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1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3岁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我就深深地迷上了它,到现在,更是常常利用一切该用的、不该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这本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人是有竞争意识的动物。古往今来,多少国家为了竞争领地而爆发战争,最终结果总是强大的国家赢得地盘,而衰弱国家要么被强国吞并,要么被缩小地盘。《三国演义》讲的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先是宦官把持朝政,后是黄巾作乱。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了一统天下,各自建立了魏、蜀、吴国,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阶段,于是汉朝灭亡。此后,各国一直在为争夺领地而爆发战争。诸葛亮病亡后,魏国势力越来越大,不久,蜀国于魏景元四年(263年)灭亡。接着,泰始元年,司马炎改国号为大晋。最后,在太康元年(280年)大晋灭吴国。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古代人们竞争领地,现在人们竞争学习。其实学习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优胜劣汰。于是,我与我的同学开始了学习上的“战争”。五年级下学期开学后,学习“战场”上的火药味挺浓。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袁婧怡。谁知学期伊始,她数学期初卷和英语一单元卷竟然连得两个满分,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吓得我心惊胆战。

还好袁婧怡的后劲不足,过了几天她的成绩马上一落千丈,给了我超越的机会。我心想:袁婧怡的弱点就是成绩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差;我的成绩虽然不十分出众,但是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很稳定。我要保持这个状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你看,学习真跟打仗似的,得有勇有谋。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的成绩一直在优、良之间徘徊,下半学期,袁婧怡的成绩稳定起来,似乎已经察觉出期末临近了,期末考试要是考砸了,她的家长肯定没好脸色给她看。于是,她比平时更努力用功了。在她的带动下,我也用功起来。我们俩开始了暗暗斗争,觉得非分出个高下不可。

终于,期末考试这一难关被我们攻克了。我和袁婧怡的成绩都很不错。我悬了一个学期的心终于放下了。三国时期,多少英雄好汉为了帮助祖国统一天下而洒热血;二十一世纪,多少学子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寒窗苦读。只有努力与别人竞争,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这是三国演义的大概内容。但其独特的内涵和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确是千古的佳话。

初读三国我只知江山破碎,豪杰辈出,结盟立誓,谈笑风生,让我如此向往,如此痴迷。且看关公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震曹兵,子龙单骑救主。荡气回肠,仿佛历历在目。再读三国,我只知英雄悲剧处让我心酸,白帝托孤,一时的大意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前程。诸葛武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撑起一个国家,一片江山。

邓艾翻山越岭,来到了蜀国的腹地,却见诸葛武侯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可见他料到了未来之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觉得他悲剧的地方让我伤感。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看到国家的繁荣,令人可悲。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当我第三遍读三国时,我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蕴含许多哲理,吕布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即使他武功再怎么高强也绝对比不上关云长的忠义两全。曹操的从谏如流,求贤若渴奠定了他一统河山,号令天下的地位。

姜维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一统河山的宏伟志向,维持了蜀汉的江山。刘禅的无能却断送了这一切切的一切。看来贤明的君主永远比掌握大权昏庸的君主强。纵观历史长河,唯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以使国家经久不衰,国泰民安。问何人仰天长笑,嗟叹历史,追逐日月,在书中探寻那不安的历史。千万读者此时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品三国战火,尝人间心酸,叹英雄早逝,恨未逢乱世,纵使一刀被斩,纵使尔虞我诈,也可驰骋战场,领略豪情壮志。

三国作为我们崇拜的对象,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佳话,已流传千古。现在更有易中天品三国,带我们区别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怎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会永留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3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一缕英魂到永久。

三国演义读后感4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5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激发兴趣;激发想象力;快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90-01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斯是《朗读手册》的作者。他坚持每天给他的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他认为,读书给孩子听,不仅可以延长他的有意注意时间,扩大他的词语量,激发他的想象力,促使他们的情感发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使他们“自觉自愿的想去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此,每新接一个班,我就按照吉姆特利斯说的去做――每天为孩子们朗读二十分钟的书,从未间断。

接低年级段的学生我就给他们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集》《寓言故事》等,中年级段的学生,我们一起读《西游记》、《希腊神话》《封神演义》《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等,高年级段,引领学生阅读《水浒传》《红楼梦》《雾都孤儿》《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等,润物无声,不经意间,我的举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去年接三年级学生,我就尝试着给学生读整篇小说,读的最多的是曹文轩的书。曹文轩的纯美小说古典而唯美,优美的风景,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滋养孩子们生命的最好营养品。接手这个班,我就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草房子》《野风车》《青铜葵花》等,根据学生们的特点量身制定阅读目标,我更多定位在了解内容、情节上,指导书中人物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不求多,每天二十分钟基本上读完一章,踏踏实实。读完一章就出一些简单的题,现场考问。因为是有奖问答,孩子们听得特别专注。一本书过后,出题任务由学生取而代之,他们相互出题,相互考问,热情很高,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的样子,我打心眼里高兴。为了激发学生们主动阅读的欲望,有时读到关键处,我故意合上书:“欲知后事,明日分解!”大多学生此刻欲罢不能,索性主动买书,继续往下读,再后来我就顺势把二十分钟的朗读时间,留一段时间交给读过的学生代替老师完成。就这样,每天的早读时间我给学生朗读,我们一起浸润在浓浓的书香里。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比较 阅读 名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85-02

我曾看到过一则材料《世界读书日:各国阅读现状PK)),文章介绍了中国、英国、日本、冰岛等不同国家的阅读现状,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阅读的兴趣越浓。反观我国对近年社会阅读氛围,民众认为“越来越淡”者居多,比例为40%;认为“越来越浓”者为31%,另有18%的认为“没变化”,越富有的人越认为读书无用。看了这则材料,不得不令人深思,读书真的无用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该怎样改变我们国人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我在农村学校从教十几年,对农村孩子的阅读更是担忧,诸多农村家长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会不会读书又无所谓。再加之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之时,更多的孩子选择的是网络,迷恋的是游戏。

自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与以往不一样的是,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两至三本国内外名著,而且在中考中也增加了名著的题目,简单的以选择题形式,如2011年的金华语文中考卷名著题:以表格的形式判断作品、人物、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搭配是否正确。难的如2010年的金华语文中考卷名著题: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称。其中两段材料分别选自《骆驼祥子》《简・爱》,如果学生没有看过作品,是难以解答的。只有走进名著,学生才能对答如流。然而令教师举足无措的不是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而是如何让学生对所推荐的名著感兴趣。教材中推荐的名著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内容之多,人物之杂,语言文白相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村学生没有阅读的基础,要走进名著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享受阅读的味道,感受名著的魅力。

比较,是唯物辩证法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客观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角度,甚至是立体交叉的。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名著,可以提高他们养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深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一部曲: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

我在阅读周汝昌《献芹集》一书中,曾经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红楼梦》这部电影,他赞美了演员的演技,尤其是电影的两位主人公,他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演绎得栩栩如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即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会为之动容,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的确,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相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影视作品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它比文学作品更直观,理解起来较文学作品更容易,能够让人更快地感受人物形象,感知故事。但他也指出了电影作品的不足之处,尤其在细节的处理上,比如书中有个情节是宝钗扑蝶,在影片中却成了宝玉扑蝶,这与人物形象有些不符。

在评论时大家尚且知道利用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我们也何不利用这一巧妙的方法带领学生阅读呢?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电影,电视剧更是人们喜欢的娱乐。对名著的拍摄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就《西游记》都已有三个版本。而且学生的生活与电视、电脑紧密相连,甚至许多电视台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往往会在假期轮番播放《西游记》《水浒》《红楼梦》……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电影、电视中先熟悉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与影视中不同的细节。

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晚自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可以给学生播放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推荐的名著《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且小说的主旨是学生难以把握的。要促使学生去阅读这本小说,我就利用张丰毅主演的《骆驼祥子》让学生在晚自习时观看,让他们从影视中感知原著中的人物,了解祥子三起三落的过程,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看原著,在此基础上,选择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拉车的内容让学生比较,学生在这时候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是能够认真地分析,通过朗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影视的直观带给学生的是视觉盛宴,而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的文学语言丰富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影视中可以给人直观的是祥子、虎妞等人物的个性,对环境的展示虽直观但难以给人真实感觉,尤其是烈日这一独特的环境,“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作者抓住街上的柳树、马路、尘土、狗、骡马等景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烈日下炎热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是影视作品无法言喻的。

第二部曲:历史作品与小说作品的比较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有16部作品,如诗歌作品《繁星》《春水》;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书信集《傅雷家书》;其中最多的就是小说体裁,有9部,占推荐名著的60%。小说这一体裁又有很多的分类,按题材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当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科幻、神魔、推理、言情等题材,最不受欢迎的是历史小说,如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如何让学生能对这样的作品感兴趣?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历史作品和小说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深入品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简而言之,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体。史学作品虽然也是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的整理与还原,也含有个人的主观感彩,但与小说相比又相对的客观、公正。而且许多与历史相关的小说都有史学的基础,如《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它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编者在编排时很有特色,第五单元是古典小说,如《杨修之死》,第六单元是史学作品,如《隆中对》。而且编者在编写《隆中对》课后练习时也设了这样一道题: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参照课文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此题意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也根据这一方法,寻找现代文学家矛盾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这种比较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不同文体的特点,更拓展了他们语文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第三部曲:名家解读与自我解读的比较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在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与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有关。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不光只用眼睛看,还要学会思考哪些文字语段是我欣赏的,学会摘抄。隔段时间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然而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的阅读缺乏基础,阅读量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生在谈感受时内容比较单一,如“现在有多少人像杜小康那样,天塌下来也不服输、不畏困难呢?现在我们可以为了那些算错了的分数而流泪;为了别人抢了你的位置而流泪;为了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流泪。还有多少人,在面对不如意的时候,遭遇困难的时候,受到别人冷嘲热讽的时候,把泪水默默收下,把悲伤化为坚强的动力,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段话是我们班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之后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只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4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读中记

要表演名著课本剧,全班应熟读名著作品,如千树万树的梨花竞相开放,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

首先,老师必须先于学生熟读原作品,了解作品,知道学生阅读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哪些指导,做些引领性的笔记。其次,为了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可结合作品影视的视觉和文本的视觉,如微课程播放精彩镜头,掀起情感的涟漪,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兴趣。之后,就以学生潜心阅读为主。如推荐《三国演义》,先开展作品推荐会或作品导读课,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梗概、一些经典故事等。接着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在兴趣点上再烧一把火,一切水到渠成,程度好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分别阅读文言版的作品和改编后的青少年版作品。

多遍阅读作品,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做手抄小报。半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要定好话题,提前做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读《三国演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主题阅读交流会:“曹操是军事家,还是枭雄”辩论会、“三国知识知多少”知识比赛等,做到“条条道路通名著”。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读得懂,乐意读,重复而深入地阅读作品,牢记故事情节,为后续改编课本剧做准备。

二、“待到山花烂漫时”:读中编

课本剧作为舞台艺术,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剧的特点,加上前期宽泛而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为课本剧编写做了扎实的素材积累,这样再参阅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本剧《一截蜡烛》一课,就可以编写课本剧了。

在创编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再次阅读整部作品,熟知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选择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适合本组表演的章节再次讨论,定出剧名。围绕一个事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突出人物性格,作为删改的标准,创编3~5分钟左右表演的剧本。老师要批阅学生编写的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根据修改稿继续阅读相关桥段,推敲语言文字,揣摩人物性格,探知作品主题思想。如《三国演义》中“乱世奸雄”曹操已不是历史上的曹操,对曹操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鉴别,是在阅读中讨论,讨论中编写,编写中再阅读,来来回回几遍之后认识了文学的情节性、虚构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创编出个性的人物对白、动作、喜怒哀乐等表情,很好地突出诸葛亮、周瑜和曹操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作品的二度开发,也是再读名著的

过程。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演中读

课本剧表演能检验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熟悉程度。在排练中,小组之间相互观摩,提出意见,老师可以提些建议,小组根据剧情修改原稿。如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改编的剧本《梳妆盒的秘密》排演:

【葛朗台扑向梳妆盒抓过来,站在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

小组成员总认为不满意,吝啬的特点表现力不够。采纳其他组演员观看后提出的建议,抓住这个暴发户葛朗台贪婪的特性,大家再次阅读作品,增改为:

【葛朗台身子一纵,扑上梳妆箱,好似一头老虎,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

葛朗台:什么东西?(细细抚摩金梳妆匣,慢慢地亲吻金梳妆匣,再两眼放光)噢,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夏尔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欧也妮(四肢发抖,声音发颤):“是的,父亲,这是夏尔的东西,不是我的。”(欧也妮昏过去。)】

学生多遍阅读,多次揣摩、讨论,成功塑造了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典型――葛朗台的艺术形象。一次次的排演,一次次重读作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赛中读

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举行名著“课本剧表演”大比拼。

各参赛小组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剧中人,“观看好的戏,好像台上台下合二为一。儿童在做戏的时候,做的人固然自以为在戏中,就是看的人,也自以为在戏中……这种输入知识的方法,比那空讲知识格外亲切有味。”(杜威)

观赏之后,孩子们最有发言权。大家评一评哪组表演得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如观看作品《城南旧事》改编的《秀贞母女相认》和《我家来了兰姨娘》桥段表演,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兰姨娘和秀贞同是弱女子,她们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看比赛,通过互评,教师点评,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会促使学生再次阅读。此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课本剧形式介入名著,以读带演,以演促读,实现“读演合一”的读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打开学生阅读的门窗,让他们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5

一、巧用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的年龄段,在日常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喜欢探究的特点,在介绍名著的时候故意留一些悬念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滨逊到荒岛后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比如他自己建造了结实的房子,制作出了好吃的面包,最有意思的是,他还驯服了一个野人,这个野人的名字叫做星期五……”在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却笑而不讲了。结果很多学生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找来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书,不但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二、妙用教材,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陆续安排了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作品改编的课文,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金钥匙。我便尝试着以教材为起点来实施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巧妙地紧扣关键字“借”,以评书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在《三国演义》中,仅诸葛亮一人,就把一个‘借’字运用得出神入化。他借过火,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军;他也借过水,他借襄江之水让关羽水淹七军,他还借一夜东风和周瑜火烧赤壁,借天降大雪大破铁车阵……更神奇的是,《三国演义》还精心构思了曹操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借荆州以立足的妙剧,谱写了谋借的千古绝唱。”

在听了我对诸葛亮“谋借”的介绍后,所有的学生都特别想赶快读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从教材片断的理解到名著整体阅读的过渡。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教师,只有妙用教材,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利用影视,提高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中传播着的许多影视信息都是可以被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推荐《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鲍鹏山的《新说水浒》等。学生就能直接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相继热播。我便巧妙引导学生收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干脆让学生给电视剧“找茬”,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原著的精彩之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爱上名著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看了电视剧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愿望,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四、借用活动,体验阅读兴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不仅可以拓展读书视野,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更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真正的亲身体验,从而实现名著的“悦读”。

我常组织学生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他们自己设计必答题和抢答题,内容主要涉及作品、人物、情节等。他们热情很高,参加竞赛的同学摩拳擦掌,其他同学为参赛的同学出谋划策,整个班级的名著阅读热情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每当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后,我都要及时召开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谈谈读书体会或对原著的认识。在讨论会上,学生总会提出许多自己的看法。针对名著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形象,如“你怎样看《水浒传》中的宋江”,我就让学生以各抒己见的方式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宋江仗义疏财,是个好人,要不怎么会叫他“及时雨”呢。还有的同学认为宋江主张招安,才害得梁山好汉不得善终,是个坏人等等。

五、读写结合,拓展阅读兴趣

古人说过:“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阅读名著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注意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和书籍进行心灵的沟通。

《三国演义》是一部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小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先让学生搜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歇后语、成语来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这样,无形中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使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读完名著。

每年的寒暑假,我总要让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我则根据名著的内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喜好写成读后感。我曾给学生设计的思考题有“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最敬佩的‘红岩’人物”“我看阿廖沙”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而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对名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6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 、经典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使名著阅读的教学真正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一 影视引导 课内激趣

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发现当电视台播放 时,那段时间感兴趣的话题便与之相关 。受这些现象启发,我尝试给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活动课将这些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对作品的陌生感消失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他们往往利用周末时间阅读原著,因此课后这些文学原著也成了他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

二 活动推进 课外放手

在班上开设读书卡漂流活动。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每周让一位同学设计一个读书卡,要求读过该书的同学,就算只读过其中的一个章节,也要在读书卡上留下痕迹,可以写对人物的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等,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每周五的读书活动课,看影视前由教师作精当点评,学生用课外的阅读丰富了自己,教师用课内的点评提升了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有效氛围,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一次名著读写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鉴赏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推动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 方法优化 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反复读。茅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的一段一段的读,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得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好书确实是要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以自见。'' "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如。"当时是这个道理.

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情节,看完故事算完事的弊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都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导他们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名著的思想意境,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利用辨"将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地思辨。可以在课余有意无意地引发争论,如诸葛亮筑坛借东风是不是故弄玄虚?《红楼梦》中,宿命下的贾宝玉的有没有意义?按《水浒传》的思想,是不是只有杀人放火才算是好汉所为?在适当的时机再作点拨,这样会让他们对名著有更深的理解,能有效地避免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