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设计;精确制导;个性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58-01

课堂问答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无论设问主体是谁,精确制导式问题设计,都将产生重要的学习激发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时,教师要准确把握设问的经纬度,以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价值度。

一、探索问点,确定问题纵横坐标

课堂设问需要一定技巧方法的支撑。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度探析,挖掘作者情感表达和文本内涵因素,与学生学习认知形成自然接轨。其次,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悟性等展开学情调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设计问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学习时,教师先发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给出探究问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应该如何理解?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怎样的变化?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有学生说:“少先队员积极参与荒山植树造林活动,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一片绿色,这春光染绿了我们双脚,其实是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这绿色,让荒山野岭变得春光无限。”有学生说:“这首诗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少先队员积极改变自然的决心和信心,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美好与安宁。”

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师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心理关注点,并由此展开问题设计。这样可以快速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形成重要的学习机会。

二、瞄准起点,把握问题投放时机

课堂问题设计需要抓多种制约因素,还要关注问题投放时机,特别要切准学生学习思维的生成点,这对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教学导入阶段、教学引导环节、重难点突破节点、赏析解读时刻,都是问题投放的重要时机。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反馈信息,适时确定问题投放时机和投放方式。这样才能精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形成课堂教学正能量。

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给出思考问题:“‘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埃及金字塔有什么样的外观特征?为什么叫‘金字塔’?没有起重机,当时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拿到问题之后,继续翻阅文本,查阅相关教辅资料,对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行搜集整理,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

从教师给出的问题设计情况可以看出,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学习认知有密切关联的。教师用“举世闻名”这个成语引发学生思维,为学生进一步展开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条件。说金字塔的外形特征,探讨金字塔搭建技术,这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学生操作起砻挥刑多难度。最后说个人学习收获,这是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给不同群体的学生都提供了学习感知的机会。教师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投放比较及时,其激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优化看点,提升问题价值维度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有优化意识,提升问题的含金量。小学生学习思维比较单纯,对问题的敏感性有一定的认知局限。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质疑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问题设计之中,这对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也有助力作用。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时,教师只出一个思考问题:“为什么作者回忆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给出解答:“母亲唱动听的歌谣、讲述故事,还有一些童谣和谜语。”教师继续设计:“母亲是如何做的呢?请你现场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听说要现场展示,课堂气氛顿时被点爆。教师让学生先进行模拟训练,然后参与班级展示。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揣摩母亲角色的语气,进行各种表演性尝试。课堂展示时,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气氛被推向高点,有的学生不仅有语气模仿,还有动作和表情配合,赢得了不少掌声。

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后,学生快速给出答案,然后教师继续追问,瞬间点亮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家积极参与表演活动,自然获得了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2

2.让郁郁葱葱的树木,绿遍江阴的大街小巷,让姹紫嫣红的繁花,香遍江阴的每一个角落。

3.春种一棵树,夏收一片绿,四海无荒漠,处处有绿荫。

4.让我们告别城市的喧哗,投入绿色的怀抱。多一份关爱,多一分呵护,从我做起,爱护大自然一木一草。绿化环境,美化人生!

5.城市美在于青山绿水,青山的美在于勤劳的汗水,为了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挥洒汗水,一起植树吧!

6.生活有绿色才富有生命色彩,人生有了绿色才充满生机盎然,让我们一起行动,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祝:植树节快乐!

7.多栽一棵树,就多添一片新绿,亿万棵树连起,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风沙在侵占我们的领土,肆虐我们的家园,如果要让风沙向我们低头,要让百鸟翩翩起舞,大家就要赶快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挡风沙!

8.多植一棵树,就多添一抹绿色,多植一棵树,就多一分清新空气。参加绿色志愿者,保护美丽家园,从我做起,做地球环保小卫士,培育树苗成大树。

9.春风吹绿了柳捎,吹醒了小草,吹绿了小河水,吹来了植树节。让我们播下绿色的希望,点缀祖国的锦绣江山!

10.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多栽一棵树,添一片绿,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现在就让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迈着轻快的脚步一起去植树吧!

11.3月12植树节,让我们播下绿色的希望,净化祖国的环境!

12.多种一棵绿树,就能多让几只小鸟翩翩起舞;多种一片绿树,就能让风沙乖乖退缩;多种一处绿树,就能使祖国的版图更加绚丽;走,让我们一起去植树!

13.植树,可以美化环境;植树,可以净化空气;植树,可以减少噪音;植树,可以调节气温。让我们一起植树吧!植树节快乐!

14.“植”入绿色,“树”立希望,“造”福子孙,“林”荫后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着轻快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行动吧。植树造林,绿满家园!

15.栽下小树,绿了大地,润了人心,让我们植树,护树。让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让绿色遍及我们的家园。

16.3.12植树节,种颗苹果树,愿你平安时时在;种颗蜜桃树,愿你桃花朵朵开;种颗摇钱树,愿你财富滚滚来。植树节快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3

关于植树节的作文450字范文1今天,我要参加一个植树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园小记者的活动,我非常兴奋。

早上还不时间,我就催着妈妈赶紧走,可到了地方一看,呵,比我来的早的人真多啊!有老年人、小朋友、还有大学生呢。奇怪?怎么还有老年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老年记者队,这可真是老少齐上阵呀!

植树活动开始了,我们小组4个人共同负责1棵树,树坑已经有一位爷爷快挖好了,我们也想挖,于是我们也拿起了铁钎,谁知道我和汤雅雯根本就拿不动,能干的只能是扶树和浇水了。

树坑挖好了,该我们上场了,我和汤雅雯按要求扶好树坑里的树,其他人把挖树坑时的土重新填进树坑,对了,再踩踩,踩实些,这样小树在风中才不会东摇西摆的跳舞。最后我们拿着小桶,一桶一桶的给小树浇水,好让小树喝的饱饱的。

虽说,这次活动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我真正体验了一次植树的快乐,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种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在严热的夏天给人们带来了绿荫和快乐。

关于植树节的作文450字范文2春天来了,小草从地下探出了绿绿的小脑袋。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儿开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风中纷纷起舞。解冻的小河唱着优美的乐曲,一只只小蝌蚪在河里摇摆着尾巴。

小河边有一座小山坡,一阵春雨过后,小草的青草味夹着泥土的清香飘向远方。

小明、小红、小方三个小伙伴拿着一棵棵小树苗去山坡上种树。泥土软软的,小和小方拿着铲子挖坑。一个个小坑排着整齐的队伍好像在说:“看我的肚子空空的,大家快来把我填满吧!”小红拿着一棵棵小树种到坑里,小方一铲一铲地把一个个坑填满了土。小明负责把浇水,让小树吃得饱饱的。

经过他们三个人半天的辛苦劳动,山坡上竖起了一棵棵笔直的小树。这时天更蓝了,山坡更绿了。三个小伙伴看着,心里可高兴了!

关于植树节的作文450字范文3“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起植树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而在植树节那天植树造林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了教室,我们排好队便去郊外植树。

来到了郊外,同学们干劲十足,意气风发:只见孙虎抡起铁楸使劲的往外挖土,他累得满头大汗,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襟他也不在乎;这边的刘昕正抬着水,水溅湿了他的衣服,他也毫不在乎;还有的同学喊着响亮的号子:“嘿咻,嘿咻,加油,加油!”……不一会儿,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树很快栽完了,看着这一行行嫩绿的小树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4

对于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加重要。只有养成了写作的习惯,才能提升写作的能力。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二年级是日记教学的最佳时机,也是儿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日记教学是语文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它应该是语文的一部分。目前我们倡导大语文教学,大语文不是内容繁复了,也不是课时增加了,而是一种语文教学理念的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当我们在教学阅读时,应该立足教材,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有妥当的延伸。比如,在教学《秋游》这篇课文后,孩子们读到文中“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逮蚂蚱……”时,我毫不犹豫地布置孩子们回去,到房前屋后去逮蚂蚱;在《有趣的发现》学习后,我们一起讨论了达尔文考察研究的经过“考察发现――观察比^――得出结论”,我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陪孩子们一起找蒲公英和狗尾巴草,而当孩子们轻轻碰到蒲公英时,蒲公英却在他们的眼前轻盈地飞走了,而狗尾巴草却是一动不动,很快孩子们得出结论:轻的东西容易飞,而重的东西不易飞,亲近自然,用一双眼睛去观察自然,用一颗心灵去感受自然,日记自然就有了内容,可谓是“情动而辞发”“我手写我心”。

根据农村的特点,我们带领孩子们从走进《美丽的家乡》开始,仔细用心观察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块土地和这土地上的生灵,从而学会表达,拥抱家乡的美。在三月的时光里,借植树节为契机,唱响《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来设计我们理想中的家乡,理想中的家园。让理想的翅膀承载其行动的路标,激发热情和力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5

一、抓住景物描写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再现了大自然的美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景物部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感。同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在充分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基础上,围绕林涛、小鸟、松树、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教师可以由“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抓住关键性语句,如“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从正面和侧面感受春光的美好。

二、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美的形象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而情感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传达给学生的是浓浓的亲情,有些体现的是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有些则体现了爱情的纯洁美好。对反映此类情感的课文,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细细品味,并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例如,《月光启蒙》一课,“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那情,则是妈妈月光下为孩子唱的歌谣童谣,讲的神话故事。又如,《花瓣飘香》一课中的情是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花、爱妈妈的美好心灵。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美感。同时又注意指导学生细细品读语句,结合生活实际,真切感受人间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不断深化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的美。“融美于心灵”,使学生对客观事物和道德有正确的判断。

三、抓住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之美

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儿童喜欢美的形象,也容易受形象的感染,形象越鲜明,对儿童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是指人物外表的美和内心美。学生如果受了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发出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的激情与行为。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有身残志坚,一生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音乐家阿炳;有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历经千辛万苦,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航海家郑和;有平易近人、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虽遭酷刑,但不忘父亲遗愿,发愤写《史记》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们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带来精神和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到其人格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学习和鉴赏,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抓住文字说明,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之美

语文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世界各地许多风景名胜,各种艺术风格、气势宏大的建筑物。代表着世界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这些建筑物,集中体现了世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因此,引导学生去领略这些建筑物的艺术魅力,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史,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智慧之美。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范文6

一、从训练直觉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直觉思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思维,基本是不经过推理的思维。它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本能性、跳跃性、偶然性和可训练性。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能促进学生的领悟力和顿悟力的产生,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质量思维的直感状态。

1.回忆积累,厚实直觉思维源泉

大脑海马功能证明,对过去学过的东西经常性“提及”,能使其逐渐变成永久记忆。教师经常帮助学生历历在目地回忆诗中的情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诗歌教学中,可在课前预热阶段,或课堂情景导入阶段,或课中拓展阶段,或巩固提升阶段,复习与诗中题材相关的古诗或诗人的其他作品,调动学生大脑中的诗轮流“闪现”,不让它们“消逝”,夯实学生直觉思维的根基。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宿新市徐公店》,诗中主要呈现的是“趣捉黄蝶”的儿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背诵巩固《村居》中“放纸鸢”的儿童、《夜书所见》中“捉蟋蟀”的儿童、《池上》中“撑小艇”的儿童、《所见》中“骑黄牛”的儿童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儿童诗,回忆童年生活,积累童年趣景,能激发童心,增强学生直觉的敏锐性与正确性。

2.恢复自信,加速直觉思维发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自信状态下,得出正确结论的成功率比较高。因诗歌创作的时代离学生久远,以及诗人当时的特殊心境等客观原因,有些词句学生难以理解。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猜测,这样,学生的思维会碰撞出出乎意料的火花。只要学生的见解有一定道理,教师都应当肯定和鼓励,以免伤害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心中的疑惑解除了,便能唤醒他们的直觉潜意识,并对自己的直觉产生信赖感和优越感。在自信、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接近问题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还可从外部给学生创设自信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扬”,如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对应的音乐,作为思考问题的伴音,调动学生的直觉感官,体会诗的意境。

3. 精确观察,开辟直觉思维路径

直觉的出现看似无规则、偶然,但它常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观察力息息相关。观察力越敏锐,直觉思维发生的概率越大;错误越少,就越能直抵事物的本质。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温度的,都诉说着诗人的喜乐哀愁。品读诗,需要学生练就慧眼,从关键字中觉察到诗人的情感。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展示出一位兀傲不群、清高脱俗的“渔翁”,这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圈找出最能自然流露诗人心情的字。在反复观察、对比、推敲中,学生的眼睛逐渐会盯上“绝、灭、孤、独”四个字。挖掘出这几个字,诗人“孤傲”的形象就能迅即现于学生眼前。教材中的歌均有插图对应,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精细观察。遇到诗中的词义与今义有差异时,解读与文意相悖时,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寻找一种感觉――与诗人同心。诗人创作需要灵感,理解诗也需要灵感。学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的顿悟思维本领,是观察力长期积淀后的结晶。

二、从训练想象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意大利科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诗性“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诗性思维的核心和动力是“想象”。叶圣陶先生认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最好的项目就是诗歌。诗歌教学需要以想象为桥梁,架起学生与诗人的心灵通道,使学生在想象中获得诗性智慧。

1.在丰满形象中培植想象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景或物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具有生命活力。诗歌教学的主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激活诗中的景或物。想象越丰富,景、物的形象越清晰。丰满诗歌中景、物的形象,能使学生的感性经验和形象思维“强壮”起来。

(1)抓修辞,还原想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精致的,常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事物、阐明道理、表达情感。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中的比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句中的拟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中的夸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句中的对比等。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对于诗歌中的修辞语言,可用“慢镜头”再现语言的情景,引领学生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态度,“诗意地栖息在诗人的世界里”。诗性思维是诗人的思维,更是儿童的思维,想象的思维。

(2)抓留白,补充想象。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典诗词特别注重追求留白艺术,对于诗中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并没有写怎么问的环节,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诗中并没有写诗人在松树下问了什么,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如果你是童子,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阅读诗歌,教师要充分利用“留白”,引导学生根据诗人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表象,再造出诗中已经有的但学生自己却未感知到的形象,或诗中没有的需要推断出的形象。

2.在复原场景中培植想象力

台湾诗人洛夫说:“诗歌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为我们留下一些人性的温暖与激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浪漫与美感、神秘与梦幻。”成功的诗歌教学是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把文中的景、物、人、成自己看到、听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并组合成一幅属于自己心中的画。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苏教版教材,诗歌课文后常设计有“说说或写写诗歌描绘的景象”这样的练习,其目的就是在语言与画面虚实的交换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生:大儿、中儿、小儿。

生:还有一对老夫妻。

师: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茅檐、小溪、青草、莲蓬。

生:鸡笼。

师:同学们,一句一句慢慢默读,脑海中依次出现词句中的景物和人物,想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可以取个名。

生:全家福。

生:劳动图。

生:农家生活图。

师:主题突出。

生:翁媪图。

师:有诗意。

生:农家恬静图。

师:这个不错,更有诗意。

师:请大家静静地聆听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三、从训练悖常性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诗性思维的典型特征是悖常性。悖常性思维不受习惯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形式的限制,能生出思维的新角度和新形象,是一种超出常理的思维,是一种最接近儿童生理特点的思维。维科在《新科学》中说:“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诗性思维的本质是灵动的创造。这些看似与事实相冲突的句子或手法,是诗人抒感的拐点。学习不符常规诗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1. 在“超离谱”的夸张中,培养创造力

诗人创作时为了充分表现情感,常把眼前事物放大或缩小,背离常情。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当作“细浪”,把“乌蒙”当作“泥丸”。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第一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按常理,春风不可“踏”,欢笑不好“撒”,双脚“染”不上绿,但超常规的想象,却表达出了学生植树造林后的那份轻松、愉悦。正是因为这离谱至极的夸张,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倾吐。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离谱夸张的妙处,习得诗人超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在“超感官”的表达中,培养创造力

人在描写事物时,常常用形象的语言说甲而言乙,引起读者的联想,或调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感受事物,创造奇妙的意境,表达当时的心情、心境。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洞中”,作者用“月出鸟惊”说明山谷的静默,用“鸟鸣山更幽”衬托出鸟鸣涧的幽美。“动在静中,静在动中”,给人以空旷、静谧之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的诗句很多,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揣摩语言,启发、诱导学生进入奇特的感知境界,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体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创生出独特的思维触角。

3. 在“超行文”的形式中,培养创造力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由流淌。行文时诗人有时会打破常规语法规律,但能形成成熟的语言形式。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句诗中没有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直接将景物罗列,组合成全名词性的句子。常规上看,这个句子成分是残缺的,但就是这“超行文”的白描手法将六种事物一一呈现,秋景的萧瑟气氛立刻强烈起来。超常规行文的诗句很多,如“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等,这是一种“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的创新。诗性思维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诗歌阅读,应成为发展学生诗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超行文”的方式中,要引导学生习得跳出窠臼求异表达的方法,从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四、从训练审美思维入手,培育诗性思维

诗性思维是“以己度物”的思维。诗人创作时,所选择的事物与文字力求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以此达到情感的满足和愿望的达成。“不美不罢休”,从而实现审美转移。儿童处于一种天真、纯洁的状态,需要用美的资源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丰实他们的审美意境,丰润他们的审美标准。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用美的色彩、形象、声音发展学生思维。

1.品味语言,发现美

诗歌是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的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是用语言来表现的。语言是诗歌美的载体,诗歌是语言美的呈现。诗歌中每一个文字都是诗人深思熟虑的结晶,是一种美的存在。如贾岛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中的“绿”,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王之涣诗“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等。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与诗人一起“百炼字,千炼句”推敲文字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咀嚼、揣摩诗中“美”的语言,不仅能为学生积累语言,还能繁衍出新的语言。

2.诵读节奏,寻找美

郭沫若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诗歌因为节奏,彰显一种韵律的美。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停顿和特殊的语言形式上。小学课本中常见古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如五言诗常有“三顿”,第二个字和第五个字后为“大顿”,第四个字后为“小顿”,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春晓》)。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诵读时常常把最后一个字适当拖长,使得音步明显,朗朗上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中的节奏美,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将“美”通过声音转换出来,在诵读中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

3.感受画面,再现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唯美的画。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或描物,或写景,或忆人,或叙事,都呈现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人景融合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杨万里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色彩之美,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空间之美,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之美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画面呈现给学生,还可以借助课文插图等,让学生徘徊于诗与画之中。诗画的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沉浸于诗人的境界,思维与诗人碰撞,更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