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活动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1
目的:
初步建立幼儿的序数概念,并能从不同的方位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
材料:
5个小动物玩具:小兔、小狗、小猫、小鸭、小象,1块盖布。
玩法:
1.用可爱的小动物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家长用神秘的语言对孩子说:“今天有几个小动物来我们家做客,你想知道它们是谁吗?””——拿出小动物,散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确认动物的名称。
2.“今天小动物要和我们玩排队的游戏,咱们来给小动物排好队吧!””家长指导孩子把小动物排成一横排。
3.家长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左、右)引导孩子准确说出动物排在第几位。然后;家长用手指着从左数起,并问孩子:“请你来告诉我,从这边数,小兔排在第几?”让孩子回答并指出小兔所在位
置(如孩子回答对了;可用小兔来亲亲孩子的脸。)……让孩子熟悉从左边确定所有动物的位置。
4.换个方向(从右边)让孩子说出动物的位置。家长手指向右边:“现在我们从这一边数,排在第一的是谁?”“请你把排在第二的动物拿给我。”小狗排在第几?”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动物的准确位置。
延伸活动: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2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含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的参与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以及应用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征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个体性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的个体感悟上形成的,同一个数学活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获得不同的经验。实践性特征,是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获得的认识。现实性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数学经验,是逐渐把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现实的过程。
影响因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受学生个人、教师以及环境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不同的感悟能力差异。教师因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力及素养,教师对课程、学生的认识。环境因素,包括学生生活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方面的影响。
案例分析
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 小学教材在编撰上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要对教材进行充分把握。比如:五年级教材中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的相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把握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对教材的设计进行把握,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记住图形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虚线辅助画出三角形的另一半,组成平行四边形,再根据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作半的计算规律。通过这种转换,学生可以在追忆自己已学的基本数学经验之余,激活其他学习经验,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和迁移水平。
关注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材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目的地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观察生活事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在60米赛跑中,第二名的成绩出现了7"98,成绩公布后引起了学生的议论:“分和秒之间的进位不是60吗?”“怎么会出现98呢?”发现情况后,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告诉他们时间中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但是比它们小的还有毫秒、微妙、纳秒,而毫秒、微妙、纳秒的进位不是60,所以出现了那样的结果。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惑,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抓住、掌握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受数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如:“平行与垂直”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折长方形纸、让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直尺、三角板教学生画平行线、垂直线,在让学生认识数学教具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画法,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进行互动,还要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增强课堂的精彩。比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个12厘米长的小棒,让他们自行谈论怎么利用这个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几分钟过去后,班级有5名同学没有成功将小棒摆成三角形,教师通过全班学生对没有成功的同学的边长安排分析,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整个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的数学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性学习,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时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构建充满生机的数学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健,金莺莲,汤雪平.非正式学习:学习研究的新空间[J].上海教育,2013(12).
[2] 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3
现在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对父母师长以及朋友的关爱已经习惯于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举行这次活动正是为让广大中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回报,懂得表达。
二、活动的组织
初一级部
三、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1、了解“感恩”(第3周)
(1)以“感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制作一张小报,主要内容为介绍“二十四孝”和“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3)通过年级博客进行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2、体验“感恩”(第4—6周)
(1)集中观看励志演讲《让生命充满爱》。(中国校园演讲大师邹越)
(2)各班开设一节“感恩”主题的主题班会。
(3)收集身边的“感恩”人物和故事,举行一次演讲会。
3、表达“感恩”(第7—10周)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给父母(或亲人)写一封感恩信活动;
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我为家里做几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衣、做饭等,以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diyifanwen.com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估算将来读高中、上大学的成本。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2)感谢老师教育之恩
开展以“四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举行小型故事会:《我和我的老师》
(3)感谢学校培育之恩
开展“我为学校塑形象”活动,规范日常行为,注重文明礼仪,不做影响学校形象的事。
组织学生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增强主人翁意识。
开展“我为学校写一句感恩的话”活动。每名学生写一句感恩学校或老师的话。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认真阅读方案的内容,认真组织,追求实效。
2、表达感恩的活动由各班根据情况各选择1-2项完成,也可融合到主题班会中。要求有活动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时上传到级部博客或者发送到级部信箱中。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4
一、活动背景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教师要让幼儿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园的孩子,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孩子们在艺术方面都爱表现、乐于表现。花鼓是凤阳民间艺术的代表,希望通过此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声部多层次的音乐。使幼儿渐渐走近花鼓,从最初的接触花鼓到了解花鼓的发源地以及功能再到大胆地舞花鼓,层层深入,让幼儿体验凤阳民间艺术花鼓的美,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以自己强烈的情感去迎合花鼓舞中流露出的热烈的感情。
二、活动目标
1.感受民间艺术花鼓舞的美,激发幼儿初步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
2.欣赏各种花鼓舞,体验花鼓舞强身健体的功能。
3.引导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创造性地舞花鼓。
三、活动重点
感受花鼓艺术的美,激发对凤阳民间花鼓艺术的喜爱之情。
四、活动难点
大胆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创造性地舞花鼓。
五、活动准备
花鼓人手一个、多媒体课件。
六、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识花鼓,了解花鼓的作用
1.幼儿自由玩花鼓。
咦,这是什么呀?这是老师给小朋友带来的一样好玩的东西,我们每人拿一个去玩玩吧!
提问:(1)你是怎么玩的?
(2)这么好玩的东西,谁愿意给它取个名字?
2.小结:这是我们的家乡——凤阳有名的花鼓。
3.玩花鼓。
花鼓是我们凤阳的特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花鼓舞。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拿好花鼓,跟着音乐自己先来玩玩花鼓。
(二)看一看,体验各种花鼓舞法,尝试舞花鼓
1.欣赏花鼓舞,初步感受花鼓舞的美。 (播放课件)
教师:花鼓舞好看吗?让我们也跟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2.幼儿听音乐自由跳花鼓舞。
教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小朋友跳得可好看啦,还能跟着音乐节奏跳呢!你来跳一跳,你来……
3.根据幼儿学到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了解花鼓舞的各种基本动作。
小结:舞花鼓的时候手要转起来,还要用力,原来舞花鼓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舞花鼓还能强身健体。
(三)自由表现,创新体验
1.教师:花鼓好玩吗?很早以前呀,在我们安徽凤阳这个地方,有很多人生活很穷很可怜,他们就背着小鼓,小锣到别的地方去唱歌给人家听。
2.教师:时代进步到今天,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让我们一起试着来编些动作吧。
(四)鼓励创新,成功体验
教师:你创编了哪些花鼓舞的动作,请你来表演给大家看吧!请部分幼儿将自创的动作进行表演。
(师幼良好的互动表演激发了幼儿敢于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艺术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凤阳人民的幸福,最后就让我们用动听的歌声来祝愿凤阳的明天更美好。
七、教学反思 :
1.接纳不同幼儿,支持幼儿情感表露。
给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才能的均等机会。但不同幼儿借助于艺术表露内心的方式是不同的,其肢体语言也是不尽相同的。虽然在成人的眼里它可能只是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但我们要保护幼儿的每一次创造表现,从而推动幼儿大胆宣泄自己的情感。
2.欣赏、接纳孩子,营造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本次活动中,我始终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幼儿,不以我的想法和意图强加给幼儿,接纳孩子的每一次自由表现,对于幼儿的每一次并不很到位的创编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心情放松、愉快,敢于表现,乐于表现。
3.培养兴趣。
整个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培育孩子的情感,托起情感的,在这段时间中,有我的示范动作,有幼儿的个别演示动作,更有全体幼儿的自编、自演、自创动作。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创造表现的快乐。
4.视听画结合,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5
1 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教学课题
情景:某学校校园的总体规划图(单位:m) 试计算这个学校的占地面积
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然后求出学校的占地面积
分析:“学校校园总体规划图”(单位:米)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求出校园的占地面积
解答思路:①小丽的解答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100a+200a+240b+60b ②小明的解答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100+200)a +(240+60)b或300a+300b
问题:这两种表达形式,结果相同吗?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新课一开始,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悟“同类项是可以合并”的这个课题
2 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数学活动一: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或表像的支撑,因此要充分借助几何图形的作用。带着情景创设中的三个解答思路和两个问题,利用“规划图”是个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容易理解小丽的表达形式是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和;小明的表达形式是上下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这二个结果是相同的。那如何把形式统一呢?观察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
(100+200)a=100a+200a暨可以把100a+200a写成(100+200)a
(240+60)b=240b+60b暨可以把240b+60b写成(240+60)b
通过图形的直观形象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乘法分配律),再加上自己的数学活动,由此可知计算100a+200a,可以先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以a,计算240b+60b可以先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以b,进一步感悟“同类项是可以合并”的这个课题
数学活动二:
通过比一比,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单项式的共同特征,再揭示其本质的方式给出“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还可以这样设计活动:(1)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同类项(2)老师写一个单项式,学生跟着写一个同类项(3)出示几对单项式判断是否是同类项(4)让学生修改,不是同类项的变成同类项。
数学活动三: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通过三个数学活动(做―感受―明晰法则),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使合并同类项法则成为学生有根有据探索活动的结果,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和应用意识。
3 小组全班交流,寻找升华途径
情景一:原来有2只鸡,又来了3只鸡,一共有几只鸡?
解:2只鸡+3只鸡=(2+3)只鸡=5只鸡
情景二:原来有2只鸡,又来了3只鸭,能算总数吗?
解: 2只鸡+3只鸭=?
情景三:原来有7万元,用了3万元,还剩多少元?
解: 7万-3万=(7-3)万=4万
提问:(1)情景一和情景三为什么可以计算,情景二为什么不能计算?(2)是否所有符合“同类项”特征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时,都可以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用什么运算律做验证?
然后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阶段的教学,老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举例,阐述自己的猜想,验证,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进行验证,这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方式,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不同的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相互碰撞或融合,使学生直接经验会更清晰,更系统,更丰富,从而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4 深化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概括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引导学生“常数项是同类项”“怎样找同类项”“整体思想的运用”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清晰更系统化。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是学科知识内容精髓的生动“代言”,是教材学习要求的有效“承载”,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意图的重要“展现”。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案例教学看似对数学问题的讲解活动,实际需要综合多方面教学要素,结合学与教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施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要求和标准随之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案例教学更关注学与教之间的互动,更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及情感情操的培树。笔者以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之中的案例教学活动,将视野放置案例教学的整个全过程,渗透以生为本思想、体现能力培养是第一要务。鉴于上述感知,现简要论述对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活动的认识及思考。
一、教材要点要义融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为数学教材教学服务,案例应是数学教材要义的深度概括体和集中展现体。数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对象巩固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所获解析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活动时,要将设计数学案例作为首要工程、基础性工作,把教学意图、教材内涵等融入数学案例之中,设计的数学案例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使初中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镜子”窥探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及教学目标要求,从而让初中生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感受更真切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如“等腰三角形”一节课案例教学时,教师在案例预设环节根据该节课“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以往初中生在该节课学习认知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如图所示,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等数学案例。该数学案例的意图是考查初中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利用情况。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上述针对性数学案例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内涵,并对其使用注意事项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二、双向互动交流渗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和重要环节,自然秉承数学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特性。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独自为阵”的单边个体行动,而是相互贯通、相互配合的协作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入其中,深刻互动、深度配合,才能实现学与教主体和主导特性的有效展现,才能使学与教活动效能的“最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互动特征,双向特性,将案例讲解的过程转化为师生互动的过程,组织初中生参与案例探析活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围绕案例的解题思路及解答方法等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沟通等,促使初中生更深入地思考、研析,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
问题: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A(-2,3)、B(m,-2).(1)求这两个函数关系式;(2)求该一次函数图像上到x轴的距离为5的点的坐标;(3)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M(a1,b2)和点N(a1、b2),若a1
初中生个体之间感知问题条件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到其认知体会:该问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特别关于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教师与初中生围绕解题要求,共同梳理题意条件关系和内涵,指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采用待定系数法、观察图像的方法予以解决。在解决第三小问时要充分考虑两个点所在象限的异同情况。
初中生自主思考探知得到解题思路,教师予以强调,初中生进行思路完善,开展解题活动,过程略。
三、主体参与探析纳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发展性
案例: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D、CE是高。求证:OB=OC;如果∠ABC=50°,求∠BOC的度数。
初中生解析:结合问题条件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形式,求证得到OB=OC。要求∠BOC的度数,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点评:该问题主要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
初中生修正解题思路,得到其思路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以先证明ABD和ACE全等,得到条件进而证明BOE与COD全等,从而得到OB=OC。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得到∠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组织初中生合作探析归纳解题方法:通常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计算角度时一般都会利用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内角和性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初中生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实际践行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深度参与到了案例讲解的全过程,其探究数学的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及推导归纳的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
由此可见,初中生参与其中的案例教学,贯彻和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永远是第一核心,能力永远是第一要义”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讲解进程中将初中生学习技能锤炼和培养渗透于案例讲解中,既要提供初中生进行案例感知、探析、解答的亲身实践活动机会,又要重视初中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和点拨,保证其探究活动的效果,针对他们解题中出现的认知疑惑、解析困难等情况,予以及时、科学的指导,在推动初中生数学解题进程的同时,实现数学探究分析效能的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有始终遵循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放置于核心地位,凸显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要义,既注重主体的认知、解析训练,又强化过程的指导和讲解,实现案例教学效能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