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团体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税收优惠

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及社会发展促进了雇主们逐渐了解到其对员工的法律责任,同时雇主也对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丧失所招致的收入损失逐渐重视,这种对员工福利的认识孕育了团体人身保险有利的发展因素。第一张团体寿险保单于1911年,由纽约公平寿险社(EquitableLifeAssuranceSociety)签发。这一新的承保方式一出现就引起了人寿保险业界的广泛注意,各保险公司群起仿效,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一、我国团体保险发展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劳动保险的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尚未实施劳动保险或已实施了劳动保险但希望多增加一些福利的单位职工,开办了多种以职工为对象的团体人身保险,作为国家实施劳动保险的辅助或补充。1958年以后,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内保险业务出现停顿,团体保险也停止了销售。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90年代初期经历从无到有的市场恢复期,各家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团体人身保险为职工福利配套。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缴费十分困难;同时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为员工投保。所以尽管团体人身保险在我国以往的业务中占有很大份额,近年形势却不容乐观。从图1可以看出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20.5%,2003年为16.88%,2004年达到20.51%。2005年前8个月,份额虽提高到22.9%,但是其中包括中意人寿的200亿大单,到2005年末份额回落到20.44%。在寿险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大格局下,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行业中占比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其低成本和低风险的业务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个人寿险相比,团体保险业务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曾在保险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团险渐渐“失宠”。

二、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西方国家,团体保险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以外的补充利计划。由于团体保险根源于员工福利,并且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员工福利支出占到一般企业支出总额的39.2%,在总的员工福利支出中,具体项目的支出如下:医疗及健康保险占26.4%;失业及失能保险占22.7%;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占15.3%;一般寿险占1.3%。显然,保险保障占据着雇员福利计划绝大部分份额。那么我国能否也能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取得团体保险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全民保障水平。

(一)发展空间分析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保险福利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宏人寿保险公司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了2005年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该调查显示:2/3被访中国企业从未投保团体保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的保险福利体系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2/3的被访者不了解团险和个险的区别,无法用购买团险增加福利的方式来形成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在已投保团险的企业为员工所购买的保障产品中有89%为意外伤害险、意外住院占61%、重大疾病占56%,多数企业为员工只投保意外伤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费较低廉的保障型险种,67%的企业人均年保费低于1000元。调查还显示,在还未投保团险的企业中,对保险公司年金类团险产品有需求的达到75%,中小企业需求最大。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员工福利计划还没有形成,这将为基于雇员福利计划的团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潜在需求分析

在我国,虽然员工福利计划尚不普及,也不规范,但许多企业已经初步具有员工福利计划的理念,并重视为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企业结构的转换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员工福利计划将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团体保险的介入和团体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首先,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雇员福利需求。以前,国家员工的一切福利,都由国家“统筹包办”,各企业员工福利基本上都相同,企业没有自去设计其自身的员工福利计划。但是国企改革,使得企业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这样企业就不能再背负沉重的福利开支,迫使其将员工福利转嫁给第三方。由企业转嫁来的除基本的社保以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因。

其次,外资企业的员工福利思想的传递带动员工福利的需求。在西方国家,员工都有着良好的员工福利套餐,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对员工福利计划自然也就有了习惯性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的成立,并且外资企业员工福利思想将传递到国内其他企业,员工福利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最后,其他企业组织,例如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雇员福利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人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险意识的上升,这部分庞大的雇员队伍将不断地拓展员工福利计划的市场需求。此外,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也将向市场转嫁其员工的福利保障。

从归属形式上说,员工福利计划属于团体保险的范畴,是团体保险的一种演进形式。我国的团体保险是将企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分散式销售,而员工福利计划则力图从整体福利的角度为员工提供一揽子保险。它借助于保险的技术机制,通过雇主和员工单方面或共同缴费的方式,为其职工建立起与企业效益、业绩相关的保险费和保险待遇机制,对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弥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员工福利将不会停留在发放奖金等短期效应上,对疾病、工伤、养老等保障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一个整体的员工福利计划将更具有吸引力。保险公司应抓住这次改革的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有必要转变团体保险发展思路,走基于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这样可以达到员工、企业、保险公司、社会多方受益的效果。

三、我国商业团体保险介入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政策建议

团体保险通过介入员工福利计划,成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一种“中间业务”,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减缓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大力发展团体保险,为团体保险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团体保险的潜在需求得以充分的释放。以下是笔者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企业对团体保险的认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员工提供诸如退休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充分激活企业内在的人才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保险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召开由企业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产品报告会(说明会)、印刷宣传资料、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渠道,提高企业对团体人身保险作用的认识。使企业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工伤及死亡抚恤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员工利益、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定位

保险公司应当意识到员工福利计划的开展将会带来团体人身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以前零散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思路转变到对企业全方位的员工福利团险保障计划的设计上来。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团体保险以科学的界定——管理员工福利,现代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根据企业保险保障的具体需求,为其员工量身设计综合的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同时满足寿险、养老和健康以及失业保障的需要,使团体保险成为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有效工具。在将管理员工福利作为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团体保险开展其他的一些业务,例如,保险公司作为DB计划(DefinedBenefie,确定受益型计划)的唯一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精算能力,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应发挥其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出保险建议,为企业提供保险计划组合,包括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精算等一揽子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成为企业的金融顾问。

(三)给予团体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对团体保险的影响最为明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团体保险,从一定程度上说,税收优惠政策是团体寿险发展繁荣与否的“推动器”。我国对某些保险公司的团体养老产品、年金保险产品规定可以免征营业税;为了发展企业年金,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方案规定试点地区(需经国务院批准)的企业可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按工资总额的4%在税前列支,但是具体对企业、个人没有太多明确的税收优惠规定。间因此,我国在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上还需要下功夫。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对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团险产品分别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分阶段逐渐的给予不同税收优惠。逐渐放开,最终达到:团体寿险方面,雇员可以不必为雇主所交付的保费缴纳所得税;团体年金方面,借鉴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行EET税制;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方面,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雇主为雇员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其应纳税收入,当雇员收到医疗费用保险金时,保险金额不作为其应税收入。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员工福利;福利管理

员工福利管理作为企业综合各种管理举措和管理手段的产物,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持续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成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特别是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更加严峻,转型升级任务更加迫切,于是有不少企业就开始在员工福利上斤斤计较,甚至大幅削减员工福利,以期借此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传统观念及理论上,也许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笔者却不敢苟同。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分析,认为设计一套良好的福利机制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创新,可以为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此本文提出应该从转变福利观念、稳定福利预期、创新福利机制、细化福利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创新,这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期尤其重要,企业应切实注重福利优化及管理创新,而不是相反。

一、员工福利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1.员工福利管理的内涵

员工福利管理作为企业综合各种管理举措和管理手段的产物,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广义上看,员工福利管理是指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福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福利的产生、福利的发展、福利的应用等阶段。从狭义上看,员工福利管理是指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实际福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企业员工福利一般以“非货币”的形式为员工提供服务,可以用来帮助员工解决将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保证企业内部员工的生活质量,是现代企业员工总体薪酬的三大支柱之一。

2.员工福利的重要性

员工福利对企业的重要性:(1)良好的员工福利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离职率,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一个切实站在员工角度上考虑的福利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对于员工的重视,远比更高的工资更能吸引到优秀的员工;(2)良好的员工福利能够有效提高员工满意度,更好地激励员工,提升员工士气,从企业员工自身诉求出发、符合企业实际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给员工带来真正的实惠,不仅能够切实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爱、解决员工自身的后顾之忧,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士气,从而促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带来企业效益的持续提高;(3)良好的员工福利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落地,企业通过员工福利政策的引导,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充分发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软激励作用。员工福利对员工的重要性:(1)科学的员工福利能够有效提高员工收入。现阶段,我国对于企业员工以福利形式获得的个人收入实行个人所得税免除政策,员工从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越高,员工的实际收入越高,而且与员工个人直接购买福利产品相比,企业为员工购买福利产品的成本更低,员工所获得的实惠更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实际收入;(2)良好的员工福利有助于员工自身情感方面的满足,更好地投入工作。例如,免费医疗计划可以为员工健康提供保障,降低员工健康方面的支出。养老保险可以减轻员工对年老后生活的担心,为员工提供更好的预期等;(3)员工福利还可以降低员工生活成本支出,提高员工的实际生活水平。员工通过企业集体有组织地购买某些福利产品时,可以作为统一的整体,与提供商进行谈判,获得集体购买的优势,有效降低购买成本。

二、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虽然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员工福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在进行员工福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多问题,没有切实发挥员工福利的激励作用。

1.员工福利管理认识的问题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诸多企业对自身员工福利制度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对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认识不足,往往只能根据各级政府的要求,被动制定员工福利方案。站在企业的角度上看,企业在制定福利方案、为员工选择福利产品时,往往会遇到诸多困惑,如福利产品和套餐的保障对象是谁?需要为这些对象提供怎样的产品?需要对这些对象提供多少种选择?这些福利项目的资金如何取得?也正是所遭遇的这些问题增加了企业员工福利2017.0749|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难度。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员工自身对于企业是否应该、能否满足自己的福利要求并不清晰,而且由于福利条款的复杂性,员工一般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对企业福利计划真正感兴趣,企业大部分员工对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类型、产品、时间期限等相关因素都不清楚,甚至漠不关心,因而也就对福利工作认识不足,重视性不足。

2.员工福利成本控制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企业效益存在着下滑的趋势,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对于企业的财务影响时间较长,存在着一定的延迟性,而且企业的福利制度影响周期长,很难改变。一般来讲,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将成为企业继承者的标准,并且后来者会根据企业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在现行福利制度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这也就导致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企业财务支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当企业出现财务困难的时候,虚高的企业福利支出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困难。

3.员工福利分配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在员工福利分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国内诸多企业选择性忽视中下层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福利需求,只重视高层管理者的利益需求,导致企业内部员工不满情绪弥漫,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导致基层员工大面积流失;(2)“大锅饭”“平均化”倾向。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的普通员工来说,他们所享受到的员工福利大多是同质的,一般会将这些员工福利产品作为自身总体薪酬的一部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福利对于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作用。

4.员工福利项目设计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员工的福利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但由于企业员工福利项目一般由企业少数管理者设计,大多数员工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福利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去,员工没有机会表达其自身的切实需要,这也就导致了企业所设计的福利项目并不能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甚至适得其反,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传统的员工福利项目设计一般比较死板,灵活性较差,很难得到改变,虽然企业为维持员工的福利水平付出了昂贵的成本,但由于企业在设计这些福利项目时,往往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员工的诉求,导致员工对于这些福利产品接受度不高,造成企业有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无法实现福利预期。

三、企业员工福利优化与管理创新

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和企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时期,企业注重福利优化及管理创新尤其重要,企业可以从转变福利观念、稳定福利预期、创新福利机制、细化福利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员工福利管理创新:

1.转变福利观念

纵观我国企业员工福利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变化如下:(1)由“普适性”福利观向“差异性”福利观转变。“普适性”福利观强调为员工提供同质化的福利产品,忽视员工对福利产品的个体诉求,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差异性”福利观要求企业充分重视员工的个体诉求,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福利产品,站在员工的角度分析员工需求,把员工看成企业的内部顾客,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了解员工的价值观、情绪、等。同时,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沟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不同员工不同时期的福利需求重点,为员工提供差异性的福利产品。具体来讲,对于不同的员工我们可以根据员工实际提供不同的福利项目。我们可以为刚进入企业的员工提供更多的餐补、房贴等货币利;对于年纪稍长、家庭负担较重的员工,可以为其提供子女教育补助等福利项目。在新常态的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了解员工的不同诉求,为员工提供符合自身需要的“差异化”福利,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福利价值。(2)由重“公平”到重“激励”的转变。传统的福利制度将员工福利视为员工的间接报酬,是员工总体薪酬的一部分,注重不同员工之间的平衡,存在着平均分配的怪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注重“公平”的传统福利制度已不能有效激励员工。所以,企业的福利产品设计应该与员工的个人绩效相挂钩,对于组织中的核心员工和优秀员工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适当拉开差距的员工福利制度能够打破平均主义的怪圈,充分体现组织对于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回报,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这样无形中会更好地激励员工、留住员工,提高组织凝聚力。(3)由注重短期效益到注重长期效益转变。新常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传统企业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长远的意识,忽视员工福利管理。一般来说,对企业福利支出采取能少就少、能省则省的态度,指望“小恩小惠”式的短期福利制度能够发挥员工福利的激励、凝聚力量,往往忽视了员工的合理诉求。同时,企业有时候为了缓和劳资矛盾盲目满足员工要求,增加员工福利支出,这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会伤害企业现有的薪酬福利体系,增加企业支出。因此,企业要想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构建和谐企业,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长期效益,兼顾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

2.稳定福利预期

员工福利预期是指员工根据自我比较的社会定位对于自身福利水平的预期期望,主要有三个参照点:(1)员工自身的历史福利水平;(2)组织内部同一层级员工的福利水平;(3)社会定位时外部参照企业的福利水平。前两个参照点强调的是员工福利水平的内部公平性,最后一个参照点强调的是员工福利水平的外部竞争性。员工实际福利水平如果能够超过员工福利预期,员工会感到满意,可以带来超乎预期的员工敬业度和忠诚度。企业对于员工福利预期的控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在员工招聘中控制福利预期。员工招聘是企业为自身输入新鲜血液的主要手段,也是我们控制员工福利预期的重要形式。企业选择招聘一批福利预期受到合理控制的员工,不仅能够使员工获得较高的福利感知,还可以有效避免员工福利的边际递减“陷阱”,为企业提供更大的超预期福利空间,能够科学控制员工对于企业福利产品的感知度和满意度。招聘最优秀的企业员工,虽然可以为企业在短时间内带来更高的员工个体绩效,但也面临着更高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最优秀的人才往往意味着最高的成本,根据市场规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选择最优员工。(2)单点突破超越预期。单点突破超过预期强调的是在某些与员工需求相契合的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和突破,抓住员工的重点福利预期,在该方面为员工提供超过其预期水平的福利,以期实现单点突破,能够在企业员工福利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像“海底捞”这种类型企业,因为受到成本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需要像谷歌那样实施全线领先的员工福利策略,只需要在某些“单点”进行突破,这虽然会导致这些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的投入比一般企业略高,但并没有直接体现在企业成本的现金支付上,而是直接投入对安全(工作安全与稳定性)、情感(归属感)和尊重(自信、成就、被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员工较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能够直接抓住员工心理痛点,使员工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使企业获得真正的员工忠诚。(3)规避“货币化”陷阱。一般来讲,员工个体在进行决策时有“追求最好”和“满意即可”两种风格,这两种决策风格在某些情境下企业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企业利用福利货币化来谋求员工高感知度和满意度,那么企业在刚开始的时候就选错了方向,注定陷入福利“货币化”的陷阱。陷入福利“货币化”陷阱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福利项目并不能带来员工福利满意度的增加,却刺激了员工对更高总额和社会定位的福利体系的追求,这种方式在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注定会伤害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创新福利机制

员工福利机制是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基础,在员工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福利机制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福利诉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企业对于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放大企业的福利效用。基于福利机制,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作用:(1)员工福利与其能力和贡献直接挂钩。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员工对于自身福利的知觉和所感受到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员工对于自身所获得的投入报酬比与参照对象的报酬比的主观感觉,如果感到福利公平,员工会获得较高程度的满足,从而获得激励。在新常态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在设计福利制度时,应该注重福利制度的层次性和公平性,充分利用员工福利弹性计划,将员工福利产品与自身能力和贡献率直接挂钩,充分发挥福利制度的激励作用。(2)增强福利制度的弹性。增强企业福利制度的弹性是指企业根据客观实际,不断调整企业福利产品,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度,让员工自由选择、自主搭配福利产品,以求获得更高的福利制度效用。一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步骤为员工提供弹利: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在企业财务预算允许的前提下为员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福利产品。其次,将员工自身能力和贡献与企业福利相对应,明确各员工在企业内部的福利层级,初步确定员工的福利水平和层级;其三,员工根据自身的福利层级和企业提供的福利产品套餐;最后,福利反馈。企业根据自身福利制度的实施状况和员工反馈,对企业福利计划进行不断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总之,员工弹利制度是一种高灵活度的制度,要求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变化不断调整,灵活应用。

4.细化福利管理

(1)开展福利需求调查,了解员工福利诉求。传统的福利制度一般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忽视员工的个性化福利产品诉求,只为员工提供一般性、普适性的福利产品和套餐,极易造成一种“不需要的福利一大堆、想要的福利却没有”的尴尬现象。所以科学合理的福利产品和套餐必须是经过员工福利需求调查的、符合员工自身诉求的产品,其必须来源于员工本身,只有不断满足员工福利诉求的福利项目才是真实有效的员工福利。同时,员工的福利诉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动态化,只有充分了解员工的福利诉求,不断改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员工诉求的福利制度。(2)加强福利沟通,鼓励员工全程参与。员工福利沟通强调的是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福利计划的全过程,强调对过程的控制和参与。有学者研究发现,员工对于企业福利计划的参与能够体现员工自主意志,是员工个体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状态,体现员工对于企业福利计划的控制权。这也就是说,仅仅通过员工参与福利计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福利满意度。同时,员工参与企业福利计划的全过程有利于员工对于自身预期和实际结果的差距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一般来讲,参与决策的个体在维持个体自尊的影响下,当福利结果与个体预期存在差距时,会倾向于改变个体认知来改变对于结果的评估以减少自身的内心失调,从而给予福利结果更好的评价。(3)抓住员工“痛点”,丰富福利形式。员工福利“痛点”通俗来讲指的是员工在福利方面所最需要的东西。一般来讲,大多数的企业福利管理都是锦上添花的形式,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要想锦上添花难度很大。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某些刚性需求却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用战略的思维去考虑如何吸引和保留员工,在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福利的满意度,用人文的情怀来实现福利产品溢价,真正建立起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4)福利产品与企业绩效和员工绩效直接挂钩。企业在设计福利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绩效水平,员工福利的变化要及时体现企业绩效的变化,通过员工福利产品建立起员工与企业生命密切联系的潜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感知度。

作者:林新奇 苏伟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国生.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20).

2.刘珺.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福利制度构建[J].新财经(理论版),2013(2).

3.魏迎霞.中小企业核心员工福利管理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

4.王羽,张继林.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2(5).

5.傅宇,黄攸立.弹利外包:企业员工福利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6.申燕.削减员工福利,请三思而行[J].人力资源,2008(23).

7.仇雨临.员工福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

8.路宁.福利管理:让员工开心的艺术[J].清华管理评论,2015(5).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补充福利,补充医疗,补充住房,趋势

高科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是以高薪资,规范化管理成为市场上的焦点和应聘者的首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往的优势已不明显。在我国,尽管福利在整个薪酬组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仍有很多企业没有将其列入整体人力资本计划战略计划。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制定有竞争力的福利政策和计划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选择。补充福利作为一项间接收入,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不断创新的趋势。

一、什么是企业补充福利

企业补充福利是指在国家法定的基本福利之外,由企业自定的福利项目,具有个性化和激励性的特点。企业补充福利项目的多少和标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经济效益和支付能力的影响。

二、补充福利的原因

1、体现公司关怀,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2、促进员工身心健康,从而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3、通过延期福利“绑定”员工。

某些补充福利计划是与服务期限挂钩的,服务期限越长得到的越多,约定期内离职则取消取得该项福利的资格。补充福利从而起到延迟员工离职的作用。

三、高科技外资企业常见的补充福利

1、补充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执行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政策和给付待遇,很难满足不同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需求的企业需要。因此一些有支付能力的企业采取了补充医疗方案。在2010年60家在华外企的福利调研显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提供了补充医疗。门诊、住院和生育(针对女员工)是最常见的,覆盖全体员工的补充医疗方式。97%的企业为所有员工提供一年一次的体检。大多数公司还向员工家属提供补充医疗。

2、补充养老。企业补充养老计划又称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建立的由企业和员工按照量力、自愿原则自主设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过设立个人账户和年金基金,采取政府监管与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参保员工支付养老待遇。企业年金在国外又称“职业年金”、“雇主退休金计划”。

3、补充住房。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地产近十几年来持续升温。绝大部分外企都在一线城市设立总部。由于高房价等生存压力带来的“逃离北上广”也对外企人才保留造成了压力。住房津贴和补充住房公积金成为外企最为普遍的补充住房方式。参与调研的企业74%提供住房津贴,48%提供补充住房公积金。

4、工作与生活平衡类补充福利。高科技外企重在研发,白领大部分是脑力工作者,工作方式与传统行业有一些区别。同时,普遍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采用弹性工时,远程办公的企业比例在上升。这一类的补充福利包括旅游,提供运动、娱乐场所,亲子活动,家庭日等。52%的企业有旅游项目,将近半数的企业有租赁运动场所的项目。

四、最受职场青睐的补充福利

2012年某咨询公司对全球十大市场(中国大陆,香港地区,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巴西,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10400员工进行了调研,旨在评估员工对于各种企业付费和员工自付福利项目的价值认知。调研发现,在按照认知价值对福利项目进行排名的时候,大陆和香港市场的员工与其他国家的员工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般都会选择现在就能享受的福利。中国大陆的员工将日常交通补贴和增加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作为最青睐的福利项目。在被邀请自费缴付福利的情况下,在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三大自选福利项目分别为补充养老保险、提高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以及补充储蓄计划。紧随其后的是增加养老储蓄和家属危重疾病医疗保险。

没有一种计划能适合所有人,而不同的员工群体有不同的福利诉求。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储蓄计划这两项都位列中国大陆员工最偏爱的三大福利项目之中;增加住房公积金缴款比例则对中国大陆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员工具有吸引力。补充储蓄计划对于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香港地区员工更有吸引力,包括小公司的(51-100)的员工;大病一次性保险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则在年轻的诞生员工和无子女的已婚员工当中很受重视。

在补充福利方面,谷歌一直是一个标杆。谷歌对于补充福利的创新和投入令很多公司望尘莫及,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下面是谷歌的一些补充福利介绍

1、综合户外运动中心不惜血本。自己开设大型户外体育中心,加菲尔德运动中心,设有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等

2、从去年开始,用立式办公桌代替标准的坐式办公桌在谷歌蔚然成风。谷歌员工用公司的软件下单,就可以从众多的办公桌类型中任意选择一款,然后就能收到一台与其身高相匹配的办公桌。

3、死亡福利。2012年推出,如果员工不幸去世,其配偶还能在未来10年享受到去世员工的半数薪酬。他们未成年子女还能每月收到1000美元的生活费直到19岁成年。除了半数薪酬,配偶还能获得去世员工的股权授予。

五.常见问题和挑战

1.大部分员工更青睐“即时福利”而非长期福利的趋势。员工这些倾向性显示了雇主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让员工做出自己的福利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员工平衡自己所选择项目的短期和长期价值。

2.企业财务压力。国家税收政策对于补充保险等福利没有十分明确的书面规章界定。某些地区的补充保险仍然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的财务压力加大。公司的补充养老,补充医疗是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保障水平,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优惠。

六.补充福利的趋势

1.从普惠制到重点针对核心人才的趋势。

所谓普惠制是指福利制度面向公司中所有员工,与员工对企业贡献和业绩大小并不挂钩。久而久之,福利成为了薪酬中的保健因素,员工将福利看成是企业必备和常规的薪酬部分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这既与福利设立的初衷大相径庭,也造成企业成本攀升。现代企业在设计福利计划时,倾向于将福利作为对核心人才和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要求员工通过努力工作来争得福利报酬。

2.员工福利的弹性化趋势。

不同群体的员工对福利项目的偏好不同,传统的统一的福利计划很难满足员工多样性的需求,相反企业却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成本。为了减轻负担,更好地满足员工个性化需要,企业出现了设计弹性化的福利制度的趋势。弹性化的福利制度就是由员工自行选择福利项目的福利管理模式,它强调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套福利“套餐”。弹性化企业福利有四种形式:自助式福利、标准组件式福利、核心外加式福利、弹性支用账户式福利。

3.员工福利的社会化趋势。

员工福利的社会化趋势是指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把自己的福利计划完全外包给其他专业性的公司来做,由专业性公司负责企业福利制度的设计,以及员工福利的购买、发放和管理。其优点是企业可以省去许多福利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麻烦,使企业集中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福利制度专业化程度高;其缺点是专业公司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不如企业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需求也不是很清楚。

4.企业自付费与员工付费结合的趋势。

由于补充福利带来的成本压力,目前出现了企业付费与员工付费相结合的趋势。不仅减轻公司成本压力,同时,也有助于绑定员工,使其更加稳定的工作。

5.专业化理性创新。

调研咨询公司紧密关注市场情况,对于市场普遍的做法和成本加以统计分析。企业又以市场中值为参考,根据公司定位,决定自己的补充福利设计,更加理性化专业化。对于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反应。例如从去年开始的雾霾天气,很多公司做出了初步的应对措施,免费发放口罩,购买空气净化器等,市场调研公司也及时的将这一项内容加入到调研报告中。补充福利已经成为福利计划中最为活跃,创新性最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薪酬管理原理 文跃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7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4

日前本刊记者专访恒安标准人寿团险渠道总经理孙波,他表示,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应秉承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团险业务要取得更大突破,结构调整和服务提升非常重要。2010年初,在恒安标准人寿董事长兼代总经理胡丽云提出“三个转变”、“四种文化”的经营思路下,团险渠道开始审视如何进行业务价值、品质与服务的提升。

业务重心回归主题

从伊春空难、上海火灾等突发事件来看,团险的理赔效力明显更具力度,也正因如此,很多福利好的企业肯为员工办理团险,在增加员工福利的同时也在降低企业的风险。由于价格低能风险分散,不论是企业,还是保险公司,还是乐于从该业务中寻找到结合点。

孙波表示,团险业务主要面向法人客户,企业更关注如果出现意外或医疗如何赔偿,要的是风险转嫁,更看重是否能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保险公司若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与服务,就有了较强的竞争力。“恒安标准人寿目前的团险销售策略就是量身定做,如我们之前推出的恒安吉祥、恒通顺利、恒康如意等6款保险组合套餐,给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前期是解决风险的转移,企业内部合理分配,后期是服务,并提升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业务规模保证稳健发展

业务总量与结构是衡量保险业的两大基本指标,市场规模是各家寿险公司市场地位的体现,是目前我国国内保险市场这种“垄断竞争”(少数大公司各自占有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多数中小公司的总和却只占有市场的次要份额)形势中代表地位的排名表。恒安标准人寿团险渠道连续4年位居外资公司团险市场规模前5强。自2006年以来也积累了较多的知名企业大客户。曾为朗讯、中国移动、西门子、博福易普生、海力士、超威半导体等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提供员工福利保障服务,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国有企业质优客户,客户范围涉及通讯业、医药行业、烟草业、运输业等。

孙波说,业务规模的持续稳定局面对于公司改进服务、提升业务品质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扩大与优质客户的合作过程中,公司也会越来越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在市场中处于领先位置。

业务结构决定经营方向

在2010年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恒安标准人寿团险渠道大力调整业务结构,回归保险最基本的意义与功用,强调人身保障功能是业务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

公司积极改善渠道和区域结构。目前,恒安标准人寿团险渠道已经在多家分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质优业务渠道,如小额信贷(借款人意外伤害)、卡单和建筑工程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渠道。孙波介绍,2009年恒安标准人寿的航意险实现了单证业务实时出单、网点与保险公司系统实时对接。在非短期激活卡单业务方面,恒安标准人寿更是在四川团险市场外资公司中占有最多的市场份额。另外,为配合政府新医改政策,恒安标准人寿在江苏某市与政府合作的团体长险养老金项目得到了上级政府管理机关的认可。恒安标准人寿的外方股东英国标准人寿就来自欧洲最大养老金保险市场,未来团险渠道将继续关注养老金业务的拓展。

业务拓展配合品质把关

“恒安标准人寿团险渠道在2010年里,对给付型保障业务加强理赔管理。在强调理赔时效、运用通融赔付手段帮助团体客户化解风险的同时,也坚决杜绝虚假理赔案,保证客户和公司利益,对于损失补偿型补充医疗业务加强核保管理,进行业务品质风险管控。”孙波表示。

意外险本应成为结构调整的倡导业务方向,但是在意外险领域,各寿险业务的经营主体必须要两手抓:业务品质与规模总量齐头并进。例如,单证是卡单业务“保险合同”,这类业务必须要有单证管理系统。意外险业务的拓展要配合品质的把关,即在单证、出单、销售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与加强。

目前众多寿险公司强调附加值服务,孙波认为,寿险公司最好的服务应是首先为客户提供完备的“核心服务”。保险公司应从新契约、核保、保全管理着手,然后再研究服务的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健康险,如果强调事前预防,减少疾病发生,健康干预,将会为客户与寿险公司带来双重的利益,这应该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拓展健康险业务的方向。”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5

一、现行税制下人力资源管理中需筹划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用才、育才、激才过程是人力资源成本发生的过程,它对企业纳税产生以下影响:

(一)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个人从某个企业获取的劳动报酬在税收上分别按不同标志而形成不同税目,最基本的税目有两个,即“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我国现行税制中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税前扣除附加了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条件。以工资性支出为例,《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合理的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按以下原则对工资薪金的合理性进行确认:1、企业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2、企业所制定的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3、企业在一定时间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4、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5、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二)个人所得税问题

企业对应的人力资源成本对应的是个人收入,它涉及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义务。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税制: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上述三个税目的计税方法都有累进效应,一次所得越高,税率越高,税负越重。另外,个人获得的“利息、股利、红利所得”直接适用20%的比例税率,它与企业所得税形成重叠征税的结构。

因此针对我国税制的特点,企业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出发,兼顾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货币报酬、完善的社会保障、合适的企业福利与工作条件等相结合的员工薪酬制度。

二、现行税制下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的税收筹划

(一)企业需要结合不同人群、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薪酬支付办法

企业现行的薪酬架构一般由月薪和年终奖励两部分组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体系按“次”扣除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并根据每次所得确定适用的税率,在累进税制下,一次所得越高,税负越重。要规避这种高税负,就要注意对职工薪酬的分散支付。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税法中的既有规定,二是企业应注意人为控制职工薪酬的支付进度和支付方式。

例1:我公司承诺支付员工李某年薪约84000元,分为按月薪支付和年终奖励两部分,李某将取得的收入应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如果甲公司每月支付6000元,则每月应纳税所得为2500元(为简化起见,不考虑其承担的“三险一金”),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为10%;剩余部分12000元以年终奖形式支付,按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46号文件的最新规定,适用的边际税率最高为3%(确定税率的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12000/12=1000元),且该级次还可再每月增加1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方才进入10%的边际税率。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应降低月薪标准,加大年终奖份额。不过,如果月薪定为4000元,剩余36000元以年终奖形式支出,则会出现相反结果。从规避较高边际税率的角度看,理想的分配方案当然是:每月月薪5000元,年终奖24000元。上述方案说明了利用税法中关于全年一次性奖励的计税办法,可以获得低边际税率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结合不同人群、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薪酬支付办法。这就要求纳税筹划应结合绩效考核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税收筹划方案操作。

(二)合理利用税目的转换

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的工资薪金收入水平较低,并假定在计税时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为3%,而分红金额较大,那么显然会导致较高的税负,此时应考虑适当提高工资薪金水平。以使个人所得中红利所得相应转化为工资薪金所得;如果员工工资薪金收入水平较高,此时就应考虑是否将工资薪金转化为分红了。在作上述转化时,应与企业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三)以合理的员工福利计划适度替代单纯的货币报酬

员工福利制度,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满足其共同需要个体特定需求的设施、待遇、社会保障条件等。科学、合理的员工福利计划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对公司的认同感,同时,它也能在一定范围和标准内获得税前扣除,某些福利形式还可以利用税法中的免税或延迟纳税条款获取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利益。

根据有关规定, 员工从企业取得的法定福利不但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且可以作为企业所得税的扣减项目。因此,法定福利被视作是薪酬激励中风险为零、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企业对薪酬中的福利进行税收筹划时, 可以将重点放在法定福利上。法定福利按照资金去向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类保险由单位缴纳,社会统筹,对员工个人正常的收入水平没有影响, 因此激励作用为零。第二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这类保险由于个人缴纳的比例和金额较小, 且当期无法支取, 因此, 虽然具有免税的功能,但激励效果有限。第三类是住房公积金。它由单位和个人各按职工月收入总额的8%-12%缴纳,全额计入个人账户。根据《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0 号) 的规定:“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因此, 住房公积金对于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和总成本, 提升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企业应当在薪酬体系设计中, 尽可能地增加住房公积金缴存额的办法替代加薪,也可一方面“减薪”,同时增加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

(四)股票期权激励中的纳税筹划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的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控股企业员工的一项权利,该权利允许被授权员工在未来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期权有助于使企业高管人员的长期报酬乃至职业生涯与股东利益相一致,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

依据股票期权的收入来源,可以将股票期权的税收筹划分为购入、转让和利润分配三个环节。其中利润分配环节由于并无特别的税收优惠,只能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算纳税,在筹划时基本可以不予考虑。筹划重点应放在行权时“工资薪金”所得和转让时“财产转让所得”上。

1、行权时工资薪金的税收筹划根据《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员工根据股票期权计划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施权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指股票当日的收盘价)的差额,是因员工在公司的表现和业绩情况而取得的与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同于所在月份的其他工资薪金所得,单独按下列公式计算当月应纳税款:应纳税额=(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公式中的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 个月的,按12 个月计算。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按下列公式计算: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行使股票的每股市场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每股施权价)×股票数量。

例2:乙公司王某10月取得工资为5 000 元, 同时领取半年考核奖金18 000 元,则王某当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 000-3500)×3%+(18 000×25%-1005)=3 540(元)。假设乙公司推行股票期权计划,王某年初取得一笔股票期权,10月行权时,取得股票时的施权价和当日市价的差额为18 000 元,则王某的该项收入可以平均按9个月分摊,然后并入1~9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王某应纳个人所得税=(5 000-3500)×3%+(18 000/9×l0%-105)×9=900(元)。上述计算结果表明,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员工的个人税收支出(共减少了2640 元)。而且通过例1 与例2 的比较发现,实际上股票期权具有和“年终奖政策”一样的税收优惠幅度。

2、转让时财产转让所得的税收筹划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范文6

关键人才的招募保留成为中国关注的核心

根据美世最新的“穿越前所未有的时期”全球调查,有迹象表明2009年下半年亚洲运营预算中大规模的人员、工资和福利削减会有所缓和,关键人才招募、保留的工作将是中国关注的核心。

“2008年下半年至今的人员裁减、工资冻结等措施都对员工造成了较大的震撼,‘工作安全感’和‘2009年度的加薪’高居员工关注点的榜首”,美世大中华区总裁林钢先生这样谈到,“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继续管控成本、发掘关键人才以及员工沟通稳定等各方面,仍有繁重的工作要进行。

人才管理

2009年下半年,全球有58%的企业计划削减人员配置,而在调查前的六个月当中,已经有66%的企业实施了人员削减。但是很明显,这些企业中,只有5%计划在2009年下半年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即裁员超过其员工总数的10%)。而在调查前的六个月当中,实施大规模裁员的比例为13%。

在未来六个月当中计划进行裁员的企业比例随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欧洲的变化最小。有71%的欧洲公司在前六个月进行了裁员,而70%在下半年将继续裁员,但计划进行大规模裁员的公司比例预计跌至10%,比此前的六个月下降6个百分点。在亚洲,有59%的公司在过去六个月中进行了裁员,但45%表示在下半年不再可能进行削减,计划大规模裁员的比例也从14%下降到4%。

从行业来看,大约有四分之三(76%)的制造业和科技/计算机服务业的公司进行了裁员,比金融业/银行业(69%)和专业服务业(67%)都高。制造企业(68%)和科技/计算机服务企业(67%)在下半年将很有可能继续裁员。

美世的调研同时显示,企业开始使用或考虑其他工作方案来控制其人力成本。企业已经开始或正在考虑削减使用志愿者,并开始削减按小时计付的报酬。采用这些方法的企业比例因行业而异,29%的制造企业已经强行减少工作小时数,而科技/计算机服务企业有13%、金融/银行业有4%开始这么做。

在中国,通过削减和管理人员编制以达到管控成本的做法在2009年下半年仍将继续,但是大幅度的裁员会急剧减少,关键人才招募、保留的工作将是公司关注的核心。在被调查的中国公司中,计划大规模削减人员的公司数量相比起前六个月有急剧的下降,从17%下降到5%左右;同时,86%左右的被调查公司都有继续招募关键人才的计划――无论公司整体人员编制是冻结、缩减还是扩大。

调查同时也显示,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37%)的企业将在整体削减人员配置的情况下继续聘用关键人才。美世亚太区副总裁兼亚太区人力资源咨询首席执行官郭鑫先生认为,“短期内,很多企业都在控制人力成本,最明显的是工资冻结,某些情况下还会进行缩减,但是公司应该积极管理和保留他们的关键人才,一旦市场平稳,他们就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给予的发展机会。”

报酬

对于报酬的做法,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可以分为2009年度的基本报酬预算高于(31%)、相同(33%)、低于其2008年度的预算(36%)三类。参加调研的中国跨国公司中,45.3%的企业2009年的预算少于2008年,高于或持平的企业各占27%和27.7%。

企业更多的是冻结工资水平或推迟工资增长,而不是进行工资削减。2009年下半年,大部分企业都计划将工资冻结在2008年度水平,或者按计划增长。参与调研的中国跨国公司中,只有14%在上半年采取工资冻结,计划下半年仍然冻薪的企业也只占12.5%,相比整个亚洲以及全球的情况更为积极。

“鉴于低迷的经济和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企业不再支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报酬,相反更关注其内部的承受能力”,美世人力资本咨询业务的全球合伙人Steve Gross说,“公司需要谨慎,提供的报酬不能太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否则当经济形势改善,劳动力市场开始平衡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地位。”郭鑫补充道:“当公司调整他们的报酬计划以应对经济危机时,成本不应该是他们唯一的关注点。管理员工级别和保持员工状态、动力和生产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长期激励

从长期激励的人均授予水平来看,相对于2008年而言,有高达三成的被调查公司将降低2009年度长期激励的授予水平,只有8.7%的被调查公司计划增加,其余表示将保持不变或尚未决定。从行业看,金融、制造和高科技是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分别有超过1/3的被调查公司表示将降低2009年的长期激励授予水平,在金融业的参加调研企业中,甚至没有一家机构表示将增加2009年的长期激励授予水平。从以员工人数表示规模的企业情况看,大型公司的长期激励授予水平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福利

养老金福利

关于缴费既定型计划,全球有73%的企业不准备在2009年下半年降低雇员的缴费水平。同时,和亚洲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企业更注重对计划参与者的教育以及加强对已有计划的治理:约有22%的企业表示将在2009年下半年采取行动,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计划意义以及如何达到长期理财目标。同时如何降低计划运行费用,有效配置资产也是计划的重要治理手段。

关于福利既定型计划中,全球有37%的企业计划对此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且采取措施缓释其潜在的风险。在中国,40%的企业表示了有效理解并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同时,养老金福利的系统改革也对半数中国企业的养老金计划产生影响(47%),影响尤为明显的是制造、金融、化工及制药等行业。

健康福利

尽管医疗福利的利用率在经济衰退期往往会有所增长,但是大部分企业(94%)没有取消任何现有的团体医疗福利计划以控制本年度的费用支出。然而,大部分企业提高了员工的缴费水平和成本分担份额,而且计划明年继续这么做。

在中国,接近半数(44%)的调研企业已经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有计划在2009年内采取措施来了解并应对影响企业医疗成本和生产力的驱动因素,但只有约6%的企业通过缩减团体医疗福利来降低成本。在对下一年度的展望中,只有约2%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很可能对团体医疗福利进行削减。

“2009年度以来,雇主开始实施某些久经试验的策略,而这些策略能够立即带来成本节省”,美世医疗和员工福利咨询业务的全球合伙人Linda Havlin说,“现在这些雇主开始探索更具战略意义的解决方案,包括健康促进计划和帮助员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这些解决方案虽然可能耗时更长,但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

雇员态度

根据美世的调查,雇员最关注的事项中,工作安全位居榜首――50%的企业认为雇员对其工作表现了显著的关注度。这种高度担心在全世界范围内相当一致。欧洲、亚洲和美国的企业对于工作安全的关注度更高(54%),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稍低(分别是42%和46%)。

40%的企业认为,雇员非常关注经济形势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关注度没有这么高(24%),但是美国和亚洲的关注度更高(43%)。

只有12%的公司认为雇员更关注当前经济对卫生保健成本的影响,37%的企业认为雇员担心经济对其养老金计划投资的影响。绝大部分企业认为雇员对2009年的晋升和业绩增长表示适当关注。

(供稿: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