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1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114―01

生活在农村的中学生,接触的是一个较为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城镇学生而言,接触的写作题材有许多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换句话说,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善于观察,发现家乡之美

1.善于观察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观察、写景的好题材。小麦抽穗、油菜开花、小麦孕果、菜地碧绿、山坡青绿……各具姿态风韵,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各具特色。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只要老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

2.善于欣赏自然景观之美。让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一处喜欢的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细致描写。首先要明确写作目标:一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二是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三是哪处景物是你喜欢的。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3.善于发现农家新居之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要反映家乡的发展变化,不能说大话、空话,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一幢幢新式农家小楼或掩映于青山之中,或镶嵌于阡陌田园之间,厅前小果园、后院依青山,配套一间标准厨房、一栏猪、一沼气池、一冲水式厕所、一卫生澡堂,这就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1.亲身体验,积累素材。如今的农村生活条件大多都很好,不少孩子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也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间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通过让学生帮家人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麦等一系列劳作,让他们亲自体验劳动的辛苦,感悟“粒粒皆辛苦”背后的艰辛,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学习父母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2.学农民智慧,选取素材。作文要善于选材,选取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就概括了栽种的规律;“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时不能给麦苗施肥,因为大雪盖麦有利于麦苗过冬,施肥会加快大雪的融化。这些经过农民长期积累而来的智慧,就要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3.躬身实践,培养兴趣。写劳动,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害怕作文的负面心理。通过让学生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劳动果实,他们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番茄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对这样的素材,学生饶有兴趣,作文才会有物有情。

三、了解乡情,抒发真情实感

1.了解乡情之浓。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97―01

目前,农村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缺乏对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观察和采撷。那么,怎样使农村学生走出这个写作困境,使学生乐于作文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改革课堂的教学模式

转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成文)中解脱出来,变“教”为“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教学中提倡互帮互学,把整节课的辅导变为:教师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启发思路,学生用四分之二的时间动笔写作,留下四分之一的时间点评、修改。这个新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导学(群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点拨个别指导修改评议再修改润色成文。对于这个优化了的课堂教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均能当堂完成习作。这充分说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不但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还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创造条件,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的“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法给笔者很深的启示,其基本思路之一就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采用“组织活动”的方法展开情境,结合农村的自然景观、新人新事、风土人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我们知道,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有过劳动的经历,有着去山川田野追逐嬉戏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共性,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劳动。因为在这些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而学生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让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去动笔写作,那么学生就能根据眼前的材料想得到、写得出。

三、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指导,主要指的是“新、趣、活”方面的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新”,就是新鲜或创新。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就是比较新鲜少见的事情。例如,拍电影、电视剧对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拍摄队伍驻扎笔者所在的山村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于是,笔者抓住这次机会,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以此使学生明白,作文选材“新”,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才比较好。

所谓“趣”,是指作文要有童趣、农村味。农村学生应写出具有农村特色,反映农村新变化的文章。作为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独特的农村生活角度去选材、去描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环境里写出精彩的文章。

所谓“活”,是指作文的内容活、形式活。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文题目灵活选材,运用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把语句说具体通顺,使笔下的人、物、得有生气,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的新变化。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内容,读者才肯看。

四、选好题目,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俗语说得好:“好题一半文。”这充分说明,好的作文题目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章珠联璧合,相映成辉,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作文题目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因此,教师应在相同的材料下,多视角地思考,设计出新鲜生动的题目。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天地・三”要求写“美好的童年”,这个题目要求所选材料必须是印象深刻的童年往事,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进行如下命题,《童年趣事》《童年的发现》等。这样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会使学生的作文写得生动、自如。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3

1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1 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2.1 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②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1.2.2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2 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2.1 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1.1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教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1.2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2.1.3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4

为了更好地进行习作教学,让学生有米有法,于是我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我发现,其实每一单元的作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实是每一单元的延伸,是对你这一单元写作方法的运用和拓展。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即使写出的作文不是最好的,但也不会无从下笔。因此做为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如下几点:

一、在课文中找方法,学会仿写

就拿四年级上册来说吧,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奇观,其中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雅鲁藏布江,大榕树,火烧云,四种自然景物,并且运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将自然界的神奇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第一次习作写写你所浏览过的自然景观中借鉴和使用。通过《观潮》我们知道了写游记类的文章应该注意写作的顺序,就像作者在写观潮时就按照事情发展变化来写,交代了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不同情景,而这三部分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详有略,抓住潮来时的描写来反映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借鉴运用。再比如第二单元中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往爬的。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介绍爬山虎,所以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们,你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写写牵牛花,蒲公英,从不同侧面来进行介绍,来进行观察,这样第二次习作写观察日记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在书中我们可以借鉴的还不只是写作方法,还有一些好词佳句,因此在文中找方法,学会模仿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方法有了,我们就要开始找米了。就拿第七单元习作成长的故事为例,孩子大多数会告诉你写事应该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方法会可是却无事可写,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不能说出一件自己成长中发生的事,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只能请别的同学来启发启发他,教师提出习作的主题及写作范围,在设计精彩的导入进行引导,激起孩子们交流的兴趣,也可以针对于一个问题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不但可以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还拓展写作的思路 ,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积累了这么多的事例,我想那些不会写的同学现在应该也可以下笔了。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绘本;作文教学;系统化

绘本装潢精致,画面精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绘本的图文之间相互衬托,在讲一个故事的同时,也在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升华孩子的精神世界。低年级可以进行绘本的朗读、句式的仿写等写话训练,高年级可以有效地挖掘它的作文教学资源。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阐述利用绘本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开展的探索。

一、结合单元主题,使绘本作文教学系统化

目前供我们教学参考的绘本琳琅满目,但问题是:我们该怎样选择绘本?怎样来设计主题?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向孩子传授解读绘本的技巧?怎样让孩子们读写衔接,循序渐进地进行绘本作文?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对绘本作文教学进行阶段性的目标设定,也可以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单元主题相结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围绕自然景观展开的,我便选择了绘本《大自然的日历》,该绘本以春、夏、秋、冬为章节,记录了普里什文深入古老的俄罗斯北方森林里的故事。他远足大地,出入森林,把融入自然作为“开启文学的钥匙”。该绘本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美妙的自然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第三单元是以童话为主题,我们选择了德国绘本作家丹尼尔・纳波的《布鲁姆博士搞不懂》,这个绘本故事无论是文本还是绘画风格上,都充满了夸张的嬉闹与谐谑,呈现着一种机智、从容的幽默喜剧色彩。这个单元的习作就是让学生自己写童话,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促使其去学习语言的幽默与智慧。

二、解读好绘本,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

绘本作文教学,首先是阅读绘本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绘本的观察和讨论。观察贵在发现,讨论重在交流。在观察和讨论中,怎样有效地解读绘本中的图文?怎样丰富故事的细节?怎样通过精心的设计,逐步地深入,有层次、有梯度地让孩子进入角色,使他们的想象力充分地被激活,从而透过文字与画面,进入到一个新奇美妙的境界中,这是我在组织教学中要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动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文章向我们讲述:大树给予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老树墩上休息……作者用简单的线条和充满诗意的文字,创作了一则生活寓言,这则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爱心树》的故事情节简单,却给我们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语言平白,却足以给人以心灵的冲击。于阅读而言,《爱心树》是一份心灵的鸡汤;于习作而言,《爱心树》更拥有丰富的可开掘的素材。

在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中,依托绘本《爱心树》展开,课前我做足了功课,依据四年级孩子的特点,不单纯停留在认字、朗读的阶段,而是要找到写作的灵魂,由此找到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开始由我静静地读,孩子们静静地听,完整地听完这个故事,给孩子们以心灵的冲击,使其达到想要表达的欲望。我结合习作的方法,使孩子们依次进行回味,更好地深入故事,深刻感悟,最后展开想象。孩子们在这一系列的沉淀之后,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悟。当听到孩子们交流自己的习作时,还是有很大的惊喜。所以教学中的“导”与“引”,对学生观察和讨论会起到推波助澜、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绘本再建构,让编写故事成为一种享受

在进行绘本作文教学时,落脚点应在绘本阅读后的写作上,这是孩子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其中,情节的想象、故事的连贯、材料的取舍,都会成为教学的难点。比如依据绘本展开情节的想象,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这可能不成问题,难就难在想象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合理性,难在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因此,教师应让孩子抓住故事的脉络,将故事连贯串通,对画面文字进行艺术的“补白”,使绘本中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让绘本中的角色对话、心理刻画、动作语言灵动起来,让细节描写逼真生动。

在读绘本《失落的一角》时,我让学生抓住故事的情节,体会故事带给他们的思考,让孩子们由书中的物联想到身边的人,由书中的事联想到身边的事,回味自己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想象与补白。在同伴的帮助下和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写作思路渐渐地宽广起来,越来越轻松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让写作真正成为一种快乐的享受。

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重要性;策略

G623.2

中段语文作文指导教学对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讲”作文、“教”作文的做法中解脱出来,着力解决学生的作文题材的问题,让学生们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主动作文的意识,提高作文指导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下就加强中段语文作文指导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写作能力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直接体现,写作水平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基础考验,包括对学生的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如何才能更快更高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信心,开拓学生思维,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加强中段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的策略

小学中段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素材缺乏。对此,教师除了技巧的讲述外,更多的还应关注学生写作题材的来源。引导学生在课本学习、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在课文品读中仿写借鉴,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记录,有效拓展,广开取材之道,给予学生思想的引领,让学生的文笔因自主表达而变得灵动起来。

1.加强文本诵读,积累语言。(1)加强在文本学习中的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言语表达的范式;在摘抄中积累语言材料。学生掌握好词佳句,就是在为写作做铺垫。在学生作文的时候,他们才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上完《三月桃花水》这篇课后,就多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不但可以学到写水的好词佳句,更可以学到在景物描写中移步易景的描写方法。可以说,学生在这样的背诵积累中绝对是获益多多,终身受用。(2)加强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兴趣爱好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当然,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还要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象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同学生家长们取得共识,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参观、游览甚至是玩耍中获取生活常识、自然知识,网罗自然景观,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2.强化阅读,仿写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课本中大量优秀范文的品读感悟,学习规范的言语表达形式,从而把语文知识最终形成为自身的语文能力。作文就是把这一语文能力内化之后,进而外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借鉴范文、学习写文章的时候,必充分利用课本,使课本起到“阅读示范”和“写作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出教材里可示范性的地方,从而将课堂的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内化为能力。

3.不断记录生活。(1)关注天气时令的转变,记录美的生活。对小学生而言,生活的每一天似乎都是那么一成不变,上学放学,永远的三点一线。他们单纯的思维里,看不到四季的变换;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于他们也不过是贯穿平淡生活的一条白线。但这样是不行的,眼睛里看不到生活的变化,作文时就难免欲说忘言,捉襟见肘。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不同季节的时令特征,风雨雷电的天气变换,花开花谢的生命轮回。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单元作文练习的内容(如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花》,第四单元《手》),提前交给学生观察的任务,并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不时了解学生的观察内容、进度以及收获,那么学生在正式作文时就会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写周记的时候,有预设性地交给他们一些观察的任务,如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雨,冬天的雾。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的小练笔了。下雨了写雨,打雷了写雷;花开了写花,叶落了写叶,只要哪天有了一些新奇的变化,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练习。时间不用太多,几分钟足也;内容不要太多,一段话,几句话够了。关键是学生锻炼了,笔头流畅了,作文训练的目的就达到了。(2)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记录爱的美好。在中段小学生笔下出现得最多的,不是父母就是同学,要不然就是老师。可是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写父母时,往往都是“我生病了,爸爸(或是妈妈)不顾劳累,气喘吁吁送我去医院”,写同学时也总是“借给我钢笔铅笔”,写老师则离不开“给我讲题、送我学习用具”,这些都是只因学生们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体验,那些或是精彩或是普通的日子,于他们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我们就要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衣食住行入手,留心观察生活的细节。教师更要敏于发现,善于捕捉适当的训练时机。

结束语

中年级的作文与低年级比较是一个比较大的阶梯,因为低段都是看图说话、写话。以图为依据进行作文训练。小学中段语文作文写作在学生眼里,没有摸得着、看得见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因而提起笔就感到言之无物,望而生畏。而新课标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写法训练的单一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英超.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及对策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