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务员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公务员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公务员考察报告

新公务员考察报告范文1

然而,对此事的探讨似乎不止于经济核算。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为何相关部门会策划组织3万农业官员赴韩国学习新村建设经验的大动作?

据悉,2005年5月,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一位领导带队,中农办、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人员参加的考察小组,专程到韩国考察“新村运动”,并向中央提交一份考察报告。继而,2006年5月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第十届中韩农业合作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韩国“新村运动”,靠近韩国的沈阳市也传出最晚在今年8月派出100人左右的公务员考察团到韩国学习的消息。这样一来,组织3万农业官员赴韩考察就不能与公费旅游划等号。

平心而论,对外国的先进经验及时学习借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组织若干专家学者官员赴韩考察也无可厚非。但组织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前行,除了加重财政负担之外,似乎也给了人们某种误导,这就是老生常谈的“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

事实上,韩国的“新村运动”尽管在起初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韩国媒体就直言不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韩国的“新村运动”不同。“新村运动”是精神运动超过物质运动。对于“精神重过物质”的运动,上了年纪的国人似曾相识。“”期间,农村用政治评工分,发展生产之事必先问姓“社”姓“资”以及“穷过渡”等等,给农村生产力带来的严重伤害,至今仍难以抹去。而韩国媒体报道,“新村运动”早期在韩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被许多人视作“维新残渣”、“被遗忘的运动”。假若如此,我们还有没有必要斥巨资组织浩浩荡荡的取经队伍赴韩呢?

应该说,中韩两国都注重农村的建设。为着造福本国的农民,两国之间进行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完全必要。但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中韩两国除了领导体制、意识形态不同外,城乡比例方面的差别也很明显。媒体提供的材料显示:过去30年,韩国城乡的收入差距一直是1比0.8至0.9,2005年韩国农民收入达到城市居民收入的84%;而中国国内的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同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对比为3.2比1。可见,国情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思路、着眼点也不该相同。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不能照搬。中国长期的实践证明,凡不顾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事几乎都不成功。

新公务员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薪酬

一、行业基本状况描述

1998年大学扩招使得高校数量、招生数明显上涨;然而教师数却增长缓慢,基本维持在每年10%左右,与80年代前期较接近。直接导致高校生师比急速上升,大大刺激了对高校教师的需求。尽管在2003-2005年短短两年间高校教师数量激增241 181万人,但生师比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学历构成也发生了变化,2003-2005年间,拥有博士学位的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增加2%,硕士学位增加3%;拥有本科学位的减少4%,专科以下则减少1%(表1)。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高校的教师队伍越来越趋于高端人才化,高学历趋势加强明显。高校教师需求之大,学历之高,很少有行业能与之匹敌,理应是高端薪酬形象。然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的2002年全国平均工资前15位的行业数据,高校只位于第10位;日常经验也显示,相同高级别学历的毕业生,似乎更愿意去咨询、投行这样的高薪高强度行业,选择从事高校教师的并不占多数。个人以为,在这样的职业选择中,薪酬指数的高低起了很大作用,是对高校教师这一行业实际与心理预期差距的反应。

相关研究也发现,高校教师对目前收入的满意度并不高。黄瑛(2005)对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职工对激励制度最为不满的正是薪酬制度(薪金和住房福利)。朱新秤、卓义周(2005)对广州市大学青年教师收入满意度的研究:采用五点式记分法,满意度为3.07,处于中等。2004年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对北京、上海、吉林、湖北、四川27所地方大学的教师对收入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结果是:对收入满意的教师仅占30.8%,不足1/3。

二、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

(一)50年代的供给制向工资制变化

1954年起高等学校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将仍实行供给(包干)制待遇的人员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废止工资分计算方法改行货币工资制,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工资标准表修订为货币工资标准表,并执行国务院的物价津贴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包括工资标准表中的货币了水平,但工资结构没有变化。

(二)1956年第一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等级工资制。1956年国务院先后下达《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取消物价津贴制度,形成了之后长达3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职务等级工资制。高等学校工资制度则实行分类管理: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工资标准表分为行政、教学、教学辅助人员三个工资标准表,采取一职数级,上下交叉的办法。其中,《全国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工资标准表》共分12级,相比以前的工资制度加大了级差,减少了级别。1978年起,高等学校全面实行了奖励制度。对附加工资采取随工资增加逐步冲销的措施,未恢复奖励制度的高校大部分职工实行了年终奖。

(三)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1985年出台的《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结束了整整执行了33年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同年的《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制度随之进行了改革,教职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组成。

(四)1993年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引入津贴制度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制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此次工资制度改革明确了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与国家机关的工资制度脱钩。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制度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制定并实施。对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1999-2000年前后,随北大清华之后,我国众多大学进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岗位津贴制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一等级职务工资制的分配方式,使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收入大致分成以下四块:

1.基本薪酬。在高校,教师的基本薪酬主要是指基本工资,是教师薪酬中的固定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职称、年限确定,即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2.岗位津贴。

高校教师的津贴通常是指岗位津贴,它是教师薪酬中可变动部分。据统计,在薪酬中30%-40%为基本薪资,60%-70%为其他,岗位津贴则是后者中的大头。

3.福利。

高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包括住房补贴、节假日工资、医疗保健、养老保险、公积金等。

4.额外收入。

通过创收带来的额外收入包括不记入岗位津贴的课酬,如成人培训、承担课题等所带来的收入,也有一些教师以开公司的方式获得兼职收入。

三、薪酬比较分析胡敏(2003)对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教师工资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职称以及职称聘任的时间,而性别、学历以及年龄等,并不是影响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学历和年龄并非对工资影响弱,只是它们的影响已经被归于职称和职称聘任时间中了。国外学者则发现科研的影响特别重要:Gomez & Balkin(1985)认为大学教师收入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在一流刊物的文章发表;Hansen(1988)将影响大学教师薪酬因素的理论分为三类:外部因素、市场竞争和制度力量。其中,外部因素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整体的报酬水平取决于州拨款公式的改变等外部因素;市场竞争的观点重视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教师供需关系;制度力量的观点则指出工资是管理者强化教师行为规范的手段。

此外,还发现了诸多影响高校教师收入的其他因素,Sowell(1975)指出婚姻状况是不可忽视的因素;Linda(1988)从性别的角度研究教师收入差距;Ransom & Michael(1993)研究了资历的消极影响,为促使基础性科研的发展,学者们认为应当增加这方面教师的报酬,David, Jerry &Sheldon(2001)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上基本从教师个人的各种因素来分析收入差距,Levernier & William讨论的却是AACSB(American Assembly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对不同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与学科差别的影响。对于教师工资领域的精简与倒置问题,Lillydah(1992),Jennings Jr(1997),Haskell(1998)等都进行了探讨。

(一)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World Bank)

1.美国。美国的研究型高校的四个级别中存在明显或是固定的亚级别,除了行政职位级别和薪酬外,各级别中的教师是一致的。工资实行年薪制,根据个人不同的背景设置不同的年薪,不存在各种形式的补贴,教师根据每年所取得的成就获得相应的加薪。

美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与其他白领行业比较,教授工资高于所有白领(参见表3、表4),校内教师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2.法国。讲师和助理教授的职位逐渐退化,由在读的博士生担当。教师分副教授和教授两类,在副教授和教授中根据工作年龄和学术成就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亚级别(表5);法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是采取职务等级制,根据教师所处的级和等,设定相应的薪酬,在薪酬结构上采取宽带津贴结构。法国教师工资根据“一般公务员工资指数”来确定并与物价指数挂钩。大学教师的月薪一般在2-3万法郎之间,待遇很高。

3.德国。

高校教师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教授和学术中层。教授是学术权威和特权阶层,一方面负责科研和教学活动,安排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拥有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几乎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教授一般分成等级分明的三类;学术中层是高校中的骨干力量,位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根据被聘资格、工作任务、工资待遇、劳动关系、工作合同期限以及职业前景等可以分成四个等级(表6)。学术中层任期制的公务员,并以谋取教授职位为最终职业目标。

德国教授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和家庭补贴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教授依据工资等级一般被称为C2教授、C3教授、C4教授,其中C4教授级别最高(占大学教授的55%),他们的含税起点工资比非教学科研人员要高出近30%。还可以通过与学校的谈判而获得特殊职位津贴。

4.印度

印度高校实施的是时间等级工资制度,教师的薪酬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基本工资和各种补贴,其中基本工资又包括起点工资和年度增额工资。教师的工资从最低起点工资到峰顶工资按照定期增额的方式增长,不过不同职称的起点工资和年度增额不同。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在印度国内都属于中上阶层,教师的生活条件优裕。

5.中国。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教师职务等级一方面与美国相同,四个级别并存,但所不同的是助理教师、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一般是依次递进的,并明确规定从讲师一级级晋升的各种条件,包括工作年限等。另一方面,为了体现同一等级中教师收入和贡献的不同,教师职务等级中也划分成不同的亚级别,这与法国的制度非常相似。但与以上4国高校教师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相比,尽管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纯粹计算工资收入,仍处于中等水平(表8)。这导致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是选择出国,就是择业,同时很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师也纷纷选择“跳槽”,使得现期和未来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薪资水平仅仅位列第16,与第一位的证券业差距将近一半,收入在平均收入超过3万元的各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几乎与高校教师高学历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图3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学历构成与高校教师最为接近的行业来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新兴行业(证券业、软件业等)发展涌现甚至超过了已有行业。高等教育行业在21世纪初期平均薪资还是介于金融业与计算机业之间的,但是2003年证券业与软件业从行业中的兴起,成了独立的力量跑在了高薪的前面。而高等教育业的薪资水平虽然见长,但是相对缓慢,在05年已经落在几个行业的后面,06年差距更为明显。

除去可以明确比较的薪酬不算,高校教师还有其他的经济吸引力吗?也许可用“机会收益”来概括。但是机会收益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风险小。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工作相当稳定。国内大部分高校未完全市场化,用人体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并且这个职业对从业者有较高的要求,就业门槛逐年增高;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讲,教师在高校期间所获得的技能具有非常强的专用性,离开高校这个舞台,将很难有用武之地。这从客观上形成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保障,否则很少有人会安心在教师这个行当发展。2)闲暇的价值。从劳动时间看,高校教师制度内一周的平均课时一般不会超过6节,每年2个月的寒暑假,有相当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劳动过程看,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享有很高的自由度,不必执行类似其他行业的每日8小时工作时长。3)个体需求层次的满足。工作动机的非货币化,工作的创新性与挑战性。4)隐性收入,类似于政府官员行为中的寻租。

参考文献:

[1] [美]博格斯著.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M].李俊、蔡海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北京市经委劳动工资处编.工资改革与结构工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辽宁省教育厅赴美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培训考察团.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辽宁教育研究,2001,(8)13-18.

[4]胡敏.高校工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

[5]果永毅.法国教师待遇不低.环球时报.1999-08-20.

新公务员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外语师资培训;终身教育;教师进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2-02

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外语师资队伍,除有计划地引进新教师外,主要还是依靠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因此,建立合理高校外语师资培训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造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形式、更新培训观念、建立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有效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基本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但要顺应时展,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仍须改进。

(一)培训工作与教师个人终身发展需求不符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的层次基本上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上岗培训班、进修班或研讨班,对中年教师进行培训的国内访问学者等层次,同时,还有骨干教师进修、到国外访问等形式。这些培训方式都是对高校外语师资进行某一层次培训的平面形式。但这种培训只着眼于对不同人的分层次培训,未针对个人进行不同层次的立体培训。高校外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劳动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也就意味着终身接受教育。

(二)培训工作与教师进修需求量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人才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逐渐确立,现行的进修模式却限制了外语教师们的进修渴望。主要原因有:需要进修量大大超过了目前有限的培训能力,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有一次;需要进修者所在单位在人力、经费上不能满足进修者的需要;培训政策尚存弊端,如进修其间无工作量、奖金受影响、进修成绩的优劣及是否进修都与晋职无关等,不利于教师自觉进修,挫伤其积极性。

(三)培训工作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高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新时代所必备的经营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外语教师统统“一锤定型”,进修的内容往往仅限于原来的专业内。因此,在提高教师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交叉学科课程培训就十分急迫,而现行的师资培训模式对此还未予以足够重视。

二、国外师资培训经验借鉴

当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一个国家强盛与否主要取决于科技,科技取决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教育取决于师资。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正因为这些国家重视教育,重视师资的学历和培训,才有力地推动了其经济的腾飞。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工作,其《高等教育法》,强调了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各地应采取的措施,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并规定:“政府应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训练教师费用”。美国高校教师参加进修活动属于个人行为,但一些高校也想方设法建立教师进修的保障机制,如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培训机构等。美国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来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如:严格评估教师;建立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育中心,并配备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推行聘优汰劣的客座教授形式鼓励竞争,促进教师自觉进修;明确规定在职培训与日后留校任教、提薪、晋升等密切相关,而这种提高贯穿其职称晋升、获取终身教职和赢得学术地位及社会声望的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法国继续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职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继续教育是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一定的服务年限之后,教师享受一定时间的进修假;以教师工资总额的5%用于教师的进修费。再如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通过发展教育起家的发达国家。1949年公布的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规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经领导批准可以脱产进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1991年日本提出“确定教职员身分、使教职员制度民主化;实行新教师试用期;规定国立大学、大学院的教员,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同时必修教学法;奖励教职员,自主的进修、增加进修休假期;各高校保障进修经费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确立了师资培训工作在教育发展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培训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进修机制。

三、建立合理外语高校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合理的高校外语师资培训机制。

(一)更新理念,引入终身教育思想

自1968年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活动的指导原则和一项教育的战略决策。许多国家已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总政策”。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要适应这一变革,承担起对高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重任。为此,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转向对一个人进行多层次的终身教育。唯其如此,才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说,要适应社会发展,也必须终身受教育,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量身定做”式培训,提高教师进修动力

“量身定做”是根据外语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培训理念。美国高校教师进修的“市场化机制”与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相一致,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教师参加进修的动力问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过多地依赖于组织,教师参加进修的亦有一些迫于无奈。因此,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在保持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要进行改革,逐步转换教师培训机制,把进修渗入教师的内在需求结构之中,以教师聘用标准、教师评估标准等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从而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共同分担教师培训的义务与费用的市场化机制。

(三)加强“综合化”培训,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一直是以专业性、基础性培训为主,这诚然是必要的。但要适应时展,对教师的培训就要“综合化”――要扩展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继续加强专业基础的培训,巩固深化专业知识;进行边缘、交叉学科培训,拆除专业壁垒,实行文理渗透,扩大知识面,拓展应用范围;进行尖端学科的培训,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注重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改变封闭式培训,在动态中进行培训,强化教师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根据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高校外语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急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多层次、多分支、多网络的系统工程。政府、学校、教师都要把它当成份内之大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适应科技、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明.加强高校师资培训管理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2] 刘剑虹.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与管理考察团赴美考察报告[R].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4).

[3] 孙广玉.浅谈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3).

[4] 唐亚厉.创新高峻师资培训模式的构想[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6).

[5] 徐娜.教师在职培训应引入终身教育思想[J].北方论丛,2002,(5).

Thinking of establish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WANG Rui-zhuo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28,China)

新公务员考察报告范文4

2004年12月,我随省农委设施园艺农业技术培训团,在日本进行了21天的学习考察。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园艺农业,保障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日本是由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农业人口1279万,城市人口占77.4%。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资源匮乏,耕地短缺,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和泛碱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分为北海道、关东、九州等9个农业区。2003年,日本人均GDP3.75万美元,农业增加值1125亿美元,占2.5%,农户平均年总收入为1000万日元,非农业收入占70%左右。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35:60。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国家、县、农协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国家出50%、县出30%、农协和农户承担20%),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因自然灾害减产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三是重点扶持农业生产专业户。日本的农户数由1960年的605万户减至2000年的324万户。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占16%,其余为兼业农户。为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本开展了农业经营者认定计划,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政府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量补贴,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专业农户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

(二)建立农协把农民由弱者变成强者。农协是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农民可自愿加入农协,住在农村的非农户也可参加农协。农协组成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组合员(农家或以农家为主);二是市、町、村JA农协;三是县JA农协,包括信联、共济联、经济联、厚生联、中央会五部分;四是全国JA农协,包括农林中金、全共联、全农、全厚联、中央会五部分。县和全农主要从事农业专业性工作,市、町、村农协是县的窗口,各级农协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一是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二是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三是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四是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五是指导事业。主要是代表农民给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议员)提建议和意见,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指导。

(三)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日本产大米16元(人民币)/斤、西红柿10元/个、大白菜24元/棵、菠菜20元/斤、山水梨24元/个。日本产的蔬菜、大米、水果价格虽然比进口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国民还是喜欢买本国产的农产品,除了高收入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日本农业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大大增强了日本国民对本国农产品消费的信心。日本目前80%的城市居民,对所消费的农产品质量缺乏安全感。而“一村一品”运动的核心,是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做成全国和世界一流。

(四)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随着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为了稳定蔬菜副食品供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从国家获得50%的补助,加上县、市、町、村补助30%,农户只需出资20%,并拥有全部产权。日本农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粮食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8%左右,畜牧业占25%左右,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查,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

(六)强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日前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乌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为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日本的农业推广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农业改良普及部门和农协进行。目前,日本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经国家考试录用的专门技术员6680人和经地方考试录用的改良普及员10356人,这些普及员均为公务员。农协还拥有近2万名的营农指导员。

(七)健全和规范农业决策程序。日本农业决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农协:要求解决的政策、技术、资金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归纳分析、优选课题(超前1-2年)、公开招标——各类专业协会或咨询机构竞标:课题调研、提出对策----反馈给政府管理部门——报上级和同级议会讨论——法定程序审批——下达政府执行。这样的程序能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三、启示与建议

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与日本有相近之处。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日本发展农业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才能为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农民维权等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运转平台,才能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弱势农业变成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经营的强势农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关键要把握四点:一是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由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行使,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准则、标准,搞好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适应乡镇扩大的趋势,强化乡镇一级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专业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率先推进;三是从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高的农业行业领域重点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日本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粮食、油脂生产必然呈下降的趋势,蔬菜业、养殖业将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成为集约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新鲜度高、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把中央政策与合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优化质量和品质为重点,大力突破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绿色壁垒。日本农户年收入最少要达到80万元人民币,务农者才能稳定。欧盟基本上也是这个水平。比劳动力成本,日本和欧盟根本无法同我们竞争,这点他们也非常清楚,危机感很强,做了很多细致的对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护性措施,主要为两条:一是提高质量检测标准,树立技术壁垒;二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我市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质量和品质的“瓶颈”制约。一要以专业大户为龙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为质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夏季叶类蔬菜着手,推行实名制销售,提高消费者信心;三是以外销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集中财力和人力攻关,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全过程向消费者宣传保障质量、改善品质、增加营养的措施。

(四)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农业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借鉴日本经验,关键是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力量开发一个主导产品,造就一个成功范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品发展生产经营;二是把从事主导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以扶植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务农者。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稀疏、农业衰退、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为了稳定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绿箱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大力扶持专业农户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针对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加强对专业务农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