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化建设论文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体系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成标准,用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活动,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标准化直接关系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实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并且落后

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标准陈旧。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以加工食品标准为例,据统计,我国加工食品标准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的有12%,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标准的有40%,采用国际制酪业联合会标准的有5%,所占比例都很少。

2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如,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有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等指标,没有涉及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含量指标;进口茶叶受检农药品种在欧盟、德国、英国、日本分别为62种、56种、13种、64种,而我国只规定“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残留量,共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CAC)对176种农药在375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项农药最高残留标准。

3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

(二)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而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

2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我国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这些机构仅有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而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密切相关的农兽药残留、激素残留、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再生有毒物质及转基因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自有检测手段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实施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3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1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尽快建立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级、物流设施、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2建立适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标准。从市场价格看,国内小麦、玉米、大米的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20%~70%,而猪肉价格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水果价格低40%~70%。总之,土地密集型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近期应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为重点,建立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适合农产品外贸出口需要的标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十分敏感,对进口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污染的技术限制日趋严格。面对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的严峻形势,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指导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以控制有机磷、有机氯、抗生素、激素、生长素、二恶英、亚硝酸盐等农药、兽药残留指标和重金属、微生物(病毒、病菌)指标为主,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速测技术规程。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参照国际标准和产品销往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4建立贸易技术标准。欧盟在统一内部市场和保护自身利益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广泛而严格的产品标准,充分利用非关税的技术壁垒把对自身产业有威胁的外来商品尽可能地挡在欧盟市场外。目前,进入欧盟市场的商品必须贴有“CE”标志,即通过一个国家的合格评定或认证才能取得“通行证”。我国也要主动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的“正当目标”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SPS)的“适当保护水平”,积极开展设立技术壁垒的研究,通过制订标准、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措施,构筑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有效技术壁垒。

5建立配套的标准体系。要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编制层次清晰、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表。农业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标准和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两个子体系。其中:农产品标准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业的类农副产品;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包括农业投入品、设施建设、机械器具、环境资源四大门类。从标准的属性看,农业标准体系组成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二)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

1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用标准指导生产、加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档案农业”,在加工领域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此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诚信体系。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上按质竞拍、优质优价,以此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管理新模式。

2加强标准宣传。有关部门应搜集世界及我国有关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法规、检测方法及限量要求,发挥WTO/TBT咨询站、标准服务研究等单位的作用,健全农业标准收集、查询、传递、反馈渠道,为社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高效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加大标准宣传力度,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使农民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了解标准、掌握标准,自觉地按照农业标准、农业规范组织和管理生产。

3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国家和地方每年都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基地,建立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对地理标志产品要加强保护,组织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继续搞好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认定工作,培育一大批名牌产品,并按照市场规律实行优质优价。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建成一大批高水平的蔬菜、畜禽、水果、水产等产品的标准化出口生产基地。

4加强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如果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联姻”,与各种丰收计划、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既可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可增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落实农业标准化项目时优先考虑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标准化,在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时注重应用标准化手段,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5发挥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不仅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中介服务、实现行业自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也大有作为。如,制订行业标准、提供资质认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标准培训、交流质量管理经验等。应选择出口量大、国外技术壁垒多的行业,尽快组织出口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策

1新时代下的物流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物流的标准化能够为物流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物流标准化起着纽带的作用。只有在标准化的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才能够逐步的实现现代化,这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构建国际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发展,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整个物流体系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的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

1.2有利于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物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的标准化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为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保障。物流的标准化是物流业快速发展交流的平台,使得物流产业能够快速的集中起来,实现物流产业的规范化,同时,物流标准化的提高使得服务的技能更加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物流工作的效率,保证了物流服务的质量。

1.3有利于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

由于物流被分割成了若干个阶段,使得各个阶段的发展不能够有效的协调在一起,信息共享的传播速度十分缓慢,使得物流的效率十分的低。物流的标准化有利用设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将物流中的设备、信息、包装、等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各个部门能够相互的配合,使得物流工作能够更加的快速便捷,在物流标准化的手段下,加快了物流中运输、装卸等过程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中间过程中的浪费,有效的提高了物流的经济效益。

2新时代下的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尽管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为了促进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快速发展,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再加上物流标准化工作十分的繁琐复杂,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等等问题,仍然要不断的发展提高。

2.1各个管理部门之间联系滞后

由于物流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物流标准的管理也是在各个行业中进行管理的,相互之间没有个相互连接的点,在加上标准制定的规则分割成若干个组成部分,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而且形式也是十分的多样化,使得各个规则都存在很多的差异,导致了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十分的艰难。

2.2采用国际标准比重比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是否采取国际标准决定着是否能够快速有效的在国际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条件。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与国际进行交流。并在包装、运输等过程中采用了国际标准,但是仍然与国际间相差很大,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仍然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2.3物流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国家建立了相应的物流标准,但是在推广和实施过程十分的困难。我们国家的物流流市场仍然不是很完善,标准化程度很低,在操作上不能够完善服务的内容,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再加上,现在物标准化人才比较缺乏,大多数的物流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业过来的,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使得真正有经验的在物流行业中的人才十分的匮乏。此外,人们对于物流标准化的意识十分的薄弱,对于市场的经济发展需求了解不够,没有将物流细分,使得标准化进程十分的缓慢。

3新时代下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监督

为了能够使得物流能够快速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在国家的支持领导下,将全国的物流工作有效的协调起来,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标准化的工作制度,加强领导的能力,协调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物流单位和行业以及政府之间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工作,改善物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弥补市场对于标准化的需求。

3.2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

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要不断的促进物流标准化的推进工作,推动与国际物流标准的统一,使得我们国家能够全面的与国际进行良好的合作。

3.3加强物流标准化的信息服务

要加强对于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的制定,贯彻落实信息沟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也要不断的加快步伐,建立信息平台,使得行业之间能够采取标准化的检验、收集、处理、服务一体的共享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现代化的物流是无法和物流的标准化两者分开讨论的,为了能够快速的促进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加快建设物流的标准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物流的重视,物流企业也要积极的参与到相关部门的管理中来,采取国际统一的物流标准,服务每一个人,保证物流标准化的体系能够有效的完成。

作者:胡珊珊 赵方靓 单位: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管理所

参考文献

[1]杨瑞,李学工.加快完善我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J].标准科学,2015,(4):46-49.

[2]谷岩.辽宁省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8):34-36.

[3]韩永燕,肖文清.浅谈长三角物流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2016,(6):43-46.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推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的目的是,适应矿山安全监管和管理发展的要求,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和依法治安,促进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从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矿山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对策。

一、推行安全标准化的意义

推行安全标准化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加强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培训体系、考评体系、奖励约束体系和信息交流体系,立足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全面完成准备与策划、实施与运行、监督与评价、改进与提高的创建过程,实现全员参与、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阶梯式促进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有效消除风险,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已下发《关于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一〔2009〕80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安全标准化进行明确规定,《意见》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进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以促使各类矿山企业逐步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全员参与、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的动态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矿山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辨识和预控,最大限度地消除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隐患,有效降低事故总量,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标准化建设也是实现依法治安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有效途径。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各类矿山企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金属非金属矿山的本质安全水平。

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对强基固本,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矿山安全标准化的实施,促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通过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工作。

二. 矿山安全标准化问题

在我国的金属非金属的矿山安全标准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推进了我国的安全工作展开、标准化与科学化的进行,体现了标准化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监督力度不到位

科学性和公正性的考评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我国的安全标准化工作好处与初级阶段,相关的考评人员针对具体的细节问题理解深度不够、不全面,从而使安全考评监督管理制度发展也不是很完善。

2.2资源共享性问题

由于考评人员的交流不充分,考评工作的范围仅限于考评人员之间,缺乏考评单位信息和技术间的交流评价,并且考评过程中缺少全国性的安全标准化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限制了安全标准化的发展。

三.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目的

用于指导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创建安全标准化系统,以达到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不断消除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持续改进并加强安全生产绩效,防止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发生。

四.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步骤

4.1 策划

企业应拟定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企业各部门职责及工作任务,确定工作人员,以及收集建设活动的参考材料,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使企业各部门都参与到安全标准化建设中,把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以达到通过安全标准化建设,增强员工安全素质、提高生产设施本质安全度,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

4.2 宣传培训

企业应大力宣传安全标准化建设活动,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安全标准化活动,培养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的业务骨干,利用各种舆论载体广泛宣传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形成良好的建设氛围。

4.3 初始状态评价

对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评价与识别,查找与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之间的差距,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建设安全标准化等级的目标。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各元素的要求,对各参评系统进行对照分析,逐条逐项地对照分析企业目前现状与安全标准化要求的差距,对需要完善的基础资料和现场整改项目逐一分类列项。

4.4 组织实施

依据实施方案,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实施执行文件对标。企业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

五. 安全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

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记录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岗位安全技术规程;依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编制作业指导书;依据重大风险评估结果,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六. 安全标准化的对策

6.1改善考评人员分配

通过考评人员融入到考评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评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从考评人员角度出发,推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可以从增加安全考评的有效的子元素的进行。

6.2考评信息网络的系统的建立

根据现有安全标准要求,对我国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完善与监理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的、实时性的考评信息的网络系统和评价体系,进行正规的安全标准考评,将矿山安全情况汇报到当地的监督机构,并且根据动态的安全评价进行调整。其次,通过安全信息的公开化,可以促进矿山安全标准化的广泛监督和动态考评。

6.3创新型的考评

根据矿山实际安全标准化情况,对矿山安全创新的工作做进一步的评价,并且借助于安全科技中。

6.4 现场环境整改

根据初始状态评价结果,对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等标准、规程的要求,进行现场环境整改。

结束语:

为了改善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性的生产,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需要增强矿山安全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保证我国的金属非金属的矿山的安全标准化的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健康管理;标准化;学科建设;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61-03

随着健康产业的确立,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年其发展势头迅速,并在承担大众医疗与健康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特别是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从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切入点,科学判断标准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寻求加快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客观发展规律,是做好工作和谋求科学发展的前提。国内健康管理学科是在近二十多年逐步由体检中心发展起来的,其服务功能也从承担健康体检为主向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与健康维护、健康干预与矫正治疗等多功能转变,服务的方式与手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具有其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健康管理作为朝阳产业,其服务的前景广

继IT产业之后健康管理服务是本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这是由市场信息需求和相关健康服务的发展所决定的。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人群,并成为各医疗机构新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但现阶段在服务理念上仍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健康管理服务等同于健康体检,由于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在国内健康管理主要服务于工薪蔟和高消费人群,其服务对象比较窄,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犹如美国权威预言的那样“二十一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特别是健康现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作为评价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数,因此,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伴随各医疗机构防治工作前移,其服务视野将从5%的患者人群扩大到95%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服务理念也由注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方向发展[2]。

1.2 学科建设滞后,市场需求推动其全面发展

健康管理学科无论是在学术理论,还是在技术应用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都相对滞后,一些理论和技术还欠成熟,从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看,其从事工作的方法与内容存在很大差别,大家“各自为政”[3],尤其是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同人群健康体检项目标准、服务流程规范、检诊管理要求、重要阳性体征检出方法、综合服务质量评估方法、信息系统标准、体检后续健康管理的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建设的问题上,不少技术与方法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要形成学科技术品牌尚需时日。但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大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为赢得市场,各级健康管理机构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也越来越高,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近些年各级健康管理学科从建设规模、检诊设备硬件、服务技术水平与管理措施等方面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具有服务技术特色品牌学科已成为趋势。

1.3 健康管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医疗服务的整体性

健康管理服务具有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提供服务的内容、方式、保障手段等因素所决定的,健康管理学科在服务职能上兼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服务特点,其服务呈现出技术环节多、知识面广、批量流水作业等特征,客观发展必须要以标准化为基础,规范服务其内容,以时间为切入点,制定合理体检的服务流程[4],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依据量化与数字化信息科学评价健康状况和拟订健康管理服务方案。在服务方式上不仅提供院内的健康体检“医检独立分开”的一站式温馨服务,更注重体检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强调医疗服务的整体性,为患者、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5],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健康干预与医疗矫治、健康维护与健康技术档案等服务。

1.4 学科成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反映出其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形象

健康管理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服务保障是以各医疗机构现有医疗资源为依托的,并突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服务要求。换言之,各医疗机构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形象能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体现出来,并把技术特色、医疗技术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融入健康服务活动中,包括:人无我有与人有我优的技术、推行文明礼仪与精细化贴心服务等,做到统一化、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及服务用语[6],既让服务对象感到满意,又扩大单位对外的社会影响。

1.5 强调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关注人文环境和健康文化建设

主要体现在从服务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多元化健康维护的手段、方法和知识,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注重未病先防,分析不同人群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心理与社会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行业服务的特性,工作中融入丰富的人文色彩,体现出人的生命价值目标、人性尊重、人文关爱及高度责任感[7],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与学科建设成果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就医场地营造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并成为各医疗机构对外服务的一大靓点。

2 标准化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标准化活动早已越出了技术范围而渗入经营管理的各领域中,成为既是技术工作的基础又是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8]。标准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与技术服务,且取得明显成效。但就标准化如何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尚未形成共识,从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看,着力加强其标准化建设已显得特别重要。

2.1 标准化管理是规范市场发展和实施医疗成本控制的客观要求

标准化管理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深入,必须要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科学管理体系为前提,规范行业科学有序的发展,按标准化、量化、个性化和系统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其具体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与循证保健标准、学术界公认的预防与控制指导及规范等确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医疗成本的控制,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并以此赢得市场。

2.2 标准化是促进学科技术品牌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技术品牌建设除受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因素制约外,标准化建设是关键,它不仅是学科现代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发展的标志,更是支撑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学科技术品牌是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为表现形式,而标准化又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通过运用标准化管理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的工作要素,从技术、工作、管理上按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客观发展要求去谋划学科建设,落实标准化建设措施,制定健康服务管理与工作标准,先行先试,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9]。

2.3实施标准化建设为学科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标准化工作涉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而学科的建设则是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基础的,尤其是在学科综合技术和服务质量管理的问题上,根据健康管理服务的要求高、技术环节多、服务面广的特点,必须建立适应学科发展的标准化综合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与机制,包括:建立工作、技术与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方法,综合服务质量管理监控与考评措施等,也只有通过对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全程动态的科学管理,其技术服务质量才有保障,否则谈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只能是句空话。

2.4 推行标准化有利于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标准化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供学术交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同行学术交流中产生共鸣。同时,标准化程度越高越能客观反映本专业的技术、科研与管理水平,不仅为谋划学科建设提供依据,也为专业科研学术工作明确了方向。当前由于国内健康管理标准化工作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和学术上仍有较大差距,致使一些研究成果很难发表到国际高质量的杂志上[10]。

3 加强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围绕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问题,近几年来已引起国家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和部分健康管理机构的关注,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但由于国内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其理论和实践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健康管理机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对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执业技术规范、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及质量控制等诸多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11]。总之,目前国内健康管理机构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还面对许多挑战。因此,必须组织力量加以研究解决。

3.1 重视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转变服务理念

能否积极推进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稳步发展,各级管理者重视是关键。首先,要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内涵、客观规律和特点,认清标准化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尤其是各级健康管理机构的学科带头人要勇于肩负责任,主动扮演好在学科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在工作思路上适应服务理念的转变,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把医疗机构的防治工作前移。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上要适应由经验松散型向标准化、程序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管理必定要完成它由“配角”到“主角”的历史转变。第三,要在服务理念、管理、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上树立创新发展的思维,着力打造学科技术品牌。面对学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挑战,在积极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同时,把创新发展思维贯穿到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去,并注意寻求适应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手段。创新发展具体反映在:①管理的创新。要推进创新型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应用现代标准化管理理论与技术,着重注意解决好各项配套制度、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服务模式、体检后续健康维护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②医疗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学科创新的核心,其关键在于人才。因此,要求在加强人才团队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诊疗手段,以解决和满足大众诊疗、康复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发展与突破的技术包括对重要阳性体征早期检出的技术与方法、慢性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矫治与健康维护技术等。③医疗服务的创新。它是树立学科形象,提高学科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要针对健康管理不同人群的服务特点,营造具有人文色彩、人性化服务和健康文化为特色的就诊工作氛围,着力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保障措施。

3.2 落实学科标准化建设措施,探索有效路径管理方法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为从根上扭转学科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必须把其纳入法规管理的轨道。一是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建设的法规管理体系,在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执行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基础上,建议国家、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学科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上按健康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量化和细化可操作性的标准,尽早制定出台相应标准化管理规定,并把学科标准化建设内容纳入等级医院评审、行业准入考评范畴。二是发挥专业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力量攻关克难。各地健康管理专业学会要发挥其在学术和技术上的引领作用,组织力量有计划的把学科标准化建设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学科建设规模与设计标准、管理与技术标准、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标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等问题,以推动学科管理和技术的稳步发展。三是应用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探索常见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有效途径。临床路径被认为是医疗规范化管理中一种最有效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并作为一种标准化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组织体检是以对受检对象进行健康管理为前提条件的,当前围绕体检后续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形式与方法较多,且效果不一。但就如何解决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体检后续健康维护上尚缺乏有效规范的服务保障措施。对此,在实践中要结合常见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和诊治特点,借鉴临床路径管理经验与方法,从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等方面建立起临床路径措施,以逐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内涵质量。

3.3 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加强学科技术品牌建设

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趋势[13],必须要以标准化支撑学科技术品牌建设的发展战略意识,科学谋划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勇于开拓进取,先行先试,摸索和制定适应学科发展的各项工作、技术与管理标准。标准化是一个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过程。在当前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各级医务人员要以时不待我、与时俱进的工作热情,在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以立足于创新发展为着眼点,结合学科服务的特点,抓好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一个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学科标准化体系。现阶段重点注意解决的标准有:健康管理服务流程标准、服务行为标准、技术检诊标准、健康评估标准、综合服务质量标准、体检后续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等。二是注重做好标准化的培训工作,调动全员参与意识。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让各级人员在本职岗位上明白该干什么,更让其知道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好的问题。因此,标准化能否发挥最佳效果,培训工作是关键,按照标准化对象的性质、作用、专业类别不同,可采取专题讲座、流程演示、技术示范、外出参观见学、同行技术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的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科的综合技术水平。标准化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对标准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可运用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来指导工作实践,即按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落实标准化措施,工作中把服务衡量是否满意、效益有否提高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早日建成学科技术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芄.健康管理如何标准化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2,(4):413.

[2] 郭清,施长春.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J].健康研究,2013,(1):1-13.

[3] 戴云云,何国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挑战[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5):452-454.

[4] 俞冠东,谢莉云,刘娟.临床路径在体检中心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2):139-140.

[5] 莫建勋,王庆林,向月应,等.基于整体医疗理论的健康管理[J].医院管理,2007,14(4):276.

[6] 李永红,赵小兰.健康体检中心规范化建设[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3):312.

[7] 秦江萍,艾则孜.人性化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9.

[8] 洪生伟.标准化管理[M].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55-56.

[9] 保俐.保健中心建设健康体检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2,(20):226.

[10] 王吉耀.遵循国际标准提高国内临床论文质量[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1):1-2.

[11] 吴小明,李安明.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9(5):38-39.

[12] 白雪,陈敏.标准化通用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21-23.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研究生档案;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270

一、前言

当今社会是人才与知识竞争的时代,在我国发展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既是国民教育的高端,也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更是发展科学创新研究、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研究生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或载体的历史记录。我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赋予了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对研究生档案及档案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使高校档案工作不仅要体现应有的学术价值,更要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撑。

二、高校研究生档案的特点及蕴涵学术价值

高校研究生档案是研究生在高校各项活动真实历史记录,尤其是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科技资料更是蕴涵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建立,高校研究生档案的利用也从传统上以校内应用功能为主,逐渐扩展了校外公共应用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尤其在《办法》明确要求加大档案为社会服务责任,高校档案的公共应用功能有了快速发展,这也是高校研究生档案的特点和蕴涵价值所决定的。一是人才优势;高校职能的特点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科技高水平服务的责任。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现在和未来的科技能力。二是信息资源优势;高校研究生档案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科研档案信息,它汇集了优秀的科学研究文化成果,尤其是高校学位论文一般都是结合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或者应用领域的重要攻关进行选题的,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科研成果档案,为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创造条件,及时使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促使科技成果再提高,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档案的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加大高校研究生档案资源的利用,首先要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档案的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人为本”,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重视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使研究生档案管理协调发展,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各项需求。

第一,收集、整理、归档是研究生档案管理的首要前提。档案的收集工作需要坚持平时与经常结合,档案部门与各职能部门结合,随时收集与定期收集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收集相结合,这样才能拓宽档案收集的内容,扩大来源,丰富室藏,促进收集工作的开展。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过渡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文献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存储、检索等,最终全面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利用率,可以促进高校档案馆各项服务工作更好地发展。

第二,规范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档案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建设就是根据档案的形成特点和规律,运用先进技术和方法,依据各种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对档案进行管理。在档案工作中建立一系列符合档案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从技术上把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档案建设的标准化,能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做到良好有序的档案管理。

第三,加快研究生档案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高校研究生档案除了要规范档案的归档建设之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等技术,建成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努力建设成一个具有专业特色、高质量的高校档案资源,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和推广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提高档案利用率,同时也促进高校档案馆各项服务工作更好地发展。

四、“以人为本”,扩展为社会化服务职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市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服务于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办法》中也明确强调了学校档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开展多方位服务。因此,在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把资源共享、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运用档案工作信息交流的平台,构建档案工作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探索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档案工作新途径,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不断开拓创新,为社会提供及时、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使高校研究生档案工作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达到发挥档案价值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科研能力的再次发展和提高。

(二)完善信息资源以及宣传利用途径,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服务双赢

《办法》赋予了高校档案服务社会的新职能,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档案展览、陈列、建设档案网站等),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开创高校档案工作服务的新领域,拓宽档案工作服务的辐射面。同时要在法律法规的许可前提下,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针对高校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宣传、推荐,提高社会对资源价值的认识,促进社会利用的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现代高校档案馆档案的建设要依托网络平台,将高校资源以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科研技术成果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向社会进行宣传,不断提高档案网上检索利用率,主动地提供信息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满足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为科研成果向社会的转化提供及时的服务。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新时期的研究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传统档案管理技能,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不仅仅是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更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全面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第二,提高业务处理综合能力,除了掌握传统归档业务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具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不断满足社会对档案资源需求和利用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档案管理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新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与时俱进,促进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五、结语

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和利用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也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高校要研究和建立适应新历史时期的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体制,根据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社会的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勇挑重担,为社会利用高校档案资源创造全方位、高水平的便利条件,不断树立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为高校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丽华.对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学家,2012(5):383.

[2]瞿学惠.我国高层次学位论文资源开发的价值、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02)21~23.

标准化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机房;标准化

长江航运海事通信网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目前主要由船岸通信系统(含同频广播)、长途传输系统(含各类接入网)、电话交换系统(专网和公网)、数据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含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等组成,并由服务器、存储、CCTV、VTS、AIS以及众多软件组成了各类应用系统。随着航运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通信信息在航运部门联系、指挥调度、实时监控、救灾救援等方面越来越重要,通信信息业务种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行业特色和个性化特点。

航运通信专网的特殊需求,使其各机房有别于运营商专业机房,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服务器机房。作为各种通信信息的起止点,服务于长江沿线各港航单位的的光缆、铜缆,这些数量庞大、粗细不等、业务不同的线缆穿梭于杆路、管井后汇聚在各通信信息机房,最后盘根错节终结在各个机房的设备上。作为提供专业通信服务的海事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长江航运通信畅通和船舶通航安全的职责也越来越重要,通信及信息机房的正常运转面临巨大的挑战。通信信息设备种类繁多,维护人员不足等各类矛盾不断显现。合理有效地充分整合通信信息机房,逐步走向标准化,对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快速故障处理、降低成本、提高用户响应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通信运行维护效率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到组织构架设置、维护流程的重组、人员的定岗定编、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网络管理支撑系统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在当前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快速改变上述情况,想要提高运行维护效率,降低设备和网络故障率,提高反应速度,就必须不断加强机房标准化改造,进行设备、线路、维护管理等软硬实力的标准化改造。

一、设备的标准化工作

几十年长期不断演进,造就了现有通信信息机房内设备的七国八制,部分设备已经陈旧老化、效率低下。同时不同工程项目、不同时间点增加的设备放置在不同的机柜甚至不同的机房,设备间的不同类型的连线数量间断性增长,造成了设备间的线缆布局极不合理,错综复杂。标准化工作需要合理布置机房设备,实现某一种特定通信功能的建筑空间,以便于完成相应专业内的操作、维护和生产。目前,在通信信息机房标准化建设中,无法实现专业化细分,但可将机房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机房设备的布局严格按照设备间的逻辑关系,采取大机房、分块布置的原则,合理布局设备及线缆。在设备选型方面,尽量统一设备类型,减轻维护人员知识更新负担,同时利于不同机房维护人员相互交流,也利于全程全网的备品备件管理。

二、线缆标准化工作

目前,各通信信息机房有些采用下走线方式,有些为上走线,各类线缆均在防静电地板下走线槽内或走线架上敷设。随着业务的增加,各种线缆不断增多,原有走线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后续的线缆只能杂乱放在走线槽中,甚至走线槽槽外,大致按照走线槽原来的走向布放。越来越多的线缆以及不规范的布放,导致各种线缆交叉占压,给线缆故障排查及线缆扩容布放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交直流电缆、接地线与信号线缆存在交叉点,既对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存在着火灾隐患。造成通信机房线缆杂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建设期间,工程负责人没有将通信机房设备布局、线缆走向等具体的标准提供给施工队伍;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也仅仅提供了数字编号的手写标签;设备维护人员在维护期间对部分设备和线缆进行调整,并没有做及时修改。(2)机房经过不断的业务发展、扩容、改造、维护、并网、转网,大量的废旧线缆没有及时清除,极少标识或者无标识。(3)在通信机房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维护部门缺乏长远规划和维护经验,未合理布局各类设备,造成设备间线缆繁杂。

三线分离是将机房内的交流、直流电缆(线)与信号电缆(线)分开布放。信号线、直流电源线及交流电源线分开,各走各的槽路,以免三线间产生高热,从而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给运维工作带来灾难。在标准化建设中,可采取上进线、下进线共用的方式。强电线缆通过地板下端走下进线,弱电线缆通过走线槽走上进线;并对机柜内强弱电走向进行规划,左右侧分开为强电进线和弱电进线,实现强弱电分开,杜绝电力线对信号线的信号干扰。交流和直流线分侧布放,走不同的路由。

光纤配线柜、数字配线柜、音频配线柜集中布置,集中配线架实现三线分离,减小跳线长度,同时按照统一规范,结合实际对所有线缆做好标识工作,包含线缆的起止点、用途等,有利于查找故障,缩短处理故障时间,维护更加方便、运行更加可靠。为了方便设备的更新、扩展和升级,在机房建设时需适当考虑各系统为设备发展留有一定的冗余和预留,减少因机房改造而带来的系统停机时间。同时,在标准化建设中,可以规范线缆颜色规格,不同的线缆采用不同的色彩区分。在强弱电分层的通信机房,设备摆放可采取自下至上安装方式,便于今后新增设备布线的美观大方。搬迁蓄电池至独立蓄电池室,实现蓄电池与通信设备的防爆隔离。

三、维护管理标准化

把“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的思想运用于工作中,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深切的体会到细节化管理为维护质量提供的保证。首先,细节管理使得机房基础维护开展的井然有序。如: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认真完成值班记录、检修记录及故障记录等;机房备品、备件、仪器仪表、工具、资料管理的每一项要求都严格执行;保证维护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结果;认真进行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并在各大节假日及重要会议前认真完成每一项即定的检修细则;周、月报表及时全面准确完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维护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维护工作及运行配合有序开展等。其次,细节管理保证了各项维护任务的规范化,确保了设备、线缆的标识和技术维护资料准确、实用。第三,细节化管理使得维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处理故障的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

各类维护资料的整理留存是机房标准化改造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保证资料的实用性,我们力求做到在内容上全面、准确并及时更新,在形式上不断改进,力求方便、快捷。为了方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同时也考虑资料的扩容,需对各类资料进行充足的分类整理,按专业合理划分功能整理电子版资料,使得资料更易于查找,并和书面资料互为备份。同时可以考虑使用图形化资源管理系统,为所有设备及线路建立了动态连接关系,方便资料更新。对于辖区远端机房的资料,可利用去维护及巡检之便,采集资料数据,整理后按机房分别建立资料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体系,将给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目前长江沿线由于机房类型的不同以及功能的差异,无法更多地在硬件设施上对机房建设标准化进行规范,但通过软设施的规范改造,长江航运通信信息机房标准化工作必将推进通信信息的运行维护管理,降低了设备和线缆故障率,提高服务品质。

参 考 文 献

[1]陈再峰.NGN SIP的标准化[A].200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3

[2]唐健.浅谈核心通信机房电源设备维护管理[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