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体育论文

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培养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很多学科的教学已经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观念的改变,发展素质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我们应当对体育教学进行哪些创新呢?

1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促进个性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些学生主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兴趣爱好方面,大家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性,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思维和偏爱的运动项目。对于体育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员或者体育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更加愉悦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主动进行体育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有所改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热情也变得更加浓烈了。例如在开展长跑教学时,由于长跑这项运动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高,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宣布:在完成长跑的基本训练之后学生们可以有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自由运动。学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高兴,大家都非常期盼基本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自由时间。于是乎带着对自由活动的盼望,学生们热情地完成了长跑训练,随后开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2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环境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时,教学情境就是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在教学课堂上经常用的类型有四种:一是游戏型教学法,利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耍的乐趣,提高课堂积极性;二是模仿型教学,通过教师或者学生中表现较好的人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从而规范学生的体育运动动作;三是时事型和教育型教学,在课堂上运用一些体育运动的时事新闻作为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体育热情;四是利用音乐伴奏创设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情境,消除运动的疲劳活跃课堂的氛围。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排球训练时,利用中国女排三夺奥运金牌的新闻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12年后,中国女排终于重返奥运之巅。8月20日晚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在小组赛中2胜3负的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赛后郎平说:“我们永远不放弃。我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但我相信大家都能忍得住,能够耐得住。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这样的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燃起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热情。

3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分组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大多数愿意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训练,这样一来能够丰富训练的乐趣。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分组进行改变,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两种形式来进行分组,首先是课堂上最典型的自由结合的分组形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或者根据学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的搭档。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愉快和谐和团结,大家对体育的热情也更加浓烈了。其次是可以通过互帮互学的分组开展教学,在学生群体之中,由于大家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擅长与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身体素质的好坏,以及对运动技巧运动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分组,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体育发展。

笔者在开展乒乓球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设置为初步掌握乒乓球基本步法,单步、并步、交叉步、侧身步以及基本技术的挡球、推挡球动作、正手攻球动作和发球动作。在基本的讲解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乒乓球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一个技术高的带一个技术低的,这样一来能够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得到快速的发展。总的来说,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与培养,需要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抓起,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给予学生完美的学习体验。

作者:杨友松 单位:江苏省南京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2

1.1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5结论

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3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体验”是一种新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 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 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 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

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

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

“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

“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

“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

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

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作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说还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躇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4.尊重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凸显激发学生体验

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表现人类情感活动的,蕴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某教师教学《三袋麦子》一课,当老师最后提问:在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时,学生有的说喜爱小猪,因为他憨厚可爱,性格率直;有的说喜欢小牛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还有的说喜欢小猴,聪明能干,爱动脑筋。教师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再如某老师教学《科学怪人》一课,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开文迪许怪还是不怪”的辩论。很多学生都认为他很怪,尤其是在“借自己的书还要办理手续”一事上。为了使自己的辩论更具有说服力,学生还找了不少科学家其他的怪事来假说明,据理力争。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不同的心理体验,便会出现感悟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作为教师,就应当尊重个体,珍视他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艳丽!

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当前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效率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也在变革,但无论教学内容怎样变化,教学思路怎样更新,教学方式怎样改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以及对问题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有效问题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状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进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有效的教学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提问,让语文课堂真正变得有效。

二、设计有效提问的思路

1.问题要具有兴趣性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寻找教材中的教学突破点,在语文课中拟定情景,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从文中的人或事物入手,让学生进行联想和创造,这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又能够拓宽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价值

(1)问题应新颖。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并培养注意力。语文的课堂问题需要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孤独之旅》一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假如你是主人公杜小康,在这样的暴风雨的洗礼面前,你会如何做呢?”此类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加强对课文的把握。

(2)问题应有效。语文课堂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确保所提问题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从中获益。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连贯和严谨性,保证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有效的课堂问题,才能保证教学获得最大收益。

(3)问题应适度。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应深浅得当、难度适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状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各得其所,如此,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际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但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同时,可能发展语言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有交际内容以及交流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一起互动。因此,教师唯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提问设计以及改善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优化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宽.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研究: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反思之二[J].现代语文,2009(09).

[2]彭卫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1(13).

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对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且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是一份光荣又严肃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十分重大,教师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想跟着教师走,从而使学生在多媒体的影响下,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在为学生教授生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生词配上一些简单有趣的漫画,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十分有趣,以此加深学生对生词的印象。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讲者,就应该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避免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且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教师更应该注意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在为学生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背景音乐,充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信息量

一般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都会写板书,这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使教学知识量减少,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还可以增加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量。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增大语文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质量,让教师所要教授的信息量得到增加,加快教学速度,获取更多的复习时间,从而不断巩固知识点,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渐渐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经过多媒体教学之后,在语文上可以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论文范文6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不足,专职英语教师缺乏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多是其他学科教师兼教,这些教师英语教学的经验不足,发音不标准,口语差,英语专业知识不足,读音不准及语法错误的现象时有出现,使得英语的教学语言不能适应课堂的教学需要,制约英语教学发展。

2.设备不足,英语教学形式单一

农村小学在英语教学上多采取传统“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教学形式,教学设备不足,多数学校没有视听设备。且在授课上多数学校一周只有一节课,课时少,课课间的间隔时间长,同语言的学习规律不符合,使得英语教学连贯性差,教学“夹生”现象多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差。

3.意识不足,英语教学重视程度差

当前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上,家长、老师、学生多呈漠视态度。农村留守儿童多,祖辈观点陈旧,对英语一窍不通,加之经济拮据,不能给孩子提高良好英语学习环境。而教师、家长的这种忽视态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影响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差。

4.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生

当前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多倾向于城市生活,而农村一些教师对教材所描述的场景不熟悉,教学任务完成困难。而且教材中的内容比较零碎,更给农村教师备课、授课带来了很多麻烦。

5.评价方法单一,体系健全度差

当前农村小学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统一,每个学校对英语重视的程度不同,考试评价的内容不统一,而评价的方法也仅是依赖考试,方法单一。在评价过程中,对考试的结果过于关注,没有对学生各个阶段努力仔细评价,打击了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差,成绩跟不上。

二、 改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措施

为了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现状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应着重做好下列几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条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从某种程度讲,教育的差距本身就是教师的差距。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必须要建立出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的英语教师队伍。农村小学学校应同地方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让这些院校为学校定向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师。同时对于当前英语教师应加强培训,纠正发音,练习口语,语音语调,按照农村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课程开设,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2.改善教学设备

地方政府应对农村小学加大教学上的资金及硬件投入,为各个农村小学添置英语教学必须的设备设施,让各个学校英语教学设备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英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给教师提供进修及学科培训机会,让农村教师能够对教育改革新理念、新观念可以及时了解,提高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让此服务体系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良好发展支架。

3.应地制宜编写英语教材

当前英语教材不适应农村生活现状,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给学校配置英语学习的硬件设备,加大教师教学培训外,还要对英语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地间的差异(城乡间差异、南北地区差异、沿海同内地间的差异等),因地制宜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编写,而不应该将农村小学的英语教材同城市进行“一刀切”,需要紧贴农村生活特点、农村学生特点来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多添加一些同农村日常生活相关的乡土知识文化,这样才能借助这些知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良好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将英语学得更好。

4.加大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