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真得很快就过去,现在的我也即将迈出学校的大门,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展放在校所学的才能,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技术,科目很多,也为在出去社会工作奠定了根的基础,更加深了在社会的应辩能力,所以很感谢学校带给我的知识和才能。现将二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和成绩。
在这二学期中,我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和一些辅助课程,如专业课:物流概论、第三方物流、会计电算化、会计原理等;及辅助课:公共关系、经济法、英语等。所学到的知识,虽说都是理论知识,听起课会觉得很枯燥,相对跟上机操作的课程比,但老师说得很详细,栩栩如生,相当得有趣,学得不错,不论专业课程还是辅助课程,总得来说成绩是可以的,也获得第一的奖学金,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二、在校期间的实践
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去工厂或酒店进行实践工作,如做服务员,普通员工。到开学时就回校。学校也曾组织过到工厂实习,因先前有过实习经验,在工厂实习也很快适应。在实践中,我学到在校所学不到的事物,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及应辩能力,让自己升华,长大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知道学校和社会是不一样的,在学校中,被老师、同学的爱包围着,不受伤害,在社会中,没有人会怜惜你,他们只会为自己的利益生活,而不顾你。你也只能为自己打拼,努力做出成绩让别人看,你是不错的人才,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别人可以做得事,你也可以做得到,也比别人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努力的,就什么都不属于你最后也让人更看不起你。实践的好处是让自己认清了社会,知道社会原本的样子,了解社会的现实,比较社会的发展与在学校、家里的不一样,回到学校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做出规划图,规划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好的打算。
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就业形势 职业修养 职业技能 技工类毕业生
我国技工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似乎不存在问题,就业率高,供不应求,但在技校毕业生的从业过程中,不满声音屡见不鲜,无论是用人方还是毕业生自己,都对就业不甚满意。可见,技校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之相关的原因就是当代职业教育存在弊端。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找到制约和影响技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率,把握当代技校生的成长规律,寻找能够解决当代技校生就业问题的具体对策,提高技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技工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面对目前就业形势,技校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一般观点认为技校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以及其他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
为了帮助广大技校毕业生及技工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总结出以下技校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
第一,技校毕业生自身定位不清晰,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却没有特别技能,似乎什么都会,又似乎什么都不会,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却又不甘心做太简单的事。
第二,技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状况问题凸显。现在工作单位已不再看重工作经验,而是更偏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些毕业生因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或都想法片面等,常常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这种心态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及人生产生有关偏颇的看法,不利于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
第三,职业道德认知程度不高,还需加强。不少毕业生认为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很大优势,有的技校毕业生凭勤奋刻苦,在学习期间努力获得相关职业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骗取企业的初步信任,对其自身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从反馈的毕业信息来看,凡态度端正、敬业、诚实、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毕业生都受到了各企业单位的好评,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铺的道路。
第四,课程设置及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还需细化。调查时得知一个事实: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是阻碍学生转化为员工的最大难题,职业道德才是毕业生的“软肋”,职业道德素养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技术可以速成,职业道德素养却不易培养。因此,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应贯穿日常教学和教育中。
受传统观念和想法的影响,有的毕业生非常向往到热门企业就业,其实很多热门单位的员工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另外,许多集体、民营和三资企业等在近年来良好的投资环境背景下发展非常迅速。为使毕业生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选择比较好的单位供他们选择就业。同时,学校还应鼓励他们敢于开拓创新,运用自己所学走创业之路。
二、加强技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及技能和提升就业满意率的对策
技工类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师、高和中级技术人才的重任,面对我校毕业生现状,我们只有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技能,一手抓思想品质,在两手都要硬的情况下,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因此,我们在培养毕业生时应着眼于整体素养,以培养看得见的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看不见的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单独完成的,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最终取得绩效,各取所需。
(一)学生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
如今毕业生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是否在大、中城市,大、小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考虑得较多,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则考虑得较少,以至于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两种突出的表现。另外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或行为: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因此,教师应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等新形势下青少年该具备的素质。
2.提高综合素质,做全面发展的个体。
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指新形势下毕业生必须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要吸取广博知识,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需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意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形势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3.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很多毕业生不愿做工资较低,辛苦的服务性工作,只想选择办公条件舒适、薪酬高的岗位,却不知自身条件达不到那些岗位对员工学历、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导致求职失败。毕业生应该走出择业观念的误区,树立行业无贵贱、行行可成才和为大众服务的意识。
走访调查显示,部分同学会选择自己创业,原因有很多,如不习惯企业朝九晚五的模式,家里支持,本身想尝试等。毕业生自己创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学生有实用技术、市场意识、务实踏实的精神,完全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
(二)学校需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学生就业辅导工作。
为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技工类院校教育的新要求,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养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方面。对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做好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对技校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建设,大力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和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用人单位应加强与技工类学校的良性合作。
从招聘质量和效果角度来看,建议用人单位加强和技工类学校的合作,实现双赢。首先,特殊专业人才的招聘,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其次,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合作,在本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又通过实习对学生进行考核和筛选,实现成功转聘;最后,参加校园招聘会或通过学校推荐,缩小目标范围,提高招聘质量和效率。
古人曾以“成家立业”概况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职业成败直接决定人生成败。在现代社会,就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学生至关重要,对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技校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近几年技校毕业生数据.
[3]技校生就业调查问卷.
[4]如何解决技校生就业问题.
[5]刘合群主编.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6]马学平,耿学超,刘志.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8]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9]李践.做自己想做的人.南方日报出版社.
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技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综合职业能力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技校毕业生持续保持95%以上的就业率,确实让技工教育工作者倍感欣慰。然而,高就业率不等于“高质量就业”,就业稳定性差、职业成就感不强等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十报告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给技工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更高质量的培训,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力军的技工院校需要研究的课题。纵观技工教育30年来经历的“理训周轮”、“理实一体”等阶段的课程改革,透过技校生就业存在的主观问题的剖析,笔者认为,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技工院校技术层面上推动实现技校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技校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笔者曾对盘锦市2所技工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就业质量问题多种,导致因素多面,既有社会环境、政策措施等客观原因,也有学校培养、学生就业观念等主观因素。本文仅从主观角度归结以下两点。
1.稳定性差,离岗率高
经统计,初次就业六个月离岗率达25%以上,稳定就业一年以上不足60%。调查分析,有企业同工不同酬、文化建设缺位、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导致员工归属感不强的因素,但学生个体就业态度不端正仍是造成不断跳槽、不断换岗、影响就业稳定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淡漠、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缺乏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精神,追求安逸舒适、高薪体面的工作环境,嫌脏怕累,眼高手低,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愿意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高技能、积累经验。
2.技能单一,职业素养欠缺,生涯发展潜力不足
技校生入校前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基础薄弱、自制能力差,而且少有明确人生目标,自由散漫,自信心不足。学校和家长也因此多以学一技之长为培养目标,强化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单一的岗位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诸如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沟通交流、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也很少考虑学生个人职业成长与个性发展。而从企业聘用人才的角度,职业技能仅是必备素质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因此,技校毕业生虽能基本满足岗位技能要求,但因职业素养的先天匮乏,职业发展能力薄弱,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不足。
根据如上分析,技工院校毕业生要想用人单位满意,真正实现稳定就业、质量就业,能够从事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作,成为一个标准的职业人,就必须全面发展,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含专业能力,还包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多年实践证明,“理训周轮”、“理实一体”课程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突出培养了显性的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能力得到培养,但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态度等隐性素质(工作岗位要求必备)欠缺,而这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比较隐性的职业素养却能通过工学一体化课程基本得以养成。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技校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学会如何工作。从改革实施结果看,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式对促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至少有三方面影响。
1.学习状态明显改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均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任务。教师承担的角色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生因此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激发了求学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信息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为终身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和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2.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大幅提升
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习任务即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划分为几个活动。通常将学生分成几个既能相互合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活动(工作)小组,而每个学习(工作)小组的组员,也会各有分工,在规定的学(工)时内共同完成这项学习(工作)任务。为确保工期和质量,每名小组成员既要努力完成自己分内工作,又要协作解决其他组员的问题。而且,每项活动后,在教师引导下,还要展开小组讨论,总结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小组长要对组员任务完成程度、小组合作能力进行评价。每项任务完成后,学生须撰写工作总结、成果展示方案,要能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还要针对信息检索、感知工作、参与状态、学习方法、工作过程、思维状态等指标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则对学生的知识策略、工作策略、管理策略、过程状态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课业成果,还要对其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测评。通过如此多个学习(工作)任务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变得熟练,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不断巩固,责任感、使命感逐渐形成,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得以培养。
3.职业精神明显体现,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能力明显增强
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弟子规 技校生 语文教学 育人功能
随着免学费政策的到来,技校生的学习状态每况愈下,无心学习的现象覆盖面比较大。教师课堂管理难,学生玩手机游戏、QQ聊天等违纪现象严重,教师在纠正学生问题时遭到学生谩骂、顶撞,致使教师放弃管理的现象时有出现。这种种乱现象,源自于学生失去了孝道的教育,失去孝道教育的学生生活无方向、无理想、无目标,不会做人,不会处事,大脑里只有钱、色,满脑子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歪理邪说,这也是大环境熏染的结果。语文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弟子规》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自身的精神成长。
为文先做人,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育人功能是语文教育的首要功能。下面就谈一谈《弟子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一、《弟子规》运用于课前五分钟
一开学,笔者就布置任务给学生,在课前的五分钟时间里要准备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要体现两点思想――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为学生提供了一本《弟子规》以作参考资料。每次语文课堂的课前五分钟,学生很自觉地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与同学们分享故事。学生的口才与胆量正一点点累积,育人思想正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有一次,演讲的学生与大家分享“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方面,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担心;另一方面,要注意我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感到羞愧。学生能结合身边的事例,道出部分学生经常通宵泡网吧以及当面顶撞父母、伤父母心。学生演讲完后,笔者把刚发生的社会新闻告知学生:中山大学一硕士生因工作、毕业论文等压力,选择自缢,其父母悲痛欲绝。通过活生生的时事新闻,让学生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国古代是宗族制社会,很多大家族的家训上都会将“孝”放在首位,“孝”是做人的第一步。“首孝悌,次谨信。”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孝道的教育,做一个孝敬长辈的人。
二、《弟子规》运用于阅读教学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时地融入《弟子规》的教学。《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回家后却发现钻石项链不见了,结果他们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来还清钻石项链的债务。后来才知道她借的项链是件赝品,而她却赔了真的项链。课上我们可以引用“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要诚实守信,许下的承诺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实现,不要总是说到做不到,给人留下言而无信的坏印象。玛蒂尔德借了别人的东西,弄丢了,哪怕付出一生的代价,就是应该还给别人,那是她讲诚信的表现,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同时,我们还需引用“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做事应该谨小慎微、镇定从容,不可冒冒失失、鲁鲁莽莽。如果说“谨”是对自己而言的,那么“信”就是对他人而言的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高尚的道德人格。
我们要告诫学生:如果像玛蒂尔德那样崇尚功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那将会导致他们精神失落、信仰缺失,道德判断存在各种缺陷,也将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要踏实做事、诚信做人。
三、《弟子规》运用于作文教学
写作文,对于技校生来说是一件极其头疼的事情。技校生的文学功底薄弱,尤其男生班级,写二三百字已经很为难他们了。哪怕逼出来的作文,内容单一,缺乏真情实感,说空话,说假话。“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部曲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需打破。
比如作文题材是“爸爸,我想对您说”,笔者通过《弟子规》的小故事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想对父亲说的话,然后观看《弟子规》的相关录像视频,通过图、文、音,生动地反映出每一个故事情节,学生的写作灵感不断涌现。《弟子规》里面的“孝”、“谨”、“信”、“勤”等都活跃于作文纸上,情感得到抒发,内容也丰满。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弟子规》,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搜集有效的视频资料。
四、《弟子规》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与启示
1.坚持身教,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长期坚持学习《弟子规》,这样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而90后的技校生一直缺乏传统文化的渲染,单靠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身教,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弟子规》精神,并实践于生活。比如擦黑板这样的事,有些值日生工作不认真,黑板随便一抹就了事,黑板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笔者如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张嘴就批评值日生,而是静站一会儿,接着拿起湿抹布,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转身对学生说:“我喜欢这样干净的黑板。希望值日生能做好本职工作,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某些班级,笔者擦黑板多次。教师多次的擦黑板换来学生的责任心,是值得的。再如教师看见课室地上有垃圾,可不动声色地拿起工具清理干净。教师的身教行为,给学生的是心灵上的触动。
2.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不要在公众面前揭穿;对于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 愈思勉。”赞美是行善,学生得到教师的称赞后,会更加勉励自己表现更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最要紧的是诚实讲信用,“信”不仅是对学生的训诫,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弟子规》的学习,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监督语文教师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3.良好的学习态度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教师永无止境地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更适合技校生的教学。
五、结束语
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育人”,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弟子规》的育人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德春《弟子规》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都市家教[J],2012年,第7期。
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技校教育市场经济 教学 案例 自主性 法制 课程
技校教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类型,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引导,初中生以在毕业选择学校时,文化素质好的学生基本都是选择到普通高.而选择到技校就读的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甚至部分同学在初中阶段就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少年。但是技校生这个群体的自身素质以及法律意识如何,对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蓝领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法律教育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技校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虽然不同于基础义务教育,但其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我认为,要体现并适应当代技校生的知识结构及身心特点,当前《商业法规》课程教学要坚持两个原则:一要以人为本,让学生首先具备相对较强的专业法规的知识;二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结合案例教学.让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所学即能所用。
比如,在《商业法规》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的课程讲解中,首先让学生掌握消费者的定义,即从事生活消费的主体,为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其次,让学生在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即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过引导式教学.学生便可得出自己也是属于消费者群体.当然就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刺激和兴趣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及积极性,进行自主式学习。然后教师通过典型案例讲解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者侵权事件,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同样有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技校学生观念的创新性,市场性,使他们日益表现出独立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技校学生的成长氛围。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以及强调物质利益性,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加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诸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不正常现象及社会分配不公等现实,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困惑,甚至让部分技校学生迷失自己,随波逐流在社会的部分黑暗角落。
鉴于此,教师在《商业法规》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法的主要性及必要性,在教材的第一章讲述了法的概念及意义,即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教学案例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法的重要性及唯一性,任何人不要试图去碰触法律,让学生的人生观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同时,通过教材第七章税收法律知识与会计法律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偷税漏税等商业违法行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有时会有一时之利.但是长远来看最终结果都将是损失惨重的,是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最终只能以身试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来了解其中的利弊.让学生在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下继续受教育并成长,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
技校生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以人为本;技校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目前,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转变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面临就业时无所适从,找不到理想的职业。毕业生安置的不好,对在校生有很大影响。为使学生顺利就业,我们认为技工学校除开好《职业指导》课和学校成立职业指导办公室外,“以人为本”多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可忽视。几年来,我们“以人为本”多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使我校学生收益菲浅,98%的学生能做到人职匹配,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现在的技校生来源较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新生入校时,就对学生进行“我能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解决学生中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把握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最终战胜自我,取得成功。
第一,“相信自己可以,努力争取能行”
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容不迫的心理状态,自如地、有秩序地应对外在压力。例如,我们在班级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第二,“认真分析自己,正确对待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教育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在与别人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技校生虽然学历低,但动手能力强,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求职时要充分估计自己的优势,要有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信心。
第三,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健康心理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要时时处处表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向上的探索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艰苦创业,不怕困难,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应对,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不同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例如,我校10级财会专业学生张丽,在校是学生会干部,曾在全市技能竞赛中得过奖,她的理想是毕业后当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由于当前社会上一般财会人员供大于求,造成财会人员找工作很难。面对这种情况,后经我们推荐她到阳光纸业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刚开始,她对这一陌生、艰苦、枯燥的工作很不适应,但张丽想到教师说过,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就硬着头皮留了下来。不到一年时间,张丽不但适应了这一工作,而且干的相当出色。半年就当上了班长。后来公司了解到她在财会方面的特长就把她调到财务科工作。张丽并没有因为自己在微机操作方面有一技之长而骄傲,而是虚心向领导和老同志请教,了解公司业务往来情况,短时间熟悉了公司业务。现在,张丽已经成了该公司财务科的业务骨干。
二、做好三个指导,提高学生的择业观念
“就业指导”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信息,了解自身个性特点,从而准确择业、合理就业,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坚持三个指导的作法,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指导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和就业制度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做雇主的雇工”的观念,为“做自己的雇工”的观念。
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了解社会需求,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用人制度、就业法规、市场要求、职业规范等就业信息,为将来择业定位、就业铺路确立座标。
三是指导学生把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统一起来,适应现代社会,自我定位,走出就业误区,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有这样的就业误区:一是地区误区。多数学生愿在城区工作,不愿到较远的乡镇工作。二是企业性质误区。对行业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国营企业、三资企业,而对民营、私营、乡镇企业则很少考虑。三是自身价值误区。大多数学生喜欢高酬、轻松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向往白领,不考虑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求职期望值。将来,只有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正确把握职业期望值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
三、教会一个推荐,提高学生自我销售水平
世界著名的公共关系学专家卡耐基曾说过:推销是一种才华,一种艺术,有了这种才华,你就不愁吃,不愁穿了,因为当你学会推销自己,你几乎也可以推销任何可以推销的东西。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推销技术。
一是为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择业就业水平,我们每周召开一次班级自我推荐演讲会,积极参加每个学期年级举行的自我推荐演讲竞赛会,每年参加学校举行的就业指导自我推荐演讲总结表彰会;
二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拟写“模拟招聘广告”,发招聘信息;
三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写求职书,在班级范围内交流筛选,择优推荐,然后由班级统一印发组织学习;
四是进行实地模拟面试。例如,我们组织老师当评委,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在参加山东矿机集团就业面试前,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性模拟,第一关笔试,考察一些基本知识,第二关让学生组装一个零件,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关面试:交谈,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第四关五个人一个小组,为企业产品做广告,考察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才能等。在模拟中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交往技能、自我推销能力,应变表达水平,通过以上实地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推荐和自我销售的能力,为择业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增长创业本领
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长创业本领,去主动适应社会,自谋职业出路,实现自身价值。
第一,我们利用班会在班级中组织创业途径和创业意义的讲座,并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了解企业的创业过程。
第二,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颇具规模的个体企业,特别是聘请优秀个体企业家讲创业的发展史、奋斗史,对学生触动很大,萌生自我创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