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93-01
全球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随着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融入世界,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发展更是离不开世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里,我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只有机遇,还有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如能源消耗过大、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更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实现。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其经济的发展对不管是对中国自身还是世界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每个国家都希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以促进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我国的发展有个安定、平稳的环境。为此,一方面,我国必须树立平等、合作以及共赢的理念,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谋求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各种机遇与利益,而不是以牺牲他国利益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才能增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南北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高能耗维持的,这种发展方式仅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一方面,高投资必须需要高积累,在国民经济分配中如果积累远远高于消费,就会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不仅容易挫伤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还容易引发供需不平衡,给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高能耗的经济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而且还容易污染环境,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害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有三个,即: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未来发展战略中要彻底的改变现在的高能耗、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提高我国产业的科学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应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体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大力发展低能耗经济。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高能耗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我国大力发展低能耗经济,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仅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有利保护环境。
3 扩大内需,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持续、健康以及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高投资、高能耗,而消费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却很小,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充分挖掘我国的消费能力,使消费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1 缩小贫富差距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而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越过了0.4的警戒线,到2007年更是达到了0.48,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更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大量的贫困居民由于收入不足,导致消费能力有限,很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国政府要想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的收入分配公平,从而才有可能最大限度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3.2 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性措施。我国经济发展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毕竟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更应该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我国就业岗位,从而就可以扩大内需,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就有利于建设消费主导型的消费结构。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中国要想在未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找到一条在经济全球化中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飞.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09(34).
[2] 王丽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的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2
虽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立足国内需求,但世界经济的变化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累积,潜在风险逐渐增大。下面将从利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能源供给、价格传导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威胁产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但我国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1~2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7.09亿美元,增长13.04%。外资的不断进入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外资并购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影响。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对象已重点转向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如装备制造业企业等。而且众多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如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外资企业并购的对象。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开始谋求对我国工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全面控制。二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不计成本。在我国目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投资采取过于积极的态度,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企业改制、扩大就业、体现政绩的重要途径,甚至通过行政手段,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强行推动。三是跨国公司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跨国公司不断将橡胶、塑料、制革、造纸、电池以及五金矿产等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治理这些外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加大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本。四是吸引外资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如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可能会分流部分跨国资本,成为导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的因素之一。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等
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5%左右。2007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1687.1亿美元,增长41.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进口总值1291.0亿美元,增长20.6%,同比减缓6.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1亿美元,增长2.3倍。强大的出口需求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也蕴含诸多风险:一是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我国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发达国家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使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而导致巨额损失。二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较快增长但蕴含不良因素。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决定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只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生产多集中在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国内出口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而竞相压价,从而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进行出口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三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额坏账风险。目前我国众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外贸经验,面临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状况。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高达5%~30%,而发达国家平均仅为0.25%~0.5%;我国海外应收账款总额约达1000亿美元,而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四是对外依存度过高诱发产业安全风险。一方面,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另一方面,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重产业安全风险。
(三)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截至2007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1573.72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910.2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但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适度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加重金融调控难度。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持续累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使货币政策难以保持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加重了金融调控难度。二是引发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在央行账目上的对应项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政府会采取“对冲”政策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但囿于金融工具短缺的限制,难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如果对冲量不足,基础货币的投放速度加快,将进一步构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同时,基础货币投放所导致的大量流动性,给银行信贷扩张提供了资金条件,可能会引发信贷规模的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三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和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等一系列问题。人民币升值反过来会助长外汇储备增加,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四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面临贬值风险。据估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60%为美元资产。这种过于单一的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但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
2006年,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约1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2%,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但油气和矿产资源类投资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约占投资总额的73.6%。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也存在缺乏世界性品牌与自主核心技术、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劣势。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缺乏经营全球业务的管理技巧;对市场前景缺乏应有的调查和评估,缺乏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所在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法律风险;由于政府补贴和金融配套措施的缺乏,部分“走出去”企业处于资金不足的窘境。同时部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囿于经营规模的限制,难以承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导致收益水平难尽人意。
(五)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GDP大约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能源消耗却占到了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2006年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比发达国家水平高出4~8倍。由于庞大的能源消耗,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过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7.0%。这种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会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量加上第一批国家储备基地的储油量,也仅够全国30天的消费。由于我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海湾地区,因此,如果伊朗战争发生且超过一个月,我国将可能减少近50%的石油供应,这会使正在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如果石油供给大幅减少,将会导致从上游的石化产业到下游的化纤、纺织、服装以及塑料、家电乃至汽车等与石油相联较密切的产业都受到影响而可能会放慢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全面下滑。
(六)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得以实现,即通过影响进口价格水平,最终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例,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缓0.8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油价猛涨可能会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将深入影响我国油品以及化工、电力、钢铁、造船等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增加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成本,带动服务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波动我国整个价格体系,最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目前市场格局的变化,这种传导影响的最终程度可能有限,但仍值得给予重视。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内外需均衡的发展战略
如果能成功地将过多的外部盈余转化为国内需求,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持续性,因此要力争把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建立在国内经济自身和企业内部,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使消费升级;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为,保持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
调整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促使外贸出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既要保持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增值比例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名牌产品的扶持措施,加大对名牌企业提高研发能力、产品自有科技含量和培育国际营销队伍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妥善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强化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进一步扩大有关节能环保等方面资本设备的进口比重。
(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与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注重其可操作性。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拓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范围以及使其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和重组不良资产的途径与管理办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实现外资政策和国家的区域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跨国公司大型并购投资的审查和监督,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严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四)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
通过多元化来增强其安全性,增加除美元外其他国家货币比重,鉴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黄金储备占比过低的状况,应选择适当时机,适度增加黄金储备,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选择适当时机对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分散投资,提高其他资产如长期国债、公司债券或优质证券的投资组合比例,通过有效的管理获取合理的预期回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资源开发给予相应鼓励。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用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境外投资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指导。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询与审查意见。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积累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引东道国当地的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3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动因及效应
“全球化”这一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20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作品中,全球化概念已经有了模糊的轮廓。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T•莱维在1985年明确提出的,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张。因此,当人们讲全球化时,其原意是指经济全球化。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也采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它意味着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应是: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体现,是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交易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扩散,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增强,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表述的是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状态,主要属于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则是表述世界通过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和统一制度为基础的权威性国际组织机构,来统筹世界经济,它更多属于制度层面上的问题。B•巴拉萨给世界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完全消除;C•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障碍消除,并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我国学者张幼文的定义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从上述定义看,他们都强调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应是人为的“经济障碍的消除”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要求各国政府签订一系列的协议和条约,并建立相关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来统筹世界经济,将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从法律和制度上确定下来,使各国共同遵守。目前我们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显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因为要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超国家的权威性的国际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关系;二是各国之间要做出更大的让度;三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应大大缩小,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四是要在国际上建立一套各国共同遵守行之有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消除国际经济活动的人为障碍。因此,经济全球化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而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很多因素,但在众多因素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还是生产力。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各国之间普遍交往的扩大,而各国之间普遍交往的扩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第二,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无限扩张的结果。但资本的产生与扩张,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从历史上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才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而生,资本也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扩大积累,不断向外扩张的。因此,资本的产生与扩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三,有些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几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范畴。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综上所述,无论是资本的扩张,还是科技进步,或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归根到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还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否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性,经济全球化会产生什么效应,它对世界各国来说,是福还是祸?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技进步发展的结果,有其发展的客观性,是呈现在人们面前活生生的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总的说来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各国带来机遇和利益,也给各国带来挑战和弊害。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对发达国家来说,利多弊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利少弊多。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先进与落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走向了富强之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美、德等国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甩掉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亚洲“四小龙”原来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由于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跃居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的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是发展中国家能否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采取正确的对策。
其次,经济全球化确实对发展中国家利少弊多,但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迎头赶上的有利条件。一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绝大多数始于战后。然而,他们是在殖民体系瓦解,各国纷纷独立,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大背景下,启动现代化的;同样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和机遇。二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但它们的现代化起点较低,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漫长发展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绝大多数国家真正起步于信息时代。这样,发展中国家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又可以自身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三是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各国之间彼此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加深。当今世界,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发达国家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自己的发展。四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代化起步晚,长期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经济比较落后。但在独立之后,要求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状态的愿望比较强烈。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经济区域化进程与趋势
从人类交往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交往总是从国家到地区,再到全世界,即从局部扩向整体。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再波及到世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性的组织发展迅速,数量急剧增加。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全球已建立的区域性组织多达109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此外,还有次区域性的组织,如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
战后区域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但到七十年代末受挫;第二次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源于发达地区——西欧。1958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其后经过几次扩大发展为欧洲联盟。该区域组织在内部实行统一的关税、贸易、货币等政策,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堪称世界各区域组织的典范。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引发了六十年代第一次区域化的浪潮,这次区域化浪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期间最早尝试组建经济一体化的地区。首先由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组成东非共同体;1964年一些讲法语的国家,包括刚果、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和加蓬成立了关税同盟;1973年西非经济联盟宣告成立。
拉美地区第一个区域化组织出现在1960年,当时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率先成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第二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共同组成了拉美自由贸易联盟;其后,又相继成立了其他一些区域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安第斯条约组织和加勒比自由贸易联盟,后发展成加勒比共同市场。
亚洲第一个区域经济集团是1961年7月由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三国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新加坡和印尼又加入了这个联盟,改称为东南亚国家联盟。
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中,除了欧共体保持发展势头并逐步升级外,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都受挫。但是,区域化的发展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欧共体得到新发展的典范作用,美国贸易政策的理念转变,发展中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区域化又出现了第二次。这次,无论是在区域经济组织的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合作的方式上、发展的趋势上,都比第一次有较大进展和不同,因此有人将这次的区域化发展称为“新区域主义”。
第一次区域化浪潮与第二次区域化浪潮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早期的区域组织往往是内向型的,保护性关税是维护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第二次浪潮中出现的区域组织大都是外向型的或开放性的。各区域组织不仅强调区域内的贸易发展,同时也比较关注与区域外贸易的发展。其次,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时,区域组织的组建主要有两种平行的模式,一种是南—南合作模式,即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组建的区域组织;另一种是北—北合作模式,即发达国家之间组建的区域组织,如欧共体。但到了第二次浪潮时期,新的区域化组织更倾向采取北—南合作模式,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组成区域集团。再次,区域组织之间的重叠也是新区域主义不同于旧区域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
第一次区域化浪潮和第二次区域化浪潮相比较,旧区域组织和新区域组织之间的不同点,可概括为下表:
三、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与发展中国家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都是指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交易跨越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合作的范围和合作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多属于自然流动方式,而区域性组织是人为地把世界划定板块,多属于人为的流动方式。特别是早期区域性组织具有自保性和排他性,即区域组织内部实行贸易、关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区域之外的国家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全球性的经济交往,有悖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正是因为如此,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期间建立的区域集团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在第二次区域化浪潮期间建立的区域集团,我们更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第一,各区域组织由于在内部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促进了区域组织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其经济活动向全球扩展,这就使区域组织中的成员间能够以一个整体面向世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因此,经济区域化并不是贸易和生产全球化的障碍,而是推动;第二,第二次区域化浪潮期间组建的各区域经济集团相互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跨越地区的区域组织,有助于区域集团之间的交往,成为联系各区域组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第三,新区……全科论文中心t域组织往往实行北—南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把各国的经济活动拓展到全球;第四,从区域合作的理念上,新区域主义更主张开放性。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和扩展,并导致国际生产、投资、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程度日趋加强,地球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本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是贸易全球化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范围发展起来。同时,贸易范围明显扩大,服务贸易和虚拟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势头迅猛。贸易的深度也大为扩展,新兴的基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二是生产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三是技术全球化迅速发展,不仅技术转让与贸易达到了空前水平,而且研发全球化发展加快。四是金融全球化快速推进。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有研究指出,衡量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Chinn-Ito指数,发达国家1970年平均仅为0.19,此后不断上升,2005年又上升到2.41,与指数的最高值2.65已相距不远;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Chinn-Ito指数平均值1970年至1998年几乎都是负值,但近年上升较快,2005年已达到了0.15跨境的资金交易额相对于贸易额的比率,发达国家从1975 年的1.2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6.04,新兴市场国家从1974年1.1的最低值上升至近年来的2.0以上。
二、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化、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过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区域合作、改革封闭的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贸易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广化,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等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持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观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一个国家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
在对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探索上,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出口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创造市场和需求而促进经济发展。出口的扩张是扩大国内产业市场的扩张,进而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随之进行调整和提升,从而促进经济结构整体的优化。一般而言,出口产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与竞争优势较内需产业要高,随着出口市场的不断扩张,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源不断向具有优势的出口产业倾斜,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要素生产力和资源配置两个角度提高总体资源的生产力,创造了整体经济的持续繁荣。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进口贸易提供的示范和技术溢出效应诱导和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不断优化后两者的结构配置。同时进口贸易可以提升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的技术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发展很大程度必须表现为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进口贸易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引进。另外,进口贸易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短期的阵痛,但长期而言促进了国内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
从历史经验看,国际贸易能深化社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革新经济体制,扩大内外市场,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中心国家都是经济强国。从世界范围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前所未有地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创造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拉动经济复苏的典型案例。自2010 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也依靠较强的出口能力实现较快复苏,使净出口成为经济的重要拉动因素。美国1~10月出口同比增长21.5%,高于美国经济三季度的增速2.6%;德国1~9 月出口增长14.1%,净出口为二季度德国经济贡献了1.4个百分点;日本1~11 月出口增长33.9%,实现贸易顺差686 亿美元。因此,在经历一轮恢复调整后,国际贸易与投资仍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来看,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快速向前推进,今后我国必须继续坚定开放信念,与国际社会共享合作发展机遇,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三、开放经济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挑战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高科技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和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风险和挑战也是不能忽视的,具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面临侵蚀、经济风险加大、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化规则始终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善的可驾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种种约束和不利条件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有机遇,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球产业将继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制造业在继续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二是发达国家继续牢牢控制科技创新领域,提高进入门槛。三是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四是发展中经济体对工业化经济体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独立性下降,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开放将使经济面临更大的风险。五是美国所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美国从其他国家转移财富的机制。2008始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其弊端暴露无疑,新兴国家需要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事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1.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此,我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迅速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加入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时序问题,即根据自身经济的适应能力来选择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注意通过国内的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国家经济,在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重要的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国家要掌握主动权,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2.要完善相关建设,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效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如金融体制不健全、融资结构不合理等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完善企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呆坏账,建立一套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加大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建独立的金融司法体系,推进金融监管法制化。同时,逐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透明度,做到各种金融制度的透明化,从而避免金融风险。资本自由流动加速,特别是进行投机性炒作的短期资本,常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有效的金融防范机制是国家金融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更好地保护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要协调行动,形成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增强风险意识,树立自控观念,改变重制度建设轻工作落实的现象;借鉴海外监管实践,从单纯防范风险向支持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的监管方向转变。还要防患于未然,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内资。
3.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使一个国家最大程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为本国利用最有利的地区与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更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加大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设备和工艺,提高自身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外资作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更加经济地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全球竞争地位。不断增强模仿创新能力,实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地区经济一体化,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对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如今我国还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之外,这与近年稳步上升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我国应有原则地尽快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经贸组织,以促使国际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我国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以台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减少或抵御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玲.从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看次贷危机根源[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2]余官胜.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0(6)
[3]魏浩.经济全球化、国家间对外贸易的差距和中国的作用――基于1978~2007 年全球36个国家地区的实证研究[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11(2)
[4]周善乔.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重构[J].学海.2010(3)
[5]王晋斌.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6]林清泉.中国进出口贸易的J曲线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11)
[7]王博文,刘仓,郭亚军.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
[8]高虎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J].求实.2011(2)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6
尽管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及资源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南北贫富差距正在日益扩大,富国与穷国的人均收入差距极为悬殊。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南南合作来发展本国经济,而应该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只要能正确地运用全球化带来的正面影响,并对负面影响做出对策,发展中国家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国家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以国际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化,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除了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增殖提供了条件外,其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度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依赖度明显增强。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提高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契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首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分工专一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国际分工的效能,从而更快地提高本国生产力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增值提供了条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虽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但有些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机会。经济全球化既可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又可使发展中国家扩大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在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将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威胁经济安全。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
2、危害金融安全。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按照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所以更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当前世界上的“新经济”仍然是“富人的游戏”。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迅速改变信息产业落后、信息贫困的状况,就会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发展中国家遇到了一系列全新和复杂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认真地进行研究,结合本国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并获取利益最大化。
第一,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第二,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市场需求动向,寻找能发挥本国劳动力优势、资源特点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切入口,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实现和增殖本国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
第三,充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时期,不少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即使实现了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其工业内部结构档次也并不高。有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关键部件仍需依赖国外,依然受制于国外。因此,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就业,扩大对外贸易,完成工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