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提升策略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幸福水平或幸福感如何,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相应有效措施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经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谓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对于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趋增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开始于diener,他于1995年编制了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家庭经济收入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等。国外的研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和研究工具。

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描述性研究,随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程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开始了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但研究仅从单方面进行,如与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人格特征、自尊、家庭经济状况等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视野拓展到国外,严标宾(2002)开始对各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此来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对象

笔者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和蒲河校区两个校区中,分层抽取了96名同学做为样本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进行的较顺利,样本结构较合理,真实可信度较高。其中:男性48人,女性48人;文科生47人,理科生49人;一年级23人,二年级24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24人;农村生源学生50人,城镇生源学生46人;贫困学生47人,非贫困学生49人;学生干部50人,普通学生46人。

(二) 研究方法

课题组在确定了研究样本之后,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分别对上述96名被试进行了访谈调查。平均每名被试访谈时间在1.5小时左右。调查采取了完全开放的问答形式,问题包括“你觉得现在幸福吗”,“你觉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活怎么样”,“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幸福”,“每个月应该花多少钱你最满意”等问题。在征得被试的同意后,访谈者做了记录,然后课题组成员汇总后进行了统计。结合前期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三) 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我校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占到访谈人数的70%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 20%左右。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发现,这一情况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基本吻合。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被试还是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

分别来看:年级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显著。在生活满意度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四年级,而二、三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幸福感程度最低的是四年级。这与以前部分学者的研究不太相符,我们的调查发现这可能与大四年级的就业相关,大四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在性别维度上,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性别比例,目前结论还很不一致,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男女生差别不显著。

大学生被试在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总体幸福感三个方面中,城镇大学生都略高于农村大学生;非贫困学生明显高于贫困学生。其他研究者在这两方面的所得结论互不一致。另

外,对于收入问题,月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感受幸福感的程度明显高于600元以下的学生,支出在600-800元之间,幸福感程度最高。消费支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可能是倒u曲线的关系,这是我们调查发现的一个问题,需要今后深入进行研究。

统计结果还显示,大学生恋爱问题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女生比男生显著。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因此,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该层次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就会产生新的目标,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体验。开展幸福观教育,首先是要认识到幸福观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其次,幸福观教育需拓展高校教师的新视野。再次,幸福观教育也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

(二)培养良好人格特性完善自我人格

研究发现,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质明显地与幸福感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点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学生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非总为他人喜爱,但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2)能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他人又不依赖或强求他人。(3)能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和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支持因素中,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提升幸福感体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策略:主动与别人相处;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善于理解别人,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四)创设和谐社会实践环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大学生身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少,应该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深入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认识百态人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挫折时,理性对待、积极应对,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幸福感体验。另外,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尽早开办职业生涯辅导。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等方面;其次,要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自信,并端正心态;再次,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就业方面,了解社会所需、自己所想,进行恰当的择业;最后,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审时度势,坚定方向和目标,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和过渡。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班集体的支持作用

学校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还应该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也是他们在大学主要的去向,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强大帮助,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努力营造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能力与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合理组织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传授他们善与人处的交际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行为能力,学会和谐相处,从而健全和谐的人格系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同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在良好学习心理培养、职业生涯辅导等方面加强指导,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去获取成功,去证实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

我效能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ed diener,eunkook m.suh,richard e. lucas,heidi l. stnith.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acades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

[2] 刘川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3] 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崇升.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7] 万延霞.培养学生的幸福感[j].临沂教育论坛,2007.

[8]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作者简介:

王延辉(1977—),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哲管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人格特征、自尊、归因倾向、自我价值感等主观因素和学生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及生活事件等客观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对策。

当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课题。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并没有达到需要的层次和水平。目前的研究和成果多是从心理学学科的角度界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利用心理技术手段测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少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借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已有的成果,来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手段,寻求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并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一)主观因素

1.人格。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公正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和外倾性,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在吴利国和闫荣双的研究中,神经质和外倾分别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正相关,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因此,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和外倾之间的相关关系。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

2.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低自尊的个体则与之相反。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r=0.37)。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3.归因倾向。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它可以分为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个体行为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外因,如环境、任务难易等;二是内因,如能力、动机等。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张雯、郑日昌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幸福感指数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外控者幸福感较低,与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4.自我价值感。个体的价值取向(内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对于成人来说,内部价值(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等)比外部价值(如健康、财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在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道德水平等)表现为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们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Triandis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他人的协调(如服从他人的需要和期望),这有利于使他们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由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确实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与家庭、恋爱和室友的相关关系极为显著。

2.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Heady&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大学生虽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社会性的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

三、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从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考虑,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提高主观幸福感。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高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因为归因方式、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影响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养高自尊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1)由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所谓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指将行为的成功归为内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将行为的失败归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运气,任务难度等。(2)提高自我价值感,具体的做法是给自己设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标,通过完成这些目标来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乐纳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3)纠正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模式,部分个体之所以存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夸大了外部条件的困难性,同时贬低了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克服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

其次,从社会因素,尤其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来看,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环境育人,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3)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对内向性格的学生引导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作为大学生,虽然心智和生理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社会经历还很浅薄,人际交往还很简单,因此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注意培养其良好的主观幸福感是很有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的良差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工作表现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65-02

一、研究概述

进年来,心理学对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的越来越多,如快乐、幸福。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积极心理学开始对人们的潜能、快乐、满足等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自尊、乐观等有较强相关,高主观幸福感的人经常使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会有比较多愉快情绪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较少,而这种状态非常有利于他们心理潜能的发挥。调查同时也证明,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工作效率更佳,社会适应力更强。所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拥有更加美好充实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显示,大学生在高校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纳为(Neve)和库伯(Cooper)两人曾对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得出结论是高达137个人格因素与幸福感有相关。而在这些因素中被研究的最多的因素即是外向性与神经质。但两人同时指出,他们的研究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研究,因此,对于其他文化中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对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中国香港的被试与中国大陆被试仍旧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本次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主观幸福感与其主观影响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工具、过程

1.研究对象。以陕西省3所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个年级23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除去无效问卷,男学生106人所占比例是53%,女同学94人,所占比例47%,完成全部量表的有200人。

2.研究工具。①“大五”人格问卷。总共分为25道题,五个维度。1、6、11、16、21题为第一维度“适应性”。2、7、12、17、22题为第二维度“社交性”。3、8、13、18、23题为第三维度“开放性”。4、9、14、19、24题为第四维度“利他性”。5、10、15、20、25题为第五维度“道德感”。②主观幸福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选用严标宾等人针对对迪娜(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修订版,修订后的问卷即本研究所用的主观幸福感问卷。

3.问卷测试过程。测量过程全部施行标准化测量手段,采用集体施测。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除去无效问卷56份,共获得200份有效问卷,数据结果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人格特征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对从200名大学生那收集到的人格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主观幸福感各分量表和人格特征各纬度上的得分均值和标准差列于表1、表2。

由表1可知,性别在人格五大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2.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对收集到的主观幸福感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主观幸福感各分量表和人格特征各纬度上的得分均值和标准差列于表2。

由表2可知,性别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女性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均值较高,男性均值较低。

3.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不同纬度上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适应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同时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同时与消极情感存在负相关。利他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道德感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四、数据结果分析及原因探讨

1.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的差异结果分析。由数据处理的结果看,性别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不同而造成的,因为社会对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角色期待,所以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2.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不同纬度的相关分析。由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适应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适应性好的人能够顺应各种生活环境,不管是舒适的还是艰苦的,他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调整好自己,让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环境相协调,所以这种人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会很强,也比较容易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当一个人的总体幸福感很强,且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那么他就会有很多的积极情感,积极的情绪就会很多,相反消极的情绪就会很少。社交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要在社会中生存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所以社交性好的人,朋友多支持感强,遇到困难总能够有好的办法去解决,或与别人沟通,这样他们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就很容易获得,所以他们的积极情感就会很多。开放性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负相关。开放性好的人,容易接受他人,也由于开放性好善于表达和与他人沟通,便于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易于接受许多新鲜的事物,所以他们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就容易升高,幸福感升高相对应的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提高,消极的情感就会降低。结论还显示,道德感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道德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是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大众也就以这个来作为一个评判标准,会支持拥护那些有道德感的人,反对排斥那些无道德感的人,因此道德感与主观幸福感具有内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张凤琳,王振勇.重庆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成因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34-3.

[2]仇毓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108-1.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GWB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73-02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不仅可以评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水平[2]。在以往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多以中老年、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对高职生的研究则不多见。本文拟对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了327名高职新生组成被试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99人,女生128人;城市学生92人,农村学生235人;独生子女40人,非独生子女287人。

2.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WB)[3]。该量表是由美国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测评受试的总体幸福感的定型式测查工具,国内由段建华修订,此量表分为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紧张(焦虑),总共33项,问卷前18项的平均得分为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方法。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不同性别、不同生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主观幸福感比较(见表1)。

2.不同家庭结构、月家庭收入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经方差分析,不同家庭结构、月家庭收入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差异。

3.不同家庭氛围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见表2)。

4.不同求助对象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见表3)。

三、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常模值(男性75分,女性71分),表明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与符兵和王木生[4]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及张兴贵[5]对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相一致。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不存在性别、生源、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的差异。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待男女性别的观念和态度趋于一致,城乡间经济、文化、教育背景方面的差距逐渐减小,使得城乡学生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比较接近。不同家庭氛围、不同求助对象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说明一个民主、平等、温馨、和谐家庭、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爱好、支持,使学生享受更多幸福,形成积极乐观、善解人意、态度温和、沉着稳重、善于沟通等人格特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这也进一步证实一个完整和谐美满的家庭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8(4):23-28.

[2]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C].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3-86.

[4]符兵,王木生.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30):37-38.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在泰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82-05

一、引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人数日益增加,留学的国家也从早期的欧美西方国家,转向为更多元化的选择,其中泰国因为较低的消费水平与迷人的异域文化,成为我国学生留学的主要考虑国家之一。在泰中国留学生的族群,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建立,呈现更为爆炸性的增长,较2001年增长近10倍,资料显示,目前在泰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约达到了4万,占了留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中国成为泰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1]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群体[2][3]。留学生这一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承受着“文化冲击”的挑战的同时,[4]他的心理幸福感是否会受到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研究者去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将引入心理幸福感这一心理学概念,结合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以在泰的中国留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1)了解在泰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2)调查在泰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状况。(3)分析在泰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程度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幸福感。

二、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适应相关文献综述

1960年,Oberg提出一个人在初次进入异文化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会产生不适现象,即“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5]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后续学者纷纷提出相关跨文化适应相关研究。Ward与他的同事将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justment)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al-Cultural Adjustment)。[6][7]其中心理适应是指在探索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观幸福感水平(即生活满意度),它主要是以情感方面的反应为基础的;而社会文化适应则主要是指个体在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背景的人有效进行接触,即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获得的适应异文化环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8]本文将采用该理论,将跨文化适应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对应研究。

(二)心理幸福感相关理论研究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是相对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而言的,[9]主观幸福感强调的是一种快乐的感觉,[10]但是心理幸福感不等同于快乐,它是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是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满足。[11]美国心理学家Riff将心理幸福感分为六个方面:自主性(Autonomy)、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对环境的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和正向的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12]

综上所述,鉴于心理幸福感更重视幸福感的本质和含义,能够抓住幸福感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其结果会更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抓住幸福的内在意义[13],本文选取心理幸福感作为研究变量,探讨留泰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状况。

(三)跨文化领域与幸福感领域的相关研究

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和幸福感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各自的领域内部研究相对较多也比较成熟。但是将这个领域结合进行研究的却不多。

首先,部分学者对文化融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二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4-17]其次,也有学者对跨文化敏觉力与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并得出二者存在正相关的结论。贾勤和吴佳美[18]以旅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跨文化敏感性与心理幸福感成正相关,而王卓[19]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以旅澳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综上所述,尚没有研究者对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但是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之间确实极有可能存在相关性,故而本文提出假设:跨文化适应心理幸福感存在正向相关。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便利取样的方式,选取泰国一间高校的本科生为对象,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8份问卷,有效问卷238份。这些学生年龄介于18―25岁之间,其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量表,主要有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第二部为社会文化适应量表;第三部分为心理适应量表;第四部分为心理幸福感量表。所使用到的测量工具如下表所示。

(三)资料分析

1.针对跨文化适应程度的分析,本文将分别运用单一样本T检定对跨文化适应的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进行说明。

2.针对在泰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状况问题,本文将运用单一样本T检定对在泰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状况进行分析。

3.针对在泰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程度是否会正向影响他们的心理幸福感问题,本文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讨心理幸福感与跨文化适应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

(一)在泰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程度结果分析

1.社会文化适应程度分析。本文采用的是6点Likert式量表,适应困难程度从1―6逐渐增加,即样本的得分越高说明适应程度越好,本文取中间值3.5作为检验值,并将每位学生17题的总得分取平均,利用单一样本T检定进行检测,其结果如下表。

在T检定中,社会文化适应均值显著低于检验值(sig=.000

除去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正式场合交往维度,其他维度排序为社会生活交往维度>文化理解维度>教育适应,说明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教育适应最为轻松,社会交往与文化理解相对更难。

2.心理适应状况分析。本文采用的是4点Likert式量表对心理适应进行调查,1―4代表的是所描述行为所出现的频率,数值越大说明频率越高。1―4分别表述为“不会这样”,“偶尔这样”,“经常这样”,“一直这样”。量表中第1至第14题为消极行为描述,样本所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适应越困难;量表中第15题到第20题为积极行为描述,样本得数越高,说明心理适应越容易,因此为统计便利的需要,本文将最后五题的得分反置,即得4分记作1分,得3分记作2分,得2分记作3分,得1分记作4分,如此整体便达到了统一,得分越高,心理适应会越困难。本文取中间值2.5作为检验值,将每位学生19题的总得分取平均,利用T检定进行检测,其结果如下表。

从整体上看,心理适应值得分显著低于检验值(sig=0.00 t=-13.215.m=2.137

(二)在泰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在泰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测量,是参照Ryff[25]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包含自主性(题1、题7、题13),环境掌控(题2、题8、题14),自我成长(题3、题9、题15),积极的人际关系(题4、题10、题16),生活目标(题5、题11、题17)和自我接纳(题6、题12、题18),共六个维度,每个维度3个题目,共18个题目。量表采用6点评分,其中第1、4、5、8、15、16、17、18题为反向题,本研究在进行统计时,进行了反向处理,即得1分将记作6分,得2分将记作4分,得3分将记作4分,得4分将记作3分,得5分将记作1分,得6分将记作1分。总分越高表示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

本研究采用单一样本T检定对留泰国中国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进行检测,设定检测值为题项分数的中间值3.5,并用该检测值与各题项的均值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心理幸福感(m=4.040,sig=.000)以及其6个维度都显著高于检验值,这说明在泰中国留学生有着较好的心理幸福感。

(三)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根据Ward与他的同事所提出的理,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26]本文从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方面分别与心理幸福感做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测结果如下。

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幸福感的相Pearson相关关系数为-.270,sig

心理适应与心理幸福感的相Pearson相关关系数为-.602,sig

五、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以在泰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首先,本文基于Ward和他的同事所提出的理论[27],将跨文化适应划分为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两部分,对泰国某高校238名中国留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和心理适应方面,在泰中国留学生的适应状况都较好。其中在社会文化适应程度方面,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教育适应相对轻松,社会交往适应与文化理解相对较难。

其次,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在泰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数据显示,在泰中国留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较好。

最后,本文首次将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感相联系。经过研究得出,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感成显著低度正相关,即在泰中国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程度越好,其心理幸福感会越高;心理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中度正相关,即在泰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越好,其心理幸福感会越高。鉴于尚没有研究者对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进行相关性的研究,本文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文化适应与幸福感方向的理论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该研究成果给予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幸福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提升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控环境,发展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避免在国外与他人之间的摩擦,有助于学生去接纳自我,变得更加有自信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二)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幸福感的架构,只是简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于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也没有进行过多的探讨。而这些也将成为作者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建立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幸福感的架构图,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影响因素,探讨二者之间的调节变量。

⒖嘉南祝

[1]黎史翔.门槛不高中国工薪层泰国求学[N].法制晚报,2016-07-4(A9).

[2][14]王凯,闵庆鹏,何江川,杨放,覃利.在泰中国留学生与泰国大学生心理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08):1170-1172.

[3]Jiraporn Kingminghae,林易.中国留学生学业失败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在泰中国留学生的调查数据[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22-26.

[4][5]Oberg,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3):177-183.

[6][26][27]Ward,C.and A.Kennedy,Acculturation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ocialcu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4,18(3):329-343.

[7][20]Ward,C.and A.Kennedy,The measurement of soci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659-667.

[8]Ward,C.and A.Kennedy,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16(2):175-194.

[9]向东进,严慈苗.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子结构度量――基于武汉市6所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5):103-107.

[10]Diener,E.,S.Eunkook,and L.e.a.Richard,Subjective well-

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11]Ryff,C.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lif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99-104.

[12][24][25]Ryff,C.D.and C.L.M.Keyes.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4):719-727.

[1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5]郑雪,D.Sang.文化融入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J].应用心理学,2003,(01):9-13,28.

[16]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48-54.

[17]付佳.文化智力对文化适应及文化认同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8]贾勤,吴佳美.跨文化敏觉力与心理幸福感相关性初探――基于旅美中国留学生的调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01):88-92,99,131.

[19]王卓.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in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n Australia[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1]陈韵敏.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22]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23]林德成.赴泰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hailand

SHEN Shu-han,CHEN Yi-Hua

(1.CHINA-ASEAN International College,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Bangkok 10210, Thailand;

2.Chinese Academy of Education Big Data,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Shandong 273165,China)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整体人际网络 主观幸福感 密度 程度中心性

一、引言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具有其社会属性: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人不能够脱离社会生存,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人与人之间随时进行着联系,比如物质的交换、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埃里克森将一个正常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无论是婴儿期、幼年期、还是成人早期,即使是成人晚期都存在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与父母的、同辈群体的、配偶、朋友的,每个阶段因为其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其重要关系人也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每一年龄阶段都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人际关系质量对其脑部及身体各部位,言语,动作的协调性,后天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就青少年而言,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又重要的影响[1]。而成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成为了一个广泛而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一直是大学生个体发展、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从学校角度正确的掌握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提供指导与参考,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建构起良好的人际网络,将对其自我和谐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规划起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人早期这两个阶段,这两个时期的重要关系人是同辈群体和朋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与对象因为大学生的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与其他非在校的成年人不同,所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校园中与和自己有关的个人或是群体的相互的联系的活动[2]。这一般就是指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其中又以与同班同学的交往为主导,这就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关,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时空接近,只要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在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已经渐渐脱离了父母的管束,要求大学生形成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这个时期父母的力量变得虚弱有时甚至是鞭长莫及,更多的时候是从身边同伴处获得支持和力量。

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与融合同时存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交往模式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独特环境在大学生的人际网络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具有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的普遍性也具有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在对高校学生的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问题带给学生的苦恼,无论是与班级内同学还是宿舍室友或是校园的恋人,这都是人际关系的范畴,学生们经常会说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与班级同学、宿舍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因而感到不快乐、痛苦、头痛、压抑或是紧张甚至是想要退学或是自杀,这种不好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的评价,这时我们多会使用“不幸福”来描述自己的现状。

“幸福”是一个极特殊的词汇,虽然是人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但其定义的尺度却很广泛,有的人觉得身体健康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事业成功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子女有所成就就是幸福,永远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什么才算是真正地幸福?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有缘无法统一的度量衡,每个人的评定标准都不一样,而这种主观感受到的幸福就被称为主观幸福感,学者Diener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主观幸福感是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3]。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格、健康、文化、环境、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等,但追溯其本质都与人际关系有关,人格特征决定了其与他人交往的模式和人际关系的质量,良好地人际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减轻负性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会减轻对身体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都会使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同时相关研究也得出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但是人际关系的质量是怎样衡量的,是否与他人联系的范围广,或是经常与他人建立联系就代表人际关系的质量好?那么是否能够得出一个大学生的交友或是交际范围越广他的主观幸福感就高,还是只有少数几个的密友就可以很幸福?班级氛围,班级同学间的交往密切程度与主观幸福感间又是什么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究竟对主观幸福感的哪些因素产生直接的影响?什么类型的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研究将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探索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从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盛乐校区)、青年政治学院随即抽取了30个班级作为被试,其中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年级,蒙族、汉族、其他民族的学生,共发放了11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回收率为91%,其中汉族615人(59%),蒙古族384人(37%),其他民族39人(4%),男生345人(33%),女生693人(67%),大一434人(42%),大二310人(30%),大三294人(28%)。

2.研究工具

人际关系的测量工具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这是一份主观性的测量量表,而本研究使用的是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 ,有的文献称为“社会网”或“网络分析”)这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4]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客观的反应被试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是将被试限定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围内(比如班级),在这个范围内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作出客观的选择,如“在班级里你经常和谁一起吃饭”,这样可以得出一个固定团体的整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也可以得出在某一团体中的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根据罗家德与叶勇助编制的虚拟空间的整体社会网络问卷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成为“班级整体人际网络问卷”,共12题,由四个分网络组成,分别是情感网络、咨询网络、情报网络、信任网络,情感网络表示的是被试与所在班级的其他的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情况,咨询网络与情报网络代表的是被试与同班同学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情况,分为与学习有关的和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信任网络则反映的是与同班同学之间的信任状况,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0。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卷是使用的段建华(1996)对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修订后量表,该量表用来评价参与者对幸福的陈述,总体幸福感的原量表共有33个项目,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段建华将试卷的前18个题目作为测试项目,由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构成,这与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定义: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是相符合的,即问卷中包含了有关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方面,所以可以用来测量主观幸福感,并通过施测得出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介于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介于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生为0.91,女生为0.95,重测一致性,为0.85,全国的常模分数,男性常模为75分,女性常模分数为71分,在国内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广泛使用。

3.数据统计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的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应用UCINET6.0对班级整体人际网络进行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和各分网络程度中心性的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有数据统计得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情感、咨询、情报、信任网络中无显著性差异(t(0.05/2)=-0.742, t(0.05/2)=1.412, t(0.05/2)=-1.240, t(0.05/2)=0.877,P>0.05)。而在不同的民族(蒙族、汉族、其他民族)中得到同样的结果,(F0.05(2,1036)=1.969,F0.05(2,1036)=1.989,F0.05(2,1036)=0.833,F0.05(2,1036)=3.895,P>0.01)。

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得出,性别与民族(蒙族、汉族、其他民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05/2)=1.271,P>0.05,F0.05(2,1036)=1.529,P>0.05),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2.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应用UCINET6.0计算出每个班的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计算得出每个班的主观幸福感均值,对二者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见表1。

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班级整体网络密度越大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具体关系,对每个班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和每个班主观幸福感各个因子的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因子分别是:1、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2、精力,3、对健康的担心,4、忧郁或愉快的心境,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6、松弛和紧张。结果见表2.

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显示,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成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的先关关系不显著。

进一步探究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各个分网络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3.

班级内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之间在不同水平上具有相关性,人际关系中情报网络的程度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在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无显著性相关,即一个人所处情报网络的位置对主观幸福感在精力和忧郁后或快乐的心境方面影响不大,而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几个因子的相关关系比较显著。

四、讨论

1.被试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民族上的差异性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民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得到过相似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信息交流的媒介平台较为广泛,教育的共同性很多,无论是不同性别还是不同民族所接触的文化大部分都是共通的,在这样的相同的大文化背景下绝对的特质性特征就相对减少了许多,所以使得在人际关系上或是主观幸福感的认同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2.1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一个图形的密度是指该图形中实际存在的线与可能数量的线的比例[5],在一个群体中密度就是指所有成员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反应的就是该班级内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联系的情况,如果密度数值大则说明该班级内的成员之间交流、联系较多,密度数值小则表示该班级的成员之间交往较少,联系不紧密。而密度本身则是体现了一个班级中整体的氛围、融洽度,这会与班级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假设在一个氛围较好的、彼此间互相关照的班级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也会较高,而由统计得出的结论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即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班级内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这个结果与人际关系的定义及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是相符合的,大学生多数为住校生,远离父母和儿时的朋友,其主要的交往对象就是同班同学,班级内同学的交往时其主要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对其情绪状态、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满意程度影响最为直接最主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基础,它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不利影响[5],如果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彼此之间较为陌生那就意味着每天要面对一个没有情感交流、信任的甚至是言语交流的群体,作为社会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感到幸福感下降。

2.2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的关系

将每个班级的人际网络密度与所在班级的主观幸福感的各因子均分做相关求的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是为了将整体性质的数据进一步细分,得出两部分整体数据的具体相关关系探究一个班级的整体上的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究竟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哪些因子有直接的关系,有主观幸福感问卷划分得出现阶段是否幸福的评定标准有六个,就大学生而言这个班级彼此间的亲密程度对哪些评定标准影响最大,最能决定一个学生现阶段是否幸福。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班级内成员间的紧密程度与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对健康的的担心这个因子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一个班级的成员间人际关系较为亲密那么其所属成员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精力、心境等方面就比较好。这说明班级内部的整体交往密度对班级内成员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情绪状态、情感等相关方面有直接的影响,但与身体健康的担忧方面关系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班级的整体人际关系紧密与否一般是反映在具体的事件上,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班级成员间的亲密程度体现的尤为显著,这时成员首先体会到的是激情比如紧张和松弛,而活可能是应激比如要控制行为,然后才会体会到某种心境,形成对生活的满足或是兴趣的情感,这些都是一个班级整体氛围所带给成员的,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很明显,而班级内成员的人际关系的紧密性较少的关系到身体的健康,但并不是说不存在先关关系,有时因为人际关系的密度所决定的时间的结果也会引起身体上的某些反应,但与主观幸福感的其他方面相比受到的影响较小。

2.3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程度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关系

所谓中心性就是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衡量他的职务地位的优越性,以及社会声望等的指标[7]。而程度中心性就是用来衡量谁在这个团体中成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拥有高的程度中心性的人,在这个团体中也具有一个主要的地位[8]。在本研究中的代表意义在于在团体中某一范畴内的活动范围的大小,即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其人际交往在所测试的范畴内势必是活跃的也是较为良好的,比如情感网络中的一个测试项目:“在受到委屈时你常向谁吐苦水”,无论是他人向被试诉说还是被试向他人诉说,这都能够反映其在情感交流这一范畴上的人际关系状况,而且程度中心性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密度,它是一个个体化数据,反应的是在一个团体中某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情感网络上程度中心性高可以说明被试在情感交流方面范围很广,与很多人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和联系,由统计得出的结果显示情感网络、咨询网络、情报网络、信任网络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对健康的担心、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性相关关系,其中情感网络、咨询网络、信任网络与情绪体验的关系较为密切,而情报网络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的相关系要弱一些,尤其是与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情报网络的测量项目是反映的自己想别人转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比如“你听说某人有了恋人,你会和谁说”,“你知道今年的时尚走向会告诉谁”,对于这种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证明自己的信息比较灵通,同时也只有对生活的环境较有兴趣和热情的人才能首先获得这类消息,而且当所得到的情报是关于他人的私隐,在向外传递时就会有所顾忌产生紧张情绪,这就使得情报网络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先关关系较大,而对精力等没有显著相关。

由统计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而言影响对现阶段幸福与否的评定较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即情感与信任,这两个方面与咨询和情报相比对于其相关关系的数值要大一些,也就是说影响的意义更为明显一些,大学生来说情感上的交流,在情感上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心事可以和他人诉说有人愿意去倾听,日程生活中有他人的陪伴,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能够使大学生感到幸福感或是幸福感增强,与此同时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测试的问卷中信任的测试项目是指向外部的,即你对他人的信任情况, 比如“你认为班级内有哪些人是值得你信任的”,测试的结果显示在这一项中选择的人数较少或是只选择自己的人相对应的情感网络的范围明显小于信任他人程度高的人,同时主观幸福感也比较低,因为只有你愿意去相信他人,才会与他人诉说心事,一起去解决问题,分担责任,进行在情感层面上的联系,带有感情的与人交往,这样才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这是不同于咨询网络与情报网络的,如果将人际关系的各个分网络分层,那么情感网络和信任网络因该是深层次的,是需要建立在咨询网络和情报网络基础上的,而咨询网络和情报网络又能够帮助积淀情感网络和信任网络,四者在形成了深层的人际网络之后相互穿插相互扶助,

五、结论

本文主要探求了大学生班级整体人际网络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性别与民族方面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质量上和主观幸福感的高低程度均没有明显差异。(2)大学生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学生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因子上成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这个因子无显著地相关关系。(4)情感、咨询、情报、信任网络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注: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所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2年度课题《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社会网络与心理和谐、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张玉柱,项目申请人:姜南

参考文献:

[1]Rubin, K, Bukowski, W&Parkerj.GPeer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In Wdamon&N. Eisenberg,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Wiley.1998,619.

[2]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 第40卷第1期

[3]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杨汇道.社会网络分析法述评.《学术界》2009年第03期

[5]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28.

[6]Myers D G, Diener E. Who is happy[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5,6(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