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考察报告

畜牧业考察报告范文1

xx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范文由查字典提供!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xx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3.4

依法加强草原管理,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完善草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州、县草原监理机构,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手段,加大草原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巩固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果。做到依法管草、依法护草、依法治草,使我省草原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畜牧业考察报告范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6月2日至6日,我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对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__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 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畜牧业考察报告范文3

农业部赴德国农机化体系建设与管理培训团一行16人,于2003年3月3日至3月22日,先后到德国黑森州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巴伐利亚州农林部、巴伐利亚州农机培训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欧盟农业代表处进行了培训,到GRIMME、AMAZONEN等农机生产企业和3家农业企业(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当于我国的农场、农户)进行了参观和考察。通过培训交流及实地参观考察,培训团成员对德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农机检测程序、农机培训体系、农机科研开发及农机生产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新的理念,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经过归纳总结,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一、德国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德国现有耕地面积1730万公顷,约占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约290多万公顷。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农业企业经济收入为430亿欧元,其中约一半为畜牧业收入,在畜牧业中,牛奶的收入占90%,是农业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战以来,德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企业每户经营的面积呈增长势态,企业数量则表现为一直在下降,农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的160多万个下降到目前不到100万个,其中面积2公顷以上的农场为41万多个(平均每个农场规模为41.4公顷);农业从业人数从1949年的481.9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94万人,农业从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1950年为24.1%,1900年为38.2%,到2000年则只有2.5%;每一个农民供养的人数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2001年的128人,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机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国的农业与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

德国的农业管理部门主要是各州的农林部,我们考察的巴伐利亚州农林部(Bavarian State Ministry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由管理渔业、种植业、农业工程等8个协会(State Institutes),5个教育与研究机构、1个技术发展中心、3个科研管理部门、1个培训中心和1个农场,以及7个地区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村发展部门,47个县农业办公室、61个农业学校组成。主要负责有关农业的政策建议及政策实施、农业保险及补贴等农业支持、成人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以及农业科研应用等。德国农业服务功能主要由农业协会(The 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来承担。农协是一个自上而下组成的民间团体,由基层农协、区域农协、州农协及全国农协4级组成。如:全德农协由16个州农协组成;而在我们考察的黑森州,农协则由24个区域农协、2370个基层农协组成,代表了本州3.3万农业企业(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当于农场和农户)的利益,约占全州农业企业的90%。农协帮助农企解决其科技、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把农业企业的问题反映给政府,通过影响立法来解决问题。在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过去德国各州农林部都设有负责农机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管的技术办公室,主要负责直接与农业企业沟通,及时向农机生产企业反映农业机械的质量、性能等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还有6个州有这方面的机构,其中的3个为州农林部下属机构,80%的经费由州政府支付,20%由农业企业支付,另外3个为私人企业。

农协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其经费来源主要靠会员会费收入,没有财政支持。在黑森州,农协会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会费,每户农业企业50欧元,第二部分则按农业企业土地面积大小收费,约8-10欧元/公顷。随着德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业企业数量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会费收入也在逐年减少。二是由于为了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规定农民年满65周岁退休,把农场交给年轻人经营,目前退休人员数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压力很大。另外,德国农业还面临农民工资在增长,面包价格在增长,而原料(小麦)的价格却一直在下降的尴尬状况,从2000年度开始,德国农民的收入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二)德国的农机检测工作

DLG—Deutsche 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 e.V.(德国农协)由4个主要部门组成,其中的一个部门即是从事农机、电子检测及动植物产品测试的部门。德国农协农机检测机构总部设在法兰克福,有工作人员50多名。德国农机检测机构还与欧洲12个国家的农机检测机构联合成立了欧洲农机测试网络(ENTAM),在农机检测上形成专业分工的框架,如德国的大型农机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进行检测,而是送往丹麦的一个农机检测室进行检测,通过这样的专业分工,使每个国家的检测机构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国法兰克福检测中心目前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及养殖设备、草坪设备的检测。

DLG农机检测中心是非盈利机构,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来自成员应付、服务收费和社会补助等。通过检测的产品,可贴上DLG质量保证的标识(类似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这既可以看作农机生产企业质量过关的标识,还可以认为是农民可以认可购买的标识。DLG对测试结果,以Intetnet、专业杂志和测试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示。

DLG农机检测按照ISO、CE等公用标准进行检测,对暂时没有标准的由DLG自己制定。其检测内容分三类:一是全面测试。包括安全测试,保养测试和可操作性测试,从而使农民可以放心购买。这个测试的程序是实地检测和使用检测后,由测试委员会提出检测报告。二是部分性能的专项测试。三是代企业对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对提供企业出具测试报告,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供企业进行产品改进。该机构1年可以完成600多次全面检测和2000多个专项检测。

在德国,企业所有的农机检测项目都不是强制性的,农机检测机构所有检测项目也是收费的。DLG的部分检测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机械噪音检测等,通过在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上也给予一定的资助的形式给予经费补助。

(三)德国的农机职业培训

由于欧盟的成立,农业政策趋于统一,各州政府对农业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调查,供欧盟协调,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各州政府现在更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应用服务。

巴伐利亚州的农林部设有农业培训中心,中心又分为3个学院,其中之一是农机技术学院。在德国,年轻人在基础教育通过后,在就业前,需要进行类似我国职业技术培训的一种培训。分为3年,四个层次,一是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实践操作技能;三是管理应用能力;四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个阶段属于进一步深造的过程,可以选择。

巴伐利亚州农机技术学院建主要进行农机操作、维修方面的培训。经过基础教育之后的青年人(16-19岁),自己提出申请,由州政府下达计划和资金资助,到学院进行培训,学习结束后,经过考核颁发证书,这些学生毕业后90%到农业企业从事其与其培训相关的工作。同时,该中心还承担短期的农民技能培训,培训是基本免费的,农民自愿参加,每年大约有500-600人接受这项培训。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具丰富。学院有很多非常先进的农机具作为教具使用,这些都是各生产企业提供的资助。学员在学习的同时,又进行了机具的选型,对农机生产企业而言,这实际上起到了培训与选型推广的结合。

(四)德国农机科研及开发生产情况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工业技术院校,该院校设有专门的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K.TH.雷钮斯博士介绍,该研究所1/3的工资由政府支持,其余2/3经费由承揽项目来支持。该研究所每年可获得政府、企业共计1200万欧元的项目经费。

进入该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前2年(1-4学期)为基础学习,不分专业,这期间1/3的学生要被淘汰(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生源质量良莠不齐)。5-9学期进行分专业学习,第10学期进行毕业答辩,如通过技能、管理能力培训的还可获得Master称号(类似我国的某专业职称称号)。

目前,德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印度,按德国技术进行中型(45马力)拖拉机生产。德国农机专家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农机企业运行方案,包括8个部分。一是建立私营体制;二是企业与高校、专业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开发;三是与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统筹发展;四是生产要有规划,引进技术不要贪求技术的高新,而要注重适用;五是要重视安全保护(产品质量)。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六是企业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七是要有比较好的图书刊物等技术资料来源;八是建立员工培训、项目管理、外语等支持系统。

在慕尼黑大学进行培训后,我们先后考察了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两家德国农机制造企业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拥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市场销售与服务多部门的综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十分先进和专业化。该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机械生产商,产品涵盖了从种植、收获到储藏的各类机械,产量占到欧洲总产量的60%,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规格型号从2行到8行,售价从0.35万欧元到8万欧元不等。该公司的2行播种机及2行和4行的收获机等小型的土豆生产机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国内蒙、甘肃(定西)、河北(张家口)、广西(北海)等土豆生产区。

AMAMZONE公司是生产耕作、播种、施肥、农药喷施等农业机械的公司。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还与大学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拥有1000公顷的产品试验基地。该公司1883年创建, 2002年产值达到1.8亿欧元,在德国农机企业中排名第四,产品60%出口。公司的市场销售部门设有中国出口部,有专人负责,2002年,通过在北京的商麦尔西公司新疆进口了该公司一些耕作机械。

最后,我们参观了两个农场,这个两个农场耕地面积均为120公顷左右,主要种植土豆和洋葱。整个生产过程,从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分级、运输、存储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方面,这些农场主要依靠自己的机械,在作业高峰,也可以相互调剂机械,合作经营,大大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主要体会

通过20天的学习和参观、考察,我们认为,德国在农业、农机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在农机化发展中少走弯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我们农机化的管理服务,使我国农机化能在先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德国在二战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机(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在整个农业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盖90%以上农户的农协组织,该组织可代表农户利益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协调各种关系,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法律、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织化和有序化。在农机管理、服务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系,有隶属政府的农业机械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管和维权,还以政府统一组织形式,向农企提供技术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提高其技术素质,从而使从业人员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进的农机,并掌握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DLG农机检测,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关,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出发,架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了双方的利益。在农业机械维修方面,完全实行了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由销售商负责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

(二)在农机化发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备的财政支持

在德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由政府按需下达培训计划,并提供经费;在科研、检测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这对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政府对农业企业修建库房等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补助。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的燃油,德国规定每升柴油国家免除0.21欧元的税,即农业企业凭购油发票和申请,由政府部门以环保税的形式返还。目前德国柴油市场价格每升约为0.95欧元,燃油补助相当于与市场价格的22%。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有类似的政策。

(三)在农机化发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新理念

德国专家认为,只有农业劳动力减少了,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其他服务性行业。而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主要靠工程技术。不能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就会使农业劳动力失业增加,其实,工业生产的同时,劳动力也在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转而从事了服务业,并不是发展就必须产生失业。他们还认为,不能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了,就说农业不重要了,农业对社会贡献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留住农民,以减少就业的压力。德国在历史上,曾经试图通过限制农业的发展来控制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产生作用,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过程。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有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透彻,对农机化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农业发展政府调控十分重要

从欧盟农业政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农业问题与工业问题不一样,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控,需要政府适当调控,特别是在农业还不发达的阶段,政府的干预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调控除了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目的外,还应强调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尤其要把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三是政府调控应在WTO绿箱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主要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平衡发展(发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购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另外,还对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进行补贴。四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在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整个欧盟每年1000亿欧元预算中,其中50%,即500亿欧元用于补助农业,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使农民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短时间的学习、参观,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德国的农机化发展状况、先进技术、理念是不可能的,对德国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肤浅的,要较透彻、准确地把握其发展政策、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等问题,必须有更多的时间。德国农机的发展有很多好经验,也同时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对我国农机化健康发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议国家派出这方面的研修生进行专题研究。

(二)积极促进中德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其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变速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因此,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工业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农机工业能跟踪、跟随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以实现与国际的同步发展。可以采用派留学生的方式,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另外,德国农机企业和研究单位对与中国合作生产农业机械、向中国市场销售德国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愿望,我国农机部门应邀请德方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到中国交流、考察,建立合资、独资企业,把德国技术引入中国,提高中国农机产品的水平,再将产品推向世界。

(三)强化政府对农机化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政策体系,从法制、财政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继续强化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制度,搭建起我国农机企业与农户的信任桥梁,维护双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对农机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加强对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的安全性能、环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要从财政方面增加对农机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加快农机产品技术升级,加快对国外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

2003年3月27日

畜牧业考察报告范文4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业推广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派出以梁志杰同志为团长,江西、上海、贵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辽宁省大连市、锦州市、四川省双流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一共14人,于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执行赴美国培训考察任务。

培训考察团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S.U)农业及自然资源学院负责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学。学校位于密西根州首府──兰辛市,规模宏大,景色秀丽,下设14个学院,共有4000多名教员,设有200多门专业学科。在校注册学生4.1万人。其中本科生3.2万人,研究生9060人,外国留学生近3000人,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留学生900人。学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校园占地8.5平方公里,试验农场和农业教学、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为大学里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在全美属于最好的十大农学院之一,作为典型的赠地法案学院,农学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负责全州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州政府不再设立科研和推广机构。美国所有州都实行这种体制。在行政管理上,农学院分为四大部门:即主管教学的学术和学生事业部,主管科研的农业试验站,主管推广的州立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主管国际交流的国际农业研究所。具体负责这次培训考察活动的是学校国际农业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在20多天的培训考察工作中,全团受到美方的热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副校长、农学院院长Fred·Poston博士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整个培训考察日程紧凑,工作紧张,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方式活泼。代表团先后听取了学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农业推广专家、教授的讲课和情况介绍,访问了拜伊(Bay)县、埃力那克(Arenac)县、麦森(Mason)县等三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考察了11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4个农产品加工厂,一个生产资料公司,二个职业中学,二个农产品收购站,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参加了埃力那克县农场主协会主席举行的情况报告会,走访了9个美国人家庭,其中:农场主家庭5个,大学教授家庭2个,中学教师家庭1个,推广站长家庭1个。应美方邀请代表团向有关专家、教授和部分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就有关问题与美方朋友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美方好评。本次培训考察,内容涉及美国农业立法的沿革,推广经费预算与使用,赠地大学体系,农业推广理论和原则,农业推广体制、管理、项目计划和评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法,农业发展政策,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播设施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美国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同志们认为,本次培训考察收获不小,对美国特别是密西根州的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介绍现有人口2.6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2%左右,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满足128个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与加拿大隔湖相望,气候条件和我国东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产区,全州现有人口940万,面积17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规模经营,从发展趋势看,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全州前几年有5.2万个家庭农场,现在下降到5万个。家庭农场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专业性农场,一种为兼业性农场。中等专业性农场一般耕种2000?000亩地。无论专业性农场还是兼业性农场,都以自己耕种为主,农忙时雇请部分临时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

(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畜牧业上料、挤奶、消除栏圈全部实行机械化。我们参观的一些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农产品加工,只要一按电钮全部自动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规模小一些的农场主大都是主营农业,兼营其它。

(三)商业性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我们访问的农家,大都拥有电脑终端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随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州立大学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场主分析,利用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农场主取决市场自主经营。

(四)社会化服务十分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只需打个电话,有关单位便及时登门服务。

(五)劳动者素质较高。50%左右的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农民的平均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农业的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自1914年美国建立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一直促进着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而高素质的农场主又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技推广站和全美一样,对农场主的需求及时变换着推广方法、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培训和考察,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推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14年又颁布《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授权赠地学院的农业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三个法案是一个整体,它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州立大学组织实施,使州立大学逐步成为本州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结合体,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研究、推广紧密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推广任务,多数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或教学──科研──推广三重任务。

2、科研任务来自生产实际,根据推广工作,提出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计划,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

3、教学、科研人员作推广人员的后盾,负责解决推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5、召开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办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美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推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合作进行推广工作的机制。一是国家和地方合作办推广。农业部和州、县推广机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经费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推广经费为400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1000万美元,州政府拨款2000万美元,县政府拨款1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殊推广项目经费和社会各界捐款800万美元。二是政府和社会合作办推广。州县两级推广机构中都设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学、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农民代表参加的农业推广顾问委员会(协会),负责推广工作的项目审定、经费筹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评估。三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合作办推广。兼职人员主要在州立大学,他们既搞推广又搞教学、科研,志愿人员主要在县和县以下以推广顾问委员会和参加“四健”(4H)会的人员为主。埃力那克县推广站只有5名专职推广人员,顾问委员会有12名,志愿人员多达几千名,面向群众的推广工作,许多是依靠志愿人员完成的,推广课题是由顾问委员会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项目方案由农业教学、推广人员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项目的实施,除推广、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外,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大众宣传媒介、涉农企业和一些大型农场主,也积极配合,有的农场主还出钱、出地,带头实施推广项目,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三)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县农业推广人员445人,其中州农业推广站150人,县和区域推广站295人。150名州推广专家都是博士、教授,县和区域推广人员中70%为硕士,25%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州推广专家,还是县级推广人员知识面都很宽,学识比较渊博,都会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州、县农业推广站,全部实现了办公通讯现代化,所有推广人员都拥有电脑终端,与州立大学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美国能形成这样高科技、高学历层次的农业推广队伍,一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农场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素质差,很难再胜任推广工作。二是州立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教育系,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培养高级推广人员的教育体系。三是州立大学对推广人员的职位有严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岗后试用六年,方可聘为正式推广员,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家政推广项目。家庭是农村发展、生活的基本单位,指导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健康发展是美国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和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与社区、政府的关系;(2)进行有关食物与营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营养和健康、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注意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3)进行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爱护公共卫生及设施;(4)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推荐家庭住房设计式样,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识;(5)指导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妇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尊敬长辈和抚育好小孩;(6)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用好家庭资金;(7)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4、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不称职,随时辞退。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梁志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高级农艺师

翻译:聂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副处长高级农艺师

团员:杨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晓鸿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希文上海市综合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副主任推广研究员

高登祥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王银元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

处长高级农艺师

姚永久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级农艺师

康瑞昌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姚振凡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江勤友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科长高级农艺师

张贵彬辽宁省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沙世同四川省双流县农技推广中心

副主任农艺师

畜牧业考察报告范文5

Abstract: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bioga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biogas power generation for agricultural organic waste treatment in China and Germany were described. As a result, the technology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ountries was compared. By referencing the advanc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dea from German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integrated biogas engineering capacity in China.

Keywords: agricultural organic waste;biogas engineering;biogas power generation

1工程特色与发展现状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处理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含沼气发电工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

就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工业化水平而言,德国比较突出。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强有力地刺激了德国沼气及其发电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1],沼气工程数量从1996年的370座增加到了2005年的3800多座(其中处理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约2700座),发电装机容量约970MW(其中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沼气发电工程约650MW)。特别是2005年新建的沼气工程数量几乎是2000年以前的3倍(见图1)。

由于德国政府严格控制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协调发展,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基本能消纳所在地的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渣、沼液。因此,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沼气及其发电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以能源效益为主,工程模式比较单一,即:沼气用于发电,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沼液)经储肥池贮存几十天后,直接由拖拉机罐车运输到田间进行喷灌。少数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液也以还田为主,剩余的沼液实行固液分离,脱水后的沼渣制成有机固体肥料,清液按工艺要求部分循环回流入沼气池,部分经灭菌处理后用作畜舍的冲洗水或再经过深度处理后排放。

受法律的规范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德国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所产生的沼气98%用于发电,并实行热电联供。因此,系统工程中的资源与能源转化效率都比较高。

中国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很有特色。根据不同的养殖规模、 环境容量、土地资源条件和污水排放标准等条件,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按沼液的出路形成了各种适宜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种:

(1)综合利用型沼气工程, 即沼气工程周边配套有较大面积的作物农田、 鱼塘、植物塘等,能够就地消纳沼气发酵的残留物(沼液),沼气工程成为生态农业园区的纽带,上承养殖业,下联种植业,促进了农业种、养一体化,降低了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废弃物真正实现了零排放。由于不需要对沼液进行深度处理,系统工程比较简单,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低,是一种最为经济的工程模式。

(2)自然处理型沼气工程,即养殖场周围环境不太敏感,沼气工程周边有一定量的农田和配套有较大面积的稳定塘。因此,该模式对沼液采用部分还田或分季节还田,多余的沼液进行低能耗或无动力的自然处理(氧化沟、氧化塘、人工湿地等),达到控制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目的。

(3)环保达标型沼气工程,即沼气工程周边环境无法直接消纳沼液,必须将沼液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沼渣和人工干清粪制成商品固体有机肥料,分离后的清液经过好氧或物化等深度处理达到行业排放标准后直接排放。该模式是以处理畜舍冲洗污水达标为主要建设目标,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都较高。但由于采用了沼气技术,可回收一定量能源,同时又去除了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COD去除率90%左右),这比单纯使用好氧处理方法处理这类污水要经济得多(产能、节能)。

中国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由于相对规模小,又远离城镇,产生的沼气仅有少量用于发电和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用气量约占总产气量的2.53%,集中供气约占总产气量的1%左右),大量的沼气用于养殖场自身的生产、生活燃料。

截至2005年末(中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中国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沼气工程数量已达到3556座[2](见图2),比德国同期建造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高出800多座,但其工程规模及产生的效益却远不如德国。中国的农业沼气工程平均池容只有283m3/处,池容在100m3以下的小型沼气工程大约占66%;池容在100~1000m3之间的中型沼气工程大约占25%;池容在1000m3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仅占9%左右。而德国沼气工程的平均池容约1000m3/处。另外,就沼气产量和沼气发电量而言,中国农业沼气工程的沼气年总产量只有德国的17.6%,沼气发电工程的装机容量仅为6.7MW,是德国的1%左右,年沼气发电量只有德国的0.16%。

2工程技术与装备水平

2.1 发酵原料与典型工艺

德国的农业沼气工程所处理的有机废弃物比较广泛,如:畜禽粪便、青贮饲料、过期的残粮、厨余残渣、生活有机垃圾、动物屠宰的废弃物、农副产品加工的废弃物等,或由上述几种有机废物混合构成。沼气工程的厌氧消化工艺是根据处理规模、发酵原料的性质和浓度以及发酵温度等因素选择的。发酵料液TS浓度为8%~10%,采用完全混合式中温厌氧消化工艺(CSTR)居多;TS浓度10%~20%,牛粪或有机垃圾采用塞流式中(高)温厌氧消化工艺(HCPF);TS浓度≥30%,采用中温半干式厌氧消化工艺;全秸秆采用中温干式厌氧消化工艺。由于实施热电联用(依靠发电余热给厌氧消化装置增温、保温),即使在冬季环境气温低至-20℃,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仍然运行良好,中温装置产气率1.2~1.8 m3/(m3.d),高温装置产气率2.0~3.0m3/(m3.d),经济效益显著。

中国的农业沼气工程主要是处理畜禽粪便及其冲洗污水,也有极少部分是处理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的混合原料。

由于中国近十年畜牧养殖发展很快,土地资源紧缺,种、养不匹配的问题日趋突出,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沼气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重点区域畜禽养殖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改善项目实施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因此,中国沼气工程要发挥多功能的作用(生产能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等),这使得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比较全面发展,几乎所有常规的和高效的厌氧消化工艺在中国都有示范工程应用,如: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CSTR)、厌氧接触反应器(AC)、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厌氧挡板反应器(ABR)、厌氧复合反应器(UB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升流式固体床(USR)、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为了节约水资源,并减轻后续达标处理的负荷及难度,对规模畜禽养殖场提倡先采用人工干清粪,冲洗污水进入厌氧消化系统进行沼气发酵。这样,发酵原料浓度很低(TS 1%~3%),厌氧消化过程基本没有升温(常温发酵),装置产气率也低,仅为0.1~0.5 m3/(m3.d),工程运行效果受环境温度影响很大,因此上述诸多工艺的效率在工程应用上没有显著差异。尽管有少数的畜禽场沼气工程采用TS 4%~6%的中温或近中温厌氧消化,但由于未有实施热电联用,所产生的沼气在冬季大部分用于发酵原料的增温和装置的保温,甚至有的工程出现能量入不敷出。因此,沼气工程常年运行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低。

近些年,中国开始认真研究德国、丹麦等发达国家的沼气工程高效技术与装备。通过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开始在中国尝试高浓度、高效率的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发电工程,如正在建设中的蒙牛澳亚示范牧场大型沼气发电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日处理10000头奶牛粪便,日沼气发电量达到18000 kWh以上),以及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处理鸡粪的沼气发电工程(设计日处理260万羽蛋鸡粪便,日沼气发电量为38000kWh)。

2.2 工程装备

德国、丹麦、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沼气工程装备已达到了设计标准化、 产品系列化、生产工业化,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装备的组装技术也达到模块化、规范化。德国的大型厌氧消化装置(容积为2000~5000m3)为圆柱型立式罐,多为钢结构(Lipp罐居多,见图3);中小型厌氧消化装置(容积在200~1500m3)多为圆柱型立式罐、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二级厌氧消化装置(立式罐)顶部常常装有双膜储气罩,构成了发酵、储气一体化装置,既节省了单独设立储气装置的费用(比分体式降低15%左右)和占地面积,又解决了在寒冷地区冬季储气装置水封防冻的问题(图4、图5)。

配套设备,如带切割装置的高固形物的进料泵、低速混合搅拌器、 增温保温设施、生物脱硫装置等已形成专用、系列化产品,制造工业水平较高,产品性能稳定,很有实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德国的低速机械搅拌器[3](图6、图7、图8)的选型是依据发酵原料的性质、厌氧消化工艺类型、消化装置的形态和容积以及混合料液的粘度等诸多参数确定。

德国的节能型增温、保温设施(图9、图10)[3]。

另外,德国的沼气工程的机电设备操作基本实行自动控制,工程运行管理也实施远程在线监测,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很少(是中国同等规模工程的1/4),工程运行效果可控性强,能保证全年稳定运行。

在中国,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厌氧消化装置也是立式罐居多(钢结构或钢筋混泥土结构均有),少部分采用地埋折流式装置(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由于中国沼气工程工艺种类较多,目前还没有达到标准化设计与制造。近些年已有部分企业(如杭州能源环保公司、山东十方圆通环保有限公司等) 引进德国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率先在中国工业化制造厌氧消化装置和污水处理装置(Lipp罐、搪瓷拼装罐),所占的比例只占已建工程的百分之几。

“十五”以前,中国比较重视厌氧消化工艺本身的研究开发, 对其配套设备研发投入很少,如:高浓度的进料泵、混合搅拌器等没有根据发酵原料性质和厌氧消化工艺类型进行针对性设计与制造,多数是沿用其它行业的设备(如城市污水处理、化工、制药等行业),因而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性能不稳定,效率偏低。有些关键部件质量未过关,造成维修率高、使用寿命短;设备操作和工程运行管理以手动为主。因此,中国沼气工程的专用设备与工装水平和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已建的三千多个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能维持全年稳定运行的不多(特别是冬季),设备故障率和维修率也比较高。

2.3 热电联用

在德国,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有98%实施热电联用。热电联用的好处在于:

(1)沼气发电工程系统能量转换率最高。沼气发电热效率33%~37%,发电余热回收率40%~45%,总热效率达到80%左右。

(2)系统能量循环利用与互补。厌氧消化工序既是产能也是用能的单元。为了实现高效率产沼气,必须给厌氧微生物营造一个适合它快速生长繁殖的环境(温度是重要因素之一)。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厌氧消化温度每升高10℃,厌氧消化反应速率约增加1倍。但实际应用中,在进行厌氧消化温度段选择时,不仅要考虑产气量的多少,还应考虑为保持适宜温度所消耗热能的多少。因此在欧洲,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多以中温消化工艺为主(38~45℃),当发酵料液浓度TS在8%左右时,冬季发电系统余热回收量的100%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增温、保温;TS在10%左右时,发电系统余热回收量的60%~80%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增温、保温;TS在12%左右时,发电系统余热回收量的50%~60%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增温、保温;剩下的余热输入当地的采暖系统[3]。

(3)节能。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程运行稳定性和总体效益。

在中国已建的三千多座农业沼气工程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沼气发电工程屈指可数,发电总装机容量约6.7MW,且都是企业内部用电,无一例上网(2005年以前建造的工程)。在相当一部分沼气发电工程中(特别是农业沼气工程), 与其产气量相适应的发电规模远大于企业内部用电总负载,也有内部用电负载短时间大于或等于装机容量,发电机组也只是间隙性地满负荷运转。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沼气发电工程而言,若所发的电不能与地方电网连接、调节,不但其经济性大打折扣, 同时也会带来运行负荷匹配和发电余热供应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间接影响厌氧消化工序的运行效果)。2005年以前,中国建造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发电工程中未见有沼气发电余热利用好的工程范例报道。2006年,相继开工的日沼气发电量18000 kWh的蒙牛澳亚示范牧场牛粪处理沼气发电工程和日沼气发电量38000 kWh的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鸡粪处理沼气发电工程有望突破这一瓶颈。

3启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沼气及其电力不单纯是建设多少个沼气工程项目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基础产业建设的问题[4],这就需要从法律、政策、融资、市场、技术和装备等全方位进行研究与运作。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政策,使得这类工程能从多方面获利,提高它的经济生存能力。

目前,沼气工程或沼气发电工程的终极产物(沼气或电力、热能、有机肥料)还没有形成实际产品进入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投资者无法靠这些终极产品获得应有的收益。2006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电价补贴政策,对大型沼气发电上网工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对中、小规模的沼气工程或沼气发电不能上网的工程是没有实际作用的(主要是中、小规模工程的沼气或其电力产品目前无法进入市政燃气供气系统和地方公共电网)。另外,沼气工程或沼气发电工程对环保的贡献(特别是对水体的保护和温室气体的减排)只有公益社会效益,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政府扶持(特别是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工程), 主要包括允许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沼气发电工程与局网连接、利用贷款贴息、财政直接补助和产品(沼气及其电力、沼渣、沼液)的市场流通机制的建立等。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从消耗的矿物能源中适当加价和提取的排污费用中予以解决。

二是联合攻关,解决生产实际需求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对中、德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沼气工程的综合比较,笔者发现,中国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研究比较全面深入,但一些关键装备技术如高固体料液高效传质技术及设备、沼气生物净化与提纯技术、沼气发电及其余热利用的高效转化设备、远程在线监测与自动调控技术等还有缺陷,不能从各个环节保证工艺参数的实现,造成工程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效益低下。目前,从实验室得到的能源转化效率远远高于工程应用的转化效率,应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力度,努力把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要实行工程装备与设备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产业链,以保证建造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中国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建造目前仍处于低效率、高成本和非标准化阶段,严重制约着沼气工程产业化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参照德国的做法,不但要认真研究沼气工程中每种专用设备和装备的制造技术,还要研发出各种设(装)备的工厂化生产技术,以及工程组装技术,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沼气工程技术的进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沼气工程标准化建造和降低工程造价,减少项目实施企业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沼气及其发电工程的综合竞争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中国沼气工程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倪慎军. 政策支持 法律保障 德国沼气工程发电成气候--关于德国沼气发电技术应用的考察报告.河南农业,2005,(2). 【DOI】 cnki:ISSN:1006-950X.0.2005-02-013

[2] 农业部科教司. 农村能源统计资料,1999年~2005年.