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师生;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40-03

世界当代课程研究已经超越了普识性课程原理的建构,转向师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在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境中探寻意义、追求超越。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发生地,于是,校本课程问题成为各国关心的话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2001年,我国首次提出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至今十年有余,但成效不容乐观,由于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重“教学论”,轻“课程论”,多数教师难以扮演校本课程决策者和开发者角色。因此,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顺应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要求,积极介入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一个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经历了2008年的起步期、2009―2010的探索期和2011―2013年的完善期。在此期间,我们随着对校本课程研究和学情研究的不断深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理念,以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重实践、重应用为特点,以选修课程、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为实施的切入点,不断完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调研,把握学情,为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调研是我们行动研究的起点,其目的在于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培养方案的拟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我们借助问卷和访谈发现:第一,近几年来乐山师范学院在教育学、语文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中提及过校本课程,但学生对之的记忆和理解模糊,特别是不能廓清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概念的区别。第二,学生所获知识均来源于书本,且为陈述性知识,没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体验,不具备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第三,学生对自己首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训练充满好奇、兴奋和期待。不过,基于课程开发的难度和陌生感,部分学生有担忧或畏难情绪。为此,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用很重要。第四,大三学生已修完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课程和多数中文专业课程,基础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法已学过半,正在或即将学习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基础教育方向的选修课程,这为他们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个性化

1.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中今后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大三、大四学生。这主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能力要求较高,其学习效果与学习者的学习情意、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能力基础至关重要。

2.培养目标:三维一体,凸显实践性

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角度设置了凸显实践性特点的目标。

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有一定课程理论素养与课程改革情怀,掌握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基本技能,具有校本课程研究意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语文教师。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

(1)理解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基本概念,能阐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了解校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转变传统角色,形成课程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规和课程资源观。

(3)通过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程序和基本方法;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训练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研究和创新,初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4)能自选主题,以新编或改编的方式,编制一个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或能为某校本教材的建设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的课程资源。

(5)大四学生可根据教育实习环境需求,参与、体验实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开展实地调研,形成校本课程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

3.培养模式:分段实施,教学模块化

培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三学生,先后在基础教育方向选修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研究”中分别设置了“校本课程”模块和“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建设”模块。侧重于学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能力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完成学习目标1―4。第二阶段:针对大四学生,利用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侧重于他们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完成学习目标5。

(三)课堂教学六步骤,循环推进

课堂教学六步骤是:了解学情,确立教学起点;任务驱动,激发学习热情;学习课程理论,奠定能力训练基础;案例研究,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纽带;实践训练,内化理论,培养能力;评价与反思,巩固教学效果。其中,第四环节实践训练活动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它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达到知识内化、能力形成的目的。训练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自选主题,从教师的角度,以新编或改编的方式,编制一份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形式较多样、有一定创意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方案主要由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第二,为某校本教材的建设出谋划策,并为其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的课程资源。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学生常常遭遇到很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如课程开发思路褊狭、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内容单薄、课程实施方式模式化、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此时,教师需及时跟进,扮演好帮助角色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训练质量和学习心态。例如,训练时学生对开发专题的选择感到难以突破思维定式,主要局限在文学体裁范围内选题。于是我们及时跟进选题思路的指导,提供了基于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设计思路、基于课型(活动课、欣赏课、阅读课等)的设计思路、基于学习专题的设计思路、基于认识世界(人、自然、社会)的设计思路等。由此,学生的思路大开,产生了语文能力类《记者我来当》、《入乡随俗,学说乐山话》,课型类《(聊斋)故事会》、《影视名作欣赏》,学习专题类《历代咏物诗鉴赏》、《莲文化的魅力》、《梦回红楼――女人如花,花如梦》,认识世界类的专题最为丰富,有《品读庄子》、《走近郭沫若》、《峨嵋天下秀》、《古代姓氏名号与称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等。

(四)运用动态评价理论实现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不断完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

动态评价是教师运用“前测-教学介入-后测”的主动介入模式,通过充分沟通的互动过程,持续地评价学生反应与学习的过程,剖析教学前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改变,进而提供发展或改变所需要的教学介入的一种具有发展性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法。它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能力提高;在师生双向交互活动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交流者、促进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还是一个反思实践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

为此,在本课程中我们以前测-确立方案-教学介入-再测-调整、修改教学方案或对策-教学再介入-后测-总结反思的动态程序展开。前测具有诊断性评价性质,再测具有过程性评价的性质,后测具有总结性评价的性质。我们主要借助问卷、谈话、作品分析(如开发方案、学习后记或反思),检测学生教学前后认知历程、认知情意、认知能力与学习迁移变化的特点与潜能。为促进学生最佳发展、改进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例如,再测时,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话题感兴趣,但基于开发难度较大、缺少相应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完成训练任务的自信心不足。于是,我们专门研究了学习动机理论,领悟到学习动机既可来自学生本人的特征(如好奇心、求知欲),也可来自学习材料的本身(如学习材料的吸引力),还可来自教师的强化(如鼓励)。因此,我们在不断肯定他们进步的同时,特别调整了教学案例选用策略,不仅选用在全国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案例,而且大量提供了往届高师生在校期间尝试编制的较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作为他们学习的参考。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极大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刺激了他们的竞争心理,学习质量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升。再如在行动研究的完善期。培养方案强化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凸显实践性、问题性,在实践训练中理解和内化校本课程理论知识;为满足教育真实现场和个人研究兴趣的需求,培养方案将大四的教育实习、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指导纳入其中,新增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研究内容,凸显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级刘×同学,受往届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影响,十分关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问题。她在四川省汶川中学实习期间发现,汶川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富有特色,但汶川当地的中小学未引起重视,遂产生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为汶川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服务的想法。在我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她以此为毕业论文选题,其论文获得了乐山师范学院师范生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竞赛文科组一等奖。毕业后,她与2010级学生合作继续进行研究,其论文《汶川本土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探索》现被乐山师范学院选送参加2013年四川省师范生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竞赛。

总之,在动态评价理论的观照下,历时6年的行动研究,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统一、理性与感性相连,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现了共赢。

二、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批判与辩护

(一)批判――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质量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需要充分论证,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我们以模拟编制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任务方式让高师生凭一己微薄之力建设一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无疑会遭到质疑,似乎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视为儿戏之嫌疑。既然高师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其质量不能保证,那么也就可能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可行性、合理性加以怀疑。

不可否认,高师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存在主观、随意、粗糙等质量问题,与真正意义韵校本课程是有距离的。仅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课程背景分析为例,限于高师院校的客观条件,对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进行的专业发展存在远离具体实际情境韵不足,更多是在校内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模拟的方式训练,缺少真正实施和验证的平台,这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副作用,可能影响他们真正明晰校本课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含义,缺乏对学校和学情真实教育情境的关照,表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共性”和开发者的“主观性”、“理想化”,错误地认为从学校所在地域和学生生活环境中寻找资源构建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违背了当下基础教育设置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我们培养的初衷。我们在高师生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发现,多数学生热襄于将地方课程资源课程化。我们知道,校本课程可以开发地方性专题,但地方性专题课程不一定都能成为校本课程。我们进一步研究又发现,这些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意蕴和生本意蕴明显不足,他们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做的课程背景分析大量集中在地域背景分析上,学情的分析流于概念化,校情分析严重匮乏。以2009级40位学生提交的40份方案为例,有28入利用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占70%;但只有两人详细地引用了拟实施预设方案的学校情况,其余学生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方案是为哪所预设的学校开发的,分析行为草率。可以说他们没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未能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基于学校”“基于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辩护――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需求问题

我们对高师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有认真考量的。正如在本文开篇所言,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今天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而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而校本课程是一种自下而上“草根式”的课程,是基于学校、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的课程,因此,高师院校课程改革中介入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一系列的课程开发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设置,有利于高师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树立新的课程观,更新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唤醒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今后有能力参与到将“理想的课程”转化为“现实的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去,而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旁观者、被动者或无能者。

同时,我们采取让高师生以模拟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任务方式培养其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策略,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实际考虑: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一般包括学校与教师两个层面的方案。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总体规划;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则是具体的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编制某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应该成为多数教师必备的能力。第二,该模块的课时有限,学习难度大和内容多,任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闯题情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它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新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能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缄默性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专题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的筛选、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计、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得到训练,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探究精神、意志力得到培养,方案的出炉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三)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需求之矛盾的解决思路―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保证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综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遭遇的困难多,而开发者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了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与高师院校培养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需要的矛盾关系,我们提出一体化的培养思路,包括:第一,纵向意义的一体化,即教学、训练、见习、实习、科研一体化。校内的教学、训练,侧重于校本课程开发技术性训练,校外的见习、实习,侧重于课程开发真实情境分析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训练,提高课程开发方案的适切性,二者相互衔接与补充;科研是指导学生对校内外获得的知、能作理性的研究与反思,从技术性人才向研究性人才转化。第二,横向意义的一体化,即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校一体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为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系统。第三,发展意义的一体化,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与个体性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0.

[2]崔允.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7.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一、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1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资源、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只能依靠文字、语言、符号和公式等进行传授,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忽视发现、探究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多,亲身经历少,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所学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课程结构更加优化。

1.2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差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例如:当地文化经济的差异,学校发展资源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教师能力的差异等。以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一把尺子去要求各级教育体系,势必会造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是注重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求学需求,又兼顾了教师的特长发展,达到学生与教师的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同时,生物学科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可以贡献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课程内容,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梳理本校可利用的资源。

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针对本校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理。校本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部分。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的确定应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代表性资源。如:我校所在地是当地最大的蔬菜基地,结合蔬菜基地这个代表性资源开展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理论,以蔬菜基地进行实践,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活动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实现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实现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主要抓手是深化对课改的认识,变写教案为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

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简介

(1)“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把教师备课的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显性思维过程。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怎么才能更好的把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教学一体化方案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把对教材学习、分析的过程转化为一个问题系统(问题链)。在一个大问题下面分解出来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链条。为使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一体化方案还要求以相辅相成的训练系统。用一句话来概括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把教师的思维过程首先转化为问题系统和训练系统,然后,以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方式展现出来。

(2)、“教学一体化方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区别一: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

教案侧重于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考虑。从编写教案的情况来看,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用直观教具还是用多媒体来演示学习结果呢?好的教案也能做到三备,其中教学进程部分也会安排学生活动,但更多的教案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把教材、教参上的东西搬到教案本上,以备检查。

教学一体化方案则侧重于从学生学的方面设计,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把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吗?会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吗?会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吗?

区别之二:教学一体化方案与教案展示的方式不同。

教学常规上规定有“规范教案”的展示办法: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用具;4、教学方法;5教学时数;6、教学进程;7、作业布置;8、教学后记或反思等。

而教学一体化方案没有这些东西。在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目标(包括智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甚至教学进程,均不是以显性状态出现的,而是隐含在一系列的问题和训练中,呈一种隐性状态。

区别之三:教学一体化方案是师生共用的,人手一份。不像教案,只有教师有,学生能看到的不多。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我们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只有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来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发展从而取得的经验、体会才能保持长久,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的科学知识信息及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热情。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真正受益者。学生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学校也是受益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学校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向珍.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教育,2006(3).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3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主体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

校本课程属外来词,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许多地方已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统筹考核内容中。然而学校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的学业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规范、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明确主体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广泛参与者,他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有可能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主体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团结与协作上。只要教师有团结协作精神,就会发挥教育合力。开发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而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成为了“师本课程”,学校根据某位老师的特长或爱好,甚至是某位老师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担任校本课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然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重视教师和学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组织形式成了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提不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完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

(2)实现学生参与是体现校本课程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发展主体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在不断合作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主体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由于各校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均因生、因师、因才、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校本课是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明学校的发展导向。其校本性决定其必须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否则校本课程就会失去生命力。

(二)明确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做出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并按一个项目分别组建不同的开发小组。督促、指导各组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认真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

2.分析学校现状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大致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另外,调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1)开发方案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明确体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结果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要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预见性反映。校本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指导一所学校开发的整个校本课程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面要达到的几项要求。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总目标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严格要求教师课程申报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程申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拟开发的科目,是基于学生怎样的需要而开发本课程。第二,课程设计体现了哪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开发小组占有的所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个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步骤。然而,从全国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目标的确立、需求的评估等环节严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领导急功近利的表现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因师设课、因校设课和课程开发不够丰富,而导致学生缺少选择的机会的问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做到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个性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校本课程不属学科类课程。因为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并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该首先考查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习”,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独特的自主体验。

其次,要考察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是否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校本特点。

再次,因为大多数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在实施一轮甚至几轮之后才逐渐展开,所以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最后,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

总之,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面积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形成评价的研究也会逐日深入,但不论怎样发展演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遵循校本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4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5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中职整体发展势态的介绍,重点探究在此背景下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寻求指导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理念、了解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所采取的具体模式,进而探析在具体的开发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杨成明,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张棉好,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07-05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形势不断向前的背景下,也通过不断的调试自身,促使中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潮中凸显特色、获取发展先机。而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中职拓宽自身发展道路、提升自身发展内涵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却存在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探寻解决中职课程存在问题的途径时,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中职学校特色的构建、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通过研究,确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正确价值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并正确运用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这不仅有利于中职开拓新的发展思路、铸造新的发展特色,而且对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理念

寻求中职发展新道路之时,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日益凸显出其在解决中职现存问题某些方面的优势,故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开始发展,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秉持什么理念?追寻什么价值目标?才能通过此路径解决中职现存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念共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适应性和发展型理念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通过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课程,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之下,中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积极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原则,不断提升中职的课程、教学、人才规格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适应性理念还体现在中职校本课程过程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特点和贴近教师能力。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时,应考虑几个方面:(1)应调研市场与岗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2)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实情来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从而保障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3)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表现为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1]只有通过自主开发出真正与市场接轨、与学校实情吻合、与师生意愿一致的校本课程才能使得中职校本课程在促进中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于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念来说,有学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即更多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这也使得中职学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树立“发展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努力促使我国中职教育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便成为许多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共识。[2]这不仅有利于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终结性教育形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注重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塑造;而且有利于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共同推动来实现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职业性和针对性理念

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是贯穿、引领于职业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灵魂与精髓。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职业性的理念的树立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具体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动态性、体现特色性;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性、情境性。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态度上的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学生的生涯、创业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增加人职匹配程度;而且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同时,促使学生自己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途径。[3]正因为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且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方面来进行改革。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立足地方,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提升中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更好地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外围环境来促使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主体性和合作性理念

传统对于课程的理解即为教材,而对教学的认识只是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对参与课程开发主题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偏差,认为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学校、教师、学生无关。随着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也逐步参与到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由此,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们一致认为。[5]而且,只有最了解学校实情、需要的主体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形成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课程。因此,根据人类学方法视角,应积极提倡主位研究,即从文化负荷者的角度,来描述、结束和判断他们自己的文化。[6]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来说,旨在为学校“造血”,更需要内生力量来促使自身由内而外的变化。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应注重各主体的合作性。

(四)动态生成理念

对于动态性理念的解析,更多是从课程开发的过程来考究的。一方面,有学者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概括为:组织的建立、前期的调研、开发决策、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方案的拟定、方案的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几个环节。在整个课程开发的流程中,学校在建立了专门的课程开发组织后,可以从之后的任何一步开始进行下一步,也可几个步骤同时进行,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而同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变,这便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动态性的体现。[6]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它要通过不断调试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来设定阶段性目标。

(五)“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1)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教师,应确保其在拥有足够的权力来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确立民主性原则,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开展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而非自上而下的通过指令式文本来推行。(2)以培养学生持续就业与一定程度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合理筛选和安排课程内容。(3)课程评价的以人为本,是指评价的手段、方式、内容和目的都应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标准、方式的多元化[7],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的发展。

总之,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要秉持的价值理念,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但笔者总体上更倾向于以上所述的几种价值理念。但对于中职整体来说,其根本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而价值理念的过于多样化会导致实践模式中多个方向的出现,从而使得关键性的价值理念难以突出。因此,在循序渐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根据阶段性的目标确立合理的价值理念和树立阶段性目标。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以职业性为主要特点,这也就注定了能力本位是其发展的核心,在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下,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演绎出了多种课程开发模式,而不同的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结合实际,以以往的成功模式作为理论依据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不断探索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MES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1.DACUM课程开发模式。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形式,意为“教育课程编制”,它是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加拿大皇家经济开发中心和美国通用学习公司合作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7]从学校层面来看,DACUM课程开发模式的步骤包括: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和职责下的任务)、任务分析(分析每项任务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分析(根据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来制定教学模块或单元,之后,确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制定出教学计划)、教学开发(进一步明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的,编制教学大纲,确定绩效目标的评价方法)、教学实施(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修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8]

2.MES课程开发模式。MES是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所以,MES又被称为“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MES被开发后,首先是由瑞士和西德政府在本国试验鉴定。1983年以来,经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专家的积极推广和传授,逐步被应用于几十个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9]MES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主要有:培训大纲的设计(是选择和组合模块及学习单元的方案,通常是基于培训需求的分析之上,最终形成包含五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表格)、培训大纲的实施、培训大纲的测评和反馈(测评和反馈的核心是检查培训后的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并据此来调整MES的相关环节)

3.“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该种课程开发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特点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它是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有:“双元制”课程标准的制定(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个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是双元制课程模式实施的主要依据。标准一般分为:计划准备阶段、制定表决阶段、公布实施阶段)、“双元制”课程结构的设计(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一元是企业为主的企业培训课程;另一元是以职业学校为主的理论教学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但又相互协凋、互为补充)、“双元制”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教师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单元内容,制定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根据单元目标进行讲授、联系。再通过检查得到反馈)。

(二)国内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应用模式

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在教育科学领域出现的“教育功效化运动”和“教育科学化运动”引发向下而产生的,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来审定学校课程,并进而突出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发课程的种种设想。博比特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泰勒对目标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使之系统化形成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10]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应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3)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后来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11]。

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在《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针对目标模式中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研究、忽视那些不能被严谨的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等问题,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认知、增进批判能力,成为有灵活性和有教养的人。它主张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理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制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内容便是反映各学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即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12]过程模式并不预设目标,通过概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和总体要求,而不是只想去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一方面,过程模式主张学习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在教师的诊断与评析基础之上。[13]

3.环境模式。环境模式即通过分析学校内外的环境,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有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校内: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自身等因素;校外:教育政策、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目标制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适合学校要求的目标)、制定计划(基于前期工作,制定行动计划,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目标的实现)、实施制定的计划、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对教授的评价,既对学生评价,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同时,也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14]

4.动态模式。所谓动态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2)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3)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

总之,每种课程的开发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所以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以几种模式的集中优势来设计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样设计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也与学校本身的实际更贴切。这样才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特色的创建。

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与对策探究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几十年来,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各方努力使得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而中职在此背景下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此情况所进行的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不断的探索中对于中职课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现状

在关注中职学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审视当下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思考,发现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学术性得不到保障。受短期效益心理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大多着眼于学生、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过于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其文化理论素养的培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地位,与学术性的要求抵触。

2.校企合作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实际效用已在多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在当下,我国校企合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合作主体利益缺乏协调而深入程度不够;长效保障机制欠缺而难以长久开展,等等。从而导致了企业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未能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未能将行业及市场的需求信号及时传递给职业院校,这也必将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内容未能及时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3.课程专家不仅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保课程开发各项环节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特色性的重要角色,而且还是帮助一些初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职学校,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制定恰当的开发步骤,选取有效的开发模式,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者。但现阶段,由于我国专门从事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队伍严重不足,这也使得中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4.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较原有课程来说,校本课程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但部分教师出于原有的教学习惯,以及寻求教学方便,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内容。[15]这便违背了校本课程的初衷,而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与此同时,当下的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如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中职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如在观念层面、物质方面等都存在局限性;缺乏行业、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等问题。[16]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对策探究

通过寻求解决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途径,从而促使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更合理、开发结果更有效,基于此,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树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新理念。理念对于具体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由计划培养转变为市场需求为导向、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培养继承性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由终结性教育逐步向终身教育转变。树立新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17]

2.确保开发过程科学合理。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积极稳妥、逐步推行,切勿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通常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包括:课程开发小组的建立、市场调研和情境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制、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实施方案的评价与调整。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第一步完成后,可动态性的继续以下的几个步骤,而且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开发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变。

3.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首先在国家层面,寻求相关的政策支持。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建立时,不仅需要有高素质校长的领导,而且还需提升学校教师素质、改善理念。与此同时,健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在多方面的互动机制。[18]

4.组建优质的开发队伍。对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开发队伍的组建对于成功开展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积极鼓励本校具有课程开发经历以及相关专业能力较好的领导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形成自我挖掘、自己筹建、精英汇聚、特色构建的师资队伍;(2)通过大力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典型学校的主要师资来形成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即从企业或其他学校等引进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学者;(3)合建式,即与企业、其他学校互联互动,建立一支动态开放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19]

5.精心设计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用的具体范式,因此,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职业教育逐步转向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所以在开始实践中不能单独选取一种开发模式进行简单运用,更多的是汲取各种模式之长处,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17]

6.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往往会使得学校内部资源缺乏主动性、主体性。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校组织结构,民主开放的行政组织结构,为校本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等.抓住“三个基于”做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童静菊.以发展理念促中职生人人成才[J].中国教育报,2013(5).

[3]杨洁,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原则[J].职教通讯,2004(7).

[4]孟宪平.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

[5]董仁忠等.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主体·重点[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8]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9]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130,115.

[10]何纪红.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汪霞.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6).

[13]李子健,等.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241.

[14]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外国教育

研究,2003(4).

[15]张少丕.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初探[J].华章,2010(12).

[16]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7]董仁忠.论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36).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6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

1.开发主题应依据本学校、本区域的人文和乡土特色选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办学宗旨、地方特色、教师和学生等,都需要开发者慎重分析和研究。只有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在对学校诸多因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和内容。

我县三小的校本课程《乡土文化――乐亭皮影》就是依据区域文化优势和学校特色而开设的。乐亭县素有全国皮影之乡的美名,“乐亭影”(也称唐山皮影)是一种光影交集的民间艺术,是集剪纸、雕刻和民间的舞蹈、音乐、说唱等于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实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因而学校选择开发了《乡土文化――乐亭皮影》这门校本课程。课程从三年级起设,分为四大专题:皮影雕刻、染色操耍、皮影舞蹈和健身皮影,选课学生有500余人。学生们的皮影舞蹈《影娃娃》还曾在中央电视台3台的“艺苑风景线”栏目播出。本课程在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展示研讨会上进行展示后,被评为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在2011年12月份首届河北省校本课程教学展评活动中《小小皮影戏》一课,荣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2.开发理念上应注重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开发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享誉中外的“冀东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亭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大闹天宫》《拷红》等100余段。乐亭一小依据本校教师资源和学生需求开设了《乐亭大鼓》校本课程,不仅传承了这一独特的曲艺形式,而且结合剧本、表演的改写、改演和再创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道德等有了近距离的形象接触,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创作能力,激发其表演天赋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可以说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成功的、有效的。

除开发出具有区域乡土特色的课程外,有的学校还开设有“爱的教育”、“可爱的乐亭”、“古诗文诵读”、“礼仪”、“书画”、“民乐”、“暖棚育桃”、“果树嫁接”、“花卉培养”、“貉子养殖”等多项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级、时间和过程空间等进行选择。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相一致,能够与农村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

3.开发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其他学科相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把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有序地自然地蕴涵在校本课程中。要充分利用和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加强沟通和整合,促进各学科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并淡化学科上的界限。开发者在进行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必须依照农村学校的实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农村独特的区域优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能够弥补学校其他课程资源的不足。

例如李各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我与小树共成长”就结合了“植物的生长奥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做到了有机整合。每位学生种植管理一棵小树,实名挂牌承包,从浇水、施肥到看护,根据树的生长变化情况认真做好管理和生长日记,使选课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课程还融入了绿化与环保主题,使学生在活动化的课程中又得到了道德修养的升华,找到了与“品德”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乐亭二小利用与县交警大队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学校资源优势开设的“小交警”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课程效果。

4.课程的呈现方式应注重过程设计重视研究性

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也要重视研究性。因为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发展。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有多种,如选修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等。在开发中,必须注意过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实践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拓展生存空间必备的素质,从而体现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有具备研究性,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才有利于学生不断创新,健康发展。

例如古河小学依据附近村庄民间传袭的剪纸艺术而开设的校本课程“剪纸”,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就淡化了对学生作品优劣的评价,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和问题的探究。剪纸的艺术魅力在于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课程把中国的民间剪纸与外国剪纸进行比较,从构图、形象、到色彩以及细节表现等各个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认识到中国剪纸更强调装饰效果这一结论。各庄小学开设的“课本剧”校本课程,注重的也不是选课学生演技的好与坏,课程重视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剧本创作与设计的运用和过程研究,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诸如此类的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学生的需要和终身发展服务的。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

1.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一是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二是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申请。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四是课程老师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五是授课教师耍加强班级管理,每次上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课情况报教务处:六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七是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2.严格执行课程开发申报程序

一要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要通过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二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还要撰写《课程纲要》。三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三、校本课程的有效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学分要把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学生的评价。

四、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1.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基础

校本课程资源是有广泛综合性、特色性和地方性的。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它展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可以是对现行国家课程进行加工、补充,也可以是一本书一张纸,还可以是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它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力求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活动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的活动意识,利用农村广阔天地,突破“课程”等于“教材”的狭隘课程观,迈出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教材的误区,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都可提取充实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对已开发的课程还要根据其适应性、有效性进行及时增删或补充。

2.课程开发成败在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民主课程管理政策,是一种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高度放权。但现在看来,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尚未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是自身的责任和权利,仍然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做是上级行政、校长布置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往往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课时经常被挤占。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不断创新、备课繁琐,耗费精力,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喜欢,教师厌烦,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健康发展。鉴于此,校长要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像开发学生的潜能一样开发教师潜能,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真正让教师自觉地从课程实施者转变成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改革主体。唯有此,才能成功、有效地开发出适合“这一个”的校本课程

3.提升课程开发水平关键在校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了学校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但它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统一的模式,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创造性地实践和探索。我们走过了从借鉴挖掘、整合优化到形成特色的不平凡之路。从课程启动到专题培训,从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到《课程评价管理(试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如何提升课程的领导水平,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机制将是课程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实施”和“评价改善”将是今后加强管理的难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是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的建设,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龙头,校本资源开发是基础,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双翼。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校本管理这一纽带的科学整合,充分发挥校长对课程规划的设计和领导作用,才能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