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1

当看完课文《三个儿子》这篇外国作品时,被文章中老爷爷风趣、幽默的话所深深感悟―――“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从文章中体会到,无论古今中外,孝道永远是永恒的话题。所以,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提出质疑:文章内容里明明是讲了三个儿子,可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让学生带着质疑继续走进文本,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铺垫。

教学设计及说明】

(一)设计思路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另外,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学生直面语言教材、自读自悟自主构建的过程。读,永远是阅读的教学主旋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文本带给他们的感染和熏陶,并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二)学习目标

教学中,课上面对的是年龄尚小的二年级学生,他们抽象思维、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强,但形象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朗读、表达,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排。根据图和课文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既(jì)、嗓(sǎng)、拎(līn)、桶(tǒng)、晃(huàng)、甸(diān);会写9个生字:拎、桶、停、聪、甸、胳、膊、晃、荡。

2.分角色朗读课文,准确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鼓励孩子个性化朗读。

3.欣赏课文,理解老爷爷说的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畅言交互式智能教学系统授课文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重视积累

1.复习生字词,巩固读音。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儿子》一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还记得吗?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老师来报听写。

(2)写好了吗?大家对照大屏幕看看写得是否正确(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刚刚听写中的词语),写得正确的,举起你的小手告诉我,写错的也不要灰心,看看自己错在哪,并在旁边及时纠正。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小学低年段的教学任务中“识字”是一个重要环节,听写生字更是检验、提高并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最佳方法,也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识字、写字,那么他们就可以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

(二)创设情境,自主交流

1.从刚才的复习中,不难看出,你们已经把上节课的拦路虎变成了乖乖虎,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也就轻松多了。在这里,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给你们朗诵一首小儿歌好吗?听听儿歌里的小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师朗诵儿歌――《写给妈妈的摇篮曲》,激发阅读兴趣。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精心准备了一首紧扣文本主题的小儿歌《写给妈妈的摇篮曲》。创设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也为接下来引出文本做了必要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评价儿子的话,用“_____”画出来。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通过白板聚焦,出示三个妈妈的不同评价语。目的是让学生对句子的呈现能做到记忆犹新,提高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从三个妈妈的话语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创设情境,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我反复地点拨指导学生朗读三个妈妈说的话,运用以读代讲的策略,让他们读出味,读出情感来。课上通过课件的辅助,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无疑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抓住重点,深度对话

1.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她们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

2.从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水很重呀?(相机理解“沉甸甸”)

3.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告诉大家,妈妈们拎的这桶水沉甸甸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上黑板操作,用电子笔帮大家在电子书上找出相关内容的句子。这样做可以让他们经常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4.创设情境,体会妈妈提水的辛苦。

(设计意图:在理解和处理妈妈手中的水桶沉甸甸,妈妈们拎不动这个环节中,用不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和提问,只需要学生细细地品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就会对文本内容得以升华。)

5.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1)出示课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说话训练:以“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句式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画面,让他们用“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式介绍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进行说话练习,引导他们把这样的句式带到生活中去说一说,并继续拓展到试着使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这样的句式练习表达。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依托,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资源,所以,课上要积极拓展新领域,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在这个教学设计环节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导,学生在练习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体会其中所承载的知识、承载的思维,这也正是我们语言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有效的体现。)

6.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课件播放三个儿子的行为。

(2)朗读句子。

(3)讨论: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在课上,因坚持以“读”为主线,用朗读放飞情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文本内涵,所以,孩子们深刻懂得了老爷爷的话――只有那个帮妈妈拎水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课上也顺利地达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五)回归总体,升华感情

1.讲解“孝”字的演变过程,并从中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2.诵读《三字经》里部分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成功地将课外资源用于课内语文教学,通过对“孝”字的历史和文字的演变,对《三字经》中孝的精神的阐述,将语文学习延至课外,在体会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对课外知识有了一些积累。)

3.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完成说话练习。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妙设计 效益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第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的启动,既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21世纪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应答。处于这样的时代坐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作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而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体。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然要作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一、什么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的方向应该把握“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在“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平台上构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它是相对于“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而提出来的。

(一)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老师们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否则学习课标是一回事,教学设计还是老路子。那么,走进新课程就是一句空话。

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清生字”,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课标对低年级识字的基本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有一位老师上二年级语文23课《三个儿子》,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如,老师在生字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识字。老师先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然后,去掉音节,全班学生齐读,最后,把重头戏放在怎样识记生字上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指出了可以用“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馏”“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这是学生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用自己识记的经验归纳出来的好办法。此时,教师又把一些生字的偏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结合起来,如教学“拎”字,老师带了一桶水,让学生动手拎一拎,从而理解了“拎”的意思就是“提”,所以“拎”字是提手旁,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然后,老师又把生字“拎”和“沉甸甸”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让学生谈“拎”水的感受“重”,进而引出课文中代表“重”的意思的词“沉甸甸”,引导学生发现“沉甸甸”的构词特点以及“ABB”式的词的读音,最后,再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拎”字和“沉甸甸”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较地落实了“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之中”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要知识与情感态度并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

如:一个老师在教《荷花》这篇课文。

一生质疑:老师,“画家”指的是谁呢?

师:同学们,你们再仔细把描写荷花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画家究竟是谁呢?

学生读文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l:是叶圣陶!是他仔细观察这么美的荷花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

生2:我认为画家是荷花自己,因为荷花开得非常美丽,让小作者看得入了迷,所以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老师看出你们是用心在读课文了。

生3:“我”也觉得文中的“画家”是“大自然”,因为荷花有生命,如果没有犬自然,世界就没有生命了。还有句话叫,没有天哪有云,没有山哪有树,没有大自然哪里会有人,人和大自然永远不能分。

生4:我认为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作者的“想”和作者笔下的这篇“文章”。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5:因为人类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么美的文章让人读来感觉眼前一池的荷花真的就是一幅活的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读者,老师为你们各自独特的想法,精彩的发言而喝彩!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他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投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次公开课,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让学生读中感悟,集诵画唱于一炉,锻铸学生的灵性、悟性。尤其是最后设置了“小诗人”环节,让学生填写诗句更是精彩,兹摘录如下:

出示:( )( )如( )( )如( )

( )似( )( )( )似( )

(仿照“露似真珠月似弓”写诗句)

留几分钟让学生构思:孩子们有的沉思不语,有的满脸兴奋,有的低声吟唱,有的摇头晃脑……尔后,全班自由交流。

学生1:风似剪刀柳似绦。

很快的,两三名同学背起了《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班同学恍然大悟,一阵喝彩。

学生2:大漠如雪月如钩。

很显然是移用《马诗》的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我们为之会心一笑。

学生3:雨似落花花似雨

教师忍不住赞叹道,很有诗味!很有诗味!

学生4:花似红雨虹似桥

学生5:皱纹如浪鼻如螺

全班笑成一团

学生6:月似玉盘景似画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3

 

整体思路

 

1. 学生方面的学情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是北京市的高中示范校,学生入学平均水平比较好。但是由于中考成绩不完全能判断出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在新高一入学时会组织水平检测,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了解其学习态度和习惯。各个班级还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准确分析学生情况将对教师教学有重要影响。

 

2. 教学方面的考虑

 

学生因为学情有差异,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方式、测试题等方面都会相应调整。教材方面,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课本的内容和语言总体比较简单,文本缺少一定吸引力。因此我校还开展了一系列原文阅读教学实践,以补充和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教学目标,按照学生阶段性发展的重点,高一侧重听说能力;高二侧重阅读思辨能力;高三是语言知识的系统再加工和深化。根据这个大方向教师能够自主创新地设计实施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能用英语对学习生活进行口笔头交流,我们经常组织实施课堂内外的活动。课堂管理上面对普通水平的学生,教师的精力分配往往倾向于抓住课堂落实基本知识能力,而对积极的学生则更多的是提供有难度的材料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检测方面,出单词测试和基本单元检测题时,重点考虑中等偏弱水平学生的能力能否达到,以保证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基本语言知识;出水平性测试题时,适当从阅读篇幅、词汇难度以及问题设计等方面增加难度,考查优秀学生的语言能力。

 

以笔者实际情况为例具体说明

 

1. 学生方面的学情分析及教学调整

 

(1)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和能力

 

笔者去年接手高二年级一文一理两个教学重点班。首先,在准备学生的时候,笔者反复思考这两个问题:“优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能为他们做什么?”考虑到学生需要更多机会练习综合语言能力,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学组织者”和“监督者”。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在开学前两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产出性活动,如,图书推介、英文主题演讲等等。结果发现学生英语水平较好,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出色。随后的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偏爱有趣、新颖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及简洁有效的小组活动。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高期待,希望是真实、有趣、能开阔眼界的资料。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较好,表现在听讲和参与积极认真、及时记笔记、经常讨论问题。通过学生每周末的复习整理和反思看,他们对老师能把枯燥的课文转变成有意思的学习活动(如:表演、辩论、演讲、话题迁移、小组展示等等)比较满意,但是对于频度较大的写作任务比较抵触。文科班的孩子更希望老师多些重点语言知识的讲解。

 

(2)依据学情调整教学

 

依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反馈,笔者将教学的重点和形式做了调整:在丰富学习活动的同时重点落实基础知识和能力。由于课时有限,还要保证学生每节课10分钟的SSR(持续默读)时间,课堂上笔者充分使用同伴学习的方式,如小组内分工朗读文段,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发问和抢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每节课还有五分钟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conversation time,练习口语和交际能力;课下,笔者布置“一词多义”的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文解释给定词汇至少两个以上的意义,并以此带动基础词汇的扩展;对于可以迁移拓展的话题,笔者要求学生在背默相关段落的基础上仿写另一个话题,保证语言的输入有输出的机会。

 

至于学生提出写作负担重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说服教育,坚持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能以写作作为结束。为了减缓写作过程的畏难情绪,笔者现阶段的写作任务都是基于学生的课堂活动,如:词汇故事、话题讨论、小组交流等。课文复习时也采用使用规定词语缩写课文的方式。

 

(3)进行学生学情分析的关注点和方法

 

笔者进行学生的学情分析时,一般会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经历、态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其阶段性学习效果。通过摸底检测、学情调查、作业交流、课堂观察、面谈、英语学习活动等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学内容方面的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

 

以课本和我校选用的原文材料为教学内容示例,介绍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人教版第四模块前三个单元人物主题的阅读内容整合

 

人教版第四模块前三个单元主题都是关于伟大的人物。笔者在分析了这三个单元的主课文后发现,课文虽然写作结构不一样,内容都涵盖了这些人物所遇到的挑战、成就以及相应的人物品质。这个话题特别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有利于他们树立榜样,强化积极的人生观。鉴于学生本身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又因课时有限,笔者大胆设想能否将三个单元的课文放在一起比对学习,让学生以填写表格信息的方式从四篇课文中抽取共同内容,这样可以用最短的学习时间掌握课文的大意。另外,为了调动学生思考,每篇课文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三个都是关于文章主旨和标题看法的,第四个则偏重于联系学生自身情况。具体设计见表1。

 

第一个课时(40分钟)学生需要完成四篇课文阅读并填表。这里稍有难度的是最后三个项目,需要用到学生自己的认知和词汇来总结每个人物的人品特征,以及课文提供的依据。最终还要联系自己,用关键词记录对自己的启发。

 

第二课时学生拿着这张表格,按小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学习、讨论和交流。首先,大家一起按照表格内容对四篇课文进行了汇报;然后小组抽签决定负责的课文,按教师提供的角色分工和问题进行了五分钟讨论,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展示和叙述。

 

Page 2 A student of wildlife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2. Do you like the writer’s way of introducing the person? Why or why not?

 

3. 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good? Why or why not?

 

4. Do you think you will go if you are asked to study animals in the wild? Why or why not? Page 6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2. Do you like the writer’s way of introducing the person? Why or why not?

 

3. 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good? Why or why not?

 

4. Do you think you will be inspired after doing a research on someone, and then decide to carry on his/her work like the writer? Page 10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2. Do you like the writer’s way of introducing the person? Why or why not?

 

3. 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good? Why or why not?

 

4.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life like Yuan Longping’s? Why or why not? Page 18 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2. Do you like the writer’s way of introducing the person? Why or why not?

 

3. 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good? Why or why not?

 

4. Do you think Chaplin’s poor childhood helped him in his work? Why or why not?

 

因此,我们花了两个课时的课堂时间比较高效地完成了三个单元的课文学习。课文的词汇和语法另外进行了专项教学。学生的问卷反馈表明,绝大所数学生很欢迎这种对比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对小组讨论和有机会发表看法很满意。

 

因为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整体水平比较优秀的群体,对他们而言课文里几乎没有生词,口语表达也比较自信,因此这种高度浓缩的学时和内容,同时兼顾思辨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实施起来比较顺手。

 

案例2:原文阅读《相约星期二》“以读促思”教学设计

 

本学期高二年级利用课堂时间阅读了原文读物Tuesdays with Morrie,故事讲的是作者Mitch的大学教授Morrie得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逐渐卧床到失去呼吸的能力而去世。Mitch每周二都去探望他,并就人生的意义和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Morrie 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教会他的爱徒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生命的意义。这个娓娓道来的真实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对于青少年学生更有触动人心的教育意义。

 

由于课时原因,我们节选了小说的部分内容。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The fifth tuesday we talked about family”,关注“家庭”这个主题。故事里Morrie拥有爱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他也用自己的睿智和理解维护了家庭的温馨。Morrie回答了是否应该养育孩子以及如何面对家人各自独立的世界这样困扰Mitch的问题。

 

这个阅读材料本身非常适合高中生水平,大量的对话,词汇难度不大,语言简洁有力,思想丰富深刻。但是如何调动学生更多投入故事的学习和思考?笔者尝试推动学生自己发问和自己寻找答案,在小组和班级内进行交流互享。因此,笔者利用这个材料进行了“以读促思”的尝试,重点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

 

笔者分阶段进行了提问训练。第一课时就学生课前预习的故事背景和整个故事梗概两个部分重点进行了提问训练。故事背景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发问,并给出相应解释;故事梗概部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贡献三个问题。笔者从两个层次的提问训练中发现学生可以提出符合故事主旨、能联系自身、有一定思维水平的问题。

 

就这节以Family为主题的课堂,笔者认为教学重点是就本节选内容提问,并通过细致阅读和同伴学习回答自己的问题。预测难点有两个:1)如何组织好问题;2)如何表达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收获。相应地,笔者使用的解决方法是:1)展示上节课学生形成的问题,并重点说明提问的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展示并共同寻求答案;3)通过朗读文章里的优美词句,给学生联系自己生活提供语言支持。本节课结束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水平的问题如下:

 

本节课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及学生回答(个别有教师引导):

 

1. What’s Morrie’s influence towards the writer on having children?

 

“If you want the experience of having complete responsibility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and to learn how to love and bond in the deepest way, then you should have children.”

 

2. What’s the real meaning of “family”in Morrie’s opinion?

 

“Spiritual security.”

 

3. What’s a “parent” thing?

 

“Should responsibilities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4. Why does Morrie think family is important?

 

“Because having someone whom you know to have an eye on you, watch you the whole time is so important for Morrie, who has ALS now.”

 

5. After Morrie talked about children, why “ teardrop fall down”?

 

“Because Morrie does not have another chance to raise children.”

 

“Because Morrie cannot be with his beloved children any longer.”

 

6. What’s Morrie’s feeling towards respecting his family?

 

“Morrie thinks it’s important to respect his family’s life. His wife still goes to work, who is a professor in MIT; his children are with their own life. As he said, do not stop your lives, otherwise, this disease will have ruined three of us instead of one.”

 

7. Mitch doesn’t want to talk about his family much. Why is that?

 

“Compared with Morrie, who seeked love a lot since young, an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specially when he is dying, Mitch, now 37, may no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Teacher : “and there’s a pain in Mitch’s family. His brother got cancer but refused care from family. This is a burden to Mitch.”

 

8. In Morrie’s early life, he experienced life without love. What did he feel?

 

“loneliness.”

 

综上,笔者在分析教材和内容主要考虑了以下原则:1)话题是否适合学生;2)语言和内容是否应知应会,或在有限课时内优先应会; 3)教材内容能否整合重组以符合学生的情况; 4)如何发掘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与教材的联系;5)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它们。

 

结语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高效备课,开展有效教学

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环节,需要教师从备教材和备学生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进而开展有效的教学。首先是备教材,教师要仔细研读,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其次是备学生,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改变教学策略的同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对《难忘的一天》进行备课时,就要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文章中难懂的字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而对于整体文章的把握较为简单,这时就要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哪一天是最难忘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还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而教学模式是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W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不断拓展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在讲解《三个儿子》时,老师采取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找学生扮演三组不同的妈妈和儿子,还有一位同学扮演老爷爷,使学生按照课文内容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对话。

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改变了单一的教学策略,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音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触摸春天》课文时,老师可以将极具春、夏、秋、冬特点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春天的特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PPT课件为学生展示万物复苏的美景,如绵绵的春雨、盛开的花朵、顽强的小草等,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游戏情境等,使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结合情境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讲述生活中体现母爱的点点滴滴,如下雨天,母亲倾斜的雨伞,饭桌上,可口的饭菜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母亲的爱来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评价体系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在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完善课堂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解,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评价,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堂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进行自我评价。其次是评价内容要全面化,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在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下,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老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韵味。而朗读是最能体现语言文字之美的!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内蕴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作者从读得文本的原滋味、新滋味、美滋味、深滋味四方面出发,就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作一探讨,使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语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因为教师的修养学识经历等原因,呈现出朗读教学五彩缤纷的状态,因而其效果也各有千秋,层次不齐。文章尝试从作品的关键处入手,通过朗读,赏析作品的原滋味;从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入手,通过朗读,发现平淡文字背后的新滋味;从作品的动情处入手,通过朗读,发现作品的美滋味;从作品的文眼处入手,通过朗读,挖掘其深层的情感。

关键词:朗读教学;入手处;语言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13-04

阅读的关键在“读”。课堂上的朗读,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对提高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好处。因其所营造的“书声琅琅”的学习氛围,深受教师的青睐。然而,当我们认真观察,却发现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有效性。

造成这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运用朗读形式时过于随意。不清楚运用的方法和时机,只是沉醉于表面的热闹而随处乱用。实际上,如果我们注意方法和运用的时机,抓准切入点,就能借助朗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通过朗读,品得文本的种种滋味。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所以,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文本的切入点,通过朗读,与学生一起先入得书,通过朗读,与学生一起出得书,在入得书与出得书的过程中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语言的精彩处。

一、于关键处,读得原滋味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的。”那么如何将学生生命的原初经验和文本的意义及情感经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王尚文先生这样指点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 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成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对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关键字词句,引领学生朗读,不失为读出文本原滋味的好方法。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这篇小说篇幅过长,自然是不适合全篇齐读。但是我们在课堂上抓住关键句子,师引生读,效应就不同了。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学生能懂作者言说这话的含义,却无法深入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怀。于是教师先读此句,要求学生把文中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找出来,并将其串联起来品味理解。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引读:

师:“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但阿长却做到了。所以——

生(齐):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但阿长却达成了。”所以——

生(齐):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可阿长却办成了,所以——

生(齐):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更更要紧的是:“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这样一个阿长却做到了——

生情不自禁地齐读: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就势引领生齐读文章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读后,师再请学生找出体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的句子,齐读这些句子。此刻再请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学生的解读就比之前深了许多。

教学中,齐读的指向性应非常明晰,就是要学生围绕在“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话上,通过齐读和把相关句子串联起来思考和体会,帮助学生理解阿长在“我”心中的地位及阿长的伟大。

一般来说,适合反复朗读的关键句大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承载着文本大量信息;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三是适合学生朗读。找准这样的句子,为切入口,引领着学生朗读,就能促进学生走进文本,读到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丰富的人生况味,品得语文的原滋味。

二、于平淡处,读得新滋味

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并非每个层面都能够自动进入读者的视野,学生站在他们简单的人生的原初经验的起点,其接受视野相对狭窄,与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场之间建立同构的交叉面就不够大。但只要引导他们发现了他们视野以外新的东西,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强。

那么怎样读出新滋味呢?新批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有这样的阅读理念:“在字里行间阅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字与字之间的空白是一种言外之意的潜藏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这种空白,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声,这也不失为一种美妙的构想啊。于是,撇开那些华丽的词藻,我们将会发现于平淡的语言处朗读,更能催化神奇,让学生读到新滋味。

以的《我的母亲》为例。 学生谈到母亲对“我”的教之严,都会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这句话平淡朴实,毫无修饰,学生往往就停留在母亲对我的严厉上,却无法体会到文字深处的意蕴,母亲的形象也就停留在单薄而又苍白的境地。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停下来,反复阅读品味这句话。而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母亲到底坐了多久?母亲是怎样的坐?由“从”字又能让他们想到什么?当思考展开后,齐读就可以在此时上场了。反复朗读之后:

师: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这个儿子,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期盼,她爱,她也想像别的母亲一样宠着溺着他。然而她不敢,因为,她除了是个母亲外,她更要承担起父亲的职责。所以她不敢温情,她不敢宠溺,那浓浓的母性只有在儿子沉睡的时候才能得以释放。而当儿子醒来,她就要收敛起母性的柔情。一天是这样,一个月是这样,一年是这样,十年,二十年……(生情不自禁接口:都这样)读!

生:(齐读)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师:刚才读的这段文字,虽然平淡朴素,但是当我们进去细细品读,我们却是可以读出文字背后许多深意来。你觉得这些文字背后还潜藏着什么情感?

生1:我读到了母亲对儿子又心疼又希望他成才的矛盾情感。

生2:我想起了“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母亲的爱往往是藏在心底,她害怕儿子看出会不好好努力,她只能在儿子面前变现得极为严格,充当父亲的角色,温柔的母爱就只能隐藏其中了。

生3:我觉得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其实早已读懂了这样严厉的母亲背后的浓浓的深情。所以他也在心疼他的母亲。

……

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适时串讲深化学生的理解,而后再将这句话齐读一遍。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同样,在这个小环节中,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先通过“入乎其中”的内省式解读,推动学生进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然后“出乎其外”,跳出文本,站在一个高度重新品读语句,就将学生的感情彻底调动起来,从而发现视野以外的新东西,品得语文的新滋味。

三、于动情处,读得美滋味

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要是我们罔顾学生的阅读体验随意应用齐读,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游离在文本之外。所以朗读要做到与学生思维同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为抓手,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将学生的感情推向,将学生的理性认识推向深层。只要能做到这点,必然能在学生的心湖掀起轩然大波,言有尽而情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推荐学生学习周作人先生在1919年所翻译的日本作家江马修先生《小小的一个人》时,由于时空的差距,学生很难进到文本,不能理解五岁鹤儿的可贵,无法体味鹤儿对“我”的意义。教师就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全文情感最浓郁的第51段:“被弃的母亲带着这小孩,坐了长路火车,到海风猛烈的岛国尽头去,那孤寂的影子,仿佛在我眼前浮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哀愁。而且从这样小的时候,不得不尝漂流苦味的这孩子的命运也很是可怜。”对于这样在平静叙述中凝聚着浓浓情意的文字,教师就可以借助朗读来让学生进到文字情境中。

师:大家自由朗读,并圈划出能体现鹤儿命运的语句,再对照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生边读边圈画。将目光聚焦在 “被弃”、“长路”、“尽头”、“孤寂”、“说不出”、“不得不”等字词上。

教师在学生对字词解读的基础上继续演绎:这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也许,被遗弃的母亲在漂泊的旅程中依旧舍不下她心爱的琴,但在岛国尽头独立谋生的日子将让鹤儿再也听不到母亲那悠扬的琴声;也许,这位母亲带着对生活最后的一点点热望,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这岛国尽头,但那海风猛烈的马关却给了母女俩重重的一击;也许……来,带着这种解读和想象,我们再次齐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师:结合上下文,我们继续去读鹤儿,你猜想在这样不幸命运中,鹤儿会是用怎样的神情来面对生活的磨难呢?

生开始恍然。此时教师就势引领学生朗读第51段文字。在朗朗书声中,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了鹤儿的不幸命运中,体察到“我”对这个小姑娘的悲悯,领会了鹤儿在不幸命运中依旧纯真的天性的可贵。此时的齐读就变成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一种情感抒发,于是读书声跨越了时间超越了文本,将学生和作者对美好情感的感触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交融在一起,语言的美滋味自然就在学生的五脏六腑中游走起来了.

四、于文眼处,读得深滋味

恩斯特·卡西尔说:“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当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生命发生联系时,我们就应该致力于将学生的灵魂带到纵深处,感受作品的深度和厚度。这个触发点聚焦在文眼上。这时,教师可以借用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修辞法来铺排造势,用诗意形式朗读文眼,让种种深滋味在这诗意的诵读声中一一绽放。

比如像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在“引读课题、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细读词句、把握形象”之后,通过齐读文眼来体悟主旨:

师: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

生:(齐读)乡——愁。

师: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

生:(齐读)乡——愁。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我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

生:(齐读)乡——愁。

师: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全诗)

师: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属于他内心的那份对故土的情感,而我们读着这首《乡愁》,也勾起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浓浓的乡愁。说说你的乡愁是什么?

生1:我的乡愁是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没有烦恼只有欢笑的岁月。

生2:我的乡愁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到外地读书去了,我们再也没办法和以前一样玩了。

生3:我的乡愁是我以前当科学家的梦想,但是现在我长大了,我发现这个梦想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

……

再读《乡愁》。

从章法上看,排比和复现交错,情感逐层递升,那一声声“乡——愁”反复地点染了文题,既催人泪水滂沱,又使人精神抖擞!如此齐读,由家而国、由作者而读者,学生的情感在琅琅书声中迁移深化。

语文课是学生的课堂,是预设和不断生成的课堂。在合适的时机巧妙运用朗读,就能让文本、教师、学生都处于一种生长的状态,使新的认识和领悟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场效应,从而引导学生读得文本的原滋味、新滋味、美滋味、深滋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