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论文讨论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数据交换每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着重对分组交换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C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C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T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T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T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
AT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T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T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T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惠文陈建亚纪红冯春燕:现代交换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三层交换,汇聚技术,数据冗余
随着通信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三层交换机在比较大型的局域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三层交换技术实质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应用第三层交换技术即可实现网络路由的功能,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做到最优的网络性能。
我们所说的三层交换机就是核心核心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同样作为交换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这三层交换机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网络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接入层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接入交换机是最常见的交换机,它直接与外网联系,使用也最广泛。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的作用与接入交换机不同,在网络体系中,汇聚交换机它们承担了网关和三层路由转发功能的重担。
在我校网络建设初期,采用二层交换技术的网络架构,如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核心交换机采用二层交换技术,在原先只有100多台工作站的情况下,网络性能较理想。后来随着学校规模的加大,网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工作站增加到500多台时,网络性能明显下降,在高峰期网络整体速度缓慢,用网管软件分析,发现网络中广播包所占比例很大。另外,对于这种网络,很容易发生诸如网卡故障等原因引起的网络广播风暴,而且一旦发生广播风暴,很难查找故障点,网络维护工作量很大。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网络改造和设备升级,建立了三层交换机技术的网络架构。如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校园网中,形成了一个三层交换的网络: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是以s8505做核心交换机,三台s6502做汇聚交换机,(底层)下面是三层交换机做楼宇接入,最下面是的二层交换机用来做楼层或单元的接入,这样搭建的三层交换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以及应对突发性网络节点故障,通过各个Vlan的划分,较好的解决网络中的可管理性。
接入层是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交换机,一般用在办公室,在网口不够的情况下接入多台计算机。在这张图中,就是我们各个计算机终端。。。
在汇聚层,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整个学校得局域网内部,以楼层或者单元为单位,分成三个基于MAC地址的VLAN:信息大楼(包含机房)、办公教学区、教工宿舍区,通过各自的汇聚交换机对VLAN进行划分,汇聚交换机处理来自接入层设备的所有通信量,然后通过光纤接入核心交换机,并提供到核心层的上行链路,这样将本地数据交换机流量在本地的汇聚交换机上交换,减少核心层的工作负担。在实际工作中,各个VLAN之间相互独立,杜绝了广播信息的不安全性。
核心相当于一个出口或总汇总,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
对比原有的网络,我们会发现,通过交换机汇聚,我们技术改造后的网络有了更大的优势,变现在
1 大幅度提高了网络速度。
通过将多个低带宽端口捆绑成一条高带宽链路,带宽相当于组内的端口的带宽总和,增加了网络带宽;同时增加了数据冗余,只要组内不是所有的端口都down掉,两个交换机之间仍然可以继续通信,实现链路负载平衡,可以在组内的端口上配置,使流量可以在这些端口上自动进行负载均衡,避免链路出现拥塞现象,也防止单条链路转发速率过低而出现丢包的现象。
2 灵活的管理。
划分VLAN后,广播域缩小,有利于改善网络性能,能够将广播风暴控制在一个VLAN内部,同时使网络管理趋于简单。VLAN是在一个有多台交换机的局域网中统一设定的,这使得用户可以不受所连交换机的限制,不论用户节点移动到局域网中哪一台交换机上,只要仍属于原来的虚网,则应用环境没有任何改变。3 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
通过VLAN的划分,不同VLAN的数据不能自由交流,需要接受第三层的检验,提高了网络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虚网间的隔离,使学校办公区和家属区互不干涉。
三层交换机也具有访问列表的功能,可以实现不同VLAN间的单向或双向通讯。可以通过列表中进行设置,限制用户访问特定的IP地址,这样学校就可以禁止学生访问不健康的站点。。
访问列表不仅可以用于禁止内部用户访问某些站点,也可以用于防止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外部的非法用户访问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内部的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
4可扩充性
三层交换机设置在连接多个子网时,子网只是与第三层交换模块建立逻辑连接,不像传统外接路由器那样需要增加端口,并且也能够满足学校3~5年网络应用快速增长的需要。
经过网络改造和设备升级,通过建立VLAN,使用汇聚交换机技术,实现了“ 一次路由,多次交换”,更大限度的利用了网络资源,实现了负载平衡,减少了网络广播信息,从而提高了网络运行速度,同时为我校以后的长且网络建设预留了端口。
参考文献:二层交换机在园区网中的应用 黄津津 福建电脑, Fujian Computer,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11期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 XMLSchema,XML
Keywords: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Data exchange, XML Schema, XML
1 前言 毕业论文
数据库应用发展到今天,己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积累了大量的、以不同形式存储的、依赖于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如何共享这些数据信息,是企业进1步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历史等原因,Internet上的数据库系统不少也是分布、异构的,Internet上大量信息必须通过数据库系统才能有效管理,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异构数据库,己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异构数据库系统是相关的多个数据库系统的集合,用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透明访问。异构数据库系统的异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2)基础操作系统的异构。3) DBMS本身的异构。本文中讨论的异构数据库属于第3种类型,即在不同DBMS的两个异构数据库系统间(Oracle数据库和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信息交流。
2 XML与数据库
2。1 XML及其相关技术
XML即为“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是1套定义语义标记的规则。是由W3C组织于1998 年2月制定的1种通用语言规范, 是SGML的简化子集, 专门为Web 应用程序而设计。XML 作为1种可扩展性标记语言, 其自描述性使其非常适用于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 而且这种交换是不以预先规定1组数据结构定义为前提。XML 的最大优点是对数据描述和数据传送能力, 因此具备很强的开放性。
为了对XML文档的结构与允许值进行定义和检查,有两种办法:1是使用DTD文档类型定义;2是使用XML Schema。这两者均为XML规范的1部分。DTD的用途很多,可用来定义内容的模式、限制数据的范围、限制属性的数据类型等。但DTD也有1些不足之处:DTD本身不符合XML规范;它不支持名称空间(Namespace);扩展性差;数据类型有限等。 XML Schema相对于DTD的明显好处是Schema文档本身符合XML规范,而不是象DTD那样使用特殊格式。用户与开发者可以使用相同的工具来处理XML Schema,而不必使用特殊的工具。
2。2 关系数据库与XML之间的映射方法
根据映射关系的建立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数据转换方法:基于模板驱动的转换方法和基于模型驱动的转换方法。
2。2。1基于模板驱动的映射方法
基于模板的映射方法并不预先定义好XML文档与其他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而是在XML文档中嵌入带参数的SQL命令。这些命令在转换过程中被系统所识别和执行,执行的结果被替换到指令所在的位置,从而生成目标XML文档,并用数据传输诸如中间件等实体软件进行处理。基于模板的转换方法的好处在于转换的步骤比较简单,只要给出模板,就可以快速地生成相应的XML文档。不足之处在于,基于模板驱动的映射是1种浅层映射,以XML内嵌的SQL执行的数据结果集为依据,不涉及数据库赖以存在的关系模式,它只是将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转换为XML文档,并没有提取出关系模式,它舍弃了关系模式的种种约束条件,因此对于反向的转换更是无能为力。
2。2。2基于模型驱动的映射方法
基于模型驱动的映射,当把数据从数据库传送到XML文档或把数据从XML文档传送到数据库时,不是仅仅依赖内嵌SQL命令,而是用1个具体的模型实现的。基于模型的转换方法用这个预先定义好的数据模型来映射XML与关系数据库数据之间的关系。基于模型的转换方法的关键在于设计1个灵活的映射模型,为了更好的支持其逆向映射的特点,这个映射模型必须是易于“读懂”的、易于操纵的,能够很好的与达关系数据库的各种约束。关系数据库的理论依据是关系模型,而XML文档的依据是XML Schema或DTD等。本文将用XML Schema来描述关系数据。
3。 应用实例
在本文中,数据库的异构主要是DBMS的异构,1个是Oracle的DBMS,1个是SQL Server的DBMS,我们以学校学生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分为院和系两部分。各系里的管理系统其前端开发上具是Sybases公司的PowerBuilder 9。0,后台数据库系统是Oracle公司的Oracle 8i。另外,学院有1套自己的管理软件,该软件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为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2005,为了达到系向院级实时传递学生管理信息和保持信息1致性的目的,且考虑到学生管理信息数据量大、重要性高的特点,需要设计1种高效、安全的数据传送方法来实现学生信息的交流。正是在此背景下,设计了1种利用XML来实现这两个异构数据库信息交流方法。
本系统具体实现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其1是客户端Oracle数据库中的数据到XML文档的映射过程,其2是XML文档到SQL Server数据库的映射过程。由于本系统实现的木的是将各系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有效信息”根据需要上传到学院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所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实现都是以SQL Server数据库的关系模式为基础,即以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表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客户端上传的数据必须符合学院的管理系统的标准。
从目的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依据本系统的具体特点,本系统实现的第1步就是通过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将关系模式映射为XML模式,即通过关系数据库中具体的表及其相互关系,映射为标准的XML文档描述语言XML Schema。从而为客户端生成XML文档提供1个格式上的标准。下面是整个系统的具体实现。
3。1 SQL Server数据库中表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信息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有两个表,这两个表中的数据正是我们交换的信息,各个表的信息和表之间的约束关系如下:
表1(学生基本信息表):
Table studet(
Id
char(10)
not null,//学号
name
char(15)
null,//姓名
sex
char(2)
null,//性别
class
char(10)
null,//所在班级
age
Integer
null,//年龄
constraint PK_student primary key(Id)
)
表2(班级情况表):
Table depart(
class
char(10)
not null,//班级
boy_num
Integer
null,//男生人数
girl_num
Integer
null,//女生人数
monitor
char(15)
null,//班长
teacher
char(15)
null,//班主任
constraint PK_depart primary key(class)
constraint fk_RC
foreign key (calss) References student (calss)
)
3。2 通过ADO。NET将关系数据库映射为XML Schema
利用ADO。NET组件将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映射为XML Schema,该XMLSchema正是我们把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中数据映射为XML文档所要依据的XMLSchema,下面是C#中产生XML Schema的部分关键代码(这里仅列出与表1有关的代码,至于其它三个表,类同):
//产生1个新的数据集
DataSet ds=new DataSet(“studentXML”);
//连接数据源
OleDbConnection conn=new
OleDbConnetion(@”server=student;uid=system;pwd=manager;datasource=student”)
//生成数据适配器(仅列出表的相关代码student)
OIeDbDataAdapter da_index=new OIeDbDataAdapter("SELECT*FROM student”,conn);
//用适配器填充数据集
da_index。Fill(ds,”student”);
//在数据集中添加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ds。Relations。Add(ds。Tables["student"]。Columns["class"],
ds。Tables["depart"]。Columns["class"]);
//生成XML文件
ds。WriteXml(“。。\\。。\\\jhsy。xml",XmlWriteMode。WriteSchema);
通过执行这些代码后,1个标准XML Schema格式文档即可生成。
3。3 从Oracle数据库到XML文档的映射
具体方法是先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检索、过滤到数据窗口中,然后用程序方法来实现数据到XML文档的映射。主要用到的函数就是FileWrite(),由于异构数据库之间表的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的不1致性,所以在程序中,还要有将Oracle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变换以符合SQL Server数据库中表和字段定义要求的功能。此外,还要符合SQL Server中表的主、外键定义。具体流程如下图: 3。4 将有效的XML文档转化为ADO。NET数据
XML数据文档经过有解析和效性验证后,下1步是如何将其映射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XML数据文档并不是直接1步就映射到库中的,它先通过C # 。net提供的ADO。NET来转化,先将文档的数据加载到DataSet(数据集)中,然后才从ADO。NET映射到数据库中的。
ADO。NET是为在XML环境中上作而设计的,ADO。NET使用XML进行远程传输,所以数据可以在不支持ADO。NET的应用程序和系统之间交换,ADO。NET提供了1些强大的功能来读写XML文档,使用ADO。NET关系数据的类被包含在System。Xml这1命名空间中。要把XML文档加载到SQL Serve:数据库中,应先把XML文档转换为ADO。NET的DataSet。下面是其主要代码:
DataSet ds_ xml=new DataSet("studentXML");
ds。ReadXml(“。。\\。。\\。。\\ jhsy。xml",XmlReadMode。ReadSchema);
ReadXml()函数是专门用来处理XML数据文档的,它有两个参数,第1个参数是要读取的XML数据文档,第2个参数是读取的模式,我们选取ReadSchema模式,即以XML Schema为XML数据文档的模式描述语言。
3。5将ADO。NET数据加载到数据库中
虽然此时XML数据文档己经转化为数据集ds_ xml中的数据,但还不能直接更新数据库,因为没有1个数据适配器,自接更新是不成功的,因此,再新建1个数据集ds_ server,该数据集通过数据适配器dal与SQL Server数据库联系,此数据集中的数据可直接更新数据库,然后,由于ds_ server数据集和ds_xml数据集的数据模式是相同的(都是XML Schema),所以它们可以“合并”,C # 。net中提供了Merger函数用来合并两个具有相同数据模式的数据集,最后通过dal来更新SQL Server数据库。
//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
string C;
OleDbConnection OleDbConn=new OleDbConnection(ConnString);
//建立1个新的数据集
DataSet ds1 server=new DataSet("studentXML");
//建立服务器端数据适配器
OIeDbDataAdapter dal=new OIeDbDataAdapter("SELECT*FROM student",OleDbConn);
//填充服务器端数据集
da1。Fi11(ds_ server,“student”);
//将数据集ds_ xml并入到ds_ server集中
ds1 server。Merge(ds_ xml。Tables[“student”]);
//更新服务器端数据库
dal。Update(ds_ server,“student”);
至此,基于XML的整个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己全部实现,从整个实现过程,可知,XML作为1个数据交换的中间件,的确能很好的实现各个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从而达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的目的。
4。结束语
本文较为详尽的阐述了如何利用XML实现SQL Server和Oracle之间的数据转换,虽然它只是单机版中的数据转换而并不是企业网络信息数据的交换,但本文旨在展现它在信息交换上的优越性。相信XML在未来的EDI中将发挥主流作用,成为企业间信息交换的标准,不久的将来各行业都1定会出现自己的通用的XML标记语言, XML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它最终将取代HTML在网络信息革命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剑,唐慧佳。基于XML的异构数据交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5,(19):195-197
[2]夏秀峰,张悦,周大海。基于XML的异种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技术[J]。微处理机。2005,(5):31-35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网站建设;数据库;ASP技术;网络服务器;职称论文
1、引言
现在的网络教育已经广为应用,该教育方式主要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现代化的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学方式,能够为地理分布零散的网络用户提供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具有诸多特性,如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等。特备是网络教育网站的出现和应用,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在网络教育这种非面对面教学形式中学习者跟教师之间难以进行广泛交流的难题。所以,通过将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广泛结合,通过现在普遍采用的ASP技术来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动态服务的教育网站,也就成了网络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2、目标和功能
网络教育网站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教学双方的根本需求,在能够为教师提供备课和课堂教学参考的同时,还能偶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服务;应该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非常便利的网上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学习环境;比外,还应该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使用的资料查询和检索功能,便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使用。
所以,为了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就应该使教学网站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
(1)、学习功能。教学网站的学习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设计的。学生通过该功能模块,可以对各种课程的电子教案进行在线学习,了解相关的学习方法、课时分配和教学计划等等跟课程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开设各种跟学习相关的论坛;具有即时和错时的交互式学习界面;能够通过对共同关心问题的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参加在线的交流、评价和调查等,将网络构建成课程学习的另一个战场。
(2)、教学功能。网站的教学功能主要是针对广大的教师队伍而设置的,能够为教师提供结构化的系统平台,便于教师将各种跟课程教学相关的电子和声像资料上传到网站中,还应该便于教师进行动态的网上交流、和答疑,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动态进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
(3)、资源整合跟查询功能。作为网站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和功能模块,网络资源的整合和查询可以通过建设一个对本地站点进行搜索的引擎,对互联网上的运行环境进行模拟,提高上网查询资料和访问的效率,从而构建出比较完备的信息资料收集和查询系统,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查询,构建出简单实用的专题数据资料库。
3、教育网站建设
3.1 系统结构及平台
本文系统实现中,主要采用基于B/S的网络构建模型,也就是常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该网络构建模式可以将应用逻辑跟用户界面和数据的访问分割开来,便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此外,利用各种组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库的访问压力,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访问者可以通过本地浏览器对网络服务器进行登录访问,由于网络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都属于应用逻辑层,这样,网络服务器在接收表示层所提交的访问申请之后,就可以通过调用服务器中的相关模块,对具体的逻辑操作和运行进行执行,并数据库服务器提出及时的数据请求,得到结果之后,就可以将结果返回到网络服务器,最后,网络服务器就可以将结果数据提供给访问者。 3.2 技术方案
现在,可以用于网站开发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有:基于HTML文件的开发技术、基于CGI的动态页面生成技术以及基于ASP的开发技术。下面对这几种技术体系进行简介和说明。
首先,就是基于HTML文件的网站开发。作为第一种通用的页面描述型的开发语言,HTML简单易学,且具有非常强大的超媒体支持能力,便于在超媒体的信息网中进行使用。通过HTML语言就行网站的开发,其特点为速度比较快,且不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力量。不过,有优点肯定就有缺点,缺点是在使用过程中的网站维护工作量比较大,及时进行小范围的修改,也需要对整个网页进行操作。
其次,基于CGI的网站开发技术。传统的静态网站构建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站的访问需求,所以,基于CGI技术的动态交互式网站就开始逐渐兴起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采用CGI技术构建网站,可以大大提高网站的交互性能,便于用户和网站管理人员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过,这种网站构建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这种开发技术跟操作系统的关系紧密,所以,使得利用该技术所构建的网站的可移植性能比较差。
第三,就是基于ASP技术的网站开发技术。作为一种新开发的网页开发技术,ASP技术是一种动态服务器网页,能够很方便的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现在的网页设计中,采用ASP进行功能实现的越来越多,可以利用ASP技术来创建动态的网络页面,或者功能强大的网络应用程序。此外,ASP技术可以通过ADO控件对象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ADO的特点为高效、简单和内存开销较小,更加适用于基于B/S的客户端模式或者其他基于网络应用的开发。
基于ASP技术的网站工作方式可以描述为:浏览器通过向网络服务器发送访问请求,激活ASP的脚本运行程序,之后,网络服务器就可以通过调用ASP来对请求的文件进行读取,并同时执行脚本的命令,最后将网络的页面传动给浏览器。此种模式下,网页的脚本运行主要通过服务器来完成,所以,从浏览器上所看到的网页是在网络服务器上生成后传送过来的,浏览器不用负责对脚本的处理。网络服务器能够实现所有的脚本处理,且能够将标准的HTML页面传送到浏览器。浏览器所接受的只是脚本运行的结果,并不对服务器端的脚本进行复制,所以难以得到支持其页面内容的脚本命令,这样,系统的访问和运行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障。在该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目录来进行边界的定义,以以此作为应用程序的作用域,使得在每个网站站点都可以运行多个应用程序,且在服务器端并没有实际的页面存在和出现,任何网页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动态的实时生成和运行的,在用户访问结束后就自动消除。
3.3 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连接
现在,能够实现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信和数据交换的技术主要有:动态数据交换技术、SQL技术和ODBC技术等。
在这几种数据交换方式中,ODBC技术已经成为应用系统和驱动程序之间的标准数据交互接口。作为一种调用层的数据接口,ODBC并不需要要预编译程序,可以像调用函数一样来实现对ODBC的操作。对于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说,ODBC对其的访问和管理是半透明的,可以通过驱动程序的加载来实现逻辑结构到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DBMS的映射。而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和操作,则不需要通过任何DBMS来实现,由此就可以实现应用程序对不同DBMS的共享。所以,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来说,ODBC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和互用性,通过基于ODBC的标准开发,用户可以跟不同的数据库系统进行通信,此时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4、结束语
本论文通过对当下几种网站构建技术的介绍,给出了构建校园教育网络和网站的系统结构,以及相关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的连接技术的介绍,对如何利用数据库和ASP网站构建技术实现多功能网站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参考文献
[1]、李新,陆峰,刘清堂,李娜,韩立龙. 基于ASP技术的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 教育信息化. 2006(11)
[2]、崔金鹏,支丽平. 基于ASP的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2)
[3]、张雪. 浅谈网站建设与网站开发[J]. 硅谷. 2008(23)
[4]、梁瑞仪. 教育网站开发阶段研究[J]. 理论界. 2005(08)
[5]、冯益华. 小型教育网站设计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6]、李文新. 教育网站建设的基本要件[J].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2004(16)
[7]、李晓梅. 浅议教育网站的策划[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5)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作为专业性及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何开设能同步当前市场及网络环境的课程内容,给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阐述了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若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市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规划,并对课程实施提出了相关看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讲解以较成熟的网络技术为主,系统介绍了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局域网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实用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等内容,学会跟踪目前成熟的网络实用新技术,了解网络发展前沿,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伴随着当前教学以实用性、市场导向为目的的改革趋势,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构建及规划极其重要。
一、当前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1.教学体系不完整
就目前说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很完整,受到课程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仅仅作为一门72学时的理论课程开设,部分学校开设了实验课程,可是也非常短暂。部分学校仅仅以突出理论引导为中心,而部分学校淡化了理论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路由和交换技术,课程开设中对于无线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模块、网络维护和管理模块、网络编程模块基本上很少问津,这样的教学体系很难满足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要求。
2.教材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就目前说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用书层出不穷,然而作为一整套的教学体系教材,一方面,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课时具体规划难以满足,是开设1个学期,按照72学时走,还是按照128学时走?实验教学的比例占多少?实验和理论是同步开设还是分开?是否要开设2学期,是否按照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管理这个步骤开设?这样做需要多少课时?这些都是问题。
3.实验课程的教学平台存在落后性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时代性很强,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和新技术的同步,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要求很高,比如路由器和交换机,可能要使用相对较新颖的设备型号,这样才能同步教学,过老的设备可能不支持新的技术,另外学生也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升级软件系统可以做到一定的扩充,但是部分硬件系统用软件还是难以替代的。所以这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更新提出了要求。
4.相关网络平台及其软件的选择问题
由于存在学生的就业选择及其就业导向问题,需要面对如下问题进行选择:构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基于微软的.NET平台作为网络编程开发还是基于SUN的JAVA进行?基于UNIX构建服务器还是Windows Server服务器来构建平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构建怎么做等等?
5.相关新技术的引入滞后和过时技术未能及时淘汰之间存在问题
“计算机网络”实际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是,新技术往往不能很快引入实际教学环境,而已经过时的技术依然占用大量的篇幅,这样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导向性造成了障碍,目前本着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实际上没有做到同步。
该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以TCP/IP网络模型进行组织,涉及的内容广泛,部分知识点跟随Internet上出现的新技术展开,如无线局域网等相关技术。另外,随着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网络技术目前已不再使用,例如早期的共享式以太网、无盘工作站等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讲述,基本上已经没有意义。组网模块中的平台问题也需要跟随市场潮流进行更换。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不再以Windows 2000 Server或者Netware为中心,客户机平台如果再以Windows 98为核心进行阐述,明显则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要求。部分软件在后续版本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增加了更多先进的网络和管理功能,例如数据库服务器等。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
为此,笔者认为重新规划“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体现先进性和市场的同步性,体现结构的完整性就尤为重要。“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中,基于TCP/IP模型为主线,以OSI模型为理论向导,重新规划的教学内容从如下几个模块展开。
1.概论模块
阐述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模型,相关体系结构如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协议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分类方式,网络的现状和展望,计算机网络相关领域的权威组织机构和论坛等。
本模块附带的实验模块包括对相关网络组织站点的查询,掌握查询相关资料的方式,如查询RFC文档,ITU-T相关技术标准,实际网络的考察等。
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模块
以TCP/IP模型的主机至互联网层和OSI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为核心实现展开,描述物理层的基本功能和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阐述IEEE802.3关于数据链路层划分为MAC层和LLC的基本要求。阐述数据通信的基本模型和一般方式。常见的数字数据数据编码方式,常见的频带传输技术及其编码方式,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技术,多路复用技术如FDM、WDM、TDM等。
本模块附带的实验模块包括数据帧的分析,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一般算法及其语言代码实现。
3.局域网和以太网技术模块
在阐述完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础上,探讨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局域网的特点、拓扑结构等。阐述局域网的基本组网技术,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以太网的发展历史,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如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等。以太网的常见技术标准,IEEE802模型及其相关标准。
实验模块包括相关物理层设备概述,如网卡等,相关数据链路层设备功能描述,如交换机——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交换机的使用、分类,交换机的配置途径及其方法。交换机构建以太网的基本过程,虚拟局域网的基本划分,Trunk技术的使用等。
常见的传输媒介及其分类:有线传输媒介,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双绞线的基本分类:UTP,STP等,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如交叉线,直通线,反转线等。同轴电缆的基本结构,同轴电缆的分类,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及其测试等。
光纤的通信原理,光纤的分类,多模和单模光纤,光纤的基本认识,打磨和焊接等。无线传输媒介如红外线,无线电波,激光等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4.网络层模块
阐述网络层的基本概念,网络层的基本数据单位,分组的基本概念,路由的基本概念,路由协议和被路由协议。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其算法步骤,如OSPF,RIP等。网络层的拥塞控制算法,如漏桶技术和令牌桶技术等。网络层的核心协议如IP,ARP,icmp,RARP,IGMP等。IP地址的规划方式,IPV4的地址构成方式,位数,IPV4地址的分类。IPV4地址的分配,子网划分和超网聚合,相关的VLSM和CIDR技术。IP数据包的结构及其特点分析。IPV6地址的构成及其特点等。IPv4地址和IPv6地址的配置方式等。
实验模块包括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如端口的IP配置,速率配置等,基本路由协议的配置,如静态路由的配置,浮动静态路由的配置,RIP路由协议的配置,OSPF路由协议的配置,IGRP、BGP、EIGRP等相关路由协议的配置等。
5.广域网模块
阐述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广域网的基本构成,ATM异步传输模式及其特点,ATM的信元,PPP网络,FR帧中继网络,X.25分组交换网络,基本的数据格式等。广域网的构造,广域网的基本配置,广域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广域网相关协议的配置,PPP协议的使用,ATM网络的基本配置,X.25的基本配置,FR的基本配置等。 转贴于
本模块涉及的实验部分应该以相关的模拟器软件进行演示,例如基于boson或者cisco的tracer或者华为的相关模拟器进行,实际模拟器的选择以当前采用的实验硬件系统为准进行。另外考虑到和当前市场流行技术和硬件产品同步的特征,采用的模拟器要体现先进性、真实性。另外实际的试验系统能升级的考虑升级或者扩充。
6.网络服务的配置模块
作为网络服务的终结点,服务的配置十分关键,作为应用层服务的最高体现,构建相关的网络服务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网络服务的配置主要涉及相关服务器平台的构建。
实验模块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基本构件、安装、基本的系统配置,如unix,windows server 2008等,系统平台的服务使用,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远程登录和打印服务器,还有诸如域和活动目录服务,文件服务等相关服务的构建,群集服务的构建,相关的磁盘管理和文件管理服务,视频点播VOD,流媒体服务器的构建等。由于涉及到的平台不一,比如WEB服务器可能在不同版本下的服务特征不同,例如构建iis6.0和IIS7.0搭建asp.net站点环境的配置,比如在linux平台下,构建apache服务器平台,或者搭建相关的php,jsp等服务环境,这样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应讲授。
考虑到实际教学环境的要求,本模块的构建应该在虚拟机平台进行,这样可以方便构建,减少实际教学环境的投资和管理成本。目前采用vmware或者virtual pc均可方便进行。
7.无线网络技术模块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增加,无线网络技术增加到“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是大势所趋。介绍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无线局域网的相关协议标准,如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IEEE802.11n等。无线局域网的相关设备,如无线AP,无线路由器,天线等。实验模块,包括无线网络的组网技术,常见的组网方案等。
8.网络编程技术
编程是网络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随着市场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编程的范围在不断产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编程方向和编程方式极其关键。本模块应该介绍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网络软件的基本模型,C/S和B/S的基本架构。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方式面向应用的网络编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面向应用的网络编程。编程语言的选择,相关技术的选择,如c,c++,java,c#,vb,delphi,python等,应该以当前市场趋势详细阐述技术的选择。一般说来当前c++,c#,java较为流行,另外关于面向手机等微终端平台的开发,一般选择J2ME;面向游戏的开发,选择adobe的flex等;面向浏览器的站点类应用开发格式就更多了,基本的HTML,xml,xhtml,p+css、javascript,vbscript必不可少,相关的数据库语言SQL,数据库概念及其数据库软件SQL SERVER、oracle、mysql等也在介绍的范围内。网页类开发的asp,asp.net,jsp,php,cgi等也要适当介绍。
笔者认为,实际上本章节并不是杂乱无章,以市场流行平台和语言出发,以客户端方式,浏览器方式,手机等微平台方式,游戏等处理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容易理顺。
网络编程的模块非常庞大,应该作为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课程来介绍,相对说来,目前缺少一门概论式的网络编程教材来介绍相关内容,学生很难明白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编程平台,什么是网络编程,选择什么平台,该章节就是要起这样一个抛砖引玉的功能。
9.网络安全模块
本模块应该以网络安全基本概念出发,涉及的内容包括网络安全的基本架构,相关安全框架,密码学和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和防火墙,黑客,病毒及其处理技术,攻击及其防范技术,vpn,数字证书,签名,SSL,SSH等。涉及的硬件系统及其配置主要包括防火墙的基本配置,NAT地址转换,ACL的配置,VPN及其配置等。实际上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网络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在后续课程中可能涉及,作为知识点的扩充和延伸,应该附带该模块。
10.网络维护和管理模块
网络维护和管理是网络技术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涉及网络维护和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模型,管理的基本内容,SNMP网络管理协议,网络故障及其派出技术,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设备故障,相关的网络管理软件,路由器,交换机的网络管理功能的配置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及其实验教学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规划教学内容,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规划课时和课程设置安排,便于课程的详细展开;完善该课程的实验室整改,做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做到新颖性、实用性、真实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相林.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6).
[2]刘东梅.计算机网络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7).
[3]庞周.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J].内江科技,2010,(12).
[4]肖建良,敖磊.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传统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性,最后对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进行了比较。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