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1

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管理会计的引入,我国企业逐渐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但是就目前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如下:(1)应用不普遍。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和某些大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多数地区的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接受管理会计的理念。(2)应用不深入。在运用管理会计的企业中,有很多都只是浅层次的接受了管理会计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应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帮助企业进行运营管理。(3)应用过程不完善。虽然某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初步应用了管理会计,但在各个环节和组织中缺乏密切的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大大削弱了管理会计本应发挥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以及法律环境的影响

高度灵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管理会计有效的基本保障条件。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举足轻重,而有些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企业不能独立进行经营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在企业中的应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许多地方政策法规还有不透明和歧视性等缺陷的存在,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企业所获取的外部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运用程度。

2.学术理论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

管理会计的理论是建立在确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通用性比较差,因此,企业在运用时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问题,不能对理论生搬硬套。近两年,管理会计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掀起一阵热潮,但多数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完美的假设条件下的,难以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因素考虑进来。还有部分理论研究是针对我国少数的已经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其经验,但这些理论往往不存在普遍适用性,研究者很少真正关注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

3.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全面

内部环境以及企业文化对管理会计能否得到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不重视,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比较片面,不能深刻的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加之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一般也不能胜任管理会计的工作,导致企业决策者认为财务会计才是会计人员的重要任务,而管理、经营和决策等都是领导者的工作。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时,往往会忽略会计人员的作用,这也不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发展。

4.我国缺乏管理会计人才

目前,我国有大量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但是高级管理会计却寥寥无几。与财务会计相比,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更强和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表面数据挖掘出隐藏于企业内部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要参与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不仅要灵活且深入的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要熟悉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现其发展规律,能够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控制。

三、针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问题需采取的对策

1.创建良好的管理会计环境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运用过程中,不仅受到自身理论的限制,更要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价值,我们除了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也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管理会计外部环境。我们要积极改善和适应管理会计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环境,积极促进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应用。在宏观上,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健全企业内部决策环境,为管理会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管理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使管理会计的运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规范管理会计的行为。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发挥其创造价值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设立科学的企业组织机构

应该大力向企业管理者宣传和倡导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纠正其对管理会计的片面认知,使其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确保合理的会计信息流向,清晰明确的划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公司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职责的要求也要更趋向于管理者。在公司战略制定等重大问题上,决策者要充分听取管理会计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内部控制,运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帮助。

3.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大学是输出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最好从大学开始。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尚没有设立管理会计专业,管理会计只是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并且大多是采用理论教学方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太高。但实际上,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知识,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对系统的编制等等。通过设立管理会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加管理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管理会计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

4.丰富和完善管理会计理论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2

1.1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为了考核而考核

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评,对员工平时的工作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状况对其付出的劳动分配酬劳,由此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但是在部分电力企业中,由于领导不够重视,所以只是将绩效考核应用于干部的选拔方面,而没有对员工实施,所以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作用。

1.2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科学而完整的系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通过对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总结来完成整体评估和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其体系包含设定绩效目标、记录工作表现、实施绩效考评、考核结果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反馈、绩效改进提升等环节,而部分企业只是注重绩效考核环节,单纯的将绩效考核的结果来衡量员工,而没有认识到整体绩效管理的意义。合理的绩效管理应该通过绩效考核认识到员工存在的不足,进而通过信息反馈,改善目前的现状,达到双向沟通,促进整体实力增加的目标。

1.3简单地把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奖惩手段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核评估,反映个人的真实状况,通过反馈的信息进而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人力资源部门将绩效考核与奖金的发放挂钩,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实行绩效考核,没有对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贡献进行评定,只是单纯的根据主观意识来划分,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实质意义,不利于员工的凝聚力和个人潜力的激发。

1.4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缺乏有效性与科学性

目前,由于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项目设置不严谨、考核主导者主观性太强等因素,电力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主要存在两种问题:第一,绩效目标设计不全面,过于关注短期目标,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考量。使得各部门过于关注近期业绩的提升,忽略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员工培训、能力提升等。第二,绩效标准设置缺乏统一的标准,过于注重表面的业绩工作,不能公平、合理地衡量工作质量。

2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提升策略

2.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绩效意识,健全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绩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员工改善绩效,进而使管理者、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绩效考核致力于绩效提升这一根本目的,在这个认识前提的基础上,对电力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促使其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的作用,促使各级管理者真正承担起绩效管理相应的责任,正确推行绩效管理。建立绩效管理统一的领导机构,建立由企业主要或分管领导牵头、绩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其他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绩效管理委员会,以提高绩效管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2建立目标明确的绩效管理计划

绩效计划应对执行绩效管理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划,保证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保证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是可以追踪和衡量的。分清组织负责绩效管理的部门,各部门、各层次管理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同时,根据不同的部门或业务,设置不同绩效考核目标、指标体系、考评周期、考评方式等,把整个绩效管理定义得非常清楚。

2.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根据电力企业的管理特点、业务特点,应该建立“企业、部门、个人”三位一体的电力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尽量做到科学、合理。绩效指标的选择必须体现个性化管理,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部门或岗位,选择相应类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应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定量指标可以根据企业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定性指标则必须在上下级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制定。同时,考核指标的设计一定要考虑被考核者的工作负荷,标准要合理、适度,不宜过高,太难达到就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宜过低,太容易做到就没有激励作用,不利于员工清楚认识自己,不利于促使其提高能力和水平。

2.4建立程序完备、方式优化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不仅需要强化过程控制,同时还要做好全方位的绩效评估工作和建立绩效反馈机制。通过过程控制可以有效的确保绩效目标是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达成和确定的,而且通过部分负责人的有效监督,从而更好的了解员工对绩效计划内容的态度和实施进度,做好改进工作。而且绩效管理工作中,绩效评价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确保绩效评估的全方位和多方式进行,通过评分、发主测评、个别谈话和调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评估工作的落实。在绩效考核周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绩效反馈,绩效反馈通常都是采用绩效面谈的方式进行,通过面谈来使员工明白考评结果产生的缘由,从而督促员工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上能够更好的改进。

2.5建立权威、公平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为了使绩效评估工作更为客观、公平、公正、透明,需在绩效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权威的绩效考核评审制度和公平的员工申诉制度。绩效考核评审制度,主要用于督促各部门、各单位主管领导有效地组织绩效考评工作,分析解决绩效考评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并对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事中及事后评估,对绩效考评的效度、信度以及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以期改进工作。

3结束语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3

(一)管理会计可以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

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早已步入了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决策也需要大量的财务会计、成本费用以及经营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会计,由于将传统单纯的会计核算逐步的丰富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以及筹划未来等功能,因而能够全面的收集企业历史、现在以及预期的各项技术、经济信息,进而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规划与控制提供全面的依据。

(二)管理会计有助于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现阶段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较多,如果经营管理决策不当,很容易造成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问题。在集团企业内部强化管理会计,能够通过自身掌握的各项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进而企业决策的科学合理。

(三)管理会计可以辅助集团企业内部业绩考核的开展

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目标完成与经营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因而有助于及时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情况,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我国集团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时有发生

当前我国部分集团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数据处理手段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数据经常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信息不准确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管理会计参与辅助决策功能的发挥。

(二)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效果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集团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没有结合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法,一些管理会计措施难以真正起到指导企业战略决策以及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作用,造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效较差。

(三)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熟悉相应的会计以及财务工作,更要熟悉企业的管理工作,这也是决定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集团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虽然能够达到要求,但是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实施应用。

三、集团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实施策略

(一)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是管理会计工作实施开展的基础,只有确保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确保管理会计真正发挥掌握经营活动状况与指导决策的目的。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应该结合集团企业内部的实际规模以及业务部门情况,设置财务会计信息管理部门,对集团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经济活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审核,重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依靠数据统计枢纽中心的作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集团企业管理会计的实际运行效率

对于集团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应该重点在预测、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以及责任会计等方面的作用,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规划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在管理会计的具体运用上,应该针对不同的领域选择适应相应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管理。对于成本的管理,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会计工具进行控制管理。对预算管理方面,可以选择使用全面预算管理以及经营预测等管理会计工具。对于资金管理则,主要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对于集团企业的绩效管理,则重点是通过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分析法以及关键绩效指标等管理会计工具。通过合理的选择使用相应的会计管理工具,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水平。

(三)提高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素质水平

管理会计人员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其综合素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决定着管理会计的运用效果。由于管理会计与普通财务会计有着较大不同,对于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以及知识结构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集团企业应该加大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技术,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水平,确保能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分析、解释以及传递,同时配合完成企业经济活动的计划、评价与控制工作。

四、结束语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4

依据目前来说,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国有资产管理缺乏重视,导致了他们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任意地调动和运用,没有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也没有预先设置好的工作安排。由于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不重视使得会计监管工作的不足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会计监管标准不够合理

在会计监管工作中,由于我国新制度的制定导致一些企业在监管工作中仍然会有新制度与旧制度并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监管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会计信息效率。结果往往会使得会计监管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在国有资产使用时不能得到约束,阻碍了企业整体发展。

(二)国家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这几年来,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不重视,从而导致会计监管存在不足不能得到完善,从企业整体型上来看,第一,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工作属于分散性管理,一些相关的会计监管只能存在交叉管理,所以导致会计监管没有做到有效统一监管;第二,是由于在监管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监管工作没有目的性,各部门各行其是,致使监管工作减弱的严重问题。第三,相关监管人员缺乏法制观念,职员素质低下。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监管职能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使得企业会计监管工作更好地实行。

(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管过于表面

企业的内部管理是我国进行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企业内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相关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不健全或没落到实处审计委员和监事会这两种方式是企业内部监管的重要形式。目前来说,大多企业的内部相关的会计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即使有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已经形成但是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与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发挥,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来说就是行有虚无。

2、会计监管工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会计监管人员是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企业没有充分运用好内部会计人员引起会计监管工作在国有资产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为:第一,在企业监管部门中会计监管在企业监管中做的是售后工作,这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正真理解会计监管的意义,他们把会计监管工作与审计监管工作并为其谈;第二,由于大多数企业会计部门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关键,往往在企业中出现一些造假行为,所以企业在面对会计部门这种造假行为的时候并没有严惩;第三,在企业中会计部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在面对一些工作的时候他们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不能做到会计信息真实性,使之不能保障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社会会计监管较薄弱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仅包括了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还有社会的监督。而在社会监督中,因本身监督意识较薄弱,使监督作用无法发挥,监管力度也不大,社会监管弥补了政府监管工作的不足,但是这并不属于政府的会计监管机制,因此政府也无权执行,政府只能做到中介监管。此外因为会计师的道德素质不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社会监管力量不足。

二、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的措施

(一)强化国家会计监管力度

建立关于国家国有资产会计和审计机制是加强国家会计监管的力量。国家的审计机关是依据特定的法律规定来进行审计监督的,具有独立性。强化国家会计监管力度的首要条件是要保证审计部门对其实施相关的责任,全面落实会计监管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要明确分工到审计部门,这也是达到审计部门履行监督权。因此,为了能够是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的,就要设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

(二)落实社会监管职能

社会中介监督是属于外部监督的形式,根据相关规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核心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检验审查,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会计资料等进行公正、合理评价的一种监督方式。社会中介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社会中介监督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定和法律的认可。除此之外,为了使社会中介监管能够具备更强的价值,所以国有企业各部门以及各机关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因此,针对社会监管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对注册会计师队伍进行全面建设,提高队伍成员的的道德素质水平,通过相关规定增加社会监督的作用和效果。

(三)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1、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监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会计监管达到较好的效果和作用。与此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用时也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各机构的相关职能提升企业治理结构,从而避免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做出错误抉择和违背道德的事情。

2、健全与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制度

加强内部环境监管工作。由于企业资产具备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分开,因此我们必须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的设立是为了防止企业经营人为了私利将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监事会是企业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基础。监事会主要是由企业股东、政府职员、以及企业职员组成的,依据企业相关规定,监事会有权监管财务部门的一切情况,并且可以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严查,监事会的成立能够有效地对会计部门的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监事会能够及时反映。

三、结束语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解读

预算管理就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计划、控制和考评等一系列活动,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确保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具有机制性和战略性两方面的特征。

二、当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预算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就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样的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预算体系不完善,缺乏整合思想。全面预算松弛,缺乏较为完整的预算指标体系。有的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侧重生产,出现在编制预算时销售部门都不参与的现象,有的企业则只有利润预算的意识,没有亏损预算的意识,其次把全面预算简单地理解为财务预算,其实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及管理费用预算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能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科研开发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是财务部门所能左右和确定的。由于这样得出的预算脱离实际,很难有效执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种缺乏整合思想的预算管理经常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导致预算控制的空白地带,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我国企业在编制预算时,经常以封闭的心态搞预算,只关注企业内部生产,不以市场为基础,脱离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编制方法上拘泥于采用固定年度预算的方式,使用传统的增量或减量编制方法,简单地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相应的加减。由于历史数据往往包含了不合理的成分,而基数法暗含的前提就是承认不合理成分,所以大大降低了预算编制的质量。

在预算编制程序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还是采取从上至下甚至“一言堂”的方式,因缺乏民主性,容易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利润虚假等不良后果,缺乏下级参与的预算往往容易脱离生产的实际,造成预算的准确性差。同时,由于固定年度预算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变化的实际需要,预算结果的实用性也被大大降低了。

4.企业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预算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如果缺乏预算控制、考核环节,预算管理就流于形式。在我国,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已经成了影响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的重要原因。首先,“重编制、轻执行”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许多企业在实际实际执行中,预算往往被抛到一边,长官意见干预预算执行,造成预算调整频繁,约束软化,刚性不强。对预算执行结果漠不关心,本末倒置。其次,许多企业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仅仅将预算结果同执行情况进行简单比较,并不会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定量的分析和挖掘,也就难以找到预算产生差异背后的根本原因,更谈不上对问题的解决了。考核奖惩措施不落实,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使预算脱离实际。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三、完善我国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措施

1.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使全面预算成为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运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来体现和企业发展战略方针,利用更为合理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构筑较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从而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确保预算平稳顺畅的实施。

2.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难题,应该有一套逻辑科学、合理规范、结构严谨的组织制度体系作保障。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明确责任中心的权责、界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汇总、复核与审批、预算执行与控制管理、业绩报告及差异分析、预算指标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原则、方法、流程和程序编制企业的预算,实施预算管理并依据预算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等。会计核算上根据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和行业特点,建立一套成本、费用科目体系,作为预算成本、费用依据,指导预算工作,并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

3.对于预算管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全员参与。企业全面预算涉及各个部门,涉及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因此,企业全面预算讲究的是部门合作、共同努力,而非财务或某个部门孤军奋战。应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研究目前的状态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工编制预算。

4.确立“面向市场”的理念,使预算指标经得起市场的检验。预算的实质其实是对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生产运营的合理预期和计划,而计划又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上的,会面临未来很多的不确定性,若不能适应和应对,便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整个企业预算体系的基础是对市场情况的预测与分析。所以,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制定的预算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预算过大所带来的风险。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宏、微观情况,统筹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调整能力,以应对未来的突发风险。一方面,应突出预算编制方法的多样性,针对企业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结合其特点和需要,可以采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以及概率预算等编制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各业务单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除制定一系列量化的财务指标之外,还应在兼顾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制订和改进,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赋予相应的权重值,找出关键驱动要素,在合理的范围内突出重点业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