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差异教学理论力图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强调教师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艺术类专业(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各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运用差异教学理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依然是封闭的体系,还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虽然在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及其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单一,许多教师仍然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和讲解,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论,并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的现象而忽视这类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数教师忽视艺术类专业人才模式现象。这导致了英语课在这些专业的设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理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进而提高效果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个体条件论”和“个人动机论”为基础。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经历、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产生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反映不近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一理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1)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天生具备艺术天赋,不可避免地生活、学习在某种艺术氛围之中,形成了有别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2)个人心理结构不同;由于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所致,形成了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心理特点,如钢琴、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较之管乐学生活泼、好学,积极上进等;(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所以,当教师面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既要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更要了解这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1.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
上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学习艺术专业是多数喜欢艺术的学生或者说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对所学专业的爱好而进行的选择。正是因为出于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即他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远远超过非艺术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因此,在学习英语上,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即不得已而学之。
2.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很强,学习上缺乏勤奋、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成就感根深蒂固,因此,不断寻求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力,努力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并十分认可在本专业中取得的最高成就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缺乏积极、主动、勤奋、好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他们看来,英语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只要能通过及格线拿到学分,不耽误毕业时拿文凭即可。传统的专业“第一”的思想导致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很高,与不重视学习导致应用能力弱形成矛盾。因此,教材选择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材内容宜浅不宜深,突出实用性、趣味性、直观性,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开展课堂活动
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等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通过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所需的环境等方面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通过长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归纳出这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外露型:音乐类、戏剧类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积极、主动、善于表露所思所想;(2)沉默型: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心不在焉,不喜欢言谈,比较“闷”但却有自己的主意、观点。即使这样也不愿表达出来;(3)消极型:舞蹈专业的学生表现为事不关己,学习没有积极性,且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够达到各自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鉴于这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转贴于 如:根据美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通过素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总结课文重点、难点,学生就不会感到学生英语那么难懂,只要下工夫即可。教师要做足课前功课,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特征、个性差异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学生们感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多以几个思考题为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适应学生
现在,中国许多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大班上课。所谓大班是指一个班大约有五十多人甚至接近六十人。对语言课来讲,五、六十人的确是多了。在如此差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等是何等的困难。但教师可以依据个体差异理论,从了解学生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入手,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而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正如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师应适应学生”那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不同需要,就会为学生学好英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依据这一理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与他们更多关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因势利导,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首先是通过了专业考试。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甚至有了一定的名气与造诣。进入艺术学院后,这部分学生在学院浓郁的专业学习的氛围中,专业深造的意识得到强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发展上。但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际的技能,他们把精力放在了为生存而奔波上。但无论怎样,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英语课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英语难掌握,需下很多功夫,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个人爱好与兴趣应该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这一点是积极的、肯定的。作为从事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与专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学好英语对专业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可直接读懂原文、直接聆听专家的教诲、直接参与交流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应时刻鞭策学生勤学苦练,严格要求学生。如:根据戏剧专业学生善于表扬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进行人物情景对话、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朗读等教学活动,发挥其专业特长。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策划海报、动漫等多种形式与音乐专业学生一起在校内和与其院校横向联合组织各种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使同学们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成就其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个体差异理论是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从而设计出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铭玉.外语教学论;教研、教学、教艺[M].合肥;安徽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2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二、广告学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1.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2.分方向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3.分层次
分层次则是指在教学之初不分专业方向,参考艺术院校进入三年级学习前分方向的模式,前两学年授广告传播及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分方向时采取能力测试和学生自主双重选择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非艺术生因设计能力有限而产生自卑感或排斥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再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可以事半功倍。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3
一、当前我省普通高中舞蹈教育现状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还有极少数学生,小时候参加过舞蹈培训班或是少年宫舞蹈培训,在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比赛过程中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从而走上了学习舞蹈专业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很好,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走高考舞蹈艺考这条路既可以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发挥孩子特长。于是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高中舞蹈艺考生的另一种来源。
2、普通高中舞蹈师资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可在我国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他们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去执教,虽有个别也相对缺乏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省情况也一样。从调查情况看,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中学,一般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接触过五大舞蹈训练的教师;而县城的中学,舞蹈教师大都是由音乐老师来代替的,真正接触过舞蹈训练的很少,师资匮乏。
3、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艺术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上财力人力的制约受限制,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匮乏,教学设备也不足,甚至没有像样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在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的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多可算“小家碧玉”,重视不足,课时量偏少。据了解,一般普通高中专业训练时间与高中所设课程之比平均下来还不到五分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上文化课时间长,平时训练少,学习舞蹈仅是“浅尝辄止”。在这种普通教育模式下,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不可能达到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因此造成在高考舞蹈艺考中同个别的艺校或外省水平较高的普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教育理念短视,让成绩不好的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捷径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以此提高升学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对于艺考生的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舞蹈人才的选用上,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地掌握等等,符合标准才能被选入舞蹈人才的行列。而一些学校中考艺考与高考艺考没有做到很好接轨,考试内容和要求与高考艺考不太吻合,致使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距离高考依靠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普通高中舞蹈艺术生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健全的中考制度,提高“生源”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筹划详细的,科学的,健全的艺术中考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之一。之前我们曾分析过普通高中舞蹈生的生源问题,可以看出,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的生源来自欠发达的县城,这些学生学习艺术时间短,教师水平不高,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能够在中考时加入艺术类专业或特长考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和接触艺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建立较好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课知识,再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深造。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在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方面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生素质,我认为才是合格的大学生生源。
2、合理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个中学的音乐老师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就为各个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极其匮乏的,舞蹈教师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话,再有舞蹈艺考生的培训是困难的。我认为,将整个县城或是乡镇为一个单元,合理的整合师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科学的办法。
3、高中与大学建立合作培养机制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4
一、增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要依靠知识的传播。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体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时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较好,然而创造性的培养却远远滞后。因此应把培养高素质、拓展综合能力、塑造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从而上升成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一些现象严重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学管理制度刻板,制约课堂教学创新。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公平自由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评估,每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都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学向制度型教学转变。但大多数高校采用与非艺术类专业相同的管理模式,在课堂管理、学生评估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采用常规教学必然限制学生的创新潜能。只有在充分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培养、唤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精神。
2、课程结构过于老化、创新性不足。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发生变化,从美术的范畴扩展到多个设计领域。而目前高校现行的教材主要引进、借鉴了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也没有随着社会变化进行变革,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要不断学习、总结发达国家的设计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做好必要的教材改革。目前艺术类课程设置过于关注专业课程,学生社会实践偏少,对社会实际问题关注不够。过于集中的专业技能课训练造成艺术创作课的减少。课程按照专业进行设置的过于分化、细致,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窄,应该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
3、教师教学脱离实践,课堂教学质量欠佳。
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高校教师的选拔机制造成了很多教师从高校进高校,这些教师往往学术水平较高但缺乏设计实践的环节。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关注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艺术创作,潜心研究教学艺术、教学改革,将科研创作的成果转化为艺术教学的资源。为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动力,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三、增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高、具有艺术性,并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教学中。教育要依靠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专业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的创新型教师。所以要积极培养教师的从业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一是创建创新型课堂。可以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创建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并激励青年教师技能创新、岗位创新。二是创建工作室的培养方式。格罗庇乌斯在《新建筑与包豪斯》一书中提出工业家必须认清并接受艺术家能够生产的价值,而艺术家也必须学习如何去直接参与大规模的生产,并建议“今后艺术人才的训练不得不要求在工厂生产条件下进行充分的实际的基本训练,并结合进行设计法则的系统的理论教学”。[1]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业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科研、教学一体化。将设计成果与设计理论相结合,设计支持科研,科研反哺设计。将教学成果、课改项目、教改论文列入教师考核、晋升等环节中,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四是通过管理、培训的方式督促教师自身发展。为了使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应该特设岗位专门负责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
2、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对待问题的方式缺乏自我见解,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刻;在实践中,参考、抄袭作品的现象严重,缺乏独立思考、创作的能力。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要求、目的不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多变。在复杂多变的实践环节中,灵活缜密的思维、独立创作的能力是实践成功的关键。培养创新型大学生需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毅力是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艺术实践项目的实施是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体现在构思、设计过程的时间漫长,复杂体现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的修改、制作的实现情况复杂。这必须具有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具有坚强的毅力,艺术实践的创新性才有据可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实践项目难易程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毅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大学生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这是对事物变化发展瞬间把握的一种能力。艺术创作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2]艺术设计也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的敏锐度、整体性、计划性明显不足。艺术实践是一个复杂的项目,从市场考察、方案创作、设计实施、成果反馈每个细节都需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来调节思维进行创新。
3、以创新性思维带动课程改革
学生具有自主性、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目前课程形式设置过于单一。这需要实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相同的课程中达到不同的标准。例如设计类专业课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只设定教学总体目标。具体实施教学时,由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兴趣、能力制定适合自身的目标。在课下,教师、学生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及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供良好的平台。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实验教学 改革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重要场所。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早,于2002年立项建设浙江省艺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竣工并完成验收。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常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类开放实验项目80余门,每年可为2000多名本科生提供实验教学必备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通过多年来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心逐步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艺术心智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意思维、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开放式多宝塔状”为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加强应用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下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心近几年来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优化方案。
1.以“素质、能力、创新意识”为培养教育目标,模块化实验为载体,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332”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成为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艺术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包含基础理论学习、艺术技巧训练、艺术创作、作品展示展演各个阶段,经历多次的模仿、认知、思维、创作、传播的循环过程,它的层次性体现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从认识性实践开始,到验证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直至创新实践。中心经过长期的探讨和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教学、科研与创作兼容,优化整合各个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建立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层次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这种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三层次(基础类实验教学、应用类实验教学、创新类实验教学)、三模块(艺术设计、园林艺术、木材与家具设计)、两结合(基础实验课程与专业实验课程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组成,简称“332”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相应分层设置,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实验层次安排实验课程,具体说来就是:第一层为基本技能训练,涉及艺术与环境基础实验课程部分,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艺术与环境基础课程,系统性整合基础实验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第二层为应用技能训练,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面向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服装设计)、数字媒体、摄影、工业设计、广告学9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专业技能实验课程,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第三层为创新能力训练,该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林学专业科研训练项目,依托社会工程应用和学校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以学生自主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2.以“开放性、共享性”为管理运行目标,中心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核心,构建了“开放式多宝塔状”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确立了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摄影、工业设计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教学格局,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各专业、学科的交叉互补,并且,通过教学与创作、创作与实践互动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了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互融合。通过“开放性、共享性”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中心形成课内以课题教学为主体,课外以“开放式多宝塔状”师生互动为运行模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所谓课内以课题教学为主体,就是实验教学中沿袭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课题教学的特点,强调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设计阶段的学习后,在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验技能和创造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某一阶段的知识内容和若干知识点通过一个课题设计展现出来,几个课题构成一个阶段性知识团块,课题成为知识系统中的小单元,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多种创造技能的交互使用和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使设计创意转化为设计成果;所谓课外以“开放式多宝塔状”师生互动为运行模式,就是中心有计划地作出安排,选择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或接触社会广泛的教师作为导师,选择年轻的教师配合,将他们的教学任课、艺术或设计特长介绍给学生,学生实行自愿报名、师生互选,建立“多宝塔状”师生实践教学组:导师处于塔尖,第二层为辅助老师,第三层为高年级学生,第四层为低年级学生或非艺术类专业但选修艺术课程的学生。学生围绕导师的某一个设计课题,或某一实验(实训)项目,成立实验(实践)教学小组,由于指导老师有20多位,每年报名参加的学生有300―500人,因此组成了20多个宝塔状教学互动小组。通过构建这一教学模式,大三年级学生就开始练习科研、设计等专业技能,大四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项目工作,承担科研、创作或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在开展科研、创作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研与讨形成互动互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跟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研、产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3.以“过程性、成果化”为实验教学考核依据,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为手段,构建了“作业+展览+作品集”新型实验教学考核机制。
中心积极探索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根据艺术类实验教学的特点,作业(创作作品)是实验的最终成果。一方面按照实验课程(项目)教学递进规律和要求,布置阶段性作业,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要求每位学生针对每个实验课程(项目)将最终的作业(创作作品)以展览形式进行展出,接受教师、同学的评议,作为实验教学完成阶段的考核依据,采用“过程+成果”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操作如下:(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综合作业考核相结合的做法,平时考核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正确、规范化为主要依据。(2)应用设计性实验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完成实验设计的整个流程,看其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计风格是否独特,从而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3)创新性实验的考核:结合学生独立或参与设计项目作品,撰写的论文或实验报告,以及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获奖情况,成绩由指导教师小组审议评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完成考核之后,把一些较为优秀的作业(创作作品)汇集成册子(学生作品集),作为实验教学成果用于校内、校外交流和探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形式。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文章通过高校音乐活中增设音乐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活动为主要途径。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形式,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音乐的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交流情感以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可以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的毕达歌拉斯、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著名的理论家就认为:“在古希腊占主导的思想看来,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也可使人品行不端”。远在我国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就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称为“六艺”,其中的“乐”就包含了音乐。在春秋时期,孔子也认识到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辅佐政道、教化风俗的独特功能。他曾这样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草善于礼。”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认为“音乐有修身养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促进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和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尺度。
1高校音乐活动的理论意义
1.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21世纪全球激烈竞争的加剧,中国如何以强国的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间题是办好教育,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又是办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正如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节上所说:“……大部分是来自理工院校的,请你们来艺术院校体验一下艺术教育的氛围和感受,主要就是希望你们在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和其他的科学,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共同来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只有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特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1.2能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专业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的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对于个人影响的形式,开始在每个未来集体成员的心灵里培养一种重要的人类美德,即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感,追求道德美和渴望为他人做好事而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越多越好—这就是一个人正确地参加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只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取长补短。音乐实践可以说他是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如合唱团的排练、演出,乐队的排练、演出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默契配合”的真正意义。在完成一部和谐美好的作品时给同学们一个心灵相融、友好合作的气氛。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作品,为欣赏美创造美创造条件,培养自觉地遵守和维护集体纪律和荣誉的好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美的认识中提高自己,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1.3是大学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观念,音乐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音乐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有力手段。加强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欣赏作品时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而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感,使心灵得到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雄壮有力,节奏铿锵,其中蕴含的奋不顾身、誓死如归的豪迈激情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又如贝多芬、肖邦等音乐家的作品,不但旋律优美,而且它所蕴含的自强、自立、顽强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人。再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中的《欢乐颂》,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类对幸福和平的诉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其崇高的力量和具大的感召力,使人们的感情觉醒。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从而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不仅是当代大学生音乐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基本手段,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其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它具有使人充满激情和幻想,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等作用,它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和审美趣味方面,具有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浓厚的校园艺术环境,熏陶、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艺术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水平。
1.4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造性是人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对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尤为重要,许多专家学者都早已证明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二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脑生理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是由左、右两球组成,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对称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负责形象思维。一个合理、完整的智力结构的形成,应是这二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结果。而音乐活动能使人的左、右脑得到很好的平衡与协调,因此,音乐教育是突破单向性思维的最佳途径,它对于开发大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这在近几年来各高校开展的各式各样的创新大赛中有力地显现出来。
2高校音乐活动的主要实践途径
2.1增设音乐方面的公共选修课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各高校近年来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多渠道来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比如增设音乐理论,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公共选修课。近年来,我国各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从实际出发,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有效地改变了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教育的局限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活动在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及艺术修养过程中发挥出最富于创造性的作用,它使大学生在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创造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同时使之在实践能力、学习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我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