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1

一个大学数学教授不会解不出高考数学试题,而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却可能对一些高考语文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一奇特现象。便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既成事实的语文应试教学所造成的尴尬后果。

历年参加语文高考阅卷的人员中,大学教师居多。这些人中有专家、教授,也不乏才华横溢者,然而面对试卷,他们却常感一时无从答题,即使有人最终能做出答案,也须花出比高考规定多得多的时间,答题的速度远不能和高考考生相比。那么我们的考生水平真的比大学教师强得多?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考生的应试能力(即解题技巧、答题速度)确实达到一定水平,而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未必真正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从能够反映语文能力的作文和现代文阅读中可以看出。就高考作文来看:作文内容不充实、词语贫乏、句子不通顺、不连贯的现象比较严重。语文应试教学的不良后果已敲响了长鸣的警钟,逼使我们进行反思并寻求科学的出路。

一、扭曲的应试、变形的课堂

各级考试已不只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一种形式,而且早已成为考评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考试后的成绩排队,不仅显示了各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同时也“排”出了任课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校方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次情况来发放教师的奖金数额,甚至作为评聘职称的标准,这些早已成为“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形成了从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只重分数不管其余的不争事实。在考试的层层压力下,教师的心弦越绷越紧,课堂教学处在应试阴影中。教师钻研教材实则成了钻研教参,为提高对试题的命中率,教参成了教师须臾不敢脱离的护身符,对于教参中的重点、要点无一遗漏地“宣读”给学生听,整篇课文的教学,所有主要东西还是由教师自己讲、学生记。对教学的研究变为对各级各类试题的研究。尤其是随着高考语文命题的标准化,各级语文命题也随之标准化。“标准化”课堂教学就应运而生了。本应生动活泼,甚至还要最丰富的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种种应试教学的现状都严重危害着正常的语文教学,如朗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讨论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满堂问”,标准化试题取代了应有的读写训练,教师常常只满足于在这种训练中画上几个简单的符号……如此这般,在应试能力、解题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语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滞。“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但把孩子毁了,也把老师毁了,老师的退化不亚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当一个教师退化为一部古板的机器时,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影响学生。”[1]

1990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已经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知识是研究语言文学及其运用方式与方法的各种理论知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毕竟不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目的,而只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听说读写实际”,必须“着重于运用”,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必须依赖于言语实践。正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他所掌握的运动学理论知识及对各种打法的研究对其训练确有指导作用,而要取得冠军,却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打球实践。同样,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或以语文知识的研究来取代语文能力的训练是绝对行不通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大纲》指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教学生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但这种学习,其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或改造仿作,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词语词汇,从而逐渐掌握优美地表情达意的熟练技能”[2]再者,语文知识也要和课文结合起来教学,课文是章法、写法分析的基础,离开具体的语言材料去学习章法、写法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空洞的。总之,教学生学好课文同样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理解,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有了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各级语文测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测试的目标,甚至将此与对语文能力的测验平起平坐。

这样,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就变的模糊不清了。教师为教知识而教,语文知识越来越多地进入语文课堂,知识也越来越系统。课文则被肢解成了一堆语文知识材料,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这些材料中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对每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听懂、记牢,有的还将语文材料直接演绎成一些语文知识性的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以巩固记忆效果,以为这样就是做到了讲练结合。但究其实,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没有了语感的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平时只满足于你讲我听,你讲我记,只是到了复习迎考时才辛辛苦苦地去死记硬背一些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不少学生在学完、考完之后,居然连课文都未完整地看过一遍!那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未能从学过的课文中获得至关重要的语感体验,而且连学来的一些课文知识和语言知识也很快遗忘了。

二、着眼于阅读、复归于言语

国家教委决定,从1995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新高考制”。语文学科高考新特点是: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和素质的提高,考试材料不直接从教材中选取。这无疑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使我们叫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有了走向科学化的可能。也使我们语文教师彻底抛弃应试教学的沉重枷锁、从应试教学模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有了可能。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以笔者之见,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有识之士大抵赞同这样的看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应试教学的结果培养不了学生语感,反倒破坏了学生的语感。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不同于朗读,虽有专家认为朗读法是语文科的第一教学法,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感,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促进语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根据笔者自身学习语文的体会和长期对学生的观察,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些学生喜爱阅读,其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学生。作家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极高的,虽然他们的学历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的是,没有哪个作家不是声称他们从小就酷爱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即此理。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是语文教学走出误区的法门之一。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开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个人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而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具有个体性的特点。[3]简单地说,语言的基本构成是词汇和语法等,表现为一个民族语言的基本材料和运用规则;言语则是个体对前者的运用过程及其结果。语言带有相对抽象的理论色彩,而言语则是生动活泼的,与每一个个体心理特点相联系的听说读写行为及其结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现行的语文应试教学,实际上是把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等这些主要属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当作了中学生的学习重点,或是把生动个体的言语活动及其成果(如课文)分解成毫无生气的语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等),这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而言,无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学生的任务应该是通过学习言语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即是学习课文,学会听说读写,而非学习语文理论。当然在学习言语过程中要通过语法、词汇这些语言规则和材料来进行,但孰主孰次应是一目了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言语分析,即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言语语意,了解课文、句子的表意方法。了解它的言语交际功能及特点,以至于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内容和语言符号上打转,不要以解题的技巧训练来代替语感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言语分析应成为语文教学走出迷途的又一块试验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试教学造成的语文教育的停滞不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只要广大教育者能逐渐认识到其严重弊端,并敢于抛下包袱参与改革与实验,语文教学的正确路径又是能找到的。

注释:

[1]康健、段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国青年》1994.4)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2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高难度创造,是学生通过已知知识对这一阅读信息进行有用信息的筛选、判断、解释和分类的技能。经过笔者多年在一线教学实践,认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着阅读速度慢、推理判断能力差、做题错误率高的现状,而导致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困境所引起。

(一)学生阅读活动盲目,对阅读推理判断错误理解

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尽管学习劲头充沛,如扩充单词量、对句型语法知识进行充实,但考试仍存在阅读不懂、阅读速度慢、理解不透、做题错误率高、选择举棋不定不定的现象。而最基本的原因则是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盲目性,对阅读推理判断错误理解。多数学生误把语言知识总和(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知识)等同于阅读理解能力,这个错误的观点直接导致学生把阅读定义为题海战,而实质上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知识只是构成阅读的必备条件。实质上,学生只要从阅读材料中截取三种信息就可以:一是构筑整篇阅读材料的单词进行理解,包括句法和词汇的理解;二是对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理解,即作者的意图、观点,通过整篇阅读材料传达的意思;三是对阅读材料中包含的社会文化的理解,即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理解。实质上,通过学生掌握的词汇、句型语法、背景知识、语篇知识来理解阅读材料过程的能力就是阅读理解推理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阅读活动的盲目性还体现在阅读速度慢、做题速度慢、难以抓住文章主题关键等方面。

(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重语法知识而轻语篇讲解

课改后,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过多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即重视语法,重整体阅读材料翻译,以翻译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而轻视对语篇知识的评析与讲解,过多地对英语阅读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强调,而轻视材料中蕴含的语篇特点和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同时,教学重点仍然放在让学生记忆教师所讲解的重点而忽视学生应该在阅读材料中自行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强调教师结论权威,缺乏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探索

现今英语教学课堂中仍然强调教师、教材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而轻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教师仍然习惯“灌顶”,即直接告诉某一语法用法,词义等等,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应用,使学生在知识的构筑上形成思想僵化,知识转移灵活性差,没有自主探索精神和阅读兴趣,在自我解决问题上没有形成自我思维,在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上往往是占用他人观点来替代自己观点,缺乏对问题的判断、检验与推理。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即对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的认知心理语言过程。英语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语言运用并加以实践的重要途径,为此,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即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也是全面贯彻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诠释。

(一)加强阅读指导训练

笔者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在英语阅读材料上使用材料浏览、背景文化、重点语句、推理判断、筛错选对等策略上偏少,有的甚至无意识对文章进行判断,凭主观意愿去选择答案。我们知道假如学生能有效利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解题技巧并灵活加以运用,并利用这些策略对整篇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就不难把握其语篇的深层含义和材料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明确语篇文本意境并加强阅读各方面问题的指导,譬如加强学生对材料中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汇的理解,从而首先把握文章主题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对材料中情态动词、介词、短语等句型的理解,可从中推测出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立场及文章的逻辑关系。例,“LiLeiisnotgoodathislearningbutheisaverygoodstudent”这句所表达的真正意图从but才开始出现,主要的内容是后半句,因此,材料后面内容肯定是围绕“heisaverygoodstudent”进行写作。

(二)重视材料的背景介绍

在新课标文化意识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很多地方都必须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理解原文真正的含义。因此在阅读过程当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一些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材料去了解异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并去其糟粕,化为己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有异中国的一些文化意识,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譬如在学习Freedomfighters时,可先简单介绍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而说明自由、平等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对那些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而献身的勇士们的敬仰之情。这样,在以后阅读相似类型题材的文章时,学生就能轻车熟路,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三)重视英语语篇教学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连在一起,才能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构成语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语篇的段落结构,并了解语篇观点是通过何种结构进行阐述,同时根据结构找出材料写作路线,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把握阅读材料所传递的信息。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3

英语分级教学是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由于教育、地域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更为严重,如果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进度、相同的教学目标这种“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好生不够学、差生学不了、老师白出力、学生学不到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起跑线上得到提高,我院从2012年开始实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为:将英语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在同一级别的班级里进行学习。我院的分级依据是,在新生入学后组织一场大型的英语摸底考试,按照摸底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A班基础比较好,老师上课期间主要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利用他们基础好、起点高的一大优势,在授课过程中,给他们加大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B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教学目标应为在巩固基础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C班学生学生基础比较差,教学目标应以打好基础为主,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第一学期将近结束时,学生会参加英语B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根据他们的成绩,在第二学期再会重新进行分班,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分在C班,参加了B级考试但是没有通过的学生分在了A班,没有参加B级考试的学生分在了B班。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C班的学生偏重于冲刺四级,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A班和B班的学生以过B级为目标,稳固扎实基础。三年来,我院按照这样的分级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大大提高了学生过级率,达到了真正的师生满意。

二、分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行分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所能接受的难易范围内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促使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分级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等级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标,能使老师有根据有目的的去教学,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日常班级管理的繁琐性。

现有的英语分级教学根据成绩和不同的专业目标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班级,这样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原有的行政班级都有相应的辅导员所管理,现在的教学班级不再配有辅导员,有教学单位即外语系的老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所管理,大到英语试卷的印制,考试的安排,学生的分班,教学系统的管理,小到门窗多媒体的管理。全院大一新生四千多人,对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管理起来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至于经常会有学生跑错班级跑错上课地点的情况发生。

2.学生名单确定时间比较晚。

一般高职院校录取时间处于高考学生录入的最后阶段,而且新生报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到校后又存在转专业的现象,因此最终的上课学生名单确定时间比较晚,一般来说,我院完全确定好学生名单要在开学两个月之后了。

3.教学管理系统不完善。

我院分级教学采用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在市场上购买的系统,具有固定的逻辑模式,因此不能完全按照我院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例如,学生不能通过网络按照条件自己去选择教学班,而是只能靠人工分好名单,教师再进入管理系统自己去选择学生。一般来说同一个行政班要涉及到三个教学班,而不同教学班的上课教师不同,每个老师都登录同一个系统录入自己班的学生名单,这样在拉学生名单的过程中,很容易把其他教学班的学生拉近自己班级里。一旦存在这样的现象,别的老师将受到影响,不能正确的录入自己的学生名单。由于管理系统不是很完善,所以每年的系统确定名单过程都反反复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确定好,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了一定的不便。

4.期末考试安排工作量大。

期末考试每次都是上机采用试题库考试,考试之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一般系统导出的名单只有学生的行政班级,缺少教学班和上课教师,这就需要管理者手动加入,全院四五千个学生,要逐步给他们加上相应的考号、教学班和教师,另外由于学院机房有限,不能同一时间、同一批次考试,不同的学生考试的时间地点也不同,这样下来,无疑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

四、优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

1.科学优化分级标准,力求分级更准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分级应该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标准和原则,即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的基础和积极性上合理利用,适中分班。。其次,分级不能“一锤定音”,不能死按规则不变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分在C班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好,因为一次考试发挥失常,分到C班,在C班上课,觉得所学知识自己原本已掌握,我们可以给他再调整回到A班去学习。

2.加强其他院系的协助和配合。

英语分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行政班级上课模式,重新分成不同的教学班,同一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政班级,因此,英语的上课时间需要挑选出大家共同的时间来上课,这就需要其他教学单位共同协商和配合。另外教务工作和考务工作的管理需要全校师生及所在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对教学班齐抓共管的局面,不能单一的认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某一个系部的事情,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确保分级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更新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好马配好鞍”,好的教学应该对应好的管理系统,我院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应该及时的更新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以减少一定的工作量,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五、结论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相对管理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相对管理

相对管理包括刚性管理和柔韧性管理。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是指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传统的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是刚性管理的实施,刚性管理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是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主体是管理者。柔韧管理则是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潜在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意志变成其职能也转变为教育、协调、激励、互补,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主体是被管理者。

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过程,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适用教学。我们之所以把柔性管理引入体育教学,首先是基于教学思想的革命性转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为教而教”变为“为学而教”。其次,现代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材,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把柔性管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

2 相对管理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注重内在管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有内在管理和外在管理两种形式。刚性管理是外在的,比如课堂纪律、教学目标和要求等,这种物化的管理形式带有强制性。柔韧性管理管理方式是内在的,即通过激励、感染、说服等各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自觉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激励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所产生能力十分巨大且持久。比如,在文言文的教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老师强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但是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尝试换一种方法,激发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智慧”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强制学习变为引导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变成是一个自觉的行动。

2.2重视个体管理

柔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重视个体的管理,个体是群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的特征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个班、一个集体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性格,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新的教学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现在,很多学校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展分级和专项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加强了针对性、专门性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提交学习感受、体会和建议,交给老师去认真分析,然后针对学生的普遍需求尽可能地改变一些不是十分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学习的空间和环境,也能促使整个集体也得到不断进步。

2.3肯定重于否定

管理中经常把肯定和否定作为对工作成果的评价方法,而柔韧性管理的重点则是更加强调肯定这一面。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得到尊重,这是心理学的观点,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别人的尊重来自赞扬、肯定以及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个体存在的主要精神支撑,也是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基础。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也需要一视同仁,对于起点低、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把让他们完成一些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学工作的起点,不断给他们以学习的信心。经过学习目标的简化和渐进,让学生取得每一个阶段的成功,同时我们要及时对他们的进步做出肯定,让他们以更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任务中去。

2.4身教重于言教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言教为主,言教往往就是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会让教与学主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身教则更倾向于平等的交流,更能够增加老师和学生间的情感。柔性管理就是要求以身作则,所以一定程度上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着深厚感情,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变得相对轻松。培养师生感情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业务水平,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引起学生的羡慕和赞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严格自律,以平易近人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所有这些可能会在现在和将来很长的时间都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道路。

3 小结

相对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曾在一些方面被分别运用过,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尚属一种尝试。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5

使用计算机辅助沙盘教学法,使学生可以将数学模型计算过程量化。通过纸上的数学模型解算和电脑上的实际模拟。对比纸上模型和电子沙盘模型的结果。

1.沙盘设计。电子沙盘使用HTML5.0开发,配合MYSQL数据库和NASECAPE客户端实现。网格使用DIV-CSS实现。通过在不同的网格中摆入不同的元素,可以实现不同的沙盘功能。沙盘中的功能单元分为以下三种:

1.1节点:可以发生物流需求和接收货物,有固定的XY地址。

1.2道路:设置为海上道路、铁路、不同级别的公路、不同级别的河流、航空航路、铁路行包、航空行包、公路托运等不同的道路路线。

1.3工具:不同级别的汽车专车,汽车托运车辆,不同级别和功能的火车车皮,火车行包,不同级别的航空运输飞机,飞行托运,不同级别的航运集装箱,小型货船。

2.虚拟环境支持。

2.1学校在计算机中心实验室中,计划40台终端的学生实习机房,使用IBM2U8C服务器作为中央系统支持,其路由许可限制到计划的40台学生实习机房主机。

2.2规划2学时连续教学时间,在该机房内完成全部上机教学过程。

2.3经过学生申请,该环境可以在学生自配计算机设备上安装,为学生单机系统提供虚拟环境支持。

3.教学过程革新。前置学习中,学生首先了解到相关的建模方法,且独立完成某模型的纸上建模,对于模型的最终输出曲线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进入机房后:

3.1在虚拟空间布置相关的节点,对节点的业务量、库存量、库存成本、管理成本、进行设置。

3.2在相关节点之间布置通路,对通路的长度、路况进行设置。

3.3在相关节点上布置初始化的交通工具,对交通工具的载货重量,载货体积,运输速度,运行时间段,单位距离成本,单位重量成本等进行设置。

3.4在背景设置中设置公斤公里单价,以及不同的应急响应机制。

3.5运行沙盘,观察系统运行的稳定程度和实际利润波动情况。

3.6将电子沙盘运行结果与纸上模型结果比对,完成实习报告。

4.尝试教学法的结合。尝试教学法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任务,使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体验中。本文研究的尝试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如下:

4.1自愿结合的方法,每3人形成学习小组。

4.2小组选出1名组长,组长负责建立模型和解说模型。

4.31名组员负责对组长的模型进行赋值和验算。1名组员负责对验算结果进行校核。3人协作对模型的运行参数提出3种以上的方案和结果,并就结果作出报告。

4.4组长负责上台讲解本组设立的模型及其方案的优点。

4.5本班所有学生投票决定不通过的小组。因为小组如果不通过,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着无法考试甚至丢失学分,所以,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积极参与到课程中。

二、讨论

1.当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当前的纯纸上教学法讲解物流供应链模型的课程实践中,实习课时本身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物流供应链模型的抽象性难以理解。车辆的运载能力和运载效率可能在不同的天气下变的不稳定,货物的库存天数也可能因为其他环节的影响延长或缩短。所以,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在于无法更加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供应链模型的全部功能。供应链模型是一个基于单点递归算法的蚁群模型。部分学校使用C2.0上机的方法,让学生在命令行模式下完成技术经济辅助建模。此辅助建模过程虽然相对迅速,一般的模型验算可以从一课时内完成,但其形象性依然不足。本文采用的可视化模型,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货物滞留和车辆拥堵的发生,使得学生对于物流模型的实际运行和误差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原因:

2.1教学课时不足。物流供应链课程目前的教学课程为32学时,每周3次课,每次课2学时,除考试外,共5周课程。5周课程内,要完成供应链理论学习,至少三个实例的分析,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课程设计。在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物流供应链是专业课中较难通过的课程,其主要原因是课程与图论、博弈论、决策学等数学理论课程联系紧密,学生难以理解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造成的。2.2学生基础较差。一般学生学习物流供应链基础课程之前,并没有充分的数学知识铺垫。学生学习了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等基础数学课程,但没有系统的学习图论、博弈论、决策学等数学专业课程。

2.3缺少专项实习机会。本文课程面临着学习时间短,教学难度大等实际问题,学生在本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专项时间安排前往物流公司观摩学习。同时,具备海陆空立体运力的物流公司并不多见,本文课程面向的较有前瞻力的课程内容也成为当前实习难的主要原因。

3.解决方法。本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开发供应链计算模型的软件,而是学生可以熟练使用模型工具为物流工程进行建模和优化分析。学生在本次课程改革后的纸上建模要求降低,只要学生可以在本文研究的电子沙盘系统中对物流节点、物流途径、交通工具的设置过程充分了解,熟练应用,就可以完成本文课业。本次教改后,对学生的考核要点变更为以下三点:(1)掌握供应链模型基本理论。(2)掌握供应链模型模型原理。(3)能熟练应用供应链模型软件建立供应链模型。本次考核要点变更后,本文课程的难度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学生均可顺利完成本课程学业。

三、结语

英语教学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文化;跨文化;英语教学

计算机网络文化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渐渐成为大众的“宠儿”。随之而来的影响力也大大的增强,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文化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通过因特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人们,以便其互动交流、学习浏览、娱乐游戏、教学竞赛等等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可见,网络文化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地接受文化信息,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和效率。

网络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在走向社会的同时,都会对人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认为对高校大学生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垃圾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充诉文化市场死角,污染了广大青年人的心灵。

2、青年学生把很多的宝贵时间花在了网上聊天、网上约会、网上购物上,致使轻者学习成绩下降,重者荒废了学业,甚者崇拜黑客而制作病毒最终身不由己地滑向犯罪的深渊。

面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及时构筑一道有效的网络文化“防火墙”,积极传播“无公害”、“无污染”的网络文化信息产品。其次,开发校园道德网站,研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一切有益于人类健康、科技、智力、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文化软件产品,使未成年人免遭有害网络文化的影响,让青年人在健康的网络文化“防火墙”中茁壮成长。最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避免学生登录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但是,网络文化毕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物,他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积极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维与心理。

首先,网络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宝库。因为它信息量大,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是一个浓缩了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大学生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其次是快捷方便,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亦可足不出户办事情。大学生在网上可以方便、迅速地获得自己的需求,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我们不必因噎废食,要科学引导青年人合理合法上网,并用现代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网络文化建设。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各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形式。网络媒体技术既给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以教材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那是一种教学模式单一、手段有限、内容单调的教学方式。英语网络多媒体的出现,推动和优化了外语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信息源,从而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和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新理念。但我认为,教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意见,主动学习。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工具。所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的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交际能力是人的素质之一。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是一种由网络环境支持的多媒体教学,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广泛而丰富的交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3、网路是由若干台电脑和使用者在不同地方无数的LAN和WAN共同组成。在Internet上面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只要连上去在地球另一边的电脑和您室友的电脑其实没有什么两样的。所以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选择他们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课件或光盘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运用多媒体网络模式的英语教学在教师合适模式的教学管理范围内,形成了师生、人机互动的多样化,使师生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4、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旧方法,熟练掌握网络程序和语言,合理利用每一种媒体,使媒体之间相互配合,达到优化的目的。

三、通过网络,增强外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针对Chomsky 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是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来看不容乐观。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具体教学中重视语法和阅读,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旦要与人交流时就发现无法交流,听不懂说不出,“哑巴英语”、“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原因有很多,如文化差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时更新知识,树立信心,才能更好地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转贴于 1、在网络外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外语学习不但要学习外族语言,更要学习外族文化,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语言是人类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的学习与交际能力培养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外语交际能力,就首先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

著名专家McMeniman和 Evans都曾指出“外语教学是一种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十分讲究,并不是简单的介绍背景文化知识就可以了。在文化导入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择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循序渐进。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基础能力不同,选择外国语言文化内容一定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程序进行,逐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我认为在注重这两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等现代学习工具自主查找相关知识,自主阅读和实践,以积累文化知识,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做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环境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到与圣诞节有关的内容时,可结合词汇详细把圣诞节的文化色彩传授给学生,并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贯穿在课堂当中,那样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此外,教师要做好跨文化交际的表率。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起表率作用。

2、着重培养听说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也许以后我国公民亦可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和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外语交际能力。而我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是最薄弱的环节,加强这个环节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听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看录像,电影,欣赏外文歌曲等等都是很好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方式。课外,教学有关部门可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在欣赏影片后复述影片内容,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锻炼口才。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积累相当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青年人的外语交际能力。

总之,教师若能从平时的教学各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作用不可忽视,网络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转化成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优化网络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使之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