如何提高高品质的优质服务,就是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服务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才是信息资源实施深层次开发的主要形式之一。

1.1更新观念,以创新意识来塑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形象

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冲击,首先必须做的就是更新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发展方向。在更新观念方面,应摒弃一切阻碍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陈旧僵化的观念和体制,要认识和掌握有关市场的知识和原理,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则来组织信息服务的营销,以满足市场(用户)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为用户提供适用信息和竞争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实效性来考察其综合服务水平。同时,要确立图书馆信息服务时社会信息咨询业正规军、主力军的观念,锁定一批固定的用户群,占有自己的市场,在树立创新意识方面应改变长期吃皇粮、旱涝保收、亢员过多、管理混乱、好坏一样的不良状况,以提倡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先导,以能者上庸者下和竞争上岗、分流的强化科学管理,制定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制约监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快向社会化、规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真正树立起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作用。

1.2深化服务内容,多层次开展信息服务

在当今信息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应对信息服务重新认识和界定,按服务内容和用户需要,可将图书馆信息服务重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一继续发展参考咨询、代查、课题服务等以及编辑专项等信息服务,同时利用计算机开展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信息服务。其二能够体现图书馆信息服务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尤其是对所提供用户信息内容的精确度和相关度,这也将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及价值标准。

1.3调整只是结构,加强信息队伍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的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及其传递更加多维化、网络化和拟人化。同时,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而来的风险几率不断扩大。这一切都迫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者必须行动起来,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重塑自身的知识形象。否则,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服务工作。由于信息服务工作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显著的特性,决定了人才在该工作中的至关重要性,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不通层次的人加工出来的信息产品是不一样的,而信息服务人员就必须具备高深多种知识,能够在网上取材并进行高难度的快速加工,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识信息予以解读。所以人才的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决定信息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人们常说信息服务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市场原理知识和公关意识、知识面广和博学多才的素质,这样一个横向的知识水平,以及某一门学科专业较深的纵向的知识结构,以此而成为具有充分背景科学知识和信息分析与研究能力的专家。曾经有一位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在下一个世纪里,这一名言再现。

2 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的内在机理

事实上,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实施开发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如何实现信息本体资源内部各层次形态的不断变化,即由一般信息向知识信息、情报信息的顺利转化,并制成用户能够实际利用的知识产品和情报产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信息、知识和情报?三者存在怎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如何转换的呢?

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是世界上某一客观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和其运动规律及特点的表象,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知识则是人类通过信息感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多次反应形成的认识,它是人类大脑重新组合形成的序列化的信息。情报则是人们意识、决策和行动中排除不确定所需要的特定制式和特定信息。信息、制式和情报都可以记录、编码、存储和传递,并且三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服务工作,就是要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图书馆各自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对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选配、科学的整合和深层次加工,使之成为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序列化的知识信息,并且还要不断转换为便于用户交流、吸收、利用的具有较强方向性、针对性的情报信息。要做好以下工作,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过去注重以传递利用文献这一物质载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服务模式向以交流、利用信息、知识和情报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从以提供知识信息、文献信息为主向以增强用户的信息意识、情报转化利用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以及多功能、深层次的综合开发社会信息资源,尤其是特定用户对象需要的情报资源的现代服务体系转变。

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

3.1 开发信息资源中的预测性资源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要求科研人员掌握静态信息资源中的情报,而且需要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以及各个学科当前以致将来的研究热点、学科带头人,并预测出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仅开发出静态式的信息产品、情报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特别是科研型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改变现有的情报服务方法,努力提供战略性情报的服务方法,动态性综合报道各类信息资源,帮助用户掌握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动态变化,克服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

寻找学科研究热点。一般来说,在某一阶段信息资源(如期刊上登载的论文)中所涉及到的最集中的主题,论文引文中引用最多的知识单元的相关主题,用户检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检索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主题范围内的研究活动相对于其他主题要活跃,这个主题也就代表着这一阶段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可通过设计一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分别对主题词标引频率,主题被引频率和检索主题词词频进行数量? 计,加权计算得到权值大的主题词,有信息专业人员加以分析以后再向用户报道莫以学科的研究热点,增强情报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3.2 提高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虽然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也采取了参考咨询、跟踪服务、主题服务等服务方式,解决了不少教学、科研、生产、管理中难题,但是这种服务提供给用户的大多是现成的目录、索引、文摘、数据或者是信息、动态等之类的知识信息,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事实上,不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多么周到,都不能代替用户自己掌握这种本领。而一个现代型用户若不懂得信息检索知识,不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社会上的、科研中的发展动态及情报,不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主要的信息发源地,不掌握鉴别、判断信息知识情报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方法,他们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的检索效果除了取决于检索者的检索知识和信息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专业水平以及语言能力,如果熟悉专业的用户掌握了检索方法,在辅之以信息人员待检,就能提高检索中查全率和查准率。

由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县级技术在图书馆中逐步应用,用户在进行脱机、联机检索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数据数据库自娱在哪的构成和特点,尤其在联机检索系统中主题词的选择、提问式的构造等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接受具体的指导。因此提高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