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1

施肥机的开题报告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1.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即不借助任何人力的操作或者干扰,完全依照机械自身来对工作进行一系列步骤的完成.机械的自动化在企业的加工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机械的自动化可加快生产原料加工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具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降低成产成本的优势,对于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制造周期,并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当前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虽然尚未实现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全面推进,但其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升的显著效果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应用,以更好的满足机械制造需求,并实现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自动化起初是被应用在冷加工的批量生产与制作中,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建立起可变性自动化系统,为机械自动化在市场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企业必须清楚他们自身生产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以此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步迈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与柔性化,计算机集成制造也与之联系起来,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技术已成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相关应用为:

2.1.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成化以满足机械制造需求.计算机集成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测试、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工艺等,通过将这些内容实现集中化,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过程重组、系统精简的方法实现机械自动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并不断促使企业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以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2.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智能化应用是人工与智能技术相融合、贯通、作用而成的,是模拟技术专家的智力,来替代专家在原本的机械制造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种人工智能化系统.将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制造中,可实现系统的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决定等一系列智能化的行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机械制造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制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应用柔性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机械在拥有智能化的条件下,还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优良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生产的机械结构和功能进行控制和调整.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其生产的商品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对内部组织来进行优化的改良.

2.4.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根基,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设置来实现的,即用计算机来编写生产制造中的各种程序.运用计算机编写机械生产中的各种程序可使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5.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技术,虚拟化是由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构成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入了CAD、CAPP等机械制造工艺和计算机作图技术,其可以对机械设计图迅速的进行修改,摒弃了重新在做一次新图的麻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虚拟化制造技术来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模拟分析,可有效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仅带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为企业的产品制造打下了坚硬的基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是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良好把控手段,其不仅仅减少了机械生产的劳动力支出,也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持续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从而实现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玉杰.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

[2]王绍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08)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自动化检测

0 引言

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多数工业生产环节朝着全自动的方向更新更快地发展。但是,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起步相对晚一些,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是机械制造业进行技术革新的新方向。不仅仅是机械设计行业,自动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各个领域。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机械设计中的自动化。

1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1.1 机械设计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国家经济的腾飞的同时,机械设计制造业也在的飞速发展,生产线上的人们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产品生产效率及其质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生产能力,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能够使得机械设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保证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1.2 资源的配置优化度提高

将自动化技术投放到机械设计制造业中,能够对多种资源进行重新地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为机械制造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还能够有力的提升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机械制造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环节,应该将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设计进行合理结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机械设计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机械设计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2 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自动化技术

现如今随处可见的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理念,以往的自动化技术多指的是用机械技术代替人工来进行一些操作,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指令去完成所需要处理的任务。人们对于自动化技术的认识也在慢慢发生改变,现阶段自动化的定义如下:第一,取代人工的劳力运动或者取代人脑活动,将人工操作与机械的运作协调统一,使机械系统在制造运作的过程中更加便捷,流畅,高效,而且管理更加的方便。第二,在机械设备的功能上,某些自动化设备在其间的环节上能够完全取代人力和脑力劳动,最大程度的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使得机械制造的环节更加的顺畅。第三,指在自动化的运行上,在需要机械自动化的地方实现生产过程的具体化,从而大大缩短产品在整个过程中的生产时间,使整个过程的制造能够机械的连续的生产。

3 机械设计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 集成系统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

集成系统又被称之为计算机综合设计制造系统,将其应用于机械设计中,能够使产品的研发周期大幅度缩短,还能有效减少重复设计等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此之前,机械设计过程中也采用了多项计算机辅助技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工艺规划技术、测试技术、辅助设计工具、质控软件等等。集成系统的到来将这些独立的辅助技术整合到一起,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模型和信息共享平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单个技术之间的协调性,全面提升机械设计效率。虽然这些计算机辅助技术都能使机械设计的成本有所降低,但由于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统一,因此在缩短设计周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机械使用性能等方面的效应并不突出。这个系统首先以电子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计算机、传感器、自动化等技术对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物质、信息、参量等进行整合,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3.2 计算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系统应用

计算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系统,通俗地说就是集成性机械制造技术系统,在这一技术系统成型之前,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生产实践领域内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初具规模,具体涉及机械制造产品设计、工艺实践流程规划、生产技术参数测试、产品质量控制等多个具体的环节。而这些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尽管对所在的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相互之间并未形成稳定有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关系,所以也就无法保证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企业整体生产规模带了正面影响,给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设置了一道隔膜。计算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系统的建设形成,对原有的单独存在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形态的有机整合,通过对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形态应用功能进行了的集中整合,以及在实际应用层次的相互协调,促进了我国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3.3 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其中涵盖的内容既多且广,自动化检测技术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类,也是自动化技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技术的基础是传统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的结合。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关键环节是要确保产品的合格率以及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应用自动化检测技术,机器可以自行检测从而减少人力付出。以自动化检测技术为核心开发出来的自动检测系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所组成的:传感器、信号调节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结果输出模块,同时,系统中还含有智能芯片,有利于提升信息的处理效率,增强检测的可靠性。

4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地位已经得到了大部分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对该技术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因此,为了促进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必须要明确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我国机械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的进步。我国机械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依然具有产品接口不匹配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从而使机械设计自动化出现一定的资源浪费情况。因此,还需要针对自动化技术实现模块化,确保产品接口及其他因素的统一,避免浪费。微型化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能耗小、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因此机械设计自动化需要向该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自动化技术向更加广泛的领域扩充。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注重对网络技术应用,以提高自控能力和检测能力。

作者简介:刘洋(1994―),男,四川南充人,沈阳理工大学本科在读。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石油化工;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厂;两化融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41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89- 03

现代工业或制造业经历了以蒸汽机为驱动的机械制造、以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以及通过电子信息技术驱动实现的自动化制造历程。制造业强国德国将这一工业化过程描述为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1.0 时代、流水线生产的工业2.0时代、高度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上述技术对制造业产业形态的深度影响, 德国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伴随的制造业强国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均提出了适合自身工业制造业发展特征的国家制造业升级战略规划。我国在2015年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同时围绕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相关的重点发展领域。比较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结合我国工业制造业实际,特别强调了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以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思路。工信部围绕这一国家战略部署,随即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石化领域将中石化九江石化智能工厂建设作为示范。论文将结合国家战略方向,九江石化示范实践以及中石油炼化企业实际,探讨炼化企业制造升级及智能工厂建设。

1 炼化行业智能工厂的定位和方向

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商品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市场动荡和市场竞争加剧。大宗原料价格持续波动,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持续上升,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在炼化行业面临巨大压力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升级发展契机。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煤炭和煤能源化工规划、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惠及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能源化工产品,国产能源化工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仍将存在。

炼化行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对设备装备的依赖程度很高,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针对国内炼化企业,智能仪表、集散控制系统DCS、先进控制、油品调合、流程模拟、计划、调度优化、MES、ERP等自动化和IT技术均有在炼化企业应用。同时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炼化行业也在积极的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设备远程巡检、安全管理、企业IT治理等方面进行应用尝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国内炼化企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明显缺项并不多,特别是近几年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部分先进信息系统的部署速度甚至超越了国外同行(例如优化排产)。但是,大家普遍感觉企业的智能化制造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基层用户应用系统所带来的效益红利不明显等问题时有反映。究其原因,抛开人员素质,本文认为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有待提升。一是基础仪表自动化方面还有欠账,重点部位仪表、自控的缺失直接影响上层物料平衡、区域优化的应用效果。二是装置级优化操作技术(流程模拟、APC、在线调合、RTO)的长效应用模式和投资维护模式有待改革。三是生产管理类信息系统亟待集成,完整的计划、调度、排产、操作执行、操作监控、平衡分析、绩效考核PDCA管理循环还没有形成,其上的优化基本没有实现。四是现场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缺乏新技术支持,是炼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盲点,环保监测有待加强,炼厂无线互联应用需要展开。五是设备装置的运行机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不足,设备装置的检维修、挖潜增效工作难以科学评估。六是自动化信息化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与弥补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没有形成应用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国内炼化企业工业4.0或智能工厂建设,需要在深刻分析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建设模式。作为相对弱市场竞争、高危、大规模流程加工行业,炼化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炼化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围绕成熟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完善提升,以及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两化融合的过程推动技术和管理的优化进步,达到企业设备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最终实现智能制造。

具体到炼化“两化”融合或者智能制造的标志或特征,可以总结为下面四个方面:

数据:首先要能够最大化利用各类传感器、计量设备、存储设备,实现炼化企业工厂设计数据、产品数据、设备动静数据、研发数据、物料数据、运营数据、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化管理。满足对企业“透视”的需求。

互联:要能利用工业以太网/无线网/4G、智能手持或穿戴终端实现设备、人员、通信设施的网络化连接。通过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形成互联,满足人员与设备装置的信息交互和操作交互。

优化:在数据和互联的基础上,在过程控制层实现高自控率,同时结合计划、需求以及效益数据,实现装置、局域的操作优化控制;在生产管理层实现生产管理PDCA闭环,同时结合ERP信息进行全厂计划、调度优化以及设备维护优化;在经营决策层实现供应商原料采购、企业资金资源、产品销售的优化。

创新: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实施过程应该会深刻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势必伴随技术、产品、管理模式的创新。如果单纯是强调技术,拼装备,不能对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也不能代表实现了智能制造。

2 炼化企业两化融合及“智能工厂”重点建设内容

围绕自动化和信息化相关系统完善提升,特别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炼化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思路。炼化智能工厂建设主要内容围绕三条业务主线进行,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生产管控一体化,对ERP、MES、RTO、APC、PCS等系统进行纵向集成;二是从原油采购、原油加工、原油运输到终端客户服务的供应链一体化,进行横向集成;三是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工厂的项目筹建、项目设计、到建造交付,再到工厂运行与设备维护,直至资产的报废退出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2.1 生产管控一体化

生产管控一体化主要依托MES2.0、APC、流程模拟、油品调合4个项目设计和实现,各项目之间通过数据流的无缝衔接,协同实现生产管控优化目标。

计划调度统计闭环管理:进行MES与APS的集成,实现炼厂生产运行管理的PDCA闭环。

生产运行优化控制:进行APC系统推广应用,同时与流程模拟、调度模块进行模型数据的集成交互。增强操作控制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安全环保质量管理:对能耗、危险源、重点区域视频、环境监测、质量信息进行整合集成。建立完整的企业QHSE管理系统。

2.2 供应链一体化

基于当前总部的APS系统为基础,增加产品价格信息(包括价格和基本趋势等,需要从销售ERP获取数据),生产成本信息(需要从生产ERP处获取),运输成本信息(需要从大区运输部门获取),结合销售需求和产品生产能力等要求,建立合理的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企业效益。在示范企业进行罐区自动化系统建设。

在化工业务领域,建立化工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实现化工品从客户需求预测、生产计划下达、排产、生产、销售配置、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技术服务全流程一体化。

在推进炼化ERP应用集成的同时,考虑建设中国化工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具有特别强的互联网特征,技术、运营、资金是三个核心关键点,网站的成功需要前期大量风险资金的投入进行市场推广,同时需要专业的互联网营销团队进行长期运行维护,并且按照互联网企业“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的生存特点(只有做到行业第一第二才可能生存,排名靠后的企业基本无生存空间)。建议该项目采用中钢网等行业网站的运营模式,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资控股共同打造化工品电子商务平台。化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长期良好运行,将极大的促进企业化工品销售以及行业需求信息的收集,占领国内化工品市场销售渠道。

2.3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长周期运行:围绕设备检维修和运行管理,与ERP进行集成,实现设备检维修业务链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在数字化工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炼厂三维数字化实施,将数字化工厂三维模型与设备、生产运行数据进行集成,将虚拟和现实结合,从三维数字化模型可以快速进行设备故障定位,设备运行模拟,提高设备故障预知预判。同时与ERP进行集成,实现设备资产的财务管理和报废管理。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4

摘 要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近一年以来,我国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通货膨胀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经济刺激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面对此势,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应该把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产业结构升级 策略

一、引言

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分析本轮经济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经过近2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经济各项指标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投资过度放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近一年以来,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本文认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应该把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由此引发了一些经济结构问题:

1.生产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低水平下的生产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分析目前中国各类产业组织结构发现,首先,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此外,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对接市场的企业有机链条没有形成。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国长期重复了一条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道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投资活动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的缺失,因此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转化能力不高的状况。

三、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1.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策略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成单元,企业的结构影响着产业的结构。要想优化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我国企业结构,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以持续的高端产品组合去参与全球竞争,占领全球市场。

(1)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要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以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创新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于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和技术进步,使我国企业不能再靠单纯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好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要积极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实现产品创新和质量创新,以引领或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产品生产模式向高速化、自动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要突出重点,围绕主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我国的产品生产模式向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这也是世界强国发展的经验。我国应该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放弃那些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盈利能力差的产品,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期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使我国占据有利地位。

2.构建以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发展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强国的诞生都是以发达的制造业作为基础的。我国应该也必须构建以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1)调整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

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以“三高两低”为特点的企业组织结构。“一高”是专业化水平高,即只专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二高”是技术水平高,可以实现高速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的生产;“三高”是效率高,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一低”是投资成本低,要通过高技术密集和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投资成本;“二低”是生产成体低,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实施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加强区域规模发展和企业集群策略

要认真分析资源、生产要素和企业经济活动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将资源要素、产业发展、企业结构布局配置到合理的地理空间,形成有利、有力的区域规模和企业集群,使他们在技术、资源、设施等方面互补共享,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产生更大效益。在实施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关注产业性质职能,生产特点,要关注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要更加关注专业化的产业空间和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真正促进各企业间人才和技术的交流,真正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唐琼.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R&D战略联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6.

[2]伦蕊.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6.

[3]H.Chenery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柯飞帆,宁宣熙.装备制造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43-47.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 发展状况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T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72-01

1 前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机械行业由高速发展到稳定发展,实现了能力的跨越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总体上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2 机械制造业的定义

机械制造业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

3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路

1.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达国家的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机械制造业虽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但是我们对国外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己的研发创新不足,导致我国机械行业没有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所以不利于机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备方面,我们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关键的零部件我们不得不依赖进口,即使我们能造出的零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以最常见的螺丝帽为例,我们与德国的技术水平和精度上就存在着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先进的数控机床和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加工中心,实现柔性自动化,并向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我国仍然采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和刚性自动化阶段。

我国的制造业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缺少自己的核心科技,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位置,并且长期下去还不利于本国制造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企业缺乏创新精神。虽然一些高校和研究所有不少的科研成果,但在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方面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2.机械制造业发展环境

我国重视国家工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始,我国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以加快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步伐。而“十三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工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但由于我国机械生产设备落后,工人的待遇低,缺乏专业的新型技术人才,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差,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国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没有完整的一套创新激励机制,同时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也不强,这些都严重束缚了机械行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机械行业要想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善其发展环境。21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和企业间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创新。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环境对于一个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机械制造业的组织结构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形成了一种“小而全”的生产格局,生产同一零件的有好多家,造成了资源的分散和竞争的加剧,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近几年,我国建成近百家液压件厂,但年产30万件以上的只有几家,主要产品是为农机配套。而德国力士乐公司年产各种液压件产品130万件,日本油研也年产60万件以上。此外,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这多年形成的行业弊端,我们一方面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进行资源的集中,实行股份制改革和资源的整合来改善行业的生产结构。结合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创新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结构,形成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

3 自主创新才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是国家强盛的保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新技术,没有突破,我国的机械行业也没法突破现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于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和新形势下国家对该行业提出的要求,在整个行业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实现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对于国家实现“工业4.0”有着重要意义。

1、加快对生产技术的创新。针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展开技术攻关,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和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对于引进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国家和企业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该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快实现对国外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进而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基础创新能力的高度,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格局。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行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的制造业赶上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2、加快对管理模式的创新。新形势下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之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在适用,而尽快创新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对技术工人的待遇,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将企业变成一个创新的整体,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使整个企业焕发新的生机,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结合本国国情实现本国的制度创新和企业机构的升级,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制,通过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和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淘汰一些低产能、高能耗的中、小企业,从而改变我国机械行业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以利于机械行业更加高效、快速的发展。

3、国家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对于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三者之间的宏观协调机制,启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的科技人才,完善我国的科研机构,改善科研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到我国,从而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良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因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专利保护机制,鼓励全民积极创新,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通过这样,带动企业的创新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总之,在“十三五”期间要想实现“工业4.0”和机械制造业的转型及优化布局,创新才是驱动机械制造业这台机器持续发展的发动机。通过国家和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才能驱动整个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瓶颈 原因及对策 探讨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瓶颈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开始审视自己的加工制造业,并且提出了中国制造,许多国家进行夸大宣传,给中国扣上“制造业大国”的帽子。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在本国工人和资源成本节节攀升的时刻,寻求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移到资源和人力成本更低第三世界国家。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大都还是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少,许多企业都是依靠大额的数量来获得利润。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凸现出来。那就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外依赖较为严重,关键技术装备靠进口,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我国的制造业大多数都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环节,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原因

(一)制造业基础较为落后

由于我国制造业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开始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较为薄弱,制造业的基础较为落后。以机械制造业为例,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重要工具,但是我国的数控机床无论是在精度上还是在寿命、可靠程度、可操作程度上与国外同类产品都有较大的差距。而仪表、仪器等产品的数字化程度与西方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已经普遍实现了智能化、集约化和自动化,而我国的制造业还停留在机械化的阶段。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二)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造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需要从国外购买,并且只能购买使用权,自己并不拥有知识产权。利润的相当一部分都当做知识产权费用转移给了技术输出国家。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的制造业跟不上制造业发展的步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造成当今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另一个原因,许多企业都在实施“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复制”的发展模式,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

(三)缺乏自主品牌,并且缺乏适合发展的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缺乏自主品牌,制造企业大都是代工企业。例如鸿海精工、卓梅尼、伟创力等等,这些代工企业许多都不是中国品牌。并且近几年来代工企业经常发生工人,折射出了我国当前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对制造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加之国内经济运行环境较为复杂,虚拟经济的火爆使得许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这对许多缺乏资金的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资金链断裂的后果只能选择倒闭。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出路

(一)转变发展思路,做好基础工作

制造业的基础是反应制造业实力的根本,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制造业。所以当前制造业应当抓紧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遇,来进行基础的升级,同时要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的基础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制造业要有魄力和决心完善基础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

产业结构的升级要着眼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项目,来占据产业链的顶端市场,从而实现更高的盈利。并且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实现进一步减少人力成本,减少用工压力。可以发展制造和设计一体化的自主品牌,进一步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将外部风险进一步降低。

(三)尽快改善制造业投资环境

资金的缺失是制造业不能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制造业的投资环境严重恶化,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与制造业相比,银行信贷更愿意把资金贷给房地产行业,制造业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就要求信贷企业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给予制造业信贷上的支持,保证制造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是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政府要从税收、用工审批、各项优惠与补贴等多个方面入手,给予制造企业以支持,保证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四)深化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改革,以内需拉动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的终端是销售量,我国之前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在现今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显示出了依靠外国市场的弊端性。从而提醒我们,制造业的长久发展,要依靠深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才可以实现,以拉动内需来扩大制造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采取积极的方法与措施,抓紧当前的机遇,来完成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向智能化、信息化、集约化制造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