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文1

《经济研究方法论》作为经济研究者的启蒙课程,是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只是部分院校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一而足,但其影响越来越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经济研究方法论》是方法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经济学界在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时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应遵循的理论。它们以一定的经济学说为指导,彼此之间往往互相交叉并补充。一般而言,在大的理论框架下,《经济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主要分为演绎与归纳、宏微观分析、制度结构分析与总量分解以及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等。这些研究方法理论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因研究范畴、前提假设、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的千差万别而有所不同,有的甚至意见相左。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是,作为探寻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经济研究需要方法的介入,离开有效的方法,研究很难深入,研究结论也令人质疑。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方法论内容的教学上也并不拘泥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指导。经过努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整体研究素质有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对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的设置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逐步认识到经济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

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省属的重点高校,1988年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经济研究方法论的选修课程,之后又陆续在农业经济管理博士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硕士中开展,现已成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必修课。

2研究生教育发展对课程有效互动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含博士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递增2.7%以上,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8.5万增长到2015年的64.74万人,这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研究生可就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报考不同类型。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研究生,一定的研究方法还是需要掌握。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类别,在互动内容上又不同的侧重。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0年以来,该校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6个二级学科招生,同时还增加了农业推广硕士中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偏重农业经济方面的应用研究,此外,会计学专业硕士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也陆续开始招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矛盾,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总体研究能力在下降,论文质量也受到质疑,但同时一些研究生也抱怨,研究方法没有系统学习,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经济研究方法课程中增强互动,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课程在科研能力中的价值体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课程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经济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相比几十年前,在经济学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运用经济学新的原理、新的计量手段、新的视角从事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研究方法的互相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设置课程《经济研究方法论》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研究生往往喜欢通过新媒体新手段自主获得某种思想、工具和手段,却很难与周围的师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也只是听听,也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有的导师也比较封闭,画地为牢,有时甚至很少与学生做一些学术交流。因此,看上去信息传递越来越便利,可是到了人这个应用终端后,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终止了,使用效率陡然变得低下。

在西方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包括课堂教学,相互有效沟通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互动学习,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的经济研究方法论体系,使之研究方法成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钥匙,在解释或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有一套适用的方法。因此课程中的有效互动非常必要。

互动教学的适用性则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以及方法论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在哪些地方需要互动,在哪些内容上需要互动?以及如何提高互动的有效性,降低无效的互动?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提高科研能力,而仅仅通过灌输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效果不会很好,在互动中大家对理论的掌握会更扎实。而对应用型研究生,大部分将从事应用型实际工作,对他们的方法论课程互动应有所不同,应比较偏重研究方法、理论运用方面等。总之,在研究生人数增长迅猛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更要注意如何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提高教学效果。

4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互动重点环节

4.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理论到应用内容极其丰富。在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我们按专题来设计内容体系,将《经济研究方法论》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方法论基本理论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专题研究,重点讲解经济计量模型的运用;第三部分是经济调研方法,重点讲授数据等资料的获得及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文献综述,重点讲授如何搜集整理文献并归纳评述;第五部分是论文写作,重点讲授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的写作原则和方法等。有了课程内容的体系和专题,授课教师可以自主设置相应的课堂互动内容,根据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随时完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课堂互动设计清晰,学生参与相对积极主动,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形成了有效互动。

4.2互动内容的设计

互动并非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而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精心设计,否则有效性将大打折扣。以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的数据处理专题为例,目前已有很多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可以完成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检验、预测等基本运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孤立地完成原理讲解或者软件使用,可以在原理课上运用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的程度,同时在上机实验的环节了解学生处理相应数据的能力,这样综合的办法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互动性。

4.3课上演讲和讨论

对研究生而言,课堂互动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求他们更加发挥能动性、独立性,更深入、更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研究生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要求学生努力丰富知识结构和内容参与教学。

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上,一些教师分别设计了学生自主演讲的教学内容。课上讨论的环节,还有一些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要求课堂中所有的主题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自主演讲的部分,老师讲授完理论性比较强的重点章节后,其余的章节给学生安排自主演讲,这样就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文献,提升综合归纳能力,加以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追问,再讨论,使得互动有效性最大化。

4.4完善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课程有效互动的助推器。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自然应体现部分课堂互动环节的内容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

4.4.1重视平时表现

方法论的学习内容繁多,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决定研究生的最终成绩,而平时的表现因为有了更多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应成为衡量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讲授、发表见解和发表点评意见时,要求他们在课下有更好的储备,必须花很多时间参看文献、做课后习题等工作。因此我们把平时的课堂表现成绩提高到40%,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4.4.2开题报告成绩

研究方法论原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出来,但是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还能够通过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的部分信息考查。根据经验,在课堂上有效参与互动的学生,往往在原理应用中有优势。而开题报告往往是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论做出的第一份应用成果。因此,可以把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成绩作为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部分成绩考核依据,我们给定的是20%。一方面让学生重视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开题报告的质量。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文2

1. 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与层次的不同,也体现一定的差异化。从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来看,包括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即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和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2. MBA 项目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诞生于美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我国于 1991 年开始引进 MBA 教育项目,目前已有 236 所高校获批此项目,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 702 所的 34%。工商管理硕士 (MBA)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因此,在 MBA 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来确定,著名管理学者席酋民 (2002) 认为 MBA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 MBA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当根据各自学科群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宗旨,注重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并以此建立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企业认可的高级管理人才。

3. 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农林类本科院校有 41 所,但只有 11 所农林院校开办了 MBA 项目,占 27%。对于农业院校 MBA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朱晶、温思美 (1999)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情况,认为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4]。目前,我国已经开办 MBA 项目的农业院校也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商业道德,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 课程教学模式

1. MBA 课程体系设置

从 MBA 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来看,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对 MBA 课程设置规定了一些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如管理经济学 ( 或经济学 )、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10 门核心课程中至少选修 8 门,学分上至少要修满 45 个标准学分,专业课 ( 不含政治、英语 ) 学习应不少于 600 学时。

湖南农业大学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课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体系。

(1) 基础课模块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工商管理硕士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 32 学时、2 个学分;本模块设置是按照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逻辑,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核心课程模块按照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规定,设置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 9 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了 40 学时、2.5 个学分,知识体系涉及企业的战略、财务、营销、组织行为 、信息系统等。

(3) 选修课程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设置的,湖南农业大学 MBA 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公司治理、创业管理、商法、企业社会责任等 6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要求 MBA 学员必须完成其中 5 门课程学习;方向选修课按照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与商务管理和会计与财务管理 4 个研究方向设置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产品营销、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税收筹划、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 11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MBA 学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中的 3 门课程。

2. 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 MBA 学员主要来自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规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 MBA 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主要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经营案例,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对成功的企业,学习其优秀的管理思想,体会成功的经验;对亏损的企业,分析调查,对症诊断,开出“药方”——提出扭亏增盈的措施,然后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达到真正锻炼的目的 [6]。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提纲挈领领式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充分发挥 MB A 学员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员本身的资源优势,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此外,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的授课中,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要配备校外导师或企业家参与授课或作相关的专题报告,时间上要求为 8 个学时。

三 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5]。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让 MBA 学员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项目,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湖南农业大学 MBA 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育形式改革等。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团队训练和管理实践等项目,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 ( 讲座 )、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要求 MBA 学员在读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 5次以上,达到规定要求者记 1 学分;团队训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方式,主要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一般安排在第 1 学期内进行,记 1 学分;管理实践是以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一般要求在第 4 学期进行持职实习,实习报告形式包括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企业诊断与咨询分析报告等,需提交《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管理实践报告》,计 1 学分。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 MBA 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MBA 学员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 MBA 学员在实习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展示出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便于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考察毕业生并留下继续工作。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围绕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考察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标准是要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签订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隆平高科、金健米业、唐人神集团、湖南农业集团、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

3. 实践教育形式改革

实践教育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和对接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针对 MBA 学员在职学习和集中授课的特点,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核心课程授课计划中单独列出 8 学时,邀请 MBA 校外导师或者部门著名企业家来课堂授课,传授经营管理实战技能,分享创业者与经营者的实践经验;二是在集中授课时间段内,邀请政府部门专家与领导来讲解行业部门的政府服务职能与执行现状,让 MBA 学员了解行业特点和基本状况;三是深入企业或农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拓宽 MBA 学员的社会知识面,可以是参观 MBA 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或者是 MBA 学员自己所在的企业或者农村社会;四是有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岗位需要,选派部分MBA 学员参加实习。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

天津商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项目于2002年12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办[2002]101号文件的批复,2007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复核,取得项目批准书。自2008年起该项目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并开设了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该专业颁发双学位,即中方授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财务管理专业),澳方授予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商务研究学士学位(Bachelor of Business Studies),2010年该专业成功申请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通过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既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精髓,又洞悉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方法与技巧,把握国际企业管理发展最新内涵的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国际视野、知识口径宽阔的国际化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具体的特色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中强化管理的特色,加入更多管理课程,即植入外方合作院校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体现国际管理理念的特色课程,实现24门课程的双语化改造。二是加强中外课程的复合。经过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管理力度,突出国际化的特色。

二、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现状

澳方课程主要侧重管理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中方课程侧重于中国背景下的财务和会计知识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中文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及分析、写作能力。

(一)澳方课程教学状况

引进澳方的24门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6门课程(Pathway Subject)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授课,英文试卷考试。第二阶段,前16门课程全部通过后,学生可以进入后8门课程(Last 8 Subject)的学习,后8门课程由澳方教师授课,中方教师辅导,英文试卷考试采用教、考、判分离的模式。澳方24门课程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Text Book)、教学大纲(Subject Outline)、学习指南(Study Guide)、阅读材料(Reading)、案例(Case Study)、课件(PPT)等资料。

1.前16门课程由天津商业大学聘请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讲授并用英文试卷考核。中方教师可以和澳方课程负责人就有关教学的问题通过Email联系确认每学期课程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变化和更新情况。前16门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沟通性课程如管理学类课程,任课教师以澳方教学大纲作业要求为参考,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学科发展前沿安排学生做两次大作业和分组演讲(Presentation)以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和演讲教师需进行专门的课堂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知识性课程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课程要求两次大作业中至少一次是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知识的专业运用能力。

2.后8门课程的澳方授课教师、中方辅导教师和澳方出卷教师、澳方阅卷教师分别为不同的人选,为保证课程教学的一致性需要中澳双方教师很好的沟通。因此,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严格按照教学活动流程(Schedule of Academic Activities)进行,即:(1)澳方课程负责人修改和确认教学大纲;(2)开课前一周中澳双方教师召开Skype会议,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指南、授课用的PPT、作业、考试样卷等事宜;(3)学生作业由中方教师按照澳方的评判指南评阅,然后由澳方教师进行二次审核和调整;(4)期末考试,试卷由澳方按照阅卷标准评阅,学生对评阅结果享有复议权。澳方教师授课基本上是上午合班讲授(Lecture),下午辅导(Tutorial)。辅导课大部分是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事先将研讨案例按教学进度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课上进行现场演讲、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澳方教师予以总结和评述。

(二)中方课程教学状况

1.根据近两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统计,70%左右的毕业生在国内就业,由此,核心专业课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分析》、《税法实务》等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用中文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对接国内就业市场。核心专业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至少做一次实操性的大作业,几个学生一组完成分析或报告,在培养协作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点评时,一是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进一步结合作业所涉及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和实务情况延伸讲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2.中方课程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实结等。实习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其反馈可以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毕业论文从开题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提纲、论文初稿、论文二稿、论文终稿到毕业论文答辩,这个经历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中文专业写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梯度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组织与管理》、《市场营销学》)。学生刚刚经历高中应试教育,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不是很适应,对管理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结合实际的能力比较差,由此,大学第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到大学二年级大部分学生才能适应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基本上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也经受了前16门课程的训练,符合项目进入条件的学生,开始进入澳方后8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适应外教的全英文授课和更加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

1.有关英文课程间的知识交叉重复问题,如《组织与管理》课程的“主题4: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与《战略和公司治理》课程的“主题8:伦理道德和公司社会责任”重复。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很认真,课程教授完整生动,但是课程间知识的交叉重复不仅使学生知识学习不成体系,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由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澳方教材编写教师、课程负责教师和中方授课教师沟通协作,共同整合24门课程教学内容。

2.中文专业课程和英文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会计学1》和《会计学2》是用英文讲授的,面对英文原版教材、中澳会计准则和会计科目差异,部分学生学完后除了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太清晰的会计学知识体系和框架。《中级财务会计》是在《会计学》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课程,又是专业核心课程,授课难度明显增加,虽然课程用中文讲授没有了语言障碍,但是专业难度陡然加深,学生不易接受,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互动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任课教师40%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的背景,拥有较好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其国内外融合的专业知识甚至阅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但是毕竟国内外文化和教学环境存在差异,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接受的传统教育时间比较长,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当众发言,对教师也存有敬畏感。所以课上教师安排的互动式讨论学生反映不是很积极,有时甚至集中在几个善于发言的学生那里;课后安排的演讲,学生课下准备很认真,但课上演讲时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朗读准备好的底稿和PPT,真正能做到脱口而出地自如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还不是很多。

由上文可以看到,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国际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国际接轨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等。为此,教师在授课中还应针对我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进行反思和主动革新,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

四、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中澳合作)特色专业教学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生选择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一是希望与非双语班的同学相比,在财务专业英语运用方面具有优势;二是希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仅学到财务、会计专业技能知识,还能够拓宽国际视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20%出国留学,5%考取国内研究生,2%考取公务员,其余大多就职于国内银行、外资和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学生整体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由此,要继续保持该专业中外复合、财务和管理复合的特色,以更好满足市场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方法因势利导

1.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多方面教学支持。对于双语课程教学,一是由澳方合作院校提供支持,针对大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由澳方委派专门教师开设澳方课程导学讲座,内容包括英文学术写作规范, Turnitin软件的操作流程、期末英文试卷答卷注意事项等,为培养英文学术素养打好基础。二是中方教师和学生合作整理每门课程的专业词汇表和概念图,即教师要求学生分章节整理关键的专业术语和定义或概念,翻译成中文;然后学生在总结专业词汇的基础上绘制概念图,将关键知识点以勾稽关系图的形式整理清晰。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加深专业知识的中英文理解。

2.建议中英文专业课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按学科门类设立课程组负责人,每学期开课前一周做教学内容的整体沟通,然后传达给每门课的任课教师,使得教师授课有的放矢,避免交叉重复。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听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为下一次的整合做好准备。

3.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交流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教学中;采用目光交流法、启发式提问法、问题讨论法、事后评价法、网路互动法、个别交流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合理整合

1.建议24门英文课程整合整体知识框架,前16门涉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定位在初级水平,使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即可;后8门课程的设置建议在前16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战略层面或国际化背景,这样课程之间界限的厘定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层次分明。

2.对于有可能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讲解时要有不同侧重,如“基金定投”与《财务管理原理》、《个人理财》、《投资学》课程都密切相关: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中的“年金”概念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年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指明“基金定投”是“年金”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在《个人理财》课程中“基金定投”是一种强制储蓄计划,在这一课程中,可多介绍些关于“基金定投”和个人理财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基金定投”业务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投资学》课程里主流的投资理论都认为,个人投资者不应该直接投资于股票,而应该通过投资于基金而间接投资于股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基金定投”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投资时机问题。教师在讲解基金方面的内容时,应介绍“基金定投”的操作原理、方法、优势及意义和哪些基金适合进行“基金定投”。不同课程将相近的知识点讲授侧重点明确界定,学生掌握才更加系统、清晰。

3.教学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如考取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等。比如中文专业课《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学》直接采用CPA教材,这样学位授课和资格考试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学生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4门英文课程对学生申请出国留学、参加ACCA考试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准备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专门的考研数学,辅导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教材选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

教材的选择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知识需求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大学英语》是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采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按照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后续双语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24门英文专业课直接引进澳方合作院校原版教材,每三年更新一次,能很好反映学科的前沿动态。《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会计综合实验》三门中文专业课是学生掌握财务和会计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教材由任课教师根据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在做好中外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最大限度使学生掌握这三门课程的专业技能精髓。《财务管理实务》、《税法实务》、《审计学》三门中文专业课采用CPA教材,以满足学生考取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

(五)学生考核应趋于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孙万欣.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9(6).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答辩模式; 机会成本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展示学校教学、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更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其中,毕业答辩又是此项工作中最严格,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用于衡量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是正确评价本科生学术与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目前毕业论文答辩越来越形式化,有必要分析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当前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答辩时间短,答辩流于形式

高校扩招,导致参加答辩的学生人数激增,答辩时间的集中安排导致参加答辩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陈述论文,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答辩。另外,许多老师在学生答辩之前没有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详细审阅,更没有认真地对答辩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论文答辩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重在答,其次才是辩;而毕业生往往混淆了主次,重点放在了辩,而忽略了答,或者答非所问。而且,论文答辩以后毕业生是否按照答辩小组老师的建议进行了修改,修改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缺少后续检查。毕业答辩流于形式,学校缺乏对答辩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二)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答辩质量有待提高

毕业论文的评分环节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许多评审教师往往根据经验和主观印象给出综合评分,在答辩过程中存在控制各成绩段的比例等问题。主观上凭感觉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其结果难免有失偏颇。此外,有些老师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答辩质量难以保证。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行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答辩,没有重点与针对性,不仅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也造成老师疲于应对,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答辩质量难以保证,使得毕业答辩成了“走过场”,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二、毕业答辩机会成本及效果的实证对比分析

(一)机会成本的涵义

机会成本也叫经济成本,指的是把一定的社会资源投入某种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成本,是对过去事实发生的一个客观陈述,是可见的各种支出的反映,它对会计利润作出贡献;而隐性成本则是指无法归于显性成本中的成本,它包括由于选择了这项方案而没有选择其他方案时所放弃的收益,不计入会计成本。虽然机会成本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对个人或组织做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毕业答辩机会成本分析

1.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生产所需投入物的实际支出。本文所指的显性成本是毕业答辩整个过程中各方投入经费的实际支出,包括:参加答辩教师的工资、学生打印毕业论文相关资料的支出、学生答辩期间的生活费支出以及使用教室及设备(投影仪、空调等)答辩所耗费的水电费等。主要分为:教师成本、学生成本及间接成本。其中教师成本可用“每个答辩小组教师每天工资×答辩小组数×答辩天数”表示,目前全部学生都需要进行答辩,每个答辩小组需要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一名秘书(讲师);学生成本可用“参加答辩天数×每人每天生活费×答辩人数+论文打印成本”表示,论文答辩时,学生要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包括正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原件及翻译稿)装入档案袋中,上交指导老师;间接成本主要指使用教室及设备进行答辩所支付的水电费,此项目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故本文在以下计算中暂且忽略。

2.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本文指学生参加毕业答辩及教室用于答辩所放弃收益的最大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和学生兼职收益、教室出租收益。投资收益指如果显性成本不用于毕业答辩,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收入。因为答辩的时间非常短,显性成本用于投资的话,投资收益要根据行业来定,而且不一定产生收益,即使有收益,金额也较小;若这部分花费存入银行,产生利息的金额也较小,故投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兼职收益,指学生如果不参加答辩而做兼职取得的收入,本文取兼职做家教的收入。出租收益,指用于答辩的教室出租得到的租金收入。

(三)实证对比分析

本文以西北地区某大学为例,以上述理论核算为依据,分析并测算当前答辩模式下及模式改进后其20X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成本。

1.当前答辩模式的答辩成本测算

(1)显性成本

1)教师成本

20×2年,西北地区某大学教师待遇如下:讲师薪酬3 500元/月,副教授薪酬4 200元/月,教授薪酬6 500元/月,每个答辩小组由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一名秘书(讲师)组成,则毕业答辩一小组平均每天教师成本=(6 500+4 200×3+3 500)/30

=753元。

按照全校60个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的答辩在2天内完成计算,20×2届本科生毕业答辩的教师成本为753×60×2=90 360元。

2)学生成本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每个学生都要上交一份完整的资料。论文及相关材料打印费加上档案袋等总共花销约20元,如果是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还要打印图纸,或者购买图纸来手工绘图,这样总费用约40元。该大学20×2届共有文科班40个,工科班60个,平均每班人数为40人,则论文打印成本为20×40×40+40×40×60=128 000元。

据调查,20×2年西安大学生生活费平均为800元,每个学生答辩所用时间大约为30分钟,但是加上答辩前后所花费的时间共花大约为半天,则学生答辩生活费=(40+60)×40×800/30/2=53 333.3元,故学生成本=128 000+

53 333.3=181 333.3元。

则20×2届毕业答辩的显性成本(会计成本)=90 360+181 333.3=271 693.3元,即毕业答辩实际付出的成本高达271 693.3元。

(2)隐性成本

本文中的隐性成本主要指学生兼职做家教的收入和教室出租收入。据调查,西北地区20×2年学生兼职家教收入约为30元/小时,这里假定每个学生答辩的半天时间可用于做两个小时的家教,一间高校多媒体教室租金约为360元/天,60个答辩小组占用60间教室,则20×2届答辩的隐性成本=兼职收益+出租收益=(40+60)×40×30×2+360×60×2=240 000+43 200

=283 200元。

因此,20×2届答辩的机会成本=271 693.3+283 200

=554 893.3元,说明仅20×2届学生答辩机会成本就高达55万多,这还只是毕业答辩机会成本的近似计算。故有必要改进当前答辩模式,以达到降低答辩成本、提高答辩质量的目的。

2.实施答辩模式改革的成本对比分析

针对当前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拟提出改进答辩模式的构想方案:成绩靠前的10%的学生和成绩靠后的10%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其余80%的学生分层抽样答辩,即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按3■2■3分为三层,每层抽取50%参加答辩,则中间部分抽取40%的学生,模式改进后共有改进前60%的学生参加答辩,答辩小组个数也为之前的60%。

则改进后的答辩成本为:显性成本=271 693.3×60%=163 016元,隐性成本=283 200×60%=169 920元,机会成本=554 893.3×60%=163 016+169 920

=332 936元。如图1。

由图1可见,模式改进后答辩的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下降了108 677.3元,机会成本下降了173 957.3元,下降幅度均为40%。说明采用改进后的答辩模式对降低成本有显著的作用。

3.实施答辩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

上述论文答辩模式的改革,从会计角度讲,可以看作是降低成本、优化效益的极佳方式。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答辩,既减少了纸张的浪费,节约不必要的经济开支,又避免了师资力量的浪费。要求优秀的学生必须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必须答辩,中等学生随机抽取部分答辩,这样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使答辩过程变得严格,学生自然不敢再“东拼西凑”应付论文,老师也可以有更多精力指导优秀论文,学生面对不能确定的答辩也无法掉以轻心。同时由于答辩人数的减少,充分的答辩时间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陈述论文,进行答辩。该方案既可以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模式改进构想

(一)论文答辩模式的改革

首先,优秀论文应该答辩。我们应当努力将优秀的论文发掘、选,通过培养和指导使学生的素质和论文水平都进一步提高。例如可以参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选择成绩靠前的10%的学生答辩,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选拔出优秀的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细致的指导,有创意、有见解的论文还可以列表保留下来。这种方式对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避免部分学生因为嫌麻烦或者害怕面对老师,主动要求别给他的论文打“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对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给予鼓励和奖金。

其次,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参加答辩。对于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是成绩居于后10%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如果取消这部分学生的答辩环节,可能会导致他们放任自流,态度更不认真。因此,要求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这样可以通过答辩给他们施加压力,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最后,较为一般的论文应部分进行答辩。对于成绩较为普通的毕业论文,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查,即根据这80%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按3■2■3分为三层,每层随机抽取50%的学生参加答辩。但考虑到每个学生都需要有毕业论文的成绩,笔者建议,首先让学生之间进行论文交换评阅,互相打分并做出简要的评述,再由指导老师把关,同时检阅写论文与评阅论文学生的写作与思维水平,要求条理、思维、写作等较差的学生必须答辩,其他的学生则随机抽取进行答辩,对未抽到答辩的学生,成绩可由评阅其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出的分数共同组成。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论文,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其能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优秀论文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论文答辩过程的优化

1.规范答辩程序

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尽量缩短学生对论文介绍的时间,而增加问答的时间。秘书应详细记录答辩小组对每位毕业生论文的点评,对于存在问题较多、需要改动较大,甚至需要二次答辩的学生,当场宣布名单。答辩结束后,给学生两至三天的修改时间,并由各学院抽调专业教师组成本科毕业论文检查小组,对照秘书记录对毕业论文的修改结果进行逐项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学生提请院学术委员会参加二次答辩,杜绝学生只要参加答辩论文就能通过的错误想法。

2.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学校应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分,力争公平公正。最后的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的成绩构成,院答辩委员会根据比例3■3■4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答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由答辩百分制成绩折合得来。对成绩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提请院学术委员会进行二次答辩。对于有抄袭现象的论文要毫不手软,实行论文抄袭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3.加强对答辩过程的监督与检查

学校应组织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组)对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检查,重点监控答辩小组履行职责的情况,包括是否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准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答辩审查毕业论文成果中有无抄袭、外文翻译是否严格准确、成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评语和答辩成绩是否公正等。

四、结语

本文基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答辩模式改进前后的成本及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抽取部分学生答辩的改进构想,有助于降低答辩成本,提高答辩质量。虽然机会成本的数据存在估算误差,但并不影响实际效果。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完善论文答辩模式,同时应注重改进毕业论文的其他环节,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婷.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2):84-85.

[2] 郑敬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57-58.

[3] 范先佐.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