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1
1.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合作,而在企业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团队建设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产生巨大的团队力量
通过团队建设,团队内的每个成员之间可以有效实现知识和技术互补,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变得和睦、融洽,有利于提高团队在处理问题和作出决策时的效率。相比起个体,团队往往更具战斗力,因为能够集思广益,以及做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每个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共同协作,从而形成1+1>2的力量。
1.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由于团队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因此能够很自然地有效形成企业的向心力,这种强烈的凝聚力可以减少企业内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使企业的工作氛围更加融洽,提升成员交流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1.3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相比起独立工作或者分散工作,团队工作的形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更能形成民主的工作氛围,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团队内的共同进步和互相激励,有利于推动员工不断进步和进行创造,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团队也会因此变得更具力量。
2.围绕特色企业文化而进行的企业团队精神文明建设
曾经有学者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偷不走、买不到、拆不开、带不去、流不掉的,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就是企业文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提出,一个企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依靠的不是管理技能或者结构形式,而是企业的精神力量,我们称之为信念,以及这种信念对于企业中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可见,企业精神文化对于企业团队的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团队整体的道德观、价值观、管理方式、决策准则等上,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的质量和企业信誉度都有直接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团队的战斗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不但使企业内部朝气蓬勃,还能向外部人员展示出优良的企业形象。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在我国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的影响下,我国人民普遍具有仁爱、守礼、诚信、勤劳、不屈等传统美德和精神,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拥有先天性的优势。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团队精神更加健康地发展。
3.现代企业在团队建设上的对策
现代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大、变化幅度大而频率高等现状,因此要想在这时期的竞争中处于主动、有利的位置,就要主动地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通过注重特色企业文化的团队建设工作,有效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在新时期,我们在团队建设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积极借鉴国内外在团队建设上的优秀经验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还比较传统,为了适应以人为本、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环境,我国企业需要想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团队建设方式进行借鉴学习,以便更有效率地从传统观念和模式中转变过来,积极主动地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参加由各企业组成的团队建设分享会、阅读有关现代企业团队建设的书籍、报刊等方式,学习和认识现代团队建设的先进方法、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企业高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2在发挥我国传统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设高效的团队
企业的一次成功,往往不是单纯的是某个一个团队的功劳,而是依靠设计、管理、生产和市场等阶层的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优秀发挥所得的,例如企业中一项新产品,它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的,在每个环节中至少需要一个团队,特别是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重点生产环节中,没有精干的团队作为支持是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在企业的团队建设时,要注意贯彻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不但要讲求每个团队内部的交流合作,还要注重多个团队之间的配合,简单来说就是将整个企业看作一个大型团队来发展。通过合理的团队建设以及团队分工,有针对性地分配人员和工作,促进团队之间的工作与合作效率。
3.3团队建设要向国际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国企业迎来了很多来自国际的机遇和挑战,进入国际市场后,企业所感受到竞争就会更大,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很多企业往往会在时代的大流中迷失自我,发现企业自身的特色企业文化并不适合国际化市场的经营生产,因而抛弃了过往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方式,从而对企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其实对于市场上的文化差异性,我们应该正视它,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对自身产品进行国际化,积极向外推广企业的理念和产品特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企业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使团队建设走向国际化的目的。
3.4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团队建设和企业特色文化营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在企业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则会使团队建设和企业发展事半功倍。目前,我国企业受国外企业的管理理念所影响,认为只要加强企业内对员工规定的约束力,就能使团队变得更有凝聚力,但其实不然,相比起死板、强制性的管理制度,人们显然更倾向于人性化的管理。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吸收前人优秀的道德思想,在企业的管理中要体现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以德服人等。另外,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结合的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工资与其个人和所在团队的绩效挂钩,促使员工不断主动积极地寻求团队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团队建设和企业特色文化形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以特色企业文化为视角出发进行团队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在保持自身企业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借鉴和实现国际化,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大流。
参考文献:
[1]翁维玲.浅议现代企业的团队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62)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建设类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建设类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团队为研究个案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2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设教学团队,加强优质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教学团队是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成员相对稳定,合作氛围浓厚,队伍结构合理,在教学建设和改革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具有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潜力。
教学团队负责人一般具有高级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具有一定的团队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能承担本团队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与本团队教学建设、改革与研究工作;积极参加团队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承担团队负责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
二、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一)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结构
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学校要聘请、引进或培养行业、企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家、“教学名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带头人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升本专业群的行业影响力;另一方面安排专业带头人到企业进行实践,与企业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提升专业带头人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2、骨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培养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队伍,通过企业合作、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根据本专业的发展需求,遴选一些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以及管理经验,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和企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企业先进的技术以及经验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完美结合,提高团队骨干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3、青年教师培养。学校要制定新老教师师徒结对培养制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更快融入到教学团队成员中去。制定和完善青年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落实新教师暑假下企业锻炼的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和科研活动,提供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
4、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学生多层次教学需求,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完善其考核机制。制定兼职教师奖惩办法,对教学表现突出、教学效果优秀的兼职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对教学评价较差的兼职教师及时予以解聘。
(二)制定激励措施,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要把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制定远期与近期建设规划,完善教学团队相关管理制度。
学校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学团队,把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经费列入教学经费,加大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校级教学团队,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在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时,优先从校级教学团队中择优推荐。
学校要完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将团队考核评价与成员考核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考核评价与定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建立公正公平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
将教学团队考核工作与学校岗位考核相结合,校级以上的教学团队带头人,直接聘任为校聘岗,考核时针对立项建设目标进行,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学团队,将取消其享受的一切待遇。
三、建设类高职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建设类高职,从2011年开始组织申报学校教学团队,首轮共申报通过了25个教学团队,申报的团队类别围绕着课程教学、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创新教育、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等,其中课程教学团队8个,专业建设团队 9个,精品课程团队3个,创新教育团队1个,信息化教学团队1个,技能大赛团队1个,校企合作团队1个,双师队伍团队1个。
学校教学团队都围绕着建设类五年制高职的工作实际,25个教学团队打破了传统专业教研室的束缚,充分体现了建设类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学校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团队的管理办法,既有激励制度和经费支持,又有制度保障和评价机制。例如《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团队考核评价办法(草案)》,对教学团队进行定期的考核评分。
自组建以来,学校凸显了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以《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团队为例进行了研究,该团队以“规范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培养目标,探索出“阶段化、单元化、现代化”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团队也被评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一)明确团队目标,优选团队带头人。让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制定明确的团队工作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的首要任务,这样团队成员才会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相互配合,提高教学团队的工作效能。
学校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团队内涵建设作为团队成员的共同工作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增强教学团队的教科研能力。
教学团队的核心是团队带头人,他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带头人需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水平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在教学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
《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工程施工课程》团队带头人具备了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学成绩卓著,及时跟踪智能建筑产业行业发展,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主持过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在楼宇智能化专业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优化团队规模,合理配置成员。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应该具有合理的团队规模,人员结构搭配合理,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实操能力强的高级职称专业教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
学校教学团队在成员的配置上,按照成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来组建一支中高级职称搭配合理的教学团队。对于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任务和以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低于1名;对于以课程群和系列课程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低于2名;对于以专业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3名。
学校房地产专业教学团队、物业管理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工程造价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园林工程技术教学团队、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团队、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团队、市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等团队成员中均具备了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成员,团队成员中不仅有校内专职教师,还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年龄结构上,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
(三)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制定了《专业带头人评聘管理制度》、《高技能教师奖励制度》、《教师进修管理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对取得各种职业资格制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支持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制定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办法,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政策上将给予倾斜,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团队成员到企业一线挂职实践,指导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支持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
总之,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类高职应通过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打造一批既具备较高教学能力,又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从而更好地培养建设行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王浩.五年制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4.6.
[3]邵春芳,卢军.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方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高校教学团队 动态评价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06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后来对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①但现在存在一种现象,不少教学团队注重的是教学团队的评选而轻视教学团队后续建设的问题,往往在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某个级别的教学团队之后,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教学团队立项之日即为团队终结之时,也就失去了团队评选的意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综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和教育部对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②同时结合教学团队的内涵和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③试图从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六个方面,通过对所建教学团队的定期考核,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实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评价,④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结果以期达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管理,并且进一步为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和建设的改进向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后期管理与单纯的教学团队评选所遵循的原则⑤不尽相同,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客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需要来源于团队教学工作的实际,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团队在一个时间段的内涵、特征以及阶段性目标。同时,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实际中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指标少而精,便于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客观性和实用性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反映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求在符合教学团队客观实际的前提下,要突出主要指标,以便获取教学团队的相关资料和进行测量和评价。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对象不仅考虑团队的结构,而且还考虑团队带头人、团队的教学工作以及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前者是定量指标,易于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和评判,而后者是定性指标,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难进行量化评价。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定量指标为主,以定性指标为辅,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教学团队是一个由目标、人员、定位、职权和计划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选取需要考虑各个评价指标要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全面、合理地反映评价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所选取的各个指标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尽量避免信息上的重复。
2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1)团队结构:包括教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4个领域层。将教龄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1―长教龄教师(21年及以上)所占比例(%),C2―中教龄教师(11至20年)所占比例(%),C3―短教龄教师(10年及以下)所占比例(%);将职称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4―中级职称(讲师)所占比例(%),C5―高级职称(副教授)所占比例(%),C6―高级职称(教授)所占比例(%);将学历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7―硕士所占比例(%),C8―博士所占比例(%);将学缘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9―最终获得学历学位来自校外的教师所占比例(%),C10―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
(2)团队带头人:包括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领域层。将教学能力分解为3个指标:C11―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C12―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C13―每学年给本科生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门);将学术能力分解2个指标:C14―近三年承担的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数(个),C15―近三年出版专著数和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将领导能力分解为2个指标:C16―团队带头人自身的人格魅力,C17―团队带头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等能力。
(3)团队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6个领域层。将课堂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18―团队成员合作上课数(包括课程门数和课时数),C19―多媒体授课利用率(%),C20―启发式、项目驱动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实践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21―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C22―指导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数(个),C23―实践类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建设分解为3个指标:C24―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开发的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群数(门),C25―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使用率(%),C26―多功能模块的课程设计;将教材建设分解为2个指标:C27―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编写出版的教材数(门),C28―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的配套建设;将教学改革分解为2个指标:C29―近三年团队成员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数(个),C30―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分解为2个指标:C31―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C32―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水平。
(4)团队运行管理:包括团队环境和内部运作2个领域层。将团队环境分解为2个指标:C33―学校对团队建设的投入经费(万元),C34―团队内部呈现的教学科研氛围;将内部运作分解为3个指标:C35―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度和协作力,C36―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C37―影响团队士气的绩效激励机制。
(5)团队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1个领域层。创新能力分解为4个指标:C38―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人次,C39―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数目(个),C40―学生在各类刊物数(篇),C41―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项目人次(人)。
(6)团队科研工作:包括学术研究1个领域层。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C42―科研项目与科研获奖数(个),C43―科研论文数(篇),C44―发表专著数(本),C45―杰出人才数(个)。
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模型
第一步 建立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基于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设“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为目标层P层,“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共6个方面为准则层A层,为了考察更加全面、科学,准则层A层可具体细化为“教龄结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团队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等17个方面为子准则层B层,方案层C层可细化为“长教龄教师所占比例、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等45个观测点C1-C45作为最低层。“目标层(P)一准则层(A)一子准则层(B)一方案层(C)”四者构成一个逐层支配的递阶层次关系。
第二步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完成层次结构模型后,由专家组根据两轮的咨询结果以及1~9标度值表,首先将各层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再进行赋值,然后利用专家的打分表计算出各指标赋值的平均数,从而可以构造出各层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群。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根据专家组赋值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之后,下一步要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⑥⑦层次单排序是本层次中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所以,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计算满足 =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其中为的最大特征值,则是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的分量即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相应评价指标单排序的权值。
第四步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即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按照自上而下逐层顺序进行,针对目标层下面的准则层,它的层次单排序就是总排序。即层次总排序只涉及子准则层和方案层。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的权值的合理性,需要对其进行与层次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例如,检验子准则层总排序的权值是否合理,可以通过计算公式 = 来判断。其中,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当≤0.10时,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重构。
为了确定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指数,需要将评价结果依据所得的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定义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种状态。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分类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构建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还没有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今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加以实证检验,在实际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予以修正和完善。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09440),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BYJXZD201009)
注释
① 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0-72.
② 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
③ 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探索,2010(3):92-93.
④ 王松涛.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企业管理,2012(1):37-38.
⑤ 李铁.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2012(15):27-28.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4
(一)教学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优秀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学生是一贯有益的。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有经验有创新,青年教师创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通过老、中、青三代老师的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地传承本院本课程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教学特点,保证优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续。
(二)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三)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二、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三、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
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交流机制,成员积极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交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为了进行示范和分享,应撰写1~2篇简讯至学院网站。通过不定期的答疑、课程沙龙和网络手段等,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充分。青年教师可以利用人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为师生交流注入新活力。面向校外,定期开展沙龙或其他活动与其他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相互进行探讨交流,汲取经验。同时深入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安排教师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演讲交流。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外部环境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都有一些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团队自身的建设,而对团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考虑得比较少,致使团队建设受到环境的制约,建设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人长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人的成长和工作效果。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具有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高度重视宏观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使人奋发向上,深感必须迅速提高自己的环境。构建生态教师团队所需要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即企业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电力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1.地域环境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是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的直属部门,能与湖南省超高压管理局、湖南省输变电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实验所等专业性很强的直属部门同在一个城市,也就为学院与这些单位在业务上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悠久,在电力高职类院校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南地区(包括6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以电力类为主的职业院校主要有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相较而言,学院处于偏上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虽然湖南省内也有别的电力高职类院校,如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也设有一定电力类的系部,但是学院是省内唯一专业化的电力高职院校,有着先天的优势。学院与省公司同在一城市,更能得到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电力部直属的长沙电力学院)、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电力类专业在全国同类大学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学院长期与它们保持合作,在师资队伍的引进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经常从这些高校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从电力行业建设和试验单位聘请一线专家到学院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院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院依托湖南省电力公司,培养各类生态教师团队中所需要的,具备实际操作技术和工艺的教师,同时从湖南省电力体系的一线兄弟单位聘请专业的兼职教师,补充生态团队。通过安排在校专职教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到生产一线学习,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由到一线学习过的专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电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电力企业的招聘需求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对具有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多,如设计工程师、电力厂长等核心岗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企业需求不对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电力行业人才现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电力企业规模较大,但是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不到25%。另一方面,电力行业基层岗位高素质人才具有不稳定性,在湖南省电力公司最近组织的一次调研中发现,目前电力行业基层组织的本科生、研究生一般工作2、3年便流向更高一级的岗位或者是管理层,这就造成基层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电力行业这种人才状况的出现也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力培养专业电力人才,建立和完善电力行业人才选拔机制,将是未来提升电力行业人才素质的一大发展方向。
4.电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行业环境
(1)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已形成常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省内电业局合作开发了多项实训项目并已投入使用,取得了专业经费投资和教学培训的良好效果。同时,学院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团队下现场学习调研,结合工作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科研和技改项目。
(2)学院与企业签订教师下现场挂职的协议。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行业背景的优势,与各地区电业局签订协议,不定期地指派专业团队教师下现场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解决了目前电力系统生产一线部门专业技术员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直接参与生产一线工作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学院承担了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定期委派团队的专业教师到各地区电业局开展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另外,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南省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同时对电力类学生和电力行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鉴定。学院利用供用电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认证的平台,要求专业教师参与考评工作,并通过规范考评员培训制度,引导专业团队的教师努力学习行业标准和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4)学院从企业一线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不断优化生态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这批来自电力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电力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学院统一安排青年教师与兼职教师签订师徒合同,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5)学院为电力行业提供相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持。学院成立了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电力行业供用电事故、电力设施保护、电磁场和电气噪音、电能不明损失等司法鉴定工作。通过对实际的相关电力司法案件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与现实生活当中,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同时也密切了学院与电力行业的关系。
二、构建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环境的几点思考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团队的目标应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部环境资源及市场进行综合评判,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基础上建立目标,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应切实可行。
(2)目前岗位技术、专业、操作等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结构上要专兼结合,比例上争取各占50%。
这些师资环境可以如此搭建:第一,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访问工程师项目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在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如每位二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三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第二,在校教师到一线行业企业兼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需到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备案,教师至少参与一项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科研项目或技术、设备、工艺改革创新项目。第三,从企业招兼职教师。到企业招聘近几年社会比较热门岗位的一线员工。第四,在校建立热门岗位相关的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让在校教师积极参与。
(3)进行教师理念文化建设:第一,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提升职业境界;第二,要关注教师的反思和体验;第三,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第四,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五,加强校外专业学者、教授及学术团体的指导;第六,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
(4)结合实际推行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用从企业招兼职教师的激励制度:给兼职教师一定的薪酬激励,使其能拿企业和学校两份薪水;采用教师到企业兼职方式的激励制度:由人力资源处跟踪挂职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到岗情况,不定期走访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通过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了解新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并由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新教师转正、进编及确定岗档的重要依据。另外,学校教师在电力企业的劳动不要企业支付报酬,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补贴;采用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激励制度:为了更有效地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其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由学院进行表彰,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采用在校建立热门的岗位相关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方式的激励机制:对取得的技术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并对在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教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高新技术实验室的研究进行奖励,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对应国内省内的科技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5)完善经费制度,确保经费充足。学校所需引进的兼职教师的费用;高新技术带头专家引进费用;高新技术成果奖励;外送学校的兼职教师去企业的费用;高新技术实验室建设费用及新型电力设备采购费用;学校教设备的升级费用;给与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及知识的各类方法的奖励。
从社会需求来看,中小型城市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将是电力高职院校可以与高等院校竞争的主要市场。这类电力一线岗位具备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良好的操作性等特征,这些方面也将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2014年7月10日国务院6部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不全、发展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部分,科研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确立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在世界水平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加大科研投入,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一支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选择,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现状
1.1 科研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来自科研的压力与动力,科研意识十分薄弱,大部分教师完成必须的上课任务之后,很少做科研。此外,许多教师为评职称或追求短期利益,会做一些阶段性成果,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为主,成果得到转化的较少,这些教师不仅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而且对科研方面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没有可持续性。
1.2 科研能力有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进师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实践人才和应届毕业生,这虽然大大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但企业人才大多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多于理论基础,在科研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届毕业生拥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但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练,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的局面。
1.3 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充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或满足现状,或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在研究方面较少将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有效结合。在项目申报、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大多因循守旧,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且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进行的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没有广度和深度。
1.4 科研团队松散
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政策,设立了学校科研项目基金,组建了一些研究中心,但是根据调查,大部分老师进行的项目都是临时搭建团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没有明确的科研计划,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成员的匹配并不合理,很多项目研究基本上都是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研究,这些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不能为从事长期研究发挥作用。
2 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为之做了一系列努力,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师继续教育培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措施,这对高实践能力低理论知识的企业人才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过多的强调在职学习,反而弱化了这些学习培训对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但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问题。
2.2 教师下企业锻炼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了努力,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暑期时间下企业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实现合作双赢。但是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大部分企业都把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当做机密,高职教师在下企业的时候很难接触到这些机密,科研能力难以得到系统培养,下企业锻炼的效果并不明显。
2.3 加强对科研的管理
高职院校为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一方面向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创新平台,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创新,并出台了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借此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规整科研团队,从申报、立项到结题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转型而成,原有教师科研水平薄弱,新进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也非常少。
3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等三方面着手。
3.1 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打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发掘团队人员的合作潜力。对此,我们有以下措施:(1)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组建相应的团队。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类,这类团队主要整合学校资源,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解决区域类基础问题,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第二类是技术研发类,这类团队主要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关系。(2)协调好团队建设中的人员匹配问题。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负责人很关键,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能力,也要品德高尚、处事公正,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其次,团队成员的组成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匹配,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成为一支具有特色的专业科研团队。
3.2 科研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并指出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研创新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1)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高职院校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教师愿意创新、愿意转化。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这“三链”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从教师本身来说,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完善知识结构,巩固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水平,掌握研究动态,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研讨会议等学术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各种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参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项目,通过学习他人优秀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3.3 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多样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提高其科研动力,进而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激励机制设置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手段:(1)制定合理的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将科研业绩与职称评审、晋升等有效结合起来,并加大科研津贴在薪酬体系中的比重,对科研业绩进行分级奖励,尤其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重奖。(2)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积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对于各级各类课题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激励教师积极承担课题,参与课题研究。(3)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结合起来,要使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有个人的科研激励措施,也要有团队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也能够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既看到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有限、缺乏创新意识、科研团队松散等不足,又要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出发,认真做好学校科研团队的整体规划,坚持学院科研创新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2]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7):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