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1

1.空间设计

一般而言,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毫无疑问就是空间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生态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建造城市内容,二是作为城市空间内容,三是进行城市自身空间的构造建设。空间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完善自身内部空间的构建,设计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另外,设计师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时,应全方位地考虑人与自然的位置关系。城市建筑物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破坏地区环境。我们要建设的理应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型空间,同时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活空间。城市建设者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过程以及结束后对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要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使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消除,创造最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当前我国生态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亲绿化空间设计,二是亲地空间设计,三是亲水空间设计。亲绿化空间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理的绿化场地为人们提供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场所。亲地空间设计是指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高层楼栋居民需求,创造出更多的休闲场地。亲水空间设计就是要创造出舒适怡人,且具有各式各样功能特色的近水空间,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此外,不仅要拓展地面资源,也要适度拓展地下空间,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土地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减少能源与运营费用的损耗。

2.绿化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绿化设计,它也是建造清新亮丽、怡人宜居的城市的基础。许多美丽的城市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园林绿地,这里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在繁忙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绿化程度。城市建设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加大绿化建设的力度,适当扩大城市的植被覆盖面积,不仅能够起到调节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还能够保证本土植物不会被外来植物入侵而打乱生态平衡。同时在进行绿化过程中要加强物种多样性配置,要考虑种植植物的高低、密集程度以及景观美化性质。这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化的环境绿化配置,既能够愉悦心情,又能够使景观与生态、植物与人类生活环境融合,最终创造出多元、美观、和谐的生态环境。

3.水体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城市的发展往往与当地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有密切关联,一个城市的温度、湿度以及景观绿化质量、卫生质量都依赖于水环境。根据水流动的特性,通过将水作为载体进行一些环境艺术设计,既能够满足人们对环境美的需求,又能够让人体验到水带来的怡人享受。

二、结语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北方城市住区风环境影响因素建筑朝向 布局形式 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辽滨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夏两季气候差别明显。夏季盛行来自海上的西南风,冬季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针对北方这种双主型风环境特点,住区建筑布局上一方面要注重在夏季风道的形成,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减小大气污染,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另方面是在冬季减小冷空气的渗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耗,提高住区内的温度与舒适度。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布局形式下的风环境变化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宜北方地区风环境的住区规划策略。

二住区布局的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住区布局的分析从朝向、平面、空间几个角度进行。平面布局主要考虑建筑群的几种排列方式,而空间布局主要考虑从建筑高度上对建筑楼体进行合理的搭配。

2.1 建筑朝向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朝向对住区风量和风速的引入都有影响。夏季进入住宅群的风速越大对住宅的通风越有利。同时风速过大在寒冷的冬季,会增加建筑的散热量及其能耗。尤其对于北方地区双主型风向,对于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的取舍使得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就更加重要。

入射角度不同对于建筑周围的风场特征也是不同的。研究显示,建筑风影区的范围一般为建筑高度的4-5倍,住宅间距不能达到如此大的距离,为了减少建筑间的不利风效应,可通过改变风向角来改善住区风环境。

表2.1为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表,由此可以看出,当入射角从0°增加到60°时,室内风速降低了50%,室外风影区深度也相应减小。

表2.1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1]

风向投射角 室内风速降低值 室外风影区深度

0° 0 3.75H

30° 13 3H

45° 30 1.5H

60° 50 1.5H

注:H为房屋高度

2.2 平面布局不同对风环境的影响

2.2.1 行列式的风环境特征

行列式布局由于其线性的布局特点,对来风阻挡方面没有围合式的有效,对于冬季防风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由于它能够较好的将气流导入住宅组群内部,促进气流在组群中流畅的流通,对于夏季住宅的通风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由于在日照采光上的优势,是最常用的住宅布局形式。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行列式可分为并列式和错列式。下面通过airpak软件对几幢板式高层的不同行列式布局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行列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2所示;

表2.2不同布局形式下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矢量图 备注

并列式

横向错列式

竖向错列式

从模拟数据可见,行列式住宅在顺风情况下,根据模拟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并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313;横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269;竖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118。整体而言,在通风方面由于横向错列使得建筑迎风面增加,便于气流穿插于建筑间距之间,整体通风性较好,强于其他两种布局,而就防风效果而言,竖向错列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

2.2.2 围合式的风环境特征

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将北方高层围合式的常用形式归纳为中心绿地式和庭院式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围合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3所示;

表2.3 相同入射角度下高层围合式布局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中心绿地式

庭院式

我们选取与行列式研究相同的风向角22.5°、45°、67.5°进行分析,在入射角度为0°时,与行列式相比较而言,中心绿地式的布局在风影区范围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风影区内风的流动性减弱,上风向建筑转角处风速比减小。庭院式布局与中心绿地式布局相比较,庭院中心的通风性较好于中心绿地式布局。当风速入射角不为零时随着角度的增加两种形式的整体风速均有所降低,但各自风环境变化均不相同。

在中心绿地式布局中,综合分析中心绿地式布局在不同风向时的人行高度1.5m处的风环境不难看出,当风向角小于45°时,建筑布局内风场活跃,容易在场地内部形成涡流区。当风向角大于45°时,风环境有所改善,风向角为90°时,风影区范围最小,但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增加,因而居中布置时,应当尽量避免风向角与通道方向一致。庭院式布局中,因上风向住宅的影响,风向发生改变,中心庭院风场较为复杂,在多处容易形成涡流区,影响居民活动。

2.3 空间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建筑高度排列对风环境的影响,分别选取高度均为40m的建筑、前排建筑高度为40m和后排建筑高度60m以及前排建筑高度为60m和后排建筑高度40m的三种形式进行模拟,为了便于研究,建筑间距均为40m,如表2.4所示;

表2.4不同高度排列对风环境影响模拟图

剖面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高度一致

前低后高

前高后低

两排住宅高度一致时,风吹向上游建筑时,气流沿建筑正墙面上扬,导致垃圾和尘土飞扬,同时前排建筑中部风速较低,转角处风速相对较高。而后排住宅建筑由于前排的遮挡作用,气流沿正面下降,形成涡流区。

当前排建筑高度低于后排建筑高度时,上风向建筑顶部形成一个气流停滞点,停滞点上部的气流向上运动并绕过后排建筑向后运动,停滞点下部的气体沿下风向建筑的迎风面向下运动并形成涡流区,涡流范围大于两排建筑等高时,下游建筑背风区形成的风影区范围更大,尘土上扬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两排建筑之间风速最强区域的风速值比高度一致的情况也大大增强,而下风向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也高于建筑高度一致时。

当上风向的建筑的高度高于后排建筑高度时,后排建筑迎风面的风速加强,下游建筑顶部的风速变大,但是由于上游建筑的遮挡作用,下游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有所降低,如图2.5所示。

三住区布局规划设计策略

3.1布局形式设计策略

3.1.1 适宜的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不仅影响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同时也对住区的风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朝向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

在辽滨地区,热辐射条件影响下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7.5°,在此前提下,通过对住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风向入射角在30°-60°之间时,建筑风速及背后的涡流范围较小。冬季辽滨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北偏东22.5°,而南偏东17.5°使得住宅建筑与冬季的盛行风所成40°角度在30°-60°的入射角范围内,因此得出有利于辽滨地区住区微气候环境营造的较为适宜的朝向约为南偏东17.5°左右。

3.1.2 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

辽滨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合理选择院落开口方向,如在辽滨地区,院落开口向南是较为合理的开口方向。另外,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布置板式住宅,而在夏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减少板式住宅的数量,尽量布置点式住宅或者较为低矮的住宅,从而疏导风的流向,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规划地块的东北侧布置裙房,即增加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也可以利用裙房将下冲风导向群房屋面以减少风对地面的影响。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围合式的布局固然能够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但是局部建筑遮挡对于底部的采光有影响,而且对于夏季的通风也极为不利。在规划布局上应多在行列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选择错列式和斜列式,以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3.2场地规划设计策略

3.2.1 合理的功能布局

住区内部按照功能区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居住区、公建区和休闲绿化区。就辽滨地区而言,主导风向如图3.3所示。因此,将低矮的公建区以及休闲绿化区布置在西南侧,将多层以及高层布置在东北侧不仅能够利于夏季的通风,同时利用建筑高低的不同,将冬季寒冷气流挡在高层外侧,优化住区外环境微气候。

公共活动区域应尽量选择布置在小区中向阳的位置,从而保证居民在户外活动时获得充足的阳光。为了避免在住区的入口形成风口,同时也为了隔离来自城市的噪音,可以将公建布置在活动场地与城市干道之间进行阻隔,在增加了住区环境私密性的同时也对微气候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

3.2.2 绿化植物的利用

绿化不但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结合住区整体的设计,通过对绿化用地的设置、绿化种类的选择以及绿化形态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为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利用植物枝叶的稀疏程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合理的做到防风与通风,在冬季风盛行的方向应种植枝叶较浓密的常绿灌木和乔木,在夏季风盛行方向种植下层开敞的乔木,以利于夏季通风。同时应当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室外场所冬季主导风向上游合理种植绿化,同时在夏季能够遮阳避暑[2]。综合绿化的设计分析,可以推断出辽滨新城住区的绿化对风环境控制图以及植物种植模式图,如图3.4--3.5所示:

利用植物的高低配置对住宅周围进行导风设置,夏季可以在建筑的迎风面,通过如图3.6(a)所示的配置方式,将高空中的气流引向地面,加强行人处的夏季通风。冬季在建筑的迎风面可以利用如图3.6(b) 所示的配置方式,将底部的气流导向空中,从而减少对地面行人处的影响。

本文针对北方双主要型城市住区风环境的优化,在布局形式层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此研究,为城市住区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为创造生态、舒适的当代城市住区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于海泳.大连住宅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李云平.寒地高层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陈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住区空间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12

[6] 赵森.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规划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邵宇翎.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8] 刘晓波,李珂.城市住区规模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亮,男,1980.9,大学本科,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工程师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老年 休闲绿地 国内外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22-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联合国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按照这一标准,60岁以上和65岁人数超过总人口数10%和7%的国家则为老年型国家。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正式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起步晚,来势猛,发展快、数量大、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等特点,其中速度之快、老年人口数量之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社会现象,给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学者看待城市园林景观的视角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老年人已经成为公园绿地主要活动群体[1],也是当代社会与居住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2]。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创造适宜老年人的园林景观成为各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定义

目前在园林景观范围内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翻阅1989-2011年的文献,可发现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各概念区别主要在于范围大小不同或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常见的概念有老年人公共绿地、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老年人户外环境、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老年人休闲绿地等等。以下对各概念进行了辨析。

1.1 老年人公共绿地

韩炳越在1999年提出老年人公共绿地,即适宜于老年人的公共绿地[3]。“公共绿地”引自前苏联,建国以来在我国城市规划与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统计工作中曾广泛使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公共绿地”为“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物园、特种公园等”,突出反映其公共性质。“公共绿地”是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绿地建设的投资渠道、开发方式和管理基质均发生了变化,由园林系统外建设并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在各地均有出现,这些公园绿地与“公共绿地”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功能和用途上是相同的。继续使用“公共绿地”不能如实反映我国绿地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因此,“老年人公共绿地”这一说法也欠妥当。

1.2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又称行为空间,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工业空间和商业空间等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不同,活动空间的概念强调个人的主动行为,属于居民在使用城市设施、参与社会组织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空间[5]。目前学者在园林景观范畴内研究的老年户外活动空间包括休闲绿地活动空间[6]、公共绿地老年人活动空间[7]、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8]等,可见学者都先将研究范围定义于不同大小的园林景观范畴进行研究。户外活动空间一词单独使用概念依旧较为模糊。

1.3 老年人户外环境

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对于我们专业而言,我们研究的环境主要是可以进行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本论文研究的是城市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城市户外环境是城市中由人类直接或间接创造而产生并可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室外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人工环境,《雅典》提出的功能分区理论,将城市户外环境划分为居住、工作、交通及游憩四大空间类别,可见其涵盖范围很广。

1.4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

居住外环境指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即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特定的建筑外环境。老年人居住外环境是老年人居住为主体展开的各类生活序列的综合,是一个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多元性生活序列[9]。其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10]。目前研究多限定于居住区内部的室外物质空间环境。因此该概念不能涵盖针对老年人的园林学科所有研究。

1.5 老年人休闲绿地

孙新旺于2001年提出城市休闲绿地,包括狭义和广义两重含义。广义的城市休闲绿地应该包括城市中所有带有休闲功能的绿地.请如城郊风景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小游园、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而狭义的城市休闲绿地则是介于“城市广场”和“小游园”之间的形式[11]。按照功能分类,休闲绿地主要包括三部分—— 与传统意义上的广场相比,注重绿色环境营造和客观生态效益的城市绿化广场,具休闲功能的街头绿地,处于特定环境的休闲绿地(居住区、学校、医院、机关、工厂、风景区等)[12]。

2002年丁俊清将人口老龄化和休闲绿地的流行联系在一起,认为休闲绿地是对应老年型社会所产生的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13]。2003年孙樱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资源、建设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的思想。认为老年休闲绿地系统是从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14]。2009年郭子一和徐峰认为城市老年休闲绿地,即承载城市老人户外休闲活动的绿地场所,包括能为老人提供休闲活动空间的各种城市绿地[15]。

由上可知,研究范围较为全面的概念为老年人户外环境和老年人休闲绿地。前者研究文献较多,但随着休闲绿地的研究兴起,对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本文认为休闲绿地这种新的园林形式对老龄化社会更具针对性。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休闲[16],休闲绿地的提法更能体现老年人强烈的活动需求,因此本文将老年人休闲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热点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发展趋势。

2 国内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状况

1982年7月26日中国派代表团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world Assembly on Aging),这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我国人口的老龄化。198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载有七个领域的行动建议:保健和营养、保护老年消费者、住房和生活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和就业,以及教育。面对社会老龄化的逼近,我国政府随后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本文将国内的相关理论与时间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综述。

2.1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的初始阶段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比较晚,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完成了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从80年代初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如陶立群、邬沧萍、熊必俊等开始在社会保障、医学、社会老年学、社会医学、福利社会学、人口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老年问题[17]。

这一时期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的相关研究涉及了老年人心理与环境,老年活动设施规划,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等。80年代后期,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率先跨入老龄社会,强烈的社会呼吁催化了各种社会养老设施的涌现,90年代初形成了建筑类型学的新课题,从而也吸引了我国建筑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这一阶段研究最多的是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集中在老人住所附近的户外空间,强调建筑及附属空间的无障碍研究等。

2.1.1 老年人户外环境及绿地研究

张剑敏于1997年提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对户外环境的特殊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包括安全、方便、健康,心理需求为追求归属感,需要尊重,要求独立,社会需求体现在老有所为,实现存在价值。随后引述1992年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从必要、自发、社会类型分析,将老年人户外活动大致分为同样必要、自发、社会性活动三类。

韩炳越于2000年归纳了现有公共绿地较为普遍的问题,包括对老年人考虑不够,活动场地狭小,缺少活动设施,互相干扰,服务半径不合理。提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对老年人活动场地给予足够重视18。呼吁规划合理的服务半径,注重周边环境,综合规划足够面积,保证老年人需要

2.1.2 老年人活动行为与活动设施研究

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公共活动设施问题至80年代中期才被提出。于此之前,我国城市老年活动场所基本上是以自发的形态存在。

李锡然于1998年将“绿线”定义为在城市新建和旧区重建中,为保障“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的逐步实现所制定的控制性通道的法定宽度,并提出绿线内要有脆弱群体专用的平滑地面、防滑道以及健康人群步行道,采用不同材料和颜色区分。文中论述了老龄化城市创建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绿线控制”的概念和立法制定绿线的内容,并指出无障碍步行系统是城市物质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求得城市整体中各部分无障碍设施的同步发展[19]。

2.1.3 老年人居住环境研究

在分析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时胡仁禄指出社区室内外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尚未适应老龄化的悄然降临,提出了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初步构想,其中包括研究改进居住院落空间的规划设计,以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认为北京菊儿胡同创造的尺度宜人和形象亲切的院落空间,有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20]。此外,还介绍了美国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以老年人为核心,创造易于识别、易于控制、易于到达、易于交往和无障碍的空间环境[21]。

2.2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的发展阶段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城市老年休闲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城市资源,尤其是休闲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绿地系统是城市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等功能外,在老年休闲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对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的研究逐渐丰富,相关的调查研究开展迅速,研究方向也愈加多元化。

2.2.1 老年人休闲活动特征与休闲绿地关系调查

任超于2005年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针对老年人行为特点、休闲活动类型和影响参与程度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今后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场所及其环境设计问题。提出在设计线形公园绿地时,设计者应充分利用使用者对空间产生的方向感、方位感和环境的“掌握和控制”感,有效划分休闲空间,以道路为轴串联起各种活动场地[22]。

此外,武文婷等人于2009年建议对集约化发展下的城市住区老年人景观环境心理和行为需求进行研究[23]。

2.2.2 老年人休闲绿地设计原则及对策研究

刘颂,钱仁赞于2008年提出随着养老方式的转变,户外环境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功能,因此需要大量弥补性景观。将弥补性设计定义为针对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求进行的人性化设计,弥补性设计营造出的人性化景观环境即为弥补性景观。特点:易于到达,易于交往,易于识别,易于控制,易于选择,无障碍化[24]。

2008年刘志强提出了老年人重视园林的保健性和能弥补其生理机能的衰退。从规划服务于老年人完善的园林系统、营造弥补性园林和创建治疗性园林三方面阐述了老龄化社会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对策。空间布局上形成等级清晰、结构合理的园林系统。营造“弥补性”园林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安全性和无障碍性。交通安全、空间安全、材料安全和对潜在危险的预防等,并保留适度的困难,以激励老年人的自信心,维护和锻练老年人的能力。此外通过亲近自然,发挥植物保健作用,开展体育运动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创建“治疗性”园林[25]。

这一阶段关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研究的硕士论文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对环境的特殊需求、行为模式特点出发,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在不同地域环境下老年人使用休闲绿地时存在的问题,普遍得出就近方便、安全舒适、设施合理、动静结合、老幼互补、意境丰富的设计原则和建议。

尹亚坤于2008年以石家庄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座公园的实地调研,总结综合性公园、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绿地公园绿地不同休闲空间共性,提出设计遵从易达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弥补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和交往性原则[26]。

2.2.3 针对老年休闲绿地构成要素的研究

园林的构成要素指地形、水体、植物、园路、建筑。学者们在阐述老年休闲绿地的构成要素时往往侧重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或者直接指出某些设施的重要性。

余树勋于2008年提出需要路面最好用软材料散铺,建议公园内设置问询处介绍园内现状,同时提供为老幼游人设“招手可上”的电瓶车。座椅设置上希望每走50 m就有椅子可坐,厕所需比正常设计多一倍。鼓励公园定期主办各种社团组织[27]。张芳燕于2009年等提出运用通用设计理念来指导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努力形成一个全体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城市,通用设计主要遵循七项设计原则:公平性,灵活性,易操作性,易感知性,宽容性,省力性,空间性[28]。王江萍2009年在《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一书对基于老年人的住区场地规划与设计,室外活动空间规划与设计以及道路、步行空间、绿化空间、作息空间、灯花色彩与小品标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9]。朱洁冰2010年将景观标识系统分为依赖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标识,从老年人生理特点考虑标识环境的基本条件[30]。

2.2.4 老年人对休闲绿地视觉感受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运吉和朴永吉于2009年对老年人进行单一色彩喜好倾向调查,明确了老年人更喜欢中明度组的色彩,同时选择红色的女性老年人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对老年人喜欢的绿地空间局部色彩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老年人普遍青睐于艳丽、视觉冲击强、易于视觉感知的色彩或色彩搭配,并且老年人更偏爱暧色调与绿地的色彩配置[31]。

张运吉于2010年基于视觉,对老年人公园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视野明显缩短,色彩明度大的会有更远的可视距离,在一定距离区分物体细节的能力降低。由此提出在适当布设舒适安全的休息设施,方便观景。植物模纹、地面艺术铺装、壁雕或壁画等,考虑到老年人视力的需求,尽可能用简洁的线条表现。从而在公园设景、视距预留、纹案表达提上实现人性化设计[32]。

2.2.5 老年人休闲绿地实例分析

李战修,张迟,靳桂隆于2006年对北京市老年社区一期园林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新概念的养老生活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项目,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共分三期工程,一期于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老年服务社区。

项目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而设计,以增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为原则,设计内容包括两个入口区,两个集中休闲活动区(清娱园、绿秀庭),两处楼间观赏区,运动健身区,园艺栽植区。环境细部设计处处为老人服务,除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无障碍通用设计外,还体现在过渡空间的设置,出入口和主干道设计,以及感官花园、鲜花散步路和植物种植设计等方面[33]。

3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状况

3.1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概况

法国早在1865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1890年瑞典第二个老龄化国家。随后德国、比利时等国都步入老龄化。1938年美国出版了题为《老龄问题》的专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才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34]。

早期关于老年人的设计研究主要局限在老年社区规划和老年住宅的建筑设计,如1981年Leon Goldberg的《老年人与城市住宅》,1984年Michael E.Hunt的《退休社区》,Rosetta E.Park的《老年住宅》等,主要介绍了美国社会对老龄问题认识的进步和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构思以及设计要点[35]。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户外空间规划设计著作有1985年出版的黛安娜·Y·卡斯坦斯的《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这是第一本分析与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相关的老人需求的综合型手册。作者通过阐述其观点,试图让设计师认识到关于老年人的感知、功能和社会角色变化。书中主要针对相对独立的老年人,提出关于空间组织、设计和户外空间细节处理的具体建议,并探讨了使老年人尽量能独立生活的设计方法[36]。

3.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翻阅近期关于老年休闲绿地的外文文献,可以发现国外研究热点主要在于环境、人、健康三大主题之上,具体研究范围为对环境与老年行为特征关系的研究,对环境、老年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对老年人特殊需求与环境评价研究,关于具体设计实例分析很少。

3.2.1 对环境与老年行为特征关系的研究

Hieronymus C.Borst于2009年对荷兰老年居民从特定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路线选择进行调查,建立环境连接阻力模型,描述街道环境特点对老人步行路线选择的影响。发现斜坡和楼梯,绿化带,盲墙(即没有窗户的墙),大街上和公园里垃圾的存在都增加老年人行走阻力.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有便道,一楼住宅有前花园,或沿路有商店的路线。研究结果还表明植物的存在(即绿化带)使得穿越公园的阻力增加。老人对高犯罪风险的感知也会减路线选择的动机。此外,最短路线的选择仅占总数20%,反映了人们找准最短的路线能力有限,其他因素可能对路线的选择影响较大[37]。

3.2.2 环境与老年人活动、健康关系的研究

Takemi Sugiyama等人于2007年在英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邻里环境可能通过提供活动机会或交往和享受大自然的空间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现邻里环境对健康的益处可能是由于社会交往与他人发生在室外环境中,与身体锻炼无关。目前的研究显示户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健康有关[38]。

Lai Poh-Chin等人于2009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香港旺角地区老年人跌倒与环境因素进行生态关联分析,可视化两者的空间关系。该研究确定了11个老人有独特环境特征的跌倒热点地区。提出在这些环境特征中,繁忙的街道和路口、露天市场和垃圾收集站与场地有很强的空间联系[39]。

3.2.3 老年人需求与环境评价的研究

Hieronymus C.Borst等人于2008年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步行时道路的感知吸引力主要三个部分组成—— 即街道整洁程度,景观价值和有沿街活动或其他行人。具体来说斜坡或楼梯,斑马线,行道树,前花园,巴士和电车站,商店,商务大厦,餐饮场所,穿越公园或城市中心,交通量等街道要素都与感知吸引力呈正相关,而街道垃圾,高层建筑,邻里居住密度与感知吸引力呈负相关[40]。

Takemi Sugiyama等人于2009年提出邻里开放空间质量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关,开放空间的步行与道路质量有关。邻里开放空间以及通往邻里开放空间的路线是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环境干预措施的关键部分。其中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开放空间给人愉悦感和安全感。愉悦因素包括距离邻里开放空间步行距离适宜,空间能满足儿童玩耍,天,参与各种活动(或观看),拥有高品质植物以及厕所和遮蔽设施等。安全感体现在邻里开放空间以及通往其的道路在夜间安全以及没有犯罪可能。道路质量与三部分有关,包括通过园路步行进入开放空间的容易程度,通往开放空间的道路给人带来的愉悦程度,以及无障碍程度[41]。

3.2.4 适宜于老年人设计实例研究

Margaret Nagel于2000年介绍了其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郊区设计的老年社区的两处景观,以“祖母花园”为主题,设计意图唤起老年居民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设计前考察了当地老年住宅景观,收集具有良好和长期景观效果的传统植物名录,具体绿化设计采用了适应当地条件的传统植物,同时种植现代流行植物以增添色彩和质感[42]。

4 结论

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实例调查分析,但调查研究的实践意义不同。国内研究多直接指导具体设计实践,而国外研究多根据老人特征及使用评价,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间接指导规划设计。两者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差异。

4.1 研究存在问题

4.1.1 缺乏宏观层面研究

国外研究调查范围广泛,涉及城市街道、社区环境、综合公园甚至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内展开研究。则往往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老年人、环境和健康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老年户外行为模式,建立适于老年人开放空间的评价体系,都是基于实践提出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可以同时指导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与国外研究现状对比,国内调查研究的结论往往局限于微观环境,大多是调查一个或几个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对于老年休闲绿地使用现状分析后针对景观细节元素和设施提供改造建议,并归纳设计原则,没有上升到绿地系统的高度。对于把握城市全局环境的老年休闲绿地系统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4.1.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待丰富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在适宜老年人的微观环境设计方法的研究,除设计理论外的研究较少。设计理论中对于补偿性设计研究相对较多,而激励性设计则关注较少。事实上,一些比较挑战体力的休闲活动同样受到老年人欢迎,比如北京的一些老年人每天都要去爬香山。在补偿设计中,缺乏绿地在不同季节对老年人的补偿作用研究,如研究提到冬季阳光对老年人的重要性,但针对老年人冬季活动补偿性设计的研究较少。此外,国内调查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4.1.3 缺少理论应用

具体采用研究成果的实践较少,调查结果与设计脱节。这也阻碍了对于老年人休闲绿地研究的发展。由于缺乏实际项目,只能对老年人使用城市休闲绿地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理论老年休闲绿地的使用后评价研究较难展开,缺少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反馈作用。

4.2 研究展望

4.2.1 建立老年休闲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老年休闲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保护生态、组织城市空间、体现城市文化、科普教育、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功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休闲功能的部分。综合考虑时间、地域、社会等因素,从老人的住所到社区环境再到休闲绿地的系统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在绿地系统高度对其研究。例如可对连接各级别绿地的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调查,研究老年人的游憩路线,从而为更好地联系绿地系统各部分提供参考。

4.2.2 调查分析老年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当前老年群体应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意见的重要来源,建设休闲绿地应从老年人生理需求(安全、健康、舒适)、心理需求(和睦、归属、依存)和社会需求(学习、工作)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老人休闲行为、休闲方式,空间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老年人对环境的偏好,行为特征和健康状态受环境影响的机制,从而更好指导设计。此外,在设计中应该如何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这个未富先老的特殊老龄社会来说更显重要和必要。

4.2.3 调查方法和内容多元化发展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的理论方法有待于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进一步完善。系统的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仍将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对于调查范围、调查因子、影响因子的设定应不再局限于硬件环境,例如可以对于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审美特点,不同天气对老年人绿地利用影响进行研究。此外,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利用多学科相关理论进行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欢.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建设研究—— 以南京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11.

[2] 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8.

[3] 韩炳越,李宝昌.老年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1999(4):20-22.

[4] CJJ/85-2002T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柴彦威.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7.

[6] 贠禄.休闲绿地活动空间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51-52.

[7] 艾春玲,谷桂云.公共绿地老年人活动空间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17-118.

[8] 王婷.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5):25-26.

[9] 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5-26.

[10] 李允雪.人性化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3.

[11] 孙新旺.城市休闲绿地的定位[J].中国园林,2001(3):11.

[12] 孙新旺.城市休闲绿地类型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园林,2001(10):15-16.

[13] 郭子一,徐峰.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93-97.

[14] 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1997(9):11-15.

[15] 韩炳越.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2):63-64.

[16] 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4):23-26.

[17] 李锡然.老龄化城市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分析[J].城市规划,1998,22(5):47-48.

[18] 胡仁禄.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初探[J].建筑学报,1994(10):39-41.

[19] 胡仁禄.美国老年社区规划及启示[J].时代建筑,1995(3):39-42.

[20] 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 西安环城公园老年使用者实态调查[J].华中建筑,2005(1):136-138.

[21] 武文婷,任彝,田密蜜.城市集约化住区老年人景观环境心理和行为需求及其研究意义[J].新西部,2010(6):228.

[22] 刘志强.老龄化社会下的园林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6):59-62.

[23] 尹亚坤.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石家庄市公园绿地为例子[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4] 余树勋.园林丛谈—— 向往的“老人公园”[J].中国园林,2008(2):27-28.

[25] 张芳燕,梁浩,刘珺.城市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9(4):22-24.

[26] 朱洁冰.老龄化社会的标识环境探索性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2):180-181.

[27] 张运吉,朴永吉.关于老年人青睐的绿地空间色彩配置的研究[J].2009(5):78-81.

[28] 张运吉.老年人视觉及其公园利用的研究[J].现代园林,2010(1):12-14.

[29] 李战修,张迟,靳桂隆.“接触自然、享受人生”—— 北京市老年社区一期园林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6(10):17-20.

[30] Stephen J. Johnston,Housing for the Elderly: A Diverse Literature,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85,4:195.

[31] John Hiltner,Book Review,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6 18: 678-680

[3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著.人性场所[M].2版.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3] Hieronymus C.Borst,Sanne I. de Vries,Jamie M.A.Graham,Jef E.F.van Dongen,Ingrid Bakker,Henk M.E. Miedema,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treet characteristics on walking route choice of elderly peopl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477-484.

[34] Takemi Sugiyama,Catharine Ward Thompson,Older people’s health, outdoor activity and supportiveness of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3:168-175.

[35] Lai Poh-Chin,Wong Martin,Chan Ming-Houng,Wong Wing-Cheung, Low Chien-Tat,An ecological study of physical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elderly falls in an urban setting of Hong Kon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207):6157-6165.

[36] Hieronymus C.Borst,Henk M.E. Miedema,Sanne I.de Vries,Jamie M.A.Graham,Jef E.F.van Dongen,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e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for walking reported by elderly peop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8,28:353-361.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绿化

1 小城镇规划中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小城镇绿化面积及设施规划不足

小城镇规划现存的问题是道路、给排水工程、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进展相对缓慢,不能很好地为城镇服务。有些地方不预留灌溉设施,造成后期管护困难,成本加大,也有的灌溉设施质量差,易坏,后期管护需用水车拉水灌溉,成本较大。另外小城镇预留绿化空间较少,而根据林业科学的研究,小城镇的绿色植物覆盖率应在达到30%以上。才能起到改善城镇候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工厂区内绿地应占总用地的30%,居住区的要求为30%~50%,公共建筑地段中,医疗机构内应达到60%,学校、托幼机构内应达到50%。

1.2 小城镇绿化生态环境较差

小城镇采取经济第一的发展策略,不重视生态规划,没有把生态规划看成是小城镇规划的“龙头”。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具体规划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环境的现象,没有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就连必备的公厕亦极少列入规划,特别是引资项目,随着近年来招商浪潮,政府为迎合投资商的需求,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随之急剧增加,侵占绿地,由于规划不当,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生态规划明显滞后于经济规划,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规划,使小城镇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是影响小城镇形象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小城镇规划中,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小城镇工业区规划、小城镇中心区规划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点,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乱占滥用林地与草地现象,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态环境规划的缺位,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阻碍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1.3 小城镇绿化树种选择的误区

一些地方在小城镇规划中,盲目跟风,未能做到适地适树,选择一些外地不适合的树种,容易造成投资浪费,绿化树种因不适宜当地气候等条件而死亡,造成绿化失败。还有的为了见效快,移植大树进城,成本高昂,且树势生长较差,寿命短。另外有些地方种植大面积的草坪,而且管护成本较高,且草坪寿命较短。

2 完善小城镇规划中绿化设计的对策

2.1 增加绿化生态,控制扬尘污染

基于小城镇周边多农田、多林盘的良好自然生态本底可作为城镇绿化的重要补充,在规划标准中不单独设置绿地,同时将一般城镇用地中所占比例较小的对外交通用地并入市政设施用地中以求达到市政设施的综合集成和共建共享。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管理力度。工业园区近些年在不断地扩大建设中,工地采取围栏、及时清运建筑废料、密闭运输等措施,禁止凌空抛撒。城镇工地应采取绿化等防尘措施,对那些超过规定期限的闲置土地,政府应依法收回土地,并且由园林绿化部门进行园林绿化或铺装。加强城镇道路清洁的管理。

2.2 改善小城镇绿化生态环境

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增加居住区绿地空间,拆迁零散工业企业,拆除各类违章搭建,对拆迁单位或企业迁出而留下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改造成公共绿地或其他休憩场所。由于老镇区空间格局固定,要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手段增加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加社区的绿地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在街道两侧种植树木,并与工业区之间建设绿色防护隔离带。

2.3 注重树种的选择

应注重树种的选择和颜色的搭配,如工厂应选择吸收污染,防尘降噪的树种,多选常绿树开花树及果树,居民区及小区道路绿化应乔灌结合,多选择优良绿化乔木、果树和花灌木,医院则应选用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乔木,以及中草药和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体育场应避免选择飞花、落果的树木,应选择生长快、树冠整齐的乔木为主。托幼机构的绿化可结合布置一些菜园、果园、小动物饲养园等生物园地,以增加儿童的生物知识。街道绿化应以遮荫、降尘、降噪和美好兼顾的树种,如白蜡、夏橡等。少量种植草坪,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加大适合当地的灌木的配置。

3 结语

总而言之,绿化设计是小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绿化设计的生态环境为对象,对小城镇规划中的绿化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老年公寓 行为心理 环境设计

1 环境行为心理学基本理论

1.1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老年公寓的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因此在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环境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到老年人的休闲需求。景观设计师要运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满足老年人对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要求。

1.2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研究

1.2.1 环境知觉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周围的环境信息。研究老年人的知觉与老年公寓景观环境相互的作用与影响。老年人五官感觉逐渐退化,景观环境应该创造弥补性环境来增强老年人的环境认知。

1.2.2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方向、尺度、距离、位置和组织等。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为了使老年人对环境的空间认知,在道路的设计上力求形成统一的空间;运用植物、小品等元素建立和强调清晰的景观边界;在节点创造引人入胜的景观给老年人兴奋、明朗的感觉。

2 我国老龄人对老年公寓环境设计的需求

2.1 老年公寓的景观环境需求及活动特征:

2.1.1 健康环境及心理、生理需求:老年公寓里的老龄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类慢性疾患,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较差,平衡感降低。因此老年人们经常采取散步、锻炼等形式来缓解和预防疾患,良好老年公寓环境对老人能够起到较好的康复作用。

2.1.2 亲情环境及空间需求:老龄人从自己熟悉的环境搬到老年公寓,远离了亲人和朋友,失落感是强烈的。要求居住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余暇实践,合理的户外交流空间能提高老龄人和家人团聚的质量。但老龄人对外界压力适应力比较差,休闲环境的选址应尽量避免噪音源,最好是在比较安静的区域。

2.1.3 交流空间的需求:老年公寓是一个长期与外界联系不紧密的场所,缺乏与社会其他年龄层人群的接触,容易闭塞,因此与外界有着强烈的交流愿望。老年公寓户外交流空间不仅包括公寓内老年人和工作人员的交流空间,还包括与外来人员交流空间的需求。

2.1.4 环境设施及其他因素需求:室外环境设施种类齐全和优质是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施的基本要求;同时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特殊性对户外环境设施的设计和布置有着特殊要求,如无障碍设计、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要求的设施、标识等。户外休闲环境的好坏不仅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老年公寓市场开发的重要砝码。

3 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

3.1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依据

老年公寓环境设计主要依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居住法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的相关要求与规定、老年公寓本身的概况和现状特点。

3.2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老年公寓整体环境设计以老龄人对周边环境的感受、体验和评价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把老年人心理、对等各层次的需求综合体现在环境设计中,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老年人需要的人性化环境。

3.2.1 无障碍原则

中国传统民居中,安全性是首要条件。由于老龄人生理机能衰退,活动能力下降,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尽量消除户外活动时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场地和设施等方面。在坡道、地面防滑、扶手、设施尺度使用材料等方面都要保障老年人安全。另外老年公寓环境必须做到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或残疾人设计增进性环境,在设计中必须始终贯彻安全易达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使用台阶。

3.2.2 功能性原则

老年公寓环境设计要考虑老龄人“坐、停、卧、留”的各种需求,应当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安排老龄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闲聊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3.2.3 便捷性原则

老龄人活动空间范围一般较小,室外活动时间也不长。因此老龄人休闲环境的设置应尽量以便捷第一,过远的距离只能使老年人失去兴趣。在设计中还应考虑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

3.3 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老年公寓环境的设计要点

3.3.1 坐息空间设计。老龄人休闲活动大多数时候是休息、晒太阳、观赏。因此,休闲环境中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这些坐息空间可以设在大树下,老年公寓的廊檐下等,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采光。

3.3.2 健身空间设计。健身锻炼也是老龄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健身活动场地和设备种类的考虑不仅要为体弱的老人们提供方便和安全,还应使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3.3 交往空间设计。老龄人的生活中常伴有孤独感,因而渴望与人交流,通过见面或交谈的方式获得一种参与感,并且得到理解,能使自己感到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3.3.4 绿化设计。在老年公寓环境绿化设计时,应尽可能平坦,避免种植带刺及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造成老年人行走的障碍。在植物季节景观的配置上,选用花色鲜艳,季节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让老龄人在视觉上、心理上感受到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4 结语

随着设计的逐渐完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关注的加深,使得设计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和系统。而环境心理学中对环境如何影响人、人如何影响环境的研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依据。本文从环境知觉、个人空间等几个方面对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挖掘其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室外环境的设计更符合人们居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芳.老年公寓庭院绿化与设施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王朝侠,徐从意. 从功能和人性出发——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OL].[1994].

[3] 孙桂琴,孙桂荣.田影.从行为心理之观点探讨老年住宅的无障碍设计[J]. 山西建筑,2009年,35卷3期:76页--77页;

[4] 章菁 罗志远. “人性化”交往空间——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J]. 中华建筑,2008年,29卷:106页--109页;

环境规划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观光花木产业园 休闲产业经济 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园林苗圃的建设对城市绿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园林苗圃行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园林苗圃行业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深入挖掘园林苗圃的发展潜力,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使传统园林苗圃行业重异彩,是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花木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园林绿化花木产业化程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决定花木科技术含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都有待提高。

1.产业化程度低

现有的花木园多以苗圃形式经营,其规模、质量都参差不齐。很多花木园都是由没有受过科学专业指导的“门外汉”来经营管理,有些乡镇则采用农户家庭承包制,但政府却没有提供专业指导,也没有进行资源宏观调配,导致承包者各自为政。目前这种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高消耗低效益的花木行业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大规模环境建设与改造所需的高质量、规格齐全的花木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绿化工程的实施。

2.花木结构不合理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缺乏长远的预见性,没有注重对花木结构的长远规划,苗圃在长期经营中也不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在灌、乔木不足,特别是缺乏高规格的优质花木,新优品种少,原有品种单调积压,提高了育苗成本,使外地低价位花木抢占了市场[1]。花木生产的长期性决定了苗圃只能进行长线生产,而目前大部分苗圃由于急功近利进行大量的短期投资用于花卉生产,而园林树木的生产周期过长导致无人问津,以致长线投资严重不足。

3.经营模式单一化

我国现有的花木园多延续着传统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道路,采取着“生产――销售”单一的经营模式,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以致花木品种更新速度比较慢,也无法开发引进新品种,经营不济又无力更新基础设施,长此以往愈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单一化的经营模式最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

二、观光花木产业园发展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花木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设备产品陈旧、国有苗圃制度老化、私人苗圃经营不济等问题的不断出现,近期兴起的观光休闲性质的花木产业园让我们眼前一亮,苗圃不仅可以生产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还可以作为观光休闲地,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在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省份先后出现了观光花木产业园的雏形,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花农借鉴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对自家的苗圃进行改造,改变经营内容及方向,开拓观光苗圃的形式,成为花木行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经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苗圃经营的新思路。

1.花木产业园自身发展需求

长久以来传统的花木产业园被简单的定义为一种纯生产性绿地,因而花木产业园疏于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不规划,简单得在基地种植花木就大功告成。这样单纯的生产性绿地往往较少地具备观光休闲的功能。这样使得花木行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竞争愈发激烈,不利于花木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应充分挖掘生产性绿地的景观价值及开发潜力。

将传统苗圃重新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增加观光、展示、休闲的项目,并改善经营理念,苗圃除了进行“生产”外还可以进行“贸易”,这样能为传统苗圃带来多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花木产业园可以作为一个科普基地通过展示新品种,演示先进的炼苗手段等方式传播园艺、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并设置一些供游人参与的活动,其次合理规划花木产业园,打造花园式苗圃,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要。这种将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科普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的规划思路虽然在国内还不常见,但在台湾以及国外都已十分普遍,是传统苗圃发展的一个趋势。园林行业急需一种现代型花木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思路,将苗圃规划从单纯的功能性布局向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布局方面转化。

2.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的休闲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其影响力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论断:“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如果合理开发休闲产业,就会造就出庞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一种商机,并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在更好地满足一部分人群的休闲需求的同时,给另一部分人群开辟出创造财富的空间,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体验消费经济不以销售产品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从中体验精神享受和快乐的消费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体验消费经济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相对于物质追求型经济之后的更高级追求型经济。体验消费经济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长久地记忆过程的体验,由于体验美好、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使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

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和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为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

3.发展观光花木产业园的意义

观光花木产业园将科研、展示、观光、休闲、游览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方式的有益尝试,是活跃苗圃市场,搞活苗圃企业的一针“兴奋剂”,对提高花木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光花木产业园以其自身独特的景观特性与休闲特点为城市居民服务。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乡土文化为内核,以观光、休闲、求知、劳作等为载体,在规划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沟通,推动了城市生态结构的调整,有效发挥了空间环境的人文价值,给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创造了无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观光花木产业园建设思路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建设要以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经济上可行的花木生产系统,同时赋予观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把观光花木产业园建成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拓展花木行业的传统职能,增加其文化内涵。

1.科技兴园

科技兴园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各种花木的生产向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效益型方向迈进,实现苗圃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土地优势,按城市规划需求育苗。

实现科技兴园必须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根据市场发展及需求,投入研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促进苗木产品的结构调整;二是科学规划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布局与花木结构,确保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采用新设备和技术,以及引进专业人员,为高大规格花木和新品种花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提高苗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花木产业园的全面发展。

2.景观特色化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环境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在构思设计上区别于城市公园景观,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体现野趣天成、返璞归真,以乡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创造出质朴、简约的园林景观。以原有地形为依据,合理布局;保持各类植物专类生产区的特色,并适当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保证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加强特色景观观赏效果。以特色化景观为根本营造具有文化性、自然性、参与性与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产业花木园。

3.平衡生产与观光

观光花木产业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生产与观光休闲,是辨证统一的两方面。花木生产是苗圃的基本属性,有着不可动摇的本质地位,而观光休闲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模式的有效拓展。这两者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的比例是决定了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生产比重过大,观光可发挥的空间就会受限,对游人的吸引力就会减弱。倘若生产区域过小,用于观光的用地比重过大,则花木产业园的基本性质则会变质。

因此我们需要辨证地处理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之间的关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分配苗圃用地,生产与观光紧密结合。

四、结论

面对传统的苗圃现存的诸种隐患,急需为花木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发展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正是为实现苗圃价值的多元化,拓展苗圃企业的经营形式,挖掘苗圃在生态与景观上的潜力,以及保持花木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续梅: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2007,(10):36-37

[2]王伟军:以经济学观点探讨城市苗圃问题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5,(4):50-51

[3]吕军辉: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