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1

如果说“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理解为“桃花运”,那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爱慕之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喝水完毕,崔护离去,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思念成疾。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中英古典情诗 女性形象 对比手法

1.牡丹与玫瑰——两国情诗中不同的花样女子

中英两国的古典情诗都有以鲜花作为意象代表爱情的传统,诗人们拿鲜花馈赠女子或以鲜花比拟所钟爱女子。不同的是,在两国诗歌中,承载情思的鲜花分别是牡丹和玫瑰。

1.1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色——牡丹花一样的中国女子。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借牡丹来描摹爱情与女子的诗句。《诗经·郑风·溱洧》如此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美丽的姑娘为表达自己的爱情,对意中人“赠之以芍药”。据考证,芍药就是牡丹。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名作《洛神赋》图上,也用盛放的牡丹花来表现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后世吟咏牡丹的诗作层出不穷,尤以唐代为盛。诗人们将之比作美丽的女子,极力描绘其美丽之姿。温庭筠有诗云:“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牡丹二首(之二)》周繇在《看牡丹赠段成式》一诗中写牡丹:“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诗人们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牡丹与历史传说中的美貌女子联系起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引人遐思。唐代徐凝在《牡丹》中赞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唐彦谦也有诗曰:“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洛神、西施,都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美貌绝伦的女子,并且两者都有着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此一来,在中国,牡丹与女子的爱情有关。

1.2六月里初吐芳菲——红玫瑰一样的英国女子。

在古典英诗中,拿玫瑰赞情人、寄情思的诗作比比皆是。英国十六世纪的诗剧大家、以“壮丽的诗行”(mighty line)著名的浪漫奇才克里斯托弗·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在其《热恋的牧羊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一诗中,就大胆奔放地歌咏道:“我将用玫瑰花瓣为你铺床”(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以此来表达其浓浓的爱意。而以玫瑰比喻爱人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当推十八世纪苏格兰大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诗人在该诗前两行便饱含深情地吟咏道: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初吐芳菲(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除此之外,英国情诗中托玫瑰言情的诗歌俯拾即是,比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等诗人的作品中玫瑰的形象就屡见不鲜。

可以说,英国的玫瑰与恋爱中的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2.中英情诗中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女性形象

从整体上来看,中诗中的女子多温婉恬静、忠贞不阿,而英诗中的女子多热情奔放,薄情轻浮者为数不少。这些形象在量和质上的差异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

2.1千呼万唤始出来,悔教夫婿觅封侯——中国情诗中娇羞与幽怨的女子。

中国古诗中也有大胆热烈的女子,《诗经》中就有女子爱慕男子而“赠之以芍药”的描写。但总体而言,中国诗歌中的女子自《关雎》和《蒹葭》起,就像笼罩在一层水汽下面一样,朦朦胧胧,躲躲闪闪,若即若离,不胜娇羞。即使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这样感情炽热的女子,相比之下,表达方式也是曲折委婉,不够大胆。

这样的形象与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在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然而随着父系社会的到来,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虽然历朝历代女性的地位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隶属于男性。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了规范要求——“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枷锁规定了一个“合格”的女子应该保持的形象为:温柔贤淑,寡言敏行,任劳任怨,从一而终,也就是说,女性,尤其是为人女、为人妻的女性是没有任何自我的,她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子的婚约更是要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2冰一样的情人,她霸占了爱人的朋友——英国情诗中傲慢与轻浮的女子。

与中国女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情诗中有许多主动追求爱情、漠视追求者,甚至移情别恋的女子,倒是许多男子为爱神伤,不知所措。

早在苏格兰民谣《两只乌鸦》(The Twa Corbies)中,就有位女子在丈夫尸骨未寒之时另交新欢:His lady’s ta’en another mate.”(他的妻子跟了别人)。在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诗集《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也记述了磨坊主的妻子背着丈夫和一名穷书生的故事。在“诗人的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cer)的笔下,有一位“像冰一样”的女子,面对“像火一样”的追求者不为所动。

英国诗歌中的女性之所以呈现如此纷繁的形象,根源于英国的社会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虽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社会中的女性也不能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和中国相比,她们已拥有相对的自由。在对英国文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在宙斯以下,众多女神中就有诸多风流女子,比如维纳斯。她们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意,大胆追求爱情,甚至为了爱情争风吃醋,复仇不息,毫不顾忌身份地位,按照中国的伦理来度量,甚至出现了现象。这说明“婚外情”是不受谴责的。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这种自我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英国文学。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得以重振,其宗旨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以神学和经院哲学为思想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3.中英两国情诗中拥有不同爱情观的女性形象

爱情因为其美妙珍贵而让人难忘,而正因其珍贵而让人心生留恋。今生相爱,来世可以相守么?对待这个问题,中英两国诗歌中的女子有不同的观点。

3.1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中诗中追求现世爱情的女性。

在中国情诗中也有关于生死的话题。在《诗经》中便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但这些凝重低沉的告谕更像坚守爱情的誓言,而不是对生死和爱情的关系进行抽象明确的思辨。

上述女子形象折射出中国文化对死亡这一生命现象缺乏哲学思索,对死亡后的世界缺乏宗教上的认同。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如认为冬季黑暗、严寒,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未知生,焉知死”。由此看来,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超现实的描绘。由于缺乏浓郁的氛围,一般的中国人即使接受了死亡这一事实,也很难相信死后的世界会是美好的。

在中国,“死”及与死有关的很多联想都是绝对的禁忌,所以中诗中很少有直接、热烈地表达对死后爱情的希冀。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中国女子只相信今生今世的相爱,并没有郑重其事地对来生的相守寄予太多的希望。

3.2死后我将更爱你——英诗中宗教气息浓厚的女性。

与中国情诗不同的是,英国情诗中爱情与死亡的结合很普遍,方式也更多样。诗歌之父乔叟诗云:“Upon my word,I tell you faithfully/Through life and after death you are my queen,/For with my death the whole truth shall be seen.”(A Rondle of Merciless Beauty,《无情美女回旋曲》)。另一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也写了许多有关爱情与死亡的诗歌,其中以《歌》(Song)最为有名。

英国情诗中出现大量的“死亡“与“灵魂”等字眼,源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核心观念:个体灵魂不朽。英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作为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天国和永生”这一理念对英国人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相信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度——天国里得到永恒的幸福。

4.结语

中英两国古典情诗中的诸多女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迥异的地方。相似之处相对稳定;而迥异的地方有可变性。如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各国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碰撞和交流,期间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随着中国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现代女性已经相当自由与开放,不再像古典女子一样内敛保守……只有深入地了解过去,才能更真切地认清现实。情诗中的女性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深入了解这些女子形象,有助于更客观地辨别当今社会中诸多变化的优劣,从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去粗取精、与时俱进之间保持完美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何光沪,许志伟.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编.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3]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佐良.英诗的境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

[5]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VOL13,(2):160-162.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3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是在流浪。从中专毕业后我相继辗转了太多个地方:天津,北京,沈阳,可最后又不得不回到家乡——福建南平。

??这里没有多么著名的秀丽景致,有的只是闽江柔柔的环拥和永远细默的风声,安宁的让人心碎,让我发现住在水边的人总是深情而忧伤的。

??我不相信注定,却又不得不承认我注定是离不开这条江了,和着这方混杂不堪过往的土地,注定要成就我的归宿。像是囚在笼中的鸟,终于有一天逃脱了,却因为融不进自然而不得不选择重新被捆绑的命运——我的第一段爱情客死在他乡,我只能选择拖着无力的脚步,折下尊严,回到了这儿。

??我的母亲总是带着嘲笑的目光看我,她不相信爱情,只相信金钱,其实很多人也是一样现实的,只不过我的母亲是属于这个见地的坦言者之一,露骨的让人敬畏。

??对于我的回来,她只能表示不理解。于是我和她之间隔起了一道永远的薄纱,撩开它也许不难,但是要用很大的勇气,代价又是放下彼此的自尊,所以我们都选择互不揭穿,在所有接触里加上一层半掩的嘲弄。但也许再过不久我也会默认了这句话,没有金钱,就没有爱情,因为生活总是让人感觉太过无情。

??这一年,我19岁。

??

??多数的时候我不怎么喜欢更新自己空间的内容,除非心情太好或太差。但在真正逝去那一段爱情后,我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往空间里填诗,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哭诉的好友,也许是因为我不喜欢再多和家人说话,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现自己是多么讨厌空荡荡和毫无生气的感觉,所以我耗尽了心思去折腾它。

??而诗写得都是属于流浪者,有爱,有痛,有关于回忆的,有关乎幸福的悲伤的。用了太多太多的惨淡字眼锻造了一个学会无声无息的争取、放弃的女孩。

??我在很迟之后才发现,有一个人也用无声无息的方式一直关注着这些诗句,并且一直在默默鼓励着我。他给我留了言,说读我的句子时,感觉很真实。

??他说他是一只困在水缸里的鱼,摇头摆尾的浸泡在只剩自己的水分与氧气里,过于平静的无奈,他说他可以体会到我的忧伤。

??我很少会搭理陌生人,但还是忍不住的去浏览了一下他的空间,结果却是空空如也。我想没有文字表述感觉的人,“空”也许就成了唯一的表述,我觉得他和我一样,都是孤独而忧愁的人,竟坏心肠的高兴了起来,因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像的人存在,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个了。

??

??参加男友的葬礼时前,我还拼命的告诫自己一定要坚强的笑到最后,可只进行到了一半我就哭得有些厉害了。

??那一刻,我明明听到了心碎的声音,疼痛的猜测着当所有的泪水都流干后,眼睛还会再溢出些什么东西来。我悼念着没有利益关系而纯洁的像白兰花一样的爱情——那段已逝的爱情。

??在心痊愈的那段时间内,我格外小心的照料着我的思绪,因为我怕稍不留神它又会多添一道难看的疤痕。于是我屏蔽掉了所有和那段未得到的爱情相关的东西,也包括那些承载着太多东西的诗句。只给自己留了言:我是一座孤独的岛屿,在只有自己的海洋里漂流。

??

??一段长时间的沉寂后,我再次点击进入空间却意外的发现了他的留言:

??祝福孤独的岛屿,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我直觉着那些字眼刺目的可笑,幸福?还属于我吗?

??但我记住了这段留言的主人:海。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4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细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时期文化政治中心发生了南移,江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梅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记载。陆佃在《埤雅》中对于梅雨的地理范围、特征、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罗愿在《尔雅翼》中对梅雨的记载说其“连日不绝,衣物皆裛”,又说明了梅雨持续时间长、容易使衣物发霉的特征。地理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梅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敏感和消沉的情绪,而且梅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高温、无风,会使人感觉到湿热、沉闷和压抑。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着很多的描写,如陆游在《枕上》中写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写出了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下空气湿度较大、万物容易发霉的特征。

(二)梅雨内涵情感的丰富

潮湿闷热的空气容易使人心情压抑、愁苦,而且淅沥绵长的雨丝往往会触动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写道,“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饱含了浓浓的愁思,还有刘敞和袁燮的两首《梅雨》诗,都写出了梅雨所蕴涵的这一感情特点。虽然梅雨的持续时间长,然而梅雨中农人们却可以借此时间暂将农事放下,享受一下难得的闲适和逍遥。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有着很多这一类生活的描写,比如袁燮笔下有“小小闷人人莫厌,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达了梅雨带给人们的悠闲惬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经常赋予梅雨以“轻”“细”的特点,用“溟濛”“处处”等词语来描写如烟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纲《梅雨》诗中写道:“小麦青青梅正黄,连山雾雨湿溪乡。轻丝袅袅摇空界,重滴涓涓响暮廊。”着重描写梅雨的缥缈、细密、轻柔的特征。还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梅雨时节描写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着如烟如雾、丝丝缕缕的自然状态,与爱情的缠绵悱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梅雨来比喻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思。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向子諲《鹧鸪天》等诗词,都抓住梅雨的缠绵、轻柔、无绪的特征,梅雨的这些特征像极了男女的离愁别恨,因此能够恰当地把男女感情表现出来。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联系

由于江南地区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而且描写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美感的得到了突出,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紧密的联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时节,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发文人的春愁和感叹。梅雨意象的文学和情感内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学象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如“烟雨江南”这一种意象的固定表达。

二、梅雨意象经典表述的形成

(一)“烟雨江南”经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为江南的标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着“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的诗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无边烟雨中,碧瓦、杨柳、红墙相互掩映、若隐若现的场景,这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写照。元代《平江记事》中细致地描写了梅雨对吴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说明在元代,梅雨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意义上看,说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从美学上来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优势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强化,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烟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色,如古诗中常用的“江南风物”“江南烟雨梅子肥”等词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实际生活来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茶叶出产自江南,而采茶的习俗和梅雨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续茶经》中关于梅茶的记载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作品中对于梅雨的描写大多和江南有关,比如“迷蒙”“烟雨”“溟濛”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如烟似雾的梅雨的真实写照,这在雨的意象中是独特和别有韵味的。

(二)苏州的“烟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成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理认知中的江南,因此苏州也就逐渐成了烟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苏州地处江南,由于其地势较低,在梅雨的时节,池塘青草、树木、山峦、黛瓦粉墙在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以清代王士祯的“诗地相肖”的文学理论来看,梅雨和苏州正是绝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的诗句。

(三)明清时期“烟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时期,“梅雨”和“江南”的经典意象表述组合已经逐渐固化,梅雨有着迷蒙如雾的状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对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体现者。在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句中无不是这一点的突出体现。明代高启的《梅雨》诗中有“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一句,写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满空、婉约缠绵之美。而“烟雨江南”这种极富诗意和离愁别绪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为明清文人常用来抒怀的意象,无论是诗句还是书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明代《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意象。

三、结语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5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大概是所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歌成功的首要因素。读同兴的诗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正是一个“情”字,情深、情切、情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写出“真挚的亲情、浓厚的乡情、纯美的爱情、激扬的诗情”。其中,最感人的是关于亲情和乡情的描写,读着这些篇什,常常使我想起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的怀亲诗,在朴素中体现着真切,在平凡中蕴含着大爱。其实,抒写亲情与乡情,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绵延缭绕,恒久不变。我想,只要有人类存在,这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大凡人世间,父母在子女眼中永是不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无不深烙在子辈心中,随着时光流逝,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在同兴的诗文中处处可见,他通过《母亲,把你的手给我》、《又是紫葚飘香时》、《光辉》、《致母亲》、《致父亲》、《清明节》等篇章,回放着一个个动人的镜头,表达着对父母的崇敬与感恩。如在《母亲,把你的手给我》一文结尾,同兴写道:“看着母亲满头白发捻动着小脚踉跄的样子,我的心里只想流泪,‘娘,把你的手给我’,我和妻子一边一个搀扶着母亲慢慢地向前走着。‘爸爸,把你的手给我。’女儿不知咋想的竟拉起了我的手。”这里并无刻意渲染,但亲情的传承与温馨已经跃然纸上。在《光辉》一诗中,同兴写道:“母亲的目光漫过来/流泻着沧桑与悲凉/流逝的光阴刻进母亲的皱纹/枯瘦的手掌轻轻抚摸游子的脸庞/‘外面有人欺负你吗?是否有人与你打仗?’/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她长不大的儿郎”;在《致父亲》一诗中,他又这样回忆逝去的父亲:“父亲/您要喝酒吗/那就喝吧/一饮而尽/连同您的人生/我陪您”。这些诗句,焕发着亲情朴素而真实的色彩,而其背后,让人体会到的是情感的力度,厚重而富有张力。

对乡情的抒写,是同兴诗文的又一主题。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无论身在何处、年长几何,故乡的人情,故土的山水,都时时牵动着游子的心。在《神往的童年》一文中,他把到水渠游泳、在教室里生炉子、逮鱼、看电影、捉知了猴等,描摹得如在眼前,似乎使人又回到了那个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却很充实的年代。在《另一个家》一文中,他写姑姑、姑父可爱的小女儿被乡人误轧殒命的惨剧,两位老人宽容待人,纯朴的乡情让人久久回味:“后来,我问姑姑,这是为什么,姑姑说:‘孩子,人是要讲良心的,军家里也很穷,听说买车还是借的钱,自己住院也花钱,拿来的钱肯定是借的,我要了他的钱,他多少年能翻过身来啊,再说他又不是故意的,人要以乡情为重啊!’”这是那个时代乡民们独有的一份情感,启发人思考很多东西。其他如《我的家正在一天天消失》、《在故乡穴居的黄昏》、《我站在六月无际的麦田》、《小村之恋》、《故乡的端午》、《走丢的童年》等,则把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变化作了形象的对比,既有对童年梦想的追逐,又有对现实变化的探问,其中无不显示着对乡情的怀恋。

相比较而言,同兴对爱情的描写虽也不乏动人的色彩,但却相对显得单薄,这大概与人的经历有关。考察现代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爱情诗人,不论是徐志摩,还是汪静之、卞之琳,大约都有一个苦恋而不得的具体人物,因此感情真挚浓烈,甚至刻骨铭心。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情感是不可能硬造出来的,而硬造出来的情感必定是苍白无力的。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杜甫诗;女性题材;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73-02

中国古典诗歌从最早的《易》爻辞中妇女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的悲叹和《诗经》中有关“弄璋”、“弄瓦”(《小雅・斯干》)的男女判别起,几千年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演化,谱成一曲曲女性命运的悲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诗中多面展示了女性的命运,虽然男权的阴影并没有消失殆尽,但他所表现出的具有积极价值的女性观念,无疑显示出诗圣的过人之处。

一、痛怜怨妇哀情,关注人生权利

征妇历来是苦难妇女的代表,杜甫诗中的征妇概念突破了原有的内涵:一是征人之妇,即传统意义上的征妇。《新婚别》中塑造的虽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然而,新婚之夜的肺腑之言中,我们感到的是她对夫君前往“死地”的绝望,是“嫁女与征夫,不如弃旁路”的凄惨。仇兆鳌注云:“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军往,别之速也。随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q?生离死别,令人怆然泣下。二是征男之母。母爱相比夫妇之爱更为博大、无私,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儿子诀别赴征,而且他们还是弱冠的“中男”。《新安吏》中,杜甫描写了这样凄惨的一幕:“中男绝短小,何为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送呢?“县小更无丁”,有父还用抓孩子吗?“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真所谓“天地终无情”。再看《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明知老伴一去不回,还在哑声叮咛,自我保重,努力加餐。字字血泪,读之让人肝肠寸断。家庭的支柱被抓走,希望不复存在,走了的、留下的,生命是否还能延续?留给妇人的只有恐惧、悲怆、愤恨、绝望。三是妇为征人。一首《石壕吏》道出史上鲜见的悲惨一幕――老妪赴征。当她哆哆嗦嗦地诉说:“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的那“一何苦”时,内心潜藏着多少老来失子的悲惨,可现实又何至于此呢?被逼无奈的她只能“请从吏夜归”。仇兆鳌注云:“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子孙、姑媳残至如此,民不聊生极矣。”?r?诗人的视角,不再关注她们作为女性的需求与缺憾,而更关注的是她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脆弱生命如何生存的问题,诗中就黑暗社会对人性、人格、人的生存权摧残的控诉可谓入木三分,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脆弱的女性身上。

由于大部分男子在战争中死亡,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 “丈夫死百役”(《遣遇》)、“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的畸形社会现实。“千家今有百家存”,但见“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连寡妇都被剥削得精光,岂不可哀,秋天收获的季节尚且恸哭,则冬春可知。《又呈吴郎》中,诗人描写了一位被残酷的剥削压榨逼向了啼饥号寒之境的老妇,为了生存,他迫不得已扑枣于邻。诗人禁不住为之恻隐,为之落泪。诗人不仅同情她,还劝告别人善待她。这种思想感情浇注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感染力。“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爱,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一个主要特征。

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苦难是广泛而深远的,除征妇和寡妇之外,还有众多的女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负薪行》中,诗人为“一生抱恨常咨嗟”的老处女抱打不平,提出了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四十五十无夫家”的畸形社会到底是何原因?难道是“巫山女粗丑”吗?不是,这里也曾出现过王昭君那样的美女。从诗人对“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中折射出了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今人张锡厚评此诗云:“《负薪行》是一首值得注意的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诗篇……这里反映出来的妇女观带有民主色彩,他的认识已经靠近妇女解放问题的边缘,这是他比同时代诗人高明的地方。”?s?此诗也表现出作者对传统落后思想的摒弃。

二、礼赞巾帼风采,反思历史现实

现实生活中女性有悲苦而令人同情的一面,但更有其欢乐而值得礼赞的一面,在她们身上,不乏积极健康、值得称颂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杜甫在讴歌这些光辉女性形象的同时,总会发出感伤时事、慨叹古今的慷概之气。诗人将浪漫情怀渗透于对沉痛的历史现实的反思之中,他的感慨和心思,总是在一咏三叹中流露出来。《琴台》诗中,诗人从“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凌空写起,短短两句,如仇兆鳌言:“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t?暗点他们琴心相结的爱情美好,并对卓文君蔑视世俗礼法的气概给予由衷赞叹。她那“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的光彩照人形象,既浪漫而已飘然逝去,诗人凭吊琴台,流露出对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无以为继的悲伤。《佳人》中,杜甫刻画了一位冰清玉洁的佳人,也抒发了一介书生在风云际变中坚持节操的人生感喟。《听杨氏歌》中,诗从“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的赞美写起,以“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雨”的愁绪结束,道出世无知音之感慨。仇兆鳌云:“前以佳人起,后以杰士收,感慨无限。”?u?诗人把对女性的赞美渐渐化为“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女性意象渐次淡化。在诗《〈剑行器〉并序》中,诗人由李十二娘的舞剑勾起对昔日公孙氏的回忆,想当年公孙氏是何等的英姿飒爽,并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叹。“由此可知,杜甫对擅长舞蹈和音乐的妇女的态度是同情和歌颂的。”?v?诚如王嗣云:“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孙氏,咏公孙,却思先帝,全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w?

三、劝惩狎妓世风,寄托规讽意旨

唐代社会世风开放,士子狎妓冶游成为风尚。宴会上,歌伎奏乐歌舞,劝客饮酒,赋诗助兴。士子异地为官,远离亲人,身边往往有陪伴以填补心灵的空虚。然而,唐朝还远没有开放到社会各阶级平等的地步,歌伎、仍然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处于最下层,生活在如此背景中的杜甫,自然也与她们有接触,且留下了有关携妓的动人诗篇。在他为数不多的有关携妓的诗中,诗人有艳羡情绪的表达:“上客回空骑,佳人满近船,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玉袖凌风并,金壶隐浪偏。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其一)然而,杜甫的诗言在此而意在彼,诗的结韵曰:“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这里表现的是诗人惯用的艺术手法――欲擒故纵,先敷衍词章,再下点睛讽喻劝惩之笔。同样,《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云:“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依浦起龙说:“所谓‘发兴寄’也。”?x?表达出的是“楼高欲愁思”的意旨。从《陪贵公子携妓丈八沟纳凉遇雨二首》之二“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等诗句看来,“诗人已发现了受侮辱、受损害妇女精神上的痛苦”。?y?《陪王侍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诗中虽也写到“复携美人登彩舟”,但诗人亦不忘“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露沾人衣”的规劝,仇兆鳌说:“从乐极生悲,结出规讽之意。”???无疑显示出杜甫出淤泥而不染、卓尔不群的高贵之处,也是他老老实实做人的一贯作风。

四、爱怜糟糠之妻,谱写人间真情

杜诗中有30余次咏及其糟糠之妻,这在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中,是具足够份量的。日本学者笕久美子认为,在关于夫妻情思的诗登上公众之堂的过程中,李白、杜甫无疑是属于开时代之先河的人物。???

读这些诗,其糟糠之妻的形象便浮现于眼前。如:“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G,幼子饿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去年潼关破,妻子久隔绝,今夏草木长,脱衣得走西。”(《述怀》)“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北征》)诗中描绘的是一个确确实实存在于杜甫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与自己在凄风苦雨中相依为命的人生伴侣式的妻子形象。他笔下的妻子衣着朴素,质朴自然。她独撑门户,任劳任怨,在诗句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一个普通男人的真情,爱怜、愧疚、欣慰、感激……此外,其诗中也抒写了妻子雅致闲适的一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进艇》)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欣赏与赞美,使妻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可见,杜甫与妻子的关系是与支配关系无缘的,他们有着真切而牢固的感情基础,他对妻子的知疼、知爱与他诚实做人、正直做事的一生相连,也是杜甫今天信受崇敬的原因之一。

总之,杜甫真诚地为女性唱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他那怀物博爱之心,不但为生活在那个血腥苦难的社会中的人们所需要,而且永远是我们不朽的民族精神,属于任何时代。然而,他那“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北征》)的“女祸”论调,作为其时代与阶级局限的反映,无须讳言,必须摒弃。

[注 释]

?q??r??t??u??w????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3页、第530页、第808页、第1481页、第1818页、第1948页。

?s?张锡厚:《关于杜甫世界观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v??y?马锡鉴:《杜甫的妇女观》,《温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