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转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转型论文范文1
从方法论的观点来认知会计学,存在“对象——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了认知“手段”变化,先进的“手段”能够更深刻地熟悉对象并将经济活动复杂多样的发展过程给以充分反映。而衍生金融工具等的发展使得探究“对象”发生变化,从以产品为中心向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并重的过程转化。最终使得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为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评价企业价值,会计学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等制度规范体系应适应经济环境变化,构建会计理论发展的新模式。
一、市场特征和会计理论
20世纪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并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在发生时的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将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计量,正确计算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益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课题。
企业会计以期间损益计算为基础。损益不是“时点概念”而是“时期概念”。由于损益计算体系以反映经营期间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为基本熟悉前提,所以,损益的确认不是以企业价值为原则,而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
企业活动仅限于国内,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必要的资金也是从国内市场筹集。但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摘要:一是企业经营活动范围超越国境走向世界;二是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也扩展到全球范围。21世纪更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向世界经济市场扩展,风险必然加大,这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变化导致企业评价尺度的改变,对应着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市场价格,必须进行风险管理。而采用适当的价值评价尺度,全面评价企业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孕育了现值会计的产生。
现值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方法。用现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所产生的评价差额使得损益的计算结果也表现为变动性,并作为风险信息进行披露。这些完备的信息披露系统更便于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决策。企业是承担现代社会风险的基本单位,这也是以“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必须采用现值会计的基本原因。
二、现值会计的主要计量手段——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值,以市场为基础的基本假设来反映资产的经济差异,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现值评价。
20世纪的企业,以机械设备等主要生产手段为中心创造价值。而21世纪,在信息技术(IT)发展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商品以及技术、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资源,构成企业价值评价的主要部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的企业实体,可选择的共同计量模型,被认为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在现实价值的计算体系中,被认为是最适用的。
三、伴随着产业构造变化的资产构成变化
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伴随着产业构造从产品型市场经济向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为重点的转化,会计学上对资产的熟悉也发生了变化。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为维持投入货币资本的价值(取得原价),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以及销售实现时所实现的收入进行探究。为此所形成的会计框架是“原价·实现的途径”。损益的计算是根据原价实现渠道在期间内确认,而不是根据经济活动(存量资产的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来确认利益的实现。
产品型市场经济资产的主要构成变现为摘要:(1)拥有为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生产手段”——固定资产;(2)从事生产、销售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流动物资”——存货;(3)一些必要的为使作为生产预备手段以及作为流动物资存货的正常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油——金融资产(企业之间的信用)。
这些相关资源所形成的资产构成,(1)和(2)通过销售费用化来使其含有的收益得以实现,所以,也叫做费用性资产,并处于主轴的位置。(3)属于金融资产,对费用性资产起辅助功能,处于补充地位。金融资产在损益计算体系中始终以协助功能而存在。
最近,金融经济所占比例由原来的20%增大到50%。这就意味着现实的经济是“金融性市场经济”。以金融性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中,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一样并列并享有重要的地位。资产的分类,由于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支配原理不同,促使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独立范畴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空间。
如前所述,金融资产的市场特征使得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价时,有必要采用现值计量。进行现值评价后所产生的评价差额,按传统“收益实现”原则的制度规定不能确认为收益,但由于金融市场的非凡性,金融资产的评价差额可以被认为和实现的收益有“等价的质”而被确认为收益。
四、现值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
用时价进行评价时,根据和产业构造的关联性可以将其区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以产品形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物价变动会计”,另一个是以金融资产为背景的“现值会计”。
在产品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物价变动会计”,主要是由于物价变动(非凡是通货膨胀)等因素而产生的新问题。由于产业构造的本质是产品型经济,物价变动会计是为了维持产品生产的持续性,带有很强的物资资产特征。
在物价变动情况下,要维持资本额,必须进行实物的再生产。为维持通过费用化所消耗的实物资产所必要的资本额,只有通过取得收益来实现。所以费用化的计算以时价为基准,以达到维护企业的营业能力,维护股东产权资本的营利能力。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名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入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收益应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所以,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近期所关注的“现值会计”完全由于金融资产所产生时价评价新问题所造成的。必须注重这和上述所说的资本维持概念不同。其理由是现实的企业实体维持不是仅需要保证物资财产的持续更新维持,还意味着要考虑其资本维持正常计算以外的因素。
在金融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投入货币资本回收余额的计算,从收回的货币额中减去投入的货币额为所确认的收益。因此,它和企业所获取的收益是通过在收入总额中对其实物资产利用所转化为费用部分的扣除,这种根据物质资产来表示企业获利能力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在实物经济条件下“物价变动会计”以维持实物资本为基础,保证企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而对应的时价会计。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非金融资产通过维持其实物资产生产能力,达到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它和金融资产经济条件下的“现值会计”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考虑投入货币资本的时点和即时结算时点所产生的“清算资本维持”的“时价会计”不同。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时价会计,不仅要维持企业全体物质资产以保证生产力发展以外,还包括对企业金融资产以投入货币资本各个项目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维持个别货币资本为基本前提的经营方式。
从维持资本的关联性来考虑,物价变动会计是“全体的物的维持”为特征的会计。现值会计是“个别的货币资本维持”为特征的会计。前者作为生产企业前提条件的物资资产的维持成为企业继续再生产维持及发展的主题。后者,在维持企业整体方面稍显薄弱,只是针对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为重点以及针对金融商品自身进行计价所应考虑的风险管理作为课题。因此,对同一种类的金融资产为维持其持续性可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何时将所进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变现,或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将其转向对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在此情况下,“清算——获取最大利润”的公式成为支配金融资产的原则。完全不考虑企业持续经营所涉及到的“企业社会性”新问题,只以金融资产在承担的风险之后所能获取得最大利润为目标,是金融资产交易的本质所在。所以,从个别货币资本实现最大化,以维持货币资本方面来看,两者存在着基本差异。
五、投资者的目的和信息披露
产品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在进行制造业企业投资时,以持续经营企业的长期投资回报能力为前提。由于长期性,在持续期间收益要进行适当的分配,企业通过保持和股份相关的资本收益率,实现投资者的投资目的。
和此相对应,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以即时决算性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关注“对投资对象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所进行的价值修正”。也就是说,“企业的市场风险决定价值”是短期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所采用的评价投资对象“投资价值”的首要方法。
因为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就不同。对于产品型市场经济的企业来说,需要对企业履行受托责任的经营以及履约责任情况进行披露说明。所以,其基本点是建立在“适时地表示其长期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和此相对应,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是将投资企业是否能获得最大收益作为其判定标准,在披露可能取得的利润时,以市场风险为前提。这种情况下,受托责任(在安宁环境并运用投资相对应的履约责任)中所意味着的责任已经消失,只是强调对风险情况下获取利润状况的说明责任。这样对于风险状况披露的说明也就成为信息披露的主体。信息提供的意义,并不是针对谁承担何种责任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说明。而是根据市场变动状况,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现值评价,并对由于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变动损益”进行披露。在此信息提供的情况下,作为风险提示,提供企业在市场中的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是“即时决算状况的展示”。
六、结论
如上所述,基于对市场经济和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摘要:作为20世纪企业产品型市场经济和现在已在进行并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在认知理论上,按其基本特征的不同点有如下结论摘要:
从“收益概念”观点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中所指的收益概念是“配比规定性收益”概念。金融市场性经济中的收益概念是指无论任何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均受经营者意愿所左右的“意思规定性收益”。不同观点,不仅使得对利润的描述有可能从重视“长期收益”向重视“短期收益”转化,并且从“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发展。
收入概念的背后所存在的“评价基准”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是按“取得时的原价”计量,而金融性市场经济是以“现值评价”为基准。
从收益计算的“报告方式”来看,对于产品型市场经济,通过产品生产的持续进行,反映“收益实现过程”的收入、费用来体现利润总额。而金融性市场经济,“假定进行清算”并注重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相抵后的净值来体现收益。
从“时间面”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期间计算”,并以总括损益计算为轴心。而金融性市场经济对于每项投资以瞬间取得最大收益为目标,重视“时点计算”,并且以“个别计算”为基准。
会计转型论文范文2
1.1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映射出教师素质的欠缺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入学的目的是胜任某些特定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这也是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为人称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仍不能把教学和岗位联系起来,依旧是“用大学的一套来教技校的学生”,教学目标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讲剖析,讲联系,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究其原因,是由于会计岗位的人员流动相对稳定,长期在企业工作的会计人员很少会来到学校执教,而学校负责教学的教师基本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也就是“科班”出身,本身就不具备企业工作的经验,即使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后来入职的教师,一旦进入学校,也会慢慢的“落伍”。教师本身就缺乏对会计岗位的深刻理解,自然无法自如的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1.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很多学校为会计专业的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除了教室之外,大都配有专门的机房和手工实训室,学生听课在课堂,上机在机房,实操在实训室,但从笔者亲历的教学经历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教学效率并不高,更多的出现“上课讲一遍,上机讲一遍,实操再讲一遍”的情况,这其中固然存在着生源质量等等因素的影响,但依旧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配置的观念是较为落后的。从行为导向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取资讯的来源(可以使用手机但极不方便),在机房,则是座位的固定使学生难以进行团队合作,这样脱节的教学资源配置直接阻碍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1.3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的,以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依据,以考试成绩为客观评价标准,最终评价结果偏向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比如,教学内容的深浅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最后以分数衡量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适用于集体式教学而不是行为导向模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必然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特性,其更适用于长于抽象思维,喜欢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而偏偏技工院校中此类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2改进措施
2.1转变思路
从学校到老师,切实转变思路,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制定符合企业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目标,这需要详尽的分析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胜任能力,也包括关键能力。在此教学目标之下,为了胜任新模式下的教学工作,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知识,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2.2优化资源配置
为会计专业建立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相契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该环境应当具备理论教学功能、团队讨论功能、实践操作功能。这样的一体化教学环境首先应该有一个教学区,具备多媒体教学仪器,投影仪和幕布作为讲解和演示必不可少,最好配备教学管理软件,如红蜘蛛、蓝鸽等;其次,学习区域与操作区域合并,根据岗位需求建设仿真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办公设备和网络,尽可能做到学生拥有独立间隔的办公区域,人手一台电脑,若干人共用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常规办公设备,会计工作材料,如常见账证表;最后,设立类似会议室的讨论区域,可以每间教室设置或者多个教室共用一个会议室,为团队合作和讨论提供保障。这是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达到的效果。
2.3完善激励模式
如前文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校领导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校领导重视教学改革,才能够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并继续投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方向性的调整、推动与激励和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和保证,包括但不仅限于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师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教材的选择或者研发等。
2.4建立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做到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做到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更重视进步,更重视发展。只有建立人文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使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应有的效果。
会计转型论文范文3
关键词:消防部队;会计;信息化转型;存在问题;对策
一、前言
当前,怎样有效利用部队资金,完善部队的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成为了消防部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对于消防部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导致消防部队的会计工作效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消防部队的各领导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解决措施,以推动会计工作逐渐实现信息化转型。
二、消防部队会计向信息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人才缺乏
在消防部队会计工作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导致转型遇到了诸多未解难题。通常,高素质人才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但从当前的消防部队会计组成人员看,很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且财务管理的经验缺乏,没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导致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利用当前先进的技术完成会计工作。即便有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较强,但是由于缺乏计算机操作知识,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较低,阻碍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
(二)信息安全性较低
无论是银行业务系统更新,还是消防部队的会计信息处理,无一不需用使用网络技术,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财务核算、财务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大大增加。而部队是一个特殊性的机构,对于信息的保密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相关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导致财务风险,而且会出现不可预估的社会效益[1]。而消防部队的局域网若不注重加密处理,就会导致网络安全存在较大得到问题,使得数据丢失或受到非法入侵,对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造成较大的阻碍。
(三)信息还建设力度不足
很多消防部队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安装、维护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中,并未设置专门、独立的信息化财务管理部门,导致会计配套的信息化设备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与维护,且实效性、灵活性较差,只能完成基本的银行日记账及现金日记账的登录,而对于汇票、记账凭证、支票等还不能实现信息化操作,财务处理效率较低。
三、消防部队会计向信息化转型的完善对策
(一)强化人才培养
要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首先消防部队各领导还需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强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人才、会计人才,并提高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操作的相关知识,并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其中,信息化人才还担负着系统开发、安装、维护的职责;而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还用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消防部队的会计处理工作[2]。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首先要制定出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对对各部门的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保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满足各部门的需求。而信息技术人员还需要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繁杂、系统的会计工作进行统筹分析,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上,对软硬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对会计工作进行信息系统应用推广,让各部门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操作方法。另外,还可以强化各部门间的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控加强管理。在这当中消防部队的管理人员还要制定出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并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以提高消防部队的风险防御能力。
(三)建立会计信息资源
消防部队还可以建立专门、独立的会计信息资源中心,在财务部门采用统一标准及统一接口的内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对原有财务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实现两组的互通与兼容,进而提高会计工作的精准性、安全性[3]。与此同时,消防部队的各部门领导还要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重视,强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意识,建立起有效的部门会计信息资源中心,让财务领域中的不同软硬件、数据库、应用程序等实现交叉操作、资源共享,进而加强各部门的财务信息沟通,提高其资源开发性,有利于促进整个消防部队的财务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以实现整体利益。
(四)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互联网计算方式,能够在网络状态下对信息进行存储、计算,让各项财务会计信息、共享资源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提取。在云计算技术的使用中,消防部队要注意与内部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由于当前的消防部队大多采用局域网,这种独立的网络环境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却较低。所以,消防部队要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财务部门的会计工作中来,通过会计系统的互谅网接入,创建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心,实现云计算、云储存,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而且能够确保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安全性,对于消防部队的未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消防部队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加强信息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并加强信息建设,对会计信息加强安全管理,进而实现真正的会计信息化转型,为消防部队提供有力的后勤服务。(作者单位:九江市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李佳鸿.消防部队财务内部控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4,09(11):121-122.
会计转型论文范文4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会计转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纷纷提出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财务会计类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以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训为主要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内容的设计、组织方式等方面不尽合理,而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则是要求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为了真正做好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就必须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探索具有转型发展特点的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要求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高等特点。[1]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类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探索和创新新型教学模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针对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的脱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学生学习和就业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以利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桥梁型人才。
(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会计类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会计从业人员,其对应的目标工作岗位可包括出纳、档案管理、会计主管等。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类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但当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功底扎实,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导致对工作岗位的使用能力弱,甚至出现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结果都违背了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2]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加强财务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以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需求,从而为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推动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许多课内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深化和拓展,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完善自己,适应教学要求,有助于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等院校的发展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目前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存在普遍的问题,不少院校并不十分清楚企业特别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导致这些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资源分配不是十分合理。[3]对于财务会计类课程来讲,由于部分教师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是十分清楚,即使有一定的了解但却没有完全贯彻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有的教师对财务管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的教师对财务会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其结果是学生一方面不能系统的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会计实践中。所以,财务会计类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协调性不足
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够倒背如流,但却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些理论与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且实践教学设置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所学到的知识。[4]例如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是依据会计核算程序设置的,其一般流程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告。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理论。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过于偏重理论,忽略了学生技能培养,其实践教学环节占课程教学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仍然不会编制会计凭证、填制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种人为地割裂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三)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新建本科院校层面来讲,很多地方还是在模仿老牌的本科院校,没有根据自身院校的特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院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虽然也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比较零散,而且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各个课程的实践教学自成体系,没有形成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的联系,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之间的连贯性。即使一些院校也积极开设了实践教学,但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活动脱节较大,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忽略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进行的实践学习通常是重复性的,杂乱无章的,漫无目的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不是很大。
(四)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双师型”比例偏低
财务会计类课程是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既要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5]但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由授课教师完成,“双师型”比例比较低,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学历很高,但是很多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认知。再加上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准备课程,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一个总体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基础,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对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具备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胜任经管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两个层面
两个层面是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内会计方面的实训室,如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综合实训室等,利用仿真的会计实训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对所学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6]校外实训主要是在校外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教育、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方式,实现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三个一体化
三个一体化是指一体化的教室、一体化的教师和一体化的教材相结合。一体化的教室是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会计工具,演练会计实训和强化会计训练,从而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一体化的教师是实现三个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指具备普通教师和会计师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可以鼓励基础会计学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会计师事务或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最终提高其会计职业技能和双师素质,提高教师中“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比例,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一体化的教材。针对财务会计类课程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相分离的状况,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财务会计类课程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素质编写适合自身教学使用的实训教材,处理传统的题型外,应增加仿真实训题,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应按照行业规范,操作流程更加贴合实际,实现一体化的教材。
(四)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包括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是指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方面的培养。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是指在进行会计实训时,实施一人一岗,按照小组的形式,轮流岗位,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岗位的能力。[7]分岗实训后实施综合实训的方式进行,采取一人多岗进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会计处理的全盘账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是指利用手工账和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技能的训练,将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既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又能达到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采取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能够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五)五种实训方式
五种实训方式是指课堂单项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课堂单项实训就是在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单行技能训练,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分课综合实训是在完成单项实训以后进行,对财务会计类每门课程分别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从而既能使学生掌握每门课程,又能提高学生会计的综合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将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训融合在一起,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以一个企业模拟运营的方式,让学生处理运营中的各种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综合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将财务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里面从事一定的工作岗位,轮流实习,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提高职业素养。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然后以这些问题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建立的“12345”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斌,周志和.“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4(20):77-79.
[2]周志秀.“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市场,2015(19):215-216.[3]凌世寿,石勤.“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4(3):54-58.
[4]沈应仙.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财会经纬,2009(6):89-90.
[5]侯翠平,张红轶,丰蓉芳.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会计,2015(9):61-63.
[6]罗艳芬,吕朝周.加强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81-182.
会计转型论文范文6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引进介绍国外流行的实证会计。1994年起,真正运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研究的论文出现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同时,人们将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主要目的是对这个“舶来品”加以评析,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直到1997年以前,我国实证会计的论文数量相当有限,所研究的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①。1997年以来,实证会计在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研究领域大为拓宽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实证论文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因此,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可以199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有:大而言之,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对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中而言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按此标准划分阶段的,而实证会计的发展与证券市场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小而言之,《会计研究》1997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组博士生所写、评价实证会计的论文,对我国实证会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展实证会计,不但可以提高会计研究的科学性,为规范会计研究提供证据支持,还有利于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从根本上讲,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本文的核心是希望初步回答如何推动我国实证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讨论了影响实证会计发展的若干因素,当前限制实证会计发展的有关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证会计的运用技术与运用背景等。
一、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性问题
作为实证会计的主要代表人,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s and Zimmerman)将实证会计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葛家澍教授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确切地说是用经验——实证法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一套新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葛家澍,中译本序,1999)。为了明确讨论对象,需要澄清:
1.实证会计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方法?
众所周知,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对称。如果它是一种理论,就应有自己的核心观点和比较固定的研究领域(就象会计目标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收入实现理论等等)。显然,如果认定实证会计仅限于研究资本市场研究、会计选择研究等有限的领域,只会限制实证会计的发展。以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名著《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来看,似乎实证会计是一种理论。这主要是由于在七、八十年代,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结论大大不同于以往,而且相对比较集中。其实,不同的方法既可用于建立新理论,也可用于反思旧理论。现在的实证会计论题有很多都可以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规范性论题也有很多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因此,实证会计是一种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理论。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者所提出的命题是否可以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即研究对象是否可以通过足够大的样本进行随机性的观察。过去不能实证的将来或许能,实证会计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既有的领域。
明确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并未降低其地位,相反将会有利于它的发展。在一些以会计理论体系为题的专著中,实证会计理论并未当成研究方法来论述,而被列为与其他会计理论并列的一部分(并且往往是最后一部分)。在研究生教学中也存在同样问题。这固然与实证会计的发展程度——尚未涉及会计理论的大多数领域有关,但是,如果认可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就应当在详细展开研究之前予以讨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博士生导师吴水澎教授在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以方法论为最高层次的。明确实证会计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实证会计在中国的发展会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关键在于后者决定了会计命题的可实证性。
2.实证会计(Positive Accounting)和经验会计(Empirical Accounting)是什么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狭义的实证会计可作为经验会计的一个分支(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蔡春和邹宏,1999)。第二种观点认为,1968年由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发起的研究称为Empirical Accounting,而1978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发起的称为Positive Accounting,二者合称实证会计(刘峰,2000)。据此,实证会计大于经验会计。区分二者的目的是为了给实证(经验)会计划分阶段。我们认为,“经验会计”一词在中国用得很少。为简便起见,即使只用“实证会计”,也完全可以区分其发展阶段。
3.实证会计是否仅限于采用假设检验方法?
从目前国内的实证会计成果来看,所采用的方法绝大多数是假设检验。但是,这并不是实证会计的唯一方法。其一,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而描述性统计也可用于实证会计。其二,实证会计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也可以是其他。如,调查问卷、模拟实验、直接观察等。从根本上讲,实证会计的特点是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为立论依据,但并不表示唯数学工具独尊。
二、我国实证会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曾经对实证会计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过概括。这些讨论多注重国外实证会计的发展。以下所述则侧重于我国的现实。
1.相关学科的发展
在理论基础上,早期实证会计的发展受到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的实证会计则与企业理论、契约理论、管制理论等关系密切。此外,作为计算方法,数理统计的发展大大早于实证会计,也早于实证经济理论。这提示我们,从事实证会计研究必须首先了解相关学科。如果不满足于“旧方法+新数据”式的研究,要有所创新,则需要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甚至突破。
将会计理论与经济理论相比,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在中国和美国,会计理论中实证之风的兴起都晚于经济理论。通过简单的统计可知,我国《经济研究》近年刊载的实证论文(不限于会计领域)的比重多于《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财务与会计方面的论文数,近三、四年明显多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论文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实证会计有无可能摆脱从属于、跟随于其他学科的阴影?(如,对于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在经济学界、金融学界以至管理学界都有人研究。尽管没有引起该论题的学科属性之争,但这种研究容易重复,不利于会计的发展。)换言之,是否存在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的实证会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在盈余管理上的浓厚兴趣也许与此有关。亟待会计学界研究的论题应该更多的是本学科的问题。如,关于盈利预测、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问题的研究。
2.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业务的发展
这两者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可归为一类。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TSP、Excel、SPSS等。各种软件各有优劣。TSP是基于DOS的小软件,略嫌陈旧;Excel是最流行的办公软件之一,容易找到;SPSS功能强大,专业性强。
数据库业务是提供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从笔者所看到的实证成果来看,多数研究者是从证券报刊上收集原始数据,可以想象其工作量之大、成本之高。少数有条件的研究者已开始运用电子版的数据,真可谓“羡煞旁人”。 如果有类似国外标准普尔(Standard-Poor)、穆迪公司(Moody)等的咨询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服务,有Compustat Tape和Datastream International那样详细的数据可供研究之用,相信一定能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
最近,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年度报告全文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sse.com.cn和cninfo.com.cn),年报摘要刊登在指定报纸上。上市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上披露年度报告,但披露时间不得早于指定网站。这一要求对于研究人员的数据收集将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有关网站经常一些经初步整理的关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数据,值得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关注。
3.传统理论的危机
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革命理论,新的理论范式是在旧范式发生危机之后诞生的。所谓理论危机,是指理论的供求关系失衡,尤其是供给短缺,包括总量短缺和结构短缺。六十年代前后,美国的规范会计理论在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出现了危机,于是有了Ball和Brown(1968)、Beaver(1970)开创性的实证研究。我国是否存在会计理论危机?对于面临发展和体制转型双重任务的中国经济,对理论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在理论的供给方面,如果仅从的数量来讲,我国会计理论何其繁荣。但是,其中的泡沫现象实在太多。从形式上看,包括重复研究、抄袭、一稿多投等。从内容上看,有纠缠于概念、原则而无实质意义的“论文”,也有“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还有草率提出新概念、新理论的“弥补空白”③。如何改变作为社会现象存在的学术泡沫,已不是本文主题所在。但透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理论危机至少潜在地存在。近年,我们不时可以听到会计理论滞后于改革实践的批评声,也是理论危机的一个佐证。我们相信,早日粉碎学术泡沫,将理论危机明朗化,将有利于学术的真正进步。
按照经济学理论,一部分人由于预期到制度变迁的收益可能大于其负担的成本,就可能发起变迁,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Primary Action Group)。我国会计理论范式变革的发起者是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的会计研究者。他们的收益——更高的学术地位是非常明显的。一批有远见的研究者正在努力成为第二行动集团(Secondary Action Group)。
4.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远早于实证会计。而我国两者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其原因是,资本市场是实证会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说国外最迟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计算机技术,而我国则是资本市场。
实证会计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可概括为:资本市场的会计规范需要会计理论的指导,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实证会计研究创造了条件(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在前一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会计研究中“10%现象”④的发现对于证监会改变上市公司配股条件具有明显影响。后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实证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上。我国理论研究人员直接与实务界接触的机会不多,而各种统计年鉴上可找到的数据大都属于宏观性的。因此,资本市场上公开披露的信息对于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突出的影响,较之国外不可同日而语。
5.借鉴国际惯例
八十年代末期,中国会计界兴起了一片“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强烈呼声,但当时实证会计发育的土壤尚未具备。近年来,随着中外会计学术交流的增加,研究范式的转变逐步得到中国会计理论界的认同。其主要表现有:(1)一些理论精英为了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不得不应用国外流行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2)作为我国会计期刊中的权威,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研究》转变了办刊宗旨,日益推崇实证会计,无疑对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3)在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带来的成果多属实证性的,为我们进一步打开了眼界。(4)香港的部分会计学者先后受到大陆传统的规范式理论训练和西方的实证理论熏陶,他们曾对大陆的会计理论提出过善意的批评。这种批评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应看到,中外交流毕竟限于少数人,来自国际惯例的推动不足以使实证会计在理论界普及起来。
综上所述,我国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必要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果有足够的动力和正确的方法,研究者就可以深入了解相关学科和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辞劳苦地收集数据,针对规范资本市场的需要,从事实证会计研究。但是,问题在于,事物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具备必要条件。
三、推动实证会计发展:有关制度的完善
如何推动实证会计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陆正飞博士认为,导致我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基本限于规范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动力的缺乏,二是研究条件的缺乏。研究动力是指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者的利益驱动。研究条件包括掌握实证方法的研究者和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陆正飞,2000)。笔者认为,推动实证会计发展的具体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外部环境存在的有关制度,它解决的是研究主体的培育问题,或者说有没有人愿意从事实证研究;二是实证会计本身的运用技术问题,可以从现有的局限着手分析,它解决的是愿意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人能够正确地从事研究。
由于实证会计的相对研究成本远高于规范研究,而收益却没有明显差距,理性的研究者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当然会选择不搞实证研究⑤。这样,要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就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尤其是完善有关的激励机制,降低研究者从事实证研究所负担的成本,提高实证研究的收益。
1.研究生培养制度
如果说实证会计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主要得力于以博士生为代表的理论精英,那么,其进一步发展应当致力于更高的普及率,从而有赖于包括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完善。
一是研究生导师的选任制。博士生在报考之前,往往先与导师有所联系,而很多高校中,硕士生的导师还采用的是指定方式。即使有的研究生希望深入了解实证会计,也可能投师无门而望“实”兴叹。推行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有利于激励二者同时提高自身水平。目前,一些硕士生导师只要有了资格,就不再深入进行学术研究,把学术研究当成导师资格的“敲门砖”。这种“终身资格制”导致一种惰性。如果推行“双选制”,可以对此有所限制,而且有利于降低实证研究人员的入门成本。
二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制度。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其隐含的假设是,字数反映了研究水平。这显然不够合理。东拼西凑的十万字还不如踏踏实实的一万字。从研究成本来看,后者也可能高于前者。实证会计的论题通常较小,未必能“凑足”字数。这也使研究生们无法以实证会计的论题写作毕业论文。在国外,就算是“根据农贸市场的价格来对种族歧视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也可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我们的研究生却热衷于创立“新体系”。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打破规范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提高实证研究的地位和收益。
2.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
这两者都与论文质量评估制度有关。高校教师是最主要的理论研究人员。教师搞科研的动力(教师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主要是评职称和科研奖励。而目前职称评审和科研评奖的主要依据是论文数量,对论文质量的考虑仅限于字数、刊物等级。既然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本高于规范研究,除非受“道德觉悟”水平或其他因素影响,谁都会选择不搞实证。要改变这种状况,前提是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估。国外的经验是通过文献统计,以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作为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作法。从会计理论界来看,中国会计学会理应担起重任。在课题申报、科研评奖等方面,应当逐步向实证研究倾斜。
3.高校师资交流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师资来自本校培养的博士,难以避免“近亲繁殖”的弊端。而且,容易形成“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的格局,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应当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如,本校毕业的博士生在若干年内不允许在本校从事教学科研;将一定比例的教师职位留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等(张为国和徐宗宇,1997)。
4.科研合作制度
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本较高,合作进行可以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每个研究者负担的平均成本;可以利用合理分工、差异互补,缩短研究进程,提高科研质量;可以通过学术上的“传、帮、带”,促进学术群体的形成和壮大;还可以增强研究主题的系统性,避免受个人精力所限而“肢解”论题。因此,应大力提倡科研合作。
5.刊物审稿制度
有的刊物编审人员不了解实证会计,也就将实证成果拒于门外。有的刊物在投稿须知中强调,能不用图表表示的尽量用文字表示。这显然不利于图文并茂的实证成果的发表。除了改变办刊观念外,应推行匿名审稿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的主要发表园地一是各大学学报,二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附属于财政部门的会计学会分会所办刊物,三是有关研究机构主办的刊物。总体上看,存在市场(读者)定位不明确的倾向。与其过于讲究兼顾而结果什么也没顾着,不如专门为某种特殊读者群服务。比如,普及性的服务于实务界,研究性的服务于学术界。
6.产研联系制度
职称评审、课题申报、成果评奖、获取稿酬都是科研活动的收益。这些收益多属间接性的、不确定的。而从事研究时所发生的成本则是直接的、现实的,而且往往要由研究者本人负担。国外实证会计之所以十分流行,数据收集成本低固然是原因之一,稿酬丰厚也是一部分原因,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本大多转嫁给了实务界——由公司提供经费、研究公司关注的问题。如,对某项会计准则持赞成或否定态度的公司希望获得理论上的“依据”,把利益之争掩藏起来,当然愿意慷慨解囊。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很可能有先入为主之弊,但如果参与其中的企业和研究人员足够多,也可以达成某种均衡。因此,应当鼓励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实证会计的发展。
四、推动实证会计发展:现有局限的改进
1997年后我国实证会计发展迅速。但是,仔细研读,仍可发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尤其在研究背景上对中国特色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