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1
关键词:合肥市;学分银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1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本文从合肥市实际出发,分析合肥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下简称“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并提出对策。
一、合肥市终身教育发展现状
2014年合肥市依托合肥电大成立“合肥社区大学”, 通过社区大学(市)-社区学院(区县)-社区学习中心(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四级网络机构,将终身学习资源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全体市民。由合肥市教育局主办,合肥某成人高校承建的“合肥终身学习网”是一个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四级平台互动、资源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公益性网站,也是我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一项基础工程、惠民工程。
截至2016年10月30日,合肥市共有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县入围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9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4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6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化技术学校;61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31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化技术学校。
同时,通过着力打造“一街一品、一居一特”的社区教育模式,形成了集庐阳区“家庭情商成长计划”、包河区“书香常青・快乐阅读”、蜀山区“老年大学”和瑶海区的“快乐家园儿童俱乐部”等终身教育的活动品牌,并遴选出两个全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8个终身学习体验点。
二、合肥市学分银行实践
建立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无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无论对个人、机构还是国家,都能从制度创新中获得利益。合肥市的学分银行实践工作具体如下。
(一)“合肥终身学习网”学分制度实践
2014年合肥市教育局依托合肥电大建成“合肥终身学习网”,初步建立了学分暨学习币兑换制度,学习者通过注册成为网站学员,学习一门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且设计学习币奖励制度,学习者可以在注册、登录、学习、参加网站调查、资源征集、上传学习成果、发表日志等七种途径获得学习币。通过实物兑换的方式转换学习币,实现学分积累和学分消费。截至2016年10月30日,“合肥终身学习网”共积累130667个学分,1969万学习币。
2015年11月,我校利用合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优势,创新模式,在“合肥终身学习网”设立专栏,初步实现合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公需课学时与“合肥终身学习网”学分互认,学习者通过“合肥终身学习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并获得学分,就会得到合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认可。学完24学分,就可以得到基地出具的证书,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继续教育学时认定。
2016年,“合肥终身学习网”已具备公需课,经济类、会计类、建筑类、新闻类、机电类、环保类等11个专业共2130课时,基本满足合肥市专业技术人员各专业各层次继续教育学习要求,实现全面转换。
三、合肥市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合肥市在学分的积累、转换、转移上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获得一定的口碑,但是离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还有很大距离。故有以下建议:
(一)成立合肥市学分认证中心
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及业务处理,应该建立专门负责机构,拟定为合肥市学分认证中心,负责学分银行的信息,学习者学分信息查询,学习成果名录管理,课程资源标签管理,认可、积累、转换业务管理,学习路径指引,终身学习账户管理,学分银行账户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管理等相关业务处理。
(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学分认证中心的学习成果认证,对已有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和标注(领域、类型、等级和包含的单元),以及学习成果转换,包括单向转换,即学历认定非学历和无定式学习成果双向转换,改造老成果、组合新成果纵向衔接(不同层次学历进行纵向衔接)等相关理论成果,制定合肥市学分银行制度。
(三)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尝试“课程立交”
利用合肥大自身优势,尝试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建立“课程立交”,在合肥职工科技大学中的某门课程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的某门课程之间建立转换机制,进行不同学习成果的“学分立交”,初步探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通过认证架构“证书立交”,实现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学习成果的相互转化、积累和认证。
(四)成立市级学习成果互换联盟
学习成果互认联盟是在教育部指导下,根据国家推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的相关文件及试点精神,由合肥电大或者合肥社区大学联合各类颁证机构共同发起、自愿组建的基于学习成果框架进行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的非营利性、非法人、开放性合作组织。建立联盟的目的是实现更广泛的专业层次和证书之间的转换互认。
(五)建立O2O学分统算
为了实现“合肥终身学习网”线上线下的互动学习,创新模式,发放市民学习卡、手机、pc等终端实现O2O学分统算,线下学习的记录,能够即时在网络上积累,加入个人终身学习学分账户,突破形式的局限,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构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圈”。
(六)学分与学习消费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2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 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研能力现状并不如人意。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高师教育阶段为师范生打下教研基础、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重任。正确把握教研能力的内涵,探求培养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高师教育中的必然环节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优化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研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
[
关键词] 师范生;高师教育;教研能力;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81?04
一、教研能力是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则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这与最新推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相符:教师除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日常所需的专业能力外,特别增加了反思与发展方面的能力要求,即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可见,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高师院校必须肩负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责任
新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具有教研能力的专业化教师,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研能力现状并不如人意。朱新卓研究发现,现代化就对教师的专业化存在制约,使教师陷入知识、权力和伦理三重困境[3]。樊洁认为“我国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育科研认识水平不高、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教育科研能力欠缺[4]。姚婧也看到了一线教师令人堪忧的教研能力情况: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5]。徐大生通过对师范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高师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也相当不容乐观”[6]。朱沛雨对某所高校师范生的调研也发现了师范生教研意识、教研知识、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等方面的缺陷[7]。
教师和师范生教研能力的缺乏与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对教研能力的忽视不无关联。现行教师在职培训和高师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都不利于(准)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教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师教育更是教师教育最为基础的一步。高师教育阶段为师范生打下教研基础、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重任。
三、教研能力的内涵
要有效地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研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教研能力的内涵。
教研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宁虹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8]高双桂概括了教师教研能力的五个部分:敏锐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9]。肖钰士则将教师的科研素养细化为八个方面,强调了教师的知识面、资料收集和信息开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严谨的作风、实验设计和计算能力、发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运用能力[10]。结合已有文献和我们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教研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即:在教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教研能力应该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教研意识:能够意识到教研能力对现代教师的重要性;第二,教研知识:能够识别教研,了解教研的特点、掌握常见的教研方法;第三,实际教研水平较高;第四,教研实践参与:熟谙教研的选题、设计、调研、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步骤,经常阅读教研文献,经常参与教研实践;第五,教研意愿:愿意阅读教研文献、从事教研实践和获得教研指导;第六,教研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培养自己的教研能力;第七,反思能力:养成反思教与学的习惯,多角度、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与学。
四、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许多研究者就如何培养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顾群提出从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感”出发,激发他们的教研意识,并最终培养其教研能力[11];她还与杨平共同构建了涵盖高校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识向能力转化、学习研究相结合等四个主要问题的教研能力培养模式[12]。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培养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研能力的路径与方法[13-16]。
这些研究者的思考与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教研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研究也有着共同的致命弱点:这些研究都是研究者基于日常观察的思考,较少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相对而言,这些成果的实践价值存在着局限。
为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我们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在省教改项目研究中积累的成果,构建了初步的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这一模式将教研能力的培养与师范生必须学习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教学技能实训”“学术论文写作”三门课程,以及他们必须实践的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并在他们毕业后的入职第一年继续进行跟踪指导。希望通过这一一体化的模式,达到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的目的。
五、教研能力培养模式阐释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检验上述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在此,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与教研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步,我们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进行改革。内容方面,除基本的学科内容与教学内容外,以专题的方式融入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理念与方法(初步拟定校本教研、教育叙事和行动研究)的介绍:向师范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呈现优秀的研究范例。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教师教学与师范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除教师课堂讲授这三方面的知识之外,给师范生印发相应的经过精心挑选的资料手册(资料中理论、优秀案例、专家点评相结合)。考核方式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要求师范生在学习每一个专题时撰写学习日志和课后读书报告(引导师范生在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对全部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进行书面点评,并在课堂上呈现和点评优秀的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学期末,师范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撰写学期学习报告。师范生课程成绩为课堂表现+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完成情况。教师则将一学期中优秀的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精彩的点评、典型的研究案例制作成海报供学生欣赏。
这样,在这一门课程上,师范生可以积累教研知识,阅读教研文献、进行多次反思,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树立教研意识。
(二)“中学教学技能实训”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师范院校的这一门课程由授课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其结果是教学方式五花八门,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佳。有些高师院校已在着手对这一课程进行改革。笔者所在学校已有相关改革。在改革方式下,该课程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实施,课程内容包含中小学教案设计与点评、上课/说课优质课观摩与评价、说课实践与点评、上课实践与点评、板书设计与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项内容。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助于师范生全面锻炼教学技能。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该门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可以结合中小学的教研实际,对这一新授课模式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优化,以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
我们拟做如下补充。首先,教案设计部分要求师范生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其次,优质课评价、说课点评、上课点评、板书评价、多媒体课件评价时,点评者不仅仅是教师,而且要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点评的过程。此外,上课实践过程中,引导师范生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师范生进行反思,以记录师范生的心得体会和个人思考。最后,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通过邮箱、博客或课程网站等现代化教学平台为师范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优质课外资源,并加强课外对师范生的指导。事实上,这样的平台可以一贯地运用于本文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的所有环节。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是现在中小学最为常见的教研活动。在“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中融入这些活动,有助于师范生提早接触和体会中小学教研活动,为他们实习和以后从教尽快适应这些活动打下基础。而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环节也可以继续锻炼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并引发他们对各种教学与研究活动的思考。
(三)“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本身的目的就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许多师范院校该门课程设置时间短、只有八周,通常授课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些资料查找途径和目录制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真实的研究及其过程则无暇顾及。这样,该门课程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带领师范生真正经历研究的每一个步骤。
我们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顾佩娅等在苏州大学英语专业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模式中带领学生经历选题、文献综述和设计研究的过程,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构建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7],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而熊淑慧和邹为诚将学术研究能力分为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科学思维和学术语言[18]的做法也提醒我们“学术论文”课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方面。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将“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具体划分为几个环节,分别引导师范生关注学术论文的结构、语言和思维,引导他们进行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进行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的介绍)。每一阶段要求师范生分别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分析论文结构、语言、思维,选择一个研究话题,阅读相关文献并写综述,设计具体的研究。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可以借鉴顾佩娅等的做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将资料查找、目录制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中呈现出来;还可以为师范生提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引导师范生将每一阶段完成的任务上传到该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师范生也要就每一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学期结束时再总体回顾与反思。
这样的设计引导着师范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研究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术论文。
(四)教育实习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机会。师范生初次真正地以教师的身份走进学校、感受教育教学实践,他们会有很多的感慨、感想和感动。这些感触是他们以后从教的宝贵财富,因此有必要引导师范生以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师范生实习中会碰到很多疑惑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供师范生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交流。此外,实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各种现象也需要师范生以研究的眼光进行审视,获得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深度认识。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教育实习中可以引导师范生做如下事情:第一,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思考。将教育叙事放到博客或课程网络的公共平台中,供大家阅读和评论。最好能够邀请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在读博士、教研员等对师范生的教育叙事进行评论。第二,通过QQ、课程网络等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共同讨论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困难。参与交流讨论的人员应该包括师范生、实习基地原任课教师、大学指导教师等。第三,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研究知识和经验,结合实习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境,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具体可包括教育实习叙事、行动研究、教学实验、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为使师范生参与研究更加充分有效,可以参考顾佩娅等的做法,邀请研究生担任助教,通过集体合作、个别指导、互相商讨等方式参与到师范生的研究过程之中。
这样,师范生集中锻炼了叙事和反思能力,也初步地参与到了实践研究之中。这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又能丰富他们的实习生活,并较为完整地记录他们实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五)毕业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有了前面四步的积淀,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应该有了大幅提高。可以开始独立地进行一定的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刚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到了这一步,教师应该尽量少地参与师范生的研究过程,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即可。这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学术论文的规范,引导师范生掌握学术规范,科学规范地完成自己的研究。
与教育实习相比,这一步骤中师范生开始独立自主地经历研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强化他们的研究能力。而教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引导有助于师范生养成规范做研究的习惯。
(六)入职初期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成意味着师范生在高师院校的教研能力培养过程顺利结束。师范生可以走上教育教学岗位,参与到日常教学和研究过程当中。此时,新入职的教师处于站稳讲台的职业发展阶段,对中小学教材还不熟悉,还只能边缘参与学校的各种组织(教研组)。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时,大学教师仍有必要以专家的身份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引导,指导他们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组织中并争取同伴的帮助,从而对他们正式的教育教学进行感悟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此外,步入正式岗位的教师面临着各种现实的压力,研究成果的公开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大学教师要在研究成果公开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上述六个步骤结合高师教育的各个必然环节,环环相扣,辐射了教研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必将在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实际的教学总是错综复杂,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步骤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有待我们接下来在实践中检验。
六、结语
本文以新时代对教师教研能力的诉求为基础,倡导师范院校肩负起培养教师教研能力的历史重任,正确把握教研能力的内涵,探求培养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高师教育中的必然环节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优化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研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2014-12-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信息公开[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0.html,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2011-12-12/2014-12-24.
[3] 朱新卓.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49-51.
[4] 樊洁.科研素质——中学教师亟待提高的教育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3(4):98-99.
[5] 姚婧.研究性学习与高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5):17.
[6] 徐大生.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116.
[7] 朱沛雨.师范生教科研素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9.
[8]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52.
[9] 高双桂.浅谈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95-96.
[10] 肖钰士.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40.
[11] 顾群.教研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问题感”开始——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研意识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4):152.
[12] 顾群,杨平.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7.
[13] 李海涛.论转型期高师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7-102.
[14] 肖全民.基于专业化发展的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8-59.
[15] 苑广滨.立足专业发展,树立教研意识——谈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研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6):151-152.
[16] 周淑红.高师学生教研意识培养与教学能力培养整合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13-114.
[17] 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44-51.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3
关键词:国外;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模式;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等一系列新思路,为我国成人高考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别较大,但西发方达国家在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方面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本文拟对部分西方国家及日本的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些设想。
一、西方国家及日本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模式概况
1.美国。美国继续教育与专业学院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也没有明确的入学资格要求,有读书愿望者只要提交申请表、中学成绩和个人声明等材料,交纳一定的学费和申请费就可以入学。美国社区学院的一部分功能也是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但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入学考试,该入学考试通常使用标准化测试来考察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是基本语言和计算能力,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判断学生有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决定录取结果。美国成人学生可以在各类学校间自由转学和升学,但学生参加课程考试非常严格,不及格无补考机会,只有再次注册重学。美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淘汰率很高,美国社区学院能坚持到毕业并获得副学士学位的人数只占最初注册的15%左右。
2.英国。英国的开放大学是有权授予学位的独立自治大学。主要课程类型有学士学位课程、业余进修生单门课程、开放商业学校课程、职业性提高班、合约培训、高级学位或全日制(或业余、或函授)或以研究为主的学习及社区教育。开放大学是实行“宽进严出”的典型代表,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凡年满18周岁者均可申请入学,但有非常完善的质量保障措施,学生注册时即被安排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学业等的指导,每20名本科学生指派1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学生注册入学后只是获得了试读的机会,3个月后学校通过写论文、分析第一手材料的摘要、文章评论、工作日志、口头发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约有1/4的学生被淘汰,其余学生进行第二次注册转为正式学生。学校实行严格的学分制考核,课程成绩由平时作业和考试两部分组成,只有完成了作业并通过了考试才能获得课程的学分。据统计,英国开放大学毕业的学生只占第二次注册人数的50%左右。
3.法国。法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在大学级技术学院,入学极其简单,不需要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或技术高中毕业生递交相关材料,经审查合格即可登记注册入学,同时大学级技术学院也招收少数在职工人,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学历、年龄和资历限制,学生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3年。学校还组织夜校班、短训班等向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进修性质的培训。如巴黎国立技艺学院是法国一所重要的承担工程继续教育的学校,专门以在职的没有相应正式文凭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另外,根据企业的需求,学院每年还举办多个为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员开设的各类短训班。
4.日本。日本高校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荒”后,才逐步开始将视野转向成人。目前日本大学招收的新生中仍以全日制学生为主,但成人教育规模正在稳步增长。招收成人学生主要是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这些学校学制灵活,学习内容偏重于应用性,课程设计紧凑精炼,颇受成人欢迎。短期大学入学形式宽松,主要采用推荐制入学,无需入学考试,只要出示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证书、学校在校的成绩单及高中学校的推荐信息,经审查合格即可免试入学。专修学校也提供很多高等教育课程,成人可根据需要自由修读。另外,日本还有一种新型教育机构放送大学,通过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形式提供教育,不受年龄限制,只选一门课程无需入学考试,如选全部课程攻读硕士学位则必须有本科文凭,并参加面试和口试的入学考试。[1]
二、国外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模式的启示
从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情况看,国外一般实行“开放入学”、“宽进严出”的政策。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学历教育,没有严格的入学资格要求,多数也不需要入学考试,考生只要提出书面申请,交纳相关费用即可入学。而入学后的课程考核极为严格,强调学习过程的严格管理,包括毕业资格审查工作等,对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淘汰制,对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1.注册入学和自主招生。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开放大学、法国的大学级技术学院都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任何年龄层次的公民,只要有读书的愿望,成人教育的大门就向他们敞开,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学习条件,让他们接受实用性教育。由于成人教育招生的对象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年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对学习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国外成人教育没有全国统一成人高考这一做法,即使有些学校采取入学考试方式进行招生,也都是由学校自行组织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不是数理化基础,而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测试。国外成人教育招生考试的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地启用注册入学的招生模式,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克服传统考试入学制度弊端,而且还能够有效解决成人高考生源不足的现实问题。同时,政府要放权给成人教育学校,让他们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各校专业特点自行组织面试等形式的考核,既可以考察考生的兴趣与特长,又能让更多有求学欲望的学生圆了大学梦。当然,在实行注册入学和自主招生的同时,成人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教育质量控制的手段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从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宽进严出与质量保证。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对于申请本科学历的学生,没有入学要求,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很高。学校虽采用远程教育教学手段,但其保证质量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对教学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测试,确保远程管理和远程教学的顺利运行;二是对所有课程进行精心设计,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验收与检查;三是课程的准确发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收到学习的内容;四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并给予全力支持;五是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六是加强学生的评价。而我国成人教育的情况正好相反,20多年来一直沿用“严进宽出”的模式,这种模式容易使人陷入急功近利、混张文凭的怪圈,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不利于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国成人教育应当逐步向“宽进严出”转变。[2]这需要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将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焦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即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同时成人教育也要关注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的改革,不能与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趋同,而要向职业学校的应用性教学改革方向学习,大胆地改革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更多、更具实用性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工程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佳选择。
3.职后培训与学制灵活。从法国和日本的成人教育经验看,学制灵活的短期培训学校是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这类短期培训学校入学形式宽松,一般不需要入学考试,学生可以半工半读,或者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集中式学习。学习的内容可以是专业技术进修,也可以是学历进修,学制可以是短时间的,如十天、三个月等,也可能是二年或三年等,完全由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国外职后培训与学制灵活的模式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就需要对成人教育本身做顶层设计,建设丰富的成人教育资源。我国成人教育资源需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根据专业类别、学历层次、通用技能、专题研究等建立课程体系,学制可长可短,在职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短期培训或长期的学历培训。
4.关注能力与水平测试。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学校也有设置入学考试的,但这些学校的入学考试内容和方式与我国的成人教育考试差距很大,国外成人教育入学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类似于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具备关键能力的人不仅可适应就业需要,很好地与他人相处;而且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使人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我国的成人教育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在入学考试时仅设置一些关键能力的测评,只接收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入学,对于那些还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可以开设关键能力提升班,为后期的升学、顺利完成学业做准备。
三、结 语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调节教育供需矛盾,而且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必然。但是,目前的成人教育及招生考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例如生源不足、信誉下降、与社会需求脱钩、缺乏成人特点等,因此,改革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模式是一项重要举措。国外成人教育招生考试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将朝着政府放权,学校自主招生;不设理论基础门槛,启用注册入学模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宽进严出政策;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设置灵活的学制;参照关键能力测评,推动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这些具体工作一旦得以落实,将会很大程度地改变成人教育的现状,使我国成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中亮.国外成人高考招生考试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
教育学报,2012,(1):5-7.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4
与很多培训不同的是,在这部由重庆市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市外著名高校联合“专业订制”的“国培大片”中,学员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他们朝向教学名师的目标,完成了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次刷新升级、角色转换。学员们“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让组织者感到“惊讶”,更被上海段培训专家团队评价为“最具有学习热情的一个班”。
那么,学员们的热情究竟从而何来?这个在开班之初,就被寄予“创新高端教师研修模式、破译教学名师成长密码”厚望的“国培”项目,三年来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
高端定位与系统设计的研修模式
“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2013年7月的一天,本刊记者前往江北区新村·同创国际小学采访该校教师何颖,时值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蒋军晶来校授课。访谈结束后,何颖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培训现场,微笑专注倾听,不时做着笔记,嘴里念念有词。那种乐观、好学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后来,那篇报道刊发在《今日教育》2013年9期,取名《何颖:享受教育的每一天》。
不曾想到,这个何颖,正是2011年小学语文“国培”班的一名普通学员。如今,何颖回忆起三年前的“国培”,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累并充实着,真的很有意义!丰富、全方位的理论研修加实践反思,每天都留有问题给我们思考、讨论,当然也包括作业、实践。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高端的目标定位、精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系统设计——重庆市义务教育语文名师“国培计划”无不显示出“专业订制”的特征,这也成为激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培养对象为市级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六七岁,平均教龄十六七年。这个阶段的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业绩,然而理论储备的不足、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却让一些教师陷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或倦怠期。如何引领教师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成为学科教学名师,是这个“国培”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
市教委对研修组织实施者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拥有强大的语文专家团队,院长李大圣拥有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教育学博士双重学术背景。负责市外研修组织实施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汇集了全国语文教育界最顶级的学者、专家、名师资源,阵容豪华。
“原本区县级教师进修机构并不具备实施‘国培’的资格,但为了充分发挥其贴近一线、机动灵活的教研指导优势,重庆市采取‘高校+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教师培训联盟,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的多元整合。”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源田说。
针对短期培训“教师观念更新难以彻底、知识更新难以系统、专业发展难以飞跃”的弊端,重庆市教委立足长远,大胆设计了一个学期或半年周期的脱产研修,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阶段”研修模式。
“正是这种开创性的‘两地四段’异地脱产研修系统设计,为‘国培’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引,实现了优势互补、内外互动,虚实相生、持续生长,避免了骨干教师培训‘一站高就虚空、一踩实就刻板’的局限。”李大圣说。
在此基础上,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提炼出“外在有限给予催生内在无限生长”的培训理念,并把培训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1)涵养理论兴趣,实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2)建立完整的教育学意义框架与学科教学认知视野;(3)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明晰语文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教学技能;(4)激发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与追求卓越的内在激情。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培训,帮助学员撕开思维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并习惯把原理和策略放在一块思考。”李大圣说,“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满足需求,更引领需求
丰富精准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菜单
“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
安静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401教室里,每一个学员对着培训者预设好的课程菜单认真填写需求问卷表。接着是小组讨论,表达各自的培训需求、疑惑和建议。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堂课不是安排极有影响的专家的讲座,而是将培训课程与学员协商,找准培训的现实起点。”在黔江区实验小学潘艳老师看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培训体认,每个学员都感到一种兴奋。”
在这个语文名师“国培”项目中,预设好的培训课程菜单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授课情况和学员反馈,动态调整。
重庆段研修进行几天后,市教委师范处、市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一行来到江北教师进修学院,召开阶段性的培训需求和实施效果调研座谈会。
学员提出,在课程安排上,最好既有前沿的理论学习,又有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指导,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市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田伟回应,“我们对上海那边提出了要求,培训者中学科教研员不少于30%”。
学员谭仕政说:“前一段学习都是头脑风暴式的,学习非常紧张,难以消化,希望偶尔安排一两次‘慢学习’。”李大圣院长当即表态:“会在培训中安排一些音乐活动等,舒缓调节学习压力。”
市教委师范处李源田处长更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需要什么就会有什么。”
于是,在密集紧凑的课程菜单上,我们既能看到理论讲座、课例分析、论坛研论、课堂重建、课堂展示等课程有效衔接,又能发现“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实践性课程嵌入学习全程,教师朗诵技巧、语言表达、心理健康等课程穿插其间。同时,还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动课程”,以便根据研修实际情况调整,保证合理的学习节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次,某位专家上课过于枯燥乏味,学员课后纷纷表示不满,李大圣院长得知后,第二天亲自为学员们补上了一次课。这次突发事件,让组织者们意识到,“培训不能设置了课程、请了授课教师就完事,还必须深入分析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授课风格,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上海段研修开始前,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根据学员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上海方进行了多次深度沟通,对课程菜单提出修改建议,还点名要求邀请哪些专家、名师为学员授课。这种量身定制的课程菜单设置,保证了不同阶段研修的针对性和延续性。难怪,学员们纷纷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丰盛的学术盛宴。”
“在‘国培’中,我们始终做到两点,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诚心的服务’,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李大圣院长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满足学员需求,更引领需求。”
全员卷入,聚焦PCK,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
灵动多变与情智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唤醒教师的专业尊严、高尚气度与澎湃激情”
九龙坡区铁路小学的李洁老师是2011年小语“国培”班学员,在参加“国培”前,曾获得过两次市级赛课一等奖的她,正经历着“职业最倦怠的时期”。“国培”前,她热衷于学习课堂实录案例,“‘国培’后才明白过去学的是术,现在应该学道——理论。”
“国培”彻底激活了李洁,影响一直在持续,送课下乡、参加赛课、阅读理论、指导教学……2014年寒假期间,她读完了《爱心与教育》等7本书。“现在李洁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明显更强了,工作起来更主动、更有热情了。”校长、同事欣喜于她的变化。
一次“国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么说吧,它让我有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看到了最优秀老师身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让我有了教育梦想。”学员李洁的经历以及有感而发的话,恰好点出了这次“国培”的魅力所在。
“国培”班班主任罗萍坦言:“个别学员刚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的。但加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就完全被卷入其中了。”
学员进入“国培”班的第一天,就要根据问题困惑和研究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密度的理论辨析,引导学员运用理论工具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聚焦PCK,建立完整的学科教学认知框架。
学习共同体以任务为驱动,在专家的引领下,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写学习日志、做学术报告、讲成长故事等,每一个学员都承担、完成相应任务。班主任罗萍全程参与学员学习过程,及时总结、指导、反馈,让每一个学员都被团队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不能懈怠。
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员兴趣、所在区域等特点,随着研修阶段、研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形式可变、交流互动有效、具有延展功能”。
上海段研修期间,学习共同体采用了“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主题学习工作坊。按文体与体式进行分类专题理论培训,以丰富或补充学员的学科本体知识。
共同备课工作坊。借助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这支强大的实践型培训团队,把50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专家带领各组学员在微格教室开展诗歌、小说、散文、神话等不同体式的六次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工作坊。在理论学习以及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员现场观摩全国名师执教同一课题。在与名师课堂的情境比较中,学会判断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检讨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理论讲座、集体备课与名师课堂均围绕同一类型的教学问题或课例展开,沿着‘理论—实践—体验’的路径螺旋递进,连接得非常巧妙。”2013年“国培”班学员温永林说。王荣生团队根据学生定起点、根据文本定终点、根据障碍定环节的台阶式备课方式,也被学员所理解、掌握。
第三阶段回到重庆后,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展开课堂初建与重建,“同课异构”“一课三上”。在一次次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学员们“磨”出了思想、“磨”出了感情,逐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点、对接点,促进了理论内化,行为转化。
“本次培训,我们不仅是倾听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在实践操作、实践反思中,对理论学习更具深度、广度,并能主动自觉进行二次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看了、听了、懂了,更说了、做了、思考了、自我建构了。”2013年“国培”班班长肖猷莉激动地说。
培训形式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固然是本次“国培”成功的关键,然而,培训组织者“以心换心”的诚心服务和培训实施者“专业卓越”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是唤起学员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李源田处长多次深入学员之中,做报告、问需求、话理想、谈建议,甚至还深入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生活。李大圣院长、罗萍主任、向苏老师等培训组织者更是全程浸润其中,亦师亦友,与小伙伴们共成长。
“李源田处长告诉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与追求;李大圣院长激励我们:长知识,也要长见识。罗萍主任耐心的指导似涓涓细流,向苏老师细心的关照如柔柔春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大足龙岗一小唐全莲老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上海段研修期间,75岁高龄,身患癌症、疾病缠身、仍然为语文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于讲台一线的贾志敏老师,深深地感动、震撼了每一个学员,“眼泪为先行者而流”。
李冲锋博士24年来每天坚持2~4个小时阅读和写作,带给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王定芝老师“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作700字的任务,完成十万字的书写竟然只需要5个月!这次讲座,开启了她的教学、阅读、写作、反思之旅。如今,她早已完成了十万字的目标。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5
1.“国培”印象
初次听说“国培”是在今年的六月份,我们学校有三名老师参加了班主任的“国培计划”。从她们口中得知,“国培”的培训形式是网上培训,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要按期完成作业,没完成的要被通报,平时课时紧,事务多,要完成培训得疼一身皮。听了她们的话,我对“国培”有些望而生畏了。
可是我十一月份参加了小学英语的“国培计划”后,随着培训的深入,我的担心渐渐消除了。“国培”的形式很灵活,也很人性化,网络什么时候都可以开通,每次学多长时间都由自己调控,轻轻点击鼠标,就可随意畅游,栏目编排多样,软件设计精妙,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不受限制,真是太方便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携手网络,对话大师,我喜欢上了“国培”。
2.“国培”经历
接到乡里通知“国培”注册的那一天正好是期中考试,既要监考,又要阅卷,我还要负责给幼儿园大、中班语文考试命题,注册只能放在中间的考试休息时间了。第一天就够紧张了,怎么完成那么多的学习任务呢?在学校,我是教育主任兼五年级的语文、品德课,主管教学工作;在家里,我是母亲,是妻子,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闲暇时间不多,要顺利完成“国培”得下一番工夫。
不过,我并不灰心。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中师毕业的我有八年的自考经历,当初的境况不比现在轻松。早起晚睡,放弃娱乐和休息,见缝插针,靠着严格的自律和顽强的毅力,先后取得了汉语言文学自考的专科和本科学历。现在,只要拿出自考的精神就一定能过关。
下定了决心,我说干就干。教学时间内一律不上网,这是学校定下的上网公约中的一条,我自然要带头执行,“国培”只能放在放学以后。每天放学,只要没有更紧迫的事,我都会留下来学习一个小时,双休日再挤出一天时间到学校培训,晚上就翻看从“国培”中下载的教研学习材料。遇到值班看校,就抓住机会培训学习或参加班级论坛等。学校和家里的事,我从不分什么份内份外,尽己所能,内外兼顾,人倒是越锻炼越精神了。
3.“国培”收获
3.1 增长了专业知识。从英语的五门专业课程中,我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测试方法。“听做?说唱?玩演”是我最先学习的一门课,专题讲座、互动对话和教学案例听了好几遍,对这种调动学生兴趣的活泼的教学法很感兴趣。任务型教学法更贴近生活,把英语学习与生活应用结合起来,驱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效果很好。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我要去实践推广的。
3.2 学到了研究方法。四门公共课着重指导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以前这类内容很少听过,对于一线教师真是雪中送炭。刘良华教授讲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点醒了我,原来我们的教研容易掉入教育思辨的圈子,只有深入实际跳出思辨,做教育叙事研究才会有理有据。王小英教授讲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让我对论文、报告怎样去写有了明确的方向。专家的论述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教师长期的困惑,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3.3 实现了交流共享。“国培”为我们教师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搭建了一个平台,其广度和深度是农村小学平时的教研难以达到的。在“国培”网页中,我可以随意浏览全省各地市中小学各学科的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班级简报,参与班级论坛,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学感悟,眼界一下子变宽了,性格也一下子开朗了。对辅导老师我尤为感谢,虽未谋面,但已神交。他们不光是一个个的代号,还是一盏盏的明灯,给我们整理专业学习材料,为我们煲送“心灵鸡汤”,那篇《老师,请保重自己》让我备感温暖。各位辅导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
4.“国培”建议
许多人入“国培”是冲着升职称的继续教育学分来的,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国培”是炼狱还是熔炉,还要因人而异。我在培训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
学员考核方案中规定了每种作业的数量,对质量没提出什么具体要求,个人基本信息内也只是显示完成的数量,因此,一些人作业就只重数量而不管质量了。有些论坛回帖直接复制辅导老师或其他学员的意见充数,也有反复回帖同样内容的,还有应付差事的“好”、“不错”等等简单无聊内容的,而且大家似乎对一些专业问题不予理睬,而无关紧要、扯闲谈的回帖特别多,班级论坛俨然成了聊天室。对此,我想作业评价应该质与量并重。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范文6
关键词:网络;教学技能;技能训练;教师教育
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仅仅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是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教育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的,现代教师的教学技能应当在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充,形成教师的现代教学技能。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例如,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育的规划,称为资讯科技教育总计划(The Masterplan for IT in Education),该规划认为未来教师技能的焦点将集中于思考、学习和交流等方面,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则是获取上述技能的关键途径。①因此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技能培训应进行改革,确保所有的毕业生具备基本的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一、现代教师教学技能
一般认为,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②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并且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教学传统和分类思想的差异,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却不尽相同。其中,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一书,从三个侧面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分类系统:③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1.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2.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3.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其中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可以分解成:教学口语技能、板书板画技能、体态语技能、提问技能、情感交流技能、媒传技能。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可以分解成:导入技能、讲授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结束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可以分解成:课堂教学设计技能、测验编制技能、听课评课技能
本文认为现代教师教学技能是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新的内容,包括:语言对话技能、情感体验技能、创新技能、反思实践技能、教学交往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程评价技能。传统的师范技能训练模式如见习实习、微格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三笔字简笔画训练等均不能使师范生获得以上新技能,基于网络教研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行动研究,是由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实践和研究,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探索原理的方法。本次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学专业05级本科1班,共59人。
(一)网络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参与网络教研,个人计算机是必备的工具。目前,拥有个人计算机的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以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学专业05级本科1班为例,到了大学三年级,超过90%的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所有的学生寝室都有计算机。并且,所有的培训对象都学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都使用过不同形式的网络资源,都会使用qq聊天工具。由此可见,学生参加网络教学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技术都没问题。
(二)网络的教学技能训练目标
1.通过在UC房间说课,播放录制的微格教学录像,UC房间的其他老师或学习者的反馈意见,获取体态语技能、提问技能、媒传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结束技能、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语言对话技能、反思实践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
2.通过教研论坛、群邮件或群空间等工具分享、讨论受训者或他人的教学设计,获得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反思实践技能等。
3.通过UC房间,观摩名师课堂的录像,聆听一线教师评课、议课,并上麦交流自己的看法等获得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反思实践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听课评课技能等。
4.通过教学研讨qq群提出问题,结合资深教师的回答和反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获得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反思实践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
(三)网络教学技能训练的操作模式
1.准备
网络教研的工具有两类,一类是同步互动平台,例如QQ教学研讨群,popo,UC教育房间,TQ,MSN等;一类是异步的平台,如论坛,博客,群空间,群邮件,教学网站,远程教育平台等。在实际使用时,可以用一种,也可以几种配合起来使用。本文讨论的(用来作为师范技能训练的)网络教研的工具主要是指QQ教研群―论坛―博客―UC视频聊天室的组合。
活动前先建立班级qq群,例如湛江师范学院05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班的群号是:17330691,负责教学技能培训的老师是班群的管理员之一。培训学生安装并会熟练使用UC视频聊天工具,动员受训者安装带有话筒功能的耳麦,为上麦交流做好准备。培训可以由负责教学技能培训的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讲授,学生操作实践。也可以通过教研群或UC房间,资深的老师对群成员或聊友进行培训,如:教育交流中心B―数学苑――群里昵称为欣醇的老师以下信息对群成员进行培训:
欣醇(594002824) 19:51:34
UC【空中课堂】10月16日研讨:《“厘米、米”等怎么教学?》
进入[空中课堂]的途径
1.先下载UC,这是下载的网址:download.省略/uc_download.shtml?1
2.申请一个号码
3.进入空中课堂的途径:点击UC窗口左下角的“聊天室”――进入“聊天大厅”――点击“查找”――输入“空中课堂”――进入。
或点击UC窗口左下角的聊天室――进入聊天大厅――合作专区――合作免费教学专区――中国教师在线――空中课堂。密码:369
2.组织和指导
教师事先了解各个教研群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和,UC房间,主题,主题帖的网址等),如:搜集好关于本次活动的资料,了解活动的主要参与成员,让学生在活动前对活动有所了解、有所准备、有所选择。
3.活动方式
QQ教研群-论坛-博客-UC视频聊天室的组合的一般活动方式是:(1)日常交流。通过QQ教学研讨群在线交流;群成员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日志、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挂在群空间、论坛或博客(自己的或他人的)里随时供大家学习或讨论。(2)UC活动。每周每个教学UC房间至少有一次活动,时间是固定的,话题的提出者负责组织全体参加者围绕主题进行深入地研讨。每次网络研讨前,相关人员会通过QQ群消息,通常提前一周让老师们作好发言准备,让大家都经过思考,讨论起来会更有深度。每次讨论都会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能对大家的发言作出及时恰当的点评,并引导大家讨论的方向。每次讨论完毕,主持人都会把当晚的讨论整理好,在最短的时间内放上教研论坛或博客上,以便让其他没能赶上讨论的老师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
4.管理和监督
由于网名和真实姓名不一致,而且网名可以随意更改,因此通过点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已成为不可能。而且每位学生上网交流的时间和内容也不相同,这无疑会给管理上造成困难。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训练就会流于形式。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和方式,记下每次参与正式教研活动的时间、主题、主要参与者和主要观点,写心得体会,每月交一次,指导老师审阅,并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
5.学习结果的评价
通过组织书面测试(例如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或者行为测试(例如:评课、说课、试讲、实习等)了解受训者在知识或行为上的变化,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培训的策略和方法。
三、经验与问题
(一)经验
经过一年的尝试,我们初步探明了训练的操作模式,发现基于网络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一)突破师资相对不足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一个专业可能有几个教学班,一个教学班一般超过40名学生,而一个专业的教学法教师通常只有1至2名,况且教师技能训练只能使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所以,师资是相对不足的。通过网络,可以借助全国有经验的教师的力量对高师范进行培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主动、便捷
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习惯单方面地洗耳恭听大学教师的讲授,多数学习都是被动的。通过网络教研的培训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由于网络是匿名的,因此学生可以比较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向一线的老师或专家学者在线请教。这种培训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全面
通过网络教研,学生可以与更多的资深的教师交流,同时得到多个老师的指导,因此修正的意见比较客观、全面。
(四)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Blog,用它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互动、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④因此,可以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基于网络教研的教学技能训练可获得大量原创性的资源,和教育实践经验。
(五)经济、便利
通过网络教研,减少聘请专家指导,预约时间、地点等迂回环节,而且得到的帮助都是免费的、义务的。网络功能的强大使得信息查询检索方便,编辑、整理资料简单,发表教研观点容易,和专家交流沟通快捷。
(二)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管理方面尚存问题
有的学员在受训时利用网络打扑克、闲聊QQ、浏览娱乐信息等,由于网络情景复杂、网络功能强大和使用的灵活性给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在训练中管理和评价方面还须加强。亟须提升网络教学管理的技术水平以及开发教学管理系统,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进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组织与引导,营造网络课程与教学文化氛围。
(2)网络虽然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缺乏系统性。因此做到:
①教师先要对庞大的资源进行适当的筛选,然后推荐给学生,可以减少选择资源耗费的时间,降低学习的盲目性。
②尽快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师技能训练的课程和编写相关的教材。
基于网络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探讨并不是旨在取代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如见习、实习模式、口语表达训练、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微格教学模式等。新模式和老模式只是各自培训的侧重点不同,在实践中相互配套应用效果更好。
注释:
①孙卫华.新加坡微型课程计划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68-70.
②李雅娟.教师的教学技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0,(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