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1
星期五的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场关于当代军人的影片——《霓虹灯下的新哨兵》。我想《霓虹灯下的哨兵》大家一定很熟悉吧!《霓虹灯下的新哨兵》绝对不是“炒冷饭”,里面的每一个情节都十分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这部电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画面:深夜5公里的急行军,冒着雨,和透湿的军装,非常的艰难和辛苦,但他们的行动是坚定的、执着的。“抗洪抢险”特别让我难忘,武警战士各个自高奋勇、毫不犹豫地往水中跳,连平时对“CS”着迷的皮向峰也不例外。当他们完成任务时,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泥土和疲惫,但遮不住脸上的坚毅和安定。他们做到了下水前的誓言。啊!他们留给亲人的是一个背影,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安详的生活和美好的家园。
每一个军人都是固执的,这种固执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我们缺少的精神,它就是坚持。霓虹灯下的哨兵正站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付出,那我们呢?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一部让人感动和震撼的电影。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2
1、是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它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出品的剧情片,由张玉中执导,陈思成、郑昊、吴昱翰、徐佳等领衔主演。
2、影片讲述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几名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大上海武警总队三中队服役的故事。影片于2008年12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来源:文章屋网 )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3
20世纪90年代之后,连环画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原本数量就不多的连环画却为收藏爱好者所青睐。目前,在不少中心城市的收藏品市场,都能看到一些经营收藏类书籍的店铺,柜台里摆放着一些旧版的连环画。这些大都是20世纪80年行的旧版品种,因为年代久远,保存得并不完好,纸张都有不同程度的折角、破损和污迹。一般就是几元钱一本,收藏者多为回头客,主要抱着一种玩味的心态买上几本带回家。
收藏连环画的目的不外有3种,其一是欣赏与研究,其二是保管与拥有,其三就是投资与保值了。这都是由连环画的自身特性以及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影响连环画价格的因素有许多,如发行量、艺术水准、出版时间、版次、印次、新旧度、需求量及当时的物价水平,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连环画流传到现在,价格已居高不下,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品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连环画系列,现在每套名著的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而那个年代出版的其他题材单册连环画平均价格也在一两百元。至于20世纪80年代后出版的连环画作品,只要是保存完好,市价十几元或几十元都能成交。此外,连环画的版次也很能体现出投资价值的高低,通常是印数少的品种比印数多的品种值钱,经过了再版的连环画就要大打折扣了。
投资者对连环画的认知也是关键。时期出版的连环画因为带有特殊时代的烙印,再也没有重版的可能,投资价值显然是很高的,所以现在市场上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题材连环画的市场价格正在不断走高。由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古今中外的民间故事改编的连环画同样很抢手,除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系列连环画之外,《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连环画只要保存完好,品相上佳,都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4
关键词:评剧;花旦;产生;发展;特色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27-01
花旦是评剧旦行中的重要一枝,与青衣并重。评剧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从理论上与学术上对评剧花旦进行一番考证与研究,对于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可以提供一定的正能量。为此,本文进行尝试性研究,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评剧花旦的考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
一、评剧花旦的产生
花旦是评剧最早产生的旦行之一,甚至早于评剧青衣。
众所周知,评剧产生于清朝末年,最早以河北东部滦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又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平腔梆子戏”(又称“蹦蹦”)。而“对口莲花落”即由一旦一丑两个演员演唱,其中的“旦”即花旦而非青衣,“丑”即小丑。到了“平腔梆子戏”时期,评剧便成为典型的“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其中的“小旦”,亦花旦。评剧旦行创始人金,就是花旦演员。
评剧早期剧目《锔大缸》中的王二娘等,也是花旦角色。
二、评剧花旦的发展
随着整个评剧的发展,评剧花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评剧的第二个时期――“唐山落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评剧花旦名家。例如月明珠(1899――1923),河北滦县人,曾与成兆才一起创办警世戏社,任该社主演。花旦、青衣两行兼擅,而以花旦为主。他主演的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等。并自编自演了《桃花庵》,他“嗓音甜润,扮相秀丽,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相传评剧‘反调’唱腔为他所创。”
到了评剧的第三个时期――“奉天落子”时期,更涌现许多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家。例如金开芳,专演评剧花旦,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等。又如李金顺(1896――1952),也专演评剧花旦,他勇于创新,广收博采,吸收京韵大鼓曲调,增加伴奏乐器,创造出活泼清新、脆亮优美的唱腔风格,被誉为“李派”。其代表剧目有《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珍珠衫》、《爱国娇》等。特别是具有爱国思想的时装新戏《爱国娇》,为评剧争取了许多新观众。再如喜彩莲(1916―),评剧女演员。擅演花旦,代表剧目有《武松与潘金莲》、《翠屏山》、《战宛城》、《十三妹》、《卓文君》、《人面桃花》、《武则天》等。还有芙蓉花(1911―1952),评剧女演员,曾拜金为师,学评剧花旦。她“嗓音高亢,刚中带柔,表演细腻,以扮演农村妇女见长。擅演剧目有《李香莲卖画》、《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昭君出塞》、《二度梅》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剧花旦著名表演艺术家、“花派”的创始人花淑兰(1929―),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自幼随母亲刘玉芳学评剧旦行。1929年又拜刘子西为师,演评剧青衣、花旦,尤以花旦见长。经常在唐山、张家口、北京、天津、锦州、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戏迷众多,好评如潮。1952年加入锦州评剧团(1955年改为辽宁评剧二团)。1959年任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她继承了爱莲君、刘翠霞的艺术特色,创造出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细腻的“花派”艺术。代表剧目有《茶瓶计》、《三节烈》、《牧羊圈》和现代戏《黛诺》、《南海长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她的传承人是当代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曾主演评剧《三寸金莲》等,广获好评。
三、评剧花旦的特色
从美学的视角与高度来考量评剧花旦艺术的美学特色,有助于评剧花旦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深化。具体分析,评剧花旦的美学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民族特色。评剧属于民族戏曲范畴,故评剧花旦的表演具有民族性特色,即写意化,这与西方戏剧写实化的美学特色形成明显不同。这种写意化又通过虚拟、夸张、程式等手段表现。
其二是地域特色。评剧不仅具有中国北方地域特色,而且京、津、辽、吉、黑、内蒙、冀等各省市,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评剧花旦对此也必须充分展现。
其三是本体特色。评剧花旦不仅注重表演与说白,而且集唱、做、念、舞为一体,具有多元化的本体特色。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5
【关键词】评剧;韩花筱;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作为国内较大的几个地方剧种之一,建国前后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曾经一度在戏剧界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性限制,致使该剧种未能被更广阔地域的广大戏迷和观众所了解,它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受到诸多限制。如何打破原有瓶颈,打造评剧创作和演出的新天地,使这一传统剧种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专业戏剧工作者也是广大评剧爱好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评剧的起源及“韩、花、筱”的品牌影响
评剧源起于莲花落、拆出小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12年评剧奠基人成兆才带领吉庆班到唐山永盛茶园演出,组成永盛合班,后改名为“警世戏社”。唐山落子被迫出关后,形成了奉天落子。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一艺术形式倍受重视,地位得到提高,从此落子、评戏统称为评剧。1920年,大量落子涌进刚建立的沈阳北市场。建国初期,以“大观茶园”为基础吸收各地评剧艺术骨干组建了唐山评戏院,即是沈阳评剧院的前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就是在建国初期先后应邀到沈阳的评剧主演。她们都出生于河北,幼年开始学戏,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
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很大。韩少云的《小女婿》、花淑兰《茶瓶戏》、筱俊亭的《对花枪》成为一代宗师传世之作。“韩、花、筱”作为沈阳评剧的整体品牌,在全国评剧六大流派艺术中占有三个席位:“韩派”代表人韩少云在创作上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以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著称。在唱腔上,受到评剧早期刚劲酣畅唱腔和奉天落子时期柔媚洒脱唱腔影响,结合自身条件,融合成具有音域宽广、刚柔相济、行腔娓婉和韵味醇厚的特色。她唱腔有三绝:“字清、腔顿、板正”,她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60余年的舞台生涯,韩少云上演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人面桃花》等;“花派”代表人花淑兰一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引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善于演唱高亢向上的旋律,喜用有弹性的疙瘩腔,行腔多彩流畅。她演唱以刚毅见长,刚中亮,柔中脆,低腔低而不沉,柔而不温。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誉。目前,“韩、花、筱”的完整艺术资料正在进行搜集、发掘和整理。韩少云的《韩少云唱腔选》、《评剧表演艺术家 韩派创始人韩少云书画集》、花淑兰的《花淑兰唱腔艺术》《艺术星座花淑兰》和筱俊亭的《驰骋评苑七十年》等书籍已先后问世。
二、以市场开拓和艺术创新焕发评剧时代生命力
1959年11月11日,沈阳评剧院正式成立,由辽宁评剧团、辽宁评剧二团、沈阳市评剧团合并组成。建院几十年来,沈阳评剧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创作中突出时代精神,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创作、改编、上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即有《茶瓶计》、《打金枝》、《凤还巢》、《谢瑶环》、《对花枪》、《红楼梦》、《半把剪刀》、《魂断天波府》等传统或新编传统戏,也有《小女婿》、《洪湖赤卫队》、《风流寡妇》、《山里人家》、《秧歌情》、《疙瘩屯》、《雪花飘飘》、《闹牛记》、《天堂花》、《杜鹃山》、《洪湖赤卫队》、《黛诺》、《霓虹灯下的哨兵》、《小院风波》、《家》等现代剧目。这些剧目多次晋京演出并参加全国戏曲汇演、中国评剧节演出、马山国际演剧节演出,并荣获“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国际级奖励。1961年剧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剧院。沈阳评剧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范文6
他就是许承先,戏演了一辈子,也喜欢了一辈子,演绎过各种各样的形象,明明一脸和善,却能将坏人演得入木三分。
如今的他,仍然在话剧舞台上活跃着,无论是亲切慈祥的父亲,还是堂堂的爵士、威严的法官,他都演绎得出神入化。大家都说:“您比没退休还忙!”
他说:“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俱乐部副主任时,戏还没退休后演得多。那时,即使遇到喜欢的角色,也不会想着‘这个我要演’,更多的是推荐安排其他同志出演。退休这十年,反倒‘被安排’了很多喜爱的角色,演戏演得很过瘾。”
话剧中心里可亲可爱的“许爸爸”
话剧艺术中心的青年演员们,在许承先口中就是“孩子们”、“小赤佬”,而大家则亲切地叫他“许爸爸”。“许爸爸”和“孩子们”相处融洽,就像一家人。
许承先夏天离不开冷空调,因为他怕热;冬天却特别讨厌热空调,因为心脑供血不足,脑缺氧觉得太闷,这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夏天时,“孩子们”知道“许爸爸”要来,早早就开好了冷空调。冬天排练时,要是有人想开热空调,也会说开小档。许承先说:“我现在不反对啦!这些孩子平时外面穿一件滑雪衫,里面就是汗衫,脱了外套排练能不冷吗?我就尽量多去排练厅外透气,不让他们为难。”
每逢星期六下午,话剧要演日场,许承先会买一大堆吃的带到后台,从葱油饼、沙拉到羊肉、红肠什么的,都是大家爱吃的东西。这样一来,年轻人就不用为午饭忙活,一边化妆一边就能吃了。孩子们高兴,嘴巴里还吃着呢,也不忘和他开玩笑:“许爸爸,您的演出费都被我们吃掉啦!”中心的一位青年演员最近刚买了房子,生活各方面都有点紧张,许承先会多买一份他爱吃的红烧羊肉:“这个你晚上带回家吃。”“许爸爸”说:“其实就像买给我女儿、外孙吃的一样,看到他们吃得开心,我就开心。”
“我们也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应该能了解年轻人的想法。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人的情感是不会变的。以前,我们的老师无论是业务上,还是在生活上,对我们都很照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这些孩子很多都远离父母,来外头打拼,非常不容易。我能做到的很有限,只是尽一点微薄的关怀,但心里很安乐。”
在话剧《活性炭》里,许承先饰演的父亲董雄山对女儿有一句台词:“我知道你一个人在外面打拼很不容易,但是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会把一切处理好的。”这也正是他对这些年轻人如父亲一般的期许:“我就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看,他们有进步了,为他们高兴,给他们支持鼓励,增添他们在外打拼的信心。”
台上台下都是父亲
现在,许承先在话剧舞台上的很多角色都是父亲,他与这些角色在感情上很能契合,演绎时,他会将自己对女儿、家庭的感情融入其中。比如在《去年冬天》里,许承先饰演一位退休的剧团演员,一对青年情侣来租他的房子。
在这对情侣的分分合合中,许承先饰演的陆少丰就是以父亲的情怀、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来开导他们。演出完毕后,一些深受感动的年轻观众都会围上来说:“许老师,我能叫您一声爸爸吗?”有一次演出结束后,有个女孩来到后台,她对许承先说:“许老师,我今天看了这个戏,真的很感动,因为您演的这个角色很像我的父亲。他现在一个人在老家,而我独自在上海打拼,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了。许老师,我能抱抱你吗?我想感受一下爸爸的怀抱、爸爸的温暖。”于是许承先就拥抱了她,抱着她的时候,许承先忍不住流泪了,他说:“我真的希望,这个拥抱能给她父亲般的温暖。”
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许承先对女儿许榕真也是疼爱有加。到现在,有人对他说“你女儿很成功”,他依然很感动、很自豪。父女俩在很多地方很相似,连许承先身体有什么不适,女儿也会有些感应。有两次,许承先胃有点疼,许榕真恰好打来电话,竟然胃也不舒服。他就细心地在电话里叮嘱女儿,喝点红茶暖胃。
许承先有糖尿病,许榕真去外地拍戏,听说当地有什么特产对糖尿病有改善作用,就一定会买回来给他,对他千叮万嘱,让他要记得吃。在上海,看到不错的店,也会搂着父母的胳膊:“爸爸妈妈,这个店很灵的,我带你们去。”有时,父女俩受邀一起参加一些节目的录制,也成了联络感情的好机会。
许承先说:“我和老伴有个原则,就是尽量不要给女儿增添任何麻烦,自己力所能及的就自己去做。就像我去医院看病这件事,我如果让她开车送我去,她肯定会送的,但没意思啊,我能自己骑车过去,何必耽误她的时间呢?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会上都很不容易,尽量不要让他们为我们操心,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如今,许承先对女儿的爱更延伸到了小外孙身上。小外孙今年三月就满三岁了,喜欢缠着外公一起看动画片。“我们没想培养他演戏什么的,倒是他自己很有表演欲望。骑个小车忽然就摔倒了,‘啊,救救我吧’,大概都是看动画片学来的。家里有钢琴,他喜欢坐上去有模有样敲打一番。我们问他要不要学钢琴,他说‘要’。但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的‘戏话’,等他再大一点,真的有学的愿望,再培养也不迟。许榕真小时候喜欢跳舞,但我们让她去拉小提琴,她算是硬着头皮拉,虽然后来也进了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其实并不喜欢。结果高中毕业后,她自己去考戏剧学院了。所以还是等以后小家伙真心喜欢了,再让他发展。”
静心是最大的保养
除了身边的人,许承先还将自己的爱分给了家里的三只宠物——两只猫和一只狗,其中的白猫养了13年,狗狗养了7年。白猫最早是侄女养的,狗是许榕真的,后来因为无暇照顾,都送到许承先身边来了。花猫则是一只流浪猫,跟进家门后就一直养着,转眼也好多年了。
许承先对宠物的爱护,有时令老伴都要“嫉妒”。老伴约他一起去散步,他一般都摆摆手:“脚跟的骨刺发作了,不去。”没过一会儿,爱犬尤戈围着他打转,原来是到了下楼遛弯的时间了。许承先招呼一声:“我和尤戈出去咯!”就一瘸一瘸地带着它去遛圈子了。
平时,许承先追求一种“静”。他不会打麻将、不会打扑克牌,他不喜欢玩这些争输赢的东西。相比外面的嘈杂,他更喜欢居家。即使在外地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也会尽早回到宾馆房间。家中,他有几盘悠扬的音乐CD,有空时会泡上一杯茶,边品茶边听听禅乐、古筝,像打坐一样,去掉一些杂念,把心静下来。“这也是一种养生,人要静,心里要满。每天笑一笑,昨天的事情就把它忘掉,眼睛始终往前看,就会幸福长寿。”
就连许承先的爱好,也是走“静心”路线的。他书房里有一个架子,摆满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模型,塑料的、木质的、纸质的都有,从汽车帆船到飞机坦克,还有美国白宫模型,都是他的成果。好多模型都是几百个零件,当他戴着老花眼镜,在灯下一点一点地将这些零件拼装成型,就是一种安静的满足。
没有退休前,许承先也想过自己退休后的计划。他打算练字,纸、笔、毡子、墨汁等都准备好了;他喜欢画国画,还准备去老年大学上国画班。可退休的这十年里,几乎没有大段的空闲时间,基本上“全年上岗”。今年的排练、演出也都已经排到年底,眼下,他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人气话剧《无人生还》。“我不太爱运动,但真的让我一个月不干活,就要开始生病了。有活干,人的精神始终吊在那儿,人一放松下来,反而会生病。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演一台戏其实也是很耗体力的运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