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给妈妈的一段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给妈妈的一段话范文1
一、借助文本、摹仿起步、激发兴趣
1.仿 写——习作的起点
学习写作文跟学习画画、学习书法一样,必须一笔一画地从模仿开始。正如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当代作家茅盾也认为:“摹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就是学习的初步形式。”我们把学习写作中的“模拟”“摹仿”叫做“仿写”。模仿依“法”循“章”,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自然会得到启发,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小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是从读到写的一座桥梁,也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师恩难忘》,文中田老师把课文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对此至今难以忘怀。田老师的课讲得生动,作者写得具体,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之后我就让学生也写一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可以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教学方法等;也可以写一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我还读了两篇例文:魏巍的《我的老师》和马德的《最美的眼神》。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构思独特,学生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
2.补 写
补写,是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补充写出文章合乎逻辑的内容,使之完整成章。补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课后安排了一题: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写下来。我利用这一话题,让学生写一段话。学生们因为有了课文的学习,写起来有血有肉,真挚感人,将画面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3.改 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可以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把《如梦令》改写成记叙文;再如《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了,通过改写故事,学生笔下的乌鸦变聪明了,他们乐在其中,充满了乐趣。
二、走进生活、体验感受、表达真情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多彩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亲身实践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并布置一些让他们进行实践的作业。如让学生饲养小蝌蚪、蚕等小动物,种向日葵等植物;三年级可以布置作文题“我学会了——”(洗衣服、洗碗、洗袜子、洗红领巾等劳动),要求他们亲自做,认真体会。这样,学生能亲近生活,有更多的实践体会。
2.角色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独臂、盲人、怀孕)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体会妈妈的辛苦与伟大。再比如,为了让孩子了解父母当家的不易,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互换。因为学生亲自进行了角色扮演、体验,所以感受特别,作文时,文章的拟题、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不同以往,常常能写出成功作文。也许,这就是生活中角色体验的魅力!
3.真情表达
教师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到社会中去观察、调查与访问,获得更多的鲜活的材料。让学生在大自然宽阔的怀抱中,睁大眼睛看世界。比如,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港闸、热爱港闸,我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1895广场”建设指挥部、大生码头、钟楼、通棉一厂厂史室,游览了“城市绿谷”……在参观游览活动中,学生们对港闸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唐闸近代工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港闸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着他们心中美丽的家园,抒发着他们对家乡无限的情怀……
三、利用素材、多项练习、学会创造
1.利用词语
教师可以利用几个看起来毫无联系的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能用几个就几个)写一段话。事实证明,这种“多词写话”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激发。考虑到不同学生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思维的快慢等因素,所以要求他们能用几个词语就用几个,不做硬性要求。老师给出的词语都是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的,这样,学生为了找到这些词语间的联系,就必须拓展思维,把这些词语放到同一个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创造个性作文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2.利用图片
①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记录的材料, 比如利用照片来写作文。不论是学生的单人照,还是他和朋友的合影,或是他家的“全家福”,或是和他的宠物的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一定都有一段故事。
写给妈妈的一段话范文2
关键词:绘本教学 大学人文 精神价值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认为现在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追问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是干什么的?从1999年至今,我国高校已建起近百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批优秀高校纷纷试点进行以培养完善人格和全面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我院也已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人文”“老子论语导读”“优雅精讲”等科目,其目的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导其学会做人。借用哈佛大学委员会定义,就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笔者承担大学人文课教学任务仅有四年时间,在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中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精神需求。
从2009年至今参与教学的班级课堂中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十二年(甚至更久)的应试教育已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想象力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敏锐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只关心期末考试方式和成绩的高低,对课程真正要传达的内容漠不关心。课程设置中计划的六部分——智慧生存、开明生存、创意生存、优雅生存、艺术生存、和德生存基本囊括了构成一个人“精神力”的主要内容,既具有极高的精神品位,又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课件本欲通过强调必须知道的人文故事、人文经典段落,使学习者每认同其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经典段落就会切实提高一个精神的台阶,最终来到一个较高的精神生存平台,以实现精神成人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讲授和讨论人文故事、人文经典段落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关注,于是,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成了大学人文课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在每学期末发放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有一类建议频繁出现,即“希望老师播放电影”或“老师应该在课件里面多插入视频短片”等等。九零后学生出生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从孩提时代起便适应了以图画、音响、电视、网络等等直观的方式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阅读者越来越浮躁,长篇累牍的文字就算再优秀,也鲜有人能够完整读下来,但是如果搭配优秀而又吸引人的图片,再加上一小段精炼的文字,的确能够让接受者更轻松。原本许多影视作品甚至动画电影(如宫崎骏作品)从主题到细节都折射着人文的光辉,但因放映占用时间长、影响课时进度而不能采用。于是,笔者尝试将绘本引入大学人文课堂,每节课只需占用五分钟,就可以引发更多学生的兴趣。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绘本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写给儿童的带插图的书,它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讲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的既好看,又清晰。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识字的幼童都“读”出其中的意思。此外,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都独到特别,以填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最重要的是,许多绘本叙说了情绪、爱及生命的主题,用来做情感教育的教材再合适不过。如此一来,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的途径,更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近年情绪智慧教育越来越受到儿童教育学者的重视,因为幼年时的情绪教育将对长大后的情绪表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幼教工作者开始提倡阅读经典绘本,让生活在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都岌岌可危的儿童有能力升级自己的情绪智慧,以适应成年后的各种压力。但这些九零后学生的童年时代,恰好是家长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并开始提前施加知识教育的年代,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受小学一年级课程,小学高年级开始预习初中课程,初中为高中做准备,高考成为一个学生知识掌握的巅峰时段,进入大学后,学生最需要补上的是幼儿园缺失的那一课: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学会和世界相处。从这个意义上看,绘本教学便是用孩子的教材为大学生补课,补人生最关键的一课。
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为新生介绍完“通识教育”的概念及课程开设目的后,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王早早的《安的种子》。在书的最后,可以看到一段话:“有幸看到《安的种子》的大人——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有,当然有。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一些‘珍贵’的东西呢,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时候,大自然的规律往往被撇在一边,我们甚至不会思考冬天是不是可以种花,只一味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怎样才能种出来呢’。生活的主题仿佛只是追逐,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去散步了。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他告诉你,要怀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这正是人文课要在一开始告诉学生的“放慢速度、等等灵魂”。
曾荣获美国图画书最高奖项——凯迪克大奖的女作者戴安娜古德的绘本《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被美国《父母》杂志评为当年的最佳童书,她用清丽优雅的画面为我们描述了母子走散后孩子寻找母亲的过程。而这个寻母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心中对母亲形象的认知过程。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母亲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最好、最聪明、最能干的母亲。书中的姐弟俩也是如此,在警察的带领下,他们在不断地否定和确认的同时,描绘出了自己妈妈的完美形象。通过孩子们的描述,一个好妈妈的定义就渐渐清晰起来:“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我们的妈妈力气很大,她的东西都自己拿;我们的妈妈不看报纸,她只看书,看很多很多的书;我们的妈妈的声音很响亮,每个人都喜欢妈妈的声音;我们的妈妈可苗条啦,而且她会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饭;我们的妈妈只戴好看的帽子;我们的妈妈不怕老鼠,她很勇敢;我们的妈妈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无谓逞强),她可聪明了;每个人都喜欢听妈妈说话……”这本书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每一个孩子内心对母亲至深的敬仰和崇拜,更为女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位真正意义上优雅的淑女是这样的:温雅、智慧、性格独立、修饰得体……相应地,在讲到“绅士风度”时,德国作者施罗德的作品《最棒海盗》用一个充满童真与幻想的故事告诉学生“唯大英雄能本色”。
法兰克福书展最佳儿童图画书大奖得主陈江洪的作品《虎王子》用质朴的国画,来自古老中国的动人情节,向孩子们介绍一个美丽的、睿智的、情感深厚的“复仇”故事。虎王的孩子们被猎人杀死,悲痛的虎王开始报复人类,人们凄惨的哭声在回荡……在老婆婆的指引下,国王将小王子送到森林里,让他到虎王的身边去,只有这样才能拯救老百姓。虎王看到在树下睡着的小王子,就要一口吞下他,然而,母爱战胜了复仇之心,虎王怜爱地叼起小王子,就像叼起自己的宝宝一样……当被爱子之心煎熬的国王派军队放火烧山围困虎王时,小王子挺身而出,站到两个母亲的中间……人文课要告诉学生的“真正的解恨,是消解仇恨”“最好的复仇是宽恕”在这样的绘本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青蛙弗洛格”“小兔汤姆”“我的感觉”等等系列绘本,通过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提醒学生:以开明的态度看待问题;生活要有创意;多为别人着想;坚韧与努力;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等等。对儿童来说,绘本能给他们带来直观的快乐,对具备了探究与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更可以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文精神。一本好的绘本未必能给提出的问题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感情的出口和入口,日常生活中累积的情绪也可以通过阅读的管道得以抒发。
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的序言中说:“现代社会以培养读写能力为基础,一个社会如果拥有大量的文盲,想进步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社会上‘图盲’充斥,那要达到审美的境界,就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越。”[1]读图时代换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筛选高质量的图,并且学会如何从结构、色彩、气氛、韵律等方面去读图,反而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当学生们在与童年的绘本依依惜别或者擦肩而过许多年后,人文课可以再次把老朋友带到他们面前,以直抵心灵的方式,让他们感知生命,传达那些文字无法生动言说的幸福、安然、挫折、伤感。让绘本配合人文教学,丰富学生的心灵,更多地关注千百年来形成的普世价值,崇尚智慧、勇气、开明、诚信、平和、从容、优雅、理解、宽容及超越的爱。
注释:
写给妈妈的一段话范文3
[关键词]《返老还童》;本杰明;爱;生命
大卫・芬奇导演的《返老还童》,故事貌似荒诞,讲的是男主角本杰明出生时是一个老头,随着时间无情流逝,他经历着时代和个人的变故,也愈发年轻,最后变成婴儿离世。
影片的叙事手法并不新奇,以弥留之际的女主角听女儿阅读日记开始回忆的方式,缓缓拉开故事帷幕。而且为了增强观众的信赖和投入心理,影片间或中断遥远的人事,返回到观者和说者生活的当下,现代的医疗环境、飓风……自然而熟悉,让人无法调动怀疑的念头,并且愿意去相信这个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这感动持续到影片最后一秒。将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成长、变故、衰老甚至辞世都以一种别样且细腻温婉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无论是正处在年华老去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心中都能产生某种思考。
这感动和思考,不仅限关于爱情,还关于大爱,关于生命。
一、爱情:相逢、相爱、相守、流年
相爱的人总会相逢.老态龙钟的童年本杰明和天真烂漫的6岁黛西相遇,外在的相貌差异,在成年人眼中不可思议,可孩子清明澄澈的心灵相互吸引,爱的种子悄然埋下。
本杰明到17岁(外貌则是五十多)开始闯荡世界,告别时,爱情已在少年人的心底悄悄萌芽。当二十几岁的时候再相逢,他是40多岁的外貌,她则是花蕾一样美妙,种种机缘还在牵扯他们相爱的脚步。
电影里有大量的画外音,其实就是本杰明对命运的思考。“有些时候我们就活在即将发生冲撞的轨道上,浑然不知,无论它是意外发生的还是蓄谋已久的,我们都对此无能为力。”数个偶然造成了黛西的车祸,其实也是对命运无常、充满偶然性的实证。但正是这些偶然,让一直交错行进的生命终于有了交会的一刻.冥冥中也是对相爱之人的成全,亦或偶然中的必然。
车祸后,黛西因伤病告别舞台,年少轻狂的喧嚣静止,埋藏在内心的爱终于有机会热烈喷发,还有了女儿。可是本杰明却不得不思考,他不能像其他父亲那样陪伴女儿长大,有一天他会成为哥哥、弟弟……不能给妻儿正常的家、长久的爱。为了更长远的幸福,本杰明为母女俩准备他所有的经济储备后,开始浪迹天涯。掩门出发那一刻,屋里是孤单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有些人无法理解他的离开,认为也许他可以留下,其实本杰明是背负着无奈的痛苦和难舍离去的。
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已经蒙上了岁月的尘埃,貌似少年的老年本杰明已经接近痴呆不认识黛西了。黛西或许一直在等待这一天,眼睛里看不到失望,因为那是他们的约定。而总有一些记忆无法抹去,儿童面貌的本杰明爬上屋顶、手指远方,还记得妈妈的墓地,不是想不起黛西,只因为她在他的记忆最深处。
黛西天天守护在本杰明身边,陪同他慢慢忘记从前,忘记说话.忘记走路,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记录被倒着播放。最后的日子,就像是故事的开始,一老一少,只是老了的是她,年幼的是他。在生命的一首一尾,没有了爱情的热烈,更像是两代人的相处。她苍老的身影,手牵幼小的他.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偶尔她弯腰,给小小的他一个慈爱的吻。
永别的时刻还是来临,黛西坐在椅子上,抱着婴儿的本杰明,“他似乎知道我是谁”。镜头特写了婴儿本杰明深深凝望黛西的眼神。最终天使般纯洁的他躺在她深情的目光和温暖的怀抱里,最后看了她一眼,缓缓闭上了眼睛。此时.命运完成了一个轮回。最初垂垂老者的他和年幼的她。最终祖母般的慈爱和孩子般全身心的依恋,无论外在的年龄有多大的差距,爱,始终在两颗心最深处。即使身体已经离去.心会永远留在爱人这里。
在生活中,老年人对过往记忆的遗忘和身体上的衰老,符合自然规律;对一般人而言,即使难过但似乎可以接受;可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强烈的画面反差,使观众变得无限伤感、难以平静。影片用怀旧色和彩色不断交替,节奏缓慢,暗示时光无情、无息地流逝,加剧了这种感伤。但难得的是,影片并没有为追求悲剧气氛刻意安排本杰明孤独死去的情节。而是给了这样一个忧伤但温‘暖的结局。似乎在劝解人们,好好活着、珍惜相爱的人。在时光的流年里,到最后你会发现,没有永恒的财富、权势。没有常驻的青春,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最重要也最可珍惜。
二、大爱:温暖、爱、希望、鼓励
电影的主线围绕本杰明和黛西二人的爱情展开。其中又穿插着几个人一生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不同人曲折的生命轨道。外表粗俗的船长有着发自内心的艺术家梦想:阔别数十年的情人游过英吉利海峡,执著实现当年梦想;善良的母亲博爱的情怀。还有寓意深远的道具,比如钟表匠制作的倒转钟,大概在渲染故事的荒诞性和人们挽留时光的现实性.还有数次出现的蜂鸟,这种奇特的小鸟以自身的奇迹见证了生命和爱的奇迹……
本杰明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离不开他生命中这些重要的人,是他们的养了他、丰富了他、鼓励了他。随着时光流逝.这些人又用离去成熟了他面对生活的心。影片之所以打动人心,也离不开这些不会说话的道具,它们出现在影片短暂的细节处,深化了影片的寓意和感人力量。
黑人母亲奎尼是母性的代表。正因为她博大温柔的母爱,才使本杰明有了健康的心性,才会有后来的故事。还有静穆的养老院里那些各有所长的老人。年少的本杰明虽不能动,但他却用孩子的好奇心打量着周围,聆听老房子的呼吸。好奇伴他度过了孤单又宁静的童年。生活在他身边的每个老人都是一部传奇剧,这些阅尽沧桑的慈祥老者传授给本杰明丰富的人生体验。有老人教他弹琴:演奏钢琴不是为了演奏得多好,而是能否可以演奏出内心的世界。于是本杰明在年幼和苍老时都弹着简单的旋律,弹出了内心的孤独与困惑。
与本杰明有过短暂美好爱情的会长夫人,她不仅给予本杰明一段美丽的回忆.数十年后风韵不再的老妇还实现了当年的梦想。“艺术家”船长,教会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面对风浪、面对生活。还有那个遗弃他、内心又深爱他的父亲。
在本杰明的一生中。爱他的人相继出现,来自人性伟大和善良的一面――亲情、爱情、友情,给他的生命带来光明与温暖,但是他们又相继离去,生死别离,锻炼出一个愈加成熟淡定的本杰明。
当永失我爱的悲伤来袭,人们常会沉浸于追忆而无法自拔。钟表师就因丧子之痛制造倒行的时钟。幻想时光倒流,可是倒转时钟终究被取代,变成了现代的电子钟,丢弃在仓库的角落里。最后被飓风带来的大水冲走。或许这是电影所传达的主旨之一――时光无法阻挡。人类战胜不了时光,惟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人生里,从容迎接每一刻的来临,简单地活着,充满爱和希望地活着。
本杰明曾写给女儿这样一段话――“一件事情,无论 是太早,或者对于我们来说太晚,都不会阻拦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应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些事,却也可以把它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我希望你有时可以驻足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过其他与你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这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以文字的方式教育、鼓励女儿,自由而勇敢地探求世界的奇异和生活的精彩。其实,这未必不是对自己的鼓励,对银幕前每个人的鼓励。同时这些哲理蕴意的台词,也加强了影片的人文色彩。
故事最后,风雨大作的病房窗外,伴随着黛西的离世,一只蜂鸟也扇动着翅膀有力地飞向远方。传奇落幕,但是对爱和生命的执著,仍将在世间延续。那个小小的身影,在银幕内外的一片悲伤中,带来一些类似于希望和纪念的遐想。
三、生命:偶然、缺憾、奇迹、告别
生命本偶然,也并不都完美。偶然的生命――本杰明,出生就是不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孩子.年轻的父亲因为丧妻的悲痛和对奇异初生儿的恐惧抛弃了他。
偶然也幸运的是,收养本杰明的奎尼夫人.是一位近乎伟大的黑人女性。她丝毫不嫌弃看起来像个怪物的弃婴.充满怜爱的目光中散发出女性的温柔。她说:“这个孩子本身就是个奇迹。”她将每个生命都看做是上帝的儿女,生命生而平等。自本杰明站起来的那一刻她就认为本的生命就是个奇迹.并鼓励这奇迹变成现实。
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超越了人类的掌控。“谁也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假如有一段正常的健康路程,应该好好感谢生活的厚爱。假如。被命运忽略,以一种带有缺憾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不独指本杰明这样的形式,也指残疾、疾病等等一切的不圆满,那么,就勇敢接受这份特别的命运。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值得深爱,值得珍惜。谁也不知道,谁最终所见的风景是最美的。崎岖艰难的道路上,或者就是绝美的独特风景。
“有些人就在河边长大,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游泳,有些人懂得纽扣,有些人知道莎士比亚,而有些人是母亲,有些人……能够跳舞。”每个生命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每个存在都可以是奇迹。用心去生活,用爱去爱身边的人,只要有梦想。就像本杰明曾经的情人,68岁游泳穿越海峡的会长夫人所说的:“没有什么不可能!”正是有了诸多奇迹,世界才多彩,生命也才愈加丰富。
再曲折的人生也有尽头,再绚烂的故事也有结局,再传奇的角色也要面对衰老和死亡。所以黛西会因看见游泳池里青春逼人的女孩而流泪感伤,特别是面对冰冷的死亡,少有人会认真想过,或者回避讨论这样的终极话题。船长临终的告白,冷峻而清醒,告慰了无数徘徊的心灵,“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你的命运。但是等最后一刻到来之时,你只能轻轻放手”没人能够例外。本杰明在为父亲送别时,也是用这句话让临终的灵魂平静地离去。无论有多少牵挂和难舍,无论对命运有多少爱恨,大限来临时,只能轻轻告别。影片结束时,那个如天使般甜美可爱的婴儿本杰明,在白发苍苍的爱人怀抱里静静闭上了眼睛。那一刻,相信有太多观众流下了眼泪。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