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

大家好!

刚才,我听了吴红老师执教的《圆明园毁灭》这堂课,深有感触。吴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认为吴老师这堂课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吴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吴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到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了,再引导理解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之后齐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接着,让学生观看毁灭的录象,把学生感知的画面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表达出此时的心声,真切感人,易达到,引起共鸣。最后通过朗读,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初读课文后的质疑问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观看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课件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来想象,自由表达出来。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 运用CAL创设情境,激感。

利用CAL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吴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CAL,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CAL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2

【片段一】

师: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先走进去看看,细读课文2~4自然段,读读、说说圆明园里有些什么?(生自读后交流)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熊熊大火会烧掉什么?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书画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生谈感受)

师:那就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再读……

【赏析】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 “走进圆明园”这个重点环节的设计中,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说充分体会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在学生为圆明园当年的美轮美奂所沉迷、陶醉时,话锋一转,切入圆明园的毁灭。我国国宝的损毁,外国强盗的行径,在学生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由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恰到好处的课件展示,赋予学生激情的感受,单调的课文被赋予了血肉,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一位朋友,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伴着学生历经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片段二】

师:走出圆明园,我们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思考。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四十多年前,假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政的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个普通士兵;假如你就生活在圆明园附近或者就是生活在北京城的一个普通老百姓,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的体验是属于你自己的,请你冷静琢磨琢磨,再谈谈。

生:假如我是一个士兵,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中国发明的火药,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一定会誓死守卫圆明园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师:这是皇家园林,烧不烧跟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吗?

生:因为它属于祖国。

师:不管怎样的结局,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始终是属于人类的。

生:假如我是一个老百姓,我总结出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强大。

师:你这个老百姓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上去了。

生:如果我是一个大臣,如果我有足够的权力,我会调动北洋水师去保护圆明园。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会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耻辱,我会默默努力,找机会向强盗夺回1860年10月6日被他们掠走的东西。

师:重要的不是去夺回来,而是要懂得中国必须强大。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3

[关键词]优化 小学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 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4

一、在“读”文本中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比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阅读和大量积累。语文教材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语文素材积累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教材通过“读”的引领,让学生养成了读书喜好,学生才会在课外找书读,在生活中拓展阅读量;只有凭借课本通过“读”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文本的情趣,学生才会在潜心体会文本中实现语文素材的真实积累。

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抓住叙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段句,反复导读,引领学生“读”进课文中去,漫步园内,观赏亭台楼阁,饱览风景名胜,见识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赞美圆明园,为祖国宏伟的建筑,悠久的文化骄傲自豪的感情。教师没有提什么问题,也没有提什么要求,只是作了几次范读,学生就在反复练读中读出了文章的感情。教师在有感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油然而生的感受写在行间页旁的空白处,再进行交流。简简单单学语文,读到深处情自溢,有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多么美丽的圆明园啊!”有的学生动情地写道:“圆明园里有这么多宏伟建筑和迷人风景,还有那么多珍贵文物,我真想亲眼去看一看。”还有的学生表达更直接:“圆明园里有那么多的名人字画,我要有一张该多好啊!”这些感受来自学生自己的“读”,是可贵的心灵感动,这种内在感受不是教师能“问”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能“讲”出来的。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落实了识字认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又实现了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读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解读文本,交流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对话活动中,学生易于产生阅读兴趣,利于形成阅读习惯。入情入境读课文,把读书的感受、观点、疑问及时记录下来,乐于与人交流分享读书见解,体会等良好的阅读习惯都能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得到培养。学习语文是慢工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大量的阅读。因此,有些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字词学习离不开语境,一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会有所变化;有的课文内容今天读不懂,明天会读懂,小时候读的感受和长大后读的感受会不同。这些语文特点,都在说明语文教学要重在读书方法引导,重在读书兴趣培养,重在读书习惯养成。

二、在“读”文本中识生字学新词

对于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中、高段小学生,随文识字,在语境中学习词语是最好的。我以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毁灭”与“宏伟”两个词为例,说说在“读”中学习词语的做法。观摩课中,我看到教师教学“毁灭”是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毁灭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毁灭是破坏,消灭,烧毁的意思。”学习“宏伟”一词,也是在一问一答中进行的。这样教学虽然运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但其本质还是传授,灌输教学,缺乏生机活力。

我在教学“毁灭”与“宏伟”时,采取的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语境中感受的方法学习的。学生通过熟读、细读文本,身心自然融入到课文叙述的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情境中去,在具体的语境里,感受,理解“毁灭”的意思,印象更深,效益更好。有的学生说:“毁灭就是把圆明园里的东西要么拿走,要么任意毁坏。”有的学生说:“毁灭就是把圆明园烧毁了,变成了一片灰烬。”在阅读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章节中,学习“宏伟”一词,学生联系语境交流感受,理解独特而丰富。有的说:“宏伟是指圆明园里风景名胜很多,有亭台楼阁,有狮子林,有蓬莱瑶台,还有西洋景观,规模很大。”有的说:“宏伟是说圆明园里的宫殿、街市、景物的建筑高大雄伟。”同一个词,同一个意思,却有不通的表达,和各自独特的感受,这种语境中学习字词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思,还使字词教学富于情趣活力。

三、在“读”文本中获得启悟教益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利用动画、图像、文本、声音等信息,同时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浅显易懂、直观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活泼。多媒体课件中多种信息及媒体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结合本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不仅要实现以景激情形成学习动机,更要实现以景促学,使学习能和现实基本一致或相累似的情景中发生,更好实现意义建构。如《海底世界》一课教学,海底世界对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因此我采用播放录象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看到那色彩鲜艳的海藻,形状各异的珊瑚,在深海里闪烁发光的深海鱼……学生此时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再播放模拟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戴上水中听音器的耳机听一听,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播放有关海参、乌贼、贝类等的活动方法的录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各有各自的活动方式。这样就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的具体形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真切的感悟了课文描述的意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多媒体技术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上的互动,其根本在于“善教”和“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选准切入点、激发兴奋点,引领整个教学过程。 “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向主动。使学生学习不在是等、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共同参与,实现交互式的教学。 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可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一、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二、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三、老师抓住时机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创新思维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就是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可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信息内容与组织形式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能充分刺激学生眼、耳、脑等多种器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兴趣化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演示一遍所有课件,然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么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积极思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所见所闻的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四、运用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兴趣;作用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新的科技手段使教学教育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力求与其同步,以实现大容量、高质量、快速度的知识传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它能使课本内容最快捷的与时代融通,将教学中人和人、人和知识信息生动的联系起来。把多媒体信息资源引入课堂,可以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数学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媒体信息出奇制胜,是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一、激发兴趣,有助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引起有意识地注意,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来,学生充满好奇,主动性、积极性也就大为提高,从而乐于学习,学习效果也大为提高。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小狗绕着正方形跑一周,小猫饶圆跑一周,他们谁跑得远呢?利用动态的演示,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新课之前,如果用多媒体信息把书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情节,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就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先让学生观看毁灭以前的圆明园,三维动画,加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充分领略圆明园的瑰丽和壮美,然后再让学生观看毁灭以后圆明园的凄惨景象。对比教学,激起学生的爱国心,使学生想早点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黄山奇石》这一写景文章,教师在出示课题后播放课件黄山实景录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带着欣赏和渴望去学习课文,让文字和美景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影视观物,形成表象,帮助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感知才能形成表象,然后才能获得知识。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但是,在教学中,许多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在介绍这些事物时单靠老师滔滔不绝的描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教学时出示一些真实的画面,发挥影视教学的作用,将这种学生无法感知的事物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理解。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做过试验后,紧接着放课件,借着计算机动态效果让学生看一遍,圆滚动一周正好是圆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突出了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做过实验后,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三倍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重点内容。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觉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比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屋檐”、“柄上有小刺”不容易理解,如果单靠老师讲,很难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这时利用课件将实景放映出来,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揭示出来,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冬瓜和茄子的影像放映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就能找到事物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声、形、色以及变化和发展等,主动地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情景交融的学习,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信息资源的效果得以彰显。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配音诵读,增强感受,帮助体会

语文课文中每篇范文都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绚丽多彩的课文蒙上了厚厚的灰暗色,冻结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单靠老师讲,没有学生的细细品味,又怎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中心、主题呢?信息资源中有大量的优秀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如能利用信息资源声、像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去欣赏名家诵读,感受一下当时作者内心的世界,这样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了。如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播放诵读,让学生想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名家诵读,学生就容易把感情读出来了。运用圆明园的毁灭前后语气的对比反差,突出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愤怒,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时,适时播放名家诵读,让学生感受小燕子通过仔细观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惊喜和快乐。

四、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从教学实践中,还可以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很多效能,如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 语文教学、数学教学与多学科知识的交汇,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正值我们这个地方发生令人讨厌的大风沙尘天气,人们对环境问题思考更为深入。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环境恶化的课件。看到树木被砍伐,田地被吞噬,河流被污染,同学们都立志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课堂效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文章合为时而著”,信息资源以其特殊的高科技效应,为语文教学拓展了更广阔的天地时空,课文内容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另外,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你还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课后继续上网查询,这样让同学自己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知识,解决问题。再比如学过《威尼斯小艇》,面对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色,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都想对威尼斯有更深的了解,同学们通过信息技术又了解了许多有关威尼斯的知识。学生更喜欢意大利的这座古城。从而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资源共享,降低成本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信息资源是一座丰富的教育宝库,不但配备有文本资料,光盘以及系统工具等软件资源,而且网络上可以下载大量的各种学科的有关资料或优秀课堂教学实例。优秀教师设计制作的教案、课件,大大的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信息资源可以让数学、语文等很多学科更加丰富自己的课堂,提供教学多样化的选择,可以用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教学生,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校讯通网站听名师讲课,让他们更容易了解书本知识。我也利用假期看一些教学实例,听一些专家讲座,只有和更多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使受教育者更方便、更快捷的学到最优秀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做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成本,信息技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常用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如今我们只是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这种资源有待遇我们继续认真地研究、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