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4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如何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笔者认为,可以在单元教学中组织习作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单元导读、阅读教学、主题收集、作文指导四个部分。

一、借题发挥:通过导语指明写作的方向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内容。如第三组的导语: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它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它的美丽,感受它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导语还配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笔者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朗读单元导读,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向学生提出任务:仔细观察秋天,可以观察植物的变化,可以观察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可以观察天气的变化。可以到田野找秋天,可以到公园赏秋景,可以在放学的路上甚至可以在校园寻找秋天。可以看景色,可以听声音,可以闻秋天的味道,更要问和想。布置学生收集秋天的文章、诗歌,时间为两周。

二、借水行舟:通过仿写,学习并运用写作的技巧

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基于“模仿和迁移”的写,即通常所说的“仿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尤其重要,从模仿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1.修辞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然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这一组教材安排了两首古诗,三篇文章。文章为《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一文有大量的拟人句,如: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告诉学生“你挤我碰”、“争着”,是人的动作。课文写“橘子柿子”会“你挤我碰”、“争着”,是把“橘子柿子”当做人来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拟人。接着,我出示了如下练习: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成拟人句)学生喊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进行肯定后,又告诉大家:改拟人句,也可以给蝴蝶(动物、植物等)加上人的心情或语言。学生又把句子修改成: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描写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风筝》一课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如:“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写自己打针时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老师带我们去打针了。我的心就像打鼓一样怦怦地跳了起来。看见针扎进别人的胳膊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臂也疼了起来。我赶紧移开目光,安慰自己:没事的,我很勇敢,可我的腿却不争气地抖了起来。”

3.段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秋天的雨》第2、3两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为总起句介绍果园的景色。

4.谋篇布局的学习与运用

还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第一句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我引导学生想象:秋天还是什么?学生说:秋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天是一位音乐家……

三、厚e薄发:收集写作主题,丰富表达形式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片段,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积累要有针对性。仍然以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在学习这组教材的两周时间里,我引导学生专门积累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逐渐习得写法。

四、对症下药:针对性指导训练,打开写作的思路

笔者按照《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习作:先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再了解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确定习作的主人公,及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强调要通过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但道理可以直接点出来,也可以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最后让学生学习写作。结果发现真正会写的只有一名学生。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写作;微评价

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顺势产生了许多“微”名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深受欢迎。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形式,开展“微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表达欲望,一点一滴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一、“微写作”的意义

微写作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容易实施,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一)形式灵活,篇幅短小,易实施。“微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写作,一般来说篇幅都比较短小,仅有一二百字,形式十分灵活,随时都可以实施。比如,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段课文的读后感或者续写、改写、缩写文章,随时随地进行写作训练。相对于普通的写作教学而言,“微写作”更易实施。

(二)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阅历不足,让他们写四五百字的作文,可能难度会比较大,尤其是在字数凑不够的情况下,小学生更会畏惧写作。而微写作则以其篇幅短小的优势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起来会感觉游刃有余,从而大大提升写作信心。

(三)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微写作字数较少,写作题材广泛,可以写的素材有很多,因此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适应小学生的写作诉求。

二、“微写作”教学法的运用

微写作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选择写作时机与写作话题,跟进微写作的微评价,并注重微写作的活动反馈,使微写作落到实处。

(一)恰当选择写作时机与写作话题。微写作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开展微写作活动。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在朗读课文之后的几分钟里,教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写一段话来描写春天的雨。很快,学生便仿照课文写出了一段段稚嫩却有童真童趣的句子。一位学生写道:“春天的雨,是一支魔法棒,它随意一挥,慢慢地,慢慢地,就把大地变绿了。”虽然模仿的这段话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其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已经让人十分惊叹。

(二)跟进“微写作”的“微评价”。课堂中开展微写作活动,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良策。但是,如果教师对于微写作的评价不关注,那么就会打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在微写作活动开展之后,也要积极跟进微评价,为学生作点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关于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写。于是,教师便要求学生进行“微写作”,将自己家乡某一处风景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变化用简单的语句写下来。一名小学生写到:“春天,村外小河里的冰化了,小河边的柳树发芽了,燕子也回来了。夏天,村外小河里有很多孩子在游泳,一些大人在乘凉,知了嗡嗡地叫着。秋天,村外小河里飘满了枯黄的叶子,花草树木都开始枯萎了。冬天,村外小河里结了冰,柳树也变得光秃秃了。”学生读完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师及时对其进行了评价:“非常棒!你抓住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对村外小河、河边的柳树进行了描写,观察细致入微,真是个小作家。”虽然学生的微写作没有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已实属不易,教师抓住写作特点对其进行表扬,大大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试想,如果教师不进行评价,小学生今后的微写作兴趣能够保持吗?

(三)注重“微写作”的活动反馈。每一次微写作的活动都应该认真对待。教师应该在活动过后积极反思,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信心、写作状态,然后根据小学生微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为其提供有益的参考。比如,在上个学期,小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微写作活动,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对写作不再是一副恐惧的样子,写出来的东西也渐渐地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了。因此,教师更加坚定了微写作活动的信心。又如,有一段时间,教师开展微写作活动,发现学生有了倦怠心理,于是教师便适时改变思路,鼓励学生从微写作转向口头作文,在口头作文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教师再返回来开展微写作,经过这一改变,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维持,微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结语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却是越来越淡薄。为此,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思路,创新作文教学形式,通过一次次微写作活动,来降低写作难度,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使写作不再可怕,使学生逐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钱卫秋.微作文,让学生爱上写作[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5).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3

1 未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对文章文本的分析,而忽视了语句教学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深刻的掌握文章的内涵还言之过早,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例如在《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中,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这句形象的刻画了秋天到来后世间万物的变化,句子十分优美。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联合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想象大自然中秋天的实际景象,必然能够加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之后再让学生模仿这种句式来进行造句,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妙的意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今后的写作也非常有帮助。

2 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语文是一门课程,应当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达到什么目的或效果。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尤其是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出现了盲目阅读的现象。学生仅仅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中也无侧重,分不清主次,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势必不佳。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与自由阅读不一样,应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教育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严格来说,教育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和政治色彩,就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才开展教学活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所侧重的教学,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去阅读,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抓住关键点,围绕一个中心去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开始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使得这些教学方法在应用中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甚至是照抄照搬的使用,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满意程度。例如在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一些教师只注重形式,无论什么课程都以摆“小饭桌”的方式进行,是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自主深入思考,这样不但无法浪费了课堂时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且还会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甚至会养成依赖他人的毛病。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只有运用得当,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可以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于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于疑难的重点内容,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 偏离教学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力固然是可取的,但是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创造力而偏离教学中心则适得其反。例如在课文《司马光》、《曹冲称象》等教学中,不注重对文章词句和思想意义的教学,而是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提出救人、称象的新方法,这样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而且因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领悟程度较低,所想出的办法也多缺乏实际可行性,创新培养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同时也窄化了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等基本任务展开。

5 课堂拓展具有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现在有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是失败的课堂拓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4

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7-01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1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可设计为每组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教师再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再次,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在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事先都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讲南宋的古城墙,有的谈县城的街道变化,有的介绍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奇巧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就应强化朗读,读出诗歌的行板,读出音乐的神韵,读出春雨的绵绵,读出秋雨的潇潇,读出雨声盈耳,读出雨丝濡目。学生自由读,班级齐声读,前后比较读,小组竞赛读,等等。以读引悟,以悟促读,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4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主题 教育资源

在活动中贯穿语言、数学、空间、运动、音乐、人际等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目标,如中班第一个主题“我住的地方”,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的活动:我在马路边、快乐小司机、数高楼、乐乐家、制作汉堡包、小棒乐、好吃的鸡蛋等,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个主题是根据中班新入园幼儿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的班级环境,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容易胆怯,为帮助幼儿尽快稳定情绪,熟悉环境,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熟悉老师和小伙伴,增进与老师和同伴的亲近感,从而喜欢上幼儿园而制定的。

一、主题的来源

幼儿园生活具有大量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种植园地、饲养角、玩具、图书及同伴、教师等均等是幼儿学习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探索、学习的空间。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一致与协调,是“认知课程”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如果一个主题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就容易对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男孩与女孩”这一主题中,幼儿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观察,通过爸爸妈妈的发型、会做的事情及外貌、声音、身体上的区别,然后做出结果,作进一步的探讨。又如在大班进行“天气”主题活动期间,有一天正好下起了大雨,孩子们便主动进入了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听雨声、测雨量,做“雨的行成”试验,讨论雨的益处和害处,自制天气预报表格、阅读关于天气的书刊等。在此基础上。他们探索各种防雨材料,还建立了天气预报台。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既获得了有关知识,又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的创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的深入、孩子的需要,会随时随地发生变化,我们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捕捉周围的一切,在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使孩子的生活经验呈现新的一页。 在开展“秋天的大树”这一主题时,在园长钱老师的指导下,我组织孩子们经常性地定期观察园内、社区中几种常见的植物,并引导孩子把幼儿园中的“紫藤”、“桃树”、“松树”的生长情况,以绘画的方式分时段地记录下来,出示在教室里的墙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也不断呈现出变化,孩子们在收集、观察中感受到了紫藤、桃树的树叶在天气逐渐转凉后会由绿泛黄,由多到少呈现明显的转变,而松树的树叶虽然会掉落,但是会不断新生,常绿常青。不同树木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二、主题的特点

“认知课程”中的主题通常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或话题,如“动物”“天气”“季节”等,主题可以由幼儿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提出,我们在选择主题时,应使主题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主题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幼儿至少联系主题中的部分内容或拥有相关经验,能提出相关问题。2、主题能整合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学科。3、主题内涵丰富,且能使幼儿深入的探索。此外,主体的特点还包括;合乎儿童生活经验的,儿童感兴趣的,容易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的,容易获得社区和幼儿资源的,儿童能进行实际操作的。

三、主体的选择

选择“认知课程”内容的核心是把儿童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还较弱,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注意力易分散,教师的参与往往能使活动的内容能更加丰富。所以,一个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而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喜欢的主题、内容和活动材料,了解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等等。然后,教师再将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进行反思:给幼儿提供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比如:在“春天的童话”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对于春天的季节特征不怎么感兴趣,反而对春天的花花草草以及小动物极有兴趣,于是,我们就及时调整了教学安排,为此,还延伸出了新的主题――“动物的秘密”。可见,教师的观察非常重要,也只有注意细心观察,教师才能在幼儿举棋不定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出现给予帮助。因此,应选择对幼儿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内容,选择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可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内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生动的内容。如“小工具”主题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密切的联系,我们设计了“我会用小工具”“谁造了锯子”“谁是我们的小帮手”等活动。再如,我们发现孩子喜欢玩蹦蹦绳的游戏,便引导幼儿关注多种多样的绳子,讨论绳子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绳子与人们的关系,开展了“寻找绳子”“用绳测量”“给布娃娃扎辫子”“穿绳板”“搓纸绳”“哪种绳子力量大”等项目活动。虽然教师们能想出很多主题,但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幼儿学习的。我们应该关心那些让幼儿“难以忘记的学习”,而不是“需要记忆的学习”。

随着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新课程赋予了主题墙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把促进幼儿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那么,如何理解幼儿园主题墙的内在蕴意和价值所在,如何为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我们也有着独特的视角。

主题墙是课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之间交流的中介和桥梁,他们之间平等地对话和作用,并产生某种不同的全新的东西。主题墙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便于幼儿间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为实现对话提供有利的条件。透过主题墙幼儿可以发现同伴的优点,形成对人和事的积极心态。通过主题墙能让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想法,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及时调整活动计划。透过主题墙还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孩子的成果,也了解孩子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了解孩子在整体中的发展水平。

四、给予幼儿适时、有效的指导。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6

这是笔者在古诗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尝试,教学内容为《诗五首・夜雨寄北》。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感受诗歌意境。为考查学生临场发挥情况,课前特意不布置预习。上课后,按惯例我让学生查找资料,认识李商隐,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相关经历、诗作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材料。这个步骤结束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课下的注释从文本表面理解诗作所写内容,在自读中明白诗句意思。

在大体弄清诗句意思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想象”,于是学生开始瞑目沉思。五六分钟后,我让学生停下,返回课堂,并请几个学生就刚才的想象进行叙述。学生陆续发言,说出了如下意象:深深的宅院、微弱的烛光、凄清的雨、束冠青衫的诗人、诗人正在踱步、雨声噼啪作响……有学生补充:桌上应当还有一封刚拆开的信,那是仆人刚刚送进来的家书;还应当有风,风吹得烛光摇曳,有点冷。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对,风是有点,但不冷。”遭反驳的马上对答:“秋天了。诗句中不是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么?秋风应比较凉,加上雨夜,再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他不觉得冷么?”反驳者说:“可是他想到了未来,想到了未来和亲人团聚时的情形,心里是温暖的。”班上学生马上自然分成两派,各为自己支持的观点找依据,课堂霎时热烈起来。

争论持续了好几分钟,我看到学生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文本内涵,于是不失时机地叫停,并让全体同学将刚才想象到的情景,结合课堂上的发言以描述性的语句写下来。平时写作时咬笔杆的孩子们这时一反常态,刷刷挥笔,转眼间就有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或叙述或描写,但共同点是都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特征,对诗歌的意境也有了超乎往常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通常提示学生依据诗句意思展开联想与想象,去品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作主旨。我认为这种提示想象流于一般,而且覆盖面不广。相对于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而言,他的想象与理解会容易到位;但相对于理解能力弱、想象力一般的学生而言,一方面他自己想象所得不多,听其他同学描述也属于被动接受,其掌握程度与学习效果都不理想,仅能靠死记硬背别人的东西,无形中又加重了学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