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四、结语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三.总结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二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蕴含的文人的淡淡的情愫。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纯音乐,利用优美、淡雅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淡淡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月色映衬下的荷塘的美丽。再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学生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
二、进入情境,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又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文本,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用优秀的思想影响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走进荷塘,和作者一起共游荷塘,感悟作者那份淡淡的情愫,感受优美的荷塘给人带来的淡雅和宁静。让不宁静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跟着作者一起从现实世界到和悦的采莲世界再到作者的理想世界,感受作者的理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作者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理性面对和解决,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与作者一起畅游荷塘月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体悟情境,升华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有多种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课文情境,通过探讨交流,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语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与自身情况相联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提问学生:“是谁杀了祥林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真正体悟当时的情境。学生体悟的立足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解和体悟,有的学生会说:“是封建礼教”;有的学生会说:“是祥林嫂自己”;有的学生会说:“是鲁四老爷”。总之,学生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升华,对祥林嫂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更多地思考祥林嫂背后的社会及祥林嫂自身,进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学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看待,看待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获得对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思考情境,提高素养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高中美术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带领学生认识和解读具有一定深度的艺术作品。在鉴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炼出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其蕴含的科学思想,认识其中涉及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解读优秀艺术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极为有利。要成功实现上述目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美术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要求了然于胸。只有全面掌握美术学科的科学内涵,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分析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蕴含的深刻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艺术创新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建筑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无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特殊符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建筑作品时,应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总特征,在细节处把握设计思想,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科学内涵。斗拱技术的运用不仅蕴含着美术学的特征,而且体现了力学美,力学知识的巧妙运用正是其科技思想的重要表现。
2.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引入科学概念,不仅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造,还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武装大脑,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达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长此以往,人们将逐渐失去投身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不利于个人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教学者应引导学生创造美,使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水平,并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好习惯。另外,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者应将科学技术逐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以此优化教学方法,更要以此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者应善于将科学教育的理念与美术教学的要求相结合,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认真、善于发现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艺术发展进步的案例不胜枚举,总体说来,世界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特征,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美术作品的实现形式不同。敦煌壁画堪称世界奇观,是古代石凿技术的成功运用。在那个时期,石凿技术便是当时绘画技术的集中体现。随着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在各种器具上进行美术创作,形成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色彩技术、油画技术的相继出现,为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也因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可见,科技对美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
3.增强课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不能涵盖全部的内容,也不能开展全部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者如果不拓宽教学渠道,开展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工作,学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艺术人格,也就不能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少教学者开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活动,高中美术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和讨论著名艺术大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引感共鸣,获得艺术体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发展学生实际运用美术的能力。
4.结语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情感因素;意境;朗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这些内容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合理挖掘,就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有效交融在一起。下面,我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途径做具体的论述。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本是主要的教学媒介。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必须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深刻了解和研究,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情感体验。
例如,以《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为例,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问题探究环节,即提出以下问题:荆轲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场的?荆轲和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和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何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哪些分歧?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辞别这一场面的?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如此,便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深刻理解荆轲不避艰险、不畏、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并且领略英雄的品德和才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情感教育的良好渗透。
二、积极营造富有情感化的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意境,即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将学生带入与课文情感内涵相适应的意境中,学生的心弦就能被轻松拨动,学习情感也能被激发,从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富有情感化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对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体会,并由此加深对课文文本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以《扬州慢》这首词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扬州的萧条之景和作者的怆然之情,在教学时,我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都在遭受战争创伤后的萧条残破之景用Flash课件播放出来,如树木烧焦、城池破败以及清寒的角声等,如此,古都的残破荒凉之景便如实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学生便能入情入境,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悲凉深沉的画面,并能由此体会到词作者无法言喻的悲伤凄怆之情。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与词作者情感相适应的意境,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联想,也真正进入词的意境,如此,对词作者的心理感受有了更为强烈的感知和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
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朗读,使学生在富有感情的语言中陶冶情操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朗读,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刻认识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师生动形象的朗读。将文本内容中的绘画美、形象美等深刻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在富有情感的语言中,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情操的陶冶。
例如,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沉痛与悲愤的,比如在开头,因为是对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沉痛心情的描述,所以,我在朗读时,就采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从而将作者沉痛的心情真切地表达出来。而在朗读文中对当局卑劣和凶残部分的描述时,则运用了激昂、高亢的语调,从而将作者愤慨的心情如实表达出来。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朗读,便将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中,能够使学生学习五四时期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有效交融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既能学到教材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所谓高效阅读,就是在尽可能少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阅读效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文本基本信息的积累
学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先了解相关资料,比如,可以从该文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关经历、文坛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这些信息,要靠平时的广泛积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必须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贵在识记积累。韩军博士曾在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学会说话?他用这样一组数据明确解答:一天之内,婴儿大概可以听到多达一百句话,折合来算,一年之内则能听到36000多句话,两年便是72000多句话。按照这样的积累量,婴儿就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说话,甚至一些复杂的字、词、短句也能说出口。因此,对于一个专门学习母语的学习者,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识记和积累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对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在这一环节要学会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关键词等所起的作用,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表层及深层辨析文本的含义。这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间所深藏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且积累词语,才能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三)对文本进行赏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品读鉴赏文本的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使用这些手法与内容所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必须能够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点。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当能够熟记并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
(四)表达自己的见解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感悟能力,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见解与体会,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读”。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独自感悟、体验、品味文本的意蕴。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对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多元化。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阅读积累。同时,生生之间还要进行广泛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依据上述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以上四步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举、描述等部分,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关键句。关键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关键句位于段落的开头,起着引领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特点来看,关键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议论句的形式出现。
2.重点理解重要词句
理解文本的关键是理解重要词句,若对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题思想,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时还应勤加练习,提高把握能力。
二、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