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朱熹观书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1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诗做一个整体比较。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从诗人来说,《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陆游,《观书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为宋代著名诗人。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将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进行比对。陆游为宋代爱国诗人,其诗作大多书写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南宋无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

这两首诗的内容有何异同?《冬夜读书示子聿》从题眼可知,这是一首写读书的古诗,是陆游和儿子谈读书的诗,而《观书有感》是朱熹对读书的一些感悟,讲的是自己瞬间的体验。

在说理上,这两首诗又有何异同?从共同点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冬夜读书示子聿》从教导儿子的角度,讲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观书有感》则从自己的瞬间领悟入手,体验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思。

这两首诗的哲理含义有何不同?陆游通过实例告诉儿子,读书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读到真知又要实践真知,否则便是空纸一文,毫无用途。《观书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读书能够使人明智,可以使内心的湖面清澈如镜,让一个人保持聪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梳理了两首古诗的异同,从整体上把握了哲理诗的含义,从内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拓展,丰富哲理诗韵

古诗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会默写,背诵古诗,而是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诗韵的熏陶,思维得到发展,将哲理渗透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要想做到这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就要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这两首古诗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话?”学生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找到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是陆游举出例子以告诫儿子。我从古诗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通过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想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也有学生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哪个字眼能够表明读书的真髓?学生从“纸上”和“躬行”找到这首古诗的关键所在,纸上代表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收获真知,否则便是肤浅的说辞,对积累知识毫无益处。

在《观书有感》中,何谓活水?从诗的字面意思来解释,那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诗中,大学问家朱熹难道仅仅只是在谈论方塘的清澈,追问方塘的源头吗?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问,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阐释读书之于活水的关系:正因为不断地读书,才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获得滋养,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诗韵

古诗是语文阅读教学园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着异常丰厚的积淀,学生一旦走进诗境,领悟到其中的意蕴,必能拓展思维。为此,我引导学生从唐诗谈起,进行研究比对,看看《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有何特征,与此种诗歌类似的还有哪些古诗。学生认为,这两首诗的哲理意蕴非常丰富,之前学过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有着丰厚的哲理意蕴,与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还有《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还有哪些诗能给人这样的感悟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继续探索,我让学生在课外多找相关的古诗,进行自主探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己体会。

哲理诗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认为可以将哲理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谈到读书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用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到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荡涤自己的心灵,就要用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因为疑问,学生有了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获得了语文探究的能力,打开了走进语文殿堂的大门。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2

关键词:古诗词;四步曲;诗题;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魅力呢?我觉得古诗词应奏响“四步曲”。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诗词年代久远,教师若能在开始阶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使课堂充满无穷魅力,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顾晓梅在教学《观书有感》前让学生说说形容山和水的词语,最后老师补充“源头活水”,进一步引导:这个词语出自今天将要学习的古诗《观书有感》,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学完这首诗你就会明白。这个导入环节短、准、新、巧,一下子激起了学习学习的兴趣。激趣导入方法多样,还应根据年段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猜谜语、读儿歌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理解诗题”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有些诗的题目就高度概括了诗的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读了这样的诗的题目就可以问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谁送别谁,去哪里?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又为这首诗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果是一首词,而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的话,还应该让学生对照比较,了解诗词的不同:词有词牌名和题目;词的每句话长短不一,因此词又叫“长短句”;词可以分为上下阕等。

二、知人论世,了解诗人

学习古诗,还应该了解诗人极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她)的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比如学习《观书有感》,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朱熹及其哲理诗的特点,从而知道诗的题目虽然是“观书有感”,写的却是关于读书、做学问方面的道理。学习《清平乐・村居》,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从而知道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当然,这一步骤既可以在学习诗之前,也可以在之后,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三、通晓诗意,体悟诗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关键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前提。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句的独有气质,制订清晰的朗读目标。朗读,要求读准节奏、押韵、停顿,还可以引入古诗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读出古诗的韵味。书声琅琅的课堂,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理解诗意的方法,根据年段特点应有所不同。低年段可以采用“看看想想,猜猜说说”的方法,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学生定会觉得兴趣盎然。中高年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字词,可以教给学生通过组词释义的方法来理解

字词。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学习《泊船瓜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学习《题西林壁》,问问学生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

四、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3

1、“天光云影”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天光云影:指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来源:文章屋网 )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4

我校的第一个景点是半亩方塘,它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半亩方塘,是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池塘。池中的石头刻着“半亩方塘”四个字。池边的牌子上写着南宋著名诗人朱熹写的诗《观书有感》。近看池中有几条小鱼在嬉戏,水中还有数只水虫在悠闲地散步,夏天偶尔还有可爱的小青蛙在荷叶上舞蹈和歌唱。半亩方塘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你瞧,半亩方塘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让你看到正在荷叶底下嬉戏着玩耍的小鱼儿们。半亩方墉的水真绿呀!绿得像一块碧绿无暇的翡翠。半亩方塘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半亩方塘的水源来自学校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瀑布,它的名字叫作:思源飞瀑。“思源飞瀑”是建造在一座假山上的,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总是喜欢爬到假山上去玩,女生们还喜欢在山洞里玩过家家游戏呢!半亩方塘和思源飞瀑这两处景仿佛在教导我们做一个人格健全、放眼世界、勇于挑战自我的现代人。

我校的第二个景点是教学楼一楼的两排走廊。走廊上悬挂着三十二首经典诗词的木刻像框,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语言文化的魅力。

四园是我们学校第三个景点。所谓的四园嘛,就是分别以逸致、逸趣、格致、四雅四种文化浓缩构设的风景。它们点缀在学校的四个角落。逸致在左下角,在半亩方塘和思源瀑布的旁边。逸趣在右上角,是一排由鹅卵石铺设构图的小路,充满了闲情逸趣。格致在左上角,有电力风车和航模试行池,爱科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来哟!四雅在右下角,分别诠释着雅言、雅行、雅量、雅趣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味道,让同学们倍感温馨。

“一塘荡漾明镜开,二廊成趣校园乐。三坪绿荫满园春,四园相印生机勃。”这首数字诗高度概括了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增大容量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变革和发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关注社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关注教育信息的传递手段与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世界顶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朱熹的《观书有感》时,笔者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

1.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书有感》是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著名诗篇,诗歌把抽象的读书感受形象化的表达出来,主要的做法是通篇采用比喻的写作手法。诗人朱熹把水比作书,强调人要想变得睿智,达到新的境界,就必须不停地读书,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正像池塘里的水一样,要想新鲜澄澈,就必须有源头的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补充一样。在简单的导入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笔者让学生根据预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然后读给同桌互听,请对方提出意见,改进自己的朗读。在此基础上,请同学选择最想听哪位同学朗读,然后由这位同学朗读,大家认真倾听,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二个层次的朗读是由教师示范朗读。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对诗歌的理解,笔者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配音朗读。第三个层次的朗读,就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的配乐朗读录音。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用心揣摩,然后随朗读录音轻声跟读,进一步激发朗读古诗和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至此为止,学生学习热情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

2.用优美的画面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朱熹的《观书有感》除了具有隽永的语言美,蕴含深刻的哲理美外,还具有形象的图画美。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这首诗的朗读mtv,一边播放朗读录音,一边播放对应画面。在风景如画的平原地区,水平如镜的池塘,清澈明净的池水,池水被长天映照得一片蔚蓝,白云朵朵在池塘中自由地往来。在池塘的远处,源头的水正缓缓地向池塘这边流淌,微风吹处泛起轻轻的涟漪……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学生们都陶醉在其中,仿佛若有所悟而颔首微笑,学习的积极性浓浓郁郁,学习古诗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

古诗虽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因为其文言的语言形式,学生在理解上困难较大,特别是关键词的理解更是如此。关键词是古诗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理解好关键词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就顺理成章了。那么,怎样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呢?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七律・》时, “五岭逶迤腾细粮”这一句中“逶迤”学生觉得很不理解,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山区风光专题片,将山脉弯曲绵延的视频编制在教学课件中。

三、运用多媒体,增大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课堂容量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为一体,能很好的将很多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具有极强的合成型。它能使课堂容量显著增大,能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感官传递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有效的运用学生随意注意的规律,有效的提高课堂的密度,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好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总是将声音、文字、图画等要素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开端有很好的唤起注意作用,在课堂教学的朗读上起很好的引领提升作用,在课堂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中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检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矫正作用。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多媒体教学都有着广泛的运用,课堂的容量变大了,训练就更加扎实有效了,教学效益得到切实的提升。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6

进入语文的天地,朗诵上口,和朱自清一起领略“春”的美丽,和梁衡一起体会“夏”的热烈,和何其芳一起收获“秋”的硕果,和老舍一起感受“冬”的清逸飘秀。见识过神奇的春、夏、秋、冬,我们再一起去“看云识天气”,和鲁迅一起放放“风筝”、放飞心情,与莫怀威一起“散步”……语文的天地,无不多姿多彩、各具风韵;语文的天地,永远领略不完;语文的天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语文在哪里?语文就在人们的生活里,语文就在我的朗读里:“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真善美的使者;语文,是高悬在假恶丑身上的达克利斯剑;语文,是我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