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特点:(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一体化;(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践课教材一体化;(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一体化;(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讲授、板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在相关职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因为每个院校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尚未摆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2)“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3)教学软件资源不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缺乏与专业技能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改进对策:(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3)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能凭想象去理解、记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而“教学做一体化”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出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章节,重新调整课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再次,教师开课前要精心准备和设计;最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项目任务的完成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2

农学专业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季节性都很强,既要求学生具有作物生产、作物病害等方面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是理论与实践分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与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有所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在农学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由于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受季节性影响很大,如果学生只能看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看不到新鲜的标本,参与不了实践性的工作劳动过程,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自编教材。首先,我们对附近的有关公司进行了调研,并对公司的农业技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掌握了企业对农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要求。然后,根据调研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设置了学习项目,明确了工作任务,以期制订出有指导性的方案,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内容时,我们把教材的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的构建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技术,三个任务的知识点负载如下:任务一,识虫(水稻害虫外部形态识别);任务二,寻虫(水稻害虫为害症状诊断);任务三,治虫(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角色扮演,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设计安排,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搭建思维阶梯;二是采用“识、寻、治”三个动词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性及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处处时时能感觉到学“农”是很有意义的。

“教学做一体化”师资的保障 教学是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技能素养,有效启迪和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中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因此,师资的保障是“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农学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关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教师会经常帮助农民排疑解惑,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另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经常深入企业,不断的学习系统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把现代化的专业知识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这对积极的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我们还请了校外的农技员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和技术顾问,来满足对学生讲解、指导、评价的要求。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要求 调查走访企业的情况表明,之前许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影响了学生就业和企业采纳。因此,学校以“[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建成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昆虫和植物病害标本实验室、显微镜室和化学实验室等。如昆虫和植物病害标本实验室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寻找病虫害之前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识别一些本地或者是当年没有发生的昆虫和病害。同时,我们还在实验室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的荣誉,增强了农业类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第一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健全的评价机制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校外实训场地的农艺师、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全面评价模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将方案评价、实施评价、过程点评价、协作评价、汇总交流评价、效率评价、节约评价、产品评价、安全评价等纳入评价范围。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工作。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创设了有效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农学专业的学生上课环境发生了改变,从课堂转向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学生要辨别粳稻与籼稻,首先是学生自己去实训基地找,然后再说出它们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按照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对这些带有概念的、抽象记忆的内容很容易混淆,甚至忘记。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水到渠成的掌握了知识。学生每次都对农学专业课有比较美好的憧憬,每节课都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慢慢地增加,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主要是达成学生的“做中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体会探索与发现的奥妙,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的是分段式教学,先是理论课,后是实践课,再进行顶岗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致使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改变了这一情况。如在学习病虫害预测预报时,我们主要采取的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 价”这一完整的行为过程,最终形成“教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中有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在就业时,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适应社会要求,融入职业生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安全意识、节约意识、诚实意识、责任意识、沟通能力等等都列入考核评价的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封闭的办学状态,采用的是理论加实验室求证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是知识型而不是技能型人才,也导致职业学校所引进师资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适应实践课教学。

职业学校需要向社会输送的是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起来会很吃力,学生学起来[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也很模糊,并且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专业课教师应该经常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本校从2009年开始,在寒暑假期间选派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一方面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践环境中成长,在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技能的同时,也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较多进入了高职院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因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同高职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教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变革。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就业技能和素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实践,积极参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变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中职教育要求,适应时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研究

一、 引言

陶行知先生可以说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之父。他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体系――“生活即教育,就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解释就是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时,进行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学习来影响自己的行为。教学做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事件,而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陶先生的这一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职教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教学做一体化”的核心是以“做”为基础,其主体是学生。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决定了其学习的方法,而其学习的方法,影响着教师教的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将直接面对工作中各种不可预测的实际问题,而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这三者进行了人为的割裂,而不是将其统一,导致学生学习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传授,传授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让教师在做中教。生活工作中的事情要怎么做,我们便应该怎么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1]

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在进行任务教学时,首先进行学和教一体化的教学任务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研究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发展和知识建构。[2]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以“掌握基本理论、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它在各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后继专业课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高职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感性认识,学习也抓不住重点,上课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学生如何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成为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3]

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实践中探究一套教学程序简洁、实用、高效、操作性强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通过研究可以推进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研究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

1. 以操作能力目标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基本要求如下:

(1) 任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这样学生完成任务后,保证学习的质量,防止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 任务设计要根据课程性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任务的数量、质量、难度、速度、独立程度和熟练程度、综合应用与创造性上,对学生都应有计划地提供任务,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达到熟练、完善。

例如: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使用

第一个任务基本操作:新建、打开、保存、保护、打印(预览)文档;

第二个任务基本编辑操作:插入、删除、修改、替换、移动、复制;

第三个任务字体格式化;段落格式化;页面格式化;

第四个任务文本编辑操作:分节、分栏、项目符号与编号、多级列表、自动产生目录及目录的编辑、页眉和页脚、边框和底纹、页码的插入;时间与日期的插入;

第五个任务表格操作:表格的创建和修饰,表格的编辑,数据的排序;

第六个任务图文混排:图片、文本框、艺术字、图形等的插入与删除、环绕方式和层次、组合等设置、水印设置、超链接设置;

第七个任务根据具体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排版。

在这七个任务中,每个任务都明确知识要点,学生完成任务就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第一、二个任务简单容易操作,第三、四个任务有一定难度,第五、六个任务最难,而第七个任务是综合应用。学生完成七个任务可具有较好地使用Word2010能力,掌握Word文件的基本操作、编辑,能对字体格式化、文本编辑操作、表格操作、图文混排等进行熟练运用。利用Word2010,可以编辑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对象,还可以插入其它软件制作的内容和信息。

2. 以学情分析为前提,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

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选用教材以及相关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组合成若干个教学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此课程采用“情景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知识点引入-任务实施-总结分析”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具体为:(1)情境导入。教师首先以某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情境。根据情境,分析该情境涉及的实践应用情况。(2)任务提出。教师向学生阐明通过本情境的学习,需要完成的特定任务。(3)任务分析。根据提出的任务,分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点。(4)知识点引入。根据任务的分析提炼,引入需要掌握的知识及及技能点。(5)任务实施。通过知识的掌握,将提出的任务投入实际的操作过程中。(6)总结分析。待任务实施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评论归纳,有针对性地开展点评及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点的总结。

[4]

3. 以实训场所为保障,达到任务驱动型“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多讲软件的操作,老师需要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更需要当场上机操作,需要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机房教室,所以在机房中配置了以下2个功能:

(1)在计算机机房中安装投影仪和幕布,使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

(2)在计算机机房的网络中安装多媒体网络控制软件极域电子教室,首先通过这个软件老师可以把课堂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分发给每个学生,再通过这个软件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其次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学生在学生机的操作演示给其他学生看,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联动功能,最后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学生也可以上交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以便老师进行点评。

通过以上设计,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5]

4. 组建“一体化”教师,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必须由教师一个承担,这就要求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既能进行理论教学,以能进行上机操作演示和辅导;既要掌握软件知识,还要掌握硬件知识;既能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又能对硬件进行维修,是教师和师傅一体化的要求,即“双师型”教师。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四、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光听不说,光看不做”,而是“边教边学边做”。在“情景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知识点引入-任务实施-总结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任务的分解及分析,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和提问,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睡觉的、玩手机的人数少了,忙着动手操作、讨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增加,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2. 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该怎么做,自己分析、探索、实践、最后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起到启发、指导和鼓励学生的作用以及对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掌握作用。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提高较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从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做了一定的准备。

3. 教师加强了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转变“灌输式”教学思想,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不仅能说还要能做;不仅理论要扎实,而且操作技能要熟练;不仅进市场了解人才需求情况,还要下企业顶岗锻炼计算机专业技能;不仅考教学水平证,而且要考计算机专业技能证。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培训(校培、市培、省培、国培),进企业、公司进行挂职锻炼,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6]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点,而学生必须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是重中之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操作技能,为其毕业后参加工作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6]彭兴群.“教学做一体化”在中职“Dreamwearver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刘秀.“任务驱动”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

[3][5]康世瑜.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4]夏丽芝.园林建筑与小品课程任务驱动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3).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实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完成的项目可大可小,主要通过项目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自主行为能力,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应用学习知识。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完成零件的加工机电一体化论文,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绘图软件操作能力和机床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1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简单来说,项目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要集促进师、示范者、评论家于一身。在项目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老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他就给予具体帮助,他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示范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图1 项目教学法的一般过程

2 任务的引入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而线切割加工的工艺分析是加工合格产品的关键,只有工艺合理,才能高效率地加工出质量好的零件,因此,必须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的各种工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操作层面上讲,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切割零件方法机电一体化论文,还要求学生会穿丝、上丝。最后针对模具加工中经常用的跳步加工操作,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

在模具零件的加工中,尤其是级进模凹模型孔的加工,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

3 任务的分配

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如图所示的零件,图2为零件的二维图。机床为泰州三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DK7732A型号机床。零件毛坯为60mm×80mm×δ3mm的45号钢。对学生的要求:

(1)每组学生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三个零件;

(2)记录每个零件完成的时间;

(3)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尺寸,记录误差。

图2 加工的零件

3 教师讲解

在对零件进行线切割加工时,必须正确地确定工艺路线和切割程序,包括对图纸的审核及分析,加工前的工艺准备和工件的装夹,程序的编制,加工参数的设定和调整以及检验等。加工步骤一般如下:1.凹模加工工艺处理方法,2.工件的装夹与定位方法;3.钼丝垂直校准方法与定中心的方法;4.电参数的选择;5.跳步加工方法和操作要领。

对于本次教学,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操作方面,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线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机床的基本结构,简单的工件装夹、找正,基本的机床加工操作以及软件绘图等方法。我们此次项目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线切割加工的跳步加工,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考虑到单纯在黑板上讲解跳步加工过程以及操作步骤,学生很难掌握,也很枯燥。所以在教师讲解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机电一体化论文,通过Flash软件的仿真运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机床加工工件时的跳步过程。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画图和写加工步骤的时间。图3是运用Flash软件钼丝走丝轨迹。具体跳步加工步骤如下:

图3 钼丝走丝轨迹路线

(1)第1步加工内孔,钼丝运行轨迹如图①所示。加工完钼丝将停止运动,关闭工作液和走丝机构,拆下钼丝,再按电脑屏幕上的“继续”键,机床工作台将沿虚红线方向移动到第2个传丝孔的位置(加工前穿丝孔已经用钻床加工);

(2)将钼丝从第二个穿丝孔穿过,重新固定在储丝筒上,开走丝按钮和工作液按钮,再次按“继续”键,机床开始加工外轮廓;

(3)切割完成后,关闭走丝机构和工作液泵、关闭总电源、取下工件。

4 学生分组、练习

老师讲解演示完加工过程后,学生分组练习。机电工程系08模具-1班学生共有36人,实训地点机电工程系实训中心模具制造车间,共有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6台,钻床1台,钳工工作台1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分为6组,一组6人。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每组学生的工艺计算、绘图、工件的装夹、电参数的选择等等。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需帮学生指出机电一体化论文,让组内其他同学思考错误的原因、怎么解决。这样提高组内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5 点评和总结

在点评和总结环节,主要有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组成。组内自评由每组组长对该组加工的工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出勤等发表意见。组件互评主要是指6组之间相互指出工件的优缺点、测量尺寸并选出最佳的一组。最终由教师点评,跟踪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6 扩展与思考

最后,可以扩展知识和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比如:

1.工件定位:以此工件为例,若工件定位不准,对加工的工件有何影响?

2.钼丝定位:开始加工前,若钼丝不在穿丝孔的中心,对加工工件有何影响?

3.钼丝引入处位置怎么最佳选择?

扩展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提高以后再遇到类似难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芸,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教程,国防下业出版社,2006.

[2]杨晓伟.启发式教学在《电火花线切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46-14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1-52.

[4]蒋建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实例[J].职业圈,2007(10)129-130.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一体化 实验员 素质 能力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各个职校正进行着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转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高技术和高素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实现这个教育目标,近年来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此次改革最大的特征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室或实训场所变成了高度模拟的企业车间,实验室的管理者变成了教学的参与者。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凸现,由传统教学中被动教辅转变为积极参与,由过去单纯实验室的管理者转变为既是实验室的管理者又是学生实训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这样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那么,实验室技术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教辅需要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本身及其价值与实现途径的理性认识与判断,是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先导。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人单位不再以学历为本位,而是更注重学生的能力与个体的职业道德和内涵。作为职业学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培养高技术和高素养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与职业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正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验或实训车间,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以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讲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把作为教辅人员的实验人员看作是单纯为教师开实验室的门和课前课后收拾一下实验实习仪器的实验室管理者,忽略了其本身在实验实习中的重要辅导地位。笔者认为,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教辅作用与教师一样不容忽视。

因此,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实验技术人员也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清楚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把握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参加职业教育讲习班、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及常规的内部学习讨论等方式,不断深入学习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自身素质的发展。

二、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积极向“双师型”实验室技术人员靠拢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训室、企业模拟车间即是教室。以往那种只保管仪器、照书配方的工作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学要求由过去重视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和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转变为更加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实验室技术人员不能仅仅做个实验仪器保管员,更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能根据课程定位和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把握住专业定位、岗位特点,理解和把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全面指导,能把收集的最新实验改进和仪器改进资料,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技术人员既要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使用设备,更要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技术人员应能灵活应用演示、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实验室技术人员也同样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向“双师型”实验室技术人员靠拢。

因此,实验技术人员与课程组教师要紧密联系,坚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跟班听课,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助于把握教学目的,而且有利于配合实验教师安排好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验,保证实验实训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同时通过参加业务培训、在职进修、常规性地参加课程组的研讨会、集体备课及观摩听课、外出学习等,夯实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并参加课程改革项目的调查分析、实验项目开发等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

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一体化教学的辅助能力

知识结构是指人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有机联系和组合,也是一个人知识层面的构成情况。任何知识都只有当它们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整体之中,才能获得生命力,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正如李政道博士所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笔者认为,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固然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发挥最佳的整体利益。

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学校对实验室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种大型精密仪器不断进入实验室,基础实验仪器设备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也不断进入实验室,科技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实验技术员的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充实和更新,从根本上改变知识结构,解决自身知识单一问题,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才能在不断加强纵向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扩展横向知识空间,实现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努力成为新的教改体制下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一体化教学的辅助能力,适应现代实验教学和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四、加强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唯有创新教学才能适应目前新的教育模式,才更有利于青年发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通过教会学生有用的知识,使他们领悟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实验室技术人员也同样肩负着教学创新的责任。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在高度模拟工作场景的实验室与实训场地进行讲授、听课、实验、操作。因此,实验室技术人员应与教师一样,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身教学教辅方式方法就要创新,在新项目,尤其是充分体现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实训项目的开发上,积极创新。把过去那种验证性的实验变成用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操作实验,做到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实验操作和测试后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帮助学生认知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重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实验技术人员应能够开展实验技术改进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研究,参与编写实验指导等相应资源的建设,促进理论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进一步适应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之,随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实验室或实训室越来越高度模拟企业车间,同时实验室场地扩大,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断增加和更新,这也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扩充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强化为实验和科研服务的意识,努力为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卞加花.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0).

[2]房杏青,陈慧玲,何月英,沈静,况炜.机能学实验技术人员素质要求及其提升途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3]李险峰.浅论实验技术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教学做一体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83-02

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一门关键性课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兴专业、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给电工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乃是真教,从做中学,乃是实学。”因此,对《电工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了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电工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

“电工技术”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及控制;“电子技术”主要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计算。随着现代化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在教改活动中请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根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删除那些陈旧的、次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推导过程,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决心。补充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内容,尤其是新器件在相关领域的使用,从而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可将优化的某些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模块中包含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根据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制定各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针对知识点和技能面确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等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训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必将显著提高,激发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电工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师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双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的。我们在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某电子产品的制作为工作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数字钟电路,这个项目中整合了门电路、计数、显示与驱动、振荡器等知识点。学生在清楚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设计出布局合理的电路,在正确安装电路后,能检测并能排除电路故障,使电路正常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动手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概括起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收集、查找、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

2.制定工作计划阶段

本阶段中,学生按照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通过讨论确定工作计划,包括: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等,并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3.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EDA软件进行仿真设计,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修正电路来消化各知识点,完成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根据仿真电路,在实验箱搭接实际电路,验证器件功能,出现故障,小组讨论、查找并排除。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各种器件的规格、型号及性能,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检查、评价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可改进的方法。并对本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要对工作安全和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从实践中看,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使之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有时还不计成绩。为综合评定学生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考核

实验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功能、实验原理、数据分析、实验电路设计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技能、故障排除及实验数据的测试及分析处理等知识,实验考试的内容分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部分占40%,设计部分占60%,教师精心设计多套实验操作考题,并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学生各自的测试内容可以采取抽签方式决定。

2.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评定可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40%,对实验提出好的改进意见,对在平时创作等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

3.理论课考试

理论课成绩仍然采取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而成,各占50%。

4.尝试开卷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