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课程总结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1

有序推进工程建设。省道229戴南段改扩建工程。完成项目用地计划上报,配合设计单位开展北段47公里施工图设计。2014年底基本完成右幅桥梁与路基工程,部分桥梁实现交通转换。2015年围绕9月底建成通车目标,督促施工单位加大组织力度,提前谋划可预见性矛盾,多次约谈项目单位负责人,落实工程施工方案。目前,项目西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已于5月20日实现贯通,正在施工左幅水稳基层及桥梁、右幅辅道、右侧排水沟、左侧挡墙、中央分隔带路缘石、中央分隔带排水等附属设施。左幅桥梁已完成77片梁板安装,计划7月5日前完成梁板安装。菜花景区至水上森林连接线工程。路线全长9.133km,计划总投资2.185亿元。该项目按二级公路标准实施,道路总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宽10.5米。3月份以来,项目办围绕总目标与年度计划,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会同沿线乡镇加大矛盾协调,跟踪障碍物清除。二是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加足机械、加大组织力度,采取平行加流水的施工方案,全面实施路基与桥涵工程。目前道路与桥梁施工基本有序,重点是灌注桩与路基软土处理。三是整合管理力量,加强项目管理考核力度,最大程度发挥总监办与检测中心的作用。强化项目安全管理。重点是下官河大桥与边封路边施工的段面,加强安全设施的完善与检查工作,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加强项目履约管理。针对部分标段管理人员出勤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约请重大办对该单位组织专项约谈。召开履约考核专项通报会。352省道至时堰连接线工程。项目完成前期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施工前现场准备,确保上半年开工建设。233省道西北绕城公路。全力配合市审计中心进行工程审计。同时组织施工现场缺陷责任期检查与整改。提前准备项目竣工验收资料。203县道。按照项目交工验收委员会意见,完善项目安全设施。

2014年在推行交管所全面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之后,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再次荣获泰州市养护考核第一名。通过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印发2015年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要点,明确阶段性目标。并围绕提出的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养好、运好”的“四好农村路”要求,深化农村公路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破解难题,以保障镇村公交开通、校车及城乡客运班车等安全通行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安全条件、沿线环境,为我市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上半年的共同努力,成效显著。其中:

1、县道大中修工程进展顺利。兴沙线冷再生工程全长7.9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主体工程完工,同步完成标线施工。下阶段重点实施绿化迁移与路肩培土。

戴南镇盐靖河桥、锈园桥、老电厂桥改造工程灌注桩全部完成,正在施工墩台帽,计划7月上旬完成梁板安装,整个项目7月底完成。

陈张线__博生公司前改造工程道路已全线开挖,正在施工路基,计划7月份完成。

兴沙线(__段)路基防护工程施工单位已进场,由于梅雨季节水位较高,暂无法实施。2015年度县道安保设施工程,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

2、加强乡村道行业管理。配合乡镇完成年度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计划编制,规范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年度项目基本完成招标工作,启动项目实施。具体进展是道路建成9个,里程16.507公里;正在施工道路的11个30.467公里;桥梁项目已完成30座;正在施工32座。创新思路,组织片区养护管理互查,召开县道养护座谈会,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作用。围绕菜花节、道路路况,重点维修兴沙线、陈张线、昌合线、戴昭线,累计维修面积14000平方米。组织人员对张周线、兴沙线绿化专项整治,确保绿化少占用行车道,避免安全隐患。结合道路安全专项检查,积极整改安全隐患,保证道路通行安全。树立两个典型。继续围绕南有__北有安丰两个典型,推进农村公路养护长效管理。定期用手机信息提醒与督促沿线乡镇领导与农路办主任加强管理,确保公路运行通畅安全。累计发送信息5000条以上

3、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改革。因我市农村公路面广量大,结合路政管理人手少、事情多的特点,经多方争取,组织29名第一批农路办同志参加法制培训,聘任农路办主任为路政中队副队长。组织各交管所、养护公司对县道夏季打谷晒场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巡查力度,对部分道路严防死守,总体控制效果较好。开展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累计超限处罚16件,罚没收入47200元;路损处理2件,赔补费8720元。

4、提前谋划来年项目。组织工程人员会同乡镇编制2019-2020年农村公路规划库,对2013-2018年规划库回头看,现场勘察县道路况,编制来年县道大中修

计划及2016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计划。上半年,安丰镇的东范乡镇创建工作正有序推进,新张公路、大周公路仍按县道文明样板路标准养护管理。从总体分析,各乡镇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入巨资整治农村公路路肩与农作物。

2015年,围绕科室年度工作计划,除上半年及时、高效地完成局领导交办的中心工作外,重点狠抓学习和优质服务:

1、认真学习“三严三实”系列讲话。 要求科室所有同志积极践行提出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个人修养,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

2、尽心尽职完成科室工作。组织科室同志学习交通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提高履职尽职能力。率先完成17份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双满意率100%,同时对议案、提案办理跟踪。积极撰写有质量的政务信息,结合“四好农村路”会同电视台开展农村公路专题系列报道。

3、全力做好其他项目服务工作。服务是工程科的职能之一。成功组织6次工程联席会议,6次各级领导视察工程保障活动。全力配合做好工程系列的个性目标考核工作。配合相关科室完成编制资金需求。跟踪交通工程项目审计。

上半年工作成绩取得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二是利益于科室全体同志的大局意识、工作激情、责任心及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的提升。

从上半年工作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

1、年度建设项目推进力度不够。菜花二期项目未能如期按照序时进度完成,客观上是地方矛盾影响,主观上仍有施工单位组织不力、建设管理不硬等问题。

2、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仍需加强。当前,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尽管采取若干措施推进改革,但各交管所在农村公路巡查频率与管理范围上仍需加强。

下半年,对照局年度工作目标与科室计划,重点在项目推进与农村公路创新思路行业管理上强化,主要工作打算是: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2

一、统筹城乡发展:走向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关系一般要经历由“一体”到“分离”到“联系”最终到“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和人类走向完全自由与解放的过程。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城乡分离、对立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即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即私有制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并且,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除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分析了城乡对立的弊端,认为城乡的对立造成了乡村衰落、城市病态、农村可持续发展遭破坏、城乡利益冲突尖锐等。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表现为城市人口拥挤、住房严重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流行病蔓延等问题。在这种社会里,工人大批地拥塞在大城市里,而且拥塞的速度比在当时条件下给他们修造住房的速度更快;所以,在这种社会中,最污浊的猪圈也经常能找到租赁者。而且,现代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挤满了工人的所谓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我们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这些疾病在那里几乎从未绝迹,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发展成为普遍蔓延的流行病,于是越出它们的发源地传播到资本家先生们居住的空气较好的比较卫生的城区去。另外,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显然,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发展演变的趋势规律、城乡对立的根源以及城乡对立的弊端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城乡融合才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农村的相应发展,还导致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上,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对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城乡融合,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到,电气化将把城乡连接起来,在电气化这种现代最高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消灭城乡间的悬殊现象,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

可见,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的仍然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在他们看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观念形态。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革和消灭,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突出的特殊国情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农村生产力,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但严重滞后于城市,其后果直接造成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当前,处理城乡关系,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关键。为此,一是要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组织制度及经营体制,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二是在确保农村原有优质生产力要素不外流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生产力要素的投入,使农村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三是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使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推动力不断加强。  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走向城乡融合 要求的基础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的分离、对立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要消除城乡的分离与对立,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存在为前提,同时需要有计划的协调和安排生产力。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会在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后得到改变。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条件,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无法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需详加探讨)。同时指出,如果把每个人的生产力提高到能生产出够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或六个人消费的产品;那时,城市工业就能腾出足够的人员,给农业提供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后来列宁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认识,提出,随着科学进步,我们必须让农民看

三、产业结合:走向城乡融合的客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对立的形成是社会分工发展造成的,但是这种分工本身发展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为乡村农业分工落后,农业中的分工由于土地的小块经营而受到阻碍,传统农业与城市大工业形成了明显对比,也正是这种城乡产业分工成为二元结构深化的基础。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旧的分工格局,发展新型的城乡分工,使社会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看到,新的城乡分工应当有利于消除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的界限、有利于城乡经济和产业上的广泛联系和融合发展。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建立新的城乡分工,实行产业结合,首先要打破工业只能布局于城市的观点和现实。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工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其次要加强城乡及其产业间的联系。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体制原因及事实上的城市产业倾斜政策导致了我国城乡产业分割的状况。此种城乡相脱节的产业发展格局,不仅不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将会妨碍城市产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努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前,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应做到:一是统筹制定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实现城乡产业空间上的融合;二是积极探索城乡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城乡经济的优势互补及直接联合;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吸引城市和农村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产业领域;四是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市带动:走向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答辩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29-01

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中我们应该依据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尝试着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教学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管理,找出了卫生事业管理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利用答辩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运用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来实现意义构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在给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仅仅知识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而是要进行主动地构建信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也受到了建构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答辩式的教学模式。

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实践对适合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究,答辩式教学通过对课程内容组织的演讲答辩专题,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助于学生对卫生事业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答辩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围绕一些热点、难点等问题来给出相应的主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演讲,演讲结束的时候,能够对提出其他问题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答辩。这种答辩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参与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才,能够让知识得到比较灵活的运用,激发了学生之间竞争比较的学习热情。

2 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答辩教学模式在运用中的实施

首先,学生要提出假设,确定好选题。教师应该从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结合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理论,把教学课程知识分成若干个主题,主题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原则,能够启发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的假设确定答辩的选题。

其次,做好分工分组和准备。把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每个小组都要有负责组织的、策划的、收集资料的、汇报演讲的等角色。组员之间要进行分工合作,一起完成辩论的工作。在汇报演讲的环节是,最好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稿的形式来进行,限定好汇报的总时间,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发挥辩论主题的作用。汇报完毕以后其他的小组对汇报的内容进行发言讨论,每个小组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保证答辩赛能够顺利的进行。

最后,老师要跟其他小组一起根据汇报小组每个成员的角色扮演进行评分,评分的环节能够让学生通过评价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卫生事业管理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在评分环节结束后要对整个辩论的环节做个总结, 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对经验的总结上,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3 如何提高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3.1 在答辩式教学模式下,要重视对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主题的设计和讨论,答辩式教学模式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课堂上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应该发挥它意义构建的作用,而不能够让它代替整个教学课堂。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课堂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设计,多加一些对学生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答辩。

3.2 答辩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前对答辩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学生会从多方面来了解一些知识,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了学习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的能力。答辩式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改进了卫生事业管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3 答辩式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模式之一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应该明确学生意义构建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的开始目标,也要重视对学生意义构建情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意义构建为中心,不断地深化学生意义构建中的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4 通过答辩教学模式,要及时了解到学习在答辩过程中的反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地让答辩的内容和方式得到改进。答辩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做好对每个环节的观察,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好引导,激发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探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及时的做好总结,对答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不断地改进,从而提高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答辩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代替整个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加上学生比较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恰当的主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让答辩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对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让答辩教学模式能够在学生学习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建构中,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改进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佳.参与式方法在《卫生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

[2] 林静.答辩式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1).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课程教学改革;系统化配套化教学改革

一、引言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运营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充分显示了运营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运营管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知识理念、技能方法和流程,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教学改革,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都有进步明显,但是不足的地方仍然还比较多,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校,需要继续不断地进行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为例,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进行综述,由此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市场营销专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多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强调以应用型本科为特色,注重课程教学改革。与此同时,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相关教师积极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近几年来,主要举措有:1)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运营管理实务为方向,改革教学内容。通常,现代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繁杂,大而全,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学时的限制,再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同时,在抓住运营管理课程核心主线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运营课程内容改革,基本逻辑脉络为:现代企业生产运作方式—计划—组织—控制,涉及的重点核心内容有:需求预测、综合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网络计划和库存管理等。这样教学内容既反映了运营管理课程的精髓,通过教学,有能够满足学生工作后的需要,既学到知识技能,又能够在工作中够用。此外,每个年度,教师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调整,以保持与时俱进。2)强调课堂教学效果,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针对不同内容,分别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在理论教学方面,注意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既学理论知识,有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配套软件辅助教学。现代运营管理,强调对计算机的应用,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软件辅助教学,例如,在需求预测教学中,我们使用了SPSS和EVIEWS等软件,在物料需求计划教学中,使用了ERP软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软件能力。4)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管理,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现代管理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5)安照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梳理相关课程群,为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打厚基础。要作好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先期课程进行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这样,可以大大减低学生学习运营管理课程的困难。6)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定期与不定期地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实习运营管理知识技能。教师以半年甚至以年的时间深入企业,能够学到最新实用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非常有益。以上所有这些关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反思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结果表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难点多,教学难度大,教学改革涉及的因素多,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多年来,常熟理工强调以应用型本科为特色,注重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存在。1)相关管理部门对运营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的认识片面,缺乏系统性认识。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如果认识发生偏差,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教师无疑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体,然而,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由此就误以为把教师因素解决好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或命题,例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实际上就是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要问好产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们可以借助运营管理理论得到答案,现代运营管理理论认为:好产品=好的原材料+精良的工艺设备、技术+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科学的管理等共同作用之下制造出来的,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高校培养学生,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就是相当于好产品。那么,作为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哪些因素呢?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分析,根据理论和实践的长期思考总结,主要因素有:1教师因素;2学生因素;3教材因素;4教学配套因素等。只有把所有因素都调动和激发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切实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以进行改革。例如,课程教学改革该如何组织?如何实施?从管理层角度理顺各种关系,才能继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2)教师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和资历尽管没有问题,但是相对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认识还不深入,办法还不多,一谈到教学改革即认为是搞搞案例教学,没有其他的创新性想法。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科学地、系统化地去思考分析运营管理课程本身,以及和其他课程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重视师生交流互动,但是,由于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的天生薄弱,因此师生交流互动难以继续维持下去而不了了之。此外,由于时间和经费等的限制,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理论和实践很难以进行有效地结合。除了课堂教学改革外,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如何考查,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都还在摸索之中,有待于完善和成熟。3)学生方面,市场营销的学生普遍对运营管理课程有许多误解,认为自己以后毕业后不会从事运营管理工作,而且许多学生把运营管理仍然理解为传统的车间管理;此外,教材内复杂的运营管理模型推导让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避而远之。此外,上面一段提到由于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的天生薄弱,因此师生交流互动难以继续维持下去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不得不形成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奇特现象。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4)教材方面,当前出版的运营管理教材大多以理工类背景为主的教师编写的,有的甚至是直接引用国外的原版教材,由于逻辑思考体系的差异,以及编写的个性化差异,这些教材并非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学习。此外,这类教材体系固然齐全,但是部分内容却蜻蜓点水,不深入,这些教材里内容与许多其他课程里的内容严重类同或者重复。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对运营管理教材教学重新编写。5)此外,一线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忙,且没有经费决策权,导致与其他院校同专业教师的交流机会显得不足,不利于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这些都需要管理部门进行思考和解决。

作者:姜友林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戴明循环 民办高校 管理 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经济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自1987年我国恢复创办民办高校的门户以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用性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社会评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怎样使民办高校培养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生是教学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戴明循环作为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二、戴明循环理论简述

戴明循环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该理论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P、D、C、D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不停顿的运转,因此称为“戴明环”。戴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Study)比检查(Check)更能体现实际的需要,于是将检查(Check)改成了研究(Study),因此戴明循环又称“PDCA循环”、“PDSA循环”。

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首字母,其含义为:P―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S―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次PDCA循环,从而让过程不断重复,持续前进。

三、戴明循环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无论在什么地方,基本问题都在于品质,什么叫品质?如果某项产品或服务足以帮助某些人,并且有一个良好与持续的市场,就是具有品质(戴明)。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品质对于它的发展尤为重要。戴明循环虽起源于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但这里我们可以把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大的质量管理过程活动,管理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直接影响着整个管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应用戴明循环优化民办高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1、计划阶段

(1)分析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短缺。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12.6%的学校有专职教师,57.3%的学校专职教师不超过40人,70%的学校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师。二是双师型人才短缺。大多数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三是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原始的“填鸭式”教学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依然广泛存在,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考核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四是教学设施不完善。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所需的大量软、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五是生源质量下降。各大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情况不乐观,造成学生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学习能力都普遍下降。六是实训课程课时少。民办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而是沿袭了国立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

(2)分析各种影响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原因。一是资金短缺。民办高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扩充、设施购置等都依赖于资金。二是生源下降。根据表1中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各省市高考报考人数基本处于下降局势,这对民办高校招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一本教案用好多年,由于管理学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快速发展,几年不变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已不适合当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四是缺少对教师的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能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五是教学大纲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实际发展。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资金短缺、生源下降是各大民办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资金及生源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学生,有了生源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才能拓宽资金来源,但这一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态度的改善、教学大纲的改进、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的完善是提高当前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一是制定相应教师激励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三是更新教学大纲,增加实训课程内容,加强理论应用能力。四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监督机制。

2、执行、实施计划

(1)学校方面需要加强的事项。教师应一是尽量完善教学设备。管理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实训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更新教学大纲。大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实训课程需要增加,要下企业锻炼,接触真实的管理实际,增加管理理论的认识。三是教学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包括:教师备课情况需要按月检查;每学期教师听课课时必须达到5个课时;一学期开两次教学研讨会,总结这段时间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有两次公开课,以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等。

(2)教师方面需加强的事项。教师应认真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听课、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学生方面需加强的事项。一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基本要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比较低,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二是通过案例讨论课,学生可提高时理论的理解能力。

3、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要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检查: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个人作业、上课态度、章节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理论学习及应用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代课教师自身课后小结、学校备课检查、教学督导组听课、相关课程教师听课、学生评课等方式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教学效果。

4、处理阶段

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将成功经验制度化,进行推广,这些经验将对下一轮的PDCA循环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另外,对于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应制定新的计划,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总之,问题会层出不穷,PDCA循环也会不间断地运行。

四、戴明循环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使管理学科和各管理课程整体改进

戴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循环中套循环的管理过程。各门管理课程各自完善,相互推动,同时促进整个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

2、使整个管理学科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在PDCA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都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管理学各具体课程也同样在不断爬升。总之,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的,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批问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所上升。

3、使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

PDCA循环使教学中的各大小环节都严格按照P―D―C―A四个阶段进行,使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且具有反馈环节,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总结

戴明循环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善了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过程,推动了教学改革。但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戴明循环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可以完全把握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各门具体课程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邦:SWOT分析法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4).

[2] 王德华、吕俊峰: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 李曙光、赵琦: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8(3).

[4] 郑晓珂、朱艳琴:戴明循环理论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5).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 财务管理课程 教学 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社会各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建筑专业的学生仅仅具备建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然而对于作为非财务专业的建筑系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比较难学且晦涩的科目,要想将其学好实属不易。因此,相关教师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1]。

一、建筑类高校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是国际商业的重要组成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商品交易还是商品竞争,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商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融入到商业活动中去,仅凭建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

(二)适应建筑业改革的需求

建筑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建筑投资的体制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依靠政府投资和命令进行生产,对于工程任务也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只有具有实力和竞争能力较高的企业才能获得工程项目,并且在承包整个工程项目的过程还可以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外包,以便加强合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进度,从整体上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这就使得工程造价的分析预测和计算显得越来越重要,滋生了财务管理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土壤。在建筑类高校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建筑行业对建筑财务人才的需求[2]。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在建筑财务管理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各国的相关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还必须能够及时的应用在实践中,使理论联系实践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有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财务知识,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建筑类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建议

建筑类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发展起步较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难以提高。现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智能目标,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教学的规范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的内在规律,以便制定出难以程度适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在建筑类高校中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分清教学的主次关系,在充分重视建筑会计的基础之上对建筑管理进行辅教学,扩展这门学科的适用范围且不缺专业性。另外,在构建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时,可以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的先进经验,使得财务管理体系得以完善健全[3]。

(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财务管理不是建筑类高校的主修课程,所具有的课时比较少,如何在有效地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财务知识,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为了避免教授内容的浅尝辄止,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可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财务管理原则、观念、如何进行投资和筹资、利润分配以及财务预算等方面的讲授上,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另外,还应随时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衔接问题,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取得良好的课堂表达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上,教师总是利用黑板进行板书和讲解,特别浪费上课时间,尤其是在对知识进行总结复习时,内容庞大而复杂,往往一节课讲不了多少内容,极大了降低了上课的效率。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前备课,总结知识点,将财务知识的梳理等前期工作都利用幻灯片等形式准备,必要时可下载些视频等以便在上课时播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又节省了写板书、说明、抄练习题的时间,极大的缩短了时间,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财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四)创设符合财务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在建筑类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能否合理创设直接关系着课堂效果。教师通过研究创设出符合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并把学生逐步引入到这一情境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并运用所学的财务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单纯的有关财务的内容,而是联系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创设出的问题。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财务现象,促进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教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且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建筑类高校的财务管理课堂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习得财务管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5]。因此,必须提高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视,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培养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蒲林霞.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

[2]张建华.基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财务与金融

[3]江维琼.关于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