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生理学;实验教学

1引言

生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所以生理学实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生理学实验教学,怎样能使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化,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是目前生理学实验教学需要重要改进和探索的课题之一。通过实践证明,把多媒体课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有何优点谈的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2多媒体组合教学能较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老师利用板书进行讲解,学生对于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的理解和观察是静态的,而生理学动物实验内容较为抽象、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讲,传统的讲授方式很难将其中涵盖的内容完全用语言讲清楚;对学生来讲,从未接触过手术器材及手术操作,听起课来很吃力,很难完全清楚掌握手术步骤。例如家兔的颈总动脉插管技术,以前是在黑板上画一个颈部手术示意图。示意图很难体现颈部解剖层次、结构和毗邻组织。这样,学生在分离颈总动脉时很容易出错,甚至导致实验失败。据统计,传统教学方法在动物实验中,成功率为70%左右。而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在讲授实验操作时,先配合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大致了解各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再让学生观看一遍动物手术录像,通过完整的录像演示对动物进行麻醉、固定、切开皮肤和肌肉、分离血管和神经、颈动脉插管等全过程,使学生对手术操作有个初步概念,手术部位的解剖层次、结构和毗邻组织一目了然;然后,带教老师结合实际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对手术器械及操作步骤了解清楚,操作动作较规范,操作速度较快,实验成功率高。我们统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生理学实验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如果个别组实验失败,该组同学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和学习成功组实验结果,达到实验目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克服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学生感受直观,记忆深刻,学生可以通过推理及形象思维而记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实验课要求的效果。

3充实了课堂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

生理学实验的内容多,但是授课时间偏少,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全面的、基本的操作知识是很困难的。然而多媒体课件能把教师从大量的讲解、板书和示教中解脱出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1]。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更多的信息,从而扩大了教学容量,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4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控制而实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同时具有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制作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教师边学边做,提高了综合素质。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2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学校在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时,一般都实行“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在教授完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以及WINDOWS,OFFICE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后,便象征性地宣布上课,学生则自由打开计算机,盲目地上网聊天、玩游戏。遇到问题时,教师才慢悠悠地走到学生面前予以解决。诸如类似的课堂管理模式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初中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管理时,完全忽略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由此,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课堂管理的方案时,应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以下特征进行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课堂的有效管理: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苗逢春博士倡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即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其中“使能”阶段,主要是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达到“效能”“智能”阶段,则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就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简单地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让初中生单纯地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是要培养他们以下四种能力:第一,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第四,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鉴于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革新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上课之前,我都会将每堂课的内容用普通话不断地进行练习,以避免发音不准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我都会微笑地用文明语、鼓励语“请”、“谢谢”、“你真捧,了不起”,“有进步”等进行讲课,并尽量保持用丰富自然的语音语调,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我的带动下,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也在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细节入手。在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我会提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微机室。在进微机室之前,我一般要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排队,依次进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下课时也要求每个小组按队列依次离开微机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第二步,要求学生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不能随扔纸屑垃圾,更不吃零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好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步,要求学生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电脑及其附属设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步,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打断别人,有异议要举手发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三、创立和谐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和谐的课堂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它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深知:课堂里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才能达到彼此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才能帮助学生高效的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备课不仅仅针对教材内容备知识、备教法,而且我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并予以适当的扩展和交*引用,在课堂中适当适量的加入一些调剂的元素。如业界最新动态,相关的时事资料,或者一些相关事件等,一方面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学科的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时,我知道,要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我发现,在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又比较强,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信息课完全是他们轻松娱乐的时间,课堂上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上课做其它科目的作业、看课外书、说话、上网、玩游戏等违纪行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每个学期之初就和学生一起制定出信息课堂的规则,并严格的贯彻执行。当然,我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我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和爱护他们。这样,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我班级中自然就创立了。

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管理的灵魂。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3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必备步骤。而作为“图文并茂”的演示讲稿或多媒体作品,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创设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迫切愿望。

2上机操作,结合教学实际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掌握所学要点。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选择“磁性套索”工具或者“抠图”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抠出和校长的照片组合到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笔者先提出问题:“咱们班的某某同学想下载一首好听的MP3,有哪位同学能帮他下载?”同学们都踊跃帮忙,很快就下载了好多MP3,之后老师又提出问题:“那么‘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又是如何下载的呢?”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学习,自主探究掌握了文件的下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外,还学会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下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单独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4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也是一个协作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老师讲解,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红寺堡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多同学的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新课的讲授,还要顾及一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缩近同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齐头并进。

5归纳小结,注重任务评价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4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适应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师的信息化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观念中转变,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品德。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从技术层面讲,教师的信息化过程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过程;从教育层面上看,教师的信息化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过程。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指教师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对合适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加工处理、获取以及利用以解决教育和工作、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中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融合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观念、意识和能力,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

二、依托信息能力建设项目,提高课堂整合能力

近年来,教师参加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培训项目、2014年吉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各个层面对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信息素养,而且学会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在网络或移动学习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提高了技术解决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这些都为以后的学科整合打下坚实理论与技术基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涉及现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教学表现出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以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更能生动真实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会使课堂图文并茂,使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一个优秀的课件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美,而且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情绪高涨地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伸出爱的手》一课,通过视频展示“千手观音”剧组成员黄阳光、张海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符合学科整合的目的。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5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6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优化幼儿安全教育的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展幼儿思维空间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加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都有着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但是,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能力不强,对什么是危险、危险带来的后果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幼儿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期也成了一生中最容易发生危险和意外伤害的阶段。为了能够让幼儿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强化一定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可以从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利用投影、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安全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浅显易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幼儿对生活中不容易感知的一些现象和经验通过模拟、演示进行情景再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安全教育的热情,又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安全保护意识。如我班开展了“阳台上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视频,让幼儿明白阳台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在阳台上活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对视频中的一些正确和错误的动作加以判断,规范认识,逐步建立起维护自身安全的正确意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安全教育过程,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加快幼儿安全行为的养成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丰富了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一些图片按照教学流程做成课件。一方面形象生动的活动内容使孩子更感兴趣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幼儿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们介绍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告诉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要吃喝陌生人给的东西,要记住自己家的具置、家庭电话号码,熟悉身边的一些重要标志,如小心触电、当心滑倒等,对于110、120、119等求救电话能够熟记。孩子们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安全知识,促进其养成一定的安全行为习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我们还可以直观形象地告诉幼儿哪些做法是不对的,哪些东西不能碰,要远离,以及遇到某些危险情况时应该怎么做。比如,当幼儿鼻涕流血时,通过课件演示,孩子知道应该仰头,用软纸塞住流血处,同时尽快用凉水拍打额部;当家里的煤气泄漏,要赶紧关掉煤气,打开窗户通风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安全教育的注意点

1.贴近幼儿年龄特点,认真选材

安全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给幼儿创设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去调动幼儿的形象思维,可以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并加深理解。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要认真选材,教育内容力求贴近幼儿的生活,如“着火了怎么办”“安全标志大家说”“交通安全记心中”等等。用各种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的画面,化抽象为具体,使孩子们乐于学习,轻松理解,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2.贯穿幼儿一日生活,贵在坚持

幼儿安全教育应该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当中,如上下楼梯、做操排队、课间活动等。通过播放音乐、儿歌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有时还可以把幼儿错误的动作行为拍下来,在电视里播放出来,引导幼儿说说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逐步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同时,安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贵在坚持,这样才能起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