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课论文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1

1.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重视

不仅学校要提高对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视,小学美术教师也要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全面发展为学校发展策略,培养全能型人才,制订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计划;小学美术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以培养美术艺术人才为教学重任,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健康有效地提高。

2.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将教材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堂内容积极性的教学方案。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师应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摒弃,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施教水平。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让学生关注近段时间下雨的情况,认真观察下雨的场景,包括雨的大小、雨的方向、有无风、雨落下后去哪里了、雨中人们的神情及动作,着重强调学生细心观察雨中人物的动态与周围事物的动态。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可以将想象中的与实际中的雨形象地绘画出来。

4.运用适当的组织形式教学

我国根据美术欣赏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分为现场课、随堂欣赏课和专题欣赏课。现场课是一种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如可带领学生到美术展览馆或画廊等地方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美;随堂欣赏课是指在工艺课业与绘画中进行穿插的欣赏教学,提倡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出不同的欣赏角度与观点;专题欣赏课是通过统一拟定一个专题,并就该专题展开探讨。

二、结语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2

初学者总有一个“懒”字,只是喜欢欣赏别人的作品,也爱看别人作画,就是不爱自己动手,总觉得自己太“笨”,画得太“丑”,或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提笔。事实上,从古至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在初学阶段都有过踉跄趔趄的经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苦练”的问题,技法虽然弄懂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提起笔来也未必画得了画,这就必须要刻苦地坚持素描写生练习。

二、基础训练与基本要求

西洋素描比我国传统技巧更加完备和先进,是具有科学性的,它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但是我们学习他们的素描教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素描教学法,我们都要遵循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的基础,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综合对象和生动地表现对象的能力。素描与色彩要求结合得完美,首先要抓住素描造型。譬如中国的人物画,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加强白描的基本功训练,准确掌握人体比例、透视及运动规律,这就要认真分析和认识对象,打好素描基础。

在素描教学中,必须注意简练、准确、生动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应从循序渐进入手,先画石膏和静物,但死的模型也不必画得太多。人体造型的难度是大的,随着人体的运动,当中细微变化更难掌握,因此我们要求对人体结构要有所研究,重视解剖基础训练。

素描的练习,起初可用硬笔(铅笔、碳铅或钢笔等)勾画,时间不用长,画面不用大,用小幅纸张素描,扼要地把对象的大关系概括出来即可,成为初步形体动态的印象。头脑中有了这个印象之后,即可进行第二次素描,更能准确地调整好对象的位置、比例、明暗、轻重、动态、传神等等造型因素,有程序地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第三次素描训练时,要求同学们在课外时间进行,背离对象用心默记着去画。记忆素描结束后,还要去对着物体和画面仔细检查一番,把默记错误的地方和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如果觉得不满意或有多余的时间,最好再默记一幅,或变换角度再画几张。这样的素描教学法,一定会使学生学得活、记得深、收效大。

三、提高素质与鉴赏能力

学生在素描教学中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作业就能层层深入地进行。达到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整体关系,不忘取舍,削弱次要部分,强化主要部分,在深入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以适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就需要在素描教学中经常开展名作欣赏、习作评比活动,与学生自己的作业相互对照,找出较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找到不足的原因。最后,教师可集中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解决,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要作出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剖析,牢记作画要领。素描习作可以灵活多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快速捕捉有生命形象的造型能力,能将写生、记忆、默写、夸张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总结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龙源期刊。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也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应努力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能性;实际教学效果;悖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网络的跨时空性等,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枯涩、干瘪,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传统的讲台上,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就其美育目标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不只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暂,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学生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四、本应方便操控课堂的方式却带来学生主体性缺失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5

1、什么是美术?

广义的美术,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简而言之,美术即美的物化。

2、什么是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是通过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它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

3、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人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标新立异,构建新形象的能力,具有独创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就能借助过去的经验进行美术的创造活动。

4、什么是中小学美术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一直被纳入“技能”学科的范畴,即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横向和纵向传播每市姿势和技能。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还强调中小学的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使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地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

二、课题的提出

1、是时代的要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身会成员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新课标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是素质教育的呼唤,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成分,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原则

1、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根据审美创新教育任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受教育审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自觉的选择和利用各种审美媒介有意识地创设审美意境。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的审美创设意境之中耳濡目染,以情动情,激发心灵的共鸣。

2、审美观与审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形式,但是仅仅停留在静观上是不够的,必须使学生在各种美术制作、创作、多媒体设计等活动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种审美创造操作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丰富表象储存,开拓想象空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情感转化为想象的动力;还可以锻炼实践才能,把想象构成的意象物为审美形态的作品。

3、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艺术创造,采用各种不同措施,使所有学生都协调参与。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是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探讨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主要是带领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二是课例研究法,每学期每个研究人员均上一到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案例来探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总结反思法,课题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办法,对个案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提炼成理性的经验,撰写案例评析和论文。

五、研究过程

自从课题实验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实践。

(一)、发挥教师特长优势,以点带面,形成美术研究氛围

山区小学一般较偏僻,规模不大,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教师的专职化相对较弱,加上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各种冲突,美术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尤显艰难。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特长,发挥示范、领头雁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美术研究的氛围。

1、展示教师的美术特长,以自己擅长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的老师擅长国画,有的功于色彩,有的又长于工艺美术等等。我们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才艺展示等活动,让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专长不断向学生演示,示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2、以特长美术老师的优点,激励更多美术老师的参与。实验老师当中有的擅长课堂教学,有的擅长论文的编撰,有的又长于作品展示。我们就因才出新,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今天向这位善于上课的老师学习,明天由善于写作的老师讲座。课题组每年都举行优质课、论文竞赛研讨活动,针对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几年来,我们推出了一批美术骨干人才,在全县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师范作用。在全县形成了美术研修的良好氛围。

(二)、挖掘乡土美术素材,整合土家民族资源,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即提倡生活美术的观念。从实验开始以来,各课题实验点都非常注重乡土美术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实验小学收集整理出了“土家绣鞋垫、土家风俗农民画、土家剪纸、清江石画、西兰卡普编织”等,庄溪小学收集的龙灯的制作、狮子的扎法等,以及家乡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等等。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有机地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使昔日的课堂有了特色。如:庄溪小学的徐老师在上色彩课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动植物或矿物中寻找可以制造色彩的物品,学生将采集的栀果捣碎、取汁;本地的观音土多,适宜雕刻,我也让学生带入课堂,设计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或削或刻。还有实验小学刘海燕老师的土家民族剪纸艺术进课堂等。都是乡土资源成功应用的实例。就些都大大丰富了课题实验的内容,充实了师生的视野。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少学校课题组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一是邀请了土家文化名人(如杨小强老师、覃发池老师、)和民间老艺人给教师、学生作辅导,定期请他们辅导和讲解土家族人的风土人情及土家文化的美术表现形式,使师生们受益非浅。二是把老师送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回来上汇报课,把先进的理念渗透于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几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多次出去观摩学习,上示范课、研究课,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课程特色

学生审美素养及审美经验的获得途径主要就是在美术活动的体验中。

1、各课题实验点注重美术课程适时参与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的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美术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如校园绿化、文化墙、板报设计、标语、以及“六一”“十一”等庆祝活动的设计布景等等。都离不开美术的参与。各实验教师都积极和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美术课程的的特点,在设计的作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创设专题美术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在实验研究阶段,除了对老师开展丰富的美术研究活动,对学生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每个学校每学期的主题性绘画、书法或制作活动,如实验小学开展的趣味黑白画、儿童简易画,彩卡纸画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表达方式,老师顺势指导和深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创新意识不断加强。

还有每两年一届的全县中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科幻画比赛等等,都是学生展示的阵地。每次比赛都有几百副作品参赛,可见学生们的美术素养有了大副度的提高。

六、收获与结论

(一)收获

1、“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由于过去的美术课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但自从开展课题以来,教师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以次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一,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把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放在首位。各实验课题组通过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要求各位教师在自学的同时,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有效地促进了研究人员理论的储备和观念的更新,老师们树立了全新的美术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其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逐步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内容的价值,并恰如其分地引进土家文化的精髓,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科学设计教法、学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课题组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其中,翟可、刘海燕、刘海容老师多次在市级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研究课、竞赛课,并获得极高的评价,在全县的新课程培训中也是多次承担示范课的教学,或者参加县研训中心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均展示了该课题组教师的非凡风采。

其四,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开展,迫使老师们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课题组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也给了老师们锻炼的机会。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得到提高,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上登载。我们从“教师成果一览表”(详见附录)中便可见老师们的科研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的频频获奖,习作、研究文章的频频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该课题实验开展以来参与本课题实验的实验学校,实验小学、花坪小学、庄溪小学都已经成为了省、市、县级的示范学校。

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