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发展人 教育研究 问题意识
中国的教育现象从原始社会的产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教育现象的纷繁复杂化,教育系统自身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到当代为止,教育的各种测量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教育科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行动研究、田野实验研究等为教育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不断细化的教育学交叉学科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研究的范畴也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表面上我们的教育研究遵循着教育的内外在规律有序展开,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实际上我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弱化,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怎样提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怎样树立问题意识,我认为不能只把问题意识停留在思维方式层面,而要追本溯源到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也就是幼儿阶段。而问题意识的起点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交流对话活动。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是以一种博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人和环境,以一种公平心、责任心来看待问题。只有在发展人的早期真正训练人的这种能力,只有在教育中真正关注人,关注和引导人的发展,才能让人自觉关注所生存的社会,不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争夺权位或其他任何类似的卑微目的,而应该为了改善生活”,[1]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真理的探求。
一、关于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关系
发问是思考的雏形,一系列发问的过程组成思考的阵营,在对思考的一系列发问的整理上提出对教育研究有意义的问题。问题表面上看是对为什么的思考,实际上它是组成概念的有机体,是对真理探求的必经之路。所以,发问是思考的初级阶段,思考是提出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但在思考中有两个要素必须特别提出,首先是思考的催化剂。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思考,思考源于好奇,但又建立在一定的现象基础上,该现象能让思考主体产生兴趣(有时该现象是偶发事件)。如果出现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者讨论,思考的主体就会产生困惑,在兴趣与困惑的矛盾指引下提出问题。所以,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对话或讨论是思考的催化剂;其次是思考的条件。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同时思考又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是个体无功利性无功利心的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尽管思考的主体并不知道该现象能否因为思考而产生出真理。只有在具备这两个因素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思考并不等于问题意识,而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二、浅析思考的主体“人”
思考的主体是人,但这种主体不是对普遍意义下人的考量,而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人进行理解和认识。巴蒂斯塔·莫迪恩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本身。”[2]至今为止,科学家对于人本身的知识似乎也掌握不足。海德格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有如此纷繁的复杂的关于人的概念,像我们这样成功地以如此引人入胜和有效的方式提出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如此之少,人呈现的面貌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争议性。”[3]
虽然如此,教育人类学家还是从其独特的视角给出了关于人的解释,之所以选用教育人类学家对于人的解释,是因为他们以理解和探索“人的生命”为己任。教育人类学家积极绘出的人类图像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二是不断生产中的生命;三是具有选择权和被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四是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五是处在教育关系中的生命。”[4]在人类高度的可能性可塑性条件下,生产、发展人的生命,同时在时代背景下培育一种“生命自觉”之人。“生命自觉”之人的培养是教育的理想,也许以前的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塑造这种人,但这样的群体少之又少。当教育人类学把这种人的培养作为一种追求,就赋予了人以新的内容。“生命自觉”之人内涵十分丰富,“在叶澜看来,‘生命自觉’是人精神世界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不仅使人在外部世界沟通和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发展具有主动性”,[5]这样的人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或者环境以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处理问题之时能将其置于系统当中去考虑,能适时运用各种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素质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来做出最佳的判断。这种人永远处于螺旋式的成长当中而不知疲倦,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来选择和发展自己。他们的自觉同时又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还包括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环境(外在生境)的转化。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内心是丰富坚定与顽强的,他们的判断是敏锐客观具有穿透力的,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活着,他们永远追求着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并在团体中寻求合作。思考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是经常的事,不仅仅是为自己思考,更是在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中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思考的主体应该也只能属于这样的发展的人,一种“生命自觉”之人。
三、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人”
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培养“生命自觉”的人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我国青年的一些实际状况。国际人士凯瑞(Carey)和郑志文的研究指出:“中国青年的目标,从以前对知识的尊重变成了现在的功利主义。主要的表现包括辍学率相当程度的增加,从9.5%上升到50%,以及从事企业活动人数的急剧上涨。”[6]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价值教育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人去思考问题,不管是教育的还是非教育的问题领域。还有一则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一直以来中国在诺贝尔奖项的缺失足以证明我们培养人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是在培养人,使其不断社会化,但对教育中的个体个性化问题永远关注不够。创新性人才所需要的品质几乎很难在中国的学校里面培养出来。很多人才都是共性凸显而个性不足的,要么就是其个性不能为社会,为别人创造价值。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老舍先生曾经有一段关于“根”的描述。大意是说只要一个人的母亲还活着,不管多大岁数,都让人觉得是有“根”的。可母亲一旦辞世,人就飘飘然了,找不到深藏的根,汲取不到足够的养分,更不能茁壮成长。简单地说,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不够,带给学生过多的不是快乐的体验。学生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笔者曾经观察一些小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沉醉于知识海洋中的人微乎其微。而且在当代一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辍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深思基础教育究竟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二是我国乳儿阶段的教育里母亲地位的缺失。教育学流行一句名言,教育了女孩就等于教育了一个民族。在培养人的活动别是担当母亲角色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人担负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对于幼小儿童的教育与引导,母亲的作用不容替代。但在现在的家庭中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女性工作不逊男性,繁重的工作和老板的苛刻使其在教育子女上有意把责任进行转移。双职工家庭的教育责任转移更是厉害。他们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年迈的父母,但在美国家庭中这种情况是不容易见到甚至是被祖父母拒绝的。可以说我们要解决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培养人开始,从培养会发问的人开始,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条件就是让母亲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我们只有对其根源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寻求解决的方案。
从发问到思考,从思考到问题意识,其根基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对人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最好能培养像教育人类学家所说的“生命自觉”之人,可是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我们又陷入了沉思。
我们应该归还幼儿的童年时光,允许其淘气、调皮和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对儿童好奇心的呵护和合理解答是我们教育中必须改进的方向。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事物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试图去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外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保护儿童好奇心的举措开始得到重视。但我们在该方面的保护却略显笨拙,难以驾驭保护的尺度。国外的小学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祖国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而这样的“放任”却很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监督与引导。
教育在母亲参与、改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儿童的好奇心等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已经冲破了学校的范畴,已然演变成学校与家庭的完美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内心的善念,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和社会,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磨炼意志,锻炼思维,让他们自然地遵循规律生长。在进入学校后再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思维方式的锻炼、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称之为发展的“人”,发展的人才具备思考的能力,才会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走向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生命的自觉”。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第二次印刷,序言、第11页.
[2][3]意·巴蒂斯塔·莫迪恩著.李树琴,段素革,译.哲学人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1页.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才;中职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34-02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1.五阶段模式。是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个阶段入手,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产学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将学生的培养与校办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校办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相结合,把通过前期理论学习的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中的学生实训基地,进行后期阶段的生产性实习;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自办或引进企业到校内创办生产性实习工厂;在学生学习期间,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完成职业技能的形成,直接引入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社会认同的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双证制。学校自主开发高新实用型技术项目,将人才培养灵活运用到项目开发研究当中,以项目开发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开发。
3.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突出中职人才在市场中的位置。首先,长期而细致的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是专业设置的必须功课。只有通过对地方经济和产业机构变化的跟踪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建立起来的专业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提升作用,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其次,强调成功专业的品牌效应,树立优质院校知名度,不断开拓市场,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专业随时进行有效的灵活的调整。
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必须签订一份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也即是“人才订单”。此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必须按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对合乎要求的人才必须录用。
二、中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现状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状况等了解;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不足,在进行基本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政策等的教育时,仍大谈空谈理论,生搬硬套,理论脱离实际,缺乏与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且大多数中职院校由于师生比例失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采取“大锅饭”方式,有的院校一名辅导员要带上百名中职学生,这一具体情况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当然不能针对不同的个体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缺乏针对性教育。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开来,在中职学校理论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兼顾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其次,学校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其次,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最后,师资队伍的短缺。由于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和后备力量,造成经常有设备,而没有能胜任的合格实训教师的局面。要搞好教学质量,必须积极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很所占比例较低,占比例较高的普遍是专科生及本科生,造成师资力量的学历层次不高。另外,教师实践能力偏低,普遍是理论型的,实际动手能力都较弱。大多学校的课程也都集中在基础学段和公共学段,实践型课程只占到 1/3 强。最后,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游刃有余“,既能教给学生理论又能教会学生方法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
4.校企、产学分离格局待改变。合作方之间缺乏合作动力。在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中,学校的动力来自就业压力。企业受人力资源过剩的影响,在整个产学结合过程中起分离趋势。产学结合所需要的运行体系并没有完备地构建起来。
三、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1.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功能。表现在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育针对性;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改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做到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针对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或个体,针对个体的不同思想水平层面,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工作。
2.建设好中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中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硬件基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其建设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紧跟应用技术发展的新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先进的机器或设备。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本着高效率、示范性、开放型的实训基地。因此它的建设可本着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一要重视理论教学。中职课程教学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要求,并且理论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要避免求多、求全,而应该以应用为目的,深入、细致有效的指导、服务于实践教学。在讲授方法上,教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对于不同的理论知识要符合客观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二要突出实践教学。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再通过实际岗位的操练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要突出实践教学,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好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结构合理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善学历结构。学校既可以拨出专款,鼓励教师们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学历和素质。也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面向全社会、全球吸引各类高学历人才;第二,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养方法上,应该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进工厂和企业,让他们积极参与生产管理及深入生产第一线担任技术工作,使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第三,也应该从企业第一线中引进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解决中职教师待遇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方面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专门的评定机构对其进行考核和评审。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苗喜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04.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3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顶岗实习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顶岗实习;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3401
顶岗实习不仅能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社会、认知企业的机会。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在真实岗位中熟悉岗位能力要求,强化专业技能,逐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1 顶岗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不对口
一些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为了方便管理,不管学生所学专业如何,都集中安排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实习,出现了机电工程专业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等严重专业不对口现象。导致学生到实习单位上岗时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很大的差别,加上工作辛苦、生活不习惯,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实习不专心,请假逃工等情况时有发生。
1.2 企业参与意识不强
在学生实习中,企业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不少企业因担心实习生是生手,会影响产品质量、生产秩序和生产安全,安排的只是打打下手、扫扫地等工作,即使安排少数学生上岗,也疏于对学生进行业务进行指导。还有一些企业只是安排学生完成重复性的简单工作,将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
1.3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顶岗实习既有集中实习,也有自主实习。在集中实习期间,学校可派专业教师到学生实习地进行指导,对于自主实习,虽然学校在送学生到实习单位时都指定了企业实习教师,但从学生反馈看,学生从企业实习教师处得到的指点较少。
2 加强顶岗实习教育管理的对策
2.1 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前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明确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并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宣讲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另外,要注意请高年级或者已经工作了的优秀学生代表给低年级的学生分享实习经验及收获,帮助学生掌握实习中的工作方法。
2.2 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
顶岗实习是有其自身的目标、内容和制度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应有计划、有制度,并制定专门的管理流程,使顶岗实习工作做到管理有序、队伍稳定。
图1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流程
2.3 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在外实习的学生比较分散,为了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在外实习情况,学校可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通过平台不仅可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指导老师通过激活实习、结束实习、查看实习、布置学习任务等操作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在外实习的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平台查看教师作业布置并完成作业,提交转岗申请、填写日志、周记及月报等。学校可以通过平台统计学生上平台的相关数据及教师管理学生数据,如实习日志统计、实习周报统计、实习月报统计、实习任务统计、实习考核统计、实习成绩统计等及时监控实习情况,调整实习管理方法,提高实习质量。
2.4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实习生的作用
常言说得好: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学生在外实习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没有社会经验,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实习指导教师对外应积极交涉改善条件,对内应稳定学生的情绪。如果一名教师要管理的实习学生过多,就应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是和学生交流沟通最好的渠道,我们要积极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将顶岗研究实习的成败意义及现状如实的告知大家。鼓励学生干部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干部积极起模范带头作用,勇于吃苦,在艰难的时候发挥学生干部应有的毅力、素质,展现学校的精神面貌,维护学校的声誉。同时,要指导学生干部积极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各方面情况,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上、思想上的问
题,体现同学之间的友爱与关心。鼓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情绪不稳时,要义不容辞地去帮助同学们、关心同学们,帮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困难。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也许比我们老师的十句话还管用。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也相对地顺利些。
2.5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学校应结合专业需要和教学改革的实际,遴选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充足、资源优质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前,基地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实习实训任务和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实习实训过程中,基地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依据基地建设方案和有关规定对各基地进行定期检查。除此外,每三年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评估考核,其中协议到期的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到期未续签的实习基地作撤销处理。
2.6 提高实习教师的指导能力
一是聘请企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课,在实训室里指导学生实习,提高其教学能力。我校机电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汽修专业等五个专业都已从企业聘请了多位技能名师,并且效果很好。二是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根椐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规定每个专业教师都要到企业实习至少两个月,所以我校每年上半年除指派少数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半年或一年外,更多的是利用暑假两个月时间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教师在企业学习期间必须跟顶岗实习学生一样每天要上我校的“顶岗实习平台”,将企业实践情况每天写一份日志或一周写一份周记,每月需写一份月报,学校人事处每月都进行检查和通报情况。通过这些方法,我校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促进了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2.7 优化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是一种学习状态,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重要过程。顶岗实习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这段时间的学生是最不好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将学校、企业和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要求企业为学生指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去,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并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校。辅导员也要常常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思想动态,及时地做好学生心理和思想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专业上有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心理及思想工作方面有辅导员进行疏通和沟通,实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2]王争,苗晋峰,王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作者;阅读文本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学生觉得语文教学中人文气息不浓、应付考试的功利气味太浓,也可以说是语文味淡、技术味重,这不仅和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不相符合,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的“语文味”,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把它当成考试的工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大因素。笔者认为,从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有必要加强语文的“语文味”,单从阅读教学来说,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语文味”太淡的问题。
一、深入阅读作者的灵魂
语文本质上就是文学和美学,只不过因为应试教育的长期遗毒,导致目前的中国语文教学变成了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努力方向的八股解剖,并且在解剖的过程中美感尽失、人文殆尽。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泛读和一定量的精读,重温语文的人性和美学,让这些美好的东西再次进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文章作者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感受语文的味道。
比如,在课外阅读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独立人格的魅力,笔者让学生选读了《简・爱》。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超越了表面故事的影响,将阅读的感受集中在体会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魅力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会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时代的特征和文学触及心灵的美学特征,最终达到与作者的灵魂对话的效果。通过阅读这本小说,笔者感到,学生的读书笔记变得深沉、个性和富有人文关怀性了,比如,有的学生写到“在物欲横流的工业时代,只有独立人格才能保证女主人公的存在感,也只有此种感情才能让女主人公超越冰冷的社会关系,获得被爱的权利和可能”。当笔者惊叹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时候,笔者知道深入作者灵魂的阅读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语言美。这个时候,就可以认为,阅读已经给学生的灵魂上了一堂课,用自己的语文味征服了学生。
二、深入阅读文本的诗意
诗意是文章阅读感触的一个较高层次,意味着读者已经超越了文本的桎梏、获得了超出文本原本意义的感怀、得到了泛化的感情体验,这对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和感受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碍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轻易地体会到这种诗意美,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文本的诗意美,以尽可能让学生能得到这种感情体验。
在挖掘诗意这点上,笔者选择了让学生选读《活着》这本小说,并重点让学生体会富贵在一家人都先后离世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种泰然的处世态度,让他们感受这样一个历经风雨的老人形象蕴含的人生观价值,尤其是篇尾富贵在夕阳下讲述一生的淡然是如何通过文字细节表现出来的。学生们纷纷反应,余华的文字朴素有力,寥寥几句就能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不仅能够让人感知到白云苍狗的人生虚幻感,更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如同《老人与海》中的奋进价值观。因此,学生们更加会热爱生命、与无奈的命运搏斗。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学生们就能感受到史诗般的人生美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大的洗礼,不仅让他们的心对人变得更软了,还能让他们的心对命运更硬了,个中滋味化在笔头,满满都是对人性的赞叹、对生活的热爱,可想而知,语文课堂所呼唤的诗意美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总之,“语文味”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的深刻内涵,让他们对人性、社会产生强烈的个性化感触,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到其中的诗意和浓情。只有感受到这些味道,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味”。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元素 现代英语教学 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当今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应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意识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异同,组织好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加强中国元素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英语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受国家语言政策与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涨。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重视及投入,一步一步改进英语教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电讯与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局面同样将极大地加强和加快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我们要重新调整,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加强中国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辅助中国文化通过英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3.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首先,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元素,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造成大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4.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5.调整英语教学大纲,增加母语文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因此很难达到完全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6.结语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性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本文强调,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即走“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道路,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对这些理论、模式与方法作相应地调整。要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现存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需要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中国元素,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植入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娅琳.试论跨文化交际中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40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早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以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着重重申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策,党的十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应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各高等学校,也早已开始积极地融入到创新和创新教育之中。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12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更加明确了各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据此,全国高校更应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推进、提高和发展。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简况
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国内介绍创造创新学。在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教授首次为该校大学生开设创造创新课程。广西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许多所大学也很快开设了创造创新类课程。现在,开设创造创新课程的高校更是无以数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许多大学还招收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8年5月最先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及“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1999年,由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1999年6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工作试点。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对列入项目试点名单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地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5年12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又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和通知,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很明确的较高的教育地位。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较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些滞后。有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些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有些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严重不足,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使是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存在授课和考查不够严格的现象,常常是在汇报教育成果之前的临时抱佛脚。这些均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滞后的体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法不完善
目前,有些高校基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此类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有些高校虽设此类课程为必修课,但多数却只偏重知识的传授,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训练;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上升到理论学科层面,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单一,多以“职业规划”“挑战杯”等比赛的形式呈现、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和设施有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与加强。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来自于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创业经验缺乏,多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的设施也很缺乏。其教育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多数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其媒体教学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实践基地较为欠缺,并多是以企业参观等形式,缺乏实效性;其校企协作教学对多数院校来讲还只是探索。
(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生和气氛欠活跃
目前,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普遍不强,有80%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冷淡,根本就没想过要创业;只有11%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较强,表示有创业的想法。”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宣传不到位。虽然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大赛形成一些气氛,但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还未达到一定的活跃程度。
三、为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